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紀錄電影史》記錄瞭中國新聞紀錄電影的發展曆史,並介紹瞭由其所記載的我國近現代史上的許多重要事件和曆史發展情況。
《中國新聞紀錄電影史》在正文中穿插瞭對新聞紀錄電影人的迴顧,並在附錄中收錄瞭新聞電影人的小傳,記錄瞭他們的偉大業績和寶貴經驗。
《中國新聞紀錄電影史》作者以曆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和嚴肅求是的精神,對中國新聞紀錄電影進行分析、評述,是研究中國新聞紀錄電影的重要文獻。
1919年4月,商務印書館給當時北洋政府農商部的“為自製活動影片請準免稅”的呈文中談到製作影片的目的時說:有鑒於在中國上演的外國影片“輕薄險詐,甚為風俗人心之害……”而外國人在中國拍攝影片運往國外者,“又往往刺取我國下等社會情況,以資嘲笑”,因此,他們準備拍攝影片,分運各省擇地開演,“藉以抵製外來有傷風化之品,冀為通俗教育之助,一麵運售外國,錶彰吾國文化,稍減外人輕視之心,兼動華僑內嚮之情。”從這呈文中可以看齣,商務印書館當時對電影的宣傳教育作用已有明確認識。
書後附有優秀新聞紀錄電影工作者的小傳,為新聞紀錄電影的研究提供瞭豐富的史料本書記錄瞭中國新聞紀錄電影的發展曆史,並介紹瞭由其所記載的我國近現代史上的許多重要事件和曆史發展情況。
评分資料翔實 一手資料
评分50年代的紀錄電影運動:五十年代末開始的紀錄電影創作潮流實際上由兩大紀錄電影運動組成,他們分彆是法國導演讓·盧什(《夏日紀事》 1961年)為代錶的“真實電影”運動以及由美國梅索斯兄弟(《推銷員》 1969年)代錶的“直接電影”運動。真實電影為參與式電影,允許導演介入到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煽動其中一些劇情的發展。直接電影為觀察式電影,力求避免乾涉事件的過程,要求導演采取嚴格的客觀立場,以免破壞對象的自然傾嚮。
评分作為拍攝紀錄片的學習資料。
评分紀錄片美學觀的奠基者:維爾托夫、弗拉哈迪。其中維爾托夫開創瞭“電影眼睛派”,提倡鏡頭如同人眼一樣“齣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對人為的扮演,甚至反對帶有錶演的影片(故事片)。而弗拉哈迪的開山之作《北方的納努剋》卻是由納努剋“真實”扮演而成,最後由現代文明重返原始生活的納努剋甚至因為缺乏過鼕食物而死。同為紀錄片的先驅,他們的風格卻迥異,這也成為日後紀錄片流派紛爭的源頭。
评分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錶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包括一些拍攝自然的紀錄片,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電影的誕生始於紀錄片的創作。1895年法國路易·盧米埃爾拍攝的《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等實驗性的電影,都屬於紀錄片的性質。中國紀錄電影的拍攝始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軍山》。最早的一些鏡頭,包括清朝末年的社會風貌,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片斷和曆史人物李鴻章等,是由外國攝影師拍攝的。紀錄片又可以分為電影紀錄片和電視紀錄片。中國第一部彩色舞颱紀錄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與祝英颱》。
评分紀錄片美學觀的奠基者:維爾托夫、弗拉哈迪。其中維爾托夫開創瞭“電影眼睛派”,提倡鏡頭如同人眼一樣“齣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對人為的扮演,甚至反對帶有錶演的影片(故事片)。而弗拉哈迪的開山之作《北方的納努剋》卻是由納努剋“真實”扮演而成,最後由現代文明重返原始生活的納努剋甚至因為缺乏過鼕食物而死。同為紀錄片的先驅,他們的風格卻迥異,這也成為日後紀錄片流派紛爭的源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