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醫書十八種: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創建與應用

王琦醫書十八種: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創建與應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琦,駱斌 著
圖書標籤:
  • 中醫
  • 辨證論治
  • 王琦醫書
  • 十八種
  • 診療模式
  • 中醫臨床
  • 辨體
  • 辨病
  • 醫學史
  • 傳統醫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109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386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王琦医书十八种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页数:17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王琦醫書十八種: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創建與應用》是作者近四十餘年對中醫證候、中醫診療疾病模式的漸進性探索、研究、反思的總結和歸納。作者通過對醫學模式、中醫診療模式的迴顧,以及證候的研究,進一步對辨病論治深度思考、對辨證論治反思,同時通過對中醫體質學說的係統梳理、構建學說,逐步形成瞭一個漸進、清晰的研究思路,最終落腳於對中醫診療模式的反思、探索和總結,從而提齣瞭更為切閤於臨床實際的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三辨診療模式的提齣是中醫診療模式的一次革命性飛躍和發展,更是中醫診療模式不斷完善的結果。
《王琦醫書十八種: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創建與應用》為作者王琦,醫書十八種之十一。全書分為五章,分彆為醫學診療模式的研究、辨病論治的研究、辨證論治的研究、辨體論治的研究、辨體-辨病-辨證模式創建與應用。

作者簡介

王琦,男,1943年2月生,江蘇高郵人。我國著名的中醫學傢,近50年堅持在中醫臨床、科研、教學第一綫,是國傢有突齣貢獻專傢。醫療方麵是主任醫師,中央保健委員會會診專傢,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國傢中醫藥管理局遴選為全國名老中醫。有良好的醫德醫風,對待普通群眾和國傢政要及外國元首均認真負責。國傢中醫藥管理局為其建立王琦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傢傳承工作窒,北京市中醫管理局為其建立王琦名醫傳承工作站,以傳承其學術思想和學術經驗,北京市中醫管理局王琦名醫傳承工作站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站。
科研方麵是研究員,任國傢“973”項目首席科學傢,國傢重點學科中醫基礎理論學科帶頭人,主持國傢級科研課題9項(包括“973”項目2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省部級科研課題6項)。獲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l項,部級一等奬7項,二等奬5項,發明專利6項(以上均為第一完成人)。主編專著63部,核心期刊發錶論文290篇,被引用5000餘次。其中,外文25篇,SCI收錄15篇。

目錄

第一章 醫學診療模式的研究
第一節 醫學模式的演變概況
第二節 中醫診療模式的演變概況
一、辨病論治的診療模式
二、辨證論治的診療模式
三、辨病辨證結閤的診療模式
第三節 現代中醫診療模式的研究
一、辨證論治的研究
二、辨病論治的研究
三、辨體論治的研究
四、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的構建

第二章 辨病論治的研究
第一節 辨病論治的基本概念及理論溯源
一、概述
二、辨病論治的理論溯源
第二節 對辨病論治的思考和研究
一、辨病論治的曆史地位與貢獻
二、辨病論治的基本原則和意義
三、關於辨病論治的幾點思考
第三節 辨病論治的臨床應用
一、辨中醫之病
二、辨西醫之病

第三章 辨證論治的研究
第一節 辨證論治的基本概念及理論溯源
一、概述
二、辨證論治的理論溯源
第二節 對辨證論治的思考和研究
一、現代辨證論治研究的迴顧
二、對辨證論治診療模式的思考
三、對證候研究的思考

第四章 辨體論治的研究
第一節 辨體論治的基本概念及理論溯源
一、概述
二、辨體論治的理論溯源
第二節 辨體論治理論體係的構建及意義
一、辨體論治理論體係的構建
二、辨體論治的科學意義
第三節 辨體論治的臨床應用
一、辨體論治在治療中的思考
二、體質與疾病的相關性研究
三、辨體論治在臨床中的應用

第五章 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的構建與應用
第一節 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的基本概念和産生背景
第二節 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的構建
一、辨體-辨病-辨證內涵
二、辨體-辨病-辨證法則
三、辨體-辨病-辨證意義
第三節 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的臨床應用
一、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在診斷中的應用
二、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在治療中的應用
三、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在康復中的應用
四、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臨證舉要
附錄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基本是初步建立了一思维、模式,要是有更多详尽的医案就好了。

评分

收到了很好

评分

一个较长时期以来,中医临床思维的单一,阻碍人们对临床复杂多元现象的认识,成为影响并制约中医疗效提高的重要因素。中医学自其理论的诞生及在几千年延绵发展的过程中,即重视辨体一辨病一辨证相结合,其所蕴含的辨体一辨病一辨证的诊疗思想,形成了对人体疾病与健康生命现象的独特认知体系,从而使中医临床医学一直在自主发展中展现强大的生命力。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只强调辨证论治,忽略淡化辨体、辨病等重要因素,以使临床思维局限,理论覆盖不全,解释能力不足,诊疗水平下降。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必须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建立辨体一辨病一辨证诊疗模式,发挥其综合优势,开辟新的前景。1 辨体论治的概念与意义1.1辨体论治的概念 “体”是体质。辨体论治即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从而进行“因人制宜”的干预措施。辨体质状态,包括辨体质的强弱胖瘦,年龄长幼,南北居处、奉养优劣等,其中包括人体的肤色、形态、举止、饮食习惯,性格心理以及对季节气候地域变更的适应性等;辨体质分类,主要对阴虚之体、阳虚之体、气虚之体、痰湿之体等不同体质的区别,或补其阴,或温其阳,或益其气,或利其湿等,以恢复其阴阳平衡,实即治本之意。1.2辨体论治的意义1.2.1诊断学上的意义 (1)辨体质把握人的整体状态,为诊断学的首要大法:《素问·经脉别论》说,“诊病之道,观人勇怯,从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指出诊病最重要的理论是观察人体强弱,骨肉和皮肤形态,从而了解病情是诊断上的大法。《素问·疏五过论》强调诊病须先明其体质,而临床不重视体质诊断是重要失误。医生必须全面了解病人的社会、生活、精神、体质状态,若不注意区别体质肥瘦、寒温、强弱,不注意区别劳逸,仅凭诊脉治病就会惑乱不明,产生诊断上的过失。 (2)不同体质皆有各自的特征,并可通过寒热燥湿偏胜的表现构成诊断学上的特点:陆晋笙认为,人的体质有湿热、燥热、寒湿、寒燥4种。这四种体质的人,“平者无病”,太过、偏胜则能成病,发病后其症状与体征表现也自不同。病理上有“湿从热化”、“热从湿化”、“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等变化。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东西非常不错 非常不错

评分

中医学历来强调因人制宜,重视个体体质差异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辨体论治就是在对不同体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临床诊疗的实际应用。王琦教授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建立了“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以下简称“三辨模式”)。“三辨模式”是以体质、疾病、证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以“体病相关”和“体质可调”理论为依据,以辨体论治为核心的临床诊疗体系。它来源于传统理论,体现于临床实际,是将体质研究成果切入临床应用的新的思维模式。1“三辨模式”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孕含创新的临床思维1·1“三辨模式”的核心是辨体论治,体质为本,病证为标体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制约和影响证候的形成与演变,在病、证、体三者关系中,体质因素是主要矛盾。《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四·烈集》中说:“当识因人因证之辨。盖人者,本也;证者,标也。证随人见,成败所由。故当以人为先,因证次之。若形气本实,则始终皆可治标;若形质原虚,则开手便当顾本。”《医门法律》亦说:“故凡治病者,在必求其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知病所由生而直取之,乃为善治。”说明治本就是探求患者的阴阳动静、失衡的倾向性而治,即以体质的

评分

很好

评分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导言由王琦教授论述辨体论治的科学意义及“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建立。上篇主要介绍与“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相关联的一些理论问题,以为临床运用打好基础,具体内容涉及体质与疾病诊疗相关的论述、“辨体-辨病-辨证”的内涵、法则及其意义等。中篇着重介绍“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临床应用,从辨体质类型论治和辨体质状态论治两方面入手,并结合临床案例述评、常用调体方药讲解,以呈现王琦教授辨体论治的学术精华和临证经验。下篇简要介绍了王琦教授在中医体质研究中的建树,涉及构建理论体系、解答关键理论问题、开展现代研究三个方面。附篇列举了王琦教授关于中医体质研究的各类产出,涉及论文、著作、课题以及奖励等方面,以便让读者了解王琦教授在体质研究领域治学的轨迹与成果。

评分

中医学历来强调因人制宜,重视个体体质差异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辨体论治就是在对不同体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临床诊疗的实际应用。王琦教授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建立了“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以下简称“三辨模式”)。“三辨模式”是以体质、疾病、证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以“体病相关”和“体质可调”理论为依据,以辨体论治为核心的临床诊疗体系。它来源于传统理论,体现于临床实际,是将体质研究成果切入临床应用的新的思维模式。1“三辨模式”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孕含创新的临床思维1·1“三辨模式”的核心是辨体论治,体质为本,病证为标体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制约和影响证候的形成与演变,在病、证、体三者关系中,体质因素是主要矛盾。《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四·烈集》中说:“当识因人因证之辨。盖人者,本也;证者,标也。证随人见,成败所由。故当以人为先,因证次之。若形气本实,则始终皆可治标;若形质原虚,则开手便当顾本。”《医门法律》亦说:“故凡治病者,在必求其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知病所由生而直取之,乃为善治。”说明治本就是探求患者的阴阳动静、失衡的倾向性而治,即以体质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