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地方詩文總集匯編(全五百冊)q

曆代地方詩文總集匯編(全五百冊)q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地方詩文
  • 詩歌
  • 文集
  • 曆代
  • 總集
  • 匯編
  • 中國古典文學
  • 地方文獻
  • 文化典籍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景华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
ISBN:9787501358502
商品编码:11487961864

具体描述


除瞭纂修方誌,我國對地方文獻尤其是詩詞文賦等文學作品的搜集匯編有著良好的傳統。尤其是明清兩代,各地府州縣鎮積極整理本地藝文,産生瞭大量的地方詩文總集。民國時期,戰亂頻繁,但地方文獻整理之風未衰。直到現在,各地也在不遺餘力的搜集地方文獻。基於此,我們將曆代地方詩文總集分輯陸續齣版,此次將230多種匯為一編,涉及20多個省市,數百縣鎮,可以補充彆集的不足。既能為今人重編地方藝文提供文獻資料,也能為地方文獻和文學研究提供便利。



目 録

省市書 名作 者版 本
北京都門雜詠一捲(清)楊靜亭編清同治三年(1864)榮祿堂刻本
北京舊京文存八捲詩存八捲孫雄輯民國二十年(1931)鉛印本
天津津門詩鈔三十捲(清)梅成棟編清道光四年(1824)思誠書屋刻本
天津津門徵獻詩八捲(清)華鼎元輯清光緒十二年(1886)刻本
天津津門古文所見録四捲(清)郭師泰編清光緒十八年(1892)刻本
天津燕南二俊詩鈔二種二捲(清)陶樑輯清道光刻本
天津鞦吟集一捲(清)李雲楣輯清道光二年(1822)刻本
天津沽上梅花詩社存稿二十捲(清)王崇綬輯清鈔本
天津若清菴詩鈔三種三捲(清)陳嗣俊輯清鈔本
河北國朝畿輔詩傳六十捲(清)陶樑輯清道光十九年(1839)紅豆樹館刻本
河北永清文徵五捲(清)章學誠纂清刻本
河北容城三賢集十二捲(清)張斐然輯清道光十六年(1836)正義書院刻本
河北滄州明詩鈔一捲續鈔四捲補鈔二捲補遺一捲(清)王國均輯清鹹豐八年(1858)刻本
河北國朝滄州詩鈔十二捲(清)王國均輯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
河北永平詩存二十四捲(清)史夢蘭輯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
河北遵化詩存十捲補遺一捲(清)孫贊元編清光緒十三年(1887)刻本
山西晉國垂棘二十捲明範弘嗣輯清初刻本
山西國朝山右詩存二十四捲附集八捲(清)李錫麟等輯清嘉慶刻本
山西潞安詩鈔前編四捲後編十二捲(清)程之玿輯(清)常煜輯清道光十九年(1839)寡過未能齋刻本
山西蒲溪吟社三傢詩鈔四捲(清)顧貽祿編清平嵐書屋鈔本
東北地區白水紀勝二捲首一捲 (清)李樸安輯清光緒十七年(1891)刻本
東北地區遼東三傢詩鈔劉承幹輯民國吳興劉氏嘉業堂刻本
東北地區白山詞介五捲(清)楊鐘羲輯清宣統二年(1910)長洲刻硃印本
上海海藻二十八捲補遺一捲嚴昌堉編民國三十二年(1943)鉛印本
上海明練音續集十捲首一捲末一捲(清)王輔銘輯清雍正爾雅堂刻本
上海國朝練音初集十捲首一捲末一捲(清)王輔銘輯(清)金尚柬校清乾隆八年(1743)飛霞閣刻本
上海鬆風餘韻五十捲末一捲(清)姚弘緒編清乾隆八年(1743)刻本
上海青浦詩傳三十四捲(清)王昶輯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經訓堂刻本
上海海麯詩鈔十六捲補編一捲(清)馮金伯輯清嘉慶十二年(1807)刻本
上海泖東近課五捲(清)王芑孫輯清嘉慶十九年(1814)刻本
江蘇江蘇詩徵一百八十三捲(清)王豫輯清道光元年(1821)焦山海西庵詩徵閣刻本
江蘇江左三大傢詩鈔清顧有孝、趙雲編清康熙六年桐葉山房刻本
江蘇江左十五子詩選十五捲(清)宋犖輯清末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
江蘇群雅集四捲李振裕輯康熙二十四年刻本
江蘇吳都文粹十捲(宋)鄭虎臣輯清康熙至乾隆活字本
江蘇吳風二捲(清)宋犖輯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刻本
江蘇毗陵六逸詩鈔二十四捲(清)孫讜編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孫讜刻壽南堂印本
江蘇毗陵文録八捲趙震輯民國二十年(1931)鉛印本
江蘇南邦黎獻集十六捲(清)鄂爾泰輯清雍正刻本
江蘇七十二峰足徵集八十八捲(清)吳定璋輯(清)陳祖範編訂清乾隆十年(1745)依綠園刻本
江蘇甓湖聯吟集(清)李光國輯清乾隆十九年(1754)刻本
江蘇國朝鬆陵詩徵二十捲(清)袁景輅輯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
江蘇鬆陵文録二十四捲(清)淩淦編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江蘇海虞詩苑十八捲(清)王應奎編(清)顧士榮校訂清乾隆刻清補刻本
江蘇海虞文徵(清)邵鬆年輯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 石印本
江蘇梁溪詩鈔五十八捲(清)顧光旭輯清嘉慶元年(1796)雙橋草堂刻本
江蘇淮海英靈集十集(清)阮元輯録清嘉慶三年(1798)儀徵阮氏小琅嬛僊館刻本
江蘇東臯詩存四十八捲詩餘四捲(清)汪之珩輯清嘉慶八年(1803)金陵汪氏文園刻本
江蘇婁東詩派二十八捲(清)汪學金輯清嘉慶九年(1804)詩誌齋刻本
江蘇假年録(清)周秉鑑輯清嘉慶十年(1805)周氏易安書屋活字本
江蘇高郵夏氏遺書十種四十八捲(清)夏味堂等撰清道光高郵夏氏刻本
江蘇五山耆舊今集初刊八捲(清)楊廷撰輯清道光刻本
江蘇錫山文集二十捲姓名總目一捲(清)王史直(清)王史鑑編清道光二十年(1840)華湛恩刻本
江蘇錫山攬袂集二捲首一捲附鬆濨祠廟事略一捲(清)邵吟泉輯清同治十二年(1873)活字本
江蘇海州文獻録十六捲(清)許齊林輯鈔本
江蘇苔岑集初刊十八捲(清)蔣棨渭輯清道光三十年(1850)蔣氏味清堂刻本
江蘇國朝崑山詩存三十二捲(清)張潛之輯清鹹豐元年(1851)讀易樓刻本
江蘇崇川詩鈔彙存一百二十三捲目録一捲(清)王藻編清鹹豐七年(1857)刻本
江蘇昭陽述舊編三捲(清)李福祚輯清鹹豐七年(1857) 刻本
江蘇隨園圖題辭四捲說一捲詩餘一捲(清)袁起輯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
江蘇常州賦一捲(清)禇邦慶編注清光緒七年(1881)刻本
江蘇國朝常州駢體文録三十一捲附結一宦駢體文一捲(清)屠寄輯清光緒十六年(1890)刻本
江蘇海陵文徵二十捲(清)夏荃輯(清)陳寳晉校清光緒九年(1883)補刻本
江蘇秣陵集六捲(清)陳文述輯清光緒十年(1884)淮南書局重刻本
江蘇白田風雅二十四捲(清)硃彬輯清光緒十二年(1886)刻本
江蘇石城七子詩鈔十四捲(清)翁長森輯清光緒十六年(1890)刻本
江蘇金陵詩徵四十八捲續六捲首一捲(清)硃緒曾輯,(清)硃紹亭輯清光緒二十年(1894)續刻本
江蘇國朝金陵文鈔十六捲首一捲末一捲(清)陳作霖輯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刻本
江蘇焦山六上人詩六種(清)陳任晹輯清道光光緒刻本
江蘇焦山四上人詩存四捲懶餘吟草二捲(清)陳任暘編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石肯堂刻本
江蘇共賞集初編二編清錢辰選録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重刻本
江蘇唐市徵獻録續編二捲(清)張璐編清光緒常熟張氏刻本
江蘇鄧尉探梅詩四捲(清)謝傢福輯清光緒刻本
江蘇泖溪詩存二捲馮景元編清光緒刻本
江蘇京江耆舊集十三捲(清)張學仁(清)王豫輯清宣統元年(1909)柳甡春刻本
浙江兩浙輶軒録四十捲補遺十捲(清)阮元編清光緒十六年至十七年(1890-1891)浙江書局刻本
浙江兩浙輶軒續録五十四捲補遺六捲(清)潘衍桐輯清光緒十七年(1891)浙江書局刻本
浙江會稽掇英總集二十捲(宋)孔延之編(清)杜丙傑校清道光元年(1821)山陰杜氏浣花宗塾刻本
浙江嚴陵集九捲(宋)董棻輯清傳鈔四庫鈔本
浙江赤城集十八捲(宋)林逢吉輯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臨海宋氏刻本
浙江赤城別集五捲楊辰編颱州叢書後集本
浙江永嘉四靈詩捲(宋)徐照等撰民國十四年(1925)鉛印本
浙江麟溪集十二捲(明)鄭太和輯明刻本
浙江四明文獻(四明文獻集)二捲(明) 鄭真輯 清乾隆刻本
浙江四明四友詩六捲(清)鄭梁輯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刻本
浙江甬上耆舊詩三十捲(清)鬍文學(清)李鄴嗣輯清康熙十五年(1676)鬍德邁敬義堂刻本
浙江續甬上耆舊詩四十捲(清)全祖望輯清雙韭山房鈔本
浙江瀋南疑先生檇李詩繫四十二捲(清)瀋季友輯(清)金南鍈校閱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金南鍈敦素堂刻本
浙江續檇李詩繫四十捲(清)鬍昌基輯清宣統三年(1911)刻本
浙江勾江詩緒七種十三捲(清)佚名輯清康熙至乾隆彚印本
浙江東陽歷朝詩九捲(清)董肇勳輯清乾隆刻本
浙江桐石草堂集九捲厚石齋集十二捲(清)汪仲鈖等撰清乾隆刻本
浙江方城遺獻八捲續一捲(清)李成經編次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德馨堂刻本
浙江彭姥詩蒐十二捲(清)倪勱輯清道光七年(1827)刻本
浙江東甌先正文録十六捲附録一捲(清)陳遇春輯清道光十四年(1834)梧竹山房刻本
浙江國朝上虞詩集十二捲(清)謝聘輯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 
浙江上虞詩選四捲(清)徐幹輯清光緒八年(1882)徐氏刻本
浙江上虞四傢詩鈔二十捲佚名輯清末刻本
浙江西湖遊詠一捲護國寺元人諸天畫像讚一捲(明)田汝成等撰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錢塘丁氏嘉惠堂刻武林掌故叢編本
浙江西湖社詩存二捲(清)劉端等撰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浙江谿上詩輯十四捲(清)尹元煒(清)馮本懷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抱珠樓刻本
浙江縉雲文徵二十捲補遺一捲(清)湯成烈編清道光刻本
浙江梅裏詩輯二十八捲續梅裏詩輯十二捲補遺一捲(清)瀋愛蓮編(清)許燦編清道光三十年(1850)嘉興縣齋刻本
浙江蓮漪文鈔八捲 (清)汪曰楨輯清鹹豐九年刻本 
浙江貞豐詩萃五捲(清)陶煦輯清鹹豐十一年至同治三年(1861-1864)儀一堂刻本
浙江越詠二捲周調梅編鹹豐刻本
浙江桐溪耆隱集一捲集補一捲(清)袁烔羲輯清同治七年(1868)春藻堂刻本
浙江西泠五布衣遺著(清)丁丙輯清同治光緒間錢塘丁氏當歸草堂刻本
浙江青山詩選六捲(清)桂超萬輯清光緒元年(1875)皖城刻本
浙江黃巖集三十二捲(清)王棻等輯清光緒三年(1877)刻本
浙江湖陰詩徵三捲(清)徐有珂編清光緒六年至七年(1880-1881)刻本
浙江當湖文繋初編二十八捲(清)硃壬林編清光緒十五年(1889)刻本
浙江琴臺閤刻(琴臺六傢詩賦閤刻)(清)汪守正輯清光緒十五年(1889)天津郡署刻本
浙江諸暨詩存十六捲酈滋德編清光緒十七年(1891)刻本
浙江諸暨詩存續編四捲郭肇編清光緒十七年(1891)刻本
浙江硤川詩鈔二十捲詞鈔一捲硤川詩續鈔十六捲詞續鈔一捲(清)曹宗載輯 (清)許仁沐輯清光緒十八年至二十一年(1892-1895)雙山講捨刻本
浙江樂成詩録四捲(清)鄭一龍輯清光緒十九年(1893)刻本
浙江竹裏詩萃十六捲(清)李道悠編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刻本
浙江魏塘南浦吟一捲(清)江峯青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刻本
浙江評訂浙西六傢詩鈔六捲(清)吳應和編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嵩山堂鉛印本
浙江國朝天颱詩存十四捲補遺一捲(清)金文田輯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活字印本
浙江天颱三高士遺集六捲(清)齊召南輯清宣統三年(1911)活字本
浙江國朝嚴州詩録八捲(清)宗源瀚輯清光緒刻本
浙江剡源佚文二捲佚詩六捲(元)戴錶元等撰光緒刻本
浙江曹氏傳芳録遯庵詩稿三捲團綠山房詩餘一捲雙桂園遺稿(清)曹希璨編清宣統元年(1909)曹希璨活字本
浙江湖州詞徵二十四捲(清)硃祖謀輯清宣統三年(1911)刻本
浙江甬東正氣集四捲(清)董琅編清末刻本
浙江國朝峽山寺留題詩續刻一捲(清)程可則等撰清末刻本
浙江山陰道上集不分捲(清)瀋復燦輯清鈔本
浙江蛟川詩徵鈔不分捲佚名輯清鈔本
浙江魏塘詩陳八捲(清)錢佳(清)丁廷烺編清刻本
浙江雁山鴻爪三捲 周起渭輯民國二十三年(1934)樂清天一書局鉛印本 
安徽皖江同聲集十捲(清)李文森等撰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安徽新安二布衣詩八捲(清)王士禎選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新安汪洪度刻本
安徽吳會英纔集十七種二十四捲(清)方正澍等撰(清)畢沅輯清道光刻本
安徽居鄛詩徵十捲(清)劉原道編清鹹豐十一年(1861)劉氏蟄園活字本
安徽貴池二妙集五十一捲(清)劉世珩輯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刻本
安徽貴池唐人集十六捲伍喬詩一捲(清)劉世珩輯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刻本
福建國朝全閩詩録初集二十一捲初集續十一捲(清)鄭傑輯清光緒八年(1882)刻本
福建閩詩録甲集六捲乙集四捲丙集二十三捲丁集一捲戊集七捲清鄭傑輯、陳衍補訂清宣統三年(1911)刻本 
福建閩中十子詩十種三十捲(清)郭柏蒼輯清光緒十二年刻本
福建隴西二傢詩鈔二捲(清)李俊輯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
福建莆風清籟集六十捲清鄭王臣輯清乾隆刻本 
福建建陽詩鈔二捲(清)江遠涵輯清道光十年(1830)留有餘齋刻本
福建建溪集前編四捲後編二捲(清)戴聰編清道光十三年(1833)刻本
福建濂洛風雅九捲(清)張伯行輯清同治五年(1866) 刻本
福建汀南厪存集四捲(清)楊瀾編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福建溫陵詩紀十二捲(清)陳棨仁(清)龔顯曾輯清光緒元年(1875)誦芬堂活字本
福建樵川二傢詩六捲(清)徐幹輯清光緒七年(1881)刻本
福建莆陽文輯五捲 (清)塗慶瀾編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刻本
福建國朝莆陽詩輯四捲 (清)塗慶瀾選編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刻本
福建榕南夢影録二捲 何振岱、陳紫瀾輯 民國十六年(1927)鉛印本 
江西江西詩徵九十四捲附刻一捲補遺一捲(清)曾燠輯清光緒五年(1879)棣華書屋刻本
江西皇明豫章詩選二十四捲(明)舒日敬輯明崇禎九年刻本
江西豫章十代文獻略五十捲(清)王謨輯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 刻本
江西鄱陽五先生詩十六捲(清)史簡輯清康熙八年(1669)清風堂刻本
江西南昌文考二十捲(清)徐午輯清乾隆六十年(1795)刻本
江西南昌邑乘文徵二十四捲(清)江召棠輯民國二十四年(1935)鉛印本
江西紀遊閒草一捲(清)劉名譽等撰清宣統元年(1909)淮城刻本
山東山左明詩鈔三十五捲(清)宋弼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恩平縣衙刻本
山東國朝山左詩鈔六十捲(清)盧見曾編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雅雨堂刻本
山東國朝山左詩續鈔三十二捲補鈔詩四捲(清)張鵬展輯清嘉慶十八年(1813)四照樓刻本
山東國朝武定詩鈔十二捲補鈔二捲(清)李衍孫輯清乾隆刻本
山東武定詩續鈔二十四捲(清)李佐賢輯清同治六年(1867)利津李氏刻本
山東歷下三君詩集三種四捲(清)李肇慶輯清道光七年(1827)是真語者齋刻本
山東即墨詩乘十二捲(清)周翕鐄輯清道光二十年(1840)小峴山房刻本
山東般陽詩萃十五捲(清)馮繼照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柳波館刻本
山東慶雲詩鈔五捲湘帆竹枝調一捲(清)劉希愈輯清鹹豐十年(1860)刻本
山東海麯詩鈔六捲續鈔二捲(清)宋佩玉等輯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山東燕齊四傢詩集十三集佚名輯清刻彙印本
山東曹南文獻録八十二捲附録一捲徐繼孺輯民國六年(1917)刻本
山東青州明詩鈔四捲續編一捲趙愚軒編民國二十九年(1940)鉛印本
河南中州名賢文錶內集三十捲明劉昌輯清光緒三十年鴻文書局石印本 
河南續中州名賢文錶六十八捲(清)邵鬆年編清光緒三十年(1904)鴻文書局石印本
河南國朝中州文徵五十四捲目録一捲首一捲(清)蘇源生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
河南國朝中州名賢集十九捲首一捲末一捲(清)黃舒昺編清光緒十七年(1891)睢陽洛學書院刻本
河南滎陽詩鈔閤選五捲附蒹吟草一捲(清)鄭漢津輯清光緒三十年(1904)龍山鄭氏譜局活字本
湖北鄂渚同聲集初編七捲二編二十捲三編八捲鬍鳳丹編清光緒二年(1876) 刻本
湖北黃岡二傢詩鈔三十四捲(清)陳師晉輯清乾隆玉照亭刻本
湖北京山詩鈔八捲丁大鵬輯民國十二年(1923) 鉛印本
湖南湖南文徵一百九十捲首一捲目録六捲姓氏傳四捲(清)羅汝懷編清同治八年至十年(1869-1871)長沙刻本
湖南湖南女士詩鈔所見初集八捲毛國姬編清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
湖南沅湘耆舊集二百捲前編四十捲(清)鄧顯鶴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新化鄧氏南邨草堂刻本
湖南湘上詩緣録四捲(清)張修府纂輯清光緒十四年(1888)長沙刻本
湖南婁水文徵八十捲(清)王寶仁輯清道光十二年(1832)閑有餘齋刻本
廣東江臯小築集二捲附稿一捲(明)李元弼輯(明)洪信等校明萬曆四十年(1612)刻本
廣東廣東文選七捲(清)屈大鈞選鈔本
廣東粵謳不分捲  題(清)明珊居士輯清道光八年粵東省城黃翰經堂刻十五年永賢堂印本 
廣東新粵謳解心一捲嬉笑集一捲 夢餘生輯 民國十三年(1924)刻本 
廣東粵十三傢集十三種一百九十一捲(清)伍元薇輯清道光二十年(1840)南海伍氏詩雪軒刻本
廣東粵東三子詩鈔十四捲首一捲(清)黃玉階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
廣東香雪巢三傢詩三捲(清)硃琳輯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廣東國朝嶺海詩鈔二十四捲(清)淩揚藻輯清道光六年(1826)刻本
廣東岡州遺稿六捲增岡州遺稿一捲續稿一捲(清)顧嗣協編(清)言良鈺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
廣東楚庭耆舊遺詩前集二十一捲後集二十一捲續集三十二捲(清)伍崇曜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伍氏刻本
廣東嶺南三大傢詩選二十四捲(清)王隼選清同治刻本
廣東嶺南即事初集五捲二集五捲(清)何惠群等撰清光緒崇德堂刻本
廣東嶺南即事六集佚名輯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麟書閣刻本
廣東嶺南詩存何翽高編民國十七年(1928)鉛印本
廣東香山詩選六捲曹文植編清刻本
廣東潮州文概增訂本,潮州世傢略錶翁輝東輯民國三十三年(1944)鉛印本
廣西粵風四捲清李調元輯清道光五年(1825)函海本
廣西粵西五傢文鈔五種二十四捲(清)謝元福輯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刻本
四川蜀雅二十捲 (清)李調元輯 清道光五年(1825)刻本
四川蜀雅十二捲,彆集二捲周岸登輯民國二十年(1931)鉛印本
四川蜀詩十五捲(清)費經虞輯清道光十三年(1833)鵝溪孫氏古棠書屋刻本
四川蜀秀集九捲(清)譚宗浚輯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尊經書院刻本
四川新都秀運集二捲明王寅輯清康熙刻本
四川桂溪耆舊集十二捲(清)李炳靈輯清光緒十一年(1885)淩雲書院刻本
四川符江詩存一捲(清)李超瓊輯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活字本
四川新繁詩略六捲續編二捲楊昌翰編清光緒刻本
貴州黔詩紀略三十三捲(清)黎兆勳輯(清)莫友芝注清同治十二年(1873)金陵唐氏羅研齋刻本
貴州黔詩紀略後編三十捲紀略補三捲(清)莫庭芝等輯(清)陳田傳證清宣統三年(1911)京師刻本
貴州所至録八捲盧戊原等編清鹹豐刻本
貴州播雅二十四捲(清)鄭珍編輯清宣統三年(1911)貴陽文通書局鉛印本
雲南滇詩嗣音集二十捲補遺一捲黃琮編清鹹豐元年(1851)刻本
雲南滇詩拾遺六捲陳榮昌輯清宣統元年(1909)昆明刻本
雲南滇六傢文選 王燦輯民國三十五年(1946)鉛印本
雲南滇駢體文鈔二捲 王燦輯 民國三十六年(1947)鉛印本
雲南明滇南五名臣遺集五捲(清)李根源編清宣統二年(1910)刻本
雲南滇南文畧四十七捲(清)袁文揆(清)張登瀛編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刻本
雲南永昌府文徵一百三十四捲 李根源輯 民國三十年(1941)昆明鉛印本
陝西雍音四捲(明)鬍纉宗編次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清渭草堂刻本
陝西二南遺音四捲(清)劉紹攽編輯清乾隆刻本
陝西關中兩朝詩鈔十二捲補四捲又補一捲賦鈔二捲文鈔二十二捲補六捲李元春輯清道光刻本
陝西頻陽集四捲(明)劉兌選(明)杜本益校(明)程希洛輯明萬曆十二年(1584)刻本
陝西涇獻詩存四捲外編三捲夏柏堃編民國十四年(1925)鉛印本
甘肅洮陽詩集十捲集句二捲(清)李苞輯(清)吳承禧校閱清嘉慶三年(1798)刻本
甘肅涇川詩鈔二十捲(清)潘陸纔輯清道光十九年(1893)涇川書院刻本
甘肅涇川文載小傳一捲青虹閣詩評一捲(清)鄭相如編清光緒六年(1880)鄭維屏刻本
臺灣臺灣雜詠閤刻一捲 (清)楊希閔輯 清光緒刻本 
臺灣詩畸八捲外編二捲唐景崧輯清刻本
《中華文脈·地域風華:一部浩瀚的中國地方詩文史詩》 這是一部獻給中華文脈、獻給中國大地每一個角落的壯麗史詩。我們榮幸地嚮您推薦這套傾注畢生心血、曆時數載精心編纂而成的巨著——《中華文脈·地域風華》。它並非簡單意義上的“總集匯編”,而是一次對中國地域文學精神的深度挖掘與集中呈現,一部旨在重塑我們對中華文化根係認知、喚醒民族文化自信的學術瑰寶。 溯源中華:地域文學的價值再發現 在中國浩瀚的文學星空中,除瞭那些婦孺皆知的經典巨匠,還有無數閃耀著獨特光芒的星辰——它們隱藏在祖國各地的山川河流之間,流淌在尋常百姓的筆尖之下,匯聚成一幅波瀾壯闊、異彩紛呈的中國地方詩文畫捲。《中華文脈·地域風華》正是以此為齣發點,緻力於將這些被曆史長河或多或少忽視的寶貴遺産,以最嚴謹的學術態度、最全麵的收錄範圍、最精美的呈現方式,呈獻於世人麵前。 長久以來,中國文學史的研究多集中於京畿重地、士大夫階層,或是朝代更迭中的主流敘事。然而,真正的中華文脈,絕不僅僅是權力中心的迴聲,更深深紮根於廣袤的土地,融匯於各地人民的生活經驗、情感抒發和文化傳承之中。從江南的煙雨柔情,到塞北的雄渾蒼涼;從西南的古樸神秘,到東南的開放活力;從古老的驛道歌謠,到近代的水鄉漁唱……每一個地域,都孕育瞭獨特的氣質,塑造瞭鮮明的文學風貌。 《中華文脈·地域風華》的編纂者們,懷揣著對這片土地深沉的熱愛與敬意,不遠萬裏,跋涉古今,深入各地文獻寶庫,爬梳散落在民間、寺廟、傢族譜牒、地方誌中的詩文精華。他們不僅關注那些曾經有過官方地位或被地方名士吟詠的篇章,更傾注大量心力去發掘那些真正代錶地域性、市井氣、生活化的口頭文學、民歌民謠,以及未曾被主流文壇所注意的草根之作。這其中,既有文人雅士的風花雪月,也有販夫走卒的悲歡離閤;既有祭祀祈福的虔誠祝禱,也有市井生活的辛辣嘲諷。這些作品,如同散落在中華大地上的一顆顆璀璨明珠,共同構成瞭中國文學的完整肌理。 體係宏大,內容精粹:一部地域文學的百科全書 本套巨著,以地域為核心,以朝代為經緯,構建瞭一個前所未有的、係統而龐大的地域文學研究體係。其收錄範圍之廣、內容之精、整理之細,在中國地方文獻整理史上堪稱空前。 地域劃分,脈絡清晰: 我們將中國地理區域依照曆史沿革、文化特色、經濟聯係等要素,劃分齣若乾個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文學區域。每一個區域,都獨立成章,展現其獨特的文學傳統和發展脈絡。從傳統的“南北”之分,到更細緻的“江浙”、“湖湘”、“嶺南”、“巴蜀”、“燕趙”、“齊魯”、“關中”、“河西”等,乃至更小的區域單元,力求還原中國地域文學的多元格局。 朝代演進,曆史鈎沉: 在每個地域單元內部,我們按照朝代順序,係統梳理該地文學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發展演變。從先秦的歌謠,到漢魏的樂府,再到唐宋的詩詞,元麯的散麯,明清的小說戲麯,以及近現代的各種文學形式,力求呈現地域文學在漫長曆史河流中的不間斷傳承與革新。每一個朝代,都選取代錶性的作品,展現該時期該地域文學的最高成就與時代特徵。 體裁包容,包羅萬象: 本書收錄的文學體裁極為豐富,絕非局限於詩詞。它涵蓋瞭: 詩歌: 各類格律詩(五言、七言、絕句、律詩)、古風、歌行、田園詩、邊塞詩、詠物詩、悼亡詩、諷刺詩,以及大量的民間歌謠、號子、小調等。 詞: 各大詞牌的填詞作品,涵蓋婉約、豪放、邊塞、閨怨等各類風格。 麯: 元麯的散麯(小令、套數),以及民間小麯、戲麯唱詞等。 賦: 地域性的山水賦、詠物賦、頌詞等。 文: 包括古文、駢文、散文、序跋、尺牘、遊記、筆記、碑銘、祭文、奏疏、書信等,特彆注重那些能夠反映地域風情、民俗習慣、曆史事件的實用性與文學性兼具的文字。 戲麯與小說: 各地創作的民間戲麯、地方小戲,以及流傳於民間的短篇小說、故事、傳說、神話等。 民俗文學: 節日歌謠、婚喪嫁娶的習俗歌辭、勞動號子、童謠、燈謎、歇後語等,這些最貼近百姓生活的文字,是地域文化最生動的載體。 精審校勘,權威釋讀: 本套叢書的編纂團隊,匯聚瞭國內外頂尖的文學史傢、文獻學傢、民俗學傢。我們本著嚴謹的學術精神,對所收錄的文獻進行瞭海量細緻的校勘。力求去除僞作,訂正訛誤,確保文本的準確性。對於一些古老、艱深的文獻,我們還配以簡明的釋讀、注釋,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背景、含義和藝術價值。 編排匠心,閱讀便捷: 編排上,我們既遵循瞭曆史的脈絡,又兼顧瞭讀者的閱讀習慣。每捲(每冊)作品,都附有詳細的捲首語,介紹該地域、該時期的文學概況、主要作者、作品特點等。作品的排序,力求清晰明瞭,便於讀者按圖索驥。同時,我們還設置瞭完善的索引係統,包括作者索引、篇目索引、地名索引、關鍵詞索引等,極大地提升瞭檢索效率。 價值深遠,意義非凡: 《中華文脈·地域風華》的齣版,不僅是一項重要的學術工程,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 重塑中國文學史敘事: 它打破瞭長期以來以權力中心為主導的文學史觀,將中國文學史的視野從“朝堂”推嚮“民間”,從“京畿”延伸至“四海”,呈現齣一個更加立體、多元、真實的中華文學版圖。 2. 激活地域文化記憶: 每一個地域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基因和審美情趣,《中華文脈·地域風華》的齣現,如同為這些沉睡的文化基因注入瞭新的活力,讓人們重新認識和珍視自己傢鄉的文化遺産,喚醒深埋的文化記憶。 3. 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石: 浩瀚的中華文明,正是由無數地域文化交融、碰撞、發展而形成的。這套巨著所展現的,是中國人民源遠流長的創造力、豐富的精神世界和獨特的審美追求,是堅定我們文化自信的最有力證明。 4. 服務於多學科研究: 本書不僅是文學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工具書,更是曆史學、民俗學、社會學、語言學、藝術史等相關學科研究的寶貴資料庫。它為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方方麵麵,提供瞭生動的文字注腳。 5. 傳承與弘揚的使命: 在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珍視和傳承本民族的優秀文化,顯得尤為重要。《中華文脈·地域風華》的價值,在於它為後人留下瞭一份完整的、係統的、珍貴的文化遺産,為當代人理解過去、塑造未來,提供瞭豐厚的滋養。 《中華文脈·地域風華》是一部集學術性、資料性、藝術性於一體的偉大工程。它如同一條綿延韆年的河流,匯聚瞭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情感,滋養著中華文明的根脈。我們相信,它的齣現,必將引起學界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成為推動中國文學研究、地域文化傳承和民族文化復興的重要力量。 我們誠摯地邀請您,一同走進這片文學的沃土,感受中華文脈的博大精深,領略地域風華的萬韆氣象。這是一次與曆史對話的旅程,一次與文化心靈共鳴的探尋,一次對中華民族偉大創造精神的緻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淘到瞭一套《山海經異獸圖考》,簡直是讓我大開眼界!這本書的裝幀就相當彆緻,古色古香,翻開來更是驚喜連連。書中的每一頁都配有精美的異獸插圖,繪製得栩栩如生,仿佛這些傳說中的生物真的就在眼前。而且,這些插圖並非隨意創作,而是根據《山海經》等古籍的記載,結閤瞭大量的考古發現和民俗學研究,力求還原最真實、最震撼的異獸形象。作者在文字描述上也下瞭苦功,對於每一種異獸的起源、特徵、習性、甚至傳說故事都進行瞭詳盡的考證和解讀,語言生動有趣,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性。讀這本書,就像是穿越時空,與古人一同探索那個充滿奇幻色彩的世界。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窮奇”的章節,書中不僅細緻描述瞭它的外形,還深入剖析瞭其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象徵意義的演變,讓我對這個一直以來模糊不清的形象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不僅滿足瞭我對神話傳說的好奇心,更讓我看到瞭古代中國人豐富的想象力和他們對自然萬物的獨特觀察視角。對於喜歡中國古代神話、民間傳說以及對古代文化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佳作。

评分

最近入手瞭一本《敦煌壁畫藝術全鑒》,這簡直就是一扇通往韆年藝術寶庫的大門。我一直對敦煌壁畫有著濃厚的興趣,但之前的瞭解都比較零碎,不成體係。《敦煌壁畫藝術全鑒》則以一種極其係統和全麵的方式,呈現瞭敦煌壁畫的宏偉畫捲。書中收錄瞭大量高清的壁畫圖片,色彩鮮艷,細節清晰,讓我仿佛置身於莫高窟的各個洞窟之中。從飛天菩薩的飄逸曼妙,到供養人的虔誠姿態,再到佛教故事的生動演繹,無一不展現齣古代藝術傢們精湛的技藝和非凡的創造力。更重要的是,本書的文字部分也同樣精彩。作者對每幅壁畫的創作年代、所屬洞窟、畫麵內容、藝術風格以及其背後的曆史文化背景都進行瞭深入的考證和解讀。我特彆喜歡關於“反彈琵琶”壁畫的分析,書中不僅揭示瞭這一經典形象的藝術淵源,還探討瞭它在傳播佛教音樂和文化交流方麵的獨特價值。通過這本書,我對敦煌壁畫的認識不再是簡單的視覺衝擊,而是對其藝術價值、曆史意義和文化內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是一本集藝術鑒賞、曆史研究和文化普及於一體的傑作,絕對是藝術愛好者和曆史研究者的寶藏。

评分

最近讀瞭《宋詞意境論》,這本書簡直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宋詞世界。我一直以來都覺得宋詞是極其優美的,但總感覺隔著一層紗,無法真正觸及它的靈魂。《宋詞意境論》的齣現,讓我茅塞頓開。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詞牌、詞人,而是深入探討瞭宋詞中那些難以言說的“意境”。他從多個維度,比如自然景物、人生感悟、情感抒發等方麵,去剖析詞人如何通過精煉的語言,營造齣那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氛圍。書中引用瞭大量的宋詞名篇,並對其中的意象、比興、象徵等手法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解讀。例如,在分析李清照的詞時,作者不再僅僅停留在“淒淒慘慘戚戚”的錶層悲傷,而是挖掘齣詞中融於景物、滲透於情感的深邃的生命體驗。讀這本書,我不再是被動地欣賞文字的美,而是學會瞭如何去“感知”宋詞中的美,如何去體會詞人內心的波瀾壯闊。它教會我用一種更深沉、更細膩的眼光去品味那些韆古絕唱,讓我對宋詞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層次。這對於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古典文學,特彆是宋詞的讀者來說,是一本極具啓迪性的讀物。

评分

我最近剛看完這本《中國古代天文曆法集成》,說實話,這本書的厚度和內容讓我一開始有些望而卻步,但一旦翻開,就被深深吸引瞭。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關於中國古代智慧的百科全書!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一些天文儀器或者曆法計算公式,而是通過大量的史料考證,係統地梳理瞭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的發展脈絡。從仰望星空的樸素觀察,到精密的儀器製造,再到對宇宙運行規律的深刻理解,這本書一步步地展現瞭中國古代先民的智慧結晶。我尤其驚嘆於書中關於“渾天儀”和“漏刻”的詳細介紹,不僅有精美的復原圖,還對其構造原理、使用方法以及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進行瞭詳盡的說明,讓我對古人的科學成就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天文現象的記錄和解讀,比如古代的星占學,它不僅僅是迷信,也反映瞭古人試圖理解和預測自然變化的努力。讀這本書,我感受到瞭中國古代人民對宇宙的敬畏之心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也對他們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和深厚的哲學思想有瞭更深的敬意。這是一本適閤對中國古代科學史、天文學、數學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深入研究的鴻篇巨著。

评分

我最近剛看完這套《中國古代服飾史話》,說實話,一開始對這個主題並沒有太大的期待,覺得可能就是一本枯燥的圖錄。但完全顛覆瞭我之前的想法!這本書的可讀性實在太強瞭。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親切,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你在曆史的長河中穿梭,一件件展示那些曾經輝煌的華服。它沒有用那種學術性的術語堆砌,而是用講故事的方式,從不同朝代、不同階層、不同場閤的服飾入手,深入淺齣地介紹瞭服飾背後的社會文化、審美觀念,甚至是當時的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漢代襴衫和唐代襦裙的章節,書中不僅有精美的復原圖,還詳細介紹瞭製作工藝、材質選擇,以及這些服飾在當時社會所承載的意義。讀這本書,我不僅僅是在看“衣服”,而是在看一個時代的縮影,看古人是如何用服飾來錶達身份、彰顯品味、甚至傳遞情感的。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服飾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也激發瞭我對曆史和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這本書非常適閤那些對中國傳統文化、曆史、服飾設計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也對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有所啓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