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樊川集注序
樊川詩注自序
樊川文集序
舊唐書本傳
唐書本傳樊川詩集
樊川詩補遺
樊川彆集序
樊川彆集
樊川外集
樊川集遺收詩補錄
杜牧卒年考
杜牧詩評述匯編
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写得却是平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据《新唐书》载,墓志铭写就,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或许,在外人看来,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杜牧在强作笑颜、把酒尽兴的背后,却是不欲示人的悲凉吧。
评分 评分《帝国的流亡》是一部“作者已死”的残缺之书,目前的成书状态,恐非作者张晖所愿意呈现的,却自有其残缺的真实。这就好比诗歌载录历史,从来就充满着残缺甚至扭曲,却建构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积累,从而也塑造着历史。
评分一般人最为熟知的杜牧诗作《清明》,本书却未收入。编者胡可先引用南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序云:“金华所刊杜牧之《续别集》,皆许浑诗也”,而且《全唐诗》和《樊川集》中都未收有《清明》,认为此诗作者并非杜牧,因此未收入本选本内,真不知这杏花间纷纷春雨该落到谁头上。这也算文坛一大公案,我对来龙去脉全无研究,不好论其真伪。且暂录于此,供方家拍砖。
评分经典书籍,值得好评,值得阅读和收藏!
评分张晖“南明诗史”的另一个方向,是主题系联。《帝国的流亡》就是如此。说起明清之际士大夫的各种“文化现象”、“话题”,赵园先生的两部《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无疑是垂范之作。但赵先生这两部书,都相对较少使用诗集材料。这大概是因为,比起散文形态为主的史传、笔记、文集,诗歌的形式感更强,所承载的信息量及其准确度,都会因此大打折扣。此类材料固然有益于读解人物的复杂身世、纸背的隐微心情,却往往难于严丝合缝地适合“时代主题”。以往说“诗史互证”,多数情况还只是利用诗文当中“较易确定具体史实和意义的部分”(《帝国的流亡》,第122页),想要从中获取的,是历史本来的那个“真”。而诗歌的形式设定和交际功能,决定了它往往难以充当直白、透明、客观的历史媒介。从传统的史料标准来看,单纯用诗歌来还原南明战乱时期的政治实况,按主题归纳诗集材料,要比贴合着人物进行“诗史互证”难得多。
评分经典古籍必读,很棒!京东购物很方便,价格又实惠,不错的选择!
评分樊川外集
评分过去的文学史有两个基本的思路,一个是文体的更新、代变,一个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两个思路才会使得学者强调小说、戏曲,而忽视明清的诗文。也就是说,过去的文学史之所以不讨论明清诗文,是因为他们从源头上——也就是问题意识上已经将明清诗文排斥在外。那么,我们依然强调研究明清诗文会增加对文学史的了解,实际上是把人家原来不要的东西又强行还给人家。(《〈钱谦益病榻消寒杂咏论释〉的启示意义》,《朝歌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21-122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