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這本《民國那些事:魯迅同時代人》,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關於魯迅先生的個人傳記,但翻開纔發現,它更像是一張描繪民國時代群像的恢弘畫捲,而魯迅先生,則是那畫中最耀眼、也最復雜的一筆。書裏並沒有直接講述魯迅的生平逸事,而是將他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下,通過他身邊形形色色的人物,來摺射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我看到瞭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掙紮、呐喊、或默默堅守的靈魂,他們或是與魯迅有過交集,或是與魯迅的誌趣相投,又或是與魯迅立場相左,但無一例外,都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留下瞭屬於自己的印記。我尤其對書中對周作人、許廣平、鬍適等人物的刻畫印象深刻。他們各自的人生軌跡,與魯迅先生的生命綫交織,構成瞭民國知識分子群體的豐富麵嚮。讀這本書,就像是置身於一個巨大的茶館,周圍坐滿瞭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他們有的在低語,有的在爭論,有的在沉思,而魯迅先生,就像是那個最引人注目的焦點,他的存在,使得這一切都變得更加鮮活和有意義。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彆樣的閱讀體驗,它沒有直接鋪陳魯迅先生的生平,卻通過描繪他身邊的一群人,勾勒齣瞭整個民國知識分子的群像。我驚嘆於作者的細膩筆觸,能夠將那些曾經活躍在曆史舞颱上的文人墨客,活靈活現地呈現在我眼前。我看到瞭他們在文學創作上的纔華橫溢,也看到瞭他們在個人情感上的跌宕起伏,更看到瞭他們在麵對民族危亡時的錚錚鐵骨。書中對於魯迅先生同時代人的刻畫,不僅僅是簡單的介紹,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思想主張,以及他們與魯迅先生之間復雜微妙的關係。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與他們一同經曆時代的風雨,一同感受思想的碰撞。這種“旁敲側擊”的敘述方式,反而更能勾勒齣魯迅先生在那個時代獨一無二的地位和影響。它讓我明白,理解一個偉人,也需要理解他所處的時代,以及與他並肩或對抗的那些同樣不平凡的人。
评分我一直對民國時期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在曆史轉摺點上活躍的思想傢和文化人。《民國那些事:魯迅同時代人》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那個時代的求知欲,並且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呈現。它沒有像一些曆史讀物那樣,枯燥地講述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而是選擇從魯迅先生身邊的人入手,講述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思想,他們與魯迅先生的關係。我讀到書中關於鬱達夫、徐誌摩等作傢筆下的風花雪月,以及他們在時代浪潮中的掙紮;我也看到那些在學術界各抒己見,卻又在國傢危難時刻展現齣民族氣節的人物。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那個時代的精神世界,看到不同思想流派的交鋒,也看到知識分子在個人命運與國傢命運之間的艱難抉擇。魯迅先生的名字貫穿其中,但更多的是通過他的“同路人”和“論辯者”的視角,來摺射齣魯迅先生的形象和他所處的復雜社會環境。這種寫法,讓曆史人物不再是書本上僵化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真實個體。
评分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位偉大的思想傢,不能隻看他自己的文字,更要看他所處的環境,以及與他共振或對抗的人。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其齣色。它沒有生硬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對魯迅同時代人的細膩描摹,為我們構建瞭一個立體而生動的民國圖景。《民國那些事:魯迅同時代人》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思想碰撞的激烈,也看到瞭知識分子在亂世中的種種無奈與抉擇。書中對那些在學術、文學、藝術領域貢獻卓著,卻又在政治漩渦中身不由己的人物,有著深刻的洞察。我被書中對那些與魯迅有過深刻思想辯論的人物,比如鬍適先生,其論述的清晰和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所吸引。這種多角度的敘述方式,讓我得以跳齣單一的視角,更全麵地認識那個時代,也更深刻地理解魯迅先生的思想是如何在這樣的土壤中生根發芽,並最終影響一代又一代人的。這本書讓我明白,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氣質,而每一個時代的巨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與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構成瞭一個時代的縮影。
评分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社會風貌和知識分子的命運非常感興趣,而《民國那些事:魯迅同時代人》這本書,則以一種極為巧妙的方式滿足瞭我的閱讀期待。它沒有把焦點完全集中在魯迅先生個人,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們穿梭於民國時期的大街小巷,認識那些與魯迅先生有著韆絲萬縷聯係的人物。我看到瞭他們在大時代背景下的個人際遇,感受到瞭他們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也體會到瞭他們在思想上的掙紮與堅持。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通過對這些“同時代人”的生動描繪,間接勾勒齣瞭魯迅先生的形象,以及他所處的那個充滿變革與衝突的年代。我尤其被書中對一些不太為人熟知的民國名流的記述所吸引,他們的故事同樣精彩,他們的思想同樣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品味。這種寫法,讓我覺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故事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瞭解,也因此變得更加深刻和立體。
评分是书精装三册(函套、布袋),全彩印刷,还原书札真貌,并加以撰者小传和书札释文。
评分《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书札》中囊括了几乎所有清代重要文化名人的书信手札,如吴梅村、厉鹗、袁枚、刘墉、翁方纲、阮元、冯桂芬、曾国藩、翁同龢、张之洞、林纾、陈三立、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等,共计336人,近600通信札,蔚为大观。
评分胡 适——五四运动后,以胡适为代表的买办资产阶级文人提出了“整理国故”的反动口号,反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反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参加革命斗争实践。(见上集第27页)
评分我的书架上至今还收藏着三十年前从北大荒带回来的一些书籍,主要是七十年代出版发行的鲁迅作品丛书。其中,有一套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三年五月出版,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选编的“青年自学丛书”之一的《鲁迅杂文选》上、下集。闲来翻翻,发现一些颇有意思的现象。在当年极左思想路线指导下,对所谓的“三十年代文艺路线”给予了全盘否定。在这套书的注释中,凡鲁迅骂过的和骂过鲁迅的文化名人都被冠以“反动”帽子。同时,鲁迅视为战友的和视鲁迅为战友的文化名人也几乎无一幸免,同样被冠以各种“黑”帽子。真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评分现在我把这套书注释中对鲁迅同代文化名人的人物评价摘录一二,同时又从“百度·百科”上摘录对这些文化名人的评价,供博友参考。
评分刘半农(1981-1934)江苏江阴人,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1925年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1926年出版了诗集《扬鞭集》和《瓦釜集》,1934年在北京病逝。病逝后,鲁迅曾在《青年界》上发表《忆刘半农君》一文表示悼念。
评分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现福建漳州)人。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一生著述颇丰。
评分小莽苍苍斋斋主:田家英(1922—1966)四川省成都人。本名曾正昌,早年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至1966年任毛泽东秘书;1954年后,兼任国家主席办公厅、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田家英平生喜好书法,对清代历史颇有研究,多方收集清代名人墨迹,作为研究清史的史料。经过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收集到了有清一代众多文化名人的手迹,其专门和齐全的程度在国内收藏界罕见其匹。
评分正版,值得一看,非常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