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作者說:對許多史傢來說,曆史是一項有閑方能從事的技藝,往往需要皓首窮經。並不是每一件曆史作品都能為現代讀者所理解。我們可以閤理假定絕大多數讀者從未讀過本書討論的許多或絕大多數的曆史作品;事實上,本書的存在,有部分理由正是為此。因此,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試著將閱讀這些曆史的經驗與趣味傳達給讀者。我試圖恰如其分地在本書錶現齣一種五花八門、多層次與多調性的濃厚曆史敘事的可能形貌。
內容簡介
《曆史的曆史:從遠古到20世紀的曆史書寫》是一部關於各種曆史的曆史,西方兩韆五百年文明裏的史傢和曆史作品,都可以在本書裏綜覽,讀者可以看到希羅多德、修昔底德、李維、塔西佗、比德、弗羅瓦薩爾、剋拉倫登、吉本、麥考萊、米什萊、普雷斯科特、帕剋曼等西方史學長河裏的明星。
在這部氣勢恢宏的史學史巨著中,作者把史學放在文明和社會的框架裏來敘述,以饒富文學趣味的精彩筆調詳析史傢及其作品,告訴我們史傢如何選擇、講述、研究和評斷曆史,使希臘到今日的史傢作品再次恢復生氣,嚮讀者訴說著不同種類“曆史”誕生及衰落的“曆史”,點齣“曆史”的核心問題:史傢如何處理自身經驗和時代問題。
對於想一窺史學堂奧的讀者而言,這是一部深具收藏價值的史學史導讀。本書也希望改變我們對曆史的看法,它驅除瞭曆久不散的迷思。書中提及史傢對自身時代與文明的看法,其觀點不僅齣人意錶,也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簡介
約翰·布羅(J·hn Burr·w,1935-2009),英國重要的思想史傢。1981-1995年,擔任薩塞剋斯大學思想史教授,1995-2000年,擔任牛津大學歐洲思想教授。他是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貝裏爾學院名譽院士,2008年被麻省威廉斯學院聘為傑齣訪問學人。
布羅早期的作品包括《進化與社會: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理論研究》(Ev·luti·n and S·ciety: A Study in Vict·rian S·cial The·ry, 1966)、《自由派的傳承:維多利亞時代的史傢與英國的過去》(A Liberal Descent: Vict·rian Hist·rian and the English Past, 1981)、《吉本》(Gibb·n, 1984)與《理性的危機:歐洲思想1848-1914》(The Crisis ·f Reas·n: Eur·pean Th·ught,1848-1914, 2000)。《自由派的傳承:維多利亞時代的史傢與英國的過去》一書曾贏得“沃夫森曆史奬”(W·lfs·n Prize f·r Hist·ry)。
精彩書評
瞭解史學的入門書,讓讀者知道我們為什麼以及如何講述過去。
——英國衛報 The Guardian
約翰布羅這本書本身就是曆史該如何被書寫的一個典範。
——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
這本書無與倫比,結閤瞭寬廣的曆史幅度、深遠的知識,以及文學藝術。
——星期日電訊 Sunday Telegraph
目錄
前言 一部關於各種曆史的曆史
序篇 保存記錄與留下記述:埃及與巴比倫
第一部 希臘
第一章 希羅多德:波斯入侵與史傢的任務
第二章 修昔底德:城邦--權力的運用與濫用
第三章 亞洲的希臘人
第二部 羅馬
第四章 波裏比阿:普世曆史、實用曆史與羅馬的興起
第五章 薩拉斯特:一座待價而沽的城市
第六章 李維:羅馬建城以來
第七章 內戰與通往專製政治之路
第八章 塔西佗:“人適閤為奴”
第九章 行省的視角:約瑟夫斯論猶太人的叛亂
第十章 阿米亞諾斯o馬塞利努斯:最後一位異教徒史傢
第十一章 上古史學的一般特徵
第三部 基督教世界
第十二章 聖經與曆史:上帝的子民
第十三章 攸西比烏斯:正教的形成與教會的勝利
第十四章 圖爾的格裏高利:國王、主教與其他
第十五章 比德:英格蘭教會與英格蘭人
第四部 世俗史的復興
第十六章 年鑒、編年史與曆史
第十七章 十字軍曆史與騎士曆史
第十八章 從城市編年史到人文主義曆史
第五部 研究過去
第十九章 古物研究、法律史與封建製度的發現
第二十章 剋拉倫登的《叛亂史》:特定人士一意孤行的結果
第二十一章 哲學性的曆史
第二十二章 革命:英格蘭與法國
第二十三章 曆史是自由的故事:立憲自由與個人自治
第二十四章 新世界:美洲經驗
第二十五章 專業共識:德國的影響
第二十六章 二十世紀
緻謝
參考書目
專有名詞中英對照
索引
精彩書摘
《遠徵波斯》是一位軍事傢為自己的指揮以及其所屬部隊所做的辯護。它是迷人而詳盡的第一手描述。一萬名希臘傭兵因雇主居魯士的死亡而深 陷波斯帝國境內,居魯士是波斯親王,他雇用這批人協助他發動叛亂(公 元前401年)。他們必須殺齣一條血路返迴希臘故土,途中經過的波斯帝國 領域全是些崎嶇、荒涼、野蠻甚至原始的地區。與希羅多德類似的是,色 諾芬的作品也包含瞭大量而偶然的民族誌。色諾芬是自己作品中的英雄; 彆的作品認為他的說法過於誇大。這場遠徵構成瞭一齣單一戲劇,有單一 主角、一萬名希臘重裝傭兵,以及主角的決心——他要將絕大多數士兵安 全帶迴希臘,也就是斯巴達控製下的博斯普魯斯地區的殖民世界,色諾芬 在這裏有個未實現的夢想,建立城市。色諾芬描述希臘傭兵在敵人、波斯人與野蠻人環伺下幸存,主要是因 為紀律與軍事技術。保持部隊的凝聚力經常是色諾芬的主要關切。這種凝 聚力的養成是透過身為希臘人的團結感,部隊在麵臨危機、麻煩、難以復 原與埋葬死者時,發揮瞭希臘人固有的相互扶持精神。這項特質使他們得 以剋服惡劣氣候與地形險阻,而在行進的過程中,絕大部分的給養來自勒索,以緻他們每到一個地方都被視為蝗蟲過境。色諾芬在這段過程中努力展現 他的領導與說服能力:在事件完全落幕前,他還未成為公認的領袖,但他 的描述確實使他成瞭明星錶演傢。最後,在前麵的引文中,讀者(包括幾個世代以來的英格蘭學童)感 到難以忘懷的一幕,後衛部隊,包括色諾芬,聽到先頭部隊發齣的喧嘩聲:“海!海!”這實在是這部作品的高潮,機會現在已嚮生還的一方傾斜。抵 達黑海使他們燃起從黑海航行迴到拜占庭的希望。然而,他們仍有可能遭遇未開化的野蠻民族,此外,在較文明的黑海 沿岸,他們必須提防當地的波斯統治者,乃至於希臘殖民地對於這支軍隊 的到來感到忐忑不安,以及斯巴達總督(斯巴達人取代雅典人成為這個地 區的殖民強權)的敵意。這些人並不歡迎這些訓練有素的士兵到來,因為 他們缺乏補給,在這種情況下,行為舉止必然與盜賊土匪無異。在作品的最後,色諾芬被授予領導人與主要協商者的重任,並描述瞭 這位軍事領導人試圖補償士兵、給付薪餉,以及為士兵們找到新的雇主。終於,公元前399年,他們在斯巴達找到新雇主,很幸運地當時爆發一場 新戰事,使他們得以派上用場。色諾芬也因此不得不放棄在黑海沿岸建立 城市的野心,前往投效斯巴達,他獲得地産作為賞賜,於是安定下來成為 一名鄉紳。《遠徵波斯》敘述一段史詩般的戰鬥旅程與對抗嚴酷條件幸運返鄉的成 就。這部作品因此有點類似早期探險傳說的戲劇形貌,像是阿爾戈諸英雄 的航行、特洛伊戰爭與奧德修斯(Odysseus)的麯摺漂泊,這部作品也具 體而微地預示亞曆山大穿越波斯帝國直抵印度河的遠徵。在第一手作者證 言與戲劇緊湊度上,最類似色諾芬著作的作品,首推近代西班牙人貝爾納 爾·狄亞斯(Bernal Diaz)對十六世紀初西班牙徵服者遠徵並攻下特諾奇 蒂蘭(Tenochtitlain,今墨西哥城)的描述,後來還被新英格蘭史傢普雷 斯 科特(W.H.Prescott)改寫成史詩般的徵服史。色諾芬的故事是生存而非 徵服,或許因為如此,他的故事比較容易受人同情與理解。這個故事隻有 單一的集體角色,敘述短短兩年間(公元前401到公元前399年)持續發 生的事件,因此與其他的上古史(包括色諾芬的《希臘史》)形成對比,《希 臘史》記載發生於不同地點的各種零散行為,這種描述或多或少必然以編 年史的形式呈現。軍隊返鄉時遭遇各種行動、挑戰與危險,在行進的不同階段引發不閤 與爭論,在這些事件背後可以強烈意識到希臘人與波斯人,以及他們與其 他蠻族間的對比。軍隊帶著希臘的特質進入巴比倫(Babylonia)的心髒地 帶與庫德斯坦(Kurdistan)和亞美尼亞(Armenia)的荒涼地區,這種特 質不僅錶現在使他們在戰時處於上風的裝備與戰術,也顯示在他們的自我 意識,以及對希臘的認同與優越感到自豪。而曆史一如以往地被召來拱衛 這份自豪與決心。色諾芬在描述中提到,在某個關鍵時刻,他要求部隊迴 想希臘人過去對抗強大波斯帝國的成就。“迴想波斯人與他們的盟友帶著 大軍前來,以為可以將雅典從地錶抹去;但雅典人鼓起勇氣對抗他們,並 且擊敗他們。”(III.2)那場勝利的戰利品是自由。波斯親王居魯士之前 解 釋雇用他們的理由,也曾提及希臘傭兵的自由與他們從自由中獲取的力量 (I.7)。色諾芬則要求士兵避免安逸與奢華的生活,遠離“這些曼妙動人 的 女子,米底人與波斯人的妻子和女兒”,以免動搖返鄉的決心(III.2)。希 臘(後來的羅馬與歐洲)的男子氣概和東方的奴役、陰柔與奢侈所形成的 對比,後來成為文學常見的主題,從《奧德賽》(Odyssey)食忘憂果的故 事、羅馬人斥責安東尼受到埃及艷後的蠱惑、馬洛(Marlowe)“亞細亞嬌 娃”(pamperedjades ofAsia),到丁尼生(Tennyson)與金斯利 (Kingsley) 在歐洲帝國主義晚期脈絡下對這個主題的重新發揮。在色諾芬的故事中,自由不隻是一種說詞。居魯士一死,傭兵失去雇 主,之後又因波斯的背信而失去原先的指揮官,他們麵臨投降或長途返鄉 ——超過一韆英裏,沒有據點、補給或騎兵——的選擇,然而此時他們仍 錶現齣希臘人的風範:他們審議、辯論、集體決定,並且推選齣新任指揮 官。這支軍隊被稱為移動的政治體。它也是虔誠的,這與色諾芬有關,他 似乎相當重視傳統,這一點與修昔底德,或許還有希羅多德,形成對比。就色諾芬而言,虔誠似乎帶有遵循儀式的味道。色諾芬描述,占蔔兆頭不 吉,就算行動有急迫性,他也會要求部隊在凶日當天暫停行動(VI.4)。他 對牲禮的準備一絲不苟。神明被賦予瞭傳統角色,他是宣誓與訂約的監護 者,希臘人的虔誠與波斯人的背信在此形成對比。除瞭嚮宙斯、阿波羅與 赫拉剋勒斯獻上牲禮感謝得到解救外,軍隊也舉辦運動競技,如賽跑與拳擊,此具有濃厚的希臘與荷馬史詩風格。(在希羅多德作品中,波斯王對於希臘 人隻為瞭花圈而競技感到不可思議。)這是這群希臘傭兵為慶賀生還而采取 的慶祝形式。當士兵們抗議地麵太硬不適閤摔跤時,競技的舉辦者竟麵無 憫色地說:“堅硬的地麵是留給被摔的人。”(IV.8)色諾芬的作品閤乎所 有 足以作為英格蘭公學珍貴教材的條件。P61-63
前言/序言
前言 一部關於各種曆史的曆史
為什麼是“一部關於各種曆史的曆史”(A History of Histories)?或者更明確地說,為什麼不是“關於一種曆史的曆史”(The History of History)?即使從最廣義的角度,我們接受說曆史是單一種類的活動,但曆史仍有著高度多樣的內容。瘟疫,侵略,遷徙;憲政安排和政治體係的建立、運作與發展;戰爭,內憂與外患,革命,漸進或突然的宗教與文化變遷,信仰、民族與意識形態等各種集體認同的形成,神人交往意義下的神意史觀:所有這些主題連同其他內容,都可以被適當地視為曆史。有些曆史實際上是純粹敘事的;有些幾乎是毫無時間內容的純粹分析,本質上屬於結構或文化的調查。曆史同其他許多研究類彆與領域相關,從史詩與起源神話到各種社會科學;曆史也觸及傳記、戲劇、政治與道德爭論、民族誌、小說、審訊與司法調查。就我們所知,最早以 historia(探究)一詞來指涉我們所謂的曆史的人是希羅多德(Herodotus)。在荷馬史詩中,histor是指以調查的事實為根據來下判斷的人,由此可知,曆史與探究之間的聯結相當古老。
曆史的多樣性如何轉變成單一的曆史敘事“關於一種曆史的曆史”?答案很明顯,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這對敘事來說是必要的。那就是建立一個終點,使故事的各個插麯在某種意義上都從屬並促成這個終點,如此一來插麯就成為進程的一個環節。以曆史書寫這個直到二十世紀纔齣現的文類所描繪的曆史為例,在時代及其史學文化的影響下,把主題的現狀(或人們以為的主題現狀)當成終點,不可避免是一種最普遍也最簡單的做法。到瞭二十世紀初,這個現狀被賦予各種特徵,但仍有著相當程度的共識,它成瞭純粹的或“科學的”或(心照不宣的)“專業的”曆史,這些特性或許與“曆史的觀念”或“為曆史而曆史”有關。特彆是專業的曆史,一般認為這種曆史顯然聯結著係統性的檔案研究與史料考證,而檔案研究與史料考證又被認定是一切嚴謹曆史的構成條件。在這個一般性的共識下,存在著各種不同的意見,例如伯利(J. B. Bury)與屈維廉(G. M. Trevelyan)曾爭論曆史是“科學”還是“藝術”,以及如果曆史學傢追求的是“科學”,那麼他追求“科學”要到什麼程度纔能建立法則。(柯林伍德〔R. G. Collingwood〕在他的經典之作《曆史的觀念》〔The Idea of History, 1946〕中提到,法則是他憎惡的東西。)盡管存在這些差異,共識仍足以作為史學史大敘事的選擇基礎,二十世紀史傢可以以自身的觀點和彼此認可的研究方式為基準,強調並評估過去的史傢在史學的一般進程中扮演什麼角色,這些角色必然失之片麵,他們可能協助史學嚮前推進,也可能讓史學返歸原點。從這個意義來看,要寫齣“關於一種曆史的曆史”是可能的。
我不想被理解成是以貶抑的方式在談論這項可能性背後的假定,仿佛我談的是一種過去的文化插麯。無論如何,曆史訴說的是真實,至少就理想層麵而言,曆史可以擺脫偏見。這種核心關懷非常久遠,雖然逐漸動搖,但就某種意義來說仍是我們的信條,因為對我們而言,曆史與想象虛構的區彆還是相當重要。由此觀之,希羅多德邁齣瞭重要的一步,因為他將自己寫的《曆史》(Histories)與詩人的作品區彆開來;而修昔底德(Thucydides)則提齣相關的判準,並且語帶輕衊地認為希羅多德屬於那群把娛樂大眾看得比探求真理來得重要的作者,盡管他的判斷並不公允。尋求曆史理解跟隻是情感或論證上具影響力的書寫,其間的差異仍是曆史專業的自我形象與意圖的一部分。當然,史學史上對真理的熱忱是光譜而非絕對,顯然波裏比阿(Polybius)就比李維(Livy)更重視真理。但也有人完全甚或故意落在對真理缺乏熱忱的那一端,如濛默思的傑弗裏(Geoffrey of Monmouth,此處我們暫不討論個案),與其說他是史傢,不如說他是曆史的戲仿者或模仿者。
以上說法或許全都真切,但接下來的觀點也同樣真實:以二十世紀專業共識為終點來建立一套史學史大敘事,是一種貧乏而狹隘的策略,它剔除或排除許多關於曆史書寫(事實上,這些都是過去曾經流行過的所謂的曆史)方式的有趣且具潛在啓發性的問題。例如,在曆史書寫的背後必定存在著非常多樣的動機,這些動機問題不僅極為廣泛且引人入勝。過去的人覺得“他們的”過去哪裏有趣?為什麼有趣?哪一種“過去”引起他們的注意,並且形塑瞭他們呈現過去的方式?為什麼他們注意的“過去”與呈現過去的“方式”隨時光流逝而産生變化?這些變化如何進行?在同一個時代裏,麵對這些問題而産生的不同解答,如何反映與錶達齣文化的內部差異?為什麼會齣現新類型的曆史書寫?當然,這不隻是或必定是在此之前就已存在的“科學”求知欲延伸的結果,有時候這也是影響“科學”求知欲的因素。
本書的目標在於為這些問題提供解答。這些問題並未完全受到忽視,史學傢希望透過文類與方法來對他們的主題進行區分。但要顧及平衡與誠實。我試圖著眼於人們選擇哪種過去和為什麼選擇某種過去,以及人們如何調查和呈現過去的問題。這種做法看起來不具革命性,然而策略的選擇意味著必須有所割捨,特彆是以主題來歸類史傢時,我有時會無法顧及嚴格的編年規則,這是當史傢捨棄年鑒這種主流形式時學到的一個教訓。例如,在本書中,記述“亞曆山大”曆史的史傢被放在希臘人遭遇波斯帝國的敘述中,即使他的作品完成於距亞曆山大相當遙遠的羅馬帝國統治時期。而爭議最大的,或許是我對於聖經以及聖經對史學的影響所做的論述,我沒有將這個主題依照年代次序放在埃及、巴比倫史傢與希羅多德之間,而是放到早期基督教世紀,也就是等到基督教對異邦人世界産生衝擊後纔進行討論。
因此,“一部關於各種曆史的曆史”承認“各種曆史”的多樣性以及這些曆史體現的利害關係,同時拒斥以現在作為終點來建構單一大敘事的野心,因為我認為這種做法不僅難以置信,也窄化瞭探索的可能性。然而,本書也帶有一點排除的味道,它的內容並非包羅萬象。本書並未嘗試處理歐洲文化傳統(在此,埃及與巴比倫被視為對歐洲文化傳統有過貢獻)以外的史學史,特彆是阿拉伯史學史與中國史學史。這種排除是對空間與時間不足以及作者在知識上的局限的妥協。另一項排除或許需要更好的理由,因為至少就某方麵來說這項排除是獨斷的,而界綫的畫定也猶疑不定。“各種曆史”這個詞本身包含甚廣,而我把傳記與迴憶錄排除在外。麵對一本內容可能過於蕪雜的作品,我認為這種做法是必要的,但我必須承認要適用這項標準並不容易:迴憶錄顯然類似於親眼目擊的曆史,而“生平傳記”則是混雜瞭各種文體的文類。
有關個彆曆史的處理問題必須先略做說明,個彆曆史當然在密度與復雜性上差異極大,而且並不是每一件曆史作品都能為現代讀者所理解。我們可以閤理假定絕大多數讀者從未讀過本書討論的許多或絕大多數的曆史作品;事實上,本書的存在,有部分理由正是為此。因此,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試著將閱讀這些曆史的經驗與趣味傳達給讀者。對許多史傢來說,曆史是一項有閑方能從事的技藝,往往需要皓首窮經。曆史不完全是敘事,但長久以來敘事一直是曆史的核心。因此,光是傳達史傢的意圖和觀點是不夠的:除瞭敘事的結構外,還必須傳達敘事的條理和性質。從這一點來看,曆史──通常綜閤瞭調查、研究、論證與分析──類似於小說。因此,我試圖恰如其分地在本書錶現齣一種五花八門、多層次與多調性的濃厚曆史敘事的可能形貌。在嘗試錶現各種曆史的特殊性質時,我不隻訴諸大量的引文,並且試著設身處地地瞭解曆史作品産生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傳達其文學性質,而這個文學性質構成我們閱讀曆史作品的主要經驗。不過這些評估也可以從內部加以觀察,或許有助於全麵理解更一般性的脈絡:史傢在特定時期抱持的目標、形塑史傢書寫方式的風俗習慣,以及這些目標與習慣又是如何變遷。我提到瞭史傢與史料的關係,沒有史料,史傢作品不可能存在,然而史料也對史傢作品構成一定限製;我也簡短考察瞭特定作傢的可信度。之所以注意到這些,有部分源自我對史傢的理解以及閱讀史傢作品的經驗;從定義來說,曆史絕對不是純粹的文學作品。然而,我並未有係統地著眼於特定錯誤,無論如何,我缺乏必要的知識來處理這些問題。那是研究各個斷代的現代史傢的工作,不需我多事。不過這種錯誤清單總是沉悶得讓人無法忍受,而且難以閱讀。
史學史本身不僅是一種(廣泛的)文類,顯示連續性、周而復始,以及不斷變動的關注焦點,它也是西方文化整體的一部分,有時具有高度的影響力,甚至是文化的核心;它顯然如同容器一般,可以容納文化關切的一切事物,同時也深受文化波動的影響。歐洲社會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強調調重點,它們認為各種版本的過去與各種曆史發展的觀念具有極大的重要性,並且任意從曆史中擷取傳奇、英雄、悲劇與悲慘的主題、詩學論題、戲劇與繪畫(在十八世紀,“曆史”繪畫被視為最上等的畫種),以及最典型的激勵與恫嚇人心的修辭。曆史觀念與過去各種觀念交會並且部分構成瞭宗教、道德和政治觀。曆史將權威具體化,並且提供挑戰權威所需的手段。或許更重要的是,曆史為種族、國傢、宗教、政治、文化與社會集體提供瞭效忠、自我認同與“記憶”的焦點,以此協助建構這些集體。各種版本的過去被提供,有時是間接的,但通常帶著可見的焦慮,以作為當代睏境或病癥的診斷意見。
我們習慣從哲學史,科學與宗教史,藝術、文學與社會秩序觀念史,以及政治權威史的角度去思考歐洲思想史。但是,過去觀念的曆史,亦即過去的觀念錶現在曆史書寫以及現在與過去的關係中,也是歐洲思想史的一部分;本書的目標即在促進這方麵的理解。其主要內容為:歐洲文明獨特性的概念,而主要的對照者是亞洲諸帝國;共和國美德的觀念,具體展現於羅馬初期,因徵服、奢靡而敗壞;身為世界霸主的永恒羅馬神話,被改換成基督教帝國的觀念。聖經促成瞭
曆史的曆史:從遠古到20世紀的曆史書寫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