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大學用書:中國哲學史史料學》真是讓我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我原本對中國古代哲學隻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概念性的瞭解上,比如“道”、“德”、“仁”、“義”這些詞匯,但真正想深入挖掘它們的源頭和演變脈絡時,卻感到無從下手。這本書恰好填補瞭這個空白。它並不是簡單地羅列哲學傢的思想,而是非常細緻地梳理瞭我們研究這些思想所依賴的“史料”本身。比如,當我們討論老子時,我們究竟在讀誰寫的《道德經》的哪個版本?不同的版本之間有什麼差異?這些差異如何影響我們對原意的理解?作者在這方麵著墨甚多,每一個小小的考據都顯得異常嚴謹,讓我意識到,所謂的“哲學史”背後,其實是一部復雜的文獻辨僞史和版本流變史。特彆是關於先秦典籍在漢代、魏晉時期的傳抄、注解和失散過程的描述,簡直就是一部偵探小說,充滿瞭曆史的偶然性和人力的艱辛。這種從“文本”而非“思想”切入的研究方法,極大地提高瞭我對古代文獻的敬畏之心。
评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顯得非常樸素,完全是典型的學術專著風格,缺乏現代暢銷書那種吸引眼球的元素。很多章節的論證過程非常密集,充滿瞭繁復的引文和腳注,初次翻閱時,很容易産生一種“冷硬”的疏離感。但一旦沉下心來,你會發現這種樸實無華的背後,蘊含著作者幾十年如一日的案頭功夫。它不屑於用花哨的辭藻來包裝艱深的學問,而是力求以最精確的語言,展示最紮實的考據。對於我這種追求學術嚴謹性的讀者而言,這種“返璞歸真”的治學態度,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具說服力。它讓我深切體會到,真正的“學問”,往往是安靜地,在故紙堆中慢慢磨礪齣來的。
评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有點像是在爬一座知識的陡峭山峰,每一步都需要紮實的功底和極大的耐心。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本書的門檻確實有點高。它很少使用那種引導性的、循循善誘的口吻,更多的是一種學術性的、不加修飾的陳述。我感覺自己更像是在旁聽一場頂級的學術研討會,而不是在讀一本麵嚮大眾的普及讀物。比如,書中涉及到大量對古代文獻真僞的判定標準,涉及到對特定史官記載的交叉印證,這些都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先秦史和古漢語基礎。我不得不經常停下來,查閱一些背景知識,纔能跟上作者的邏輯鏈條。盡管過程有些費力,但一旦理解瞭某個關鍵的史料斷代或版本定論,那種豁然開朗的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它強迫你從“接受知識”轉嚮“構建知識”的過程,讓人感受到做學問的真正樂趣所在——那就是對既有認知的不斷審視和挑戰。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一點,是它對“史料”概念的拓寬。過去我總認為史料就是那些流傳下來的古籍善本,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口頭流傳的學說、官方檔案、甚至是考古發現中的銘文,都是構成哲學史研究的基石。它非常注重對“非文本”史料的研究方法論的介紹。例如,在分析儒傢思想如何在不同朝代獲得官方地位時,作者不隻停留在對《漢書·儒林傳》的解讀,而是深入探討瞭朝廷為瞭維護意識形態統治,是如何選擇性地編纂、刊刻和推廣特定版本的儒傢經典的。這種“權力與文獻”相互塑造的視角,讓原本僵硬的哲學史變得生動起來,充滿瞭社會和政治的張力。它讓我看到,哲學思想的“存續”本身就是一場場艱難的權力博弈,絕非真空中的純粹思辨。
评分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這本書是構建中國哲學史大廈的“建築圖紙”,而非成品“大廈”本身。很多讀者可能會期望讀到對孔子、孟子思想的精闢解讀,或者對宋明理學的核心概念進行梳理,但這本書提供的是研究這些成果的“工具箱”和“方法論指導”。它詳盡地列舉瞭在進行任何哲學斷代研究前,必須首先解決的文獻學問題:哪段材料是可靠的?它的流傳路徑是什麼?它的注解者基於何種時代背景做齣瞭判斷?這種強調基礎、強調“治學之術”的風格,對於任何想進入專業研究領域的學生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啓濛”。它教會你的不是“知道什麼”,而是“如何知道”。
评分附录 古典哲学著作要目
评分陈猴传(清)林纾
评分朱谦之文集(套装共10册)
评分第九讲 四朝“学案”批判
评分:..朱谦之1.朱谦之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小孩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大学用书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很值得看,价格也非常便宜,比实体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书的内容直得一读,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大学用书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是作者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时,为进修教师及北大、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开设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一课的讲稿。大学用书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共有十讲,按时代先后讲了若干专题,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参考价值。受当时政治环境影响,书中留有一些那个时代的印记,读者自能鉴别。,内容也很丰富。,一本书多读几次,什么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哲学史史料学以关于哲学文献之史料为内容,但这哲学文献史料的内容,是一切都依条件、地方和时间为转移。就条件上说,如在一定条件和互相联系中,哪些历史性质、文学性质的材料,才能成为哲学史料(例如屈原、司马迁),而脱离这些条件,则不能。就时间上说,如果要适当地利用历史材料来说明某一思想形态的发生和发展,就不能不注意到时间的变化发展给与人们某些思想形态的某种决定的意义和作用,这就是说每个时代都具有其一定典型资料的特征。但最重要的,还有地方的问题。固然地理环境的各种条件,在社会发展中,不能成为主要的决定的力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这种主要力量,但无疑地,地理条件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地理条件的不同,适用于任何国家的普遍法则也将有特殊的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哲学史无论东方和西方都一样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但因地理条件的不同,而中国哲学史的表现形式,即与西欧哲学史、印度哲学史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即因这个缘故,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史料,一方面固然十分注意到哲学史史料学的普遍法则,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到在适用哲学史史料学的普遍法则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也将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哲学史史料学的先决问题,是哲学著作问题,也就是有文字记录的文献史料问题。而文字记录各国所用的文字情况不同,因之所用以处理文字史料的学问,也将具有其特殊性的不同的面貌。中国自有文字以来,即保存极丰富的有文字记录的哲学史料,以四部书而论,经、史、子、集,不但经部、子部是哲学史的主要史料,即史部、集部,也都部分包含哲学史的主要史料。如史部中史记之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商君列传,汉书之董仲舒传、刘歆传,晋书之阮籍、王衍、殷浩诸传,宋史之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陆九渊诸传,这虽出于历史家把哲学家事
评分殷商史料试探
评分精彩书摘
评分Ⅰ.古代哲学
评分四、庄子三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