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可能進化的心理學》探討的重點是人類進化的問題,但作者所談的並非生理功能層麵的進化,而是心理,乃至意識層麵的進化。其實書中所談及的內容在實質上與各類正宗的修行體係並無本質上的區彆,隻不過所用的語言是“現代的”和“科學的”,更加容易被接受過現代教育的人所理解。其實很多的體係都是一種嚮內看,去研究內在的心理學,它們實修的方法也都是一種心理層麵的訓練。盡管我們隻有一個身體,但是基於時代、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每個體係所用的專門語言,即進行自我觀察時獨有的標識係統和自我發展的路綫圖都是不同的。
內頁插圖
目錄
PART 1
譯者序
PART 2
作者簡介
序
PART 3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精彩書摘
我要談的是與心理學有關的研究。不過我必須提醒你們,我所說的心理學,完全不同於任何你們對“心理學”一詞的瞭解。
首先我必須要提到的是,在曆史上,心理學的水平從未像現在這麼低,已經完全喪失瞭與其自身淵源和本義的聯係。因此,現在要定義“心理學”一詞就更加的睏難。盡管曆史上從未有過如此之多的心理學理論和著作,但我們仍然很難說齣心理學是什麼以及它在研究什麼。
心理學有時被稱為一門新的科學,這是大錯特錯的。心理學或許是最古老的科學,但是很不幸,就其最根本的特徵而言,它應該算是一門被遺忘的科學。要明白心理學為何會被遺忘,我們必須先瞭解,除瞭在近代,心理學從未以它自己的名字存在過。齣於種種原因,心理學一嚮被懷疑在宗教、政治或道德方麵具有錯誤的或敗壞的傾嚮,因而不得不以各種喬裝的麵目齣現在世間。
數韆年來,心理學一直以哲學的名義存在著。在印度,被稱為六大哲學派彆之一的各種瑜伽,其根本內容就是心理學。蘇菲教義主要也是心理學,卻被認為具有半宗教與半玄學的性質。在歐洲,甚至就在最近的19世紀末期,許多心理學上的著作仍然被冠以哲學的名稱。盡管幾乎所有哲學的分支,如邏輯學、認知的理論、倫理學、美學等,都被認為是屬於研究人類心智的工作,但是心理學仍被視為低於哲學,並且隻與人性中卑劣或微不足道的一麵相關。
第一講在以哲學的名義存在之前,心理學早就存在,並且與不同的宗教有所關聯。這並不意味著宗教和心理學曾經是同一個東西,或者它們之間有關聯的這個事實已為人所熟知。而是意味著幾乎每一種為人所知的宗教——當然不是指近代的僞宗教——都毋庸置疑地發展瞭某種與特定修習方法有關的心理學教導。因此,對宗教的研究往往也包括瞭對心理學的研究。在非常正統的宗教著作中,也有許多來自不同國傢和時代的傑齣心理學作品。譬如說,在早期的基督教中,有一部著作叫《慕善集》,是由許多位作者的書集結而成的,至今它仍為東正教會所采用,特彆用於對修士的教導。
在心理學與哲學、宗教相關聯的同時,它也以藝術的形式存在過。詩歌、戲劇、雕刻、舞蹈,甚至建築,都是傳達心理學知識的形式。比方說,各種哥特式的大教堂,就其主要的意義而言,就是一種錶現心理學的作品。
在遠古,當哲學、宗教和藝術尚未以我們所熟知的形式齣現時,心理學已經以神秘宗教儀式的形式存在著,比如埃及和希臘的神秘宗教儀式。
在神秘宗教儀式消失後,心理學就以象徵性的教義形式存在著。這些教義有時與當時的宗教有關,有時則沒有,例如:占星術、煉金術、巫術,以及較近代的共濟會、玄秘論和通神論。
在這裏必須注意的是,所有的心理學體係和學說,無論是現存的、曾經公開存在的、還是曾經隱秘存在或喬裝存在過的,都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這類體係是按照對人的觀察,或者對人的假設或想象來研究人。近代“科學的”心理學以及與它有關的一切都歸於此類。
第二類:這類體係不是按照對人的觀察,或者對人的想象來研究人,而是從人的潛力,即人有可能進化的觀點來研究人。
第二類體係。實際上就是最初的心理學體係,無論如何都算是最古老的體係,也隻有這類體係纔能夠解釋被遺忘的心理學淵源和本義。
我們一旦瞭解從人有可能進化的觀點來研究人的重要性,那麼就會明白“心理學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第一個答案:心理學是對與人進化的可能性相關的種種原理、法則和事實所進行的研究。
在這些講座中。我將隻是從這個觀點齣發來進行探討。
我們的第一個問題是:人有可能進化究竟是什麼意思?第二個問題是:對於人可能的進化有什麼特彆的必要條件?
我首先必須立刻說明的是:我無法接受近代對人類起源以及人類早期進化的普遍看法。我們必須瞭解,對於人類的起源,我們一無所知,而且我們也沒有人類生理或心理進化的證據。
……
前言/序言
這本成於上個世紀中期的小書是由第四道大師葛吉夫的弟子鄔斯賓斯基所寫的演講稿集結而成的。它以第四道體係為基礎。闡述瞭基於這個秘傳法門的角度對於許多學科,尤其是近代心理學以及進化論的顛覆性認識。它以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呈現瞭一個復雜的人類內在世界,讓我們對自身,對生活以及對人類社會都有瞭一種全新的認識。
本書探討的重點是人類進化的問題,但作者所談的並非生理功能層麵的進化,而是心理,乃至意識層麵的進化。對於到底這種進化是否可能,要如何進行。需要什麼條件等等這些問題在本書中作者都給齣瞭精確的答案。
其實書中所談及的內容在實質上與各類正宗的修行體係並無本質上的區彆,隻不過所用的語言是“現代的”和“科學的”,更加容易被接受過現代教育的人所理解。其實很多的體係都是一種嚮內看,去研究內在的心理學,它們實修的方法也都是一種心理層麵的訓練。盡管我們隻有一個身體,但是基於時代、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每個體係所用的專門語言,即進行自我觀察時獨有的標識係統和自我發展的路綫圖都是不同的。
譯者序缺乏實修經驗而同時學習、比較和評判多門這樣的語言,或者說標識係統和路綫圖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隻會讓人浮於錶麵而無法深入,無法獲得真正的理解,無法實現素質的轉化。
書中的內容給你所帶來的影響在最初可能隻是理智層麵或知識層麵上的,換句話說,它隻觸動瞭你的理智中心,不會給整個的你帶來真正的改變。隻有當你的每個中心都被同等地觸動時,真正的改變,素質層麵的轉化纔有可能發生。因此,實修纔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讓文字滲透到你的每一個部分裏,讓你的身心腦,讓整個的你都發生實質性的改變。
本書是一本內容精準而簡練的第四道入門介紹書籍,如果讀者朋友們對於第四道體係或者第四道大師葛吉夫本人有更多的興趣,可以進一步閱讀本書封底勒口上所列的其他第四道叢書。
《人類心智的演化》 一、 引言:探尋心智的根源,理解人類為何如此 人類,作為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存在,其復雜精妙的心智能力,至今仍是科學界和哲學界不懈探索的謎團。我們如何從遠古的祖先演化齣如此高度發達的認知、情感和社會性?這種演化過程塑造瞭我們怎樣的思維模式、行為傾嚮,又帶來瞭怎樣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形態?《人類心智的演化》一書,並非簡單羅列心理學知識,而是緻力於從演化論的宏大視角齣發,深入剖析人類心智之所以如此,其深層的生物學根源和演化驅動力。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迴溯人類心智漫長的演化之旅,揭示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麵貌的古老印記,以及它們如何仍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這是一場關於“我們是誰”的深刻追問,也是一次對人類本質的係統性解讀。從最基礎的感官知覺,到最復雜的抽象思維,從最原始的情感衝動,到最精妙的社會互動,本書都將置於演化的框架下進行審視。我們不再僅僅將心理現象視為孤立的事件,而是理解它們是韆萬年來自然選擇的産物,是為瞭更好地生存和繁衍而演化齣的適應性機製。通過理解這些機製的演化曆程,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人類的優勢與局限,更深刻地理解個體行為與群體現象的背後邏輯,甚至為我們當前麵臨的社會挑戰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考路徑。 二、 演化基石:行為的生物學根源與自然選擇的力量 要理解人類心智的演化,首先必須迴歸其生物學基礎。本書將詳細闡述演化論的核心原則,並重點關注自然選擇在塑造行為和認知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們將探討基因、遺傳以及環境因素如何相互作用,決定著個體的發展軌跡。 基因與行為的聯係: 並非所有行為都是後天習得的,許多基本的行為傾嚮和認知模塊都具有演化根源,體現在我們的基因之中。本書將介紹行為遺傳學的一些基本概念,解釋某些基因變異如何影響神經遞質的水平,進而影響情緒、決策和社交行為。我們將審視那些在我們基因中刻下的“原始程序”,比如趨利避害的本能、對特定威脅的警覺,以及對親緣關係的偏好。 自然選擇的壓力: 人類祖先所處的嚴酷環境,塑造瞭他們的生存策略。飢餓、捕食、疾病、競爭,這些都是強大的自然選擇壓力。本書將深入分析這些壓力如何驅使人類發展齣特定的心理適應器,例如: 識彆威脅的機製: 對蛇、蜘蛛、高處等事物的恐懼,並非完全是文化習得,而是演化齣的對潛在危險的快速反應機製,能夠提高生存幾率。 食物偏好與厭惡: 對甜食、脂肪的喜愛,以及對腐敗食物的厭惡,都是演化齣的對高能量食物和有害物質的規避策略。 社會聯盟的形成: 在危機四伏的環境中,個體能夠形成互助的群體,共同對抗外敵、分享資源,這大大提高瞭生存和繁殖的成功率。因此,具備閤作、信任、忠誠等社會性特質的個體,在演化中更具優勢。 性選擇的驅動: 除瞭生存,繁殖也是演化推手。性選擇,即在配偶選擇過程中産生的競爭和偏好,同樣深刻地塑造瞭人類的心智。本書將探討兩性在繁殖策略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瞭男性和女性在吸引力、嫉妒、親密關係以及資源獲取等方麵的心理傾嚮。例如,對伴侶忠誠度的擔憂,對某些體徵的偏好,都與性選擇的演化邏輯息息相關。 三、 認知革命:大腦的演化與心智能力的崛起 人類心智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在於其高度發達的認知能力。本書將追溯大腦的演化過程,探究哪些關鍵的轉變使得人類能夠發展齣如今的語言、工具製造、抽象思維和文化傳承。 大腦結構的演化: 人類大腦相較於其他靈長類動物,其體積和復雜性都有顯著增加,尤其是新皮層。本書將介紹大腦不同區域的功能,以及它們在認知能力演化中的作用。我們將關注額葉皮層的擴張,它與高級認知功能如計劃、決策、工作記憶和自我控製緊密相關,這些能力在人類社會化過程中至關重要。 語言的齣現與影響: 語言是人類最強大的心智工具之一。本書將探討語言演化的可能性,以及它對人類思維方式的革命性影響。語言不僅是溝通的媒介,更是思維的載體。它使我們能夠: 抽象思考: 能夠用符號代錶事物,進行概念化的思考,擺脫對具體事物的依賴。 知識傳承: 將經驗、知識和文化代代相傳,避免瞭每個個體都需要從頭學習的低效率。 復雜協作: 能夠進行更精確、更廣泛的社會協作,共同完成復雜的任務。 工具製造與問題解決: 早期人類製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是其認知發展的重要標誌。本書將探討工具製造如何促進瞭手眼協調、空間認知和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從簡單的石器到復雜的機械,工具的演化與人類智力的演化相互促進,共同推動瞭人類文明的進步。 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 理解他人意圖、信念和情感的能力,是人類高度社會性的基石。本書將深入探討心智理論的演化,解釋為何人類能夠推測他人的心理狀態,以及這如何影響瞭我們的社交互動、欺騙、閤作和道德判斷。擁有發達的心智理論,使我們能夠預測他人的行為,從而在復雜的社會關係中遊刃有餘。 四、 社會性與情感:群體生活的演化邏輯 人類是高度社會化的生物,我們的情感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本書將審視人類社會性的演化根源,以及情感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群體生活的優勢與挑戰: 群體生活能夠提供保護、共享資源、擴大繁殖機會。然而,群體內部也存在競爭、衝突和閤作的復雜動態。本書將探討人類如何演化齣適應群體生活的心理機製,例如: 歸屬感與群體認同: 對群體的歸屬需求,以及形成“我們”與“他們”的群體認同,能夠增強群體凝聚力,但也可能導緻內群體偏好和外群體歧視。 閤作與利他行為: 為什麼我們會幫助不相關的個體?本書將從親緣選擇、互惠利他等演化視角解釋利他行為的演化邏輯。 社會等級與地位: 在群體中爭奪地位和資源,是許多動物共有的現象。本書將探討人類社會等級的演化,以及這如何影響瞭我們的自尊、嫉妒和攻擊性。 情感的演化功能: 情感並非無關緊要的“副産品”,而是具有重要的演化功能,能夠引導我們的行為,幫助我們應對環境。本書將剖析基本情感(如快樂、悲傷、憤怒、恐懼、厭惡、驚訝)的演化起源和功能: 恐懼: 快速逃離危險。 憤怒: 應對威脅和不公。 悲傷: 促使我們反思損失,尋求支持。 快樂: 奬勵有益的行為,鼓勵重復。 厭惡: 避免接觸有害物質。 道德的演化基礎: 道德感並非憑空産生,而是建立在演化齣的社會性基礎之上。本書將探討公平、懲罰、同情等道德情感的演化起源,解釋它們如何幫助人類建立和維持穩定的社會秩序,促進長期的閤作。 五、 現代心智與演化:挑戰與啓示 理解人類心智的演化,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溯,更是對當下的反思和對未來的啓示。本書將探討演化齣的心理機製在現代社會中可能帶來的衝突和挑戰。 “石器時代的心智”與現代生活: 許多人類的心理機製是在遠古環境中演化形成的,它們在適應當時環境的同時,可能在現代社會中引發意想不到的問題。例如: 對高糖高脂食物的偏好: 在食物匱乏的時代是優勢,在現代富足社會則容易導緻肥胖和健康問題。 對陌生人的警惕: 在小型部落時代有助於防範外敵,在全球化時代可能導緻偏見和排斥。 對短期利益的偏好: 在資源不確定的環境中是生存策略,在需要長期規劃的現代社會則可能導緻衝動消費、環境破壞等問題。 演化心理學在理解社會現象中的應用: 本書將展示演化心理學的視角如何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現代社會中的各種現象,例如: 擇偶偏好與婚戀模式: 為什麼我們會選擇某些類型的伴侶? 群體極化與意識形態衝突: 為什麼人們在群體中傾嚮於采取更極端的觀點? 媒體與廣告的影響: 它們如何利用我們演化齣的心理偏好? 教育與育兒: 如何更好地培養下一代,使其適應現代社會? 超越演化限製的可能性: 盡管我們受製於演化的遺産,但人類也擁有學習、反思和主動改變的能力。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認識我們心智的演化根源,來有意識地調整行為,剋服演化帶來的局限,創造更健康、更公平、更可持續的未來。理解演化並非宿命論,而是賦權我們去做齣更明智的選擇。 六、 結論:重塑對人類自身的理解 《人類心智的演化》旨在提供一個全麵、深刻而又引人入勝的視角,來審視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通過探尋心智的演化根源,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類的本質,認識到自身的優勢與局限,並以更科學、更具同情心的方式來麵對個體和社會所麵臨的挑戰。本書將重塑讀者對“我們是誰”、“我們為何如此”的認知,為理解人類自身的復雜性提供堅實的基礎,並為我們如何更好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提供寶貴的啓示。這是一場關於人類自身最深刻的探索,邀請您一同踏上這段激動人心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