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明朝一代大儒,更是中國整個曆史上的傳奇人物,其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一直受到後人的無限景仰。本冊《王陽明箴言錄》是從王氏傳世的著作中,甄選其中體現王氏思想,對現代人有價值的金玉良言,智言警句,輯結成書,以饗讀者。不管是對王陽明本身懷有興趣的讀者,還是想要提升自身的修養學識的讀者,都一定可以從本書中得到直觀、睿智的幫助。
王陽明是明朝一代大儒,更是中國整個曆史上的傳奇人物,其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一直受到後人的無限景仰。本冊《王陽明箴言錄》是從王氏傳世的著作中,甄選其中能體現王氏思想,對現代人有價值的金玉良言,智言警句,輯結成書,以饗讀者。不管是對王陽明本身懷有興趣的讀者,還是想要提升自身的修養學識的讀者,都一定可以從本書中得到直觀、睿智的幫助。
王陽明,作為一代大儒備受曆代國人景仰關注,他留下的寶貴文字中精華的無疑當屬《傳習錄》,而本書則主要是從《傳習錄》中甄選擇取王氏的金玉之言,加以解讀注釋,輯結而成,並加以創新地分為修身、齊傢、治學、悟道、平天下幾個闆塊,不僅便於讀者理解閱讀,更對今人修養提高自身大有裨益。
修身
齊傢
治學
悟道
平天下
附:王陽明傳及後世評述
【原文】
至善隻是此心純乎天理之極便是。更於事物上怎生求?
【譯文】
至善隻是使自己的心達到純天理的境界,怎麼能從事物上去尋求呢?
【原文】
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隻見那好色時已自好瞭,不是見瞭後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隻聞那惡臭時已自惡瞭,不是聞瞭後彆立個心去惡。如鼻塞人雖見惡臭在前,鼻中不曾聞得,便亦不甚惡。
【譯文】
見到漂亮的顔色是知,喜歡漂亮的顔色是行。在見到漂亮的顔色時就馬上喜歡它瞭,不是在見瞭漂亮的顔色之後纔起一個心去喜歡。聞到惡臭是知,討厭惡臭是行。聞到惡臭時就開始討厭瞭,不是在聞到惡臭之後纔起一個心去討厭。一個人如果鼻塞,就是發現惡臭在跟前,鼻子沒有聞到,也根本不會特彆討厭瞭。
【原文】
日間功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譯文】
如果白天做功夫覺得煩躁不安,那麼就靜坐。如果不想看書,那也必須去看書,這是對癥下藥,也是一種方法。
【原文】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譯文】
與朋友相處,彼此謙讓,就會受益;彼此攀比,隻能受損。
【原文】
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①。
【注釋】
① 靜亦定,動亦定:指修煉的一種境界。語齣《河南程氏遺書》:“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外。”
【譯文】
人應該通過曆經各種事情磨煉自己,纔能立足沉穩,纔能達到“動靜之時,均能保持本心”的境界。
【原文】
持誌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說閑話,管閑事?
【譯文】
持守誌嚮猶如心痛,如果心思全在痛上,哪裏有時間講閑話、管閑事呢?
【原文】
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譯文】
自省探求是在遇事時要保存涵養,保存涵養是要在無事時自省探求。
【原文】
除瞭人情事變,則無事矣。喜怒哀樂,非人情乎?自視、聽、言、動以至富貴、貧賤、患難、死生,皆事變也。事變亦隻在人情裏,其要隻在“緻中和”,“緻中和”隻在“謹獨”①。
【注釋】
① 謹獨:即“慎獨”,意為一個人即使獨處也要嚴格要求自己。
【譯文】
世上除瞭人情事的變化,再沒有其他的事情。喜怒哀樂,難道不是人情嗎?從視、聽、言、動到富貴、貧賤、患難、生死,都是事變。事變包含在人情中,關鍵在於“緻遠,中正,和諧”,“緻遠,中正,和諧”在於“慎獨”。
【原文】
喜、怒、哀、樂本體自是中和的。纔自傢著些意思,便過不及,便是私。
【譯文】
喜怒哀樂,本體原為中和。自己一旦有彆的想法,稍有過分或達不到,便是私心瞭。
【原文】
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譯文】
剋製自己務必要將私心徹底掃除乾淨,一點私欲都沒有纔算可以。有一點私欲存在,眾多的惡念就會接踵而至。
【原文】
人若真實切己用功不已,則於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見一日,私欲之細微,亦日見一日。若不用剋己功夫,終日隻是說話而已,天理終不自見,私欲亦終不自見。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認得一段,走到歧路時,有疑便問,問瞭又走,方漸能到得欲到之處。今人於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且隻管愁不能盡知,隻管閑講,何益之有? 且待剋得自己無私可剋, 方愁不能盡知,亦未遲在。
【譯文】
人若踏實地連續用功,對於人心理的精妙處,就能一天天地認識,對於私欲的細微處,也能一天天地認識。如果不用剋己功夫,成天隻說說而已,自己最終也不能看到天理,最終也不能看到私欲。好比人走路,走瞭一段纔認識一段,到十字路口時,有疑問就打聽,打聽瞭又走,纔能慢慢到達目的地。今天的人們對已知的天理不肯存養,對已知的私欲不肯摒棄,卻一味憂愁不能得道,隻講空話,有什麼好處?倒不如等到自己無私可剋,再憂愁不能得道也為時不晚。
【原文】
如“素富貴,行乎富貴。素患難,行乎患難”,皆是“不器①”。此惟養得心體正者能之。
【注釋】
① 不器:不像器皿一般,意為用途不局限於一個方麵。《禮記·學記》中曰:“大道不器”。
【譯文】
像《中庸》中所說的“身處富貴,就做富貴時能做的事;身處患難,就做患難中能做的事”,都屬於“不器”。這些隻有把心體修養得純正的人纔可做到。
【原文】
善念發而知之, 而充之。惡念發而知之,而遏之。知與充與遏者,誌也,天聰明也。聖人隻有此,學者當存此。
【譯文】
善念萌生,要知道並加以擴充。惡念萌生,要知道並加以遏製。知道、擴充、遏製,是誌,是天賦予人的智慧。聖人有此認識,學者應當存養它。
……
齣版說明:
一、作為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哲學傢之一,王陽明不但是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也精通儒、釋、道三教,並能統軍作戰,是我國曆史上罕見的全能型大儒。王陽明一生事功顯赫,被後人稱作“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其學術思想至今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傢乃至全球都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王氏一生著述頗多,而最能突顯王陽明思想精髓的,無疑是記載王氏與其弟子對話及信件的著作——《傳習錄》。雖說《傳習錄》已是王學思想的精華所在,但《傳習錄》一書又有上、中、下三捲,凡數十萬言,為瞭方便現代讀者花最少的時間,瞭解最核心的王陽明思想,編者又從《傳習錄》及《王陽明全集》中甄選齣最能代錶王學思想的金玉良言,輯成此本《王陽明箴言錄》,不可不謂是從寶石中篩選珍珠,從精華中提煉精華。
二、由於王學思想博大精深,本版《王陽明箴言錄》在選取瞭有關修身養性等與每位讀者息息相關的名言之外,也無法忽略王陽明在治學悟道方麵的精妙見解。為瞭方便讀者閱讀,每句名言都配有力求精確的譯文,在需要的地方附有注釋。力爭使每位讀者讀得懂,用得上。
三、本書的特點之一是將悉心甄選齣的王陽明語錄進行瞭二次編排,並分成修身、齊傢、治學、悟道、平天下五大部分,這樣做不僅增強瞭王陽明著作的實用性,還使讀者在閱讀時更具針對性,更加明確。
四、本書在對原文語錄的翻譯過程中,參照瞭《傳習錄》和《王陽明全集》的多個版本,力求做到精準。但由於古人言語習慣與今人不同,有些語句我們並沒有刻意追求逐字逐句的對譯,而是爭取在不影響原文大意的前提下,略作改動,使語句通暢連貫,更加適閤現代人的閱讀習慣。
五、為瞭使讀者加深對王陽明及其學說的瞭解,本書特在末尾,附有王陽明先生的傳記,以及後人對王陽明及其著作的評述,作為擴展閱讀。由於後世學人對王陽明的評述文章多如牛毛,我們特彆選擇瞭幾篇學界公認最有價值、最有分量的文章,以饗讀者。
說實話,我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國學愛好者”,我對這類書籍的興趣點通常比較功利化,希望找到立竿見影的處世之道。然而,《王陽明箴言錄》這本書,卻讓我對“功利”的定義産生瞭根本性的動搖。它並沒有直接教你如何在職場上鬥贏對手,或者如何迅速積纍財富,它教的是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這種內在的完整性,最終卻反過來賦予瞭你更強大的外部應對能力。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對“恐懼”的論述,作者認為所有的外在恐懼都源於內心的不確定性,一旦心性堅定,外界的風浪便不再構成實質性的威脅。這種由內而外的強大,是市麵上很多勵誌書籍所無法比擬的。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感到一種強烈的共鳴,仿佛書中的每一句話都是針對我近期某個睏惑的精準迴答。它不僅僅是哲理,它更像是某種精神上的“物理療法”,幫助我們矯正那些長期以來的思維偏差。
评分這本《王陽陽明箴言錄》的排版和用詞,都體現齣一種剋製而高貴的氣質。它不像某些普及讀物那樣,為瞭迎閤大眾而使用大量直白的敘述,而是保持著一種恰到好處的距離感,讓你必須付齣思考的努力纔能真正進入其思想的腹地。這種“需要努力”的過程,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迫使讀者的心智從被動接受信息的狀態,切換到主動構建理解的模式。我個人非常喜歡書中對“緻良知”的闡釋,它將原本抽象的道德概念,轉化為一種與生俱來的判斷力。這種良知,不是外部灌輸的教條,而是我們本自具足的天賦。當我試圖用它來指導決策時,我發現自己的選擇變得更加果斷和純粹,不再被外界的雜音過多乾擾。這本書對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像一劑慢性的溫補藥方,逐漸調理著我焦躁不安的內心,使我更專注於當下,而非患得患失於未來。
评分初次捧讀這本《王陽明箴言錄》,我原本以為會遇到晦澀難懂的古文,但實際的閱讀體驗卻齣乎意料的流暢,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內容淺顯。相反,它的精妙之處恰恰在於,它用一種近乎禪宗的簡潔筆法,勾勒齣瞭一個完整而強大的精神世界觀。我注意到作者在敘述關於“心即理”時,並沒有陷入過多的形而上學的爭論,而是巧妙地將焦點拉迴到個體的“體悟”上。這種強調內在覺醒的方式,與當代社會推崇的嚮外求索形成瞭鮮明的對比,讓人不得不停下來思考:我們究竟是在追逐外在的物質,還是在構建內在的秩序?書中的某些篇章,仿佛是一場與智者的深度對話,他溫和地引導你看到自身的局限,但又給予你無限的可能。我常常在深夜裏翻閱,那些文字如同深夜裏的燈塔,雖然光芒不甚刺眼,卻足夠照亮前行的道路,讓人感到平靜而充滿力量。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你讀瞭多少遍,而在於你每一次重讀時,都能從中發現先前未曾察覺的層次。
评分這本《王陽明箴言錄》讀起來,著實讓人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書中的思想並非高高在上、難以企及的哲學,而是非常貼近生活的智慧結晶。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知行閤一”時的那種務實態度。他不是空談理論,而是通過大量看似尋常卻蘊含深意的例子,將心學這座看似宏偉的殿堂,化整為零,變成瞭我們日常可以實踐的每一個微小動作。比如,當我讀到關於“格物”的章節時,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待工作的態度——不再僅僅是機械地完成任務,而是去深入理解每一個環節背後的原理和意義。這讓我在處理復雜問題時,思路變得更加開闊和紮實。全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凝練,每一句話都仿佛是經過韆錘百煉的結晶,沒有一句廢話,讀起來需要反復咀嚼。那種直指人心的力量,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仍然能在內心深處感受到一股強大的精神驅動力,促使我們去反思自我,去實踐承諾。對於任何渴望在紛繁世界中找到內心定力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極佳的指南。
评分我把這本書放在床頭已經有好幾個月瞭,它已經從一本“新書”變成瞭一位“老友”。與其他嚴肅的哲學著作相比,《王陽陽明箴言錄》的特彆之處在於其內在的生命力。它不是對過去思想的僵硬復刻,而是充滿著對生命本真的探索和呼喚。書中的智慧,跨越瞭數百年時空,卻能與現代人敏銳的感受力産生強烈的化學反應。比如,作者對“不為物役”的強調,在今天這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顯得尤為振聾發聵。我們追求效率,卻常常迷失瞭方嚮;我們擁有更多,卻常常感到更空虛。這本書,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正在偏離的航綫,並提供瞭一個迴歸本源的羅盤。它的價值不在於你能在多短的時間內讀完,而在於你能在讀完後,對生活産生多大程度的、積極的、持續的改變。這是一部真正能讓人“站穩腳跟”的經典。
评分H 世上除了人情事的变化,再没有其他的事情。喜怒哀乐,难道不是人情吗?从视、听、I言、动到富贵、贫贱、患难、生死,都是事变。事变包含在人情中,关键在于K“致远,中正,和谐”,“致远,中正,和谐”在于“慎独”。
评分东西非常好,值得购买,赞一个。
评分不错,阳明心学,提高思想道德。
评分书到手了,慢慢读,开卷有益
评分“做圣贤!”
评分还可以,凑单买的
评分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评分一般,不建议买,只言片语,接近白话
评分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