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學術文庫:清代賦稅政策研究(1644-1840年)

明清史學術文庫:清代賦稅政策研究(1644-1840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平 著
圖書標籤:
  • 明清史
  • 清代史
  • 賦稅史
  • 財政史
  • 經濟史
  • 社會史
  • 曆史研究
  • 學術著作
  • 清朝
  • 稅收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ISBN:97875134034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20639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明清史学术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7
字数:29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明清史學術文庫:清代賦稅政策研究(1644-1840年)》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清朝政府對田賦地丁的處理方麵。清代財政基本收入包括田賦地丁、關稅、鹽課、雜賦等。在1840年前,雖然田賦地丁在財政收入中所占比例有下降的趨勢,但它始終是清代財政收入的主體,並且是清政府製定支齣政策的直接依據。在清統治者的眼裏,也是隻把田賦、地丁兩項視為賦稅正項。

作者簡介

  何平,1965年5月生。湖北省鹹豐縣人。現任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貨幣金融係教授,博士生導師。
  發錶瞭多篇有價值的經濟史和金融理論論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地重大科研項目《現代財政金融理論的中國淵源》等多個項目。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2006年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奬。參與的《本碩連讀金融實驗班》教改項目,2005年獲國傢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奬。主持教育部高等教育質量工程第二類特色專業《金融學國際化人纔培養》(2007)和國傢級教學團隊(2008)《金融學國際化人纔培養模式創新教學岡隊》項目工作。2009年9月,參與的教學改革項目《財政金融專業國際性人纔培養模式探索》獲國傢級教學成果二等奬。
  2006年11月、2011年11月先後當選海澱區第十四屆、第十五屆人大代錶,兩屆均兼任海澱人大常委會財經委委員。

內頁插圖

目錄

再版前言清代財政與貨幣問題研究的新取嚮
導言
上篇 滿足經常軍需國用的政策目標
一 原額觀念與政策目標
(一)萬曆原額與軍需籌措
(二)國用已足與錢糧蠲免
(三)整頓財政目標不變
(四)地丁穩定與收入格局
二 賦稅徵解中的三大關係
(一)存留和起運的比例關係
(二)賦稅承擔者之間負擔輕重的關係
(三)賦稅徵收與貨幣幣值變動的關係

中篇(上) 定額化賦稅製度及其缺陷
一 清初賦稅徵收原則的確立
(一)《賦役全書》的編纂與賦稅應徵額的形成
(二)賦役閤一運動與賦稅徵收項目的簡化
二 定額化賦稅製度的建立
(一)“永不加賦”及其內涵
(二)攤丁入地與賦稅的定額化
三 不完全財政與定額化賦稅製度
(一)不完全財政及其錶現
(二)不完全財政與定額化賦稅徵收
(三)不完全財政的危害與養廉銀製度
(四)加派浮收與地丁正項的虧空拖欠

中篇(下) 賦稅日常調整與賦額變動趨勢
一 賦稅調整的類型及原則
(一)賦額調整的類型及原則
(二)賦則的調整及其原則
(三)賦稅調整稅種舉例
二 賦稅調整對賦額變動影響的個案分析——清前期直隸正定府田賦結構及賦額變遷
(一)資料的選擇及研究方法
(二)各州縣田賦結構和賦額變遷
(三)幾點結論
三 全國賦額變遷趨勢與賦稅調整
(一)幾個特殊省份的賦額變遷
(二)全國地丁銀總額的變動趨勢

下篇 賦稅政策的傳導途徑及其製約因素
一 賦稅徵收工具及其變遷
(一)實徵紅簿與徵稅依據
(二)易知由單的行用與停止刊刻
(三)串票(截票)與版串的行用與弊端
(四)滾單催徵與順莊編裏
……

結語
引用書目與參考文獻
後記
明清紀元簡錶
編後說明

精彩書摘

  若勻人現在田畝,不惟小民額徵久定未便,一旦加賦,且恐攤派滋擾。伏思丁銀既經勻入地畝,地缺則丁亦並缺,地豁則丁亦當豁”。請求將缺額丁銀特賜豁除,乾隆帝允準。此類丁銀缺額,倘若數額不大,清政府是準許減除的。
  (3)新墾地畝的丁銀攤派。丁銀攤入地畝,雍正年間各直省是以康熙五十年的丁銀數為基準,根據本地區實行攤丁時的地畝或地糧數的多少分彆攤派。但地畝是有變化的。對新增地畝的丁銀攤派問題,以湖北巡撫陳輝祖在乾隆三十八年所上奏摺為發端,開啓瞭在各直省高級官員間的大討論。
  陳輝祖在奏摺中指齣,民屯新墾丁銀已停編審,請隨年攤徵以清賦額。戶部議覆,各省應否照湖北省一例辦理之處,各就本省情形妥議具奏。各省紛紛奏報瞭本地區對新墾地畝丁銀攤派的處理情況的意見。直隸總督周元理稱,直隸“凡省新墾升科地畝,丁隨糧計,即按此數(按:指直隸地糧銀每兩所攤丁銀二錢七厘餘之數,加攤,如遇除糧,丁銀亦一體豁免,統於各本案內隨時題谘入於本年奏銷冊,分彆增除辦理,迄今五十餘年,遵行已久”,主張“毋庸另行定議”。廣西巡撫熊學鵬奏稱,“粵西通省丁糧遞年奏銷冊報額徵民屯人丁二十二萬五韆六百一十九丁一分三厘,編徵不等,每年額徵丁銀四萬九乾七百五十六兩六錢五分五厘。內實徵成熟丁二十一萬零六百六十九丁九分九厘,熟丁銀四萬六乾三百零七兩八錢九分一厘。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职,只能到僻远的长兴当知县。长兴地处山区,长期没有知县,大小事务都由胥吏把持,豪门大族勾结官府为非作歹,监狱里关满了无辜的百姓,盗贼公行,民间鸡犬不宁。当时有人劝归有光不要去上任,以待更换,但他却毅然前往。他到长兴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办学校,培养后进。第二件事是整治恶吏,平反冤狱。把无辜办了死罪的三十余人省释出狱,为无辜受诬入狱的一百零七人平了反,把鱼肉百姓的恶吏和捕卒快手严加法办。每次审判听讼都让妇女儿童环立案前,不用官话而用吴语审讯,以便百姓申诉。常常当堂决断,而极少具狱。对已入狱者按律令给衣食。一重囚母死,归有光准许他回家料理丧事后自己返回。那重囚料理完丧事后不听旁人嗾使,竟然自己返回。

评分

职,只能到僻远的长兴当知县。长兴地处山区,长期没有知县,大小事务都由胥吏把持,豪门大族勾结官府为非作歹,监狱里关满了无辜的百姓,盗贼公行,民间鸡犬不宁。当时有人劝归有光不要去上任,以待更换,但他却毅然前往。他到长兴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办学校,培养后进。第二件事是整治恶吏,平反冤狱。把无辜办了死罪的三十余人省释出狱,为无辜受诬入狱的一百零七人平了反,把鱼肉百姓的恶吏和捕卒快手严加法办。每次审判听讼都让妇女儿童环立案前,不用官话而用吴语审讯,以便百姓申诉。常常当堂决断,而极少具狱。对已入狱者按律令给衣食。一重囚母死,归有光准许他回家料理丧事后自己返回。那重囚料理完丧事后不听旁人嗾使,竟然自己返回。

评分

归有光一心想学习两汉循吏,做廉洁刚正之官。上司之命若不便施行便搁置不办,而“直行己意”,他公开在《长兴县编审告示》中宣布:“当职谬寄百里之命,止知奉朝廷法令,以抚养小民;不敢阿意上官,以求保荐,是非毁誉,置之度外,不恤也。”在知长兴的短短两年中,归有光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了几件好事,深受百姓拥戴。

评分

归有光苏州石刻像[3]

评分

归有光虽然“八上公车而不遇”,但还是不愿甘休,因为科举取士毕竟是封建社会下层文人仕进的唯一出路。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第九次参加会试时终于中了个三甲进士,这时年已六十。满腹诗文经义,一心想为国出力的归有光虽年已花甲,壮志依旧未衰。因为是三甲,不能授馆

评分

隆庆二年(1568),六十三岁的归有光迁顺德通判。按明制,“进士为令,无为迁倅”。所以归有光的升迁实为重抑。归有光曾气愤地说:“号称三辅近,不异湘水投。”既是刚正不阿,又是守职安分,这是归有光性格的两个方面。他虽然对迁升顺德通判大为不满,但一到任上却还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利用马政通判的清闲,广阅史籍,采访掌故,修了一部完备的《马政志》。隆庆四年(1570),归有光到北京朝贺万寿节,同年升为南京太仆寺寺丞,但仍然留在北京掌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归有光正恨“平生足迹不及天下,又不得当世奇功伟烈书之”,而现在却时来运转,能入内阁藏书楼,读到内阁所藏异书。不幸,正在这大开眼界准备显露自己的才华,以遂平生之愿的时候,却被病魔缠身。他虽然带病坚持了一段时间,但终于在第二年(隆庆五年,即公元1571年)抱恨死于北京,时年六十六岁。归有光一生著作繁富,涉及经史子集各部,但是其主要成就则在散文创作上。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钝翁类稿》里,从散文发展的角度评价了归有光的贡献:“明自永、宣以下,尚台阁体;化、治以下,尚伪秦、汉;天下无真文章者百数十年。震川归氏起于吾郡,以妙远不测之旨,发其淡宕不收之音,扫台阁之肤庸,斥伪体之恶浊,而于唐宋七大家及浙东道学体,又不相沿袭,盖文之超绝者也。”归有光的散文“家龙门而户昌黎”,(钱谦益《新刊震川先生文集序》)博采唐宋诸家之长,继承了唐宋古文运动的传统,同时又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进一步扩大了散文的题材,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引进了严肃的“载道”之古文中来,使之更密切地和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就容易使文章写得情真意切,平易近人,给人以清新之感。尤其是一些叙述家庭琐事或亲旧的生死聚散的短文,写得朴素简洁、悱恻动人,“使览者恻然有隐”。几百年来,人们读到归有光的《寒花葬志》、《项脊轩志》、《先妣事略》、《亡儿?孙圹志》、《女二二圹志》、《女如兰圹志》等文,无不为之深深感动。归有光的这些叙事散文,在当时一味摹古浮饰的散文园地中,就象一泓甘甜的泉水沁人心脾,给人以美的享受,为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境界。

评分

归有光一心想学习两汉循吏,做廉洁刚正之官。上司之命若不便施行便搁置不办,而“直行己意”,他公开在《长兴县编审告示》中宣布:“当职谬寄百里之命,止知奉朝廷法令,以抚养小民;不敢阿意上官,以求保荐,是非毁誉,置之度外,不恤也。”在知长兴的短短两年中,归有光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了几件好事,深受百姓拥戴。

评分

隆庆二年(1568),六十三岁的归有光迁顺德通判。按明制,“进士为令,无为迁倅”。所以归有光的升迁实为重抑。归有光曾气愤地说:“号称三辅近,不异湘水投。”既是刚正不阿,又是守职安分,这是归有光性格的两个方面。他虽然对迁升顺德通判大为不满,但一到任上却还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利用马政通判的清闲,广阅史籍,采访掌故,修了一部完备的《马政志》。隆庆四年(1570),归有光到北京朝贺万寿节,同年升为南京太仆寺寺丞,但仍然留在北京掌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归有光正恨“平生足迹不及天下,又不得当世奇功伟烈书之”,而现在却时来运转,能入内阁藏书楼,读到内阁所藏异书。不幸,正在这大开眼界准备显露自己的才华,以遂平生之愿的时候,却被病魔缠身。他虽然带病坚持了一段时间,但终于在第二年(隆庆五年,即公元1571年)抱恨死于北京,时年六十六岁。归有光一生著作繁富,涉及经史子集各部,但是其主要成就则在散文创作上。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钝翁类稿》里,从散文发展的角度评价了归有光的贡献:“明自永、宣以下,尚台阁体;化、治以下,尚伪秦、汉;天下无真文章者百数十年。震川归氏起于吾郡,以妙远不测之旨,发其淡宕不收之音,扫台阁之肤庸,斥伪体之恶浊,而于唐宋七大家及浙东道学体,又不相沿袭,盖文之超绝者也。”归有光的散文“家龙门而户昌黎”,(钱谦益《新刊震川先生文集序》)博采唐宋诸家之长,继承了唐宋古文运动的传统,同时又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进一步扩大了散文的题材,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引进了严肃的“载道”之古文中来,使之更密切地和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就容易使文章写得情真意切,平易近人,给人以清新之感。尤其是一些叙述家庭琐事或亲旧的生死聚散的短文,写得朴素简洁、悱恻动人,“使览者恻然有隐”。几百年来,人们读到归有光的《寒花葬志》、《项脊轩志》、《先妣事略》、《亡儿?孙圹志》、《女二二圹志》、《女如兰圹志》等文,无不为之深深感动。归有光的这些叙事散文,在当时一味摹古浮饰的散文园地中,就象一泓甘甜的泉水沁人心脾,给人以美的享受,为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境界。

评分

隆庆二年(1568),六十三岁的归有光迁顺德通判。按明制,“进士为令,无为迁倅”。所以归有光的升迁实为重抑。归有光曾气愤地说:“号称三辅近,不异湘水投。”既是刚正不阿,又是守职安分,这是归有光性格的两个方面。他虽然对迁升顺德通判大为不满,但一到任上却还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利用马政通判的清闲,广阅史籍,采访掌故,修了一部完备的《马政志》。隆庆四年(1570),归有光到北京朝贺万寿节,同年升为南京太仆寺寺丞,但仍然留在北京掌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归有光正恨“平生足迹不及天下,又不得当世奇功伟烈书之”,而现在却时来运转,能入内阁藏书楼,读到内阁所藏异书。不幸,正在这大开眼界准备显露自己的才华,以遂平生之愿的时候,却被病魔缠身。他虽然带病坚持了一段时间,但终于在第二年(隆庆五年,即公元1571年)抱恨死于北京,时年六十六岁。归有光一生著作繁富,涉及经史子集各部,但是其主要成就则在散文创作上。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钝翁类稿》里,从散文发展的角度评价了归有光的贡献:“明自永、宣以下,尚台阁体;化、治以下,尚伪秦、汉;天下无真文章者百数十年。震川归氏起于吾郡,以妙远不测之旨,发其淡宕不收之音,扫台阁之肤庸,斥伪体之恶浊,而于唐宋七大家及浙东道学体,又不相沿袭,盖文之超绝者也。”归有光的散文“家龙门而户昌黎”,(钱谦益《新刊震川先生文集序》)博采唐宋诸家之长,继承了唐宋古文运动的传统,同时又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进一步扩大了散文的题材,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引进了严肃的“载道”之古文中来,使之更密切地和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就容易使文章写得情真意切,平易近人,给人以清新之感。尤其是一些叙述家庭琐事或亲旧的生死聚散的短文,写得朴素简洁、悱恻动人,“使览者恻然有隐”。几百年来,人们读到归有光的《寒花葬志》、《项脊轩志》、《先妣事略》、《亡儿?孙圹志》、《女二二圹志》、《女如兰圹志》等文,无不为之深深感动。归有光的这些叙事散文,在当时一味摹古浮饰的散文园地中,就象一泓甘甜的泉水沁人心脾,给人以美的享受,为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境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