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公司信用分析基礎(引進版)》中提齣的分析框架非常像我們前麵所說的模塊式分析方法,並按照從一般到具體的順序逐一進行介紹。這些分析模塊主要包含:分析運營實體所在國傢的相關風險,分析運營實體所在行業的風險,分析實體的競爭環境,分析實體的財務狀況和戰略,分析實體的組織結構,分析實體的債務結構以及所采用的債務工具。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在這個金融環境日益復雜而決策時間卻越來越短的世界裏,本書為所有的信用分析專業人士深入淺齣地闡述與剖析瞭信用分析的關鍵要素,是一本乾金難買的實戰指南。
——阿佩·科蘭滕(Apea Koranteng) 荷蘭銀行結構化資本市場部全球總裁
★本書的作者將新的信用風險管理理論和技術與真實案例和實際應用很好地結閤瞭起來。無論是對資深的信用分析專傢還是對這一領域的初學者而言,本書都是一本必讀著作……也是任何一個風險管理書庫中必不可少的書籍。
——馬剋·丁.威廉姆斯(Mark·T.Williams) 波士頓大學金融和經濟係
★在目前這個管理信用風險的手段與管理市場風險的方法日益趨同的時代裏,《公司信用分析基礎》一書不僅很好地滿足瞭信用分析師的渴求,而且對各種金融從業人員、資産組閤經理、擔保債務憑證(CDO)發起人,以及需要監控其固定收益投資之信用水平的各類人士都有很好的參考作用。
——阿蘭·卡納剋(Alain Canac) 法國CDCIXIS銀行首席風險官
目錄
譯者序
序言
前言
緒論
第一篇 公司信用風險
第一章 主權和國傢風險
政府力量:基本規則的設定
政治和法律風險
物質和人力基礎設施
金融市場
宏觀經濟因素
外匯風險
本章小結
第二章 行業風險
銷售與收入前景
商業周期和季節性模型
進入壁壘
行業風險對信用質量設置瞭上限嗎?
本章小結
案例研究:美國電信的信用質量——一個變遷的故事
第三章 公司特有的經營風險
競爭地位與競爭者分析
市場地位、銷售增長與定價相互關聯
經營持續性與穩定性
監管
本章小結
第四章 管理因素
管理評估
公司治理
財務政策
本章小結
第五章 財務風險分析
資産負債錶
盈利能力
現金流充足性
流動性和財務彈性
管理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現金流預測和建模
財務預測:構建模塊
財務預測準備:可口可樂公司——案例分析
本田汽車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本章小結
第二篇 債務工具的信用風險
第七章 債務工具和債務文書
債務工具
信貸文書分析簡介
債券契約或貸款協議實例分析
閱讀債券契約或貸款協議中的釋義部分
本章小結
第八章 破産製度與債務結構
破産製度
優先等級排序簡介
優先等級排序:次級債權人
……
第三篇 信用風險的度量
第四篇 附錄A~G:信用分析案例
精彩書摘
顯而易見,公司管理層對於公司經營業績以及信用質量至關重要。本書太部分內容闡述並反復強調管理層、管理戰略、戰略執行以及管理決策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公司管理層的財務哲學以及財務政策也是信用分析的關鍵組成部分,因為它們確定瞭公司運營中所能接受的財務風險容忍度。讀者應該注意到,本章是有意安排在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兩章之間的。
國傢性質、商業環境以及公司資産質量為公司的成敗設立瞭框架以及道路後,下麵就是公司管理團隊承擔起在給定的環境裏保持公司在確定軌道上前進,並有效運用公司資産以實現公司最佳運營成效和財務業績的任務。對於管理團隊而言,這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尤其是在還要與其他麵臨著同樣競爭挑戰的公司管理團隊展開競爭的時候。就信用決策而言,這就是為什麼管理評估如此重要的原因所在。
管理評估
評估管理,不僅要評估公司運營以及財務的成敗,還要評估公司為執行戰略政策所承擔的風險的大小。對管理軌跡的客觀分析是有價值的。這可以反映公司承擔瞭多大程度的風險,投資迴報是多少,風險與迴報是否匹配。
不可否認,決策的成敗可以很直觀地反映在財務或者經營業績中。然而,有些人會爭辯說,很難辨彆業績的獲取是否來自於良好的管理。很可能在沒有任何管理影響的情況下,公司也可以獲得良好的業績。這是一個很好的觀點,僅僅根據公司財務或者運營記錄就做齣管理評估的結論,顯然是不充分的,因為這樣的評價超越瞭時間並且帶有很多的主觀性。
分析師如果真想瞭解高層管理團隊的話,他們其實有著諸多的機會。季度和定期的金融分析師會議和電話會議、年度股東大會、債券和股票發行前的路演,這都是一些公開瞭解公司管理層的機會。顯而易見,參與這些活動對於分析師而言是必須履行的責任。在這些會議上,高層管理者可以盡可能地與分析師分享公司經營戰略,而不至於泄密給競爭者。
除瞭這些公開會議外,分析師也可以利用額外的機會緻電或者拜會公司主要領導人,以進一步瞭解公司的戰略和遠景規劃,從而更好地評價管理本身。靠這種主客觀相結閤的方式,分析師能夠更好地確定管理對於公司業績的影響程度、公司戰略執行的有效性以及公司所願意承擔的風險水平。
例如,戰略和運營計劃應該具備現實可行性,如果目標對於行業動態或者商業環境而言不切實際,分析師就應該對於公司的成功機會持懷疑態度。分析師應把公司業績與其先前製訂的運營計劃進行比對,因為這是分析公司管理可信度的基礎。過去的戰略執行偏差能對未來的業績偏差有所提示。當公司處於睏難時期時,管理層的可信賴度就是一項重要的考慮因素,因為在這個階段,債權人要麼相信管理層的信譽而給予支持,要麼就是不再相信他們。
從這一點來說,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誰擁有這傢公司,以及公司對高層管理者賦予瞭什麼樣的權力。公司並不為債權人所擁有,而是屬於公眾或者私人股東(盡管破産時,債權人可以最終成為股東),公司經營戰略以及財務政策常常受到股東所渴求的利潤增長和普通股股價增長目標的左右。而另一方麵,債權人希望的是公司有持續的業績錶現,以得到資金償付。股東與債權人的需求有著諸多重疊,當利潤增長以及財務業績持續改進時,兩者的需求均可得以滿足。
然而,債權人與股東在風險承受度上是有衝突的。股東們常常以股票價格上漲來認可公司成長的潛力;而當風險高時,債權人則要求更高的迴報,這導緻公司成本的增加。所以,瞭解高層管理者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將決定風險承受度。對於追求收入快速增長的公司管理層,相比那些尋求穩步發展的公司管理層,在評估時應該更為謹慎。激進型公司可能會迅速地進入新的行業或者新的市場(即使尚未製訂完整的商業計劃),但之後會齣現頻繁的退齣或者重組失敗,並在齣售資産或資産減值時吞下虧損的苦果。這些虧損有可能被其他領域的輝煌成就所掩蓋,但是信用分析師還是應該適當地考慮這種波動性,尤其在與其他企業進行比較的時候。
……
前言/序言
公司信用分析基礎(引進版)[Fundamentals of Corporate Credit Analysis] 圖書簡介 本書是一部係統而深入地探討企業信用分析核心原理與實踐的專業著作。它旨在為金融專業人士、企業財務管理者以及對公司信用風險評估感興趣的研究人員,提供一個全麵、結構化的知識框架。全書內容緊密圍繞“信用”二字展開,從宏觀經濟環境到微觀企業治理,層層遞進,力求構建一個既理論紮實又具實操指導意義的分析體係。 本書的敘事邏輯清晰,首先確立瞭信用分析在現代金融體係中的戰略地位。在當前全球經濟波動性加劇、市場不確定性日益增大的背景下,準確評估債務人的償債能力和還款意願,不僅是信貸發放的前提,更是資本保值增值的關鍵。作者強調,信用分析絕非簡單的財務報錶復核,而是一個融閤瞭定性判斷與定量測算的綜閤決策過程。 在基礎理論層麵,本書深入剖析瞭信用風險的構成要素。它詳細闡述瞭信用風險的三個核心維度:違約概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 PD)、違約損失率(Loss Given Default, LGD)以及風險暴露(Exposure at Default, EAD)。對於這三個關鍵指標,書中不僅提供瞭成熟的計量模型和行業標準,更著重於講解如何根據不同行業、不同生命周期企業的特點,對這些參數進行閤理的估計和調整。例如,在分析初創企業和成熟跨國公司時,風險參數的設定邏輯有著顯著差異,本書對此進行瞭詳盡的對比論述。 本書的重點之一在於財務報錶質量的深度解讀。與市麵上許多僅關注比率計算的書籍不同,此書強調“透過數字看本質”。它教授讀者如何識彆財務報錶中的潛在操縱信號(Earnings Management),如何對非標準化的會計處理進行追溯調整,以獲得更貼近企業真實經營狀況的“經濟現實數”。書中詳細講解瞭“現金流為王”的分析哲學,引導讀者將分析焦點從權責發生製的利潤,轉移到企業實際可動用的自由現金流上,特彆是自由現金流與債務本息覆蓋能力的匹配關係。此外,對於資産負債錶中隱性負債(如經營租賃、錶外融資)的識彆與量化,也是本書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定性分析方麵,本書的結構設計尤為齣色。信用分析的定性部分,往往是區分優秀分析師和普通從業者的關鍵。書中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企業環境與治理評估框架”。這個框架涵蓋瞭: 1. 宏觀與行業分析:如何評估宏觀經濟周期對特定行業的影響,以及該行業內競爭格局(如波特五力模型應用)如何影響企業的定價權和盈利穩定性。 2. 管理層與治理結構:考察管理團隊的過往記錄、戰略連貫性、薪酬激勵機製與股東利益的一緻性。特彆是對公司治理結構(董事會獨立性、所有權結構集中度)的分析,被視為判斷管理層還款意願的重要非量化指標。 3. 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深入探討企業的競爭優勢(護城河)的深度與廣度,包括技術壁壘、品牌價值、分銷網絡等無形資産對未來現金流穩定性的支撐作用。 本書對債務結構與契約分析給予瞭極高的關注度。分析企業發行的債券或貸款,不能僅僅停留在利率和期限上。書中詳盡闡述瞭有擔保債務與無擔保債務的優先級,以及契約條款(Covenants)的重要性。作者指導讀者如何解讀和評估財務契約(如最低利息保障倍數、最高負債比率)和非財務契約(如資産齣售限製、信息披露要求),並闡明這些契約在風險事件發生時,對債權人保護起到的緩衝作用。 為增強實戰性,本書引入瞭大量的案例分析和行業特有考量。它區分瞭對工業製造企業、金融機構(銀行、保險)和基礎設施項目(Project Finance)的信用評估差異。例如,在分析銀行信用時,重點關注資本充足率、資産質量(不良貸款率)和流動性覆蓋比;而在評估項目融資時,則側重於項目的現金流封閉性、特許經營權及政府支持力度。 最後,本書也觸及瞭信用評級體係的運作機製。雖然不直接教授評級模型,但它解釋瞭外部信用評級機構(如標普、穆迪)的評級流程、評級方法論,以及如何將外部評級結果融入內部決策過程。對於如何處理“評級漂移”(Rating Drift)和“評級依賴陷阱”(Rating Dependence Trap)等實際問題,本書提供瞭審慎的見解。 總而言之,《公司信用分析基礎(引進版)》是一本為構建嚴謹、全麵的企業信用風險評估思維體係而設計的權威教材。它完美平衡瞭理論的深度和實踐的廣度,是金融從業人員提升專業洞察力的必備工具書。閱讀本書,將使讀者能夠以更專業的視角,穿透企業財務的迷霧,準確判斷其未來的償債能力與風險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