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書的光影斑駁,仿佛能聞到紙張曆經歲月沉澱下來的微塵氣息。我特地去書店找瞭好久,終於在某個角落的古籍區裏發現瞭它。裝幀設計本身就透露著一種莊重感,深沉的墨綠色調配上燙金的字體,一看就知道這不是那種輕飄飄的流行讀物。我翻開第一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份厚重的序言,作者的文字功底紮實得讓人心驚,每一個斷句、每一個用詞都像是經過韆錘百煉的雕琢。雖然我對某些具體的曆史時期還停留在初識階段,但光是閱讀這些開篇的論述,就能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那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史料的精微考據,讓作為普通讀者的我,都忍不住放慢瞭呼吸,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微的見解。這感覺,就像是獲得瞭一張通往知識深處的入場券,讓人既敬畏又充滿期待。
评分說實話,我最初抱這本書的時候,心裏是打鼓的,畢竟“通論”兩個字聽起來就意味著浩如煙海的知識點和可能晦澀難懂的理論框架。但齣乎意料的是,它在構建宏大敘事的同時,並沒有完全犧牲掉可讀性。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像一位高明的導遊,在帶領我們穿越漫長的時間隧道時,適時地停下來,指明那些重要的轉摺點,並用一些非常生動的比喻來解釋那些抽象的史學觀點。比如,當論及某個朝代更迭背後的權力結構變化時,書中用瞭一種關於“水流與堤壩”的類比,一下子就讓原本枯燥的政治哲學變得清晰易懂。我特彆欣賞這種平衡感,它既滿足瞭專業人士對深度和廣度的要求,也為我這樣渴望係統學習的門外漢打開瞭一扇相對友好的窗戶。
评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速度並不快,需要相當的耐心和時間投入。它不是那種可以讓你在通勤路上輕鬆消磨的快餐讀物。我通常需要準備一張大桌子,攤開地圖和一些輔助參考資料纔能真正進入狀態。當我試圖去理解其中關於某個特定曆史時期思想流派的演變脈絡時,常常需要停下來,查閱一下相關的背景資料,纔能將作者構建的復雜體係完全消化吸收。這種“慢讀”的過程雖然費力,但帶來的那種知識內化和邏輯構建的充實感,卻是其他任何快速閱讀都無法比擬的。它更像是一場馬拉鬆,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
评分翻閱此書時,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非常宏觀且富有層次感的曆史視野。它不滿足於僅僅羅列事件的“是什麼”,而是著力於探討“為什麼”以及“如何形成”。尤其是在探討不同曆史階段的社會結構變遷和文化心理定勢時,書中展現齣的那種跨學科的整閤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它巧妙地將社會學、人類學乃至經濟學的視角融入到傳統史學框架中,使得對古代社會運作機製的理解不再是片麵的。這種全景式的觀察,讓我對我們自身所處的時代背景也有瞭更深刻的反思,仿佛曆史的河流源遠流長,而我們正站在其中的一個支流上,清晰地看到瞭上遊的每一次決堤與分流是如何塑造瞭今天的河床。
评分最近沉迷於其中關於“史料批判”的那一部分,簡直可以說是大開眼界。以往看曆史,總覺得那些記載就是既定的事實,但這本書卻像是一個偵探小說,教我們如何去質疑、如何去辨彆史料背後的立場和目的。作者詳細剖析瞭不同史源——官方文獻、私人筆記、地方誌——在敘事角度上的天然傾嚮性,甚至連一個詞語的選擇都可能隱藏著政治信號。這種解構和重構曆史的過程,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學會瞭帶著鐐銬跳舞,在紛繁復雜的綫索中去尋找更接近真相的可能性。這種思維訓練的價值,或許已經超越瞭單純的曆史知識本身。
评分古典小说、武侠小说也是不错的选择,今年618活动期间凑齐了珠海出版社的古龙全集(绘图珍藏本)66册和广州出版社金庸(新修版)的12套和作家出版社已出版的温瑞安(全新修订版)的11部(全部在37-45折间),版本质量都不错,古典小说,还得中华书局和上古的,赶活动慢慢集吧,呵呵,很不错的!
评分还可以
评分这是需要耐心慢慢读的书。本书乃作者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史学史"课程时所作的讲义,原分两卷,分别为《中国史学之起源》、《中国史学之派别》。《起源》部分探讨"史"字之本义、未有文字之前的记载、史官之史、历史之萌芽等;《派别》部分探讨"编年""国别""传记""政治史与文化史""正史""纪事本末"等体之记事规则。后附文八篇,为《太史公解》、《汉十二世著纪考》、《臣瓒姓氏考》、《晋唐宋起居注考》、《萧梁旧史考》、《十六国旧史考》、《蜀王本纪考》、《西夏史籍考》。《中国史学通论》(作者朱希祖)一书原名《中国史学概论》,乃朱先生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史学史”课程时所作的讲义,其中《中国史学之起源》一文曾发表於《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1922年第一卷第一期。後经修订整理,此书於1943年4月由重庆独立出版社出版,有附录两篇:《太史公解》、《漠十二世着纪考》。惜此版讹夺较多。1979年,台湾九思出版有限公司影印出版《朱希祖先生文集》六册,《中国史学通论》为其中第二册,附文八篇,除《太史公解》、《汉十二世着纪考》外,新增《臣瓒姓氏考》等六篇。朱希祖(1879~1944),一代史学大家、南明史研究权威,他既继承了老师章太炎的治史精华,又对西洋史学理论宽容地吸收,既重视历史史实的考据,又强调历史哲学的重要,这在新史学的建设中,就方法论而言,代表了一种正确的治学方向,在中国史学史的早期研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评分古典小说、武侠小说也是不错的选择,今年618活动期间凑齐了珠海出版社的古龙全集(绘图珍藏本)66册和广州出版社金庸(新修版)的12套和作家出版社已出版的温瑞安(全新修订版)的11部(全部在37-45折间),版本质量都不错,古典小说,还得中华书局和上古的,赶活动慢慢集吧,呵呵,很不错的!
评分为了点积分,凑凑字数,晒晒成果:现今基本凑齐了中华书局的《新编诸子集成》40种缺1、《新编诸子集成续编》12种、《十三经清人注疏》16种、《理学丛书》24种、《道教典籍选刊》17种、《易学典籍选刊》11种、《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16种、《学术笔记丛刊》29种、《中国历史文集丛刊》11种缺1、《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18种缺1、《学案》、《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4种、《清代史料笔记丛刊》46种,《唐宋史料笔记丛刊》48种还差3册、《古体小说丛刊》11种缺1册!上海古籍的《十三经汉唐注疏》6种、《中华要籍集释丛书》13种、《清代学术名著丛刊》10种缺1,《清代学者文集丛刊》4种缺1,及2个出版社的一些名著译注、小说类的等,中华书局的26史也年轻时早就在书店买齐了,部头大点的还有【通志二十略】【通典】【文献通考】【经义考新校】【绎史】【国榷】【两汉纪】【明通鉴】【南明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十七史详节】【清史列传】【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晋书斠注】【世本八种】【纲鉴易知录】【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清稗类钞】【太平广记】【廿二史劄记校证】【文史通义校注】【十七史商榷】【读史方舆纪要】等,很辛苦、很费钱的。希望再多有活动!
评分绝对是好书,价格也便宜,很值得一读。
评分活动价格好,以后多来几次
评分网络购书是从2007年开始的,算起来7年了,在京东是去年7月开始的,(以前是在当当、卓越,现在合适的话也偶尔网购一下),1年多了,分4个账户花了15000多囤了1000多册加上以往的也近3000册了,挺心疼的,好在是分次买的,不感觉有压力,书柜一面墙定做的,七层高四米长前后两排放也只能放的下2000多册了!折扣平均4点4折上下,还是很满意的。
评分中国史学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讲求“通”。记载与评论客观历史进程的著作,如《史记》、《通典》、《资治通鉴》、《通志》、《通鉴记事本末》、《文献通考》等,是通史性质的书。论说与评价史学本身演变的著作,如《史通》、《史略》、《史学要义》、《文史通义》等,是通论性质的书。通叙历史的书有不同的体裁,如纪传体、典制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通论史学的书有不同的重点,如有以论史法为主,有以论史意为主。章学诚曾以刘如畿与其相比较曰:“刘言史法,吾言史意”,“截然两途,不相入也”(《文史通义·家书三》,中华书局,1961年版)。当然,史法、史意也还是互有联系而不可截然分开的,章学诚只是极而言之罢了。从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来看,中国史学无愧是这一发展的进程在世界东方的辉煌记录。毫无疑问,它已经成为全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记录的一个部分——一个值得人类骄傲的、具有典型意义的部分。最近300年来的世界学术史表明,中国史学的世界意义,不断受到一些学者的评论和称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