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外史》係作者為法國著名科學雜誌《新發現》之中文版所撰寫的專欄文章結集。作者從曆史上種種趣事入手,揭示科學之前世今生,將科學從人們盲目迷信和崇拜的神壇上請下來,還其應有麵目。行文之中,注重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諸外部因素之關聯及互動;作者又喜用學術眼光分析逸聞趣事,常有標新立異之論點及錶達——初看似乎離經叛道,細察則仍言之成理。而對於唯科學主義之弊端及謬誤,作者關注尤多。
《科學外史》齣版後已獲七項榮譽,包括首屆(2013)年度“中國好書”、第13屆上海圖書奬一等奬等。《科學外史·II 》作為續編,思想性更強,論戰色彩更濃,在當下某些爭議問題上的立場更鮮明。
江曉原,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曾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已齣版著作70餘種,發錶學術論文140餘篇,以及大量書評、影評、文化評論等,並長期在京滬等地報刊撰寫個人專欄。
本書作者基於其深厚的學術研究功底,將國內外科學史、科學文化、科學與社會等研究的新成果,以通俗生動的敘事方式,嚮廣泛的公眾進行傳播,對於改變傳統“科普”在觀念的陳舊和手段的過時,讓更多的公眾能夠近親科學文化,積極思考科學、文化與社會之關係,都有極為重要的現實價值。
——清華大學教授、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高級訪問學者 劉兵
自序
輯一 科學之名
一 1835年的月亮:一場可喜的騙局
二 埃捨爾的畫中有沒有科學 ?
三 概率論在彩票遊戲中幫助誰 ?
四 智商測試之前世今生
五 冷核聚變:利益爭奪中的迷局
六 是迴歸“科普”原初目的的時候瞭
輯二 科學之惑
七 那條“長尾”其實是虛幻的
八 生也有涯,網也涯:互聯網“限選項”之害
九 中國互聯網麵臨曆史性的三岔口
一〇 我們的身體是“客觀存在”嗎 ?
一一 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爭論及其意義
一二 中國古代博物學傳統發微
輯三 科學之危
一三 當代科學爭議中的四個原則問題
一四 被嚴重誤導的轉基因主糧爭議
一五 隱私與天書之基因倫理學
一六 核電站與原子彈:哪個更危險 ?
一七 科學政治學典型個案:颱灣“核四”爭議
一八 阿波羅登月:用科學工具竪一塊冷戰裏程碑
一九 日本25艘航空母艦點鬼錄
輯四 亦幻亦真
二〇 宇宙:隱身玩傢的遊戲桌,還是黑暗森林的修羅場 ?
二一 想象與科學:地球毀於核輻射的前景
二二 《黑客帝國》之科學思想史
二三 《雲圖》:平庸的故事,奇特的講法
二四 《地獄》:人口睏境的非法解
二五 《自然》雜誌與科幻的不解之緣
二六 威爾斯為何法成為皇傢學會會員 ?
輯五 地外文明
二七 從德雷剋公式到SETI
二八 圍繞METI行動的爭論
二九 火星文明從科學課題變成幻想主題
三〇 曾讓天文學傢神魂顛倒的“火星運河”
輯六 身後是非
三一 貴族天文學傢的叛逆青春
三二 遙想當年,天堡星堡……
三三 使超新星革命,讓大彗星造反
三四 雙麵人:天文學傢和星占學傢
三五 兩百年的東方奇遇
三六 哥白尼的圓:尚未撲滅的“謬種”
三七 哥白尼學說往事:科學證據是必要的嗎 ?
三八 愛丁頓到底有沒有驗證廣義相對論 ?
三九 迷人懸案:玻爾與海森堡之1941
輯七 步天之歌
四〇 梁武帝:一個懂天學的帝王的奇異人生
四一 水運儀象颱:神話和傳說的尾巴
四二 星盤真是一種奇妙的東西
四三 天文年曆之前世今生
四四 私人天文颱之前世今生
哇,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我本來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的、純粹講授物理學或者化學定律的教科書,結果完全齣乎意料。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仿佛每一個科學發現背後都有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讀這本書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穿梭在人類知識演進的長廊裏。我特彆喜歡它對那些被主流曆史忽略的小人物的關注,他們的堅持和失敗,都讓科學史變得有血有肉。它不是在炫耀多麼高深的理論,而是在探討“我們是如何知道這些的”這個更本質的問題。那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分析,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吸收瞭大量的知識,而且毫無壓力。讀完後,我對日常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的現象,比如為什麼天空是藍的,水為什麼會結冰,都有瞭全新的、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成功地將“硬核”的科學知識,包裹在瞭一層充滿人文關懷和曆史厚重感的敘事外衣下,讓人愛不釋手,簡直是學術與趣味性的完美結閤體。
评分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類主題的書是抱著很大懷疑態度的,畢竟太多打著“科普”旗號的書,內容要麼過於淺薄,要麼就是故作高深。但這本書的處理方式非常巧妙,它避免瞭陷入教科書式的繁復公式堆砌,而是專注於挖掘科學理論誕生時的社會背景和哲學思辨。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某些重大科學範式轉變時,那種近乎偵探小說般的推理過程。比如,當伽利略麵對教會的壓力時,那種個人信念與集體認知之間的激烈碰撞,被描繪得淋灕盡緻。這不僅僅是科學史,簡直就是一部關於人類心智如何掙脫束縛的史詩。閱讀過程中,我好幾次停下來,在腦海中迴放那些關鍵的辯論場景,那種智力上的交鋒和對真理的無畏追求,真的非常鼓舞人心。它讓我明白,科學不是一蹴而就的真理,而是充滿麯摺、充滿爭論的探索過程,充滿瞭人類的智慧和勇氣。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卓越的“可讀性”。我原本以為,要深入探討科學史的細微之處,必然會伴隨著大量晦澀難懂的術語和概念,需要我隨時查閱字典或百科全書。然而,這位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極其復雜的思想用最直觀、最貼近生活的比喻來闡述。比如,他解釋量子糾纏的概念時,用到的那個生活場景的比喻,我至今記憶猶新,一下子就抓住瞭核心的悖論所在。整個閱讀過程就像在聽一位高水平的大學教授在做一場精彩的公開課,他不僅學識淵博,更懂得如何與聽眾建立連接。我可以很輕鬆地沉浸其中,時而會心一笑,時而陷入深思。對於那些害怕科學書籍的朋友,我強烈推薦從這本書開始,它會徹底消除你對“科學”的恐懼感,讓你重新愛上探索未知的美妙過程。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流暢得讓人難以置信。它不像我讀過的其他一些曆史著作那樣,僅僅是綫性地羅列時間點和人名,而是巧妙地將看似不相關的領域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宏大的知識網絡。比如,某一章探討光學原理的突破,下一章立刻就聯係到瞭同時期繪畫技法和建築美學上的對應變化,這種跨學科的視野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作者的文筆是那種沉穩而富有洞察力的類型,不追求華麗的辭藻,但每一個用詞都極其精準有力,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權威感,然而又不失親和力。讀起來非常“紮實”,每讀完一個章節,都會有種“原來是這樣”的豁然開朗感,感覺自己的知識體係被重新梳理和加固瞭一遍。對於希望係統性地理解西方科學發展脈絡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的梳理脈絡絕對是首選。
评分我一直覺得,真正的“大傢”寫書,重點不在於告訴讀者“是什麼”,而在於引導讀者去“怎麼想”。這本書完美地體現瞭這一點。它沒有給我現成的答案,而是提齣瞭很多極富挑戰性的問題,迫使我作為一個讀者,必須參與到思考的過程中去。例如,在討論相對論齣現之前,經典物理學框架下存在的那些“無法解釋的異常點”時,作者那種對現有理論的審慎和批判精神,感染力極強。它讓我意識到,科學的進步往往建立在對現有權威的質疑和對邊緣現象的深入挖掘之上。這種“質疑精神”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收獲。它讓我以後再麵對任何既定的知識時,都會下意識地去問一句:“這個結論的代價是什麼?它的盲點在哪裏?”這種思維習慣的培養,價值遠超書本上那些具體知識點的記憶。
评分科普丛书 (热爱文学的猫)
评分书中讲述了一个个现实中的例子,值得一读。
评分0.科学(2) 科学(2) 科学史(2)
评分体验非常好,性价比非常高!书质量很满意! 算上各种优惠券,折算下来大概10元一本。在京东买书的好处就在这里,建议大家如果对书籍不是特别急切的话,可以等待京东出优惠券。一般来说优惠券最大的力度我见过的是有全场满200-80的东券,更犀利的是,还可以叠加一些京东诸如买满6本减最低价2本、满150立减50等待立减活动。非常的超值!!下面关于这本书和这一类书,以及读书的重要性,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读者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来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带给你许多重要的好处。 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让你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的好处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这要看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就像世上既有不识字的流浪汉,也有满腹经纶的穷秀才一样。然而,没有文化却不可能成为名医、工程师,研制不出原子弹,造不出航母,要想成为社会名流、带动生产力的进步,不读书是绝对不可能的。正如俄罗斯文学家高尔基说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今社会正是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可以推测一个没有文化的人要在社会上立足是何其难,要是连食品药品说明书都看不懂,那该多不方便呀。因此,趁着年轻,努力学习、努力读书吧。它会使你变得聪明,给你插上腾飞的翅膀,在社会中翱翔。
评分本书系作者为法国著名科学杂志《新发现》之中文版所撰写的专栏文章结集。作者从历史上种种趣事入手,揭示科学之前世今生,将科学从人们盲目迷信和崇拜的神坛上请下来,还其应有面目。行文之中,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诸外部因素之关联及互动;作者又喜用学术眼光分析逸闻趣事,常有标新立异之论点及表达——初看似乎离经叛道,细察则仍言之成理。而对于唯科学主义之弊端及谬误,作者关注尤多。
评分《科学外史》出版后已获七项荣誉,包括首届(2013)年度“中国好书”、第13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等。《科学外史•II 》作为续编,思想性更强,论战色彩更浓,在当下某些争议问题上的立场更鲜明。
评分《科学外史》出版后已获七项荣誉,包括首届(2013)年度“中国好书”、第13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等。《科学外史•II 》作为续编,思想性更强,论战色彩更浓,在当下某些争议问题上的立场更鲜明。
评分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已出版著作7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以及大量书评、影评、文化评论等,并长期在京沪等地报刊撰写个人专栏。
评分物美价廉,快递速度也快,不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