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世社會和政治研究叢書:明清西域史與迴族史論稿

中國近世社會和政治研究叢書:明清西域史與迴族史論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東平 著,何茲全 編
圖書標籤:
  • 明清史
  • 西域史
  • 迴族史
  • 社會史
  • 政治史
  • 曆史研究
  • 民族史
  • 邊疆史
  • 中國近代史
  • 學術專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690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213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世社会和政治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近世社會和政治研究叢書:明清西域史與迴族史論稿》是作者2000年以來在明清西域史和迴族史領域發錶的一些論文的結集,反映瞭十年來作者在西域史和迴族史方麵的學習與思考。這些論文涉及明清時代中國穆斯林社會法律文化、經濟政策、族群關係等方麵,試圖挖掘利用新材料,例如明清時期伊斯蘭教碑刻資料、流散到海外的清代迴疆檔案、少數民族語言文獻等,對相關問題進行新的闡釋。

內頁插圖

目錄

上編 西域史研究
準噶爾汗國統治時期天山南路賦稅製度考辨
關於清代迴疆伯剋製度的幾個問題
清代迴疆刑法研究
清代迴疆糧賦製度研究:牛津大學所藏清代庫車、沙雅爾署衙檔案之探討
“塔裏雅沁”考
乾隆禦製《敕建迴人禮拜寺碑記》的兩個問題
戰爭的角落:平定準噶爾戰爭中兩個被俘清兵的人生際遇
“迴子官學”初探

下編 迴族史研究
紗燈巴巴傳說:北京迴族對於明時與朝廷關係的麯摺記憶
北京三裏河清真寺“重修清真寺碑記”箋證
北京東四清真寺《敕賜清真寺口口碑記》考
明碑所載官員助修北京清真寺考
明清時期迴族學者漢文譯著與穆斯林宗教法律文化的傳布

明清西域史與迴族史論稿
《大清律例》迴族法律條文研究
《岡誌》中反映的明清北京牛街迴族社會的族群關係

後記

精彩書摘

  從檔案來看,引起庫車糧賦的變動有如下幾個具體的原因:一是革退伯剋,地畝入官,改由他人承種,增加糧賦。見於檔案的事例僅一例,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在庫車革退瞭海子伯剋伊斯瑪依,將其耕種地畝入官,改由阿奇木伯剋鄂斯滿承種,每年交糧25石。
  第二種情況是原屬兵丁耕種官田改交由維吾爾群眾耕種,增加糧賦。檔案中記載說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庫車辦事大臣申保奏請,“將從前駐防兵丁試種稻田改種小麥之官田,領給庫車迴子耕種,每年交糧貳百肆拾石肆鬥”,這一年,庫車承擔的糧賦總數增加為2355.8石。這件事在前引《大清會典事例》第五條史料中也有相關記載,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有城守營交納試種稻子二百三十八石”,所以原先承種這些官地的是庫車的城守營,他們交給官府的是稻子238石。
  第三種情況是因為開展“迴屯”增加糧賦。所謂“迴屯”是清代新疆地區五種屯田形式之一,實即官府組織維吾爾民眾從事的屯田活動,其他四種屯田形式為旗屯、兵屯、民屯和犯屯。根據檔案記載,比較大的幾次“迴屯”是:道光十三年(1833年),庫車辦事大臣常格奏明,將庫車所屬蘇勒曼等處開墾地三萬畝,沙雅爾所屬音阿巴特等處開墾地二萬畝,散給兩城無業的貧窮維吾爾百姓七百名耕種,以資養贍,待種過三年後,也就是自道光十七年(1837年)開始,在兩城分領地畝的民戶名下,按年按名徵收糧5鬥,這一措施共增加糧賦350石。其中庫車分領地畝的民戶有五百名,每名每年交納糧5鬥,每年共交納小麥250石。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庫車辦事大臣德全上奏說,庫車所屬托依伯爾底等處所墾地73750畝,阿奇木伯剋呈齣私墾地42863畝,續墾地3780.2畝,共新墾地畝120393.2畝,分給庫車和沙雅爾兩城維吾爾農民試種,著有成效,因此自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起,按照每畝徵收糧食5升的標準徵糧,一共增加糧賦6019.66石。這部分糧賦並不直接徵收糧食實物,而是摺算成銀兩,其摺算標準是,每石摺銀5錢,共摺銀3009.83兩,同時又按每銀一兩摺閤普爾錢四百文的比價,摺算成錢1203串932文。這部分增加的收入被“收存貯庫”,“以備搭放本處官兵養廉鹽菜等項,作正開銷”。這條史料在《欽定戶部則例》捲六《田賦一下》中也有記載,隻是未說明是分交庫車和沙雅爾兩地維吾爾群眾耕種,容易讓人誤將徵收的銀兩隻記人到庫車名下。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辦事大臣德全奏稱,庫車所屬阿哈吐拉等處續墾地有12000畝,交給庫車、沙雅爾兩城民戶試種,著有成效,請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起,按年每畝徵糧5升,共徵糧600石。這部分糧賦也被摺閤成銀兩或普爾錢,徵收存庫,以備搭放官兵養廉鹽菜等項作正開銷。
  ……
《帝國邊疆與多元族群:明清時期中亞、西北與東北的互動研究》 本書概述 本書聚焦於明清之際中國帝國與周邊地區——特彆是西域、西北、東北邊疆地帶——的復雜互動關係。它摒棄瞭傳統史學中將邊疆視為單純“化外之地”的刻闆印象,轉而深入考察帝國在不同邊疆區域實施的多元化治理策略、族群關係的動態演變,以及這些互動如何塑造瞭帝國自身的政治結構與社會麵貌。全書采用跨學科的史學視角,整閤瞭政治史、社會史、文化史及民族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旨在構建一幅更為細緻、立體且富有張力的明清邊疆圖景。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理解“帝國秩序的構建”是如何在異質性的地理空間和族群環境中實現的。我們考察的不僅是中央政權的力量投射,更著眼於地方精英、宗教領袖、商業網絡以及遊牧共同體在這一過程中的能動性與適應性。 --- 第一編:西域的權力重塑與多重認同(約450字) 第一編深入剖析瞭明清時期西域(主要指準噶爾汗國衰落後至乾隆徵服後的區域)的政治真空、權力更迭與社會整閤過程。不同於將焦點集中於單一王朝徵服的敘事,本編側重於展現西域社會內部的復雜性與適應性。 第一章:察閤颱後的權力碎片化與地方精英的崛起。 本章梳理瞭明朝勢力進入西域初期,地方伊斯蘭教蘇菲派領袖、綠營官員以及本土貴族(如白山派和黑山派勢力)之間錯綜復雜的權力博弈。重點分析瞭“瓦剌歸附”與“和卓之亂”如何成為中央調控地方事務的契機。我們考察瞭明代對迴部(維吾爾穆斯林)的“羈縻”政策如何與清初對部分地區實行的“旗分製”相結閤,形成一種多層次的間接統治模式。 第二章:漕運、商貿與邊疆經濟的重構。 詳細研究瞭西域商業網絡在帝國控製下的重塑。討論瞭茶葉、馬匹、毛皮等關鍵物資的跨區域流通,以及帝國如何通過管理商站、發放“敕書”和“印票”等手段,將商業活動納入其財政和政治控製體係。研究錶明,經濟聯係往往是政治影響力的重要載體,而非單純的附屬品。 第三章:宗教、律製與社會整閤的張力。 本章深入探討瞭伊斯蘭教法(沙裏亞法)與帝國律製(如《大清律例》的變通適用)在西域地區的並行與衝突。通過分析判例和地方教派文獻,揭示瞭社會秩序的維持依賴於對本土宗教權威的承認與有限度的自治權授予,而非全麵的強製同化。關注迴部社會對“儒傢倫理”的接受程度及其變異。 --- 第二編:西北邊疆的族群互動與軍事社會(約500字) 第二編將目光投嚮瞭更為緊密連接的甘肅、寜夏及青海地區,重點考察瞭漢族、迴族、藏族與濛古族之間在軍事、宗教和土地開發方麵的深度互動。 第四章:迴族精英的軍事化與國傢構建。 本章詳細考察瞭清代“迴營”製度的運作及其在鞏固西北邊防中的核心作用。不同於將迴族視為單純的“順從者”,本書強調瞭迴族軍事領導階層(如世襲的世職官員)在維護帝國穩定中的主動性和精英性。分析瞭“馬營”和“步營”的內部結構、俸祿製度以及其如何吸納和整閤瞭不同地域的迴族社群。 第五章:青藏高原的宗教政治與帝國的乾預模式。 聚焦於青海地區,探討瞭明末清初格魯派(黃教)在青海的興起及其與濛古部落的聯盟。研究瞭清廷如何通過冊封轉世靈童、設立駐藏大臣前哨機構,以及對地方貴族的經濟扶持,來間接操控青藏邊界的宗教政治平衡,避免直接軍事占領帶來的高昂成本。 第六章:土地開發、移民與族群邊界的模糊化。 考察瞭清代在西北地區推行的“墾荒政策”對既有族群地理分布的影響。分析瞭漢族移民(山東、山西移民為主)與當地迴族、藏族在水利資源和草場利用上的衝突與閤作。通過對地方誌和宗族碑刻的研究,展現瞭在邊疆地帶,族群身份的界限是如何在經濟壓力和通婚現象中變得流動和模糊的。 --- 第三編:東北邊疆的“滿洲化”與內陸化進程(約550字) 第三編關注明末清初東北亞的權力真空、女真諸部(後來的滿洲)的崛起,以及帝國對其原住地——滿洲——采取的差異化治理策略。 第七章:遼東的“傢”與“國”:明末衛所的瓦解與重組。 本章分析瞭明代在遼東設立的衛所製度的衰敗,以及“流民”和“投誠”女真部落如何在明清交替時期成為東北地區新的權力媒介。重點研究瞭清初“圈地”、“遷民”政策的執行細節,以及這些政策對當地濛古、漢、女真(滿洲)社群的衝擊與重組。 第八章:滿洲的“雙重治理”:旗營製度與本土化改造。 探討瞭清朝如何通過“八旗”製度,將一種軍事化的遊牧-定居混閤體轉變為帝國核心的政治和軍事階層。本書特彆關注旗人社會內部,滿洲、濛古、漢軍旗人之間的文化適應性差異。分析瞭滿語、漢語在旗營內部的使用變化,以及“滿洲化”過程的非綫性特徵。 第九章:沙俄東進與帝國防禦體係的壓力測試。 本章將視野擴展至黑龍江流域,考察瞭清朝與沙俄在雅剋薩衝突後的交涉與邊界確立過程。研究瞭尼布楚條約的簽訂不僅是外交事件,更是帝國對東北亞地緣政治格局進行係統性梳理的體現。重點分析瞭清廷如何利用索倫、達斡爾等地方武裝,構建抵禦沙俄滲透的第一道防綫,並考察瞭這些武裝在帝國權力結構中的地位。 --- 結語:一個動態的“中國”概念 本書通過對西域、西北、東北這三個關鍵邊疆區域的比較研究,最終指嚮一個核心論點:明清時期的“中國”並非一個固定不變的實體,而是一個在與周邊多元族群的長期互動、衝突、適應和妥協中不斷被界定、重塑和鞏固的過程。本書強調瞭地方能動性、族群適應性以及治理策略的靈活多變性,為理解近代中國國傢形態的形成提供瞭更為深厚的曆史基礎。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套書的閱讀門檻相當高,但迴報也是巨大的。它不是那種能讓你在周末下午輕鬆翻閱的書籍,它更像是需要你帶著放大鏡,在曆史的微觀結構中仔細探尋的工具書。我關注到其中有一部分內容專門討論瞭清代官方文獻中對西域宗教人物的描述,與同時期的民間敘事之間的巨大落差。這種對文本“聲音”的敏感度,體現瞭作者極高的史學素養。他們沒有滿足於照搬檔案,而是去挖掘那些沉默的聲音,去探究不同權力中心是如何塑造曆史記憶的。整套書在學術上的嚴謹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在嚴謹中依然保持著一種對曆史復雜性本身的熱情和敬意。它不是在“講述”曆史,而是在“重構”曆史經驗。對於那些對傳統史學敘事感到厭倦,渴望接觸更具思辨性和批判性的曆史研究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不容錯過,它會讓你對明清時期的邊疆社會産生一種全新的、更為深刻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看上去就充滿瞭厚重的曆史感,我拿到手的時候,其實是抱著一種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心情。我個人的閱讀偏好其實更傾嚮於那種結構清晰、敘事流暢的通史類著作,而這本叢書的名字,尤其是“明清西域史與迴族史論稿”這幾個字,立刻就給我一種進入瞭特定、深入研究領域的預警感。我趕緊翻閱瞭一下目錄,發現裏麵對具體事件和人物的剖析確實是相當細緻的。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西北地區不同族群間互動關係的那幾章,感覺作者在處理這些敏感且復雜的曆史議題時,采取瞭一種非常審慎且紮實的考據態度。比如,他們對一些地方誌和傢譜的引用,就顯得尤為精到,這讓我感受到瞭一種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而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通論。雖然有些地方的論證過程稍微有些晦澀,需要我反復咀覦,但這種深度的挖掘,無疑是為我理解那個時代社會結構的復雜性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它沒有試圖用簡單的二元對立來概括曆史的洪流,反而展現瞭權力、信仰和地方勢力之間那種錯綜復雜、動態平衡的真實麵貌。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並非一帆風順,它更像是攀登一座技術性很強的山峰,需要堅實的毅力和專業知識作為支撐。我個人在閱讀過程中,時不時地需要停下來,查閱一下其中頻繁齣現的那些特定曆史名詞和地方專有名詞。這套叢書在文獻引注上的完備性是毋庸置疑的,每一條論斷似乎都有著堅實的文本依據。我尤其欣賞作者們在處理“民族”和“族群”概念時的審慎態度,他們似乎都在刻意迴避將“迴族”作為一個鐵闆一塊的、在明清時期就完全定型的政治或文化實體來描繪。相反,書中細緻地描繪瞭不同地域、不同宗教派係下,不同群體在麵對帝國壓力和外部交流時所展現齣的適應性與能動性。這套書的價值,或許不在於提供一個輕鬆愉快的閱讀過程,而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更接近於曆史現場的、充滿瞭不確定性和多重聲音的理解框架。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研究明清帝國治理術和邊疆動態的專業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豐厚的饋贈。

评分

這本書帶來的衝擊感,很大程度上源於它對既有史學觀點的挑戰。我過去對明清交替時期西北地區的印象,大多集中於軍事衝突和朝貢體係的運作。然而,這套叢書的一些論文卻把焦點轉嚮瞭更“軟性”的社會層麵,比如商業網絡、知識傳播路徑,以及宗教思想在民間社會的滲透過程。書中對某些特定傢族或地方士紳在跨區域貿易中的角色分析,就非常有啓發性,它揭示瞭看似固守的邊疆地區,實則是一個信息和商品流動的活躍地帶。作者們似乎在論證,清朝對西域的控製,與其說是純粹的軍事徵服,不如說是對既有社會網絡和經濟結構的精妙整閤與利用。這種從“上層建築”到底層“社會肌理”的視角轉移,讓我對整個帝國邊疆史的理解都得到瞭極大的拓展。讀完後,你會覺得,那些被我們稱為“邊緣”的地方,其實是整個帝國生命力最旺盛的“毛細血管”。

评分

初讀此書,我最深的印象是它在材料運用上的那種“野心”。這套叢書的編輯似乎有意要構建一個宏大而細密的知識網絡,試圖將明清時期中國的“邊疆”地帶——特彆是西域——從傳統的“帝國邊緣”視角中解放齣來,轉而放置到一個更具內在邏輯和活力的曆史場域中去考察。我記得有一個章節專門討論瞭清代對迴族宗教社群的治理策略,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懷柔”或“高壓”這種錶層分析上,而是深入到教派之間的分化、聖徒傳承的網絡構建,甚至是地方精英如何利用宗教權威來實現社會控製的細節。這種層層剝繭的分析,讓原本在我腦海中有些模糊的“西域”圖景,變得立體而鮮活起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偏嚮於嚴謹的學術論文集,節奏比較緩慢,但一旦抓住其中的核心論點,你會發現作者提供的視角是如此具有啓發性,它迫使你重新審視許多過去被教科書簡化瞭的曆史敘事,比如關於“絲綢之路”在明清時期的實際功能和地域重塑。

评分

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

评分

王老师的新书,必须支持

评分

全新未开封。

评分

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便是最佳的润滑剂。面对苦难,我们苦闷、彷徨、悲伤、绝望,甚至我们低下了曾经高贵骄傲的头。然而我们可否想到过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读罗曼?罗兰创作、傅雷先生翻译的《名人传》,让我们从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更让我们明白: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谛克式幻想的苦难;唯有克服苦难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当起命运的磨难。读海伦?凯勒一个个真实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遭受不济命运的人所具备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让我们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运真正的主宰者。在书籍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充实成熟。 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后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读世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淳朴真诚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他的内心在时间的见证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使我们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古人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这些都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

评分

王东平先生研究西域史与回族史有年,其研究扎实向为学界称道。此书是作者近年研究西域史、回族史的论文集,值得学人收藏阅读。

评分

全新未开封。

评分

王老师的新书,必须支持

评分

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便是最佳的润滑剂。面对苦难,我们苦闷、彷徨、悲伤、绝望,甚至我们低下了曾经高贵骄傲的头。然而我们可否想到过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读罗曼?罗兰创作、傅雷先生翻译的《名人传》,让我们从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更让我们明白: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谛克式幻想的苦难;唯有克服苦难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当起命运的磨难。读海伦?凯勒一个个真实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遭受不济命运的人所具备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让我们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运真正的主宰者。在书籍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充实成熟。 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后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读世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淳朴真诚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他的内心在时间的见证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使我们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古人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这些都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

评分

王东平先生研究西域史与回族史有年,其研究扎实向为学界称道。此书是作者近年研究西域史、回族史的论文集,值得学人收藏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