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睿智洞徹世事,文學關照人生
觸角文叢係列:
《世紀文睿人文典藏·觸角文叢:反調》是一本無意時尚、無暇傳統、無視市場、無關老套的西方文化散文集!
內容簡介
《世紀文睿人文典藏·觸角文叢:反調》集結作者十三篇討論西方文學、哲學、音樂以及藝術的文章,展現西方文化中最經典卻又鮮為人知的人事物,從避世獨居的阿根廷美學傢到維也納天纔的少年詩人,從哀鬱的法國文字玩傢到擅長灰色調的德國畫傢,從缺乏進取力的波蘭作傢到善於激怒對手的奧地利寫作者……作者旁徵博引,徐徐道來,寫文藝史上的事件典故,寫傲慢的憂鬱,寫不可逆轉的命運,寫緻命的完美……他的筆觸猶如精細的雕刻刀,使得這些被遺忘在曆史星河中的人物、軼事、創作風格變得可觸、可嘆、可感。
作者簡介
李煒,齣生於颱北,靠優異的數學成績進入芝加哥大學,後轉讀文學係,開始苦修英、法、德、意、拉丁以及古希臘語。近年長住國內,並於《書城》雜誌發錶多篇文章。齣版有《4444》等四種書。
陳青,四川外語學院畢業,主修英語語言文學翻譯。2005年畢業後常住上海,一直從事專職翻譯工作,迄今已譯有數百萬字。
於是,居於上海,寫字為生,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對外漢語係,著有小說散文四五本,譯作十數本,包括《美與暴烈——三島由紀夫的生與死》、《杜馬島》、《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等。
精彩書評
不管是文學、藝術、曆史、政治、哲學,在(李煒)筆下往往一兩段,立刻理齣重點。
——颱灣《聯閤報》
李煒雖然年輕,西學之博中有精卻相當驚人,令我想到錢鍾書……
——上海《文匯報》
李煒約取的慢慢拿齣來肚子裏的龐大素材,是旁證主題,是風趣鋪陳,是親切抒情,是活潑對話,更是研究文學者少見的幽默想象……
——颱灣《吾愛吾傢》
李煒用英語寫作,寫的是侵襲人靈魂的音樂,寫的是傲慢的憂鬱,他將身心靈肉糅進音符,用英文作載體錶現齣來,再和譯者轉譯為母語中文,這種靈感淵源及文字形成的雙重奏鳴,本身就是一種復雜的創作,一定能齣現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海《新聞晨報》
芝加哥大學英美文學係畢業的李煒,博覽群書,他在書寫的時候,將世界各國的文學經典,以及作傢對人生哲學層麵的思考,全部自然融入書中……
——颱灣《人間福報》
(李煒)嘗試,把大師精髓用每個人都會碰到的情境寫齣來,希望願意花一點時間讀書的人,都能理解。
——颱灣《中國時報》
目錄
在哲學的邊緣
雙情記
愚人動物園
死鬍同裏的冷幽默傢
月亮上最高的人
魔鬼與天使
緻命的完美
哀鬱的文字玩傢
灰色手記
失敗的脫身術
職業惡人
黑暗之旅
後記
進一步的參考讀物
精彩書摘
老實說,就算是雙手沾滿鮮血的貴族,也未必足以讓一個人的惡名在死後繼續遠揚。
所以在1956年,當另一位俄羅斯作麯傢斯特拉文斯基前去親王在韋諾薩的故居朝拜時,會發現破敗的城堡已被當地的村民占據,而且房客對城堡的故主也一無所知。
奇怪的是,到瞭1995年,德國導演赫爾佐格(Werner Herzog)前往同一個地方拍攝紀錄片《死亡的五重唱》,卻發現有不少當地人自願嚮他提供有關這位貴族凶手的詳細信息,甚至還清楚指齣瞭據稱嬰兒被強烈搖晃緻死的具體地點。
這樣大幅的轉變隻需兩個字解釋:名氣。也就是說,傑蘇阿爾多在作麯傢和導演到訪的四十年間突然聲名大噪。
這樣的經曆——在辭世三百多年後又死灰復燃,確實少見。不過,曆史上像傑蘇阿爾多這樣的人物本來就不多。他不單單是一名殺人犯,還精通魯特琴,有男高音的嗓子,更是一位藝高膽大的作麯傢,風格獨特到可以贏得以創意著稱的現代作麯傢的贊賞。斯特拉文斯基、施尼特凱以及匈牙利的利蓋蒂(Gyorgy Ligeti)都是他的仰慕者。
一個冷酷無情的殺人凶手怎能成為一一按利蓋蒂的說法——“史上最偉大的作麯傢之一”呢?
除瞭剌死自己的妻子,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謀殺案後,他馬上離開那不勒斯,前去韋諾薩老傢的城堡避難。雖然當時的法律允許遭到背叛的丈夫采取極端手段,但他處死的兩名人士都來自有權有勢的傢族,不得不小心應付。於是,他隻能在恐懼和悔恨中惶惶度日,藉著創作來釋放痛苦。從他筆下流泄而齣的正是他那獨特的音樂,充滿瞭激烈的對比以及起伏跌宕的心情,糅閤瞭刺耳的不協和音與甜美的協和音。
當連這種音樂都不能緩和他的情緒時,他就獨自一人前往城堡的周圍,發瘋似地砍倒一棵又一棵樹,直至樹林被夷為平地為止。
這是個精緻的細節——砍樹,雖然也有人認為,親王之所以這麼做,是為瞭便於發現來往城堡的復仇者。不論目的如何,這則掌故唯一的問題在於:不可能。光從赫爾佐格的紀錄片就能看齣,這片樹林大到一個人要用至少二十輩子纔能砍完。
……
前言/序言
後記
不久之前,我的一部小品得瞭個奬,繼而也讓它的作者麵臨瞭一個有關母語的問題:一個土生土長的颱北人為何選擇用英語寫作?
琢磨瞭半天,最終我隻能說,因為我的英文比中文好,所以更適閤用來寫作。
事實上,我不僅是英文寫作更好,就連一般思考也都是用英語。但我並不是所謂的“ABC”(“American-born Chinese” [美生華裔]的縮寫)。其實,使用英語對我來說一點也不自然——至少一開始不是。
為瞭改變語言,我十五歲移居美國後就一頭紮進瞭英語。像一名船難中的水手,與其禱告救援在船沉前抵達,不如一個猛子地紮進水裏,奮力劃動四肢,遊嚮最近的陸地,因為這幾乎是唯一的生機。轉換語言的人都如此,必須在源源不絕的文字中急流勇進,試著不被險惡的語法暗流衝走,不被無窮無盡的詞匯淹沒。
迴頭去想,這麼做還真得有點勇氣。但一個遭難的人很少會有當英雄的念頭,他一心一意隻想要存活。對一個青少年來說,“存活” 就是結交新朋友、融入新環境,在學校裏不做那種不敢張口說話、老是被取笑的可憐蟲。
因此我在英語上投注瞭不少功夫。這讓我沒有變成那種一眼就能認齣來的移民。即使是在紐約這個齣名的文化大熔爐裏,還是有不少外國僑民從未被“熔化”過。他們成天和同胞黏在一起,隻讀母語報紙,看那些從遙遠國度傳來的電視劇,除瞭祖國的傳統飲食什麼都不碰,就連衣著好像也從未隨著潮流更換過。
我年輕時常想,這樣的人去瞭異國有什麼意義?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後,他們仍不能用第二語言拼湊齣一個像樣的句子。
但現在的我卻不再那麼肯定那些人需要憐憫,更不會去鄙夷他們。也許他們有意識的做齣瞭抉擇,也許僅僅齣於恐懼、甚或懶惰,無論如何,他們拒絕被“熔化”,因而妥善保存瞭自己的母語;他們的發音依然清晰,提筆時仍可運用大量的詞匯。這難道不值得褒奬嗎?
人們通常認為,一個人更改瞭他的主要語言,就切斷瞭自己和母國文化的重要紐帶。偶爾,還可能被垢斥為拋棄同胞和故國。
實際上,更換語言這種事頻繁發生,並不見得有太多寓意。為瞭開展一段新生活,人們往往需要同步接收一種新語言。
真該問個究竟的是,以我們使用的語言來“界定”我們的身份,這麼做是否閤理?例如,一個女人必須說齣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纔能被認定為“阿拉伯人”嗎?難道隻因為她更擅用另一種語言,就不再能屬於她的齣生地?
不應該這樣吧?至少,我希望不是。理由很簡單:我們使用哪種語言通常都是由“命運”所擺布。這一點在猶太作傢貝剋(Jurek Becker)的生平故事中可以得到充分的闡釋:
如果,今天站在你們麵前的我被看作是一名德國作傢,這隻是齣於一係列的巧閤。我齣生在枯燥乏味的波蘭小城羅茲……如果我齣生後不久德軍沒有入侵;如果我的國傢沒有淪陷;如果後來我和父母沒有被趕進猶太人居住區、然後又從一個集中營送入另一個;如果蘇俄紅軍沒有解放我最後被關進的那個集中營,那麼,我倒很想知道,今天我會站在誰麵前,又會被看作是哪一國人……
戰後,我父親——也是我們傢除瞭我之外的唯一幸存者——莫名其妙地在柏林住下瞭。如果他移民去瞭布魯剋林,我豈不是成瞭美國作傢?要是他選擇瞭布宜諾斯艾利斯……或是特拉維夫?可是他沒有。在我所能想到的一切可能性裏,他做齣最驚人的選擇:他留在這裏……並安排我成為一個德國人。
貝剋如此,可能我也相差無幾。或許我用英文寫作的“真正”原因在於,我母親在紐約生活瞭許多年。
如果她不是個作傢;如果她沒有和我父親離婚;如果紐約的文化沒有那麼豐富;如果當初颱灣的教育體製沒有那麼糟糕,從頭到尾隻強調死記硬背;那麼,我也不大可能會改變我使用的語言。
然而,生命中的重大決定往往都由不得我們自己做主。所以今天用英文寫作的我,纔常被稱為“美國作傢”,雖然這並不是我自己的看法。
因為在內心深處,我仍舊是個說漢語的人。陷入沮喪絕望時,我依然仰仗這最初的語言來吼叫和哀泣。
世紀文睿人文典藏·觸角文叢:反調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