滿減加優惠券,非常劃算,減瞭不少。現在書真貴,但這些社科類的書也應該貴。
评分有利於瞭解,清帝國與周邊國傢的對外關係。
评分《法顯傳校注》是已故著名曆史地理學傢,中外交通史研究大傢章巽(丹楓)教授的重要著述之一,曾由上海古籍齣版社於1985年齣版。《法顯傳校注》的校注以北京圖書館所藏南宋刊印的《思溪圓覺藏》本為底本,參考瞭多種《法顯傳》的最早印本及古鈔本,充分汲取瞭19世紀以來國內外學者對此書的研究成果,解決瞭不少疑難問題,故被學界譽為近年來集法顯研究之大成的最有影響的力作。
评分努力湊齊這套書,就是價格越來越貴瞭!
评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校注(繁體版)》是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人校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釋義淨撰。義淨本姓張,字文明,唐代齊州(治所在曆城,今山東濟南市)山莊人。生於太宗貞觀九年(635),卒於玄宗先天二年(7]3)。張氏祖籍範陽(今河北涿縣),義淨的高祖曾做過東齊郡守,大概因此後代遂居齊州。義淨自幼齣傢。高宗鹹亨二年(671),他三十七歲時,從廣州取海路赴印度求法。鹹亨四年(673)二月到達東印度耽摩立底國。其後在印度周遊佛教聖跡,在那爛陀學習十年。武後垂拱元年(685)離開那爛陀,仍取海路束歸,又在南海一帶滯留將近十年,於證聖元年(695)五月抵達洛陽。從此在洛陽與長安兩地翻譯佛經,直到去世。
评分《東晉求法高僧法顯和佛國記》選編二零零七年及二零零九年在東晉高僧法顯故鄉——山西臨汾舉行的兩次“法顯與《佛國記》”學術研討會的論文三十五篇,詳細論述法顯(?-四三二年前)不惜身命赴印求法的艱苦卓絕事跡及其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氣概和始終不忘自己的祖國的愛國精神,並對法顯《佛國記》內容及其學術價值進行評述。書後附有新校《佛國記》《法顯傳》及《智嚴、寶雲、慧嵬傳》。其中主要的學術論文達到瞭當代法顯和《佛國記》研究的前沿水平。
评分(三)法顯帶迴並譯齣的《大般泥洹經》六捲,在中國最先傳遞瞭標誌大乘佛教發展新階段思想的“佛性”論,鼓吹一切眾生皆有與佛一樣的本性(佛性),人人可以成佛。然而此經尚未提齣“-闡提”(善性滅絕的惡人)也有佛性的主張。在法顯以前到達建康的鳩摩羅什的弟子竺道生(355-434年),在法顯譯齣《大般泥洹經》後,立即深入鑽研,“剖析經理,洞入幽微,乃說一闡提人皆得成佛”。(《高僧傳》捲七《道生傳》)當時北涼曇無讖所譯四十捲本《大涅槃經》尚未傳到江南,道生是從簡單的邏輯推理提齣這一結論的。既然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那麼“一闡提”是眾生,當然也有佛性,也能成佛。因為道生是“孤明先發”,沒有佛經的根據,受到當時守舊的僧人的攻擊,一時被開除僧團,直到《大涅槊經》傳到江南,他纔得以恢復名譽。道生是南北朝時期涅槃學派的創始人,對推動中國佛教義理的發展,文化思想史上心性學說的傳播,影響很大。
评分(三)法顯帶迴並譯齣的《大般泥洹經》六捲,在中國最先傳遞瞭標誌大乘佛教發展新階段思想的“佛性”論,鼓吹一切眾生皆有與佛一樣的本性(佛性),人人可以成佛。然而此經尚未提齣“-闡提”(善性滅絕的惡人)也有佛性的主張。在法顯以前到達建康的鳩摩羅什的弟子竺道生(355-434年),在法顯譯齣《大般泥洹經》後,立即深入鑽研,“剖析經理,洞入幽微,乃說一闡提人皆得成佛”。(《高僧傳》捲七《道生傳》)當時北涼曇無讖所譯四十捲本《大涅槃經》尚未傳到江南,道生是從簡單的邏輯推理提齣這一結論的。既然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那麼“一闡提”是眾生,當然也有佛性,也能成佛。因為道生是“孤明先發”,沒有佛經的根據,受到當時守舊的僧人的攻擊,一時被開除僧團,直到《大涅槊經》傳到江南,他纔得以恢復名譽。道生是南北朝時期涅槃學派的創始人,對推動中國佛教義理的發展,文化思想史上心性學說的傳播,影響很大。
评分經典書,記錄那個時代,中國主流話語中的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