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日韆年五戰啓示錄

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日韆年五戰啓示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剛,王方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中日關係
  • 戰爭史
  • 啓示錄
  • 韆年戰爭
  • 曆史教訓
  • 東亞曆史
  • 日本史
  • 中國史
  • 戰略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重庆出版集团
ISBN:97872291053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778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30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對日本這個國傢,我們可以說是又愛又恨。恨的原因大傢都很清楚,無需多說!愛的理由也很是充分,日本的動畫,日本的電子産品,日本的教育,日本國民好的習慣等等。但是,這本書,無關愛,也無關恨。
  本書是過去的一韆年中,曆史嚮我們交齣的五份關於中日戰爭的案例研究報告。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宏大的視角結閤細膩的史料,集中描寫自唐代至民國時期中日之間的五場大規模戰爭,對每場戰爭的原因、背景、國際局勢作瞭細緻的交待,對日本侵略擴張的民族性長達韆年的演變進行瞭抽絲剝繭的展示,從民族性的形成及發展角度剖析瞭日本好戰的原因,並結閤曆史與現實對國人提齣瞭警示。
  作者在書中的開篇寫道:日本,曾經是中國的學生。在學習吸收更先進更成熟的先進成果時,難免産生安全感缺失心理。我們知道,自卑和自負常常像一枚硬幣的兩麵,羨慕和嫉妒的界限也絕非涇渭分明。在妒火的啃噬下,日本一方麵從不停止嚮先進國傢學習,另一方麵也苛求有朝一日能夠享受對昔日老師超*和徵服的快感。
  作者在迴顧瞭中日之間的前四次大戰後又說,每一次日本的綜閤軍事實力均遜於中國,但是,日本卻堅持著一種相同的好戰精神,這種對戰爭的偏好,甚至可以說是迷戀,背後究竟是什麼因素驅使?結論是,一切,都來源於一個島國狂熱的成長夢。
  看某些抗日劇,不過是看熱鬧而已;到日本旅遊,更多的不過是看新鮮,或者帶迴來幾件便宜、正宗的物件;看李剛先生的這本書,纔是讓我們能真正地瞭解大和民族,瞭解日本的國民性和性格,瞭解日本諸多行事背後的潛在邏輯;讀完這本書,我們纔會真正地認識日本在國際交往中的不閤理做法和政策的“閤理性”。
  讀這樣的曆史,有意義。
  這本書幾易其稿,書名就換瞭幾個。*初的書名,因為各種原因,無法齣版。改成《曆史是*好的教科書》,也是反復推敲。名為教科書,其實並沒有“教育”的意義。在審讀這本稿子的過程中,我也是深受啓發。對韆年來中日間的諸多恩恩怨怨,和諸多交往的細節,也是第*次看到。看完這部稿子,我對今日中日關係的現狀,真的是茅捨頓開。無疑,這是一部難得的係統研究日本國民性和曆史上中日關係的好作品。我希望與大傢一起學習,一起看這本好看,有趣,有料,有益的作品。
  做研究是枯燥的,寫作是寂寞的。這發幽探微的文字,必是一顆有悟性的靈魂伴著無數個青燈黃捲的寂然之夜,思索而得。我佩服作者的曆史功底,我為作者數年來付齣的辛苦錶示感謝。我還要感謝軍事科學院軍事曆史和百科研究部的賀新城研究員,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馬勇研究員,對他們的認真審讀和提齣的中肯意見錶示謝意。
  我是這本書的編輯,我為本書代言。
  關於這本書的問題,或者對書中提到的一些問題的理解,可以來信與我探討。

內容簡介

  中日之間有確切文獻可考的官方交往史長達兩韆年,發生實際接觸的曆史更為久遠。期間兩國共發生過五次國傢間戰爭,包括——鏖戰白江口:大和軍團挑戰大唐遠徵軍;元日戰爭:“上帝之鞭”與武士刀的對撞;一場準現代國際戰爭:明萬曆“抗日援朝”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十五年戰爭”(1931-1945年)。

  在客觀分析中日博弈曆史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還原戰爭真相,還牽涉到兩國政治經濟進程,也是觀察朝鮮半島一個極好切入點,因為這五次戰爭,每一次都有朝鮮半島在其中扮演不同角色。

  中日五次戰爭進行總時間不逾百年,從發生的頻率和時間來看,低於歐洲大國。歐洲原對抗國傢的和解早已實現,並一路嚮更深層次的政治、經濟全方位閤作邁進。素有“一衣帶水”之稱的中日兩國,至今仍糾結萬韆。這種糾結由諸多因素導緻。這些因素中,我們習慣於歸罪於日本這個國傢,或者是這個國傢的一部分人。我們有沒有意識到,也與我們對日本這個國傢,對這個民族瞭解的不夠、研究的不夠有關呢?通過作者對中日韆年五戰的詳細介紹,讀者對日本,對我們在過去的韆年中與日本的交往方式,都會有一個全麵的瞭解與認識,或者也可以說是反思。

  在二戰期間,日本成瞭法西斯國傢,發動瞭侵略中國在內的罪惡戰爭,在亞洲犯下瞭不可饒恕的罪行。我們不該忘記曆史,不能不接受教訓,始終用警惕的眼光注視著它。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在過去的韆年中,日本從小學生做起,一步一步,創造瞭令世人颳目相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日本人是如何做到的?瞭解這些,對我們充分認識日本的國民性,找到與這個不安分鄰居的相處之道都大有裨益。

作者簡介

  李剛, 青年曆史學者,新銳曆史觀察傢,畢業於南開大學世界史專業。著有《犁與刀:百年中日問題憂思錄》、《辛亥前夜:大清帝國*後十年》(兩岸三地同期推齣)《辛亥往事》等。其作品厚重嚴謹,文風流暢,不僅在國內有穩定的讀者群,在海外華人中也漸受關注。

  王方 青年學者,新晉通俗曆史作傢,畢業於南京大學俄語係,莫斯科師範大學語言係。著有《西晉原來不風流》、《史上*牛皇二代:唐太宗》。文風輕鬆幽默,深受讀者喜愛。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本書視角獨特,視野廣闊,通過對古代至現代中日量國間的幾次衝突和戰爭的迴顧,再現瞭日本由來已久的擴張曆史及其深刻的社會根源,並提齣瞭許多值得後人深思的啓示。
  ——賀新城,軍事科學院軍事曆史和百科研究部
  作者熟讀中日關係史料,具有很好的史學素養,客觀公正迴溯瞭過往韆年“中日五戰”的全程,揭示地緣政治、島國思維、上國心態、前近代民族國傢發生衝突的必然,得齣中日必須友好相處,也能夠友好相處的結論,是符閤曆史事實的。本書麵嚮一般大眾讀者,作者並沒有刻意將這本書寫成高頭講章,讓讀者望而生畏,而是在充分占有史料前提下,予以消化,平實敘述,娓娓道來,綫索清晰,語言講究,是一本不錯的中日關係曆史與現狀釋疑讀本。
  ——馬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一部嚴肅而且平易好讀的中日戰爭史、交往史,開捲有益。
  ——張鳴,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關心曆史其實就是關心自己。
  ——張宏傑,復旦大學曆史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後,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教授

  日本的國民性,注定這個狹窄的島國將是值得我們長期重視和警惕的對象。曆史已嚮我們交齣五份關於中日戰爭的案例報告,每一份曆史資料背後的鮮血、國殤和恥辱,都值得我們反復研究。
  ——李剛
  詠中日韆年五戰
  王方
  韆年底事鬥不休?九原幾番血淚流!
  唐宗應悔教化立,元祖似對神風愁。
  三赴半島驅倭寇,一戰甲午驚神州。
  七七盧溝孽火熾,豈敢歌舞忘前仇?

目錄

開篇 為什麼迴顧中日韆年五戰
迴顧中日韆年五戰的目的絕不在於重述慘烈往事之本身,而是為瞭超越戰爭、紀念那一次次注入我們民族軀體的血凝的堅強;也為審視對方,自我省察;更為避免曆史重蹈覆轍。

1. 島國情結與擴張意識
2. 武士道精神的全民滲透
3. 神道教與集團主義
4.案例在史,答捲在心

第一戰 鏖戰白江:即麵盛唐拒稱藩
日本天武天皇的登基與一係列改革,“天皇”這個名號的使用、“日本”國名的確定,皆與白江口之戰緊密相關。第一次中日大戰,給日本帶來的是挫敗,更是走嚮繁榮的契機。

1. 東方“第二帝國”
2. 大和——在鮮血與動蕩中生長
3. “半島三國”亂紛紛
4. 日本的暗示
5. 方死方生 百濟還魂錄
6. 薙刀初試刃
7. 決戰白江口
8. “抗日第一人”劉仁軌
9. 日本迴味韆年的一堂課

第二戰 元軍東徵:神風惜摺上帝鞭
濛古鐵騎兵鋒所指,席捲歐亞,為何蕞爾小國日本能夠挫其銳氣?難道真如日本人認為的那樣,是“神風”相助?這場戰爭又給中日兩國曆史帶來瞭怎樣的影響?

1. “幕府”煉就武士興
2. 抽打歐亞的草原颶風
3. 忽必烈汗的好奇心
4. 高麗人惹瞭大麻煩
5. 不迴信是危險的
6. 強弓悍馬奈何天
7. 上帝之鞭VS真劍死鬥
8. 以堅持換奇跡
9. 孰以勝敗論輸贏

第三戰 萬曆援朝:再赴半島徵衣寒
對大明,抗日援朝的勝利並沒有為其帶來中興的轉摺,反而成為它走嚮衰落的重要分水嶺;對日本,此戰從根本上削弱瞭豐臣傢族的統治威信,開啓瞭德川幕府時代。

1. 豐臣秀吉:從“足輕”到“關白”
2. 野心的養料:豐臣秀吉不是心血來潮
3. 明朝那點事兒
4. 高麗王朝:攀鱗附翼,事大保國
5. 唱罷“三都覆”,大明屬掌中?
6. 萬曆皇帝他也熱血過
7. 戰備要點有三:情報!情報!情報!
8. 中日巔峰對決:血戰平壤
9. 剩勇窮寇空遺恨
10. 非戰,何以言和?
11. 東洋之捷,萬世大功
12. 新世界裏的舊東方

第四戰 甲午海戰:不意濁浪竟排天
甲午一役,大清帝國敗於明治日本,實在不是什麼偶然的事件,而隻是近代中國為其自大、濛昧所付齣的代價之一。麵對一筆筆曆史賬單,除瞭悲憤和譴責,我們難道不應該有所自省?

1. 1868,明治日本華麗轉身
2. 獨蛇亟欲吞病象
3. 不願醒來的天朝
4. 時間背後的問題
5. 清朝海軍——洋務運動下的蛋
6. 日本逼近,列國圍觀
7. 奇恥:傾盡黃海洗不清
8. 病在膏肓救已遲
9. 換一雙眼睛:僞裝成詛咒的祝福
10. 一個時代的側記:琉球姓什麼
11. 琉球問題捆綁颱灣問題

第五戰 抗日始末:關河泣血十四年
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要同他講和!(蔣百裏)

1. 持三段謬論,受十年宰割
2. 豪賭1931
3. 血浴中華,全麵抗戰終啓動
4. 生死存亡一綫間
5. 相持與反攻
6. 鐵血丹心
7. 殘忍與狂熱的極緻
8. 犬與櫻花,菊與刀
9. 如何忘卻?
10. 被玷汙和扭麯的“玉碎”

結語 中日關係憂思錄
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後,一批右翼政客留戀昔日日本帝國“稱霸”亞太地區的曆史,開始為謀求政治大國地位蠢蠢欲動:修改教科書、閣僚正式參拜靖國神社、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大做文章……顯然這些人根本沒有意識去吸取自己侵略曆史的教訓。

1. 被戰犯洗腦的日本國民
2. 右翼勢力:日本的現行“納粹”
3. 靖國神社:邪惡的暗流
4. 濛羞的“教科書”
5. 釣魚島:中日關係的晴雨錶

精彩書摘

  第一戰
  鏖戰白江:即麵盛唐拒稱藩
  曆史上第一次中日戰爭因朝鮮半島古國百濟與新羅之爭而起,主戰場在白江口——熊津江(今韓國錦江)入海處。此處看似波瀾不驚的江水,曾經見證瞭朝鮮半島韆百年來的命運,也見證瞭中日之間的首次大對撞。
  白江口之戰對日本的震懾,僅次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對美國的恐懼,此戰給日本帶來瞭刻骨銘心的教訓,並直接促使天武天皇的登基與一係列改革。“天皇”稱謂的使用、“日本”國名的確定,皆與此戰相關。第一次中日大戰,給日本帶來的與其說是挫敗,不如說是走嚮繁榮的契機。

  1. 東方“第二帝國”
  如果把秦、漢視為中華民族的“第一帝國時代”,那麼隋、唐無疑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二帝國時代”。同秦朝的存在對於第一帝國的意義類似,短命的隋朝為締造第二帝國進行瞭初步而必要的整閤工作。
  中國在兩晉南北朝之後的“五鬍十六國”時代,前秦苻堅、北魏孝文帝都為第二帝國做齣瞭偉大的嘗試和鋪墊,再經過隋朝的集中性夯實與鞏固,到瞭李唐皇室手中,纔形成瞭公元7世紀、8世紀大唐王朝的雍容華貴、開拓進取、包羅萬象、威震四海的空前盛世。
  當然,唐朝第二任君主唐太宗李世民也以其個人的雄纔大略和遠見卓識,為這個無比光輝的王朝奠定瞭堅若磐石的根基。
  太宗即位後,對內不再采用高壓政策,選拔人纔,不講門戶,不分親疏,不問民族,不避仇嫌,不論先後,唯纔是舉,皆委以重任。
  貞觀時期的文臣武將,從所屬政治派彆來看,既有李世民早年的幕僚班底,如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名臣,還有他的原敵對集團勢力,如魏徵、王珪、韋挺等人,更有隋末農民軍將領,如李勣(原姓徐,名世勣,字懋功,亦作茂公)、秦叔寶、程知節(原名咬金)等;從身份背景上來看,既有貴族齣身的李靖,更有齣身寒微的尉遲敬德、張亮、馬周等人,還有齣身於少數民族的契苾何力、阿史那社爾等。
  正是眾多能臣的衷心輔佐成就瞭太宗一朝的貞觀治世景象。
  當然,一個如此燦爛的王朝得以鑄就,僅靠對內政策上的開明還遠遠不夠,在對外戰略方麵,太宗皇帝既能做到忍辱負重,更能做到當斷則斷,在暫時無力抵禦外族侵略、無法有效管理邊陲的情況下,他可以隱忍,但卻從未放棄過遠大抱負。
  唐太宗即位僅僅12天,帝國安全就麵臨重大威脅——東突厥以十萬大軍組成大規模突襲兵團,由頡利可汗親自率領,馳臨大唐王朝首都長安城下,飲馬渭水。太宗皇帝以為國恥。
  然而僅僅三年後,唐朝就成功實施瞭完全的戰略報復:唐軍深入突厥腹地,窮追猛打,於公元630年追擊東突厥至陰山以北,直至俘虜頡利可汗,東突厥宣告覆亡。自此,大量突厥人開始自動內附,鼎盛時期,唐朝五品以上的突厥籍武官多達一百多人,幾乎占到五品以上武職官員的一半。
  《尚書》曰:有容乃大。
  強大將帶來強烈的曆史黑洞效應,盛名之下,無遠弗屆。
  公元630年,東北地區和西域的部族政權紛紛要求內屬大唐王朝,邊疆各族的首領來到長安,尊奉唐太宗為共同首領——“天可汗”。
  十年之後,唐軍徵服位於吐魯番盆地的高昌國(國王為漢人),設置安西都護府,將“西域”再次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直屬領地,再次打通“絲綢之路”,使得中國文明的影響通過和平渠道再次輻射到中亞乃至印度、歐洲。此後,唐太宗先在西北擊敗突厥,設安西、北庭都護府,後在東北擊敗高句麗,設安東都護府、黑水都督府。隻貞觀年間,唐朝就依次取得瞭對東突厥、吐蕃、吐榖渾、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龜茲甚至可能還包括對古印度用兵的勝利。大唐江山,疆域之廣,影響力所及,遠超西漢。
  唐朝處理民族關係的思路頗具現代特徵,中央政府對周邊民族實行“羈縻”政策,即在各民族共同尊奉大唐朝廷統治的基礎上,承認外圍民族一定的自治權,不強迫他們改變習俗,不設州縣。此時的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傢,其博大的胸襟和不服輸的氣質在此刻已植入唐人骨髓、融進唐人血脈。
  正因為如此,大唐帝國的榮譽並不隻屬於任何一個單一民族,而是中華民族經過數百年艱難大探索、大融閤的曆史性迴報。
  從太宗即位到玄宗時期李林甫為相,共曆109年。這109年中,唐政權締造齣瞭兩個盛世高峰:“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
  《舊唐書》載:東至海,南至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賫糧。
  大唐王朝是中國曆史上意氣風發的時代,也隻有在這個包容“鬍氣”的時代,纔能誕生齣如此意氣風發的“邊塞詩”:

  漢傢旌幟滿陰山,不遣鬍兒匹馬還。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夢裏幾迴貞觀朝,烈馬唐刀塞上行,大漠金戈鐵騎,氣吞萬裏如虎,這般豪邁慷慨之氣度,是古代中國人尚武精神的最強音符。
  繁盛壯美的大唐,給遠在東海外的一個小小島國造成瞭強烈的精神震撼,那個時候,它叫“倭奴國”(日語發音的音譯),它的人民,叫做“倭人”。這個國傢土地狹小,資源匱乏,內部憂患叢生,但倭人普遍有一個顯著性格特點:嚮強者學習!
  公元630年,也就是唐太宗被四夷尊長奉為“天可汗”那一年,倭人嚮唐朝這個大陸新政權派齣第一批遣唐使。在此之前,他們共派齣遣隋使三次。
  倭奴國,即後來的日本國(公元670年前後,改國名為日本)。
  ……

前言/序言

開篇 為什麼迴顧中日韆年五戰

這個世界上沒有新聞,隻有你不知道的曆史!

——溫斯頓·丘吉爾

2015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國傢對於抗日戰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紀念的規格越來越高,學界對於抗戰的研究成果也是越來越豐厚越來越紮實。2014年,國傢將9月3日設為抗戰勝利紀念日,將9月30日設為烈士紀念日,將12月13日設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傢公祭日。國傢對於抗戰的重視上升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之所以如此高規格地紀念抗戰,我們的目的是本著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態度,引導和教育中國人民:堅定維護和平,毫不動搖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同時也是嚮世界昭示: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民族尊嚴絕不允許任何勢力侵犯;我們要牢記日寇侵略的曆史,奮發圖強,絕不讓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

“二戰”後,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在日本人的心目中,理想的東亞秩序是農業中國,工業日本。但這種情況並未維持多久,在進入發達國傢階段後,日本經濟增速放緩,特彆是1991年泡沫崩潰後,日本經濟還需要靠中國來帶動。中國經濟飛速穩定增長,綜閤國力超越日本已指日可待,日本不無驚慌地發現,它那引以為傲的經濟之根不再堅挺,中國也早已不是它心目中那具豐腴而又情欲綿綿的雌體瞭。失落感轉化為危機感,繼而進一步推動日本民族主義情緒的泛濫,激發瞭日本人凶悍好鬥的本性。

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就任前,從未參拜過靖國神社,但他上任後卻一再堅持參拜靖國神社,嚮日本民眾顯示自己敢與中國對抗的強悍形象,爭取高支持率。

2011年10月16日,野田佳彥在百裏基地的航空自衛隊閱兵式上,再次鼓吹“中國威脅論”。他指齣:“中國增強軍事力量,正在周邊不斷活躍展開活動,我國的安全環境的不透明性正在增加。”

2012年是中日友好年,而我們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日本卻送上瞭一份不那麼友好的禮物。當年4月16日,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一個研討會上發錶演講,聲稱東京政府決定從私人手中購買釣魚島。8月19日,日本極端民族主義者非法登上釣魚島,持日本國旗。9月11日,在中方強烈的抗議和譴責聲中,日本政府與所謂的“釣魚島島主”栗原傢族正式簽署瞭島嶼買賣閤同,總價為20.5億日元。

截至作者提筆之時,中日釣魚島爭端仍在持續發酵中。一時間,日本政客、媒體以至民眾一些不理性和主張強硬的聲音甚囂塵上。對此,我們不必感到驚訝。日本右翼政客糅閤“中國威脅論”和敏感的領土問題,從而激發民眾不安和極端民族主義狂熱,這種手段已是屢見不鮮。日本衊視中國領土主權的非法行為,不憚於嚴重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甚至不惜使日本自身經濟濛受一定的損失。

這並不奇怪,日本從來不畏懼戰爭,也不畏懼主動挑起戰爭,哪怕是在己方國力軍力處於明顯弱勢的情況下。迴溯一韆多年來中日間的前四次大戰,每一次日方的綜閤軍事實力在戰前均遜於中國。對唐朝和元朝,日本劣勢最明顯,對明朝次之,而在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最初階段,無論兵源人口,經濟實力和軍備製造供應,都遠不足支撐它嚮龐大的中國發起全麵攻擊,甚至甲午戰爭中的北洋水師,其艦隊至不濟也算與日本海軍艦隊旗鼓相當,各具優勢。

但是,在一韆多年的歲月中,麵對不同實力的對手,日本卻堅持著一種相同的好戰精神:攻擊,攻擊,再攻擊,以擊敗對手為終極目的,哪怕代價是殺敵八百、自損一韆,也在所不惜!

這種對戰爭的偏好,甚至可以說迷戀,究竟從哪裏來?如何灌注到大和民族的心靈之中?有哪些具體錶現?是否存在可以藉以遏製它的弱點?也許,這些纔是我們最感興趣的話題,也是本書通過全麵刻畫分析中日韆年五戰,力圖探討和展示的主題。

古語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戰爭,是人類暴力行為和政治鬥爭的最高體現,也是人類曆史大動蕩的極緻形式。

但古斯塔夫·勒龐卻對我們說:“真正的曆史大動蕩,並不是那些宏大而暴烈的場麵,而是人們思想、觀念和信仰中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人難忘的曆史事件,不過是人類思想不留痕跡的變化和思維結構所造成的後果而已。”

因此,戰爭可以視為日本民族文化和價值體係在現實中的投射,而好戰精神則是其國民性的一種具體派生。一切,都來源於一個島國狂熱的成長夢。

1. 島國情結與擴張意識

在信息的傳播受製於地理的曆史長河中,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傢的國民心態、曆史文化乃至國傢政策都離不開其獨特的地理環境的影響。日本國土狹小,四麵環海,資源匱乏,地震頻繁,使它很早便産生瞭一種“島國情結”。

“島國情結”的第一個特徵是強烈的排他主義,排他性其實又是缺乏安全心理的反射。在自我生存空間極為有限、生存代價高昂的條件下,人們對任何自己已經占有的産權都會有強烈的排他意識。我國的漢、唐、宋各代王朝,古代朝鮮、印度文化及近、現代西方文化都曾輸入日本,並必然會與其本土文化産生交流與融閤,但也會催生衝突和抵觸。

在學習吸收更先進更成熟的外國文化成果時,排他性十足的日本難免産生安全感缺失心理。我們知道,自卑和自負常常像一枚硬幣的兩麵,羨慕和嫉妒的界限也絕非涇渭分明。在妒火的啃噬下,日本一方麵從不停止嚮先進國傢學習,另一方麵也渴求有朝一日能夠享受對昔日老師超越和徵服的快感。

事實上,日本正是這麼做的,尤其是對在東亞做瞭數韆年龍頭,卻在甲午戰爭後衰敗不堪的中國。

此外,日本基本上由單一的民族構成,使得獨一無二的民族自豪感很容易演變為民族優越感,在處理民族關係時甚至會異化為民族沙文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在遭遇政治經濟上的現實睏難時,妄自尊大的日本人便會毫無心理障礙地轉嚮對外侵略擴張。

“島國情結”的心態還伴有嚴重的危機感,人們特彆關注本民族的生存空間,關注群體的命運,甘願為瞭集體能夠渡過危機而泯滅個體價值和是非判斷。同其他民族一樣,日本曆代統治者在遭遇政治經濟睏局時,常常會以求得本民族生存空間為藉口,用對外侵略轉嫁國內危機,恰好碰上一個內憂頻仍的東亞大陸為鄰居,更加屢試不爽。

當代日本學者四宮正貴就曾指齣:“雖然錶麵上被封鎖瞭,但是日本民族的民族主義和愛國心在戰後60年也沒有枯竭。迴顧我國曆史,在國傢危機之時,尊皇精神和愛國心就會興起,超越危機。現在日本的危機狀況,通過民族主義的興起和日本傳統精神的復興,必然能夠度過。”

可見,日本國民的這種危機反應模式,直到現在也沒有改變。如果我們不變得更強更好,日本更加不會改變。

2. 武士道精神的全民滲透

專事殺伐的職業武士階級,最初形成於各地大名割據混戰的日本戰國時期。

1192年,鐮倉幕府的建立標誌著武士統治時代的開始。通過吸收中國儒傢理論的部分內容,武士階級建立起一套以忠君、節義、廉恥、武勇、堅忍為基本原則的“武士道”。

武士道中的五項基本原則,在形式上與中國儒傢傳統文化中的“五德”之說非常相似,但是,如同很多其他取自中國的文化成果到瞭日本就會經過有意識的主動揚棄一樣,武士道與儒傢倫理有著不同的側重和內核。

遵循天人閤一理念,中國人以五行配五德,分彆是仁、義、禮、智、信,而對應不同人群的不同行為規範,也常用這種“五德”來錶示,比如君子應具有“仁、義、禮、樂、忠”這五德,武將則為“智、信、仁、勇、嚴”,連生肖也有各自的五德,比如雄雞為“文、武、勇、仁、信”,無生命的玉也有“仁、義、智、勇、潔”五德。

在中國,不管什麼人或物,所要求的五德中必有一個“仁”字,這個“仁”,就是儒傢文化的根基所在。這裏且不去討論“仁”的內涵,但我們可以輕易看齣,“仁”代錶著一種普世的客觀道德要求。“仁”之後,最常齣現的是“禮”,“禮”通常指確定下來的典章製度,更明顯是一種人為的規則。

儒傢學說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仁和禮,是被武士道棄而不取的。武士道的最根本核心是“廉恥”。什麼事情會讓一個武士感到羞恥,失去個人或所屬集團的榮譽和地位?當武士受到這種羞恥時,他會毫不猶豫地切腹自殺。

為瞭避免這種奇恥大辱,武士不管做什麼事情,不管采取什麼手段,其最終目的就是一定要超越對手,取得壓倒性勝利,無論是為瞭個人名譽而決鬥,還是贏得一場戰爭,為主公贏得榮光,讓自己揚名立萬。

中國人有時會“殺身成仁”,有時也會“忍把浮名,都換瞭淺斟低唱”,但日本人絕不會放棄榮譽和名聲,他們殺身,也絕不會是為瞭抽象縹緲的仁義道德。

拋棄瞭仁和禮的束縛,將一己榮譽和勝利置於遠高於生命的地位上,這樣的武士道精神自然會讓武士們在麵對鬥爭時采取如下態度:隻有輸贏,模糊是非;隻有進退,無視規則;寜可玉碎,不要瓦全。當然,我們絕不否認武士道中那些剋己、節儉等原教旨意義的價值觀。我們正視對手,就該客觀認識它,甚至肯定它。

事實上,在長達幾百年的武士統治時期,武士道精神已不是武士階層的專利,它被奉為整個日本社會的倫理基礎,無遠弗屆,不同程度滲透熏陶著每一個日本國民。日本人一嚮有坦然赴死的覺悟,即使是傳統日本社會中處於下層的農夫、乞丐,甚至柔弱的女性,也同樣以迴避死亡為恥。

以武士道為信仰,無怪乎日本的國民性中有動輒使用武力,並且死鬥到底的傾嚮瞭。在好的方麵來說,即使在戰後日本,失職的國傢公務人員或生産瞭不閤格産品的企業主,也有不少人以死謝罪於國民,以維護自己的聲譽、錶達自己的羞恥之心。

3. 神道教與集團主義

神道教是傳統日本的民族宗教,宣稱日本為神造之國,即為“神國”,其他國傢則是神創造日本時濺齣的泡沫凝聚而成。這種“神國”觀念使古代乃至近現代的日本人認為自己在世界上有著絕對優越地位,他們負有統治世界的神聖使命。

皇室崇拜是神道教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把天皇當成“現人神”來崇拜,使得為國、為天皇獻身濛上一層奉神儀式的神聖色彩,使得普通民眾對戰爭的認識完全失去理性。

二戰中,日本統治者又在其教義中加進“聖戰”、“八肱一宇”等內容,鼓吹對外侵略,宣揚為天皇盡忠。神道教成為推行軍國主義政策的精神支柱。

由於絕大多數日本民眾對天皇有著絕對的信仰和忠誠,日本軍部勢力經常利用天皇的名義煽動國民的好戰性,將整個日本民族推嚮瞭侵略擴張的道路。

隋唐以後,曾狂熱學習過唐朝製度文化的日本,常常以“小中華”自詡,除瞭效仿中原政權所製定的宗主-藩屬的國際秩序,謀求建立一個以自己為核心的秩序外,在民族心理中,日本還保持著和中國古代“天有十日,人分十等”一脈相承的“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等級觀念,並崇尚集團主義。

完整的等級製度能保證一個集團中的成員協調閤作使集團的運作更加高效。集團能夠放大個人力量,卻降低個人的責任。因為集團的決定和行動,應由整個集團來承擔後果和責任,這就使得集團中的個人幾乎不承擔道德風險,不經受任何內心拷問,隻需無條件服從天皇和國傢的命令,成為泯滅人性的狂熱殺人機器。

應該說,無論日本的神道教通過新的手段怎樣來包裝,它所具有的落後性、原始性都是抹不去的,這並非是一種信仰偏見,因為它從來都不是一種世俗性的宗教,而是依托於政治的“政教”,也從沒有進行過任何現代性的宗教改革。

4.案例在史,答捲在心

在過去的一韆多年中,曆史已經嚮我們交齣五份關於中日戰爭的案例報告。考慮到這些資料數據背後的碰撞、鮮血、冤魂、國殤和恥辱,五次教訓即使放在一韆年的跨度中,也絕不算少。每一個案例都值得我們反復研究。

縱觀中日韆年五戰,除去一度稱霸歐亞、更具擴張意願和實力的濛元曾將戰艦開到瞭日本列島之外,對中國唐朝和明朝的戰爭,均是由日本蓄意挑釁,齣兵強攻朝鮮半島所引起的;而到瞭晚清和民國時期,日本更是藉明治維新和近代化進程所帶來的實力增長,挾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跋扈囂張,瘋狂進犯我中華。

本書再現瞭一韆多年來中日之間五次戰爭的恢宏慘烈場麵、戰爭前後兩國的社會政治背景、戰爭影響,並對所涉及主要人物作瞭盡可能客觀的還原與分析。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重溫曆史,重繪血色,目的決不在於重述慘烈往事之本身,而是為瞭超越戰爭,為著紀念那一次次注入我們民族軀體的血凝的堅強,也為審視對方,自我省察,更為避免曆史重蹈覆轍。

在信息不透明、政治被寡頭和皇傢所控製的古代社會以及近代文明進程中,戰爭,是國與國之間不可避免的激烈碰撞方式,它似乎是人類進步的不幸宿命之一、文明進程的必然代價之一。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人類文明進程已經十分發達、國與國的交互方式立體多元的現代社會,尤其大國之間,隻要達成互信,建立良好溝通渠道,不以鄰為壑,將極端民族情緒和好戰派言論控製在安全範圍內,搞好國內建設,滿足人民福祉,國與國是完全有能力也有智慧去避免規模化戰爭的。美麗國傢與國民幸福,是中日兩國政府共同的對內施政綱要和目的,也是兩國人民共同的美好願望。

中國力量曾經震懾日本,日本民族也曾改變中國命運。中國曾經做瞭日本上韆年的老師,日本也於近代以後在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甚至日常詞匯方麵極大地“反哺”瞭中華民族。以上是不爭的曆史。中國已經不是一百年前積貧積弱的小農之國,我們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也已經不是七十年前的軍部日本,戰後民主化改革已經從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麵全麵打造齣一個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多元日本。以上是客觀的當下。

兩國人民與政府,更應該努力做到並且正在做的是真正瞭解對方,尊重對方。國與國之間,不可能沒有摩擦和分歧,但都不應再以老眼光和成見、偏見去審視對方,因為那些隻能加深仇恨,徒增口水,於事無補。今天的中日關係,盡管仍有灰色地帶,但從大局上講已經進入到新的一頁。

無論如何,我們必須從內心深處理解並接受一個常識:國運沉浮,從來都是並且隻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讓我們一起守護曆史的真實,愛惜人類的理性之光,珍視代價高昂的文明薪火。

作者

2015年6月


用户评价

评分

好书推荐好书大家一起分享

评分

好看好看好看

评分

其实主要还是豆瓣上的书评写的不错。

评分

好看好看好看

评分

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 v 个

评分

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 v 个

评分

好书推荐好书大家一起分享

评分

希望京东多搞一些活动 多给一些京豆

评分

恩怨不是一天形成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