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學與工程前沿叢書:生産係統工程 [Produc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管理科學與工程前沿叢書:生産係統工程 [Produc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李京山(Jingshan Li),[美] 謝米揚·密爾科夫(Semyon M.Meerkov) 著,張亮 譯
圖書標籤:
  • 管理科學
  • 工程
  • 生産係統
  • 工業工程
  • 係統工程
  • 優化
  • 建模
  • 仿真
  • 物流
  • 供應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0606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00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管理科学与工程前沿译丛
外文名称:Produc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7
字数:429000
正文语种: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生産係統工程(Production Systems Engineering,PSE)是最近發展起來的一個:工程分支。:它旨在揭示生産係統的基本性質和運行規律,並利用這些性質和規律對生産係統進行嚴謹的性能分析、持續改進和精益設計。本書作為生産係統工程領域的一本教材,主要麵嚮廣大工程專業以及對生産製造係統感興趣的經濟管理專業的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另外,本書也適閤實際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使用。

作者簡介

李京山博士,198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化係,1992年獲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碩士學位,2000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電機工程係統科學博士學位,2000-2006年在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研發中心製造係統研究所擔任主任研究員,2006 -2010年在美國肯塔基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係任助理教授,2010年至今任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工業與係統工程係副教授。迄今已發錶學術論文超過100篇,並曾獲得2010年美國自然科學基金傑齣青年教授奬、2006年度IEEE機器人與自動化學會頒發的工業/政府青年人纔奬以及IIE Trans-actions和IEEE Transactions or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最佳論文奬等。目前擔任多傢學術期刊編委工作,主要研究方嚮包括製造係統的建模、分析、設計與改進。
謝米揚·密爾科夫教授,1962年獲烏剋蘭哈爾科夫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碩士學位,1966年獲俄羅斯科學院莫斯科控製科學研究所係統科學博士學位,並在該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至1977年,1979 -1984年執教於伊利諾伊理工學院電子與計算機工程係,1984年至今為美國密西根大學電機工程與計算機科學係終身教授。其間密爾科夫教授曾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坦福大學、中國清華大學、以色列理工學院和本·古裏安大學訪問研究。密爾科夫教授曾擔任多傢學術期刊的主編和編委工作,並因其在係統控製領域的突齣貢獻當選為IEEE學會終身會士。密爾科夫教授的研究方嚮包括係統與控製理論及其在生産係統和通信網絡中的應用以及理想行為的數學理論及其在彈性監控與控製中的應用。
張亮博士,200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化係,2004年獲清華大學控製科學與工程碩士,2009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電機工程係統科學
博士,2009年至今任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工業與製造工程係助理教授。迄今已發錶學術論文50餘篇,並曾獲得2001年機器學習與控製論國際會議最佳論文奬、2004年中國控製與決策會議最佳論文奬等,主要研究方嚮包括製造係統的建模、實時控製與高能效製造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製造係統的主要研究領域
1.2 生産製造係統的主要研究問題
1.2.1 復雜現象
1.2.2 生産係統的性能分析、持續改進和精益設計問題
1.2.3 生産係統工程中的基本法則
1.2.4 本書使用的研究方法
1.3 小結
1.4 練習題
1.5 參考文獻

第2章 生産係統的數學建模
2.1 生産係統的類型
2.1.1 串行生産綫
2.1.2 裝配係統
2.2 結構化建模
2.3 機器的數學模型
2.3.1 計時問題
2.3.2 機器可靠性模型
2.3.3 機器模型辨識
2.3.4 機器閤並及其參數計算
2.3.5 機器加工質量模型
2.4 緩衝區的數學模型
2.4.1 建模
2.4.2 緩衝區參數辨識
2.5 機器與緩衝區的交互模型
2.5.1 離散時間模型
2.5.2 連續時間模型
2.6 性能指標
2.7 模型驗證
2.8 生産係統建模、分析、改進與設計的步驟
2.8.1 建模
2.8.2 分析、改進與設計
2.9 指數模型轉化為伯努利模型的簡化方法
2.9.1 引言
2.9.2 指數生産綫和伯努利生産綫
2.9.3 指數-伯努利變換
2.9.4 伯努利-指數變換
2.9.5 裝配係統的指數-伯努利變換和伯努利-指數變換
2.10 案例分析
2.10.1 汽車點火綫圈加工係統
2.10.2 汽車噴漆車間生産係統
2.10.3 汽車點火模塊裝配係統
2.11 小結
2.12 練習題
2.13 參考文獻

第3章 伯努利生産綫的性能分析
3.1 雙機生産綫
3.1.1 數學模型
3.1.2 穩態概率分布
3.1.3 性能指標的計算公式
3.1.4 性能指標的漸進性
3.2 多機生産綫
3.2.1 數學模型與分析方法
3.2.2 迭代閤並過程及其性質
3.2.3 性能指標估計的計算公式
3.2.4 多機生産綫的漸進性
3.2.5 性能指標估計的精度分析
3.3 係統性質
3.3.1 生産係統的穩態定律
3.3.2 可逆性
3.3.3 單調性
3.4 案例分析
3.4.1 汽車點火綫圈加工係統
3.4.2 汽車噴漆車間生産係統
……
第4章 伯努利生産綫的持續改進
第5章 伯努利生産綫的精益設計
第6章 閉環伯努利生産綫
第7章 伯努利生産綫中的産品質量問題
第8章 連續時間生産綫的性能分析
第9章 連續時間生産綫的持續改進
第10章 連續時間生産綫的精益設計
第11章 連續時間生産綫的顧客需求滿意度分析
第12章 伯努利機器裝配係統
第13章 連續時間機器裝配係統
第14章 生産係統工程的主要結論總結

符號匯總
後記

前言/序言


《生産係統工程》 引言 在瞬息萬變的全球市場環境中,製造企業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證質量、縮短交付周期,同時又要兼顧柔性化生産和可持續發展。麵對這些復雜的局麵,傳統的生産管理模式已顯不足。生産係統工程應運而生,它是一門係統性、跨學科的工程領域,緻力於通過科學的方法和先進的技術,對復雜的生産過程進行分析、設計、優化和管理,以實現生産係統的整體最優。 本書正是基於這樣的時代背景,為讀者深入剖析生産係統工程的核心理論、方法與前沿應用。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指導實踐的工具書,旨在幫助工程師、管理者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掌握構建和管理高效、智能、可持續的生産係統所需的關鍵知識和技能。 核心內容概覽 本書圍繞生産係統工程的各個關鍵環節展開,內容詳實,邏輯清晰。 第一部分:生産係統工程基礎 生産係統的概念與特徵: 深入闡述生産係統的定義,分析其構成要素(如人員、設備、物料、信息、工藝等)以及係統運作的內在邏輯。重點討論生産係統的復雜性、動態性、不確定性以及追求整體最優的特徵。 生産係統工程的方法論: 介紹係統工程的核心思想和方法論,包括建模、仿真、優化、決策支持等。強調將係統性思維應用於生産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從全局齣發,而非孤立地看待局部環節。 生産係統生命周期: 探討生産係統的規劃、設計、實施、運行、維護和更新等不同階段,以及在各個階段中生産係統工程所扮演的角色和應用的工具。 第二部分:生産係統設計與規劃 製造策略與係統布局: 分析不同製造策略(如批量生産、混閤生産、按訂單設計等)與生産係統設計之間的關係。詳細介紹各種工廠布局類型(如固定式、工藝流程布局、流水綫布局、單元式布局等)的優缺點,以及如何根據産品特性和生産需求選擇最優布局。 生産能力規劃與設備選型: 講解如何進行準確的生産能力預測,以及基於能力需求進行設備數量、類型和配置的規劃。討論設備選型的原則、方法和關鍵考量因素,包括技術先進性、可靠性、維護成本、投資迴報等。 供應鏈集成與協同: 強調生産係統並非孤立存在,而是龐大供應鏈網絡中的一個環節。本書將深入探討如何實現企業內部各環節(如采購、製造、倉儲、分銷)以及企業外部(與供應商、客戶)的有效集成與協同,構建敏捷、響應迅速的供應鏈。 生産流程設計與優化: 介紹流程圖繪製、價值流圖析(VSM)等工具,用於識彆生産過程中的瓶頸和浪費。詳細講解如何設計高效、流暢的生産流程,以及實施精益生産、六西格瑪等改進方法。 第三部分:生産係統運行與控製 生産計劃與排程: 深入講解主生産計劃(MPS)、物料需求計劃(MRP)、能力需求計劃(CRP)等計劃製定方法。重點介紹車間作業排序、調度策略,以及如何利用先進的排程軟件提高生産效率和準時交付率。 庫存管理與物流優化: 分析不同庫存策略(如EOQ、JIT、安全庫存等)的適用場景。講解倉儲布局、搬運設備選型、內部物流優化等內容,以降低庫存成本,提高物料流轉效率。 質量管理與過程控製: 結閤統計過程控製(SPC)等工具,講解如何建立有效的質量監控體係。探討如何識彆和消除生産過程中的質量缺陷,實現從源頭控製到産品齣廠的全流程質量保障。 生産現場管理: 介紹5S、目視化管理、看闆管理等現場管理技術,旨在創造整潔、有序、高效的工作環境。 第四部分:生産係統智能化與未來發展 數字化與信息化技術在生産中的應用: 探討製造執行係統(MES)、企業資源計劃(ERP)、計算機輔助設計/製造(CAD/CAM)等信息係統在生産管理中的作用。 工業物聯網(IIoT)與智能製造: 深入分析傳感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AI)等技術如何賦能生産係統,實現設備的互聯互通、數據的實時采集與分析,以及智能決策。 機器人與自動化技術: 介紹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在生産過程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自動化提高生産效率、降低勞動強度、改善工作環境。 綠色製造與可持續生産: 關注生産過程中的能源消耗、汙染物排放等問題,介紹如何通過流程優化、技術創新和循環經濟理念,實現生産係統的綠色化與可持續發展。 麵嚮未來的生産係統: 展望未來生産係統的發展趨勢,如模塊化生産、個性化定製、柔性生産網絡等,以及這些趨勢對生産係統工程提齣的新要求。 本書特色 理論與實踐相結閤: 在闡述理論知識的同時,書中穿插瞭大量的實際案例分析,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概念並將其應用於實際工作中。 方法與工具並重: 詳細介紹瞭生産係統工程中的各類分析工具、建模方法和優化算法,為讀者提供可操作的解決方案。 前沿性與係統性兼顧: 緊跟生産係統工程領域最新的研究進展和技術發展,同時又保證瞭內容的係統性和完整性,能夠為讀者構建紮實的知識體係。 麵嚮多元讀者群體: 無論是經驗豐富的生産工程師,還是初涉此領域的管理人員,亦或是相關專業的學生,都能從本書中獲得有價值的啓示和幫助。 結語 在知識經濟和智能時代的浪潮下,生産係統工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它不僅是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也是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強大引擎。本書緻力於成為您理解和掌握生産係統工程的得力助手,幫助您在復雜的生産環境中運籌帷幄,決勝韆裏。

用户评价

评分

從內容的結構上看,這本書的邏輯清晰,層次分明。它似乎遵循著一種由宏觀到微觀,再由微觀到宏觀的組織方式。首先,它會建立起生産係統工程的整體概念和基本原理,然後逐步深入到具體的工程技術和管理方法,最後又迴歸到整個係統的優化和戰略性思考。這種結構安排,使得讀者能夠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而不會感到信息過載或迷失方嚮。每章的開頭往往會引齣核心問題,中間部分則進行詳細的理論闡述和方法介紹,而章節的結尾則往往會進行總結,並引齣下一章的內容。這種嚴謹的編排,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我尤其喜歡它在介紹某個方法時,會預先解釋其背後的邏輯和適用的場景,而不是直接拋齣一個公式或模型。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有吸引力,采用瞭沉穩而現代的風格,深藍色的背景搭配銀白色的字體,給人一種專業、嚴謹又不失前沿的感覺。“管理科學與工程前沿叢書”的字樣清晰地錶明瞭其學術定位,而“生産係統工程”則直接點齣瞭核心主題。我個人一直對如何通過科學的方法來優化生産過程充滿興趣,尤其是在當前這個快速變化的工業4.0時代,如何構建更高效、更靈活、更智能的生産係統,是每一個製造業從業者都需要深思的問題。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探索這些議題的絕佳機會。我非常期待它能在理論層麵梳理現有知識體係,並能在實踐層麵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作為一個讀者,我更看重的是書籍能否引發我的思考,能否提供新的視角,能否幫助我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難題。這本書的標題和所屬叢書的定位,讓我對它寄予瞭很高的期望,相信它會是一部值得細細品讀的著作,能夠在我對生産係統工程的認知圖譜中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评分

這本書在探討生産係統工程的各個方麵時,展現瞭一種深度和廣度的結閤。它既能深入到某個具體技術細節的分析,又能宏觀地把握整個生産係統的演進趨勢。我注意到書中對於數據驅動的生産模式有著大量的闡述,這正是我當前工作中最需要突破的方嚮。如何有效地采集、分析和利用生産過程中的海量數據,以指導決策,優化運營,是實現智能製造的關鍵。書中對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應用,在生産係統中的具體落地場景進行瞭細緻的描繪,這讓我對如何將這些高大上的技術轉化為生産力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此外,它還討論瞭供應鏈的韌性、敏捷製造的挑戰以及綠色生産的可行性,這些都是當今製造業麵臨的重大課題。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對話,他不僅指引你方嚮,更教你如何辨彆方嚮,並提供抵達目標的方法。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振奮的是它對“前沿”二字的解讀。它並沒有止步於現有的成熟理論,而是大膽地展望瞭生産係統工程的未來發展方嚮。它觸及瞭那些正在興起的新技術、新理念,並分析瞭它們對未來生産模式可能帶來的顛覆性影響。例如,關於數字化孿生在生産係統中的應用,以及如何構建更具彈性和自適應能力的生産網絡,這些都是極具前瞻性的討論。作為一名渴望不斷進步的讀者,我深知瞭解行業的未來走嚮至關重要。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對未來的洞察。它幫助我看到瞭在不久的將來,生産係統將如何演變,以及我們作為從業者,需要提前做好哪些準備。這是一種對未來的預見,也是一種對變革的啓示。

评分

我特彆欣賞這本書在理論闡述的同時,也注重結閤實際案例的分析。它並沒有停留在空泛的概念和模型上,而是通過真實世界的工業場景,生動地展現瞭生産係統工程的實踐價值。這些案例的選取,涵蓋瞭不同的行業和不同的生産模式,從離散製造到流程工業,從大規模定製到小批量多品種,都提供瞭具體的應用範例。這對於我們這些非理論研究者而言,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我們能夠從中看到,那些看似復雜的理論是如何在現實世界中落地生根,並産生實際效益的。書中對案例的剖析,不僅展示瞭問題的發生,更詳細地描述瞭運用生産係統工程原理所采取的解決方案,以及最終達成的效果。這使得書中內容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知識,能夠直接激發我們的靈感,並為我們解決類似問題提供思路。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填補瞭我個人在生産係統工程領域知識體係中的一些空白。它提供瞭一個係統化的框架,幫助我理解瞭這個領域的核心概念、關鍵技術和發展趨勢。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將書中的內容與我自己的工作經驗進行對照和反思。我發現,很多我曾經憑經驗或直覺處理的問題,在這本書中都有瞭科學的解釋和優化的方法。它不僅提升瞭我理論層麵的認知,更重要的是,它為我提供瞭解決實際問題的有力工具。我相信,這本書將成為我案頭必備的參考書籍,在我未來的工作中,我將反復研讀其中的精髓,並嘗試將其中的理念和方法應用到實際的生産係統優化中。

评分

我非常欣賞這本書在探討復雜問題時所展現齣的冷靜和客觀。它並沒有誇大任何一種技術或方法的作用,而是以一種審慎的態度,分析各種工具和模型的優缺點,以及它們在不同情境下的適用性。書中對風險和不確定性的討論,也體現瞭其深刻的洞察力。生産係統 inherently 充滿瞭各種變數和潛在的風險,如何識彆、評估和應對這些風險,是保障係統穩定運行的關鍵。這本書提供瞭一些係統性的方法和框架,幫助我們建立更具韌性的生産體係。它鼓勵讀者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驗證,而不是盲目追隨潮流。這種務實的精神,對於我們在復雜多變的工業環境中做齣明智決策非常有益。

评分

這本書在論述過程中,充分展現瞭學科交叉融閤的特點。生産係統工程本身就是一個高度綜閤的學科,它融閤瞭管理學、工程學、運籌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在這本書中,我看到瞭管理科學的嚴謹分析與工程技術的創新實踐相結閤,看到瞭數學模型的優化計算與信息技術的智能化應用相輔相成。這種跨學科的視角,使得對生産係統問題的探討更加全麵和深刻。它不僅關注生産過程本身的效率和質量,還將其置於更廣闊的商業環境和戰略背景下進行考量。例如,它討論瞭如何通過生産係統的設計來支持企業的市場競爭策略,如何利用生産的靈活性來應對不確定的市場需求。這種宏觀與微觀的結閤,使得本書的內容更具戰略意義。

评分

翻開這本書,撲麵而來的是一種嚴謹的學術氣息,但文字的組織卻並不枯燥,反而充滿瞭邏輯性和條理性。它似乎並非簡單地羅列概念,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引導讀者一步步深入理解生産係統工程的核心要義。我尤其關注的是它對於“係統”二字的強調,生産係統並非孤立的環節組閤,而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書中對這種整體性的分析,以及如何從全局觀齣發進行優化,是讓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它沒有迴避復雜性,而是積極地探討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生産環境中,通過科學的手段識彆關鍵瓶頸,設計最優化的流程,並引入先進的技術手段來實現智能化管理。對於那些在生産一綫摸爬滾打多年的工程師而言,這本書無疑是提供瞭一個“拔高”視角的機會,讓我們能夠跳齣日常事務的束縛,從更宏觀、更科學的角度審視我們所處的生産體係,從而發現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層問題,並找到更具顛覆性的解決方案。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雖然是一本學術專著,但作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並沒有使用過於晦澀的術語。相反,他善於用清晰、準確的語言來闡述復雜的概念。對於一些關鍵的理論和方法,書中還配以圖錶和示意圖,直觀地輔助理解。這對於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大大降低瞭閱讀門檻。同時,作者在行文中也展現瞭其對生産係統工程的熱情和深刻理解,文字中流露齣一種引導讀者一起探索未知領域的真誠。這種親切而不失專業的錶達方式,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我感覺作者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領我一步步走進生産係統工程的奧秘。

评分

非常喜欢,但是还是有些错误,如果能和出版社联系修改一下错误就更好了,特别是第八章的内容

评分

东西不错,价格实惠,推荐大家购买

评分

评分

东西不错,价格实惠,推荐大家购买

评分

评分

还没看内容,不过感觉质量不错~

评分

上课需要的教材,很不错

评分

[美]李京山(),[美]谢米扬·密尔科夫(.)著张亮译人力资源与行政后勤工作执行流程以流程 制度 方案 文书的形式介绍了企业人力资源、行政事务、后勤保障三大方面的工作流程及可供执行的制度规范。书中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管理,员工面试与甄选,员工录用管理,员工绩效管理,员工薪酬管理,员工培训管理,员工晋升与离职管理,劳动合同管理,员工档案管理,办公用品管理,办公设备管理、办公费用管理,印章、证照、文件资料、档案管理,会议、提案、行政事务、法务管理,员工考勤、出入、假务管理,员工出差管理,车辆管理,招待与接待管理,宿舍食堂管理,环境与安全管理共21项日常管理工作,涉及多个行业的企业制度范例以及大量拿来即用的模板、量表。管理科学与工程前沿丛书生产系统工程人力资源与行政后勤工作执行流程为人力资源与行政后勤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管理范本,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人力资源与行政后勤工作执行流程适合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企业人力资源部、行政部、后勤保障部、综合管理部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培训和管理咨询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阅读和使用。人力资源与行政后勤工作执行流程以流程 制度 方案 文书的形式介绍了企业人力资源、行政事务、后勤保障三大方面的工作流程及可供执行的制度规范。生产系统工程(,)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个工程分支。它旨在揭示生产系统的基本性质和运行规律,并利用这些性质和规律对生产系统进行严谨的性能分析、持续改进和精益设计。本书作为生产系统工程领域的第一本教材,主要面向广大工程专业以及对生产制造系统感兴趣的经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另外,本书也适合实际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书中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管理,员工面试与甄选,员工录用管理,员工绩效管理,员工薪酬管理,员工培训管理,员工晋升与离职管理,劳动合同管理,员工档案管理,办公用品管理,办公设备管理、办公费用管理,印章、证照、文件资料、档案管理,会议、提案、行政事务、法务管理,员工考勤、出入、假务管理,员工出差管理,车辆管理,招待与接待管理,宿舍食堂管理,环境与安全管理共21项日常管理工作,涉及多个行业的企业制度范例以及大量拿来即用的模板、量表。人力资源与行政后勤工作执行流程为人力资源与行政后勤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管理范本,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人力资源与行政后勤工作执行流程适合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企业人力资源部、行政部、后勤保障部、综合管理部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培训和管理咨询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阅读和使用。人力资源与行政后勤工作执行流程以流程 制度 方案 文书的形式

评分

上课需要的教材,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