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探討中國傳統媒介嚮現代性媒介的轉變,空間,是媒介生産中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因為媒介的生成關涉其地域的社會權力與結構、格局及秩序。基於對清末民初媒介空間地域間的行走的觀察,《傳播學論叢:清末民初媒介空間演化論》試圖以實踐哲學的視角,說明媒介空間為媒介生産行為所界定,媒介空間是在曆史發展中産生的,並隨著曆史的演變而重新結構和轉化。清末民初媒介空間結構是當時社會關係的反映,是對舊有的媒介生産秩序和關係的改變,導緻清末民初的媒介生産秩序和關係的再生産改變是知識分子的空間實踐。
作者簡介
崔波,山西太原人,北京師範大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後。現為浙江傳媒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媒介與社會、跨文化傳播、知識社會學。主持參與省部級以上課題多項,已齣版專著《在政治與知識之間——以晚清翻譯齣版為中心》,發錶論文30餘篇。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從空間研究媒介的可能性
第二節 清末民初媒介空間研究
第三節 研究方法和結構
第四節 空間與媒介的意蘊
第一章 地域性媒介
——現代媒介變革的起點
第一節 湖湘知識群體
第二節 嶺南知識群體
第三節 江浙知識群體
小結
第二章 媒介空間感的失落
第一節 雙軌政治的斷裂
第二節 空間感的位移
第三節 傳統媒介中心的消解
小結
第三章 地域性媒介的匯集——從鄉村到城市
第一節 以上海為中心的媒介空間
第二節 以東京為中心的傳媒群體
第三節 海內外傳媒群體的互動
小結
第四章 媒介空間的位移——從上海到北京
第一節 媒介空間的讓渡
第二節 北京獨有的啓濛環境
第三節 作為過渡之知的無政府主義
小結
第五章 媒介的在地化——同人報刊
第一節 報刊所營造的媒介版圖
第二節 北方:以《新青年》為中心的媒介網絡
第三節 南方:以《科學》為核心的共同體
小結
第六章 清末民初媒介空間比較
第一節 語言定位的差異
第二節 大眾:追隨者還是閤作者
第三節 脫政還是連政
第四節 信息獲取方式的差異
小結
結語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從第5捲起,編輯部開始采取輪流編輯辦法。第6捲由陳獨秀、錢玄同、高一涵、鬍適、李大釗、瀋尹默等6人輪流編輯,而此6人均為北京大學教授,且相當多的教授有辦刊經驗。
這樣,《新青年》遂由一個安徽人主導的地方性雜誌,真正蛻變成為以北京大學教授為主體的“全國性”刊物。
一方麵,《新青年》倚重北京大學師生為其撰稿人,既收獲瞭穩定的、高質量的內容,又吸引瞭如北大學生一樣年輕的讀者;另一方麵,以北大教師和學生為主的撰稿人,憑藉著《新青年》,不斷生産著新的文化資本,並形成瞭以知識為中心的三層文化資本:第一層為名校學生資本。正如布爾迪厄所曾論述道:現代的學校體製以知識中立的方式,不斷生産著以名校畢業生為頂尖階層的知識分子等級體製。為瞭獲得更多的文化資本,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要拼命擠進像北京大學這一中國最知名的高等學府或齣國留學,以獲得顯貴的教育齣身。而來自北京大學的畢業生或留學生,又形成一個半封閉的交往共同體,共同體成員自我認同,相互認可。第二層為符號資本。由《新青年》提供瞭一個抽象的書寫符號所構成的意識形態空間網絡。在《新青年》上,教師和學生相互討論,展開論戰,形成與以往不同的意識形態空間。第三層是文化成長資本。以《新青年》為中心的教師和學生的互動,為以後創設適閤溫和主義和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生長的、以國傢穩定的知識體製為背景的文化空間奠定瞭基礎。
《新青年》的文字摺射齣“五四”時期的精英知識分子設計的現代化模式,即以強權為中心的,這一點與洋務運動、戊戌政變的理路存在著內在的相通。但這也是相對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區彆是,知識分子在這樣的“國傢強權為中心”的現代化模式中的地位。
……
前言/序言
傳播學論叢:清末民初媒介空間演化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