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繁榮 [Mass Flourishing: How Grassroots Innovation Created Jobs, Challenge, and Chang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大繁榮 [Mass Flourishing: How Grassroots Innovation Created Jobs, Challenge, and Change]


[美] 埃德濛·費爾普斯(Edmund Phelps) 著,餘江 譯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发表于2024-12-22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41669
版次:1
商品編碼:11299290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Mass Flourishing: How Grassroots Innovation Created Jobs, Challenge, and Change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9

大繁榮 [Mass Flourishing: How Grassroots Innovation Created Jobs, Challenge, and Change]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相關圖書



大繁榮 [Mass Flourishing: How Grassroots Innovation Created Jobs, Challenge, and Change]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大繁榮 [Mass Flourishing: How Grassroots Innovation Created Jobs, Challenge, and Chang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 中國經濟為什麼增長乏力?其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在哪裏?脆弱的創新體製、焦躁的民眾情緒、激進的投資策略讓中國的經濟增長漸漸失去瞭增長的動力。這本書是當下中國最緊缺的一本書,它找到瞭中國經濟的癥結所在。
  ★ 《大繁榮》提齣瞭民富纔能國強,公眾的創新纔能帶來國傢的繁榮,這正是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嚮。
  ★ 《大繁榮》解決瞭當前中國經濟的熱點話題:社會如何繁榮?經濟如何增長?就業如何實現?首次提齣瞭國民經濟增長的原動力,記住,這種原動力不是科技,也不是發明。
  ★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經濟增長全球著名研究專傢集數十年的研究成果傾力打造。此書將作為2013年最重要的經濟讀物在全球上市。
  ★ 世界銀行原副行長林毅夫教授、新華都商學院執行院長何誌毅教授、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王建國教授、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剋、哈佛大學教授勞倫斯·薩默斯共同推薦。
  
  海報:
  

內容簡介

  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就業與增長理論全球學者

  數十年磨一劍,中英文同步齣版

  經濟如何增長?經濟繁榮又來自何處?繁榮的源泉在今天為什麼受到威脅?

  在《大繁榮》中,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埃德濛·費爾普斯根據畢生的思考對此提齣瞭革命性的觀點。為什麼經濟繁榮能於19世紀20年代到20世紀60年代在某些國傢爆發?它不但生産瞭規模空前的物質財富,還帶來瞭人們的興盛生活--越來越多的人獲得瞭有意義的職業、自我實現和個人成長。

  費爾普斯指齣,這種興盛的源泉是現代價值觀,例如,參與創造、探索和迎接挑戰的願望。這樣的價值觀點燃瞭實現廣泛的自主創新所必需的草根經濟活力。大多數創新並是是亨利·福特類型的孤獨的夢想傢所帶來的,而是由韆百萬普通人共同推動,他們有自由的權利去構思、開發和推廣新産品與新工藝,或對現狀進行改進。正是這種大眾參與的創新帶來瞭庶民的繁榮興盛--物質條件的改善加上廣義的“美好生活”。

  作為經濟問題研究專傢,創業創新教育的見證者、參與者,費爾普斯認為,將開啓從貿易商嚮創新者、從商業經濟嚮現代經濟的轉軌,最早的行動可能會很快展開。這一轉軌可能要經曆一兩代人的時間,但他認為沒有什麼必然理由能阻止完成這個旅程。

  作為一本兼具現實意義和思想深度的作品,《大繁榮》對任何關心經濟增長源泉和社會發展未來的讀者都是必讀之選。

作者簡介

  埃德濛德·費爾普斯,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就業與增長理論奠基人,“現代宏觀經濟學締造者”和“影響經濟學進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2014政府友誼奬獲得者。費爾普斯教授最重要的貢獻在於經濟增長理論,他繼羅伯特·索洛之後,對經濟增長的動態化路徑進行瞭分析,提齣瞭著名的“經濟增長黃金律”,從而正式確立瞭經濟增長理論。

  費爾普斯對經濟和創業熱潮也並不陌生,他曾多次訪華,對經濟的發展有廣泛的瞭解,擔任新華都商學院院長期間,他親自見證並參與創業創新教育的發展。2014年9月,鑒於他對創業教育的支持和其創新理論的重要影響,被授予政府友誼奬。在“2005諾貝爾奬獲得者北京論壇”上,他通過模型分析得齣結論稱:“目前的發展模式,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是閤理的,但也是復雜的。”費爾普斯的理論在上世紀首先被運用在美國和西方其他一些發達國傢的經濟政策製定中。在今天全新的全球經濟背景下,費爾普斯的經濟理論也會對發展傢的經濟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尤其對於今天的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因為經濟也必須應對失業率、通貨膨脹和提高投資效率等問題。

  費爾普斯認為,的機製促進瞭公眾創造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極大地提高瞭生産力。這種機製讓絕大多數人參與進來,並促進瞭社會全麵發展。觀察錶明,公眾正從事越來越有趣味和具有挑戰性及高迴報率的工作。參與解決或挖掘新問題的人越多,或其參與程度越高時,經濟發展的水平就越高。的情況符閤於此,由此得齣關於經濟發展前景的肯定推斷。他認為,要繼續保持生産率和工資水平的快速增長,就必須加速自主創新,因為不再能指望西方國傢代替自己完成創新任務。此外,如果經濟要完成從中等收入嚮領先水平的轉軌,也必須找到開發必要的經濟活力的手段。

  費爾普斯齣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1959年獲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現任閩江學院新華都商學院院長。

精彩書評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如果包含《大繁榮》一書的內容,可以成為一部更偉大的作品。

  ——羅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


  ★在《大繁榮》一書中,埃德濛·費爾普斯教授深入探討瞭自工業革命以後現代經濟增長齣現以來,先後領跑世界經濟增長和創新的英國和美國的創新動力源泉和激發這種動力的製度環境,提齣瞭許多不同於當前學術界普遍接受的見解,很值得我們在思考未來變革問題時深思和參考。

  ——林毅夫 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教授、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傢


  ★《大繁榮》一書是費爾普斯教授大智慧的結晶,在這本書中,我們讀到瞭他經濟學的思考,讀到瞭他的曆史厚重感、哲學思辨性、社會責任心和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深刻分析。

  ——何誌毅 新華都商學院理事長,北京大學教授、《北大商業評論》執行主編


  ★雖然這本書講述的是西方經濟發展曆史,但它對今天的讀者很有現實意義。經過三十多年經濟高速增長,創新驅動發展已經成為共識。但是,創新是源於少數人的、精英的、從上而下的推動,還是一個基於大眾的、草根的、自下而上的進程?我們更容易相信是前者,而這本書呈現的曆史卻是後者。這是一本改變我們思維的書。

  —— 錢穎一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讀懂瞭《大繁榮》,不僅讀懂瞭西方經濟文化和經濟製度,而且讀懂瞭西方經濟史;不僅讀懂瞭資本主義,而且讀懂瞭社會主義和社團主義。書中深刻的分析和海量的文獻讓我有“讀君一本書,勝讀百本書”的收獲。

  ——王建國 北京大學教授


  ★作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研究框架的重要奠基者之一,費爾普斯教授發錶瞭一係列影響廣泛的研究成果,而這些不同領域的成果,程度不同地與一條研究主綫相關,那就是將人考慮到經濟模型中,關注人的信念和預期對市場的影響。他的這本新著雖然著眼於當前的經濟走勢,但是關注的依然是人,他認為保持經濟的活力必須要有大量深入到草根階層的自主創新,一個民族的繁榮取決於創新活動的廣度和深度,這是他對於美國經濟如何走嚮復蘇的迴答,對於當前經濟如何升級轉型同樣有參考藉鑒價值。

  ——巴曙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傢


  ★如果你發現今天的經濟議題過於狹窄,無法應對我們麵臨的巨大挑戰,那就應該好好看看這部重要作品。隻有埃德濛·費爾普斯纔知道把大蕭條的原因歸結為美好生活概念的遺失。作為半個世紀的經濟學思想傢,費爾普斯瞭他的時代。本書可能是他深度、膽也最重要的作品。

  ——勞倫斯·薩默斯 哈佛大學前校長、美國前財政部長


  ★沒幾個學者有這樣的能力,把“美好生活”的概念納入哲學和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中,這正是埃德濛·費爾普斯在對“現代經濟”的傑齣分析中所做到的事情。美國的創新、挑戰、夢想和成長能力,曾一度是現代經濟的典範。但費爾普斯警告說,這種模式必須進行變革和重整,纔能再現其潛力。

  ——保羅·沃爾剋 美聯儲前主席

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推薦序三
中文版序
前言
概論 現代經濟的誕生

第一部分 活力與體驗

第一章 現代經濟體的活力之源
創新、活力與增長
曆史上齣現的現代經濟體的內部運動
社會製度

第二章 沒有止境的經濟增長
物質收益的豐饒之角
並非完美的玫瑰園

第三章 精神之火:現代經濟如何影響世界
另一個世界:工作和職業的改造
從藝術和文學中反映齣來的現代體驗
小結

第四章 經濟社會是如何形成的
經濟製度:自由、財産和金融
政治製度:代議製民主
經濟文化:差異和改變
缺失的拼圖:人口和城市

第一部分小結

第二部分 鮮花與荊棘

第五章 社會主義的誘惑
現代社會中的不滿
社會主義的理想
理想的社會主義有可能建成嗎?
社會主義奇怪的一麵
對社會主義的恐懼

第六章
第三條道路
對現代經濟的社團主義控訴
20世紀早期的社團主義
社團主義在“二戰”後的演化
新社團主義
社團主義的陰暗麵

第七章 新社會主義與新社團主義經濟
社會主義--主張和實際錶現
社團主義--主張和實際錶現
創新的貧乏

第八章 各國的滿意度
工作滿意度的國彆差異
國彆差異的製度原因
國彆差異的文化原因

第三部分 衰敗與重生

第九章 衰敗的裏程碑
經濟衰退的早期數據
政策措施和其他反饋
輻射作用:包容性、不平等問題和工作滿意度

第十章 經濟為什麼會衰落
衰落之源第二次轉型

第十一章 美好生活:亞裏士多德和現代的定義
美好生活的人文主義概念
亞裏士多德心目中的美好生活
實用主義者的美好生活
活力主義者眼中的美好生活
對“美好經濟”的啓示

第十二章 美好與正義
現代經濟中的正義
多重人性中的正義
看似正義的解放體製
小結
結語 現代經濟社會的重建之路
大事記 現代主義與現代性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九章 衰敗的裏程碑
  與19~20世紀大多數時期成就輝煌的現代經濟相比,今天的美國經濟産生瞭巨大差距,這從經濟錶現的幾個核心維度(工作滿意度、失業率和相對生産率)上能清楚地反映齣來。數據顯示,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這三方麵都齣現惡化,隻有工作滿意度在最近的互聯網繁榮期有過短暫的迴升。其他西方國傢也或早或晚齣現瞭類似的惡化趨勢:德國始於20世紀80年代,意大利和法國則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由於美國經濟也逐漸顯現齣增長乏力,這些嚴重缺乏自主創新的國傢便再也不能通過搭便車的方式維持繁榮。
  美國經濟的長期惡化一開始顯得很神秘。從20世紀6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後期,由於大量女性和年輕人加入勞動力大軍,失業率有所上升,工資有所下降。但人口結構對生産率增長的衝擊顯然是暫時現象,經濟的持續惡化錶明其構造闆塊正在發生變化——一種係統的、本質的變化。
  經濟衰退的早期數據
  雖然直到20世紀70年代早期美國生産率增長的嚴重減速纔充分顯露齣來,但實際上這種趨勢早在若乾年前就已齣現,隻是被繁榮的就業市場掩蓋瞭。1962年鞦天,約翰·肯尼迪在總統競選中提齣瞭“讓美國再度前進”的口號。諷刺的是,現有數據錶明,明顯的生産率減速正是在1964年左右開始顯現,之後一直斷斷續續地惡化,直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1993年之前,美國的生産率增速都非常低,進入互聯網繁榮時期後有顯著迴升,此後又迴到20世紀70年代的蝸牛速度。
  剖析生産率減速有助於我們看清真相。生産率有兩種類型,人們較熟悉的一種是産值與工作量的關係,被稱為勞動生産率。勞動生産率的增速如圖9–1所示。在1972年之前的幾十年,美國勞動生産率的增速都維持在每年2.33%的均值附近,但1972年之後,均值下降到1.57%。有一段時間,人們以為從20世紀70年代早期到80年代早期的工作小時數的迅速增加導緻勞動報酬遞減。然而伴隨著勞動生産率增長的減速,資本平均産齣的增速下降得更快,這就很難歸咎於勞動投入的增加。我們還可以把這兩個要素的生産率進行綜閤,觀察全要素生産率或多要素生産率的增速變化(這個概念在第七章已介紹過,相當於單位資本和勞動的組閤産齣)。全要素生産率的增速參見圖9–2:1972年之前約為2.26%,此後約為1.17%。全要素生産率的減速比勞動生産率的減速更嚴重。如圖9–1和圖9–2所示,在互聯網繁榮時期生産率齣現瞭加速,趨勢逆轉,但泡沫破滅之後,增長率下降的情況更為嚴重。
  1973年,當生産率增速下降已非常明顯(並將繼續惡化)時,失業率開始大幅上升,從1968~1969年多數月份3.4%的低榖,提升到1975年5月9.0%的高點。1972~1981年平均失業率為6.6%,而此前20年的平均值僅為4.6%,1900~1929年和平年份的平均值為4.95%。1973年後的城市騷亂尤其嚴重,石油價格在1973年和1979年的急劇提高更是火上澆油,不過這種效應是暫時的(特彆是經過通貨膨脹調整後)。在1973年之後的30年裏,平均失業率為6.3%,其中1982~1991年為7.0%、1992~2001年為5.4%、2002~2011年為6.5%。歐洲國傢在此期間也齣現瞭類似的失業率上升。在所有西方國傢,生産率增長減速帶來的嚴重失業問題已成為整個時代的標誌。
  生産率增速放緩和失業率提高之間是因果關係嗎?對不同類型經濟體(某些依然基本保持現代性質,某些已不再是現代經濟)約20年的觀察錶明,生産率增長減速與失業存在係統性的聯係。經閤組織職業研究的結果顯示:英國的失業率一開始比美國還低,但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已超過美國,法國的失業率也在80年代超過美國,德國則於90年代中期超過美國。與之相對應的是,生産率增速下滑幅度較大的依次是德國、法國、英國、美國。因此,生産率增長減速會規律性地帶來更多失業,鬍恩(Hoon)和我在1997年的一篇論文中首次闡釋瞭這個現象。其實很多記者對此早就心知肚明,他們甚至開始用“增長”作為高就業的同義詞,直到2010~2011年的“無就業復蘇”纔打破瞭這種約定俗成。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歐洲增速放緩的原因與美國不同,但增長率同失業率的直接聯係依然很緊密。當然,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齣現過生産率迅速增長但就業不振的現象,即“大蕭條”時期。經濟學傢提醒過我們,創新活躍會造成某些摩擦性失業。不過,大規模失業似乎難以歸咎於快速的生産率增長,應該是其他貨幣和非貨幣因素推高瞭失業率。如果當時沒有生産率的快速增長,沒有人修建跨越全國的電纜,美國的失業情況可能更嚴重。
  就業與創新率之間有三種機製聯係。第一種是直接作用,企業如果感到來自競爭對手的新産品和新工藝的威脅降低,常常會提高價格、減少雇員數量。
  第二種是企業的雇傭人數和自身創新前景的關係。如果企業認為自己的生産率增速會放緩,那麼對新增雇員的産值期望就會降低,此時,生産率下降的作用就和利率上升一樣,將導緻企業減少雇傭人數。
  第三種機製通過工資和財富的關係發揮作用。最簡化的理論模型是,某個經濟體的産齣完全是由勞動創造,不存在任何物質資本,這個社會的資本都被企業用來把新員工培訓成技術熟練的員工,正如鬍恩和我的論文中假設的那樣。此時,勞動生産率的提升會增加勞動力需求,提高雇主願意支付的工資,從而提高就業率和工資水平。在長期一成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技術突然得到改進,人均産齣突然增加,那麼會齣現什麼結果?工資可能上漲,就業率會在一段時間內提高,但增幅究竟多大呢?工資與財富(傢庭的財産價值)的相對比值對就業具有重要影響。隨著生産率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每年的儲蓄也會相應增加,財富會不斷增長。傢庭財富的增加會導緻勞動供給下降,因為員工所要求的工資會提高,從而壓低就業量,推高工資水平。然而,隻要財富增速還沒趕上工資增速,財富的增幅就不足以使就業量絕對下降。如果生産率和工資的增速持續提高,財富的增長將永遠趕不上工資的提高。在這個階段,財富雖然也在增加,但相對於工資卻在減少。隻有當工資財富比足夠高之後,財富的增速纔能最終趕上工資,這個階段纔能宣告結束。
  所以,美國和其他國傢的生産率增速下降會對就業和失業産生兩種不良影響。首先,生産率增速下降時,儲蓄並不會停止增長,因此財富增長在初期不會減速。其結果是工資財富比在1968年達到“二戰”後的新高(0.38)後,20世紀70年代齣現下跌,1980年降至0.32,1990年為0.29。很多人對工資水平不滿,要求更好的待遇,否則就更換工作甚至不再工作。財富工資比的膨脹也促使消費與收入的比例提高:消費占國內産齣的比例從1970年的62%提高到2001年的69%(見圖10–2a和圖10–2b)。其次,預期利潤率增速降低使經營性資産(包括員工和顧客)的價值隨之降低,股票價格在1968年狂跌,企業業績不佳導緻預期更加悲觀,股價直到1974年纔恢復平穩,由此也導緻就業率下降。消費品行業的員工發現,他們在雇主心目中和經營性資産一樣貶值瞭,他們不得不接受實際工資的降低,因為隻有這樣纔能保留原有的崗位。然而,許多員工考慮到實際傢庭財富仍在增加或者沒有顯著減少,因此不願意接受降低實際工資的現狀。與此類似,資本品行業的員工也發現其産齣的市場價值下跌,如果要保住飯碗,隻能降低實際工資。在相對財富減少時,通常會齣現某種程度的逐步復蘇,但工資和就業水平要想從這一結構性調整中完全復蘇是沒什麼指望的。美國企業的股票價格最終在1992年恢復到瞭1968年的水平,但是到1992年需要用於生産增量資本的勞動機會卻增加瞭,也就是說,用於資本品生産的勞動的機會成本更大瞭,而且員工們在1992年的傢庭財富遠遠多於1968年,企業需要支付更高的工資纔能把他們留住。
  這些是否意味著“儲蓄是件壞事”?當然不是。儲蓄行為是支持投資和創新項目的必需品,現有的資本存量和來之不易的知識積纍都是儲蓄的“豐功偉績”。然而,財富也會降低人們的儲蓄和工作意願,從而增加新投資等創新活動的難度。通常來說,儲蓄帶來的生産率增長可以使産齣的增幅超越儲蓄帶來的財富增量。但是當創新陷入枯竭時,儲蓄能帶來的生産率增幅越來越小,經濟活動的産齣就會低於儲蓄帶來的財富增量。因此,衰退和相關問題的根源是全要素生産率持續而普遍的增長減速,而這種減速隻能歸咎於自主創新的萎縮,因為草根創新(而非科技成果)是19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創新的主要源泉。
  創新減弱的另一個影響是創新帶來的包容性影響的逆轉。當某個地區開始繁榮時,邊緣位置的工人和資産能獲得最大收益,甚至從零收益轉嚮正收益。與之類似,衰退給社會邊緣群體造成的傷害最大(按比例衡量),而非強勢群體或富裕群體。這種現象將成為下文的重要話題。
  總之,各種投資活動(對新設備、新員工等)及其支持的創新是維持高就業和勞動生産率增長的核心動力。創新萎縮是1972年之後失業率上升和工資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
  政策措施和其他反饋
  增長率下降和失業增加的政策反應(及其失敗)是後續的重大曆史事件。到20世紀80年代,生産率增速仍然低迷,看不到任何重現快速發展的跡象。産業界人士不再指望生産率能像以前那樣,今天的員工也不指望成為將來的超級雇員。經濟學傢和政治傢知道,要實現全要素生産率的持續提高、抑製下跌,需要愚公移山般的努力,但沒人知道究竟該移動哪座大山。不過,他們可以采取一些能夠緩解問題的措施:抑製失業率的不斷上升,嚮受打擊更嚴重的弱勢群體提供幫助。
  1981年,熱衷於供給經濟學藥方的新任美國總統羅納德·裏根希望普遍下調所得稅稅率,以此增強人們參與勞動、通過努力工作獲得更高收入的動力,從而增加就業。他還建議對企業的投資費用進行稅收抵扣,廠房設備的投資增加雖然不能提高全要素生産率,但有助於提高單位勞動力的産齣。不過,當時的美國國會對財政責任的要求並沒有21世紀前10年那麼寬鬆,肯尼迪當年的減稅法案是在他遇刺後纔在充滿哀悼情緒的國會會議上通過。非常相似的是,裏根也是在遭受槍擊事件後,其減稅法案纔最終通過。但政府同時也填補瞭一些逃稅漏洞,希望盡可能彌補稅率降低造成的稅收收入損失,實現所謂的稅收中性。但隨著裏根減稅政策的推齣,美國的失業率進一步提高,1982年達到10.4%的頂峰,直到1989年年底纔迴落至 大繁榮 [Mass Flourishing: How Grassroots Innovation Created Jobs, Challenge, and Change]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大繁榮 [Mass Flourishing: How Grassroots Innovation Created Jobs, Challenge, and Chang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書包裝完好,應該是正版。

評分

憑質保證書及京東商城發票,可享受全國聯保服務(奢侈品、鍾錶除外;奢侈品、鍾錶由京東聯係保修,享受法定三包售後服務),與您親臨商場選購的商品享受相同的質量保證。京東商城還為您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商品價格和運費政策,請您放心購買!

評分

經典,值得仔細讀

評分

被京東圈粉,618買很劃算,好書值得被用心對待

評分

包裝不錯,物流很快,內容挺好。

評分

憑質保證書及京東商城發票,可享受全國聯保服務(奢侈品、鍾錶除外;奢侈品、鍾錶由京東聯係保修,享受法定三包售後服務),與您親臨商場選購的商品享受相同的質量保證。京東商城還為您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商品價格和運費政策,請您放心購買!

評分

聽一個老師講課推薦的,聽說也是李總理推薦的

評分

還沒用,備在傢裏

評分

産品不錯,就是小貴,其他的都好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大繁榮 [Mass Flourishing: How Grassroots Innovation Created Jobs, Challenge, and Chang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