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導言
蒯因在20 世紀哲學中的地位
蒯因濃縮版
蒯因的方案
2 存在著的所有證據
經驗論的主要信條
“經驗論的五座裏程碑”
3 兩個教條
4 整體論
這一學說及其根源
整體論的啓示
5 重構的經驗論
6 有什麼
本體論承諾
物理主義和還原論
設定
7 不確定性
理論的不充分決定性
指稱的不可測知性和翻譯的不確定性
對不充分決定性的再考察
真理
8 運用科學
關於自然化認識論的論證
在其新背景中的認識論
引用的著作
關於自然化認識論的論證
“自然化認識論”和“自然種類”都發錶於1969年,是《本體論的相對性及其他論文》中的第三篇和第五篇文章。盡管這兩篇文章開啓瞭當今重要的一些研究綱領,但在一些哲學領域,蒯因關於自然化認識論的論證和說明仍然極具爭議性。在某種意義上,發生爭議並不令人吃驚。根據認識論和科學哲學的曆史來看,蒯因的下述建議是令人吃驚的:這些學科應該作為科學的一部分(“作為心理學的一章”)來加以認識和追求。它反對像曆代哲學傢所追求的(以及像有些人繼續追求的)那樣,把認識論視為獨立於科學而且其目標是為科學辨護的“第一科學”。相反,蒯因論證說,認識論是科學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自我意識到的科學。
但是,考慮到蒯因關於我們己經探究的那些主題的觀點,這條提議——拋棄傳統的認識論而支持自我意識到的科學——就根本不令人吃驚瞭。蒯因認識到卡爾納普在《構造》中肩負的方案不可能完成之後,緊跟著就有瞭這條建議;而這條建議也反映瞭蒯因(早在1936年)就懷疑邏輯和數學的句子是根據定義為真的。兩者均齣現在“自然化認識論”的論證中。而且,蒯因對分析/綜閤區分的拒斥使得認識論那據稱非經驗的地位成為不可能。最後,自然化認識論如同蒯因所構想的那樣,是蒯因一直尋求重構的經驗論的一個自然結果。
“自然化認識論”的開頭幾頁,把蒯因論證自然化認識論的源頭歸於20世紀前半期未能實現休謨的下述指令,即證明每一個真理要麼可以根據邏輯得到說明(對於邏輯和數學的真理),要麼可以根據感覺經驗得到說明(對於經驗真理)。當然,在這篇文章中,蒯因重點關注的是第二項方案;但他是從討論第一項方案開始的。這使得他後來在下述兩者之間做瞭比較:一是第一項方案的失敗(到蒯因發錶“自然化認識論”時纔被普遍承認);一是第二項方案的失敗,他認為這是不可避免的(但尚未得到普遍承認)。評論者過於經常地忽視瞭這開頭幾頁。
蒯因指齣,數學基礎的研究中有兩個中心。“概念研究”是證明數學概念可以用邏輯術語來定義。“學說研究”是證明數學真理能夠從“明顯的或至少潛在明顯的…邏輯真理”(70)推導齣來。當然,兩項方案是聯係在一起的。如果數學概念可以用邏輯術語來定義,那麼,數學真理歸根結底也就是邏輯真理。如果後者是自明的,那麼前者也是自明的。
蒯因指齣,這一方案在概念方麵和學說方麵都失敗瞭,這是因為數學原來不可還原為“邏輯本身”,而“隻能還原到集閤論”。(70)由於下述兩個理由,這令人深深地失望。
終極真理,即集閤論的那些公理……比起我們由它們推齣的大部分數學定理來,有著更小程度的明顯性和確定性(它們正因其明顯性和確實性而被選為公理)。並且,由哥德爾的工作我們知道:即使我們放棄自明性要求,也沒有任何一個一緻的公理係統能夠涵蓋數學。(70)
這樣,將數學還原為集閤論就沒有“揭示齣數學知識的依據”,沒有“證明數學知識何以是可能的”。(70)
在這個背景下,蒯因轉而努力去發現(可承認的)經驗科學的基礎。這裏也有一個概念方案和一個學說方案。概念方案,可追溯到休謨,就是根據與感覺經驗直接聯係(或等同)的東西去定義關於物理實體的句子。在這個方案上已有瞭進展。對休謨而言,物體將被等同於一束束感覺印象,蒯因把這種探索描述為“大膽的和簡單的”。隨之而來的從印象到作為經驗意義承載者的句子的轉嚮(經驗論的第二座“裏程碑”),改變瞭概念方案的關注中心。現在的目標是要證明,關於物體的句子來源於或可還原為關於直接感覺經驗的句子。
讀完後,我感到瞭一種強烈的“未竟之感”,但這並非貶義,而是一種被激發的好奇心。這本書的價值,或許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樹立一個文化符號。它用一種近乎傳記式的筆調,描繪瞭一個孤獨的、執著的思想者形象,他麵對的是一個日益碎片化的世界,試圖用邏輯和經驗的繮繩來約束意義的野馬。書中對蒯因一生中幾次關鍵的學術轉嚮的描繪,非常生動,尤其是他如何不動聲色地瓦解瞭分析哲學的某些基石,卻又構建瞭新的結構。這種敘事方式,如同在看一齣莎士比亞戲劇,充滿瞭對人性弱點和智力偉大的交織描摹。它沒有給我們提供一把可以直接通往真理的鑰匙,而是讓我們看到瞭鑰匙的設計圖,以及它為何能夠開啓那扇門——盡管那扇門具體通嚮何方,讀者還需要自己去探索。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贊嘆的是其結構上的精巧布局,它將對個體思想的探討,巧妙地融入瞭更宏大的曆史與文化變遷之中。作者似乎是一位高明的園丁,他沒有去雕琢每一朵花的細節,而是著力於描繪整個花園的布局和光影變化。書中對“哲學作為一種規範科學”的探討,雖然沒有深入到技術層麵,但卻抓住瞭其精神實質:一種對純粹思辨的厭倦和對經驗現實的迴歸。這種描述,使得蒯因的形象不再僅僅是一個邏輯學傢,而是一位試圖在學科的廢墟上重建傢園的建築師。整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沉浸式的,它引導你感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所承受的壓力和所懷有的雄心。它成功地塑造瞭一種“蒯因式”的氛圍,讓你在閤上書本時,感覺自己仿佛參與瞭一場嚴肅而深刻的思想冒險,盡管具體的戰役細節仍需查閱其他資料。
评分這本薄薄的小冊子,拿到手裏的時候,我就有一種莫名的期待。標題直白地指嚮瞭蒯因這位哲學巨匠,但內容卻似乎繞瞭一個大彎,更多地像是在描摹一種思想的氛圍,而非對特定理論的詳盡梳理。閱讀它,更像是一次在思想迷宮中漫步的體驗。作者似乎對蒯因的哲學體係保持瞭一種審慎的距離,沒有急於將復雜的邏輯圖景硬塞給我們,反而更關注這位思想傢在學術史中的位置,以及他如何挑戰瞭既有的哲學範式。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蒯因的“自然化認識論”的描繪,它並非枯燥的術語堆砌,而是像一幅動態的畫麵,展示瞭認識論如何從形而上的空中樓閣,一步步迴歸到經驗科學的土壤之中。這種敘述方式,讓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哲學概念變得可觸摸、可感知。它沒有直接告訴你蒯因的“真值條件句”或“不確定性論題”的細節,卻巧妙地勾勒齣瞭他思考的脈絡和最終的落腳點,讓人在不甚明瞭技術細節的同時,對這位哲學傢的宏大誌嚮有瞭深刻的印象。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處理方式,對於初涉哲學領域的人來說,降低瞭門檻,卻又不失思想的深度。
评分這本書的筆觸是如此的輕盈,以至於初讀時,我甚至懷疑它是否真正涵蓋瞭蒯因哲學的核心。它更像是一篇高度提煉的散文,而非嚴肅的學術導論。作者的語言風格充滿瞭古典的韻味,用詞考究,句子結構復雜而優美,讀起來像是在品鑒一壺陳年的老茶,需要細細咂摸纔能體會其迴甘。我注意到,書中反復齣現對“語言與實在”之間緊張關係的探討,但這種探討總是以一種近乎詩意的方式呈現,很少涉及蒯因的標誌性論斷。例如,它談到瞭蒯因對語言依賴性的反思,但沒有直接引用那些著名的論證。這種處理使得整本書讀起來非常流暢,沒有任何哲學著作常見的晦澀感,但對於我這樣期待獲得清晰知識點的讀者來說,多少有些意猶未盡。它像是為我們提供瞭進入蒯因思想世界的“引路麯”,鏇律動聽,卻尚未進入主鏇律的高潮部分,留下瞭巨大的想象空間。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策略極其大膽,它似乎刻意避開瞭與蒯因直接對話的僵局,轉而從外部視角審視這位思想傢對整個二十世紀哲學版圖的影響。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對蒯因與邏輯實證主義陣營之間那種復雜、微妙的“愛恨情仇”的刻畫。它將蒯因塑造成一個既是內部的背叛者,又是理念的繼承者。這種“非直接”的敘述,反而産生瞭一種奇特的張力,讓讀者不得不主動去填補那些缺失的理論環節。比如,書中提到“日常語言的局限性如何成為一個無法迴避的哲學重負”,雖然沒有明說這是蒯因對傳統形而上學的批判,但其指嚮性是顯而易見的。整本書的節奏感掌握得非常好,像一部精心剪輯的紀錄片,通過片段化的場景和環境渲染,構建瞭一個完整的時代背景,使得蒯因的形象躍然紙上,盡管我們對他的具體哲學立場瞭解得並不深入。
评分最前提条件是读洛克的原著。
评分笛卡尔欧洲近代哲学之父,思想深邃,很不错。
评分作者安排全书结构方面很赞,清晰地展示了洛克思想的内在逻辑联系和思想的各个方面。时代背景的引入很自然,同整本书融为一体。就一本小册子承载的任务而言,算是完成得很不错了。(这种导引读者去阅读思想家原著的介绍性小册子最忌臃肿,在准确的基础上简洁的脉络和结构才是王道啊)
评分呵呵红红火火叫姐姐哈哈哈哈
评分笛卡尔欧洲近代哲学之父,思想深邃,很不错。
评分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曾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后继承巨额遗产,终身隐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费出版。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个人的“存在”,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
评分那些人的气性景仰景仰是可以的,学是学不得的。我景仰了一辈子,学了一辈子,怎么样?”,“他们才气冲天,不可拘于斗室之内,性情独异,不肯垂首低眉伏小。他们是为社会不容的人,官场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他们必须出局。这成就了他们,又祸害了他们,他们的一生无不悲凉凄惨。
评分有印把子自己的一些想法才能够付诸实际,
评分不错的思想家介绍系列图书,值得收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