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經典學術叢刊:中國史學通論

百年經典學術叢刊:中國史學通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硃希祖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史學
  • 曆史
  • 學術
  • 通論
  • 百年經典
  • 史學
  • 中國曆史
  • 文化
  • 經典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75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3881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百年经典学术丛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百年經典學術叢刊:中國史學通論》乃作者在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史學史”課程時所作的講義,原分兩捲,分彆為《中國史學之起源》、《中國史學之派彆》。《起源》部分探討“史”字之本義、未有文字之前的記載、史官之史、曆史之萌芽等;《派彆》部分探討“編年”“國彆”“傳記”“政治史與文化史”“正史”“紀事本末”等體之記事規則。後附文八篇,為《太史公解》、《漢十二世著紀考》、《臣瓚姓氏考》、《晉唐宋起居注考》、《蕭梁舊史考》、《十六國舊史考》、《蜀王本紀考》、《西夏史籍考》。

目錄

中?史?通?

自序

中目史?之起源

一 史字之本?

二 有文字而後有?截之史

三 再???官之史

四 未有文字以前之??

五 再?追?儡?之史

六 ??史之萌芽上

七 ?史之萌芽下

中目史?之握彆

一 ?年史

二 ?彆史

三 傅?

四 政治史?文化史

五 正史l

六 紀事本末

附?

太史公解

漠十二世著圮考

上篇

下篇

臣?姓氏考

漠唐宋起居注考

一 ?起居注考

二 唐?元起居注考

三 宋高宗德毒宮起居注考

四 宋孝宗起居注考

?梁?史考

目?

起居注?

???

本??

?史?

編年?

???

十六??史考

一 前?

二 後?

三 前燕

四 後燕

五 南燕

六 北燕

七 前秦

八 後秦

九 西秦

十 前?

十一 後?

十二 南?

十三 北?

十四 西?

十五 夏

十六 蜀

蜀王本?考

西夏史籍考

前言/序言


《史林探賾:古代中外交流史論叢》 圖書簡介 本書集結瞭多篇關於古代中外交流史的精深研究,旨在勾勒齣一條跨越韆年的文明互動軌跡。全書共分四輯,涵蓋瞭從史前文明的初步接觸到中古盛世的文化高峰,再到近世衝擊下的復雜演變,力求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中,展現細節的獨到洞察。 第一輯:早期接觸與絲路開端 本輯聚焦於古代世界早期,特彆是歐亞大陸內部的物質與思想的初次碰撞。我們深入探討瞭公元前後的“絲綢之路”形成前夜,中原王朝與西域、中亞地區之間已存在的商業網絡與文化滲透。 《河西走廊的早期商品流動與技術移植研究》: 摒棄傳統的單一“張騫鑿空”敘事,本章通過對考古齣土的陶器、金屬冶煉技術殘片以及早期文獻中關於“殊方異物”的記載進行交叉比對分析,論證瞭早在漢武帝正式經營西域之前,中原技術與西域特産間的非官方、民間驅動的交流已然存在。重點分析瞭早期冶鐵技術的西傳路徑及其對遊牧民族社會結構的影響。 《“大月氏”南遷與印度河流域的文化影響》: 考察瞭公元前二世紀大月氏嚮南遷徙的曆史事件,不僅僅關注其軍事和政治影響,更側重於其遷徙路綫中,沿途綠洲文化與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接觸麵。特彆分析瞭犍陀羅藝術的早期形態中,可能存在的與中原審美趣味的潛在關聯,盡管聯係微弱,但為後世佛教東傳提供瞭地理和文化上的先決條件。 《古籍中的“阰阰”、“條枝”考證:西域物産的本土化認知》: 通過對《山海經》晚期增補部分及西漢早期地理誌的細緻文本梳理,嘗試重構古代中國人對遙遠西方的想象圖景。討論瞭如何通過對植物、動物名稱的音譯與意譯,理解早期交流的深度與廣度,揭示瞭知識傳播的認知障礙與適應性。 第二輯:佛教東傳與宗教融閤 佛教的傳入是中國古代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文化事件之一。本輯超越對譯經和寺院曆史的簡單羅列,轉嚮探討佛教在傳入過程中所經曆的本土化改造、與本土思想的復雜對話,以及其對社會結構産生的深層影響。 《從“沙門”到“僧官”:魏晉南北朝佛教的行政化路徑》: 詳細考察瞭十六國至北魏時期,統治者對佛教的利用和管理機製的建立過程。分析瞭廬山慧遠、道安等高僧如何在“沙門不敬王者”與維護國傢安寜之間尋求平衡,以及佛教徒如何逐步獲得官方承認的社會地位。重點剖析瞭“僧官製度”的建立,如何使其從一個單純的宗教團體演變為一個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社會力量。 《敦煌壁畫中的俗世敘事:佛教故事的民間轉化與審美變遷》: 選取敦煌莫高窟中大量描繪世俗生活場景和民間信仰的壁畫,研究佛教經典故事如何被地方畫工和供養人轉化為易於理解、更貼近本土審美的圖像語言。探討瞭圖像中鬍風漢化的痕跡,以及它如何反映瞭河西走廊多民族社會對信仰的世俗化需求。 《隋唐之際天颱宗的哲學重構:以“圓融”觀念對抗儒釋衝突》: 深入剖析瞭智顗所創立的天颱宗,特彆是其“一念三韆”和“性具”等核心概念,如何巧妙地迴應瞭當時社會主流的儒傢倫理觀與玄學思潮的挑戰。論證瞭天颱宗並非單純的印度佛教翻版,而是中國本土哲學思辨的産物。 第三輯:技術交流與工藝互動 技術和工藝的交流往往比思想的傳播更為直接和可見。本輯專注於物質載體上的交流痕跡,探究古代世界先進技術的傳播模式及其對技術擴散地的社會生産力的重塑。 《唐代金銀器工藝中西亞風格的吸收與“漢化”》: 通過對陝西齣土的唐代金銀器皿,特彆是鴛鴦蓮池紋、聯珠紋等圖案的風格溯源,追蹤其與薩珊波斯、粟特藝術的直接或間接聯係。研究瞭中亞工匠在長安的聚集情況,並分析瞭唐代工匠如何將原本用於宗教或貴族宴飲的異域造型,成功融入到中原傳統的“金銀器”技術體係中。 《造紙術西傳的地理障礙與知識壟斷:從撒馬爾罕到大馬士革》: 重新審視瞭公元八世紀怛羅斯之戰後,造紙術西傳的曆史敘事。本文側重於技術轉移的艱巨性,分析瞭中亞綠洲城市作為技術中轉站的關鍵作用,以及抄紙工藝在伊斯蘭世界中經曆瞭怎樣的知識保護與改良過程,以解釋其在歐洲的緩慢擴散。 《唐宋間的香料貿易與“和闐玉”的替代效應》: 探討瞭從南洋、印度傳入的珍稀香料,在唐宋時期如何深刻影響瞭宮廷和士大夫階層的物質生活和審美趣味。同時,分析瞭與香料貿易路綫重疊的玉石貿易,特彆是和闐玉在宋代因政治變動導緻供應受阻後,民間對國內替代石材(如青玉、獨山玉)的接受和使用情況,揭示瞭外部衝擊對本土資源的重新評估。 第四輯:中古地緣政治與文化緩衝區 本輯將目光投嚮中原王朝與周邊政權——吐蕃、迴鶻、契丹等——在地理交界地帶的互動與摩擦,探討這些“緩衝區”如何成為文化創新和政治博弈的熔爐。 《吐蕃王朝的“漢化”需求與唐朝的文化輸齣策略》: 研究瞭在鬆贊乾布時期,吐蕃對唐朝典章製度、曆法、文字學習的熱切需求,以及唐朝在文化輸齣上的謹慎態度。通過分析文成公主攜帶的陪嫁物清單,探討瞭唐朝如何有意識地控製關鍵技術的輸齣,以維持其宗主國的地位。 《迴鶻汗國在唐宋變局中的“文化中介”角色》: 聚焦於迴鶻汗國興衰過程中,其作為絲綢之路核心地帶的控製者,如何充當瞭中原文化、粟特文化與西域摩尼教、景教等多元信仰之間的“文化中介”。分析瞭其文字的創製過程,體現瞭其吸收多種文化元素進行自我構建的能力。 《宋代遼金的“多重身份”認同與邊境文化融閤》: 考察遼、金政權在其統治區域內,如何平衡契丹/女真本族文化與漢文化的吸收。重點分析瞭宋代與遼、金之間的外交文書、書信往來中體現齣的“禮樂”規範的拉鋸戰,揭示瞭邊疆民族在建立王朝後,其文化認同的復雜性和動態性。 本書通過對具體史料的深入挖掘和多學科方法的交叉運用,為讀者提供瞭一幅立體、動態的古代中外交流圖景,展現瞭文明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永恒曆史主題。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套書的光影斑駁,仿佛能聞到紙張曆經歲月沉澱下來的微塵氣息。我特地去書店找瞭好久,終於在某個角落的古籍區裏發現瞭它。裝幀設計本身就透露著一種莊重感,深沉的墨綠色調配上燙金的字體,一看就知道這不是那種輕飄飄的流行讀物。我翻開第一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份厚重的序言,作者的文字功底紮實得讓人心驚,每一個斷句、每一個用詞都像是經過韆錘百煉的雕琢。雖然我對某些具體的曆史時期還停留在初識階段,但光是閱讀這些開篇的論述,就能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那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史料的精微考據,讓作為普通讀者的我,都忍不住放慢瞭呼吸,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微的見解。這感覺,就像是獲得瞭一張通往知識深處的入場券,讓人既敬畏又充滿期待。

评分

說實話,我最初抱這本書的時候,心裏是打鼓的,畢竟“通論”兩個字聽起來就意味著浩如煙海的知識點和可能晦澀難懂的理論框架。但齣乎意料的是,它在構建宏大敘事的同時,並沒有完全犧牲掉可讀性。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像一位高明的導遊,在帶領我們穿越漫長的時間隧道時,適時地停下來,指明那些重要的轉摺點,並用一些非常生動的比喻來解釋那些抽象的史學觀點。比如,當論及某個朝代更迭背後的權力結構變化時,書中用瞭一種關於“水流與堤壩”的類比,一下子就讓原本枯燥的政治哲學變得清晰易懂。我特彆欣賞這種平衡感,它既滿足瞭專業人士對深度和廣度的要求,也為我這樣渴望係統學習的門外漢打開瞭一扇相對友好的窗戶。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速度並不快,需要相當的耐心和時間投入。它不是那種可以讓你在通勤路上輕鬆消磨的快餐讀物。我通常需要準備一張大桌子,攤開地圖和一些輔助參考資料纔能真正進入狀態。當我試圖去理解其中關於某個特定曆史時期思想流派的演變脈絡時,常常需要停下來,查閱一下相關的背景資料,纔能將作者構建的復雜體係完全消化吸收。這種“慢讀”的過程雖然費力,但帶來的那種知識內化和邏輯構建的充實感,卻是其他任何快速閱讀都無法比擬的。它更像是一場馬拉鬆,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

评分

翻閱此書時,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非常宏觀且富有層次感的曆史視野。它不滿足於僅僅羅列事件的“是什麼”,而是著力於探討“為什麼”以及“如何形成”。尤其是在探討不同曆史階段的社會結構變遷和文化心理定勢時,書中展現齣的那種跨學科的整閤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它巧妙地將社會學、人類學乃至經濟學的視角融入到傳統史學框架中,使得對古代社會運作機製的理解不再是片麵的。這種全景式的觀察,讓我對我們自身所處的時代背景也有瞭更深刻的反思,仿佛曆史的河流源遠流長,而我們正站在其中的一個支流上,清晰地看到瞭上遊的每一次決堤與分流是如何塑造瞭今天的河床。

评分

最近沉迷於其中關於“史料批判”的那一部分,簡直可以說是大開眼界。以往看曆史,總覺得那些記載就是既定的事實,但這本書卻像是一個偵探小說,教我們如何去質疑、如何去辨彆史料背後的立場和目的。作者詳細剖析瞭不同史源——官方文獻、私人筆記、地方誌——在敘事角度上的天然傾嚮性,甚至連一個詞語的選擇都可能隱藏著政治信號。這種解構和重構曆史的過程,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學會瞭帶著鐐銬跳舞,在紛繁復雜的綫索中去尋找更接近真相的可能性。這種思維訓練的價值,或許已經超越瞭單純的曆史知識本身。

评分

古典小说、武侠小说也是不错的选择,今年618活动期间凑齐了珠海出版社的古龙全集(绘图珍藏本)66册和广州出版社金庸(新修版)的12套和作家出版社已出版的温瑞安(全新修订版)的11部(全部在37-45折间),版本质量都不错,古典小说,还得中华书局和上古的,赶活动慢慢集吧,呵呵,很不错的!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这是需要耐心慢慢读的书。本书乃作者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史学史"课程时所作的讲义,原分两卷,分别为《中国史学之起源》、《中国史学之派别》。《起源》部分探讨"史"字之本义、未有文字之前的记载、史官之史、历史之萌芽等;《派别》部分探讨"编年""国别""传记""政治史与文化史""正史""纪事本末"等体之记事规则。后附文八篇,为《太史公解》、《汉十二世著纪考》、《臣瓒姓氏考》、《晋唐宋起居注考》、《萧梁旧史考》、《十六国旧史考》、《蜀王本纪考》、《西夏史籍考》。《中国史学通论》(作者朱希祖)一书原名《中国史学概论》,乃朱先生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史学史”课程时所作的讲义,其中《中国史学之起源》一文曾发表於《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1922年第一卷第一期。後经修订整理,此书於1943年4月由重庆独立出版社出版,有附录两篇:《太史公解》、《漠十二世着纪考》。惜此版讹夺较多。1979年,台湾九思出版有限公司影印出版《朱希祖先生文集》六册,《中国史学通论》为其中第二册,附文八篇,除《太史公解》、《汉十二世着纪考》外,新增《臣瓒姓氏考》等六篇。朱希祖(1879~1944),一代史学大家、南明史研究权威,他既继承了老师章太炎的治史精华,又对西洋史学理论宽容地吸收,既重视历史史实的考据,又强调历史哲学的重要,这在新史学的建设中,就方法论而言,代表了一种正确的治学方向,在中国史学史的早期研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评分

古典小说、武侠小说也是不错的选择,今年618活动期间凑齐了珠海出版社的古龙全集(绘图珍藏本)66册和广州出版社金庸(新修版)的12套和作家出版社已出版的温瑞安(全新修订版)的11部(全部在37-45折间),版本质量都不错,古典小说,还得中华书局和上古的,赶活动慢慢集吧,呵呵,很不错的!

评分

为了点积分,凑凑字数,晒晒成果:现今基本凑齐了中华书局的《新编诸子集成》40种缺1、《新编诸子集成续编》12种、《十三经清人注疏》16种、《理学丛书》24种、《道教典籍选刊》17种、《易学典籍选刊》11种、《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16种、《学术笔记丛刊》29种、《中国历史文集丛刊》11种缺1、《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18种缺1、《学案》、《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4种、《清代史料笔记丛刊》46种,《唐宋史料笔记丛刊》48种还差3册、《古体小说丛刊》11种缺1册!上海古籍的《十三经汉唐注疏》6种、《中华要籍集释丛书》13种、《清代学术名著丛刊》10种缺1,《清代学者文集丛刊》4种缺1,及2个出版社的一些名著译注、小说类的等,中华书局的26史也年轻时早就在书店买齐了,部头大点的还有【通志二十略】【通典】【文献通考】【经义考新校】【绎史】【国榷】【两汉纪】【明通鉴】【南明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十七史详节】【清史列传】【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晋书斠注】【世本八种】【纲鉴易知录】【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清稗类钞】【太平广记】【廿二史劄记校证】【文史通义校注】【十七史商榷】【读史方舆纪要】等,很辛苦、很费钱的。希望再多有活动!

评分

绝对是好书,价格也便宜,很值得一读。

评分

活动价格好,以后多来几次

评分

网络购书是从2007年开始的,算起来7年了,在京东是去年7月开始的,(以前是在当当、卓越,现在合适的话也偶尔网购一下),1年多了,分4个账户花了15000多囤了1000多册加上以往的也近3000册了,挺心疼的,好在是分次买的,不感觉有压力,书柜一面墙定做的,七层高四米长前后两排放也只能放的下2000多册了!折扣平均4点4折上下,还是很满意的。

评分

中国史学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讲求“通”。记载与评论客观历史进程的著作,如《史记》、《通典》、《资治通鉴》、《通志》、《通鉴记事本末》、《文献通考》等,是通史性质的书。论说与评价史学本身演变的著作,如《史通》、《史略》、《史学要义》、《文史通义》等,是通论性质的书。通叙历史的书有不同的体裁,如纪传体、典制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通论史学的书有不同的重点,如有以论史法为主,有以论史意为主。章学诚曾以刘如畿与其相比较曰:“刘言史法,吾言史意”,“截然两途,不相入也”(《文史通义·家书三》,中华书局,1961年版)。当然,史法、史意也还是互有联系而不可截然分开的,章学诚只是极而言之罢了。从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来看,中国史学无愧是这一发展的进程在世界东方的辉煌记录。毫无疑问,它已经成为全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记录的一个部分——一个值得人类骄傲的、具有典型意义的部分。最近300年来的世界学术史表明,中国史学的世界意义,不断受到一些学者的评论和称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