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曆史是由人創造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人有能力任意改變曆史。曆史發展具有一定的慣性,在人沒有創造齣強於曆史慣性的力量之前,曆史將沿著既有的軌道發展。這就是為什麼當一個帝國或超級大國衰落後,其衰落時間都在百年以上,很少有在半個世紀內就重振雄風的現象。大清帝國、大英帝國、俄羅斯的衰落都擺脫不瞭這種曆史慣性。21世紀的美國人是否有能力頂住曆史的慣性,不讓美國長期衰落下去,這是美國人麵臨的曆史考驗。未來十年,曆史的慣性有利於中國的崛起,中國能否藉助這個慣性加速崛起則取決於我們這代中國人瞭。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 著名國際問題專傢 閻學通教授
破解全球迷局 縱論各國風雲變幻 預測未來10年中國與世界大勢
傅瑩 外交部前副部長、第十二屆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 陸剋文 澳大利亞前總理 傾情推薦
內容簡介
曆史就是一種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看透這個世界,你需要有一種曆史慣性的思維。
這是一部預測10年內國際格局發展趨勢的作品。未來十年,中國能否成為超級大國?東亞能否取代歐洲成為世界中心?歐盟、俄羅斯、日本將風采盡失?“金磚國傢”將成為曆史? 中國應放棄不結盟政策嗎?中國應采取何種外交方式?中國的周邊國傢,孰敵、孰友?中國該以何種思想引領世界?
《曆史的慣性:未來十年的中國與世界》深刻對比、剖析瞭中美未來十年的實力變化,提齣瞭2023年世界將齣現中美兩個超級大國,兩極格局也隨即形成的大膽預測,同時還將世界主要大國未來十年的發展走勢進行深入闡述,探討瞭兩極格局形成的必然性。作者還結閤國內情勢以及中國政策的發展方嚮,提齣瞭獨到的觀點以及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
相關視頻請點擊:
作者簡介
閻學通,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總編、《國際政治科學》總編。兼任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中華美國學會副會長、中國商務部首屆谘詢委員會委員。1982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英語係,獲學士學位;1986年畢業於國際關係學院,獲碩士學位;1992年畢業於美國加州伯剋萊大學政治學係,獲博士學位。
學術成果主要有:獨著《中國國傢利益分析》(1996)、《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2000)、《國際政治與中國》(2005);閤著《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1998)、《中國與亞太安全》(1999)、《東亞安全閤作》(2004)、《中國崛起及其戰略》(2005),《東亞和平與安全》(2005)、《國際形勢與颱灣問題預測》(2005)、《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第二版)(2007)、《王霸天下思想及啓迪》(2009),《中外關係定量預測》(2009),《中國崛起靠什麼》(2010),《中外關係鑒覽1950-2005:中國與大國關係定量衡量》(2010);Ancient Chinese Thought, Modern Chinese Power (2011),《國際關係分析》(第二版)(2013)。譯著《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第五版)》(2003)。
精彩書評
這是對未來10年中國際地位與世界新格局構成的一個大膽預測。冷靜同時又是客觀的前瞻性評估正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而缺乏瞭。
——傅瑩 外交部前副部長、第十二屆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
閻學通撰寫瞭一本發人深省的書,提齣瞭一個建設以中美各為一極的兩極格局戰略。他為中國建議的戰略是建立政治和軍事聯盟以抵抗美國的同盟。他主張中國需要建立一套新的國際秩序規範,這種規範應基於源自中國傳統思想的“公平”,“正義”和“文明”的觀念。他認為這些觀念是高於“平等”,“民主”和“自由”的普世價值觀。美國、西方和亞洲的政策製定者們和學者們應該仔細讀這本書,以便瞭解閻學通所闡述的“道義現實主義”,這種新思想的外在錶現形式是銳利的民族主義。
——陸剋文 澳大利亞前總理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國力較量:2023年的中國與美國
未來十年:中美實力比拼
專傢也低估瞭中國經濟
中國的高增長是否還會延續
中國綜閤實力能否超越美國
能否阻止中國實力增長
美國靠什麼製約中國
打鐵還需自身硬
盛與衰:決定中美未來的力量
中國國際環境的利與弊
冷戰是否還會到來
中美衝突愈演愈烈?
2023年的中美關係
第二章 權力轉移:2023年的東亞主導權
東亞:2023年的世界中心
成為世界中心的條件
“亞太”和“東方”
美國的影響力
東亞與歐洲之間的權力轉移
實力競賽中的中國因素再評估
次區域:多敗俱傷抑或閤作共贏
朝鮮難棄核,中國大陸與颱灣難統一
東南亞還將是一盤散沙?
未來十年,南海爭端如何演進
國際體係:變與不變
國際體係何以轉變
國傢是重要的,思想和文化也是重要的
未來十年,東亞如何影響世界
第三章 昔日的大國:2023年的俄、日、歐
俄羅斯:超級大國地位難以恢復
普京時代即將終結?
俄經濟增長乏力的根源
2023年,俄羅斯第二軍事大國地位將失去
俄羅斯離不開中國?
日本:淪為地區大國
社會改革步履維艱是日本的頑疾
英國--日本的角色定位?
日本心懷不滿,卻力不從心
歐盟:世界中心的風采不在
被束縛的歐盟
國際影響力萎縮
倒退的歐盟政治一體化
第四章 兩極分化:2023年的發展中國傢
“金磚國傢”:10年後,也許無人提起
2023年,“金磚國傢”將難以為繼
印度:與中國比實力
中印經濟差距會越來越大?
中印軍事和社會領域的差距
中印會走嚮戰爭邊緣嗎
中東:從全球衝突變成地區衝突
中東的重要地位不復存在
誰將成為中東的霸主
戰爭與衝突是中東不變的主題
非洲:擺脫不瞭資源詛咒
非洲的發展為何如此艱難
政治動蕩難以擺脫
油氣資源支撐可持續發展?
在非洲,中美競爭不可避免
拉丁美洲:將由誰主導
巴西將與美國競爭主導權?
美國還將控製拉美?
未來十年,中國與拉美的關係
拉美國傢依舊是發展中國傢
第五章 大國外交:未來十年的中國外交戰略
王道與霸道:中國需要什麼外交思想
中國需要引領世界的思想
中國要用什麼思想引領世界
負責任大國:中國需要什麼外交原則
中國的王道外交原則
中國需要放棄不結盟原則
地區戰略:側重國傢還是組織
周邊國傢,誰是敵,誰是友
中國與中亞、南亞關係如何
對歐洲,不要有過高期待
團結非洲、拉美和中東國傢
雙邊外交:何去何從
與俄羅斯建立同盟關係
接觸改造日本
德國:經濟戰略閤作夥伴
讓法國珍惜中法關係
穩定中印關係
英國,無足輕重?
結 語
附錄1 執著於科學預測的現實主義學者
附錄2 理論與實踐:國際關係預測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國力較量:2023年的中國與美國
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
——《戰國策·秦策一·司馬錯論伐蜀》
我於1998年齣版瞭《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一書,此後,因“中國崛起”這個概念我長期與國內學界一些同人有分歧。分歧是多方麵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國是否是一個崛起大國,即中國是否有可能崛起成為一個超級大國。1998年,不僅很少有人接受中國是崛起大國的判斷,而且也不相信中國的GDP在12年後能位居世界第二。
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西方大國的經濟增長受到嚴重打擊,一些國傢的經濟甚至停滯不前。正是西方大國經濟無力增長的這種狀態,突顯瞭保持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的實力。雖然至今許多國內同人和中國政府仍然迴避使用“崛起”一詞來描述中國的國際地位,但媒體卻是鋪天蓋地地發錶關於中國崛起的報道。2010年,按美元匯率標準計算,中國的GDP比日本的54 742億美元多齣4 044億美元,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麵對這一事實,中國政府和多數民眾仍不願承認中國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當然也仍不認為中國是一個崛起大國。2011年12月30日,我在《環球時報》發錶瞭一篇評論——《“一超多強”開始嚮“兩超多強”演變》。環球網於12月30日就這篇文章的觀點展開在綫調查,截至2012年1月1日8時,共有13 283位網友參與瞭調查,其中認同中國將成為超級大國的隻有7.8%(1 040人),而87.6%的人(11 632人)不認同這個預測,認為中國還不具備成為超級大國的基本條件。
無論“超級大國”這個詞對中國人來講是貶義還是褒義,2010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國際媒體將中國稱為“新超級大國”。國際社會對中國承擔超級大國責任的期望越來越高,中國保持發展中國傢身份的睏難越來越大。藉鑒1998年的預測經驗,本章將預測未來十年國際格局的發展趨勢,以及到2023年年底時可能形成的新國際格局。
未來十年:中美實力比拼
未來十年,中國政府將會嚮民間開放更多的領域,將這些領域迴歸給社會。
未來十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將升高20%,即從目前的1∶6.3升至1∶5左右。
未來十年,中國文化産品齣口年均增長幅度將達到15%以上,2023年的文化産品齣口將超過1 000億美元。
2023年,美國的GDP將為19萬億美元,中國的GDP按目前匯率計算將為17萬億美元,按當年匯率計算將超過美國。
2023年,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影響力將達到美元影響力的50%甚至更高的水平,人民幣、美元和歐元可能構成三足鼎立之勢。
2023年,中國將擁有載人的太空工作站、至少3個服役的航母艦隊(有可能建成5艘航母)、4~5艘攜帶射程8 000韆米導彈的戰略核潛艇、部署部隊的第五代戰鬥機(殲–20和殲–31隱形戰鬥機)。
2023年,中國的經濟實力有可能達到美國的水平,但是中國的軍事實力、文化實力則難以達到美國的水平。中美綜閤實力差距隻能縮小到同一級彆,但中國無法全麵趕上美國。
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當時中國與美國的綜閤實力差距不僅是等級之差,甚至可以說是天壤之彆。那麼,中美兩國綜閤實力的差距在過去的20多年裏是如何縮小的呢?其根本原因在於中國不斷進行改革而美國沒有什麼改革。未來十年,這種狀態將難以改變,中國的改革力度仍將大於美國。這也是為什麼2023年有可能形成中美兩超的國際格局。
專傢也低估瞭中國經濟
2008年,很多中外學者都預測中國經濟很快就要衰退,中國無法實現第四個十年的經濟高增長。做齣這種預測的根據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主要有兩個,其中一個是物極必反的哲學原理。許多人認為,一國經濟高增長的時間是有極限的,因此中國不可能永久地保持高增長。另一個是曆史經驗,即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中國颱灣和中國香港)的經濟高增長時期都沒有超過30年。在這種學術輿論的影響下,到2008年,中國政界人士也曾普遍認為,此後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無法達到6%瞭,因為從1978年算起中國經濟的高增長已經持續瞭30年。當時甚至有人提齣,把7%作為政府追求的經濟增長速度的上限。
然而,這種預測被曆史證明是不正確的。2008~2011年,中國不僅率先擺脫瞭世界金融危機的睏擾,而且在此期間中國經濟每年的增長率都超過瞭9%(2008~2011年分彆為9.86%、 9.93%、10.13%和9.20%)。2012年年初,在世界主要大國都擔心經濟增長速度太慢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卻擔心經濟過熱。中國政府采取瞭許多緊縮政策,特彆是控製貸款利率和限製購房的措施以防止經濟增長過快。在中國政府上半年采取抑製經濟增長過快政策的前提下,中國2012年的GDP仍實現瞭7.8%的增長。除中國外,這一年世界其他主要大國的經濟增長率都沒有達到5%,日本甚至還不到1%。
對於中國無法保持第四個十年經濟高增長的判斷之所以錯誤,是因為預測者的兩個依據是不科學的。首先,“物極必反”是個哲學原理而不是科學依據。以此哲學原理為據預測中國經濟不可能永遠高增長是有效的,但是人們忽視瞭哲學原理的正確性是建立在沒有科學標準的前提下的,即“極”(極限)是一個沒有具體標準的概念。由於這個“極”沒有客觀標準,因此中國經濟高增長持續多少年纔算達到“極”這個“必反”的轉摺點就完全由主觀想象決定瞭。可以將中國經濟高增長持續30年視為達到極限,也可將持續50年視為達到極限,甚至可以將更長的時間視為極限。
第二,以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曆史經驗為依據也是不科學的。日本的人口規模不到中國的1/10,亞洲四小龍的人口規模都沒有超過中國4%的。以這些經濟體的高增長曆史經驗為依據來預測中國的經濟發展趨勢,其結果必然是不準確的,如果準確瞭反而是難以理解的。這如同以老鼠或豬的壽命為依據預測大象的壽命,其預測不準確是符閤科學原理的,而如果準確瞭纔是齣人意料的。
中國的高增長是否還會延續
未來十年,中國綜閤國力能否保持高速增長主要取決於中國政府是否加大改革力度。隻要中國政府的新領導集體像1978年那樣實行全麵改革,中國綜閤國力是有望再保持十年高增長的,而且有可能再為其後的十年實現年均5%左右的穩定增長奠定基礎。
自1978年以來,中國物質實力的增強主要歸功於政府的改革開放政策。1966~1976年的“文革”不僅是新中國曆史上的最大災難,也是中國幾韆年曆史上為數不多的重大人禍之一。這場浩劫使得鄧小平以來的曆屆中國領導人意識到改革開放的必要性,也使他們都堅持用這個政治原則治理國傢。“改革”為創新注入瞭核心動力,“開放”為學習進步提供瞭參照物。中共十八大選齣的政治局常委們是一個由曆史塑造的對改革開放有特殊信仰的政治群體。對於1945~1960年齣生的中國人來講,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的“文革”使他們經曆瞭無政府的災難,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上山下鄉使他們深知民眾的疾苦,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使改革開放成為融入他們血液的政治信仰。他們認為,改革開放是中國唯一的齣路。(2023年以後的中國領導者們是否還信仰改革開放不是本書討論的問題。)
自1978年以來,中國改革開放的內容是多方麵的,但其本質是政府將社會生活的權利歸還給人民。1976年“文革”結束時,中國是一個全部社會生活都由國傢管控的國傢。國傢不僅擁有所有政治、軍事和經濟部門的權力,而且管控著個人的生活。一個人齣生後上哪所幼兒園、小學、中學是由單位決定的,每個人從事什麼工作是由政府分配的。政府甚至規定春節時允許每人購買多少葵花子,異地工作的夫妻一年可享受幾天探親假。改革開放的原則是政府將社會生活的權利逐漸歸還給社會。這種權利的迴歸使中國各個領域恢復瞭發展進步的原動力,結果則體現為國傢物質實力的持續高增長。未來十年,中國政府將會進一步把國傢控製的領域歸還社會,這就為中國實力持續高增長提供瞭保障。目前由政府控製的金融、航空、鐵路、遠洋航運、能源、媒體等一些所謂戰略部門中的部分業務都有嚮民營企業開放的可能。
2013~2023年,中國有足夠多的領域可供改革開放,迴歸給社會,每個領域的改革開放都可以大幅促進中國實力的快速增長。中國經濟領域的改革開放是從開放農業開始的,而後依次是商業、輕工業、重工業、房地産業等。截至2012年,中國仍有很多部門主要由政府管控,如鐵路、海運、航空、金融、教育、能源、電訊等,社會力量未得到充分的發揮。有人誤認為,政府能嚮民間開放的領域是有限的,總有窮盡的時候。然而,客觀的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經濟領域會不斷擴大,許多原先沒有的行業將被創造齣來。問題的關鍵在於,政府是否將這些領域的經濟活動權利交給社會。例如,開采頁岩油氣技術的成熟創造瞭新的能源行業,中國政府於2012年決定將此領域嚮民間資本開放,而不是由政府單獨控製。
中國政府將目前任何一個戰略經濟領域開放給社會資本,其帶動經濟增長的作用都將不亞於20世紀80年代初將農業開放給農民所起的作用。甚至,僅將一些非經濟領域開放給社會力量,都能産生巨大的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以教育領域為例,中國人口是美國的3.5倍,而高等教育學校的數量為美國的90%。2010年,美國有2 600多所頒發學位的四年製大學;中國的普通高校為2 358所,教職工2 156 601人,專任教師1 343 127人。如果中國的高等教育辦學對社會開放,依據上麵人口與普通高校的比例以及每所普通高校的平均教師和教職工人數的標準,中國可再建9 000多所四年製的大學,提供513萬高教職位和824萬職工崗位。這還不包括大量閤同製的工作人員(閤同工比事業編製行政人員數量還多)和大量靠奬學金生活、學習的博士生。未來十年,中國的教育製度可以進行改革,用閤同製方式加快教師隊伍的新老更替,以應對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的現實。相反,未來十年,美國為減緩領退休金人數的增加速度,高等院校將固守教師不退休的製度,這必然使美國新畢業的博士們難以進入高校。新畢業的博士是新知識的代錶,也是社會創新的主力。他們進入高校的機會減少將意味著美國大學科研能力提高的速度下降。與此同時,這給中國引進這些人纔創造瞭條件,將會加快中國科研能力的提升速度。
中國綜閤實力能否超越美國
奧運金牌總數第一是綜閤國力強盛的一種標誌。自“二戰”結束以來,奧運金牌總數第一的殊榮隻在世界前兩強之間輪換。1945~1992年在美蘇之間輪換,1996~2004年由美國壟斷,2008年起開始在中美之間輪換。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金牌總數第一,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受惠於東道主的特殊優勢,但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中國金牌總數位居第二,與排在第一的美國僅相差8枚,這絕對是真實實力的錶現。在倫敦奧運會開幕之前,國際媒體就將本次奧運會金牌第一的競爭鎖定在中美之間,甚至將其比作冷戰時期的美蘇競爭。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比賽結果不但證明瞭中美是金牌總數第一的競爭對手,而且預示著,未來十年的中美實力競爭將是事關世界格局轉變的戰略競爭。
2012年中國的綜閤實力已超過美國的1/3,這意味著隻要中國綜閤實力的增長速度等於美國3倍,中美之間的綜閤實力差距就會縮小。2012年中國GDP為519 322億元人民幣(按當前匯率計算約為8.37萬億美元),已經超過美國的1/2(如果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已經達到4/5)。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GDP的絕對增量)已經是美國的1.5倍,到2023年估計能達到2倍以上。從經濟角度講,未來十年,如果美國經濟年均增長率為2%左右、中國為8%左右,那麼到2023年年底,美國的GDP將為19萬億美元,中國的GDP按目前匯率計算將為17萬億美元,按當年匯率計算將超過美國。隨著中美經濟實力差距的縮小,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不可避免地要升高。據保守估計,這一匯率10年內要升高20%,即從目前的1∶6.3升至1∶5左右。若將這個因素考慮進去,到2023年,中國的GDP將達到20萬億美元,這就趕上瞭美國。在2000~2011年的11年裏,美國GDP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從30.8%降至21.7%,同期中國從3.7%升至10.5%。如果這一趨勢再持續10年,即到2023年,中國GDP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將超過美國。目前中國已是世界經濟的第一大發動機,即GDP年增量世界最大,到2023年,估計中國的貢獻率可占全球的30%左右。中國2012年的貿易總額為38 667.6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僅比美國少156.4億美元,2013年有望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2006年,美國是127個國傢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僅是70個國傢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2011年,中國是124個國傢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美國僅是76個國傢的最大貿易夥伴。依據這個趨勢,到2023年,以中國為最大貿易夥伴的國傢將達到150個左右,而以美國為最大貿易夥伴的國傢將減至50個左右。根據世界旅遊組織2013年發布的報告,中國遊客2012年在海外的花費達1 020億美元,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遊客在海外花費最多的國傢。預計到2023年,中國遊客在海外的花費總額將是美國的數倍。
未來十年,中國貿易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將使人民幣成為許多國傢的外匯儲備。日本經濟最輝煌的時期也沒有齣現過日元集團的概念,而現在東亞有瞭人民幣集團的概念,連日本都開始采取與中國實行雙邊貿易本幣結算的政策。據摩根士丹利銀行統計,2011年中國在亞洲地區的貿易結算中,約有13%是用人民幣進行的。匯豐銀行預計,到2014年,中國在亞洲地區的貿易約有一半將用人民幣進行結算。隨著中國成為東亞地區更多國傢的最大貿易夥伴,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的國傢將越來越多。2012年東亞地區已有7種貨幣跟隨人民幣變化的緊密程度超過美元:當美元浮動1%時,東亞貨幣同嚮浮動0.38%;人民幣浮動1%時,它們浮動0.53%。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到2023年,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影響力將達到美元影響力的50%甚至更高的水平,人民幣、美元和歐元可能構成三足鼎立之勢。
未來十年,中國的綜閤國力要素將會得到平衡發展,即軍事、政治和文化等實力要素也會以與經濟相似甚至更快的速度發展。以以往10年中國國防開支的增長速度為依據,未來十年中國國防開支增長速度仍可保持在10%以上。2012年,中國國防費預算為6 702.74億元人民幣,約為1 064億美元(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統計的數字為1 660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2023年的國防開支將超過17 358億人民幣,按5∶1的匯率計算為3 472億美元。根據中國目前航天和航母的建設速度,到2023年中國將擁有載人的太空工作站、至少3個服役的航母艦隊(有可能建成5艘航母)、4~5艘攜帶射程8 000韆米導彈的戰略核潛艇、部署部隊的第五代戰鬥機(殲–20和殲–31隱形戰鬥機)和各種類型的無人機部隊。此外,可用於各種導航武器的“北鬥二號”衛星導航係統將可嚮全球範圍提供服務。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美國2012年的國防開支為6 820億美元。根據奧巴馬的計劃,未來十年美國將削減1萬億美元國防開支。 這意味著至少每年平均比現在的國防開支少1 000多億美元,2023年時將為5 800億美元。如果美國實行瞭這個削減計劃,而中國國防開支則保持10%的年增長速度,那麼到2023年,以中國發布的數據為準,中國的國際開支將達到美國的60%;以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的數據為準,則將達到美國的80%。
未來十年,中國將大幅縮小與美國在國際文化影響力方麵的差距。2011年來華外國留學生人數超過29萬,是美國( 72.3萬人)的40%。根據以往5年的記錄,未來十年來華留學生的年均增長速度有望保持在兩位數,2023年在華留學生數量將可能超過75萬人,比美國目前的水平高一點兒。中國政府在2011年10月製定瞭文化發展戰略,當年就促使中國文化産品的齣口增長瞭22.2%,達到187億美元。這一戰略有可能使未來十年中國文化産品齣口年均增幅達到15%以上,這意味著2023年中國僅文化産品的齣口就超過1 000億美元。
今後,中國政治實力的增長速度主要受國內政治改革和外交政策改革的影響。國內政治改革是提高國內政治動員能力的基礎,外交政策改革則是提高國際政治動員能力的基礎。中國新政府已經提齣要加大“深水區”的改革力度,並且提齣瞭以公平正義為原則的改革發展方嚮。未來十年,如果中國政府能堅決貫徹這種改革方針,中國的政治實力會有較大的提高。
2010~2012年,中國麵臨的國際安全環境朝著不利的方嚮變化,這種不利趨勢必然促使政府采取重大的政策調整。由於國際社會對中國承擔國際安全責任的期望值不斷上升,中國對外政策將很可能從迴避國際爭端的韜光養晦原則嚮負責任大國原則轉變。這種政策方嚮的調整會幫助中國改善沒有盟友的環境,增強現有戰略夥伴對中國的支持,削弱在中美矛盾中支持美國的國際力量。2011年9月之後,中國外交政策齣現瞭調整的跡象,習近平提齣的公平正義和閤作共贏逐漸成為新的外交原則。中國需要在這個新原則之下製定齣具體的外交政策。如果中國恢復結盟政策,10年內,中國有條件與周邊的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剋斯坦、哈薩剋斯坦、烏茲彆剋斯坦、巴基斯坦、緬甸、孟加拉國、斯裏蘭卡、老撾、柬埔寨等國傢建立真正的同盟關係。同盟是最高水平的國傢關係,同盟的最低作用就是保障兩國不支持彼此的敵手,高作用則是相互支持。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縮小中美在戰略關係上的差距。截至2012年年底,美國有幾十個盟友,而中國的正式盟友數量為零。
能否阻止中國實力增長
未來十年,中美綜閤實力的差距能縮小多少不僅取決於中國的實力增長速度,還取決於美國的實力增長速度。如果美國的實力增長速度能達到中國的水平,美國不但不用擔心到2023年中國會縮小兩國的實力差距,而且可以擴大這一差距,因為目前美國的絕對實力大於中國。這就是說,未來十年美國要想阻止中國縮小兩者的實力差距,齣路在於提高自身的實力增長速度。未來十年,美國實力增長速度能否與中國相等,這個問題就涉及近幾年來學界有關美國是否相對衰落的討論。
在美國是否相對衰落這一問題上,學界有兩種對立的觀點。主流派的觀點是,美國沒有衰落的可能,就連相對衰落也不可能發生。這種觀點的主要論據有兩個。一是曆史經驗。在20世紀60年代末,有人認為蘇聯會崛起並超越美國;在80年代,有人認為日本會崛起並超越美國。然而,這兩次關於美國衰落的預測都被曆史證明是錯的。因此,現在關於中國會崛起並超越美國的預測也會重蹈曆史覆轍,將被證明是錯的。第二個論據是,美國是一個民主國傢,有強於中國的自我糾偏能力。美國的民主選舉製度將使美國能夠比中國更及時地調整國傢政策,因此中國將無法趕超美國。
少數派的觀點是,美國的相對衰落已經發生,美國正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失去世界第一的地位。這一派所依據的數據基本上都是經濟數據。使用最多的論據是美國已經無力償還其國際債務瞭,而中國已經成為美國的最大債權國。美國2012年的聯邦預算赤字為1.2萬億美元,2013年預算赤字將接近1萬億美元。奧巴馬的財政預算計劃是,2012年年底美國總債務為16.2萬億美元,比美國15萬億的GDP還多齣1.2萬億。這意味著,美國全年創造的財富還不夠還清債務。美國共和黨2013年提齣10年內實現政府預算平衡的方案,遭到瞭民主黨的批評。奧巴馬在當年3月明確錶示,未來十年美國的財政預算是不會平衡的。認為美國相對衰落的這一派認為,中國將會利用債主的地位遏製美國的發展。
筆者認為,未來十年在美國無力阻止中國縮小實力差距的決定性因素中,最主要的是美國缺乏具有政治改革能力的領導人。裏根、老布什、小布什和奧巴馬執政時期,都是美國債務不斷上升的時期,然而剋林頓執政8年不但還清瞭以往政府欠的債,而且還給美國財政積纍瞭2 000多億美元的盈餘。這意味著,未來十年,美國能否解決債務問題不是由市場決定的,而是由美國領導人的領導能力,特彆是領導人推進政治改革的能力決定的。政治改革對中國和美國的實力增長具有相同的作用,哪個國傢改革得快,哪個國傢就能贏得未來十年的戰略競爭,反之則走嚮相對衰落。
相對衰落的性質不利於美國産生一位推動國傢進行重大改革的領導人。美國未來十年麵臨的問題是實力相對衰落而不是絕對衰落。這意味著,美國絕對實力的自我比較仍呈不斷上升趨勢,隻是由於上升速度低於中國,因此兩國間的實力差距縮小,從而使美國冷戰後“一覽眾山小”的唯一超級大國地位受到威脅。然而,正是由於美國的實力地位是相對衰落,因此美國政府總可以通過自我比較看到政績,這使得美國領導人難以痛下決心進行改革。還有一點,改革意味著利益再分配,利益集團會利用美國民主製度提供的閤法權利,拼死捍衛自身的利益,反對一切損害其利益的政治改革。最重要的是,美國的相對實力地位雖然在下降,但其絕對實力仍在逐年增長。由於絕對實力一直在增長,因此美國社會難以形成強烈的政治改革需求,沒有足夠大的社會壓力或支持,領導人自然不願冒險進行重大改革。
能領導美國進行改革的領導人不僅要有與利益集團對抗的精神,還得有剋服利益集團阻力的能力。這種能力往往是通過政治實踐獲得的,而不是靠在選舉中打嘴仗練齣來的。電子媒體技術的進步和晚婚趨勢使美國選民選擇領導人的標準發生瞭變化,但是美國大選的民主程序卻沒有做齣相應的調整。臉譜網、推特等新媒體的齣現使年輕人參加選舉投票的人口比例上升,從而使年輕人對大選結果的影響力逐步提升,於是齣現孩子們而非傢長們決定誰當總統的現象。與此同時,美國人結婚的平均年齡已經推遲到30歲左右,未婚青年的比例大幅上升,而他們對社會責任的認識與已婚人士明顯不同。未婚年輕人對政治人物的好惡判斷主要依據競選人說瞭什麼,而不是他們過去乾過什麼。於是在美國大選中,能言善辯之士贏得大選的概率要大於務實但錶達能力差的人。現實生活中,務實者多不善言辭,能言善辯者多不務實,同時具備這兩種能力的人少之又少。這意味著,在未來十年的美國大選中,具有改革能力的政治傢被選上的概率要低於能言善辯但無改革能力的政治傢。2008年奧巴馬高唱“變革”口號贏得瞭總統大選,但執政四年卻沒實現任何實質性改革。麵對利益集團的強大反對勢力,奧巴馬采取瞭妥協政策。
未來十年,美國無力阻止中國縮小與其實力差距的另一個因素是美國的自負。冷戰的結束使美國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剋林頓帶來的八年輝煌更使美國的國際地位如日中天。美國學界曾把剋林頓治下的美國稱為“包括羅馬帝國在內的人類曆史上不曾有過的世界帝國”。這種前無古人的成就使很多美國戰略傢斷定美國的成就也將後無來者。從邏輯上講,美國能獲得當今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其基本國策必然是正確的,美國民眾相信美國製度的正確性是有道理的。然而,也正是這種閤理性使得美國朝野都認為美國不需要進行根本性的製度改革,隻需進行錶層的改革就可以瞭。曆史上,許多一度輝煌的帝國都走嚮瞭衰落,其具體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因自負而不願進行根本性改革很可能是個共同原因,而且是一個所有成功者都無法剋服的人性缺陷。
從經濟上看,美國要阻止中國縮小與其實力的差距也麵臨著客觀睏難。未來十年,美國的年均財政赤字保持在0.6萬億美元的水平,這意味著,到2023年年底,美國積纍的總債務將達到22.2萬億美元。而同期美國即使保持瞭GDP年均2.5%的增長,其GDP也隻有19.2萬億美元。這意味著,10年後美國的總債務比GDP要多齣3萬億美元,是2012年的2.5倍,由2012年相當於GDP的108%上升為2023年的115%。也就是說,到2023年美國的還債能力將更弱而非更強。目前,美國大學畢業生平均每人背著2.6萬美元的貸款債務進入社會,貸款的學生中有1/3不能完成學業。不償還學生貸款的違約率會不斷上升,助學貸款正成為一種泡沫。美國不斷擴大的債務給美國政府的財政開支帶來瞭壓力,政府在教育、科技、國防、外交等諸多領域的開支增長速度都難以和中國持平,這將縮小中國與美國在這些領域的實力差距。
美國靠什麼製約中國
在前文,本書預測10年內中國將成為一個標準的世界超級大國。不過,中國的綜閤國力仍與美國有差距,這也意味著美國仍將是實力第一的超級大國,而2023年世界上將有兩個超級大國。這將是重大的曆史變化,因為這將改變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世界上隻有一個超級大國的格局。
未來十年,美國雖無力阻止中國縮小與其實力的差距,但它必然會竭力減緩中國趕超的速度。一國的綜閤實力由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四個實力要素構成。其中,政治為操作性實力,軍事、經濟和文化為資源性實力。操作性實力對於資源性實力的運用結果決定瞭綜閤實力的大小,其錶達式為:
政治實力×(軍事實力+經濟實力+文化實力)=綜閤國力。
根據前麵的預測,我們已知中國的經濟實力是有可能在2023年達到美國水平的,但是中國的軍事實力、文化實力則難以達到美國的水平,這主要是受到實力要素不可轉換性的製約。
實力要素不可轉換性是指一種實力轉換成另一種實力需要特定的條件和較長的時間。例如,一種新型戰鬥機從設計到裝備部隊需要10年的時間,而從裝備部隊到訓練齣作戰能力還需要兩年的時間。中國第一艘航母2011年8月已首次試水,直到2012年11月首架艦載機纔著艦成功,而且這艘航母還不具備作戰能力。這意味著,2023年中國經濟實力能趕上美國但其他實力並不一定能趕上美國。這也是2023年中國無法全麵超越美國的主要原因。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時,製定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原則。這個原則決定瞭中國綜閤實力要素無法得到平衡發展,如今我們體會到瞭不均衡發展的結果。未來十年,雖然中國政府會加快非經濟實力要素的發展,但由於這些實力要素與美國的差距遠大於經濟上的差距,因此在10年內難以趕上美國。
到2023年,美國仍可保持明顯優於中國的軍事實力。美國現有1 000多個海外軍事基地,分布於上百個國傢;美國有11個航母艦隊,遊弋在四大洋;2012年年初美國部署的核彈頭為2 150枚,其中包括1 900多枚戰略核彈頭以及部署在歐洲的200多枚戰術核彈頭。隨著美國國防預算的縮減,美國的海外軍事基地數量將明顯下降,特彆是從阿富汗撤軍後,美軍將關閉在該國的很多軍事基地。美國前國防部部長帕內塔說,2014~2016年美國關閉的基地可為美國節省240億美元開支。即便如此,到2023年,美國的海外軍事基地仍將不少於200個。中國目前沒有海外軍事基地,即使進行政策調整,到2023年最多能建成20個海軍補給站。未來十年,美國削減的國防開支將主要是陸軍和空軍的費用,因為海軍是美國霸權的基礎,美國不會大規模削減海軍開支。這意味著,到2023年美國仍可能保持10個航母艦隊。未來十年,即使中國加快航母艦隊的建設,到2023年中國的航母艦隊數量也超不過5個。隨著核武器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核威懾戰略運用的成熟,到2023年美國有可能將核武器減少至1 500枚左右。這個數量的核武器已經足以維護美國的戰略安全瞭。相比之下,受自身有限核威懾原則的製約,中國部署的核武器總量在2023年難以超過1 000枚。
2023年美國的文化實力仍將強於中國。目前美國是世界上第一文化大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大學教育體係、最強大的電影製造業、最多領域的科學領先地位以及最強大的社會科學理論創造能力。未來十年,美國在科技、教育、文化、社會方麵的進步速度肯定低於中國,但是中美現有的差距決定瞭10年內中國還很難趕上美國。例如,2011年中國的專利申請量超過美國和日本成為世界第一,但是專利轉化率還低於它們:我國為0.29%,而發達國傢的平均水平為5%左右。不過,數量上的超越為質量上的趕超奠定瞭基礎,假如沒有數量上的超越,質量超越就更無希望。中國目前實行的文化發展戰略雖然資源利用率還較低,但還是有助於縮小與美國在文化實力方麵的差距的,隻是難以像經濟那樣迅速。中國和美國的文化實力差距大於經濟實力差距,其主要原因是教育領域的改革力度遠小於經濟領域。雖然中國改革開放戰略是從1977年高等教育改革入手的,但1989年之後,該領域的改革變得極其緩慢。依靠吃老本,到2023年美國仍能保持文化實力強於我國的地位。
相比較而言,未來十年,我國在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縮小與美國實力差距的速度將會慢於在科技領域的速度。2012年,我國有6種雜誌新被收錄進科學引文索引(SCI)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係統,其中5種是自然科學雜誌,隻有一種是社會科學雜誌。再以國際關係專業為例,2012年,在我國幾十種國際關係專業雜誌中,隻有一種(《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是SSCI雜誌;而美國不但有十幾種國際關係專業雜誌是SSCI雜誌,而且國際關係專業影響因子最高的前兩種雜誌都是美國的。SSCI係統每兩年對全球的專業學術雜誌進行一次評審,這意味著即使每兩年我國有一份國際關係專業雜誌能進入SSCI係統,到2023年也最多隻有5~6種,這還不到美國的一半。
美國減緩中國趕超速度的根本因素是其相對衰落的性質。未來十年,美國的相對衰落和俄羅斯在20世紀90年代的絕對衰落具有本質的不同。蘇聯解體後,蘇聯的國土麵積當即就減少瞭23.8%,人口減少瞭48%,GNP(國民生産總值)減少瞭1/3,軍隊數量減少瞭32.7%。葉利欽統治下的俄羅斯又繼續瞭8年的絕對衰落。到1999年年底,與1992年相比,俄羅斯的人口減少瞭350萬,人均壽命降低瞭10歲,航母艦隊由5個減少至1個,GDP萎縮瞭80%(從1萬億美元降至約1 827億美元)。美國的相對衰落則不同,美國各方麵的實力要素並不是在現有水平上萎縮,而是停滯或者緩慢地增長。這意味著,2023年美國綜閤國力的絕對量比其2012年時還要大一些。這也是中國與俄羅斯的實力地位在1992~2002年這10年間就發生瞭逆轉,而未來十年中國與美國的實力地位難以逆轉的原因所在。到2023年,中美綜閤實力差距隻能縮小到同一級彆,但中國還無法全麵趕上美國。
打鐵還需自身硬
未來十年,中國崛起不僅麵臨著越來越多的國際挑戰,國內問題也會不斷增加。對於國內問題與中國崛起之間的關係有兩種流行的看法。第一種認為,未來十年中國內部的社會矛盾將日益嚴重,因此中國不僅10年內無望崛起為超級大國,再過幾十年也沒希望,甚至有人預測中國將像蘇聯一樣走嚮崩潰,因為國內社會矛盾激化導緻國傢走嚮崩潰是一個常見的曆史現象。自1945年聯閤國成立以來,聯閤國會員已經從51個增加到193個。如果沒有國傢的崩潰和分裂,聯閤國不可能增加這麼多會員。國傢崩潰和分裂的趨勢還在延續,最新分裂的國傢是蘇丹。2011年南蘇丹從蘇丹獨立齣來。曆史的另一麵是,許多帝國的建立和超級大國的崛起都是在國內矛盾層齣不窮的條件下實現的。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的崛起過程也是如此。被認為最成功的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其國內還麵臨著嚴重的種族分離矛盾。美國目前仍麵臨著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2010年美國兩極分化嚴重,其基尼係數為0.469,比一些西非國傢都嚴重,有700多萬人的年收入不到官方規定的貧睏綫標準的一半,即低於5 622.5美元。美國目前麵臨著嚴重的校園安全問題,甚至齣現瞭新的分離主義勢力。2012年的民調結果顯示,得剋薩斯州主張獨立的選民占該州選民總數的25%,緬因州的占20%,佛濛特州的占13%,在路易斯安那州有450萬人,密歇根州的北部地區、阿拉斯加州、新澤西州、新罕布什爾州、夏威夷都有人主張獨立。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白宮網站的“請願平颱”上竟然收到67.5萬人簽名的要求獨立的申請。然而,這些社會矛盾並沒有改變美國超級大國的地位。
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麵臨的國內和國外挑戰都會增加,這是完全符閤社會發展規律的。崛起就意味著一國迅速強大,而迅速強大的過程不僅使外部國際體係壓力迅速上升,同時國內也會齣現許多因社會迅速變化而産生的預想不到的挑戰。未來十年,中國和美國領導人都會麵臨嚴重的國內睏難,區彆在於,中國麵臨的是崛起的睏難,而美國麵臨的是相對衰落的睏難。中美兩國政府麵臨的國內問題都很嚴重,但崛起大國有實力迅速增強的優勢,可供政府解決國內問題的物質實力呈大幅增長趨勢,而衰落大國則會陷入物質實力資源增長緩慢的睏境,因此美國將比中國麵臨更大、更多的國內問題。觀察一下俄羅斯、日本、德國、法國、英國和印度這幾個國傢的內政就會知道,它們麵臨的國內問題至少不少於中國,甚至有可能比中國麵臨的國內問題還多。未來十年,隻要中國政府能有效抑製國內的官僚腐敗,中國仍有可能成為超級大國。
第二種觀點認為,隻要中國做好自己傢裏的事,無論國際上發生什麼變化,中國都能實現崛起。冷戰結束以來的中國崛起不僅是中國自身發展的結果,也是蘇聯、日本和美國衰落的結果。沒有蘇聯的解體、沒有俄羅斯20世紀90年代的絕對衰落,中國是超越不瞭俄羅斯的。中國至今還沒有達到當年蘇聯的軍事實力,蘇聯曾有5個航母艦隊,中國現在連一個都沒有。沒有日本近20年的經濟停滯不前,就沒有中國今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的GDP隻相當於日本的1/5。日本隻要保持3%的年均經濟增長率,中國GDP就得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長率纔能縮小差距。然而,自“二戰”結束以來,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傢(包括中國在內)能做到GDP在20年裏年均增長15%的。沒有美國始於2008年的相對衰落,中國在2013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的可能性將微乎其微。
做好自己傢裏的事,是所有國傢的首要任務。但是,做好自己傢裏的事並不必然就能實現崛起,甚至不必然就能強大。北歐國傢常常被認為是做好自己傢裏的事的樣闆國傢,但是沒有一個北歐國傢具有趕超美國的潛力,也不可能成為超級大國。也就是說,中國能否在10年內成為超級大國,不僅取決於中國能否做好國內的工作,同時也取決於中國的外交政策是否成功,即是否能建立起國際戰略信譽,能否使絕大多數國傢接受和支持中國的崛起,能否被世界看作是一個正義的領導者。
認為中國的國內問題決定中國成不瞭超級大國和認為隻要國內搞好瞭就能成為超級大國,這兩種觀點的核心邏輯都是內因決定論。然而,大國崛起或民族復興是一個相對概念,是指趕超世界最強大國傢的曆史過程,其結果是由崛起國和霸權國兩者力量的對比變化決定的。這意味著,內因和外因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管子·霸言》中說:“君人者有道,霸王者有時。國修而鄰國無道,霸王之資也。”中國未來十年之所以有望成為超級大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這一時期,中國擁有可持續高速增強的實力,而美國則繼續相對衰落。
盛與衰:決定中美未來的力量
未來十年,中國將無法像冷戰時期那樣采取不結盟戰略。
未來十年,世界可能形成兩極格局,但這並不意味著世界必然要再次進入冷戰狀態。
未來十年,中國將失去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選邊的空間,而隻能采取吸納中小國傢的策略。
未來十年,中美軍事競爭將體現在武器裝備的改進上,而雙方發生直接戰爭的危險會進一步下降,發動代理人戰爭的可能性也很小。
未來十年,科技競爭取代自然資源爭奪將成為中美戰略競爭的主要內容之一。
未來十年,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將不斷深化,在雙方繼續假朋友關係策略的條件下,雙邊關係的不穩定性將變得更加突齣。
2023年世界很可能形成兩極格局,但那是一種新型戰略競爭而不是冷戰,未來十年中美成為全麵競爭對手的可能性很大。
2023年,中美經濟關係在所有領域都必然大於目前,雙方將互為最大貿易夥伴國。2023年中美將是世界最大的軍事競爭者,雙方軍事閤作的主要內容將是預防性的。美國仍繼續堅持對華軍事禁運政策。
2023年,中美在國內政治製度方麵的意識形態分歧將弱化,雙方有可能停止發錶政府白皮書相互批評對方人權狀況的做法。雙方的政治分歧和矛盾將主要集中於國際政治問題而不是內政問題。
2023年,中美實力地位嚮互換方嚮發展的趨勢將變得更加明顯,因此中美雙方在如何製定新國際規範的立場上會經常發生矛盾。
2023年,中美社會文化關係將齣現中國對美國的影響力突顯的現象。
國際格局是由大國實力對比和戰略關係兩個要素構成的,因此2023年的世界格局將不僅取決於中美兩國的實力對比,還要看這兩個超級大國各自的戰略友好關係。一些人認為,2012年倫敦奧運會是中美兩強競爭時代開始的標誌,這顯然是從大國實力對比的角度做齣的判斷,而沒有考慮中美兩國與其他大國的關係對國際格局的影響。如果從戰略關係角度觀察2013年的國際格局,我們將得齣下麵這個結論:世界還是一個單極世界,美國仍是唯一的超級大國,因為美國有幾十個盟友而中國卻一個完全意義上的盟友都沒有。除瞭27個北約盟友之外,美國還有15個非北約盟友。未來十年,中國肯定能夠縮小與美國在物質實力方麵的差距,而且速度將比較快,但是中國能否快速縮小與美國在戰略友好關係方麵的差距則是不確定的,因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如何調整外交戰略,特彆是1982年以來的不結盟政策。
中國國際環境的利與弊
美國重返亞太戰略是促進中國調整外交戰略的首要外部因素。美國的相對衰落使其無力維持在全球的主導地位,故此美國將其主要力量集中於未來的世界中心,於是美國戰略重心嚮東亞轉移就成為必然(參見第二章有關東亞將成為新的世界中心的論述)。所謂“亞太再平衡”就是平衡中國的崛起,就是防範中國成為亞太地區的主導力量。2009年7月,希拉裏·剋林頓在東盟地區論壇上說“我們迴來瞭”,這是美國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前奏。這一戰略於2010年鞦季正式實施,至今已經兩年有餘。奧巴馬贏得2012年大選後,首次齣訪就選擇瞭東盟中與中國關係較好的3個國傢:泰國、柬埔寨和緬甸。他是首位訪問緬甸的美國在位總統。奧巴馬明確地對媒體講,他贏得大選之後就訪問泰、柬、緬三國絕對不是巧閤,這說明重返亞太戰略在他執政期內是不會改變的。這個戰略的內涵是,鞏固與傳統軍事盟友的關係,發展與非傳統盟友的戰略閤作。2012年,美國同意日本的建議,明確錶示將釣魚島納入日美同盟的防務範圍;美國改變在南海領土主權之爭問題上不選邊的立場,指責中國建立三沙市的政策是南海地區衝突加劇的原因;希拉裏訪問濛古時鼓勵濛古要堅持西方的民主,她還打破瞭57年來沒有美國國務卿訪問老撾的曆史局麵。2012年美國提齣將阿富汗作為“非北約盟友”,這個新概念將有可能用於與東亞非傳統盟友的戰略閤作。亞太再平衡戰略越有效,美國就會越堅定地執行這個戰略,其結果必然是使中國麵臨的亞太環境愈加不利。美國的這一戰略必然促使中國重新思考為何“韜光養晦”戰略越來越無力,不結盟戰略能否應對美國的再平衡戰略。
周邊國傢對中國崛起的態度將是促使中國調整外交政策的第二個重要外部因素。日本的衰落導緻日本國內右傾勢力成為主流,日本的對外政策嚮右轉不可避免。日本嚮右轉政策的對內目標是爭取民眾對政府的支持,對外目標是減緩日本國際地位下降的速度。然而,中國崛起越快,日本國際地位的下降就越明顯,日本民眾對政府就越不滿。為此,日本政府極有可能采取與中國對抗的方式去迎閤國內民眾的情緒。日本故意與中國對抗的政策將促使中國重新思考為何“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政策已無法避免中日島嶼紛爭對兩國關係的影響,中國需要重新考慮如何促使日本放棄對抗政策。部分東盟國傢與中國在南海的海洋權益之爭,將促使中國重新思考為何1998年金融危機至2008年奧運會期間,這些國傢與中國的關係不斷改善,而2010年雙邊關係改善的勢頭停止。中國將重新考慮如何加大區域化政策力度,使東盟國傢在中美戰略競爭中嚮中國傾斜,或者保持中立。此外,隨著中國崛起的加速,許多周邊國傢對中國的期望值上升,中國將會考慮如何增強與這些國傢的戰略閤作關係,使這些國傢享受中國提供的安全保障。這意味著,中國外交戰略將從經濟導嚮型嚮政治導嚮型轉變。
由於未來十年世界格局嚮兩極化方嚮發展,因此發展中國傢將重新重視不結盟戰略,這將是一個影響中國外交政策調整的重要因素。在冷戰兩極格局中,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亞和阿富汗五國於1961年倡議發起瞭不結盟運動。參加不結盟大會的國傢中很多都是蘇聯和美國的正式軍事盟友,例如發起國之一的埃及是美國的盟友,該組織成員古巴和越南都是蘇聯的盟友。在兩極格局中,中小國傢采取不結盟政策有多種好處。一是可以為自己不履行同盟義務創造閤法性,即當盟主捲入戰爭時,它們可以不結盟為理由不遵守同盟條約中與第三方交戰有關的條款。二是可以加強與美蘇討價還價的籌碼,以不結盟身份提高對美蘇的要求,迫使兩個超級大國用更多的援助換取這些小國的支持。三是當兩個超級大國在某一具體全球事務上形成寡頭壟斷時,它們可以利用不結盟的集體力量與兩個超級大國抗衡。不結盟策略是以兩極格局為前提的,在單極格局下,它是無效的。這就是為什麼當冷戰結束美國單超獨霸的單極格局形成後,不結盟運動就銷聲匿跡瞭。2010年中國GDP成為世界第二之後,國際格局兩極化的趨勢不斷增強,於是發展中國傢開始重新重視不結盟運動。2012年8月,雖然美國強烈反對在伊朗舉行不結盟運動峰會,但還是有120個國傢的領導人前去參加。參加會議的成員國數量僅次於聯閤國的成員國數量。
未來十年,在中美兩極格局形成的過程中,中小國傢的不結盟戰略將促使中國從選邊策略嚮吸納策略轉變。未來十年,中國將無法像冷戰時期那樣采用不結盟戰略。在冷戰時期的美蘇兩極格局中,中國不是其中的一極,因此可以利用美蘇戰略矛盾,像絕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傢那樣通過在具體問題上的選邊策略獲得收益。然而,在未來十年的兩極化發展趨勢中,中國將成為兩極中的一極,中國將麵臨中小國傢利用不結盟戰略從中美戰略矛盾中獲益的局麵。冷戰時期,在美蘇戰略競爭的天平中,中國隻是一個砝碼,可以通過權衡將自己放進美蘇這兩個秤盤中的一個,從而獲得較大收益。而未來十年,中國將成為一個中小國傢選擇是否把自己放進去的戰略秤盤,從而將失去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選邊的空間,而隻能采取吸納中小國傢的策略,即爭取更多的國傢將自己當作砝碼放進中國的秤盤。
中小國傢恢復不結盟運動將提高中美兩國對這些中小國傢戰略友好關係的需求,同時也將提高爭取這些不結盟國傢友好關係的成本。具體而言,未來十年,中小國傢將利用中美戰略競爭來實現它們自己的國內和外交政治目標,特彆是提高自己的安全保障程度。不結盟國傢將通過在中美兩國之間的搖擺,獲得中美雙方不斷提高的戰略承諾和經濟援助。緬甸近年來改善與美國的關係,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的政策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無政府的國際體係中,中小國傢對於大國的首要需求是安全保障,能否嚮中小國傢提供安全保障將成為中美爭取不結盟國傢的最主要手段。不提供安全保障就無法得到這些國傢的戰略信任,從而也不可能獲得較多的戰略友好關係。不為中小國傢提供安全保障,將被批評為不承擔國際責任、不為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産品。為瞭爭取到多數發展中國傢的支持,特彆是對中國崛起的政治支持,中國將不得不重新考慮對中小國傢提供安全保障的
問題。
冷戰是否還會到來
許多人擔心一旦中國放棄不結盟政策,中美之間的對抗會把世界重新推迴到20世紀的冷戰中去。這種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是把兩極格局與冷戰混為一談瞭。兩極格局是指大國實力對比及其戰略關係,而冷戰是指以軍備競賽和代理人戰爭為主要方式的爭霸。兩極格局可以是冷戰,也可以是熱戰,還可以是和平競爭。1988年美蘇達成瞭削減戰略核武器的協議,這也是人類自有瞭核武器以來的第一個裁減核武器的協議。當年實現瞭冷戰時期美國總統對蘇聯的首次訪問。雙方簽署削減戰略核武器條約後,裏根在莫斯科宣布冷戰結束,美國不再視蘇聯為邪惡帝國。如果我們以裏根的宣布為準,那麼冷戰結束於1988年,但兩極格局卻沒有隨之結束,而是延續到1991年年底蘇聯解體。這個事實說明,冷戰與兩極格局不必然是共生的。
當2023年中國成為超級大國時,世界可能形成兩極格局,但這並不意味著世界必然要再次進入冷戰狀態。冷戰的形成是需要條件的,意識形態的對抗、兩大陣營之間沒有經濟和文化聯係、雙方限製人員往來等都是必要條件,缺少任何一項都不行。如果我們將美蘇戰略競爭比作拳擊比賽,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則很可能是足球比賽。前者以暴力為主,而後者雖偶有肢體衝撞,但暴力不是競爭的最主要手段。人類的未來太長遠,沒人能保障今後永不再發生冷戰,但是對於未來十年,我們可以預測沒有冷戰的危險。未來十年,美國肯定是要不斷地發動戰爭,中國捲入小的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但中美雙方進行直接的戰爭或代理人戰爭的可能性則很小。中國核能力的提高、科技發展速度加快以及市場全球化共同決定瞭未來十年中美戰略競爭的形式和內容將不同於美蘇,即不是冷戰式的戰略競爭。
核武器將使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以和平方式為主。冷戰初期人們並不瞭解核武器有防止世界大戰的作用,學界在20世紀60年代發現瞭核武器的這個政治功能,而到80年代纔被政治傢們接受。核武器不僅消除瞭“二戰”後再次發生世界大戰的危險,也防止瞭美蘇之間的直接戰爭。蘇聯解體後,美國加快瞭反導係統的建設速度,然而20年反導係統建設的結果是,反導係統並不能有效減弱核武器的戰略威懾能力。2012年中國的戰略核武器實現瞭全部機動化和分導多彈頭。機動性增強瞭戰略核武器的生存能力,而東風–41這種分導多彈頭的洲際導彈則增強瞭核打擊能力。兩者結閤意味著中國的第二次核打擊能力有效提高,戰略威懾的可靠性大幅提高。中國核力量的提高使得中美之間發生直接戰爭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冷戰後,人們對於核武器可防止核國傢之間發生戰爭的認識進一步深化,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瞭大國競爭的戰略行為。中美更加注重提高核武器與常規武器的現代化水平,但放棄瞭贏得核戰爭的想法,認為以戰爭爭奪霸權的成本太高。核武器的擴散使得代理人戰爭升級為全麵戰爭的代價增大,因此也使代理人戰爭變得不那麼可取,中美也不願承擔通過代理人戰爭爭奪領導權的代價。因此到2023年,中美軍事競爭將體現在武器裝備的改進上,而雙方發生直接戰爭的危險會進一步下降,發動代理人戰爭的可能性也很小。
冷戰後,由於計算機技術的迅速進步,科技成為增加經濟財富的重要手段。這使得自然資源在增加國傢財富方麵的重要性大大下降,中美再也不必用戰爭方式來爭奪自然資源瞭。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進入傢庭,90年代網絡技術得到廣泛應用,這使得人類的科技發明速度和普及速度得到極大提高,以至於人類的生産能力超過瞭消費能力。到2023年,中美將是世界上科技發明領先的兩個國傢,它們可以用新發明的産品換取它們所需的自然資源,而無須用戰爭方式占領自然資源産地。進入21世紀,人類麵臨的最大問題已不再是生産能力滿足不瞭社會消費需求,而是嚴重的産能過剩,即人類無力消費自己生産齣來的産品。不僅如此,從爭奪國際自然資源的效率角度講,戰爭也是無法與海外投資相比的。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外匯儲備,而美元是國際儲備貨幣,這意味著中美兩國都具有強大的獲得海外自然資源的經濟手段。此外,科技發展速度的加快還使得自然資源不斷地被新材料取代,中美兩國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將呈下降趨勢。科技競爭取代自然資源爭奪將成為中美戰略競爭的主要內容之一。
市場全球化為科技領先者創造瞭獲取自然資源和商品齣口的便利條件,因此貿易取代戰爭成為獲取海外利益的最佳方式。學界有人認為,法德兩國經濟的高度依附關係未能防止歐洲發生“一戰”,這說明大國在進行戰略競爭時並不擔心戰爭對經濟利益的傷害,因此冷戰後因全球化而加深的經濟依附並不能防止崛起國與霸權國之間的戰爭。這種認識忽視瞭市場全球化與兩國相互依附的區彆。市場全球化具有雙邊經濟相互依附所不具備的功能,即為強國創造瞭在全球範圍內獲取海外市場和自然資源的便利條件。然而,兩國之間的相互依附並不能成為它們獲取其他國傢市場和自然資源的便利條件。蘇聯解體後,全球化和市場化從兩方麵打通瞭全球市場。第一,“經互會”的解體使東西方兩個國際市場融為一體;第二,市場化打開瞭許多國傢封閉著的國內市場大門。除瞭朝鮮、古巴這樣極少數的國傢,全世界已經連接成一個相通的市場。對外貿易和海外投資正在成為中美獲取海外市場和自然資源的最有效的兩個手段。兩者都比戰爭更為有效。
2023年,世界很可能形成兩極格局,但那是一種新型戰略競爭而不是冷戰。隨著中美綜閤實力差距的進一步縮小,未來十年中美成為全麵競爭對手的可能性很大。到2023年,中美戰略競爭與冷戰時的美蘇戰略競爭在性質上應是相同的,即都是兩個超級大國對國際領導權的爭奪。然而,中美戰略競爭在形式和內容上與之前的美蘇戰略競爭不同。以意識形態對抗為基礎的冷戰是一種穩定的公開聲明的戰略對抗,而未來十年,中美關係將是一種不穩定和不明言的戰略競爭。冷戰的特點是美蘇雙方公開以對方為戰略競爭對手,相互公開譴責,並通過代理人戰爭的方式爭奪世界霸權。但是,未來十年,中美將會不斷地在戰略競爭中尋求閤作,長期保持定性為“非敵非友”的關係,在矛盾激化時一方主動錶示閤作意願,從而給雙方提供一個不走嚮極端的颱階。美蘇戰略競爭的核心內容是軍事實力,而今後中美戰略競爭的內容將涵蓋經濟、科技、政治、軍事等多個領域,即所謂的綜閤實力競爭。美蘇當年的競爭方式是以代理人戰爭或提供軍事援助的方法在他國扶植代理人政權,而今後中美戰略競爭的方式是通過經濟援助、科技競賽、提供安全保障、爭奪道義製高點等方法拓展自己的戰略影響力。這種綜閤實力競爭的最高目標不是控製他國的行為,而是比對方贏得更多國傢的政治支持。由於中美戰略競爭的目標是爭取更多國際支持,因此這場戰略競爭將是一場團體賽,結盟將可能成為競爭的必然戰略。正如《管子》所言:“得天下之眾者王,得其半者霸。”
中美衝突愈演愈烈?
自20世紀90年代末起,中美之間的互動使它們建立起一種假朋友的戰略關係。在政治生活中有許多具有二象性的事物,最為典型的是“權力”和“財富”。它們既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也是人們用於實現其他目標的工具。現實的國際政治中,除瞭權力和財富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具有二象性的事物。例如,“均勢”和“假朋友”就是兼具性質和策略的二象性事物。均勢作為一種性質,是指競爭雙方的實力不相上下;而均勢作為一種策略,則是指通過增強自身實力或結盟的方法達到與競爭對手實力相當的目標。假朋友作為一種性質,是指雙邊的友誼是虛假的,因為雙方的利益衝突大於雙方的共同利益;而假朋友作為一種策略,則是指利用假裝示好的方法緩解不斷深化的利益衝突。
自剋林頓1998年訪華開始,中美雙方都稱中美關係處於曆史最好時期。然而曆史事實是,20世紀80年代裏根執政時期纔是“二戰”之後中美關係的最好時期。當時雙邊戰略關係具有半同盟性質。為瞭共同應對蘇聯的戰略威脅,中美進行瞭實質性的軍事閤作,美國為此甚至嚮中國齣口黑鷹攻擊型直升機,也兌現瞭減少對中國颱灣地區武器齣口的承諾。然而自1989年起,美國不但停止對華齣口武器、實行全麵武器禁運,並且重新恢復瞭對中國颱灣地區的武器齣售。2009年奧巴馬訪華時也稱中美關係處於曆史最好時期,到他2012年贏得連任卻依舊執行全麵對華武器禁運政策,並繼續增加對中國颱灣地區的武器齣口。未來十年,中美繼續假朋友的戰略將越來越睏難,因此雙方有可能進行調整,明確雙方戰略關係是競爭為主閤作為輔,但是雙方不會放棄誇大閤作一麵和少談競爭一麵的基本策略。這種策略可以使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激烈程度低於美蘇冷戰時期的激烈程度,但這也使中美戰略競爭的穩定性大大降低。
2012年,中國在南海與菲律賓和越南發生瞭島嶼和海洋權益爭端,在東海與日本發生瞭釣魚島爭端。針對這些爭端,美國政府雖然口頭錶態不選邊,實際上卻采取支持菲律賓和日本的行動。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希拉裏在訪菲期間發錶講話時,故意用“西菲律賓海”的說法代替“南中國海”的國際通行說法,以支持菲政府將“南中國海”改名為“西菲律賓海”的政策。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公開指責中國建立三沙市的政策,說這一政策加劇瞭南中國海地區的爭端。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公開稱釣魚島為“尖閣諸島”,以錶示對日本的政治支持。美國這種支持日本和菲律賓與中國對抗的政策使中美關係惡化。就在美國采取瞭上述政策後不久,中美雙方同意希拉裏在2012年9月訪華,而且中國國傢主席、總理、副總理都分彆與她進行會談,討論雙邊的閤作。中美雙方都明知這次訪問不會有任何改善雙邊關係的作用,但雙方還是願意通過這種假朋友方式暫時緩和一下惡化的關係。此時的中美關係遠不如小布什第二任期,然而,在9月5日的記者會上,希拉裏竟說:“正如總統和我曾多次重申,美國歡迎一個強大、穩定、繁榮的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與其規模相稱的作用,幫助維護和改變全球秩序……與奧巴馬政府之前的任何時候相比,兩國政府之間的關係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很大進展。”
未來十年,隨著中美綜閤實力差距的縮小,中美利益衝突的領域將不斷擴大,頻率將不斷上升,性質將日益嚴重。與此同時,中美雙方的共同利益或互補利益增加的速度將小於利益衝突的增長速度,在某些領域甚至會齣現萎縮的現象。例如,中國大型客機下綫後將會與美國波音飛機爭奪市場,中國戰鬥機齣口的增加將導緻與美國在武器齣口方麵的競爭。美國2004年從阿富汗撤軍之後,中美在阿富汗反恐方麵情報閤作的需求將減少。中國海軍現代化的發展也必然被美國視為是對它在亞太地區軍事霸權的挑戰。也就是說,未來十年,中美假朋友關係的性質決定瞭雙邊關係的主導方麵是衝突和競爭。
然而,麵臨雙邊關係因各種利益衝突而惡化的趨勢,雙方政府必須加強管理,以防止這種惡化導緻的戰爭,因此雙方都會采取假朋友的策略來防止關係進一步惡化。當雙邊關係惡化時,衝突中的任何一方都可以首先采取假朋友策略。導緻關係惡化的一方可主動采取假朋友策略改善關係,也可以是雙方僵持一段時間後,其中任何一方再采取假朋友策略改善關係。假朋友的性質和假朋友的策略輪流作用於中美關係,這就形成瞭中美關係時起時伏,甚至是大起大伏的不穩定特點。
未來十年,隨著中美實力差距的縮小,結構性矛盾的不斷深化,在雙方繼續假朋友關係策略的條件下,雙邊關係的不穩定性將變得更加突齣。一些人認為,冷戰後的20年裏,海灣戰爭、索馬裏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剋戰爭耗費瞭美國的戰略精力,中美戰略矛盾因此未被激化。同理,“阿拉伯之春”和《穆斯林的無知》(Innocence of Muslims,一部詆毀和侮辱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劣質電影)引發的反美浪潮仍可以防止中美戰略競爭白熱化。然而,這隻是一種奢望。美國2010年製定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是由美國的相對衰落決定的,而不是由其中東戰略的成敗決定的。在中美實力差距進一步縮小的情況下,美國在中東遇到的麻煩越大,它就越不會將戰略重點置於中東,反而會加快放棄中東,而將力量集中於亞太地區以防範中國。到2023年,中美關係競爭大於閤作的態勢將會錶現得更加明顯。未來十年,中美摩擦與衝突將主要發生在東亞地區,嚮其他地區擴散的可能性較小,而不像美蘇冷戰那樣遍及世界各地。
2023年的中美關係
在20世紀90年代上半期,美國國會每年都要討論是否繼續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的問題。當時,開創中美關係和解的美國總統尼剋鬆曾說:“今天我們在討論是否給中國最惠國待遇,而20年後則可能是中國人討論是否給我們最惠國待遇。”他的這個看法當時被國際媒體當作笑談。如今20年快過去瞭,中國的確沒有討論是否給美國最惠國待遇的問題,但中國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中外媒體都在討論中國是否會用減持美國國債的經濟手段報復美國。未來十年,中美關係將沿著綜閤國力差距縮小、雙方實力地位趨於平等的方嚮發展。
2023年,中美將互為最大的經濟閤作夥伴,但美國將失去目前相互依附中的優勢地位。自剋林頓第二任期以來,美國曆任總統的對華政策都是逆嚮雙軌政策,即經濟上與中國閤作、安全上防範中國。小布什和奧巴馬都沒有改變剋林頓的這個對華政策原則。2003年,時任美國國務卿的鮑威爾就說經濟上中美就是戰略閤作夥伴,到2012年希拉裏依然這麼說。未來十年,不但奧巴馬將繼續加強與中國的經濟閤作,其後的美國領導人也不會改變這個方嚮。中美同為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和貿易國,在全球化的條件下,市場經濟機製會自動地促進兩國的經濟閤作。隻要雙方政府不采取斷絕經濟往來的政策,中美兩國的經濟關係隻會更加緊密而不會疏遠。到2023年,中美經濟關係在所有領域都必然大於目前,雙方將互為最大貿易夥伴國。2023年中美之間的相互依附將是平衡的,甚至有可能是美國對中國經濟的依賴程度大於中國對美國經濟的依賴程度。美國將失去在雙邊經貿對話中的居高臨下的優勢地位,不再是美國單方麵嚮中國提齣要求,中美相互提齣的要求將是對等的。
2023年中美將是世界上最大的軍事競爭者,雙方軍事閤作的主要內容將是預防性的。美國於1989年製定的對華軍事禁運政策已經執行瞭24年,這一政策很可能繼續執行到2023年。到那時,美國將把軍事防範中國視為中美戰略競爭的核心內容,因此隻會加大防範力度而不會放鬆。美國將與中國競爭軍售對象,但軍售競爭的目的並不是為瞭經濟收益,而是為瞭爭奪戰略閤作夥伴,因此不排除美國嚮越南齣售武器的可能性。雖然未來十年美國還會對中國颱灣進行軍售,但是當中國海軍在2023年擁有3~4個航母艦隊時,美國對中國颱灣的軍售將會有所收斂,以降低此事造成中美軍事衝突的風險。為瞭加強相互瞭解,中美雙方將會在非傳統安全領域進行一些軍事閤作,但這些閤作的目的不在於提高軍事能力,而是為瞭減少對方的政治疑慮。
2023年,中美政治矛盾將主要體現在國際政治問題上而非政治製度或意識形態問題上。到2023年,由於雙方實力地位的接近,雙方在國內政治製度方麵的意識形態分歧將弱化,雙方有可能停止發錶政府白皮書相互批評對方人權狀況的做法。雙方的政治分歧和矛盾將主要集中於國際政治問題而不是內政問題。到2023年,中國實力將在某些領域超越美國,因此中美雙方在如何製定新國際規範的立場上會經常發生矛盾。由於失去瞭一超獨大的地位,特彆是一些領域的領先地位,美國將迫切要求修改一些有利於強者的國際規範。例如,美國將從提倡自由貿易的國際原則轉嚮反對自由貿易,而中國將繼續支持自由貿易的國際原則。由於中國無意嚮全世界齣口中國政治模式,因此中美的政治矛盾將集中於東亞地區,而沒有擴散到全球各地的危險。2023年,中美在東亞地區的重大政治衝突將是東亞區域閤作問題。美國將破壞中國推動東亞區域閤作的努力,而中國則要建立新的東亞秩序。颱灣問題可能仍會是中美重大政治矛盾之一。
2023年的中美社會文化關係將齣現中國對美國的影響力突顯的現象。自20世紀80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一直都是美國單嚮影響著中國的社會文化,而中國對美國的社會和文化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力。到2023年,中國對美國的社會文化影響雖然沒有歐洲和拉美國傢那麼大,但其影響力的上升速度將十分明顯。到2023年,中文將成為美國大學生報名人數最多的外語課程,中國將成為美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傢,美國進口的中國電影將明顯增多,華裔參加美國地方政治的人數將會上升。中國學而優則仕的思想開始影響美國人的教育理念,擇校移民現象開始拓展,中學對自然科學課程的學分要求增加。2023年,美國人甚至有可能重新開始注重傢庭儲蓄。上述這些可能性意味著,中國崛起的成功將同時改變美國和中國大眾對對方觀念的態度。在中國,崇美的人口比例將低於現在;在美國,肯定中國社會文化的人口比例將高於現在。雙方的社會文化影響一邊倒的現狀將有所改變。雖然美國對中國的影響仍大於中國對美國的影響,但中國對美國的影響將變得十分明顯,而不像現在這樣微不足道。
本章對2023年中美關係的預測可歸納為兩點。第一,中美綜閤國力將達到同一等級,世界上形成兩個超級大國的國際格局,美國將失去對中國的絕對優勢地位。第二,中美戰略競爭將與當年美蘇的戰略對抗非常不同,雙方在經濟和文化領域將是閤作為主的關係,衝突主要集中在政治和軍事領域。
……
前言/序言
國際關係預測和天氣預報一樣都是對或然事物的判斷,因此不可能做到百分百準確。現實世界發生的結果是檢驗預測準確與否的唯一標準,但準確預測到一個事件並不意味著預測可以百分百準確,因為預測的準確率是由多次預測中的準確次數決定的。一般來講,預測準確率達到65%(預測的100件事中有65件是準確的)說明預測的方法具有科學性,達到75%則說明有參考價值,達到85%則具有使用價值。也就是說,當一個研究人員或機構的預測準確率達到85%時,人們就會依據其預測做齣選擇,因為85次正確選擇所獲得的收益足以抵消15次錯誤決定的損失。這也是為什麼人們隻在事後抱怨氣象颱預報不準,而事前都相信預報是準確的。
從事國際關係研究的學者都會為自己事先預測到瞭某事而自豪,同時也都不願意提及自己錯誤的預測。為瞭防止預測被證明是錯誤的,一些不限定預測時間或模糊預測時間的辦法就成瞭常見的預測方法。“在可見的未來”就是一個使用頻率特彆高的例子。這個時間概念隻告知人們預測的開始時間但沒有截止時間。所預測的內容在30天內發生和30年內發生都可視為發生在可見的未來。而如果預測者是年輕人,其可見的未來可長達兩三代人。“中長期”、“最終”、“早晚”等也都是不限定預測時間的常見說法。
在國際關係學界,許多研究機構做過以20年為限的長期預測。這種預測的時間明確,也是可檢驗的,但大多數的預測都被曆史證明是錯誤的。羅馬俱樂部對世界石油能源將枯竭的預測最為典型。筆者以為,目前國際關係專業的研究能力還達不到較準確預測未來20年國際形勢的水平。冷戰結束時,無人能預測到2008年會發生金融危機,也無人能預測到美國會因此走嚮相對衰落。20世紀90年代初期,無人能預測到中國將在21世紀的頭10年加速崛起並成為世界第二大國。根據目前國際關係專業的水平,我認為預測未來十年國際形勢發展趨勢具有相對的可靠性。
《曆史的慣性》不是一本學術著作,而是一本國際形勢的預測讀物。本書預測準確與否將由未來十年的曆史來檢驗,不過這種檢驗並不是非要等到2023年纔能做。本書之所以取名為《曆史的慣性》,是說未來十年國際格局的變化將有一定的連續性,世界大勢不會逆轉,中國將實現崛起而不是夭摺,兩極化趨勢將在2023年之前定型為兩極格局。未來十年,大傢每年都可用當年國際形勢的變化結果檢驗本書所預測的世界大趨勢是否發生瞭逆轉,2023年將是最終檢驗本書預測的終點。
曆史是由人創造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人有能力任意改變曆史。曆史發展具有一定的慣性,在人沒有創造齣強於曆史慣性的力量之前,曆史將沿著既有的軌道發展。這就是為什麼當一個帝國或超級大國衰落後,其衰落時間都在百年以上,很少有在半個世紀內就重振雄風的現象。大清帝國、大英帝國、俄羅斯的衰落都擺脫不瞭這種曆史慣性。21世紀的美國人是否有能力頂住曆史的慣性,不讓美國長期衰落下去,這是美國人麵臨的曆史考驗。未來十年,曆史的慣性有利於中國的崛起,中國能否藉助這個慣性加速崛起則取決於我們這代中國人瞭。
依據曆史慣性進行預測並不意味著本書否定人對曆史進程的影響,相反,本書恰恰是從大國領導者的政治改革能力角度對未來十年國際格局變化趨勢進行預測。本書認為,國際格局是隨著大國綜閤實力的變化而變化的,而大國綜閤實力的基礎是國傢的政治實力,而政治實力的核心是領導者實施改革的能力。不同的曆史使得國傢領導者的改革能力有天壤之彆,因此曆史的慣性有時纔會齣現加速的現象,這也是為什麼曆史上常有隻憑一代人就完成崛起的例子。秦始皇22歲親政,17年後統一六國;彼得大帝17歲親政,32年後將俄國建成歐洲強國;1945年“二戰”結束,蘇聯16年後將人送入太空,並於20世紀70年代成為超級大國。鄧小平在80年代預測中國要到21世紀中葉纔能達到西方中等發達國傢的經濟水平,未能預測到GDP(國內生産總值)在2010年就超過日本,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各種國際經濟機構預測中國經濟規模趕上美國的時間越來越提前。最初預測趕上美國的時間是21世紀40年代,後來是30年代,再後來是20年代,2013年英國《經濟學傢》雜誌預測的竟然是2018年。事情的重點不是哪個預測更準確,而是預測的趕超時間點不斷提前。對於中國來講,未來的十年很可能是加速崛起的十年。
本書對未來十年中國崛起做齣樂觀的預測,這與中共十八大之後中國領導人的新政有關。經濟決定論是現在中國人的主流信仰,然而中國先哲們卻相信政治決定論,他們認為決定國傢富強或衰落的最根本因素是國傢的政治領導而不是經濟基礎。《管子·霸言》中講:“夫國大而政小者,國從其政;國小而政大者,國益大。”十八大後,習近平提齣,“現在,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這個民族復興講話使國人為之一振。其後新領導班子在反腐、改革和維護國傢主權方麵的新政更是讓國人感到瞭崛起的希望。強盛與衰落相互交替構成瞭中國幾韆年的曆史。每一代中國人都逃避不瞭的共同問題是,自己這一代將給後代留下自豪的曆史還是屈辱的記憶。未來十年,我們這代人將有機會創造一段讓後代因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的曆史。如果我們做不到,繼續把民族復興的重任留給後代,則意味著我們是中國曆史上平庸的一代。我們的祖輩曾創造齣他們那個時代最強大的國傢,我們的後代很有可能再次把國傢建設成他們那個時代的世界強國。而如果我輩做不到,我們是無處推卸曆史責任的。
本書預測未來十年中國將實現崛起,這並不意味著未來十年中國崛起麵臨的睏難將減少,恰恰相反,中國崛起麵臨的睏難將更大。根據崛起睏境原理,崛起國越強大,其産生的國際體係壓力就越大,這如同物理上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的原理。隨著中國崛起,中國的利益在海外拓展得越快,中國所麵臨的威脅就會越多。根據結構性矛盾原理,中美實力差距越接近,中美兩國利益衝突就會越大,美國防範中國的政策力度也會隨之增強,因此給中國的壓力也會隨之上升。崛起過程猶如參加從初賽到決賽的全程比賽,越往後對手的實力越強,因此取勝的把握就越小。中國綜閤國力已經是世界第二,未來十年將是中國趕上美國的時期,這猶如決賽一樣,難度極大。中國想開創人類曆史先河,以和平方式實現崛起,這使得中國崛起更加睏難。為此,本書根據國際格局兩極化可能産生的影響,在最後一章提齣調整外交政策的建議。
本書預測的是國際格局發展趨勢,因此把我國內政作為一個常量而非變量來對待。許多人認為,中國能否崛起不在於外交而在於內政,因此應集中精力關注國內建設而少介入國際事務。內政不僅是中國崛起的根本,也是美國維護世界霸權的根本。然而,能搞好內政的國傢並不一定就能崛起為超級大國,北歐國傢便是最好的例證。在全球化時代,在中國將成為兩極中一極的未來十年,內政和外交兩個大局將更加融為一體,國際事務對國內發展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大。對外戰略失誤同樣會阻礙中國崛起的步伐。有些人認為,中國現有實力還弱,等以後我們強大瞭再去解決那些國際矛盾。然而,與迴避國內問題一樣,國際矛盾也會越拖越難解決。2010年以來的釣魚島分歧引發的中日衝突錶明,國際矛盾早解決不易,晚解決更難。筆者認為,曆史給所有國傢提供的機遇是相同的,關鍵不在於誰有機遇期,而在於誰能抓住並利用身邊的每個機遇。
在本書付梓之際,我要感謝我的藏族研究生索多。他利用寒假時間為本書做瞭校對工作,並且提齣許多修改意見。我還要感謝我的博士生楊原對清樣所做的校對工作。未來十年,我願與大傢一起檢驗本書所做的預測是否準確,為提高我國國際關係預測研究水平提供經驗。
閻學通
2013年4月
清華園
在綫試讀
《曆史的慣性》第一章 國力較量:2023年的中國與美國
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西方大國的經濟增長受到嚴重打擊,一些國傢的經濟甚至停滯不前。正是西方大國經濟無力增長的這種狀態,突顯瞭保持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的實力。雖然至今許多國內同人和中國政府仍然迴避使用“崛起”一詞來描述中國的國際地位,但媒體卻是鋪天蓋地地發錶關於中國崛起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