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地關注瞭書中關於“文獻的保存與流傳”這一部分的論述,希望能從中汲取一些關於文化遺産保護的宏觀視角。結果發現,這部分內容更偏嚮於圖書館學的常規流程介紹,比如溫濕度控製、裝幀修復的基本常識等,這些信息在任何一本基礎檔案管理教材裏都能找到。我真正想瞭解的是,在當代政治、經濟環境變化下,一些敏感或地緣政治相關的古典文獻是如何在不同國傢和地區之間流轉、被禁錮或被重新發現的故事。那些關於“文獻命運”的宏大敘事,那些跨越國界的文化爭奪戰,都沒有在書中得到足夠的體現。它把文獻“物化”瞭,當作可以被安全儲藏的實體來對待,卻忽略瞭文獻背後承載的權力鬥爭和知識的生命力。這本書的視野似乎被鎖定在瞭“如何安全地把書放在架子上”這個層麵上,而不是“如何讓這些古老的智慧重新在社會中發揮作用”。
评分這套書我本來是衝著那個“古典文獻”的噱頭去的,以為能看到不少晦澀難懂的古籍考據和深奧的文獻學理論,結果拿到手纔發現,哎,方嚮似乎有點偏瞭。它更像是一本針對初學者的“入門指南”而非“進階寶典”。書中對文獻的分類介紹得非常細緻,從紙質文獻到電子資源,講得非常係統,但對於我這種已經摸爬滾打瞭幾年的人來說,很多基礎知識點顯得過於囉嗦瞭。比如,它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解釋如何檢索數據庫,哪些關鍵詞組閤更有效,這些技巧在網絡上隨便一搜就能找到更及時的更新版本。我期待的是那種能讓人眼前一亮的“暗道”或者“獨傢秘笈”,比如某個罕見館藏的發現過程,或者某個經典版本校勘的疑難解析,但這本書整體的調性還是非常學院派和普及性的,缺乏一點“野史”的味道和研究的深度。如果你是想快速瞭解文獻學的概貌,這書不錯,但想深入挖掘某個特定領域的尖端研究,恐怕還得去讀更專業的論文集。
评分說實話,拿到《古典文獻及其利用(第3版)》的時候,我的第一感受是“厚重”,但翻開內頁後,感覺它在“利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略顯保守和傳統。比如,它花瞭很多精力介紹傳統的卡片目錄係統和早期的文獻檢索工具,這些對於理解曆史脈絡當然有價值,可是在當下這個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快速滲透到人文學科的時代,書中對新興的數字化人文(DH)工具的介紹簡直是蜻蜓點水,很不閤時宜。我特彆想知道,最新的OCR技術如何提升古籍的識彆準確率,或者如何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來分析大規模文本語料庫的潛在關聯,但這些內容在書中幾乎找不到。它更像是一個定格在十年前的“使用手冊”,盡管強調瞭“第3版”,但內容更新的迭代速度明顯跟不上行業發展的步伐。對於一個追求效率和前沿工具的實踐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利用”方法論顯得有些滯後瞭。
评分我對這套書的期待值其實是想看看它如何處理“古典”與“現代”的張力,尤其是如何指導一個當代研究者去駕馭那些年代久遠的、充滿瞭不確定性的文本。然而,這本書在處理文本的“不確定性”和“解釋的多元性”方麵顯得過於謹慎瞭。它傾嚮於提供一套標準化的、被主流學術界認可的規範,比如引文格式、版本鑒定的基本原則,這對於學生規範格式是很有幫助的。但對於資深研究者而言,我們更關注的是那些“灰色地帶”——當幾種權威版本互相矛盾時該如何抉擇?當原始文獻缺失或被篡改時,我們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批判性立場?這本書似乎默認存在一個清晰、可被“利用”的文本,而迴避瞭文本本身的脆弱性和解釋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它提供的是“如何使用”,而不是“如何質疑使用工具本身”。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編排是清晰的,這一點我必須承認,每一章的邏輯過渡都很平順,章節標題也起得中規中矩,讓人很容易跟上作者的思路。但是,這種“過分清晰”反而帶來瞭一種審美疲勞。它的語言風格是典型的教科書式敘事,嚴謹有餘,趣味不足。舉個例子,當它講到某個重要的文獻學流派的爭論時,通常會用非常中立、平鋪直敘的語言來描述雙方的觀點,缺乏那種曆史事件的戲劇張力,仿佛在看一份事無巨細的會議紀要。我希望讀到的文獻學著作,即便是學術性的,也能帶有一絲“探案”的色彩,讓讀者感受到學者們在字裏行間尋找真相的激情和掙紮。這本書像一塊打磨得非常光滑的鵝卵石,圓潤,但摸不齣任何獨特的紋理,讀完後能記住的知識點很多,但能觸動人心的思考卻很少。
评分很好
评分东西物美价廉,京东的物流很快
评分郭晓东,1970年3月生,福建霞浦人。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主要学术研究方向:经学、宋明理学、先秦儒学。撰着有《识仁与定性――工夫论视域下的程明道哲学研究》(2006)、《宋明理学》(合着,2009)、《经学、道学与经典诠释》(2011)等。在《中国学术》、《中国哲学史》、《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生,福建霞浦人。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主要学术研究方向:经学、宋明理学、先秦儒学。撰着有《识仁与定性――工夫论视域下的程明道哲学研究》(2006)、《宋明理学》(合着,2009)、《经学、道学与经典诠释》(2011)等。在《中国学术》、《中国哲学史》、《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评分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答和根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对图书倾注的爱,就是对才智的爱。——德伯里
评分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
评分郭晓东,1970年3月戴望,字子高,浙江德清人,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十七。晚清今文经师。曾游曾国藩幕府,校书金陵书局,前后凡六年。戴氏主要著作有《戴氏注论语》二十卷、《颜氏学记》十卷、《管子校正》二十四卷,又有未完稿《古文尚书述》。
评分很好的一部书,很全面也有很多新的知识
评分此书已经出到第3版了,每一版都有许多新内容,这版也是,紧跟时代步伐。不过,对于作者觉得最有价值的增补内容,即电子书籍部分,实在觉得价值一般。没什么必要介绍,介绍的都是些常识,花了不少笔墨,有些浪费。书籍的格式也非这种书所需要。
评分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答和根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对图书倾注的爱,就是对才智的爱。——德伯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