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等事:王陽明及其後學論“緻良知”(套裝上下冊)

人生第一等事:王陽明及其後學論“緻良知”(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士] 耿寜 著,倪梁康 譯
圖書標籤:
  • 王陽明
  • 緻良知
  • 心學
  • 哲學
  • 思想史
  • 明朝
  • 後學
  • 國學
  • 人生哲學
  • 修身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56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5700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现象学文库
开本:其他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由上、下兩部構成。一、論述王陽明的生平與思想,主要圍繞其“緻良知”的主張進行。耿寜通過對王陽明早中後期言談文字的仔細研究,劃分齣王陽明不同時期的三個不同“良知”概念,並對其做瞭細緻的闡釋。總起來看,可以用耿寜的話將這三個“良知”簡捷扼要地概括為:王陽明“良知”的概念是“心理-素質的概念”,第二個概念是“道德-批判(判彆)的概念”,第三個概念是“宗教-神性的概念”。
   與這三個“良知”概念相應,至少應當有三種實現或達到“良知”的方法,亦即三種“緻良知”的基本途徑。它們都或多或少、或隱或顯地可以在王陽明本人那裏找到。但王陽明並未對緻良知的“途徑”做齣明確的區分。在他那裏可以找到各種對緻良知途徑的解釋。對“良知”(本原意識)的理解和闡釋可以看作王陽明的本體論思想,而對“緻”(實現)的理解與闡釋則可以看作王陽明的工夫論思想。因而“緻良知”三字,體現瞭王陽明的本體論與工夫論的統一,包含瞭他的本體論主張和工夫論訴求兩個方麵的內容:“良知”是本體;“緻”是工夫。王陽明的全部學說,以及陽明後學對他學說的所有一緻的和分彆的展開,都概括在這三個字之中瞭。
   二、緻力於論述歐陽德、王艮、鄒守益、錢德洪、王畿、聶豹、羅洪先對“緻良知”在本體論、工夫論方麵的各種相同的和不同的理解,以及因不同理解而産生的相互論辯,以及通過論辯而得以展示的種種詮釋可能和修習可能。在此過程中,陽明心學於各個方嚮上得到實質性的充實和進一步的展開,當然也同時經曆著可能的自身分化與離異。

目錄

前言
總引論 明代中期儒者的一些生活狀況
第一部分 王陽明的“緻良知”學說與他的三個不同“良知”概念
引論
第一章 王陽明的第一個“良知”概念:嚮善的秉性(“本原能力”)
第二章 王陽明的第二個良知概念:對本已意嚮中的倫理價值的直接意識(本原意識、良心)
第三章 王陽明的第三個良知概念:始終完善的良知本體
第四章 對王陽明三個良知概念之區分的一個曆史證明。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係
第五章 對於倫理正確的行為而言,良知是否充分的問題:對此還需要附加的認識嗎?
第二部分 王陽明後學之間關於“緻良知”的討論
引論
第一章 錢德洪與王畿之間的討論:“緻良知”究竟是通過依照良心的行為,還是通過對“良知本體”的明見?
第二章 王畿通過“覺良知本體”來“緻良知”
第三章 聶豹一方麵與歐陽德、鄒守益,另一方麵與王畿進行的討論:“良知本體”必須在先於所有動的靜中實現嗎?
第四章 羅洪先與王畿之間的討論:當下“良知”是具足的,還是需要“收攝保聚”的工夫?
第五章 王畿所列舉的在他看來王陽明學派內部不正確的“緻良知”觀點
結尾的評論與進一步的現象學問題
附論 劉宗周與黃宗羲對王陽明“四句教”的詮釋。劉宗周針對王陽明“緻良知說”所提齣的“誠意說”是否體現瞭一種哲學的進步?
第一章 劉宗周
第二章 黃宗羲對王陽明“四句教”的詮釋
結語
文獻索引
概念索引
人名索引
譯後記


人生第一等事:王陽明及其後學論“緻良知” 捲一:心即理,知行閤一的哲學基石 在中國傳統哲學史的長河中,王陽明(1472-1529)無疑是一位劃時代的思想巨匠。他集儒、釋、道三傢之大成,創立瞭影響深遠的陽明心學,其核心便是“緻良知”。這套《人生第一等事:王陽明及其後學論“緻良知”》套裝,以精湛的學術考證和深刻的解讀,為讀者鋪陳開一幅波瀾壯闊的心學圖景,追溯瞭“緻良知”這一核心觀念的源起、發展及其在中國思想史上的不朽地位。 本套裝的第一捲,聚焦於王陽明心學的理論奠基。我們將深入剖析“心即理”這一顛覆性的命題。在王陽明之前,儒傢主流思想,尤其是程硃理學,強調“理”是客觀存在於事物之中的,需要通過格物緻知來探求。而王陽明則以其獨特的體悟,將“理”迴歸於人的內心。“心”不再是認識世界的工具,而是世界本身。“心即理”,意味著每個人的心中都蘊含著天地萬物的至理,無需外求。這種內嚮的探索,將哲學研究的焦點從外部世界引嚮瞭人的內在精神。 “心即理”並非虛無飄渺的玄談,它與王陽明的另一個核心概念——“緻良知”——緊密相連,構成瞭其心學體係的另一根支柱。所謂“良知”,指的是人心固有的、不假思索便能明辨是非善惡的道德自覺。它是一種天然的、純粹的道德直覺,是人人皆有的本心。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後天環境的影響,人的良知往往被欲望、私念所濛蔽,變得模糊不清。 “緻良知”,正是要通過一種積極的實踐,將這被濛蔽的良知重新喚醒、彰顯,並付諸於實際行動。“緻”字,有“推緻”、“達緻”、“窮盡”之意,它強調的是一個主動的、自覺的、不斷深化的過程。不是被動地等待良知顯現,而是要積極地去發掘、去實踐,讓它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得到充分的展現和實現。這是一種內在的道德修養,也是一種積極的社會實踐。 與“心即理”相呼應,“緻良知”也強調瞭“知行閤一”。在傳統的知行觀中,常常將知與行視為兩個相對獨立的環節,甚至存在知易行難的睏境。王陽明則認為,“知”與“行”本是一體,不能分割。他以“親民”為例,指齣“知”親民,必然會去親民;如果僅僅是口頭上知道,而沒有實際去親民,那就不叫真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隻有在實踐中去檢驗、去落實,真正的“知”纔能得以確立和完成。反之,脫離瞭實踐的“知”,隻是空談,無益於道德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 本捲將詳細闡述王陽明是如何從儒傢經典中發掘齣“緻良知”的端倪,並將其發展成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係。我們會探討他如何批判程硃理學的“格物緻知”,以及他提齣的“事上磨煉”的修養方法。通過對王陽明著作的細緻梳理,如《傳習錄》中的對話、書信,以及他的重要論述,如《大學問》、《答羅整庵書》等,讀者將能深刻理解“心即理”和“知行閤一”如何共同構築起王陽明心學的思想高塔,為後世的道德實踐和精神探索指明瞭一條獨特而光輝的道路。 捲二:心學的傳承與演變:陽明後學與“緻良知”的時代迴響 如果說第一捲為我們呈現瞭王陽明心學的精髓,那麼第二捲則將目光投嚮瞭陽明心學波瀾壯闊的傳承與演變。在王陽明辭世後,他的學說迅速傳播,並在其眾多後學的努力下,發展齣豐富多彩的流派,對中國乃至東亞的思想文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緻良知”作為心學最核心的命題,在不同學者的手中,呈現齣新的解讀和實踐的側重點,也麵臨著時代的挑戰與迴應。 本捲將首先梳理王陽明的主要傳人,如王龍溪、聶豹、湛若水、薛瑄等,他們如何承繼王陽明的衣鉢,並在各自的闡釋中,為“緻良知”注入新的活力。例如,王龍溪強調“童心說”,認為人心本來純淨,無所不包,要迴歸到孩童般的純真狀態,這便是良知的本體。而湛若水則提齣瞭“幾心說”,認為良知存在於萬物之中,其顯露有“幾微”之處,需要細心體察。這些不同的側重點,都圍繞著如何體悟和彰顯那份與生俱來的道德自覺。 隨著心學的傳播,也齣現瞭對“緻良知”的不同理解甚至誤讀。例如,有人將“緻良知”理解為一種隨心所欲的放縱,認為隻要憑著自己的感覺行事,便是“緻良知”。這種麯解,顯然與王陽明強調的道德自覺和實踐的本意相悖。因此,本捲將重點考察陽明後學中,如何辨析和糾正對“緻良知”的偏見,如何堅守其核心的道德倫理和實踐精神。 特彆值得關注的是,在明末清初,隨著中原大地風雲變幻,士大夫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機和社會動蕩。在這樣的背景下,“緻良知”的學說,也展現齣瞭其強大的生命力與現實關懷。一些學者,如李贄,雖然在某些觀點上與王陽明有所區彆,但他對個性解放的強調,對傳統禮教的批判,在某種程度上,也與“緻良知”所蘊含的個體精神的張力相契閤。而像黃宗羲、王夫之等明末清初的集大成者,雖然他們也形成瞭各自的哲學體係,但對王陽明心學的繼承與批判,尤其是對“緻良知”的理解,都為我們展現瞭心學在時代洪流中的演變軌跡。 本捲還將探討“緻良知”在不同文化區域的傳播與影響,例如其對朝鮮、日本等周邊國傢思想文化的影響,以及在近現代中國,隨著西方思潮的湧入,“緻良知”學說如何與新思想碰撞,又如何在新的時代語境下被重新詮釋和發揚。即便在現代社會,麵臨物質主義、功利主義的挑戰,“緻良知”所倡導的道德自覺、內在價值和知行閤一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通過對王陽明後學思想的梳理與分析,讀者將能更全麵地理解“緻良知”這一哲學命題的豐富內涵。這不僅是對王陽明心學的一次深度迴顧,更是一次對中國傳統哲學智慧在曆史長河中如何生生不息、不斷適應時代需求的深刻洞察。本套裝,通過上下兩捲的精心編排,旨在為讀者提供一扇通往王陽明心學世界的窗口,讓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重新審視人生的意義,體悟內在的價值,並以“緻良知”為指引,活齣生命的真實與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文字功力簡直是文學與哲學的完美結閤體。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被那些優美卻不失力量的句子所打動,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傾注的熱情與思考。它沒有采用那種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堆砌,而是用一種近乎散文的筆調,將復雜的思想內核緩緩滲透齣來。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使得原本可能讓人望而卻步的哲學主題,變得親切而富有感染力。我尤其喜歡其中對特定曆史場景和人物心境的描摹,使得那些遙遠的曆史人物仿佛重新鮮活瞭起來,他們的掙紮與頓悟都清晰可見。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僅獲取瞭知識,更像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洗禮,文字本身的力量就足以讓人心神寜靜,並對如何安放自我有更深的體會。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精妙,特彆是上下冊的編排,顯示齣作者對內容整體把控的成熟度。上冊側重於基礎理論的奠基和核心概念的闡發,打下瞭堅實的地基;而下冊則將這些理論應用於更廣闊的實踐領域,並深入探討瞭其在後世不同發展階段的衍變和調適。這種層層遞進的結構,讓讀者能夠按部就班地吸收知識,不易産生混亂感。我個人對下冊中探討的“實踐性”討論非常感興趣,它解答瞭我心中長期以來的一個疑問:這些古代的智慧,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極快的社會中,究竟如何纔能真正發揮作用?作者提供的解答是既有曆史厚度又不失現實關懷的,讓人讀完後有一種“原來如此,豁然開朗”的感覺,極大地增強瞭理論指導實踐的信心。

评分

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的“轉化力”。它不是簡單地介紹一個理論體係,而是提供瞭一套完整的“方法論”來重塑自我認知。我過去常常在麵對睏難和抉擇時感到迷茫,但閱讀此書後,我開始嘗試用書中提到的那些思維模型去解構問題,驚訝地發現很多看似無解的睏境,其實隻是源於我們自身認知的局限。作者在講解過程中,時刻提醒讀者要“知行閤一”,這絕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貫穿全書的實踐要求。我開始在日常的小事中去印證這些觀點,雖然過程緩慢,但每一點小小的進步都帶來瞭巨大的內心穩定感。這本書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通往內在力量的門徑,讓我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嚮充滿瞭期待和篤定。

评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尤其是它對後學發展的梳理部分,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梳理。我原以為這隻是對某個曆史人物思想的簡單介紹,沒想到它竟然能係統地勾勒齣一條清晰的傳承脈絡,從核心思想的提齣,到後世不同學派的分支與爭鳴,都描繪得淋灕盡緻。書中對不同時期學者觀點的對比分析尤其精彩,那種思想的碰撞火花四濺,讓人忍不住停下來思考:如果是我處於那個時代,我會如何選擇?作者的學術功底可見一斑,引用的文獻紮實可靠,但行文風格卻充滿瞭激情和洞察力,完全沒有老學究的迂腐氣。它成功地將嚴肅的哲學探討,轉化成瞭一場引人入勝的思想探險,讓我對整個學派的曆史有瞭立體而深刻的理解。這本書無疑是研究這個領域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评分

這本書真的讓人耳目一新,我一直對中國傳統哲學很感興趣,特彆是那些能與現代生活産生共鳴的思想。拿到手後,首先被它精美的裝幀和厚實的體量所吸引,一看就知道是下瞭大功夫的誠意之作。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梳理思想脈絡時那種抽絲剝繭的功力,把一個看似高深莫測的概念,用非常清晰的邏輯鏈條展示齣來,讓人感覺觸手可及。讀完之後,我對自己理解的“心學”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而是真正落地的實踐指南。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著,更像是一位智者在耳邊娓娓道來,用很多貼近生活的例子來佐證觀點,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被那種強大的內在力量所感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即便是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讀者,也不會感到吃力,反而會被深深吸引,想要一直讀下去。它提供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看待世界和處理人際關係的新視角,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评分

商品很给力,物流速度也不错,点赞!

评分

经典学术著作!

评分

现象学走进阳明心学,赞一个

评分

一般,这本书主要是写西方现象学,与阳明心学关系不大。。。。

评分

外封的包装不怎么样,据说内容不错,呵呵

评分

很好的书,正版价格也划算,满意!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 让你的生活过得更充实,学习到不同的东西。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带给你许多重要的好处。 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让你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感受世界的不同。 不需要有生存的压力,必竞都是有父母的负担。 虽然现在读书的压力很大,但请务必相信你是幸福的。 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孩子连最基本的教育都没办法享受的。 所以,你现在不需要总结,随着年龄的成长,你会明白的,还是有时间多学习一下。 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读一些有关写作方面的书籍,能使我们改正作文中的一些不足,从而提高了我们的习作水平.读书的好处还有一点,就是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做准备.那么,读书有哪些好处呢?1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量.多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了解许多科学知识.2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千里眼.俗话说的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多读一些书,能通古今,通四方,很多事都可以未卜先知.3读书可以让我们励志.读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可以激起我们的爱国热情.4读书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评分

这本书的哲学分析很好,需要时间思考

评分

耿宁是现象学界的泰斗人物,倪梁康先生的翻译准确、地道,现象学一般都用倪先生的翻译与绍介作品。一直在学现象学,感觉还是没有参透其中深意,希望继续品读,慢慢来。这本书作为一个补充,有利于对中国哲学的了解,也让我们看看西方人是如何通过现象学来研究中国哲学的。值得一看,推荐。

评分

您破坏和虾松阿婆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