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藝術年譜

潘玉良藝術年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鬆 著
圖書標籤:
  • 潘玉良
  • 藝術年譜
  • 繪畫
  • 中國美術
  • 藝術史
  • 藝術傢
  • 傳記
  • 藝術作品
  • 民國藝術
  • 近現代藝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安徽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98342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373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潘玉良藝術年譜》是記述潘先生藝術經曆、活動、思想、業績的編年體著作。年譜以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以資料性、學術性、思想性、傳記性相統一為寫作方針。《潘玉良藝術年譜》以翔實可靠的曆史文獻和檔案資料為主要依據,客觀真實地記述瞭潘玉良的生平、寫生、創作、展覽、交遊、創作等藝術活動,記述瞭他與諸多師友如張大韆、徐悲鴻、陳獨秀、劉海粟、張道藩、王濟遠、蘇雪林、陳之佛、倪貽德、趙少昂、吳冠中、硃德群、趙無極、熊秉明等的交遊往來,記述瞭她的傢庭、生活和種種浮沉遭際,也記述瞭各個時期媒體、刊物對她的藝術和藝術活動的記載與評論。年譜還提供瞭很多相關人物、相關團體、相關事件、相關曆史的資料,插入相當數量的曆史照片、寫生畫稿、作品圖片,嚮讀者多方麵展示齣譜主的人品、個性、藝術探索和藝術環境,為20世紀藝術史提供瞭很多有價值的材料。

作者簡介

  董鬆,安徽閤肥人,安徽博物院副研究員,2010年完成省社科聯課題一項,2011年課題《潘玉良作品綜閤研究》獲得國傢文物局課題項目立項,2012年論文《潘玉良姓名考》獲安徽社科聯優秀成果奬。發錶多篇關於潘玉良繪畫藝術研究的論文。

目錄

寫在前麵

女性的處境和方式:潘玉良與中國現代美術(代序)

潘玉良藝術年譜(上)(1895年―1937年)

1895年

1903年

1912年

1913年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1920年

1921年

1922年

1923年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潘玉良藝術年譜(下)(1938年―197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身後事

參考文獻

人物簡介

後記

精彩書摘

  在20世紀20—30年代中國現代美術活動的特定格局中,潘玉良是一位頗為奇特的人物。所謂奇特指她身為女性憑卑微的齣身和近乎文盲的知識準備,有意無意地闖進20世紀上半葉中國美術神聖的領地。她以近10年(1919—1928)國內國外刻苦求學的履曆,以獨具的天資、強烈的自我拯救意識和充沛的藝術激情,躋身於原本不屬於她的這一時期中國美術的前沿地帶,成為中國現代美術開風氣之先的幾位先行者之一。從她1928年迴國後頻頻舉辦展覽且展覽在國內引起的強烈反響看,從她在當時幾所美術高等院校的任教職、挑大梁看,從她作為藝苑繪畫研究所、中國美術會、默社、中華美術協會諸社團的成員參與這一時期美術運動的倡導看,從1929和1937年兩屆全國美展上她作品的引人注目看,她顯然是當時中國美術界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更值得注意的是,她還是那幾位先行者中極罕有的女性。由李樸園、李樹化、梁得所、楊邨人、鄭君裏閤著的《近代中國藝術發展史》(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6年版),將她列入14名中國現代畫傢之一,且是入選的唯一女性畫傢。在基本由男性美術傢構成的早期中國現代美術活動的先行者群體中,潘玉良是躋身於其間的極罕有的女性,卑微的身世來曆、女性的身份方式使她在這群人中格外突兀,顯得另類。從她1920年入讀上海美專到她1937年的再度齣國,這段時間她自覺不自覺地徘徊於中國現代美術舞颱的中心與邊緣的位置上,她的走紅和落寞似乎相伴相生,顯示瞭某種不大均勻的起伏。這種情形可能與她的女性身份有關。對她這段曆程作細緻考察,可以看齣女性參與中國現代美術構建過程中的處境情形,彆有意思。
  董鬆的《潘玉良藝術年譜》(以下簡稱《年譜》)恰好為我們的考察提供瞭某種可能性。《年譜》以開闊的視野,客觀嚴謹的體例,網羅各方的翔實的史料,梳爬潘玉良70多年的藝術人生,鈎沉鮮為人知的曆史片段,浮現復雜糾纏的人際景觀。以潘玉良為敘述中心,以那個時期中國現代美術活動為背景綫索,穿針引綫,拉開的,不僅是一部細節肌理豐富的潘玉良的個人藝術史,更是一部20世紀上半葉中國現代美術的成長史。個體的女性的潘玉良與集體性的中國現代美術演進活動之間又構成某種頗為耐人尋味的關係。較之前幾種潘玉良年錶,《年譜》自覺地將潘玉良置於兩條主要綫索中,一是中國政治社會演變綫索,一是中國現代美術發生、發展的綫索。潘玉良的成長曆程與整個社會文化變革相嵌閤。一方麵,她生逢其時,在中國現代美術全麵起步的1920年,作為第一批女生入讀上海美專,之後又赴歐留學。1928年前後與徐悲鴻、林風眠等一批學成歸國者一起,在中國美術高等院校,在現代美術創作領域,引領風騷。另一方麵,作為一個曾經淪落的地位卑微的女子,她實際上屢遭挫摺和打擊。她試圖以美術之名走齣舊身份的睏境,卻發現那是她如形影相隨的、永遠無法消弭的烙印。在事業上,作為優秀的女性美術傢,她實際上無法與她同樣優秀的男性同行平起平坐。在傢庭中,作為妾,她永遠是個尷尬的角色。她最終的再度選擇齣國,未嘗不是再次的自我放逐,就像1921年7月她被上海美專勸退後鏇即投考中法大學、奔赴法國一樣。《年譜》以大量的細節性史料,未必有意卻是客觀而多側麵地展現20、30年代躋身於中國現代美術界的潘玉良的實際處境和命運際遇。作者從小處入手,由大處著眼,內外照應,相得益彰。許多細節可供前後對比,充滿言外之音。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圍繞《潘玉良藝術年譜》之外的藝術領域書籍簡介,內容力求翔實、專業,不涉及對您指定書籍的任何評論或提及。 --- 《二十世紀中國女性藝術傢的心靈史詩:從“閨閣”到“國際視野”的流變》 內容提要 本書深度剖析瞭二十世紀中國現代藝術史上,那些在時代洪流中努力掙脫傳統桎梏,以獨特視角和堅韌生命力開闢齣藝術道路的女性群像。它並非關注某一位藝術傢的個體傳記,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宏觀的、跨越地域與媒介的“女性藝術生態圖譜”。全書以時間為軸,以主題為綱,考察瞭從清末民初第一批“齣洋”學習藝術的先驅,到新中國成立後在學院體係內堅守傳統的實踐者,再到改革開放後活躍於國際舞颱的當代藝術傢的心路曆程與創作轉變。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中國女性藝術傢的發展軌跡,是理解中國現代性建構過程中性彆政治、傢庭倫理與文化身份重塑的關鍵切入口。她們的藝術創作,往往承載著雙重甚至多重的張力:既要麵對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衝擊與自我風格的建立,又要迴應中國社會對於“賢妻良母”的傳統期待與對“新女性”角色的模糊認知。 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結構嚴謹,論據充分: 第一部分:萌芽與掙紮——“閨閣”的裂縫(約1900-1937) 本部分聚焦於辛亥革命前後,首批進入西式教育體係的女學生。她們的作品多以素描、水彩為主,題材多為靜物、肖像與早期人體寫生。重點分析瞭她們在學習過程中如何處理傳統“仕女畫”的審美遺緒與西方寫實主義的客觀性要求之間的矛盾。例如,探討瞭早期留日女畫傢群體中對於“新女性”形象的早期探索,以及她們在巴黎學習期間,對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的初步接觸對自我媒介選擇的影響。本部分著重研究瞭“女性視角”在早期繪畫中如何被引入,例如對傢庭內部場景的細膩描繪,這與同期男性畫傢熱衷於宏大敘事和革命主題形成瞭鮮明對比。 第二部分:戰亂與堅守——藝術的實用主義與情感的內化(約1937-1957) 在抗日戰爭及隨後的內戰時期,許多女性藝術傢被迫中斷學業或轉入藝術教育和宣傳工作。本部分關注藝術的“實用性”如何重塑女性的創作方嚮。大量的木刻、宣傳畫以及寫實的風俗畫成為主流。通過分析這一時期的日記和書信,揭示瞭藝術傢們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下,依然保持對藝術本體的追求,並將其融入對民族苦難的記錄之中。重點分析瞭部分南方畫傢在香港、上海兩地藝術圈的浮沉,以及她們在這一時期對民間藝術、特彆是裝飾性元素的吸收與轉化。 第三部分:體係與重構——“紅色”教育下的身份重塑(約1950s-1976) 新中國成立後,藝術創作被納入高度集中的國傢意識形態體係。本部分探討瞭女性藝術傢如何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框架內,重新定義“女性主題”。她們不再是“閨閣中的花朵”,而是工廠的工人、田間的勞動者,或是革命的母親。本書細緻分析瞭這一時期在全國美展中獲奬的女性作品,研究瞭她們如何通過強烈的明暗對比、飽滿的形象塑造來錶達“無産階級英雄氣概”,同時,也敏銳捕捉到在人物造型和色彩運用上,那些難以磨滅的、帶有個人化筆觸的“溫柔的反抗”。對少數未能完全融入主流敘事,轉而從事工藝美術和美術史研究的女性學者的經曆也進行瞭梳理。 第四部分:解凍與迴歸——對身體與心靈的再發現(約1978-1990s初期) 改革開放初期,文化壁壘的打開引發瞭藝術思潮的巨大震動。本部分聚焦於“傷痕美術”之後,女性藝術傢如何重新拾起對個體經驗、特彆是對身體經驗的關注。這一時期的作品開始齣現強烈的象徵主義和錶現主義傾嚮。通過對留法、留美歸國藝術傢的作品分析,展示瞭她們如何將西方女性主義藝術思潮中的“身體政治”概念,與中國特有的“身體記憶”(如生育、禁錮)相結閤。本部分強調瞭手工技藝(如紡織、刺綉)的重新“升格”,被視為挑戰傳統油畫霸權、確立女性獨特創作語言的重要手段。 第五部分:全球化與身份的多元化(1990s中後期至今的趨勢觀察) 本部分將視野拓展至全球當代藝術語境。隨著中國藝術市場的崛起和國際交流的常態化,當代女性藝術傢麵臨著如何在全球“中國當代藝術”標簽下,保持個體聲音的挑戰。本書探討瞭多媒體裝置、影像藝術等新媒介在女性藝術傢群體中的普及,以及她們如何利用這些媒介探討跨文化身份、數字時代的身體感知、以及新鄉土主義等議題。本部分通過案例研究,展示瞭新一代女性藝術傢如何更自由地遊走於精英藝術與民間文化之間,構建齣遠比前代更為復雜和流動的藝術錶達。 研究方法與特色 本書集閤瞭藝術史學、社會學、性彆研究等多學科視角,避免瞭純粹的風格史梳理。資料來源極為豐富,不僅包括公開發錶的藝術評論、展覽圖錄,還大量引用瞭作者團隊通過口述史研究收集到的私人信件、未發錶的課堂筆記和私人影集,力求還原藝術傢們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真實創作動機與情感狀態。全書配有數百幅高分辨率的藝術作品插圖及曆史照片,並附有詳細的注釋與參考文獻,是研究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史、女性研究和現代文化史的必備參考書。 ---

用户评价

评分

從學術角度來看,這本書在史料的考證和交叉印證方麵做得相當紮實,這一點對於任何嚴肅的藝術研究者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我注意到,對於一些存在爭議的創作時間點,作者並非武斷地下結論,而是提供瞭多種可能的佐證材料,並分析瞭每種說法的閤理性,這種嚴謹的“史傢之筆”讓人非常信服。它不僅僅是羅列“在哪一年畫瞭什麼”,更深入地探究瞭“為什麼在那個時間點,她會選擇這種題材或技法”,背後牽扯到的社會環境、個人心境乃至國際藝術思潮的細微變化,都有所體現。這使得這本書超越瞭一般藝術畫冊的範疇,更像是一部微觀的藝術社會史,為理解中國現當代女性藝術傢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生存狀態,提供瞭寶貴的個案研究樣本。

评分

說實在的,我一開始有點擔心這種“年譜”式的結構會顯得過於刻闆和缺乏感染力,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它在保持時間脈絡清晰的同時,非常注重將潘玉良女士的個人命運與她所處的時代潮流進行富有張力的對話。我特彆欣賞它對一些細微生活細節的捕捉,比如她早期在法國生活中的拮據,或者對某位導師的尊敬與反思,這些“邊角料”的加入,使得這位偉大的藝術傢形象變得立體可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壇人物。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色彩斑斕的畫布背後,是怎樣一個不斷在挑戰自我、超越偏見的人生旅程。這種敘事方式,成功地將曆史的厚重感和藝術的靈動性完美融閤,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僅是學習知識,更是一次精神上的共鳴與洗禮。

评分

作為一個對民國時期藝術史頗有涉獵的業餘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資料的廣度和深度,它不像一般的傳記那樣側重於八卦軼事,而是極其嚴謹地梳理瞭潘先生藝術生涯的每一個重要節點。我尤其贊賞它對早期留學法國期間的資料挖掘,很多早期展覽的目錄信息和評論,即便是在一些專業藝術史著作中也難以尋覓,這本書卻能係統地羅列齣來,並且附上瞭當時巴黎的文化背景分析,這讓讀者能更深入地理解她是如何在新舊思潮的碰撞中確立自己風格的。更令人驚喜的是,對於她晚年迴國後,與國內畫壇的互動和影響,這本書也做瞭細緻的考察,不再是簡單地將她視為“旅法畫傢”,而是定位她在特定曆史時期對中國現代藝術多元化發展的貢獻。這種全景式的梳理,極大地拓寬瞭我們理解潘玉良藝術成就的維度。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精準,讀起來感覺不像是在看一本枯燥的年譜,更像是在跟隨一位資深策展人,一步步走進藝術傢內心世界的旅程。它很懂得如何“留白”,在重要的轉摺點,作者會巧妙地引用一些相關的詩詞或潘先生自己的隻言片語,讓冰冷的時間綫瞬間充滿瞭溫度和情感張力。比如,在描述某段低榖時期,文字的密度會自然降低,留齣大量的空間讓讀者去揣摩畫作本身的情緒,而不是急著去填補空白。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技巧,讓讀者在信息獲取的同時,還能保持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不會産生信息過載的感覺。它成功地將“年譜”這種強調時間順序的體裁,轉化成瞭一種富有生命力的藝術行走指南,讓人欲罷不能,恨不得立刻去重溫每一幅被提及的代錶作。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太棒瞭,紙張的質感摸起來就很高級,尤其是封麵那張潘玉良女士的經典自畫像復刻,色彩的層次感和筆觸的細膩度都處理得非常到位,讓人忍不住想多看幾眼。內頁的排版也看得齣是用心瞭,圖文混排的疏密得當,閱讀起來絲毫沒有壓迫感。我特彆喜歡它在關鍵時間節點配上的那些罕見的老照片,有些黑白照片裏的光影處理,簡直就是一堂生動的攝影課,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那個年代的氛圍,比起純粹的文字敘述,這種視覺上的衝擊力強太多瞭。而且,很多作品圖片的清晰度令人驚喜,即便是尺幅巨大的油畫,細節紋理也能看得很清楚,對於研究她用色的習慣和筆觸的特點,提供瞭極佳的參考資料。裝幀的堅固程度也讓人放心,這種厚重的體量,肯定能經受住反復翻閱的考驗,絕對是值得收藏的一件藝術品,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