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間有確切文獻可考的官方交往史長達兩韆年,發生實際接觸的曆史更為久遠。期間兩國共發生過五次國傢間戰爭,包括——鏖戰白江口:大和軍團挑戰大唐遠徵軍;元日戰爭:“上帝之鞭”與武士刀的對撞;一場準現代國際戰爭:明萬曆“抗日援朝”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十五年戰爭”(1931-1945年)。
在客觀分析中日博弈曆史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還原戰爭真相,還牽涉到兩國政治經濟進程,也是觀察朝鮮半島一個極好切入點,因為這五次戰爭,每一次都有朝鮮半島在其中扮演不同角色。
中日五次戰爭進行總時間不逾百年,從發生的頻率和時間來看,低於歐洲大國。歐洲原對抗國傢的和解早已實現,並一路嚮更深層次的政治、經濟全方位閤作邁進。素有“一衣帶水”之稱的中日兩國,至今仍糾結萬韆。這種糾結由諸多因素導緻。這些因素中,我們習慣於歸罪於日本這個國傢,或者是這個國傢的一部分人。我們有沒有意識到,也與我們對日本這個國傢,對這個民族瞭解的不夠、研究的不夠有關呢?通過作者對中日韆年五戰的詳細介紹,讀者對日本,對我們在過去的韆年中與日本的交往方式,都會有一個全麵的瞭解與認識,或者也可以說是反思。
在二戰期間,日本成瞭法西斯國傢,發動瞭侵略中國在內的罪惡戰爭,在亞洲犯下瞭不可饒恕的罪行。我們不該忘記曆史,不能不接受教訓,始終用警惕的眼光注視著它。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在過去的韆年中,日本從小學生做起,一步一步,創造瞭令世人颳目相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日本人是如何做到的?瞭解這些,對我們充分認識日本的國民性,找到與這個不安分鄰居的相處之道都大有裨益。
開篇 為什麼迴顧中日韆年五戰
這個世界上沒有新聞,隻有你不知道的曆史!
——溫斯頓·丘吉爾
2015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國傢對於抗日戰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紀念的規格越來越高,學界對於抗戰的研究成果也是越來越豐厚越來越紮實。2014年,國傢將9月3日設為抗戰勝利紀念日,將9月30日設為烈士紀念日,將12月13日設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傢公祭日。國傢對於抗戰的重視上升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之所以如此高規格地紀念抗戰,我們的目的是本著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態度,引導和教育中國人民:堅定維護和平,毫不動搖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同時也是嚮世界昭示: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民族尊嚴絕不允許任何勢力侵犯;我們要牢記日寇侵略的曆史,奮發圖強,絕不讓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
“二戰”後,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在日本人的心目中,理想的東亞秩序是農業中國,工業日本。但這種情況並未維持多久,在進入發達國傢階段後,日本經濟增速放緩,特彆是1991年泡沫崩潰後,日本經濟還需要靠中國來帶動。中國經濟飛速穩定增長,綜閤國力超越日本已指日可待,日本不無驚慌地發現,它那引以為傲的經濟之根不再堅挺,中國也早已不是它心目中那具豐腴而又情欲綿綿的雌體瞭。失落感轉化為危機感,繼而進一步推動日本民族主義情緒的泛濫,激發瞭日本人凶悍好鬥的本性。
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就任前,從未參拜過靖國神社,但他上任後卻一再堅持參拜靖國神社,嚮日本民眾顯示自己敢與中國對抗的強悍形象,爭取高支持率。
2011年10月16日,野田佳彥在百裏基地的航空自衛隊閱兵式上,再次鼓吹“中國威脅論”。他指齣:“中國增強軍事力量,正在周邊不斷活躍展開活動,我國的安全環境的不透明性正在增加。”
2012年是中日友好年,而我們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日本卻送上瞭一份不那麼友好的禮物。當年4月16日,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一個研討會上發錶演講,聲稱東京政府決定從私人手中購買釣魚島。8月19日,日本極端民族主義者非法登上釣魚島,持日本國旗。9月11日,在中方強烈的抗議和譴責聲中,日本政府與所謂的“釣魚島島主”栗原傢族正式簽署瞭島嶼買賣閤同,總價為20.5億日元。
截至作者提筆之時,中日釣魚島爭端仍在持續發酵中。一時間,日本政客、媒體以至民眾一些不理性和主張強硬的聲音甚囂塵上。對此,我們不必感到驚訝。日本右翼政客糅閤“中國威脅論”和敏感的領土問題,從而激發民眾不安和極端民族主義狂熱,這種手段已是屢見不鮮。日本衊視中國領土主權的非法行為,不憚於嚴重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甚至不惜使日本自身經濟濛受一定的損失。
這並不奇怪,日本從來不畏懼戰爭,也不畏懼主動挑起戰爭,哪怕是在己方國力軍力處於明顯弱勢的情況下。迴溯一韆多年來中日間的前四次大戰,每一次日方的綜閤軍事實力在戰前均遜於中國。對唐朝和元朝,日本劣勢最明顯,對明朝次之,而在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最初階段,無論兵源人口,經濟實力和軍備製造供應,都遠不足支撐它嚮龐大的中國發起全麵攻擊,甚至甲午戰爭中的北洋水師,其艦隊至不濟也算與日本海軍艦隊旗鼓相當,各具優勢。
但是,在一韆多年的歲月中,麵對不同實力的對手,日本卻堅持著一種相同的好戰精神:攻擊,攻擊,再攻擊,以擊敗對手為終極目的,哪怕代價是殺敵八百、自損一韆,也在所不惜!
這種對戰爭的偏好,甚至可以說迷戀,究竟從哪裏來?如何灌注到大和民族的心靈之中?有哪些具體錶現?是否存在可以藉以遏製它的弱點?也許,這些纔是我們最感興趣的話題,也是本書通過全麵刻畫分析中日韆年五戰,力圖探討和展示的主題。
古語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戰爭,是人類暴力行為和政治鬥爭的最高體現,也是人類曆史大動蕩的極緻形式。
但古斯塔夫·勒龐卻對我們說:“真正的曆史大動蕩,並不是那些宏大而暴烈的場麵,而是人們思想、觀念和信仰中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人難忘的曆史事件,不過是人類思想不留痕跡的變化和思維結構所造成的後果而已。”
因此,戰爭可以視為日本民族文化和價值體係在現實中的投射,而好戰精神則是其國民性的一種具體派生。一切,都來源於一個島國狂熱的成長夢。
1. 島國情結與擴張意識
在信息的傳播受製於地理的曆史長河中,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傢的國民心態、曆史文化乃至國傢政策都離不開其獨特的地理環境的影響。日本國土狹小,四麵環海,資源匱乏,地震頻繁,使它很早便産生瞭一種“島國情結”。
“島國情結”的第一個特徵是強烈的排他主義,排他性其實又是缺乏安全心理的反射。在自我生存空間極為有限、生存代價高昂的條件下,人們對任何自己已經占有的産權都會有強烈的排他意識。我國的漢、唐、宋各代王朝,古代朝鮮、印度文化及近、現代西方文化都曾輸入日本,並必然會與其本土文化産生交流與融閤,但也會催生衝突和抵觸。
在學習吸收更先進更成熟的外國文化成果時,排他性十足的日本難免産生安全感缺失心理。我們知道,自卑和自負常常像一枚硬幣的兩麵,羨慕和嫉妒的界限也絕非涇渭分明。在妒火的啃噬下,日本一方麵從不停止嚮先進國傢學習,另一方麵也渴求有朝一日能夠享受對昔日老師超越和徵服的快感。
事實上,日本正是這麼做的,尤其是對在東亞做瞭數韆年龍頭,卻在甲午戰爭後衰敗不堪的中國。
此外,日本基本上由單一的民族構成,使得獨一無二的民族自豪感很容易演變為民族優越感,在處理民族關係時甚至會異化為民族沙文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在遭遇政治經濟上的現實睏難時,妄自尊大的日本人便會毫無心理障礙地轉嚮對外侵略擴張。
“島國情結”的心態還伴有嚴重的危機感,人們特彆關注本民族的生存空間,關注群體的命運,甘願為瞭集體能夠渡過危機而泯滅個體價值和是非判斷。同其他民族一樣,日本曆代統治者在遭遇政治經濟睏局時,常常會以求得本民族生存空間為藉口,用對外侵略轉嫁國內危機,恰好碰上一個內憂頻仍的東亞大陸為鄰居,更加屢試不爽。
當代日本學者四宮正貴就曾指齣:“雖然錶麵上被封鎖瞭,但是日本民族的民族主義和愛國心在戰後60年也沒有枯竭。迴顧我國曆史,在國傢危機之時,尊皇精神和愛國心就會興起,超越危機。現在日本的危機狀況,通過民族主義的興起和日本傳統精神的復興,必然能夠度過。”
可見,日本國民的這種危機反應模式,直到現在也沒有改變。如果我們不變得更強更好,日本更加不會改變。
2. 武士道精神的全民滲透
專事殺伐的職業武士階級,最初形成於各地大名割據混戰的日本戰國時期。
1192年,鐮倉幕府的建立標誌著武士統治時代的開始。通過吸收中國儒傢理論的部分內容,武士階級建立起一套以忠君、節義、廉恥、武勇、堅忍為基本原則的“武士道”。
武士道中的五項基本原則,在形式上與中國儒傢傳統文化中的“五德”之說非常相似,但是,如同很多其他取自中國的文化成果到瞭日本就會經過有意識的主動揚棄一樣,武士道與儒傢倫理有著不同的側重和內核。
遵循天人閤一理念,中國人以五行配五德,分彆是仁、義、禮、智、信,而對應不同人群的不同行為規範,也常用這種“五德”來錶示,比如君子應具有“仁、義、禮、樂、忠”這五德,武將則為“智、信、仁、勇、嚴”,連生肖也有各自的五德,比如雄雞為“文、武、勇、仁、信”,無生命的玉也有“仁、義、智、勇、潔”五德。
在中國,不管什麼人或物,所要求的五德中必有一個“仁”字,這個“仁”,就是儒傢文化的根基所在。這裏且不去討論“仁”的內涵,但我們可以輕易看齣,“仁”代錶著一種普世的客觀道德要求。“仁”之後,最常齣現的是“禮”,“禮”通常指確定下來的典章製度,更明顯是一種人為的規則。
儒傢學說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仁和禮,是被武士道棄而不取的。武士道的最根本核心是“廉恥”。什麼事情會讓一個武士感到羞恥,失去個人或所屬集團的榮譽和地位?當武士受到這種羞恥時,他會毫不猶豫地切腹自殺。
為瞭避免這種奇恥大辱,武士不管做什麼事情,不管采取什麼手段,其最終目的就是一定要超越對手,取得壓倒性勝利,無論是為瞭個人名譽而決鬥,還是贏得一場戰爭,為主公贏得榮光,讓自己揚名立萬。
中國人有時會“殺身成仁”,有時也會“忍把浮名,都換瞭淺斟低唱”,但日本人絕不會放棄榮譽和名聲,他們殺身,也絕不會是為瞭抽象縹緲的仁義道德。
拋棄瞭仁和禮的束縛,將一己榮譽和勝利置於遠高於生命的地位上,這樣的武士道精神自然會讓武士們在麵對鬥爭時采取如下態度:隻有輸贏,模糊是非;隻有進退,無視規則;寜可玉碎,不要瓦全。當然,我們絕不否認武士道中那些剋己、節儉等原教旨意義的價值觀。我們正視對手,就該客觀認識它,甚至肯定它。
事實上,在長達幾百年的武士統治時期,武士道精神已不是武士階層的專利,它被奉為整個日本社會的倫理基礎,無遠弗屆,不同程度滲透熏陶著每一個日本國民。日本人一嚮有坦然赴死的覺悟,即使是傳統日本社會中處於下層的農夫、乞丐,甚至柔弱的女性,也同樣以迴避死亡為恥。
以武士道為信仰,無怪乎日本的國民性中有動輒使用武力,並且死鬥到底的傾嚮瞭。在好的方麵來說,即使在戰後日本,失職的國傢公務人員或生産瞭不閤格産品的企業主,也有不少人以死謝罪於國民,以維護自己的聲譽、錶達自己的羞恥之心。
3. 神道教與集團主義
神道教是傳統日本的民族宗教,宣稱日本為神造之國,即為“神國”,其他國傢則是神創造日本時濺齣的泡沫凝聚而成。這種“神國”觀念使古代乃至近現代的日本人認為自己在世界上有著絕對優越地位,他們負有統治世界的神聖使命。
皇室崇拜是神道教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把天皇當成“現人神”來崇拜,使得為國、為天皇獻身濛上一層奉神儀式的神聖色彩,使得普通民眾對戰爭的認識完全失去理性。
二戰中,日本統治者又在其教義中加進“聖戰”、“八肱一宇”等內容,鼓吹對外侵略,宣揚為天皇盡忠。神道教成為推行軍國主義政策的精神支柱。
由於絕大多數日本民眾對天皇有著絕對的信仰和忠誠,日本軍部勢力經常利用天皇的名義煽動國民的好戰性,將整個日本民族推嚮瞭侵略擴張的道路。
隋唐以後,曾狂熱學習過唐朝製度文化的日本,常常以“小中華”自詡,除瞭效仿中原政權所製定的宗主-藩屬的國際秩序,謀求建立一個以自己為核心的秩序外,在民族心理中,日本還保持著和中國古代“天有十日,人分十等”一脈相承的“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等級觀念,並崇尚集團主義。
完整的等級製度能保證一個集團中的成員協調閤作使集團的運作更加高效。集團能夠放大個人力量,卻降低個人的責任。因為集團的決定和行動,應由整個集團來承擔後果和責任,這就使得集團中的個人幾乎不承擔道德風險,不經受任何內心拷問,隻需無條件服從天皇和國傢的命令,成為泯滅人性的狂熱殺人機器。
應該說,無論日本的神道教通過新的手段怎樣來包裝,它所具有的落後性、原始性都是抹不去的,這並非是一種信仰偏見,因為它從來都不是一種世俗性的宗教,而是依托於政治的“政教”,也從沒有進行過任何現代性的宗教改革。
4.案例在史,答捲在心
在過去的一韆多年中,曆史已經嚮我們交齣五份關於中日戰爭的案例報告。考慮到這些資料數據背後的碰撞、鮮血、冤魂、國殤和恥辱,五次教訓即使放在一韆年的跨度中,也絕不算少。每一個案例都值得我們反復研究。
縱觀中日韆年五戰,除去一度稱霸歐亞、更具擴張意願和實力的濛元曾將戰艦開到瞭日本列島之外,對中國唐朝和明朝的戰爭,均是由日本蓄意挑釁,齣兵強攻朝鮮半島所引起的;而到瞭晚清和民國時期,日本更是藉明治維新和近代化進程所帶來的實力增長,挾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跋扈囂張,瘋狂進犯我中華。
本書再現瞭一韆多年來中日之間五次戰爭的恢宏慘烈場麵、戰爭前後兩國的社會政治背景、戰爭影響,並對所涉及主要人物作瞭盡可能客觀的還原與分析。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重溫曆史,重繪血色,目的決不在於重述慘烈往事之本身,而是為瞭超越戰爭,為著紀念那一次次注入我們民族軀體的血凝的堅強,也為審視對方,自我省察,更為避免曆史重蹈覆轍。
在信息不透明、政治被寡頭和皇傢所控製的古代社會以及近代文明進程中,戰爭,是國與國之間不可避免的激烈碰撞方式,它似乎是人類進步的不幸宿命之一、文明進程的必然代價之一。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人類文明進程已經十分發達、國與國的交互方式立體多元的現代社會,尤其大國之間,隻要達成互信,建立良好溝通渠道,不以鄰為壑,將極端民族情緒和好戰派言論控製在安全範圍內,搞好國內建設,滿足人民福祉,國與國是完全有能力也有智慧去避免規模化戰爭的。美麗國傢與國民幸福,是中日兩國政府共同的對內施政綱要和目的,也是兩國人民共同的美好願望。
中國力量曾經震懾日本,日本民族也曾改變中國命運。中國曾經做瞭日本上韆年的老師,日本也於近代以後在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甚至日常詞匯方麵極大地“反哺”瞭中華民族。以上是不爭的曆史。中國已經不是一百年前積貧積弱的小農之國,我們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也已經不是七十年前的軍部日本,戰後民主化改革已經從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麵全麵打造齣一個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多元日本。以上是客觀的當下。
兩國人民與政府,更應該努力做到並且正在做的是真正瞭解對方,尊重對方。國與國之間,不可能沒有摩擦和分歧,但都不應再以老眼光和成見、偏見去審視對方,因為那些隻能加深仇恨,徒增口水,於事無補。今天的中日關係,盡管仍有灰色地帶,但從大局上講已經進入到新的一頁。
無論如何,我們必須從內心深處理解並接受一個常識:國運沉浮,從來都是並且隻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讓我們一起守護曆史的真實,愛惜人類的理性之光,珍視代價高昂的文明薪火。
作者
2015年6月
好书推荐好书大家一起分享
评分好看好看好看
评分其实主要还是豆瓣上的书评写的不错。
评分好看好看好看
评分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 v 个
评分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 v 个
评分好书推荐好书大家一起分享
评分希望京东多搞一些活动 多给一些京豆
评分恩怨不是一天形成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