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新實在論:哲學研究閤作論文集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新實在論:哲學研究閤作論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霍爾特 等 著
圖書標籤:
  • 哲學
  • 實在論
  • 新實在論
  • 西方哲學
  • 學術著作
  • 譯著
  • 哲學研究
  • 思想史
  • 理論哲學
  • 閤作論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34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34889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2-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20世紀一種主張具體事物和脫離具體事物的公相都具有實在性的摺衷主義哲學流派。主要流行於奧地利、英國和美國,尤其在美國影響最大。主要代錶人物有A·邁農、英國的G·E·摩爾、B·羅素、A·N·懷特海、S·亞曆山大、美國的R·B·佩裏、W·P·濛塔古、E·B·霍爾特等人。新實在論隻反對唯心主義、特彆是反對新黑格爾主義的論戰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承認外部世界和人的認識的客觀實在性,但都往往把感覺、觀念也看作是客觀實在的,從而混淆瞭物質和意識的區彆。《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新實在論:哲學研究閤作論文集》是六位哲學傢論述新實在論的文集。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緒論
一、新實在論的曆史意義
1.素樸實在論
2.二元論
3.貝剋萊型的主觀論
4.康德型的主觀論
5.新實在論
二、實在論的論辯
1.以自我中心的睏境為根據的論證的謬誤
2.基於虛假單純性的謬誤
3.排他特殊性的謬誤
4.根據最初的斷定下定義的謬誤
5.思辨的教條
6.詞語聯想的錯誤
7.越軌重要性的謬誤
三、實在論的改革方案
1.用詞謹嚴
2.定義
4.對邏輯形式的重視
5.問題的劃分
6.明確錶示的同意
7.哲學研究和哲學史研究的分離
四、實在論作為一種建設性的哲學
1.擯斥主觀論的意義
2.擯斥反理智主義的意義
3.一元論和多元論
4.認識及其對象;對象的獨立性
5.知識的內容與被認識的事物相等同
6.柏拉圖派的實在論
7.總結
五、實在論和專門科學
1.實在論對專門科學的一般態度
2.實在論和心理學
3.實在論和生物學
4.實在論對邏輯學和數理科學的關係
5.實在論作為閤作的基礎
沃爾特·T.馬文:
一、獨斷主義和批判主義之間的爭論
1.被看作在邏輯上先於一切其他科學的認識論
2.被看作是知識的限度和可能性的科學的認識論
3.被看作是關於實在的學說的認識論
4.總結
5.獨斷主義所持的反對批判主義的命題
6.本文試圖建立的結論
二、認識論在邏輯上不是基礎性的
1.批判主義者的論證中似乎存在著兩種錯誤
2.邏輯不是一種關於思維規律的科學
3.邏輯的題材
4.這個題材是非心理的
5.邏輯不是關於正確思維的技術
6.我們在思維中使用邏輯的方法
7.總結
8.“認識”一詞的曖昧不明:認識過程和被認識的事物
9.命題的潛在性
10.結論
三、認識論,特彆是認識的可能性的問題相對於其他科學的邏輯地位
1.認識的可能性的科學以邏輯為其前提
2.主張認識的可能性的科學是除邏輯以外一切科學的基礎的學說
3.科學命題中科學本身和信念並不以認識的可能性為其前提
4.真正的、終極前提是超乎探究之外的
5.問題的重述
6.認識論在邏輯上後於專門科學
7.認識的限度和可能性的科學也是如此
8.結論
四、認識論並不提供,而是預先假定一種關於實在的理論
1.超驗主義的兩種類型
2.獨斷主義者對超驗主義第一
種類型的反駁
3.關於康德的超驗主義的一個簡略的考察,用以說明這些反駁
4.對超驗主義第二種類型的反駁:
5.結論
五、實用的檢驗和曆史的判決
1.近代世界觀的改變應歸因於哪些影響
2.數學的影響
3.物理學的影響
4.進化論和曆史研究的影響
5.第一性質和第二性質學說所受的影響
6.因果學說所受的影響
7.實體學說所受的影響
8.心靈主義和一元論絕對主義所受的影響
9.結論
六、應該把形而上學從認識論中解放齣來
1.形而上學在邏輯上和方法論上從其他知識部門所取得的幫助
2.形而上學從認識論所取得的幫助
3.一般的結論
實在論的獨立性理論
拉爾夫·巴爾頓.佩裏
一、獨立性這個概念的重要性
l.它在舊實在論中的意義
2.裏德和洛剋的用法
3.由之而來的實在論與實體論的混亂
4.目前澄清這個概念的必要性
二、依存性一詞的意義
1.關係
2.全體一部分
3.部分一全體
4.事物 屬性
5.屬性一事物
6.因果關係
……
對於分析的辯護
實在論的真與錯的學說
虛幻的經驗在實在論的世界中之地位
生物學的一些實在論的含義
附錄
索引

精彩書摘

  四、實在論作為一種建設性的哲學
  由於一切自覺的、有組織的批判主義幾乎普遍地都是如此,實在論本身也必然要接受若乾肯定的信念。批判行為本身就不得不確定一個總的哲學的輪廓,不管它是怎樣寬泛和帶有試驗性質。因此,實在論據以擯斥主觀論的根據,在某種程度上就決定瞭將要代主觀論而建立起來的上層體係;同時,事實上,擯斥主觀論也就排斥丁主要的形而上學選擇之一,並對餘留下來的一些選擇加強瞭重視。
  (1)一個實在論哲學最顯著的特點也許是把形而上學從認識論中解放齣來。0)這就是說事物的性質不能主要地從知識的性質中去尋找。但並不能由此推斷:一個實在論者不會終於作齣結論說道德的或精神的原則支配著存在的世界,問題隻是這個結論不是可以根據知識對它的對象的優先性論證而得到的。道德論和心靈主義必須在許多不同的假設中碰運氣;而它們的真假問題應該根據這類原則在世界上其他原則間所占的地位而決定。不管世界被判斷為什麼,它總是這樣被判斷的,因此世界是認識的一個對象一一這是普遍的事實,但是這個事實應該被拋開不管;這樣,一個人的責任就隻是下個決定,決定他能否在經驗的根據上公正地阼齣判斷,說世界隻部分是精神的或道德的,或者全部是如此。我們馬上就可以看到,最近被人利用來鼓吹精神的或倫理的形而上學所憑藉的主要根據是被消除瞭。但是同時,作為在許多事實中的一些事實的生命、意識和道德的形而上學意義卻立刻增加起來瞭;於是這些事實就可以被用來陳述種種假設,這些假設至少是實用的而且是可以證實的。
  (2)同時,實在論既然擯斥反理智主義,並擁護分析方法,也就必然要擯斥一切神秘哲學。凡依賴直觀而認識復雜性的一切哲學都屬此類;凡是認為把多歸諸一就是一種神秘,並認為這種神秘隻能以一種不可言說的直感去領悟的一切哲學,都屬此類。除瞭分析步驟最後歸結到的單純體以外,新實在論者不承認任何終極的直觀體,或非關係性的實體,或不可下定義的實體。知識的終極項是經過瞭最大限度的分析後再不能加以分析的項;而不是那些隻因為沒有加以分析而纔具有單純性的項。這樣一種程序的過程是緻命的,對於神秘的共相論是如此,這種哲學把事物的總和融人於一個心往神移的因素,而且對於比較有限的神秘主義也是如此,這類哲學把復閤體如實體、意誌、主動、生命、能或力等等,雖然它們的性質具有明顯的復雜性,卻都認為是融一的和無法界說的。由於這種原故,新實在論擯斥一切根本分裂形而上學和專門科學的哲學,這是因為專門科學必須分析、說明和係統化,而形而上學卻可以享有它自己的一種特殊的敏悟,可以照徹事物的真正奧竅,而科學的事實和規律也就被當作僵死的抽象體,或僅僅是一些人為的事實。
  ……

用户评价

评分

Give the beyond his large soul design.

评分

Will it as her belt on a best jewel.

评分

评分

Passive artists will lend his hand

评分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作者在做班主任工作的时候也有很多的无奈,她曾经这样说过:“‘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我看来,这句话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一路的。如果是教师之外的人这样说的,那他就是在恶意地欺负人,把教师往绝路上逼;如果教师自己这样说,那他不是幼稚就是自大狂,迟早要碰个头破血流。我曾经属于后一类。那时,我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看薛老师这些话,你能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老师,她说的话就象是邻居唠家常那样真诚自然。对于书中她大胆、直率的言辞,我很钦佩,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胆识、思维的。她能把一件看似简单惯常的事情剖析提头头是道,透过了表象看到了它的内在根源。她有勇气把一些不同与大家都说的话写在纸上,让别人看,虽然多数人心理或许也如她所想。但凭这一点儿,就让人佩服至极。比如,她对“老师象蜡烛、春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些话的评析,一针见血,道出了我们老师的共同心声。之所以造就了她感说真话,敢于抵制一切不利于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制度。因为薛老师的人生信念就是:缺乏真诚、理性和趣味的日子是不值得过的。教育教学中有了平衡愉悦的心态,正确的定位和良好的策略,才能在饱满热情中,在正确策略中扶植学生向上?

评分

19世纪末,在英国出现了J.C.威尔逊(1849~1915)、T.凯斯(1844~1925)等人的实在论观点。但正式提出新实在论哲学的是摩尔、罗素和怀特海以及他们的信徒。摩尔依据常识说明物理对象不依赖心灵而存在,他在1903年发表的《驳斥唯心主义》一文是英国新实在论产生的标志。罗素不仅赞同摩尔的常识的实在论,而且还把柏拉图式的信念引进新实在论,认为理念或共相也和物理对象一样是独立的实在。怀特海的“有机体论”或“过程哲学”,是新实在论的变种。亚历山大则是新实在论哲学中“本体论”系统的创始人。英国的新实在论刚出现不久就被分析哲学所取代。

评分

1、新实在论者声称,他们主要研究认识过程,研究认识主体和被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追究主体和客体的最终本性。

评分

在历史上,统治中国最久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官僚政治。中国人见得最多的坏政治作风是官僚主义作风,人们也十分痛恨官僚主义。但是,几千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的浩如烟海的著作里,专门、系统地批判官僚政治的书籍,却是寥若晨星。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对于在中国大地上无所不在地飘荡了几千年之久的这个幽灵-官僚政治幽灵的彻底清算,在今天以前是做得很不够的。 现在向读者推荐的这部书,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系统地剖析传统官僚政治的好书,是批判官僚政治的锐利的理论武器。它初版于1948年,当时,中国人民正在用现实的武器批判以蒋家王朝为代表的官僚政治,并且已进入大功告成的阶段。在震耳欲聋的炮火声里,这部书虽侥幸免遭摇摇欲坠的蒋记王朝的查禁,但在那种形势下,确也难以引起人民群众的广泛反响。本书初版印刷两次,仅有三千五百册。 今天,在事隔三十二年之后,人们从一场封建法西斯复辟的浩劫中清醒过来,痛定思痛,才认识到对付传统官僚政治,不能止于武器的批判,还需要用批判的武器来进行理论上的补课,以更探索克服它的有效办法。在党中央的号召下,目前全国批判官僚主义的文章有如雨后春笋,本书也因而获得了再版的机会。读者如能花费一些功夫读完这本不厚的著作,定会发现,它虽不及隆降炮声那么惊心动魄,但却颇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思想启蒙作用。这正是当前反官僚主义斗争所十分需要的。[1]自序 现在拿来问世的这本书—《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内容共分十七篇,曾分篇连载于上海出版的《时与文》杂志上。在登载第一篇《论所谓官僚政治》时,作者曾在前面附上一个引言式的楔子,说明从事这种研究的动机、态度,并附带列举全书内容的预定篇目。动机是已定的,不必说;在将近半年的写作过程中,虽然现实的官僚政治的毒害在国内外引起了更普遍的责难或诅咒,而我却幸能勉强避免激动的情绪,一贯地维持住客观的科学的研究态度;至于内容方面,与原来预定篇目虽略有更改;那无非是为了说明的便利。因此,除了篇目一项,由目录一见便明,无需赘述外,我在这里,只想把楔子中关于研究动机和研究态度的自白,移植过来,而最后更简单解说我在研究中及研究后所接触或感触到的一些情节。[1]第一篇 论所谓官僚政治 在有关政治理论或政治史的书籍中,我们经常容易见到关于贵族政治、专制政治、民主政治的论著。但把官僚政治(Bureavcracy)当做一个特定的形态或体制加以论述的,却比较罕见。那往往只是在讨论其他政治形态时附带地说到。对于这种政治现象形态较少论及的理由何在,下面还有谈到的机会。这里我只想说明:官僚政治确曾在不同的程度上,存在并作用于一切国家的某一历史阶段。也许就因此故,英国政治学权威拉斯基教授(Prof.Laski)曾在塞利格曼教授(Prof.Seligman)主编的《社会科学大辞典》中,就官僚政治做过这样的概括说明:“官僚政治一语,通常是应用在政府权力全把握于官僚手中,官僚有权侵夺普通公民自由的那种政治制度上。那种政治制度的性质,惯把行政当作例行公事处理,谈不到机动,遇事拖延不决,不重实验。在极端场合,官僚且会变成世袭阶级,把一切政治措施,作为自己图谋利益的勾当。”(《社会科学大辞典》第三卷第70页)。 这个说明大体上是妥当的,但我认为需要加以补充和辨释,否则不但那段话后面引述的例解有些不易讲得明白,而且我们也似乎可以依据经验说,官僚政治在任何历史时代都能存在。比如说,讲形式,打官腔,遇事但求形式上能交代,一味被动地刻板地应付,一把责任向上或向下推委……诸如此类,都是所谓官僚主义的作用。这种作风,确实在任何设官而治的社会中都可以见到,即使在民主政治下,对于官吏的任用,如春秋时代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也是汉民族酝酿形成的时期,社会各方面均出现大的转变,=裁写作之长融会而创的一种分章综述的断代史新体裁。它又是一部将极深奥繁复的考证化为极通俗浅显的白话文写出之作。文中甚而将古文古诗皆译作白话文。吕思勉先生在此书序言中说:“鄞童君丕绳,笃学好古,于乙部书尤邃。年来专治春秋史,最其所得,成此一编。其体例极谨严,而文字极通俗=社会性的官僚主义政治,是依存于诸般社会条件,而又为那些社会条件所范围着的,它可能增大前述技术性的官僚作风,却不可能单在技术上去谋求根治。[1]仿盛大范德萨范德萨范德萨仿盛大法国撒旦仿盛大仿盛大

评分

美国的新实在论与英国几乎同时形成。1901~1902年,蒙塔古和培里先后著文,批驳美国绝对唯心主义者J.罗伊斯对实在论的攻击,这是美国新实在论产生的第一个标志。1910年 7月,佩里、蒙塔古、霍尔特、马尔文、斯波尔丁、皮特金等 6位美国哲学家在《哲学、心理学和科学方法》杂志上,发表《六个实在论者的纲领和第一篇宣言》,提出了实在论哲学的基本原则。1912年,他们又联合发表《新实在论》一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新实在论的主张。在这之后的一段时期内,他们还多次协商讨论,但由于观点日益分歧,无法继续合作。从1914年起便发生分化。20年代前后,美国的新实在论逐渐被批判实在论所取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