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認知理論進行漢語連動式結構的研究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

以認知理論進行漢語連動式結構的研究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印輝 著
圖書標籤:
  • 認知語言學
  • 連動式結構
  • 漢語語法
  • 認知語法
  • 語言學
  • 句法學
  • 語義學
  • 心理語言學
  • 語用學
  • 現代漢語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452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012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Cognitive Approach to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200000##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This study aims at solving a long-standing problem in Mandarin linguistics, namely how to categorize and understand the plethora of constructions that have been called SVCs(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 at one time or another. This study examines features which differentiate them from typical cases of coordination, subordination. It demonstrates that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SVCs and non-SVCs lie in their different profiles. My classification for an SVC is based on the three iconically based semantic principles: temporal sequence and scope, shared participants, and situational dependence. Grounded on these three principles, seven morphosyntactic ancl prosodic tests have been proposed to apply to five constructions which consist of more than one verb. The seven operational iconic/semantic tests allow us to capture common features of SVCs in Mandarin Chinese. Mandarin SVCs reflect cognitive packaging, that is, an SVC denotes a unitary complex evernt and reflects event conflation of two or more sub-events. The five constructions reflect degrees of serialization or a continuum of event conflation in Mandarin. In this study, two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phenomenon of event autonomy or event conflation of the five [V (N) V ...] types and the effects of construal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different constructions. The findings in the experiments suggest that Mandann speakers are sensitive to sentences exhibiting different degrees of event conflation. The 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event conflation really t.urned out to be a graded rather than a discrete Phenomenon. The phenomena of Manclarin SVCs provide evidence for a kind of iconicity operating in the coding of multi-verb structures.

內頁插圖

目錄

Chapter 1 Introduction

Chapter 2 Past Treatments of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
2.1 Past Approaches to SVCs
2.1.1 Christaller (1875)
2.1.2 Westermann (1930)
2.1.3 Stewart (1963)
2.1.4 Bamgbose (1974)
2.1.5 Baker (1989)
2.1.6 Agbedor (1994)
2.1.7 Aikhenvald (2006)
2.2 Past Approaches'to Chinese SVCs
2.2.1 Chao (1968)
2.2.2 Li and Thompson (1981)
2.2.3 Dai (1990)
2.2.4 Paul (2004)
2.3 Discussion

Chapter 3 Basic Tenets of Cognitive Grammar
3.1 Assump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3.2 Symbolization
3.3 Construction and Composition
3.4 Base vs. Profile
3.5 Construal
3.6 Perspective
3.7 Action Chain
3.8 Lexicon and Syntax
3.9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a Transitive Event

Chapter 4 The Present Analysis
4.1 Three Iconically Based Semantic Principles
4.1. 1 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 and Scope
4.1.2 Principle of Shared Participants
4.1.3 Principle of Situational Dependence
4.2 Conceptual Event
4.3 Laying Out the Event Conflation Continuum
4.4 Event Structure of Coordination Subordination and SVCs
4.5 Morphosyntactic and Prosodic Tests of Event Conflation

Chapter 5 The Five Constructions and the Seven Tests
5.1 Coordinate Constructions
5.1.1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5.1.2 Application of Tests
5.1.3 Discussion
5.2 Complement Constructions
5.2.1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5.2.2 Application of Tests
5.2.3 Discussion
5.3 Purposive Constructions
5.3.1 Purposive Complements or Separate Clauses
5.3.2 The Three Principles Reflected in Purposive SVCs
5.3.3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5.3.4 Application of the Tests
5.3.5 Discussion
5.4 Double-headed or Shared Object Constructions
5.4.1 The Three Principles Reflected in Double-headed Constructions
5.4.2 SchemaLic Representation
……
Chapter 6 Coverb Constructions
Chapter 7 Psycholinguistic Experiments
Chapter 8 The Association of Multi-Verb Constructions with Verbs
Chapter 9 Conclusions

Bibliography

精彩書摘

  Mandarin Chinese is classified as an isolating and non-inflecting language. What English achieves by changing verb forms is expressed in Manciarin Chinese by means of additional adverbs, other independent morphemes, etc. For example, in Mandarin lai 'come' remains the same morphologically no matter when the action happened or happens or will happen since Mandarin does not inflect its verbs for tenses (Lin 2001). In syntax, Mandarin has very few overt morphosyntactic expressions of tense or aspect and has no subject-verb agreement, in contrast to inflectional languages. The lack of affixational morphology and syntactic markers in Chinese often makes a string of words highly ambiguous syntactically and, thus, a Mandarin expression with two or more verbs in a sequence coulcl be associated wit,h more than one construction type. For example, a multi-verb sequence in Mandarin could be analyzed as coordination (not unlike the English expression eat [and] drink).subordination (as in the English I want [to] go) , or causation (such as I made him leave). A¨multi-verb expression" is understood as a sequence of verbs (with a shared or omitted participant) in an expression without any syntactic marking to indicate what the relation is between the verbs.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 (SVCs) are prevalent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deserve more investigatioln than they have thus far received. In the past, different linguists have given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s to multi-verb expressions with shared subjects. The string [NP V (NP) V ...]is at least 5-way ambiguous in Mandarin (with the optional inter-verbal NP functioning either as matrix DO or embedded SUBJ), as shown in the following labeled examples.
  ……

前言/序言


《以認知理論進行漢語連動式結構的研究》圖書簡介 引言 語言是人類認知能力的具象化體現,而漢語,作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之一,其獨特的結構特徵一直吸引著語言學界的廣泛關注。在漢語眾多的結構類型中,連動式結構(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 SVCs)以其簡潔、高效的錶意方式,在日常交流和文學創作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然而,對連動式結構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在理論層麵上的透徹剖析,仍是語言學研究中一個充滿挑戰且意義深遠的課題。本書《以認知理論進行漢語連動式結構的研究》正是以此為齣發點,旨在運用前沿的認知語言學理論,係統深入地探究漢語連動式結構的功能、構成、語義機製及其認知基礎,為理解漢語的動態錶達和思維模式提供全新的視角。 第一章:問題提齣與研究意義 本章首先明確瞭本書的研究對象——漢語連動式結構,並對其在漢語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進行瞭初步闡述。連動式結構並非簡單的詞語並列,而是將一係列謂語性成分按照特定的語義邏輯和句法順序連接起來,共同錶達一個連貫的動作序列、事件過程或因果關係。例如,“他跑進教室裏去瞭”就是一個典型的連動式結構,其中“跑”、“進”、“去”三個動詞共同描述瞭一個完整的空間移動過程。 然而,長期以來,對於連動式結構的界定、分類以及其背後的生成機製,學術界存在不同的觀點和解釋。一些傳統的句法分析往往難以完全捕捉其靈活性和語義的動態性。因此,本書認為,僅僅停留在錶麵語法現象的描述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深入探究其深層的認知機製。 本書的研究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 理論創新: 引入認知語言學理論,為漢語連動式結構的研究提供瞭一個全新的理論框架,挑戰並拓展瞭傳統的句法學和語義學解釋。 2. 深化理解: 通過認知視角,揭示連動式結構背後所蘊含的認知模型、概念隱喻和思維模式,加深對漢語錶達方式的理解。 3. 學科交叉: 促進語言學與心理學、認知科學等學科的對話與融閤,為跨學科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證支持。 4. 教學實踐: 對漢語連動式結構更深入的認知理解,有助於優化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習者更有效地掌握這一復雜而重要的句法現象。 5. 漢語本體研究: 豐富和完善漢語語法理論,為漢語本體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章:連動式結構研究的理論迴顧與梳理 本章對國內外關於連動式結構的研究進行瞭係統的梳理和評述,為本書的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2.1 傳統句法學視角下的連動式結構 迴顧瞭早期將連動式結構視為“省略”、“並列”、“主語重復”等現象的觀點,分析瞭這些解釋的優點與局限性。例如,認為連動式結構是省略瞭連接詞(如“和”、“而”、“然後”)或主語的句子,這種解釋雖然能夠描述部分現象,但難以解釋連動詞之間緊密且不可分割的語義聯係,也無法解釋為何某些連動詞組閤是可接受的,而另一些則不行。 2.2 功能主義與語義學視角下的連動式結構 介紹瞭從功能主義和語義學角度齣發對連動式結構的研究。重點關注其在錶達動作序列、目的、結果、方式等方麵的功能,以及不同連動詞組閤所産生的特定語義。例如,有的連動結構錶示“動作+結果”(如“摔倒”),有的錶示“動作+目的”(如“去買菜”)。這一視角的引入,使得對連動式結構的功能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2.3 認知語言學理論的興起及其對句法研究的影響 重點闡述瞭認知語言學的核心理念,如概念隱喻、轉喻、範疇化、圖式、認知模型等。強調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結構並非獨立於認知的任意符號係統,而是反映瞭人類的感知、思維和經驗。語言的意義並非來自抽象的定義,而是源於對經驗世界的理解和組織。 2.4 現有研究的不足與本書研究的切入點 在梳理和評述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本書指齣瞭當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例如: 理論框架的局限性: 許多研究仍停留在描述性層麵,缺乏能夠解釋其內在機製的統一理論。 認知維度的忽視: 對連動式結構背後的人類認知過程和思維模式的探究相對薄弱。 跨語言比較的有限性: 雖然有關於其他語言連動式結構的研究,但對漢語獨特性的認知解釋仍需深化。 基於這些不足,本書明確提齣將以認知語言學理論為指導,從認知層麵深入解析漢語連動式結構的形成、運作和意義生成,從而填補現有研究的空白。 第三章:漢語連動式結構的分類與特徵分析 本章在對連動式結構進行係統分類的基礎上,深入分析其句法和語義特徵。 3.1 基於語義功能的分類 這是本書分析的重點。通過對大量漢語語料的細緻考察,本書將連動式結構按照其錶達的語義功能劃分為若乾主要類型,並對每種類型進行詳細的闡釋和例證: 動作序列型: 連動詞依次描述一個完整的動作過程。如“他跑到樓上去”。 趨嚮補語型(特殊形式): 盡管趨嚮補語本身是動詞+趨嚮補語,但當趨嚮補語獨立成項,與前置動詞構成連動結構時,體現瞭連動特徵。如“走進來”。 目的型: 前一個動詞錶示動作,後一個動詞錶示動作的目的。如“去買衣服”。 方式型: 前一個動詞錶示動作,後一個動詞錶示動作的方式。如“跑著去”。 結果型: 前一個動詞錶示動作,後一個動詞錶示動作的結果。如“打死他”。 伴隨型: 連動詞共同描述一個同時發生的動作或狀態。如“手拿著錢包”。 因果型: 連動詞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如“他生氣打人”。 3.2 句法特徵分析 共主語性: 連動式結構中的各個動詞通常共享同一個主語。 順序性: 動詞的順序至關重要,通常遵循動作發生的時間或邏輯順序。 不可插入性: 連動詞之間通常不能插入其他成分,如副詞、介詞短語等。 否定和疑問: 探討連動式結構在否定和疑問句中的錶現。 3.3 語義特徵分析 事件整閤: 連動式結構將多個事件或動作整閤成一個單一的事件框架。 信息聚焦: 連動式結構能夠將核心動作或事件置於信息焦點。 省略與精簡: 通過省略連接詞和重復主語,實現語言錶達的經濟性。 第四章: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連動式結構解釋 本章是本書的核心,將運用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工具,深入挖掘漢語連動式結構的認知基礎。 4.1 概念隱喻在連動式結構中的作用 時間是空間: 連動式結構中,時間上的先後順序常常被隱喻為空間上的前後關係。例如,“他走進瞭房間”中的“走”和“進”就隱含瞭從一個空間位置移動到另一個空間位置的時間過程。 動作是運動: 許多動詞都被視為一種“運動”的抽象化,連動結構則將多個“運動”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的“運動事件”。 因果是路徑: 因果關係常常被理解為從原因到結果的“路徑”。 4.2 認知模型與圖式在連動式結構中的構建 事件圖式: 連動式結構構建瞭一個整體的“事件圖式”,將分散的動作信息整閤到這個框架中。例如,一個“前往目的地”的事件圖式,可以通過“走-進-去”等連動詞來填充。 空間推理: 許多連動式結構都涉及空間概念,如“進”、“齣”、“上”、“下”、“過”等,它們反映瞭人類空間推理能力在語言中的體現。 主體-客體關係: 連動式結構清晰地展示瞭動作的主體以及動作所作用的客體,這種結構化的呈現方式與人類對動作的感知方式一緻。 4.3 原型範疇理論在連動式結構分類中的應用 探討連動式結構不同類型的“原型”特徵,以及非原型性結構如何通過“延伸”或“模糊”來納入到連動式結構的範疇中。例如,“去買衣服”作為目的型連動結構的典型,而“去看看”可能就屬於範疇的邊緣。 4.4 具身認知與連動式結構 分析人類的身體經驗和具身認知如何在連動式結構中發揮作用。例如,某些描述身體動作的連動結構,如“站起來”、“坐下去”,直接映射瞭人類對身體姿態的感知。 第五章:連動式結構在不同語境下的動態語義 本章將考察連動式結構在不同語境下的語義變化和動態錶現。 5.1 語境對連動式結構語義的影響 語用推斷: 語境信息如何引導聽者對連動式結構的隱含意義進行推斷。 篇章語境: 在篇章中,連動式結構如何與前後文句銜接,構建更宏大的語義圖景。 5.2 連動式結構的隱喻和轉喻用法 探討連動式結構如何被用於錶達抽象意義,例如,將具體的動作序列隱喻為抽象的過程或狀態。 5.3 連動式結構與情感錶達 分析連動式結構如何通過其動作的連續性和緊湊性,有效地傳達情感,如緊迫感、決心或無奈。 第六章:連動式結構與其他結構的關係 本章將連動式結構與其他漢語結構進行比較,進一步凸顯其獨特性。 6.1 與帶介詞短語的結構比較 對比連動式結構與使用介詞(如“嚮”、“往”、“給”)的句子,分析在錶達空間、方嚮、目的等方麵的差異。 6.2 與省略主語的句子比較 區分連動式結構與普通句子省略主語的句法和語義區彆。 6.3 與其他動詞組閤形式的比較 例如,與動賓結構、動補結構等進行比較,闡明連動式結構作為一種特殊的動詞串聯形式的特點。 第七章:結論與展望 本章總結本書的主要研究發現,並對未來的研究方嚮提齣展望。 7.1 主要研究發現總結 係統迴顧本書在理論框架、分類體係、認知機製解釋、語境動態語義以及與其他結構比較等方麵取得的主要成果。 7.2 研究貢獻與理論意義 重申本書在理論創新、深化漢語理解、學科交叉以及教學實踐方麵的理論價值。 7.3 研究局限性與未來研究方嚮 坦誠指齣本書研究的局限性,例如,語料庫的規模、某些理論解釋的細化空間等,並提齣未來可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嚮,如: 跨語言比較研究: 深入比較不同語言中連動式結構的認知差異和共性。 神經語言學證據: 探索連動式結構在認知過程中的神經機製。 兒童語言習得: 研究兒童如何習得和掌握漢語連動式結構。 計算語言學應用: 將認知理論應用於連動式結構的計算模型構建。 結語 《以認知理論進行漢語連動式結構的研究》力求通過深度挖掘漢語連動式結構背後的認知規律,為語言學界提供一個更具解釋力的理論框架。本書的齣版,不僅是對漢語本體研究的貢獻,更是對人類語言認知機製探索的一次有益嘗試。我們期望本書能夠引發更廣泛的學術關注和深入的理論探討,為理解人類心智與語言之間的奇妙聯係提供新的契機。

用户评价

评分

從學術貢獻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在傳統句法學的邊界上開闢瞭一個富有成效的交叉領域。它不僅僅是對某個特定語言現象的“案例研究”,更像是一次方法論上的革新嘗試。以往我們可能習慣於將語言結構視為一個相對封閉的係統進行分析,但這本書卻高明地展示瞭外部的、更宏觀的認知機製是如何在微觀的句法組織層麵留下深刻印記的。這種自上而下的解釋路徑,極大地拓展瞭我們對“語言為什麼是這個樣子”的理解深度。它有力地論證瞭語言的結構並非偶然,而是人類心智運作方式的必然投射。這種深層次的因果關聯的揭示,使得本書超越瞭一般的描述性研究,上升到瞭具有更強解釋力和預測力的理論高度,對於培養新一代具有跨學科視野的語言學人纔,這本書無疑具有重要的引導意義。

评分

這本書的引文和參考文獻部分的處理,體現瞭極高的學術規範和嚴謹態度。在浩如煙海的語言學和認知科學文獻中,作者精準地選取瞭最具代錶性和啓發性的前沿成果進行對話和批判性吸收,構建起一個紮實的研究基礎。在閱讀過程中,我注意到引文的格式統一且規範,注釋詳盡,這極大地方便瞭讀者進行溯源和深入拓展閱讀,體現瞭對學術共同體基本禮儀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標明瞭本書的理論立場是在吸收哪些既有成果的基礎上,又有哪些突破性的創新點,使得該研究的貢獻點定位異常明確。這種清晰的學術譜係梳理,對於任何希望在此領域繼續深耕的研究者來說,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它不僅告訴我們“是什麼”,更細緻地展示瞭“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评分

我最近接觸瞭幾本關於現代漢語語法的專著,但這本書在理論框架的構建上,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宏大與精微並存的特質。它似乎並沒有滿足於傳統的句法描述,而是試圖跳脫齣既有的範式,引入一個更具解釋力的認知模型來重構我們對特定句法現象的理解。這種跨學科的視野令人振奮,它迫使讀者必須放下以往對語言結構固有的僵硬認知,轉而從人類心智如何組織信息、如何進行概念投射的角度去重新審視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語言現象。我尤其欣賞它在論證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層層遞進、步步為營的推演能力,仿佛作者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建築師,從最基礎的認知單元開始,小心翼翼地搭建起一座復雜的理論大廈,每一個結構節點都經過瞭嚴密的邏輯支撐。這種將抽象的認知科學工具應用於具體語言學難題的實踐,無疑為後續的研究開闢瞭新的思路和方嚮,其理論野心和執行力都非常值得高度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低飽和度的莫蘭迪色係,搭配簡約的字體排版,透著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但又不失現代感。那種將嚴肅的語言學研究主題,以如此雅緻的方式呈現齣來的用心,很能體現齣版方對學術質量和審美趣味的雙重追求。內頁的紙張質感也相當齣色,觸感溫潤,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尤其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圖錶和例句的編排,邏輯清晰,層次分明,大量的符號和標注都處理得恰到好處,讓人在復雜的理論推導中依然能保持閱讀的流暢性。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像是一件經過精心打磨的工藝品,體現瞭對知識傳播載體本身的尊重。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作者和編輯團隊在細節上傾注的心血,這無疑為讀者提供瞭一種高級的閱讀體驗,讓人更加期待內容本身的深度與廣度。這本書的物理形態,已經為一次深入的學術探索奠定瞭極佳的基調。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思維的體操訓練,需要讀者具備高度的專注力和極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坦白講,初次翻閱時,其中大量的術語和模型推導,確實給我帶來瞭不小的挑戰,那種迎麵而來的理論密度,足以讓任何非專業人士望而卻步。然而,一旦沉下心來,跟隨作者的思路進入其構建的認知圖景,那種豁然開朗的體驗又是無可替代的。它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或現象,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全新的“透鏡”,通過這副透鏡,原本模糊或難以解釋的語言現象變得清晰銳利起來。作者對於核心概念的界定極其審慎,並在全書中保持瞭驚人的一緻性,這使得整部著作的內在邏輯非常穩固,不易産生歧義。對於那些渴望深入語言學前沿、不滿足於錶麵描述的資深學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智力刺激和思想衝擊,是毋庸置疑的寶貴財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