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海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2006年獲得美國夏威夷大學比較哲學博士, 1999年獲北京大學中國哲學碩士。曾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2010),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學者。現為國際英文哲學刊物Asian Philosophy (A&HCI;)編委;教育部英文哲學學術期刊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中國哲學前沿》)副主編;國際中國哲學與比較哲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著有Confucian Pragmatism as the Art of Contextualizing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World (Lexington, 2009)、Chinese Philosop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等。在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Asian Philosophy、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Culture and Psychology、《中國哲學史》、《周易研究》等國際國內學術刊物發錶論文50餘篇。曾獲美國陳榮捷(Wing-tsit Chan)比較哲學奬學金、東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學員奬學金等;先後赴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劍橋大學、根特大學等校作學術訪問和學術研究。其《中國哲學思想》被譯為英、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在國外齣版。
前言 儒傢實意倫理的中心在於論證儒傢倫理的根本在如何於當下一念之間作齣“儒傢”式道德判斷並進而依此行為。本書將從古典儒傢倫理論說入手,討論意念在何種意義上是“儒傢的”並且是“倫理的”。“實意”發端於《大學》之“誠意”,在本書裏為“實化意念”而實有其意,據此展開一個儒傢實意倫理思想係統。全書圍繞儒傢倫理的十大相關問題展開論述,意圖在中西比較哲學的框架下,圍繞“實意”與“人緣創生力”的中心議題,考察儒傢倫理學涉及的多方麵問題。 20世紀中國哲學學科在古今中西交匯大潮之下艱難發展,相比西方哲學在20世紀的理論推進和學術建構,新生中國哲學學科與時代脈搏交融過分緊密,而在哲學理論的突破上則乏善可陳。在今天這樣一個東西方學術充分交流的時代,我們有必要進一步藉助西方哲學的理論係統,將中國古代先哲的哲學理論進一步學術化、係統化,凸顯中國傳統思想的哲學蘊意。本書希望將儒傢經典中的倫理思想,通過與西方哲學尤其是美國實效主義(pragmatism)pragmatism通常譯成“實用主義”,但由於該詞語在漢語語境中有著通俗的貶義,以緻在哲學理解方麵已經造成不少不必要的誤會,所以本書中將主要譯成“實效主義”,藉以強調美國哲學實用主義注重效果的哲學內涵,而其功利主義的一麵並沒有一般理解的那麼重要。哲學的對話,建構一個儒傢實意倫理學理論係統。 在現代哲學學術研究的大背景下,古代儒傢倫理思想的錶述顯得較係統性。今天要建構儒傢倫理理論,既要藉鑒近代以來係統性整理的古代哲學傢的倫理思想資料,還當藉鑒西方將中國哲學思想係統化的學術成果。西方關於中國哲學思想的研究基本上立足於係統化的哲學傳統,往往有試圖將中國古代思想係統化的傾嚮。比如陳漢生《中國思想的道傢理論》試圖為中國古代哲學傢們建構係統性的論述。Cf�盋had Hansen, A Daoist Theory of Chinese Thought: 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p��5. 在中西方討論儒傢倫理的哲學敘述中,係統化建構儒傢倫理學的哲學理論多運用西方倫理學體係,如德性倫理、規範倫理等理論來詮釋儒傢倫理思想。本書希望另闢蹊徑,以期在把握傳統儒傢倫理精神核心的前提下,迴應相關倫理問題的不同維度。 在西方倫理學史上,亞裏士多德提齣美德倫理學(virtue ethics),近代國際倫理學界大有復興之勢,而關於亞氏倫理學與儒傢倫理的比較研究也多有成果。不過,中外學者在理論比較之餘,很少注意到亞氏認為人的美德主要由社會環境教化而成,是一個相對自然的過程,至於人成人之後當如何自修,繼續保持和培養美德,他的討論遠遠沒有儒傢的“修身”有力。同樣,休謨倫理學思想作為當代倫理學復興的重要理論源頭,也缺乏關於人如何自修保持美德的理論建構。西方倫理學討論自我、自由意誌、自我選擇、自我決定等等,錶麵上人都有自由意誌,可以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但如何與情境互動,做閤理的決定以期達到自我的成就,西方倫理學卻缺乏完善的理論。西方社會把如何做人生決定的藝術主要交給宗教,而教會的教導通常隻給齣一條齣路,那就是製止內心的原罪,趨嚮唯一的、上帝認可的標準,或者《聖經》明示的、經過解釋的標準。相比之下,中國倫理學則提供瞭不同版本的齣路,心靈遵從儒、釋、道之教化而做決定,皆有可能成為聖人、善人,這樣,成善的修身過程本身並沒有絕對的善惡之分,更沒有非此即彼的善惡之戰。這就是實意、實化意念,而不是意念善惡之戰的由來。與強調天然內在、自然從善的美德倫理學不同,儒傢倫理學強調個人不是自然嚮善,而是主動擇善而從,也就可能在意念發動的瞬間賦予其善的價值。儒傢的德性不是天生的美德,而是後天實意形成的德性的纍積,通過努力修為而得。外在的教化並不保證人能夠嚮善和擇善,隻有內心的意念發動嚮善,並讓意念持續實化為善性,德行方能建立,德性方能彰顯。 關於儒傢倫理學的研究固然已經汗牛充棟,但多數是描述其特徵的討論,而從人自身本有的創生力齣發,闡釋儒傢倫理學何以可能的學理建構相當有限。葛瑞漢指齣,墨傢的倫理學比較係統化,質樸完整且有一緻性,相比之下,儒傢幾乎從未也未曾試圖去建立一個類似的有序係統。Cf�盇�盋�盙raham, Later Mohist Logic, Ethics and Scienc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78, 2003, p��45.這方麵的問題意識在今天帶有比較哲學的意味,而儒傢倫理學的哲學係統化當在近代以來東西哲學對話日益深化之後纔成為可能。杜維明在《人性與自我修養》一書中,以《“仁”與“禮”之間的創造緊張性》開篇,並說明這是他問題意識的最初發端。參見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聯經中文版序,颱北,聯經齣版事業有限公司,1992。 雖然這裏建構的是儒傢傳統倫理學命題的當代哲學化版本,但儒傢實意倫理學的現代使命仍然在於導人嚮善,其齣發點與孟子和亞裏士多德追求人性之善與後天如何為善並二緻。儒傢實意倫理學作為當代哲學理論仍然應當具備改變人心的力量,能夠幫助人們反思人倫關係,並在人倫關係實踐中持續其創造的力量。從原始儒傢開始,儒學的基本觀點是人應當受到教化並被導之嚮善,雖然後來興起的道傢和佛教也導人嚮善,但在教化的一念之間,儒道佛的分野立現。雖然錶麵上殊途同歸,都是改變人心意嚮的方式,但儒傢之謂儒傢,定然有其不可移易的力量在。 儒傢倫理學其實從一開始就一直麵對一個難題,即改變自己和他人心嚮的努力何以是“儒傢的”?一個人改變自己或他人行為的前提是改變自己的內心,進而創造性地改變自己內心原先設定的自己跟他人之間的關係,但人的內心何以能夠具備創造新的與他人關係的力量?這種內心之中創造的力量又如何隨著外在的情勢而改變?儒傢實意倫理學力圖論證:論是內心的改變抑或情勢的改換,人與他人關係的改變都離不開對既有存在之境的理解和基於人緣創生力的涵養。雖然心嚮的改變有其肉體自然存在作為基礎,但心靈對情勢的領悟和通過實意改變其情境則首先基於心靈對自身與世界共在的理解。正是在心靈與世界共生之境的本體論基礎上,本書力圖論證實意的努力何以可能是倫理的。 在本書中,將儒傢倫理哲學化的主要哲學參照是實效主義哲學關於人生與世界的觀點。實效主義哲學的真理有當下性和效用性,比如,對於航海迷路的航船,船上牧師和水手的爭辯沒有誰對誰錯,而是以何者最終有效作為判斷的依據。如果牧師說服水手放棄航行的技術,通過信仰上帝獲得心靈的平靜以麵對死亡,上帝的信仰就是有效的;如果水手用技術帶領牧師走齣瞭迷途,則科學就戰勝宗教而成為有效的。這個例子說明實效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各種不同傳統之間都存在真理選擇時的方嚮感的區彆。以這種真理觀為代錶的美國實效主義傳統認為隻要有實際效果,就當持樂觀的生活態度。相形之下,中國哲學傳統中的儒釋道三種傳統都注重治心的實際效果,都可以歸結到選擇的哲學,如何將人從意識的人生中梳理齣一種可以由意識主導的選擇模式,化被動為主動。從比較哲學的觀點看,美國實效主義哲學傳統不如中國哲學傳統強調選擇的方嚮感。有用與有效指嚮當下,並不指嚮未來。而中國哲學傳統多指嚮未來,強調理想的人格,認為當下的工夫都要以成就未來的理想人格作為指歸。儒釋道都有一定的價值理念作為導嚮,超越“趨利避害”的基本生存要求和自然傾嚮。人的選擇有其情境固然沒錯,但為何如此選擇則不僅僅是在情境中用實效主義的原則即可得到完滿的答案。即使在詹姆士走齣叢林的例子中,其強調的選擇方嚮也僅僅是自然主義的,即趨利避害的生存原則的要求。而生存疑隻是生活的最低標準,生命的倫理展開所需要實現的應當是遠遠高於生存層麵的目標。這是中國哲學與美國實效主義之間價值導嚮的區分。本書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建立儒傢實意倫理學的價值導嚮係統的。 從儒傢的角度看,人類心靈方嚮的改變,進而改變與他人的關係是如何可能的?人如何纔能通過對心靈本體的領悟進而改變心靈的方嚮?我們應該如何領悟心靈本體?我們改變心靈的方嚮,除瞭趨善避惡的本能之外,對心靈的控製是否可以有純粹的倫理和審美意味?舉例來說,心靈對於既有規則的認知,好比駕駛員意識到交通規則的存在和道路的實存,但對車的駕駛,卻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但每時每刻對車的駕馭,都是以對車的存在以及車與道路和交規等共在的場域之間的領悟作為前提的。如果我們把心靈如何指導行動改變,化為駕駛者如何在領悟自身與情境共在的前提下,不斷調整心跟車及道路之間構成的場域的微妙關係,那麼駕駛的技能就可以理解為作為行為主體的駕駛員如何提升自己的駕駛技巧,好比倫理關係中的人如何獲得和涵養內在的德性,而內在德性經過修養又轉化為行為的自然傾嚮。開車和遊泳這類技藝都可以算是通過實踐不斷內化形成內在德性的藝術,相應地,在實踐中的道德過程也是一種需要涵養而逐漸內化的藝術,並在每時每刻的人倫關係中錶現齣來。當然,即使良好的德性也不能保證永不犯錯,正如優異的車技不能保證絕對的安全,良好的遊泳技能不能保證遊泳者在汪洋大海中安然恙一樣。可見,個體對人倫關係創造過程就像開車和遊泳的過程一樣,是不斷將心靈的方嚮實化齣來,並通過外在實踐而內化的行為方式加以錶達,從而力圖使得個體與人倫關係構成的情勢處於和諧之境。 開始於孔孟的儒傢倫理一方麵強調內心善的先驗性,需要人不斷迴到先天善性開始的地方去體驗並將其發揚光大;另一方麵也強調人心所發的行為與環境之間的協同,應當努力修身以閤於禮製規範的要求。人倫關係的和諧之境是儒傢倫理的永恒目標。可見,儒傢倫理是一種閤乎情境的實意倫理。人因肉身的實存而有意識,而對意識的修煉構成人在世界之中創造自己人生軌跡的必經之路,而儒傢對意念真誠至極的提倡,構成瞭儒傢修齊治平思想的底色。人因為能夠將其意念實化而與外在情境溝通,既受情境的影響,也創造情境,這就是人與外在人與物之間的“緣”的開端,而對於“緣”的領會和把握,構成瞭人在世間的倫理創造力的根源。這種人與其情境之間的張力構成瞭儒傢對於人在世間存在的領悟的審慎狀態,由此齣發行使道德權利和實踐道德行為,並推己及人。儒傢能夠從自身推緻他人的基石源於孝悌的良心和良知,並在這種先天善性的基礎上實化意念以實踐道德選擇,這就是儒傢道德實踐的情理。這種情理發用於社會交往與實踐,就是對自身天然權利的理解和領悟,進而擴展自己的權利到齊傢治國平天下。然而,在傢與國之間,儒傢的先天道德能力與實踐原則卻與追求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之間存在明顯的張力,儒傢最終還是迴到對人的先天存在及其先驗善性的傢庭情感來源的基石上,給齣對於傢國矛盾的解答。儒傢在傢國關係上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中國近代以來對西方民主觀念的接受,以及在中國政治理論話語的當代轉化中,如何協調與解決主與民的關係。 儒傢實意倫理學是人在經驗與世界全體融貫的境界裏建立道德價值的倫理學。人生態度則要努力運世之化,既有哲學建構,又有道德運用,還有美感價值。這些都是在創生力展現為“實意”的過程中體現齣來的。麵對紛雜的世態人情,哲人們希望把它們解釋得閤情閤理,就必須找齣使人情世故變得有序的根源所在。儒傢經典確定瞭人己關係的原初性韻味,也就是人如何在一個“生生”不息的萬物情境中把握自我、發展自我、修養自我。用杜威的話說,自我與他人相關聯要穿透自身,與他者連通並共同創生。儒傢之傢庭觀與杜威的社群觀都關心群己關係的發展過程和基本錶現形式。可以這樣說,自我觀念在儒傢傢庭與杜威社群同緣異構的交融中,不斷展示齣其在全球化情境中的新生價值。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應當立足於中國哲學的悠久文化傳統,充分注意到當代中國的特殊性,尤其是當代中國一直被動迴應西方意識形態話語,缺乏對自身話語係統的自信。我們需要迴歸古典儒傢哲學,調動近代中國哲學與西方對話的資源,結閤中國哲學現代化過程的種種情形來綜閤考察,從實意創生的角度,將傳統儒傢倫理學在實意哲學的框架內建構成為儒傢實意倫理學。 實意倫理學,也就是讓當下的意念堅實,從而實現“念下轉命”的倫理思想,這跟傳統實踐儒傢倫理生活的目標是一緻的,其目的在於幫助人們在意念的反思狀態中去粗存精,將閤適的意念堅實,從而使心境廣大,念及世界蒼生萬物,進而成就意念對世界的實際作用,以及人生的意義。論是儒傢倫理涉及的哪一個層麵,都可以迴歸到儒傢對於人之實存的理解,以及基於實存的人之心意所發的實化過程,這就是儒傢倫理中人倫創生力的維度。本書通過闡發傳統儒傢從實意到人緣創生的各種維度建構一個傳統儒傢倫理的新哲學版本。 哲學傢們使用的範疇有公共的意義,但同時也有哲人本身賦予的特殊意義,而且這些被賦意的新範疇往往會成為未來哲學思想的源生力量。先秦儒傢哲學思想的倫理維度相當明顯,曆史上先秦倫理學的演進是一個不斷哲學化的過程,也就是倫理哲學範疇的內涵不斷深化的過程。本書將賦予傳統儒傢倫理範疇以新的哲學意義,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善與緣、身與意、境與生、己與人、意與義、孝與仁、情與禮、人與權、傢與國、主與民各範疇的新意與其間的中道。這是儒傢倫理學在當代中西哲學對話中的必然處境,落實到儒傢倫理學與當代哲學,尤其與美國實效主義哲學關於人的存在狀態的哲學對話之中,建構起一個儒傢倫理學的當代哲學化版本。儒傢實意倫理學說明,人可以通過更好地理解人與他人的共生關係來創造有價值的生活情境,這一哲學觀有助於振興儒傢倫理傳統,並為中西哲學對話的深入指明新的方嚮。 今天中國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實現瞭工業化和現代化,當然不是完全現代化,隻是從國際視角來看,相對很多發展中國傢而言,中國已經完成大部分的工業化。三十年間我們走過瞭西方發達國傢一百多年的曆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比較快地嫁接瞭現代化的很多理念,從而可能直接進入後現代的狀態。所以儒傢倫理學的現代轉化要自覺地放在後現代的語境中,而不要糾纏在現代性的話語中不放。儒傢倫理學的後現代轉化主要是加強學理研究,迴應西方一整套學理的衝擊,努力把傳統儒傢倫理學轉化成為能夠迴應西方成型的學理係統的新理論體係。儒傢倫理學應當從其核心範疇入手承擔起迴應西方哲學衝擊的曆史責任。 在三十年中基本完成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中國,如今政治倫理話語似乎處於失語狀態,在政治倫理話語的各種版本之間猶豫不定,與一個巨大的未曾間斷的數韆年文明所應當具有的政治倫理話語傳統極不相稱。“實效主義”(pragmatism)哲學思想在中國往往被簡約為“黑貓白貓”和“摸石頭”的樸素實效主義版本,不能夠與傳統儒傢倫理發生良好的溝通互動。過分樸素的實效主義版本既跟西化之後的政治倫理學智慧關聯不大,又跟傳統的韆年文明缺少交集。可見,一個新版本的政治倫理話語係統既得吸收西方政治倫理學的精神,又得立足於古典政治倫理學經典的智慧。應該說,一個新版本政治倫理話語的原點應該跳齣西方政治話語的俗套,尋求一種新的中道。 中道作為傳統儒傢倫理學的根本精神,如今已經黯然失色,因為將其付諸實踐難乎其難。現實實踐的中道微妙難求,理論形式的中道更是難以捉摸。“中庸不可能也”早就是經典文本的感嘆,但這又疑是成熟政治倫理生態的呼喚,希望傳統儒傢倫理得到重新闡發和發揮。本書雖是一部關於“儒傢實意倫理學”的著作,但還是希望能夠在章節的字裏行間,恢復傳統儒傢倫理的中道氣象。作者相信,在善與緣、身與意、境與生、己與人、意與義、孝與仁、情與禮、人與權、傢與國、主與民之間尋求中道,既是傳統政治倫理話語的微妙境界,也是今天中西比較哲學語境下中國政治倫理話語轉換需要追求的最高目標。 中國思想者和哲學傢需要走齣現代性議題及其話語體係,不再圍繞西方現代性和普遍主義的種種議題打轉。如果幾乎所有當代中國政治倫理學的討論,都離不開“民族國傢”等現代性極強的術語,而發問的開端幾乎都是“為什麼中國不是”,那麼中國自本自為的話語體係將從恢復和建構。尤其在工業化、現代化的史前例的新型國傢麵前,中國思想者和哲學傢需要體會和提升中道的精神,在理論建構中體現齣摺中百代的氣魄,以葆養和發揚原初文化氣脈延續至今的動態平衡之精神,化幾個世紀以來西方哲學與文化的衝擊於形。這是中國哲學世界化的過程中所必須經曆的,而儒傢哲學及其倫理思想,在此過程中首當其衝。儒傢實意倫理學植根於百年來中西哲學對話的曆史背景,力求對中西倫理對話過程中齣現的理論問題以獨立的思考與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