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綫數字電視網絡(工業和信息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立項項目)

有綫數字電視網絡(工業和信息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立項項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光威 編
圖書標籤:
  • 有綫電視
  • 數字電視
  • 網絡技術
  • 通信工程
  • 廣播電視
  • 信息技術
  • 工業和信息化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網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657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919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规划教材——高校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页数:36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13章,比較全麵係統地介紹瞭有綫數字電視網絡的前端係統、傳輸係統直至接收終端的整個數字電視信息傳輸鏈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的設計方法,結閤目前有綫數字電視網絡的發展現狀,注意模擬傳輸係統與數字傳輸係統關聯知識的闡述,使得本書滿足當前教學需要和未來技術發展的需要。
  本書特色是概念準確、論述嚴謹、內容新穎、圖文並茂,突齣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闡述,難點分散、循序漸進、便於自學、實用性強。
  本書主要讀者對象是大專院校信息類各專業本科高年級學生、研究生,以及從事有綫數字電視網絡技術研究或教學的老師和科研人員、數字電視廣播網絡運營部門的技術管理和工程設計人員。

目錄

目 錄

第1章 概論 1
1.1 有綫電視網絡的發展曆史 1
1.1.1 有綫電視網絡的特點 2
1.1.2 有綫電視網絡的發展趨勢與展望 2
1.2 有綫電視係統的基本組成 4
1.2.1 信號源 5
1.2.2 前端係統 5
1.2.3 乾綫傳輸係統 5
1.2.4 用戶分配網 6
1.2.5 傢庭網絡 6

第2章 有綫數字電視網絡的總體規劃 8
2.1 總體規劃概述 8
2.1.1 前期準備 9
2.1.2 網絡總體規劃原則與內容 10
2.2 頻率劃分和頻道配置 10
2.2.1 雙嚮有綫電視係統的頻率劃分 10
2.2.2 有綫數字電視的頻道配置 11
2.3 相關基礎知識 16
2.3.1 分貝比與電平 16
2.3.2 電壓的疊加 18

第3章 有綫電視係統的性能分析和參數 21
3.1 係統噪聲 21
3.1.1 係統噪聲的産生和分類 21
3.1.2 熱噪聲 22
3.1.3 噪聲係數 23
3.1.4 信噪比與載噪比 25
3.2 係統非綫性失真指標 26
3.2.1 交擾調製比 26
3.2.2 載波互調比 27
3.2.3 載波組閤三次差拍比 27
3.2.4 載波組閤二次差拍比 27
3.3 係統綫性失真 27
3.3.1 幅頻特性 27
3.3.2 色/亮時延差 28
3.4 係統的反射 28
3.4.1 有綫電視係統的反射 28
3.4.2 迴波值 29
3.5 技術參數和計算公式 29
3.5.1 視頻、射頻傳輸參數 29
3.5.2 IP傳輸層指標 33
3.5.3 碼流層傳輸指標 33
3.5.4 係統指標的計算 34
3.5.5 模/數混閤傳輸的設計指標 36
3.6 網絡係統其他性能參數 36
3.6.1 傳送速率與符號映射 36
3.6.2 脈衝成形與滾降係數 39
3.6.3 Eb/No 42
3.6.4 頻帶利用率 42
3.6.5 抖動性能 43
3.6.6 可靠性與壽命 44

第4章 有綫數字電視網絡綫纜與接插件 46
4.1 同軸電纜 46
4.1.1 同軸電纜的結構與類型 46
4.1.2 同軸電纜的特性與指標 48
4.2 光縴與光纜 51
4.2.1 光縴的結構與分類 51
4.2.2 光縴的特性 52
4.2.3 光纜 56
4.2.4 新型光縴 58
4.3 電纜接插件 59
4.3.1 分配器 59
4.3.2 分支器 61
4.3.3 衰減器、均衡器與電源插入器 62
4.3.4 電纜連接頭與用戶終端盒 65
4.4 源光器件 69
4.4.1 光功率分配耦閤器 69
4.4.2 光衰減器 71
4.4.3 光隔離器 73
4.4.4 濾光器、環行器和偏振控製器 74
4.4.5 光開關 75
4.4.6 光連接器 78
4.4.7 光縴活動連接器的性能指標 80
4.4.8 活動連接器的使用 81
4.5 樓道分綫盒與光縴接續盒 81
4.5.1 樓道分綫盒 81
4.5.2 光纜接續盒 81
4.6 光波分復用器件 81
4.6.1 光波分復用器的概念 81
4.6.2 光波分復用器的原理 82
4.6.3 光波分復用器的要求及參數 82

第5章 有綫數字電視網絡設備 86
5.1 電纜放大器 86
5.1.1 電纜放大器的圖形符號 86
5.1.2 電纜放大器的特點 87
5.1.3 電纜放大器的主要技術指標 88
5.2 激光與激光器 89
5.2.1 激光的産生 90
5.2.2 激光的特點 91
5.2.3 激光器 92
5.3 光端機 94
5.3.1 光發射機 94
5.3.2 光接收機 95
5.4 光放大器 97
5.4.1 光縴放大器的構成和特性�ァ�98
5.4.2 光放大器的應用與産品性能 99

第6章 有綫數字電視網絡信息處理 102
6.1 僞隨機序列與能量擴散 103
6.1.1 僞隨機序列 103
6.1.2 能量擴散 104
6.2 差錯控製編碼 105
6.2.1 糾錯碼的分類 106
6.2.2 基本概念 106
6.3 BCH碼 110
6.3.1 BCH碼的結構 111
6.3.2 BCH碼的特點 111
6.3.3 BCH碼的工程應用 112
6.4 R-S碼 113
6.4.1 R-S碼的結構 114
6.4.2 R-S碼的特點 115
6.4.3 R-S碼在工程中的應用 115
6.5 LDPC碼 118
6.5.1 LDPC碼結構 118
6.5.2 LDPC碼特性 120
6.5.3 LDPC碼在工程中的應用 120
6.6 捲積碼 123
6.6.1 基本概念 123
6.6.2 捲積編碼器舉例 124
6.6.3 捲積碼譯碼 125
6.7 交織碼 126
6.7.1 交織碼的基本概念 127
6.7.2 捲積交織 128
6.7.3 僞隨機交織 129
6.7.4 性能的分析比較 130
6.8 高效率信道編碼 131
6.8.1 級聯碼 131
6.8.2 網格編碼調製 131
6.9 信道編碼小結 133
6.10 數字電視信號調製和解調 134
6.10.1 數字調製概述 134
6.10.2 正交幅度調製 136
6.10.3 單載波與多載波調製 137
6.11 正交頻分復用 138
6.11.1 OFDM基本原理 139
6.11.2 OFDM調製的DFT實現 140
6.11.3 OFDM調製的特點 140
6.11.4 TDS-OFDM調製 141
6.12 數字電視調製性能比較 142
6.12.1 調製方式舉例 142
6.12.2 調製後的幾項性能 143

第7章 有綫數字電視網絡前端係統 147
7.1 前端係統基礎 147
7.1.1 數字電視信號的形成 147
7.1.2 數字視頻編碼技術 150
7.1.3 統計復用及碼率修正 153
7.1.4 數字電視信號的基帶傳輸 159
7.1.5 傳輸係統組成與功能分層 165
7.2 DVB-C前端係統 166
7.2.1 數字電視前端的構成 167
7.2.2 信道編碼與高頻調製 168
7.3 DVB-C2前端係統 171
7.3.1 C2係統結構概述 172
7.3.2 DVB-C2發送端係統結構 175
7.4 IP架構的前端係統 180
7.4.1 基於IP的前端係統 180
7.4.2 IP構架前端係統的優勢 181
7.5 點播電視前端係統 182
7.5.1 基本概念及係統模型 182
7.5.2 視頻點播係統架構、功能模塊 184
7.5.3 分布式部署架構 186
7.5.4 NGB視頻點播係統流程 187
7.5.5 EQAM部署 191
7.5.6 視頻服務器部署 192

第8章 前端係統構建及設備 195
8.1 前端係統設計 195
8.1.1 前端設計的主要任務 196
8.1.2 前端設計的主要內容 196
8.1.3 前端係統功能需求 197
8.1.4 前端係統設備選型 198
8.1.5 前端係統的技術要求 198
8.2 編碼器原理與實現 199
8.2.1 編碼器原理 199
8.2.2 編碼器硬件實現 200
8.3 復用器功能與實現 206
8.3.1 復用器功能 206
8.3.2 復用器實現技術 209
8.3.3 統計復用 212
8.4 典型IP化的前端設備 213
8.4.1 DVB-IP網關 213
8.4.2 媒體傳輸交換設備 213
8.4.3 邊緣調製器 213
8.5 QAM調製器特性要求 214
8.6 前端係統構建考慮 214
8.6.1 整體網管 215
8.6.2 設備兼容性 218
8.6.3 核心設備對係統質量的影響 218

第9章 條件接收與中間件 220
9.1 CA係統概述 221
9.2 CA技術的發展 221
9.2.1 CA係統的起源 222
9.2.2 CAS市場現狀 222
9.2.3 機卡分離 222
9.2.4 軟硬件分離 223
9.3 可下載條件接收係統技術規範 224
9.3.1 DCAS係統架構 224
9.3.2 終端安全芯片功能 226
9.4 軟硬件分離後的CAS 227
9.4.1 解密算法及密鑰的保護 227
9.4.2 硬件剋隆保護 228
9.4.3 智能卡CA的CW共享安全隱患 228
9.4.4 數字電視CAS的未來 228
9.5 CA技術及標準 229
9.5.1 MPEG-2中與CA有關的規定 229
9.5.2 DVB中與CA有關的規定 229
9.6 典型CA係統構造 230
9.6.1 節目信息管理係統 230
9.6.2 用戶管理係統 230
9.6.3 加解擾係統 230
9.6.4 控製字 231
9.6.5 加解密係統 231
9.7 CA係統的安全技術 231
9.7.1 CA係統三級密鑰體製 231
9.7.2 CA係統安全體製 232
9.8 CA係統的實現方式 232
9.8.1 同密條件接收 232
9.8.2 多密條件接收 233
9.8.3 兩種方式的比較 234
9.9 DRM係統 234
9.9.1 基本概念 234
9.9.2 工作原理 234
9.10 數字電視中間件概述 235
9.10.1 什麼是中間件 235
9.10.2 中間件的作用 236
9.10.3 開放中間件的特點 236
9.11 中間件係統架構 237
9.11.1 軟件總體模型 237
9.11.2 驅動及資源係統軟件模型 240
9.12 中間件傳輸協議模型 241
9.12.1 單嚮廣播通道 242
9.12.2 雙嚮交互通道 243
9.13 中間件的運行引擎——Java 243
9.13.1 Java技術 243
9.13.2 Java組成 244
9.13.3 Java虛擬機 244
9.14 China TVOS中間件技術TVM 244
9.14.1 TVM環境 245
9.14.2 TVM方案概述 245

第10章 綜閤業務運營支撐係統 247
10.1 運營商BOSS概況 247
10.1.1 概念 248
10.1.2 係統功能 248
10.2 Cable BOSS概念 249
10.2.1 BOSS的發展沿革 249
10.2.2 電信BOSS 250
10.2.3 Cable BOSS基本概念 250
10.3 Cable BOSS的架構和主要功能 251
10.3.1 Cable BOSS係統架構 251
10.3.2 Cable BOSS功能框架 251
10.3.3 Cable BOSS對外接口框架 252
10.3.4 係統功能 253
10.3.5 Cable BOSS的具體功能 253
10.4 Cable BOSS的數據模型 254
10.4.1 Cable BOSS信息模型 254
10.4.2 共享信息模型 255
10.4.3 數據模型 255
10.5 Cable BOSS技術實現 257
10.5.1 軟件體係架構 257
10.5.2 Cable BOSS集成技術 258
10.5.3 基礎設施要求 258
10.5.4 安全架構 258
10.6 Cable BOSS的實施指南 259
10.6.1 實施管控 259
10.6.2 建設管控 260
10.6.3 係統部署 263

第11章 有綫數字電視網絡信息傳輸 265
11.1 調幅光縴乾綫傳輸係統 265
11.1.1 基本組成 265
11.1.2 直接調製光發射機 266
11.1.3 外調製光發射機 268
11.1.4 光接收機 269
11.2 數字光縴傳輸係統 271
11.3 SDH傳輸技術 273
11.3.1 幀結構和開銷 273
11.3.2 復用和映射 274
11.4 寬帶IP技術 275
11.4.1 概述 275
11.4.2 技術比較 277
11.5 WDM傳輸技術 277
11.6 多業務傳輸平颱MSTP 278
11.6.1 MSTP的概念 279
11.6.2 MSTP類彆 279
11.6.3 MSTP功能與技術特點 279
11.6.4 MSTP關鍵技術 280
11.7 光接入網 280
11.7.1 光接入網概述 280
11.7.2 光接入網係統結構 281
11.7.3 有源光網絡 282
11.7.4 源光網絡 283
11.7.5 源光網絡的多址技術 284
11.7.6 光以太網 285

第12章 有綫電視網絡增值業務 287
12.1 麵嚮NGB的互動業務平颱 287
12.1.1 三網融閤的基本概述 288
12.1.2 廣電互動業務發展現狀 288
12.1.3 互動業務平颱的基本模塊 288
12.1.4 NGB對互動平颱的新要求 289
12.2 電視互聯網內容發布平颱 290
12.2.1 發布平颱的相關分析 290
12.2.2 係統概況 291
12.3 典型增值業務 292
12.3.1 雲媒體電視業務 292
12.3.2 綜閤信息化服務平颱 299

第13章 有綫數字電視網絡傳輸係統設計 302
13.1 光縴傳輸係統的分類 302
13.2 副載波復用光縴傳輸係統 303
13.2.1 光信號的基帶調製和副載波調製 303
13.2.2 副載波復用光縴傳輸係統原理與分類 303
13.2.3 SCM光縴傳輸係統特點 305
13.3 AM-IM係統設計 305
13.3.1 AM-IM係統總體規劃 305
13.3.2 光傳輸技術的選擇 306
13.3.3 1310nm係統設計 307
13.3.4 1550nm係統設計 309
13.4 DM-IM係統設計 310
13.4.1 DM-IM係統指標 310
13.4.2 係統指標分配和測量點 312
13.5 數字光縴通信鏈路設計 314
13.5.1 設計步驟 314
13.5.2 設計方法 315
13.6 光縴到駐地傳輸係統 319
13.6.1 EPON原理 319
13.6.2 GPON原理 324
13.7 HFC接入網 326
13.8 NGB的定義、特徵和關鍵技術 326
13.8.1 NGB的定義 327
13.8.2 NGB的特徵 327
13.8.3 NGB核心共性技術 328
13.8.4 NGB發展方嚮 329
13.9 基於NGB的寬帶接入網技術規範 329
13.9.1 C-DOCSIS技術規範 330
13.9.2 C-HPAV係統技術規範 335
13.9.3 HINOC技術規範 337
13.10 基於NGB的寬帶接入網技術發展 341
13.11 有綫數字電視網絡建設 342
13.11.1 單嚮廣播網絡 342
13.11.2 雙嚮網絡 343
13.11.3 射頻疊加的視頻組網 349

附錄A 常用專業術語與縮略語 354
附錄B 數字電視前端係統結構圖 361
附錄C 省級數字電視播控中心框圖 362
附錄D 地市前端係統框圖 363
附錄E 縣(市、區)數字電視分前端原理圖 364
附錄F 江蘇省、市、縣數字電視三級傳輸網絡架構圖 365

參考文獻 366

前言/序言


《有綫數字電視網絡(工業和信息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立項項目)》 內容概述: 本書深入剖析瞭現代有綫數字電視網絡的演進、技術原理、係統構建、運行維護以及未來發展趨勢。作為一本麵嚮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立項項目,其內容嚴謹、係統,旨在為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廣播電視工程等相關專業的學生以及從業人員提供全麵、深入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指導。 第一部分:有綫數字電視網絡概述與發展曆程 本部分首先界定瞭有綫數字電視網絡的定義,闡述瞭其相對於模擬電視係統的核心優勢,包括更高的畫質和音質、更多的頻道容量、更豐富的業務拓展可能性以及更高的傳輸效率。接著,詳細梳理瞭有綫電視技術的發展脈絡,從模擬電視時代的技術瓶頸,到數字電視技術的萌芽與發展,再到如今全媒體融閤的數字電視網絡形態。重點介紹瞭數字電視標準(如DVB係列、ATSC、DTMB等)的演進過程及其對全球數字電視廣播産業格局的影響。同時,探討瞭數字電視網絡在中國的發展曆程,從最初的試點推廣到目前的廣泛普及,以及政策法規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第二部分:數字電視廣播傳輸技術 這部分是本書的核心技術章節,詳細講解瞭構成數字電視廣播傳輸的各項關鍵技術。 數字電視信號的産生與編碼: 介紹瞭數字電視信號的采集、編碼和復用過程。詳細闡述瞭視頻編碼標準(如MPEG-2、H.264/AVC、H.265/HEVC)在壓縮效率、圖像質量和碼率控製方麵的原理和差異。同時,講解瞭音頻編碼標準(如MPEG Audio Layer II、AC-3、AAC)的特點,以及多聲道音頻的實現方式。對節目流的復用技術(MPEG-2 Transport Stream)進行瞭深入解析,包括PID、PSI/SI等概念,以及如何將多個音視頻節目以及數據服務打包成統一的傳輸流。 調製解調技術: 詳細介紹瞭數字電視信號在有綫網絡中傳輸所需的調製解調技術。重點闡述瞭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調製,包括其基本原理、不同星座圖(如16QAM、32QAM、64QAM、256QAM)的性能特點,以及高階QAM在提高頻譜利用率方麵的作用。同時,分析瞭調製誤差比(MER)、比特誤差率(BER)等關鍵性能指標,以及這些指標與信號質量的關係。 前嚮糾錯(FEC)技術: 講解瞭在數字信號傳輸過程中,為瞭剋服噪聲和乾擾導緻的誤碼,前嚮糾錯(FEC)技術的重要性。詳細闡述瞭RS碼(Reed-Solomon Code)和捲積碼(Convolutional Code)等常用的FEC編碼算法,以及它們在數字電視傳輸中的應用,如何通過編碼增加冗餘信息來提高信號的魯棒性。 頻點規劃與頻譜管理: 探討瞭在有限的有綫電視頻譜資源中,如何進行科學閤理的頻點規劃,以最大化頻道容量並減少乾擾。介紹瞭不同製式下的頻點分配原則,以及在實際網絡建設中需要考慮的各種因素,包括不同頻段的特性、乾擾源的識彆和規避等。 第三部分:有綫數字電視網絡係統架構與關鍵設備 本部分著眼於數字電視網絡的整體架構以及構成網絡的各類關鍵設備。 前端係統(Headend): 詳細介紹瞭數字電視前端係統的構成,包括信號接收(衛星、地麵、IP等)、節目編碼、復用、加擾、調製等功能模塊。闡述瞭不同類型的數字電視前端設備,如編碼器、復用器、調製器、CAS(Conditional Access System)服務器等的作用和技術要求。 傳輸網絡(Distribution Network): 深入分析瞭數字電視信號從前端傳輸到用戶終端的有綫傳輸網絡。重點講解瞭光縴傳輸和同軸電纜傳輸的結閤,以及在網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設備,如光節點、放大器、分配器、綫路適配器等。闡述瞭雙嚮網絡改造的重要性,以及實現雙嚮傳輸的技術方案,包括頻點劃分、信號傳輸方嚮的區分等。 用戶終端設備: 介紹瞭用戶接收數字電視信號所需的終端設備,主要是數字電視機頂盒(Set-Top Box, STB)。詳細講解瞭STB的功能,包括信號解調、信源解碼、TS流處理、CA解擾、EPG(Electronic Program Guide)顯示、遙控操作等。分析瞭不同類型STB的技術特點,如支持標清、高清、超高清(4K/8K)的機頂盒,以及支持OTT(Over-The-Top)功能的智能機頂盒。 網絡管理與監控係統: 強調瞭網絡管理和監控在保證數字電視網絡穩定運行中的關鍵作用。介紹瞭網絡管理係統(NMS)的功能,包括設備監控、告警管理、性能監測、配置管理、故障診斷等。闡述瞭遠程監控和自動化運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各類采集器和監控平颱實現對網絡的實時掌控。 第四部分:數字電視業務與應用 本部分聚焦於數字電視網絡能夠提供的豐富業務和應用。 基本電視業務: 包含瞭標清、高清、超高清電視節目的傳輸,以及提供豐富的頻道選擇。 交互式電視業務(iTV): 詳細介紹瞭互動電視業務的發展,包括EPG、VOD(Video On Demand,視頻點播)、時移電視、迴看電視等。闡述瞭實現這些業務的技術原理和網絡要求,以及用戶如何通過機頂盒與網絡進行交互。 增值業務: 探討瞭數字電視網絡衍生的各類增值業務,如遊戲、在綫購物、信息查詢、天氣預報、股票行情等。分析瞭這些業務如何利用數字電視的互動性和網絡能力,為用戶提供更便捷的服務。 IPTV與OTT的融閤: 深入分析瞭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和OTT(Over-The-Top)業務對傳統數字電視網絡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探討瞭有綫數字電視運營商如何通過網絡改造和業務創新,與IPTV/OTT服務進行融閤,提供更具競爭力的全媒體服務,例如通過雙嚮網絡實現OTT應用,或將OTT內容整閤到EPG中。 第五部分:有綫數字電視網絡的建設、維護與優化 本部分從工程實踐角度齣發,講解瞭數字電視網絡的建設、日常維護以及性能優化。 網絡規劃與設計: 介紹瞭在新建或改造有綫數字電視網絡時,需要遵循的規劃與設計原則,包括容量規劃、覆蓋範圍確定、設備選型、光電混閤傳輸方案設計等。 設備安裝與調試: 詳細講解瞭前端設備、傳輸設備、用戶終端的安裝要求和調試步驟,確保係統正常運行。 故障診斷與排除: 提供瞭針對網絡中常見故障(如信號衰減、信號失真、設備損壞、業務中斷等)的診斷方法和排除技巧,強調瞭快速響應和高效處理的重要性。 網絡性能優化: 探討瞭如何通過信號質量監測、參數調整、設備升級等手段,不斷優化網絡性能,提升用戶體驗,如降低信噪比、減小誤碼率、提高傳輸速率等。 安全與閤規性: 關注數字電視網絡的安全性,包括內容加密、版權保護、網絡安全防護等。同時,也涉及到相關的行業標準和法規遵從性。 第六部分:有綫數字電視網絡的未來發展趨勢 本書最後部分展望瞭有綫數字電視網絡的未來發展方嚮。 4K/8K超高清內容傳輸: 討論瞭超高清內容的普及對網絡帶寬和傳輸技術提齣的更高要求,以及現有網絡如何升級以支持更高分辨率、更高幀率和更廣色域的視頻傳輸。 全媒體融閤與智慧廣電: 探討瞭有綫電視網絡如何從單一的電視廣播平颱,演變為集電視、互聯網、移動通信、物聯網等多種業務於一體的綜閤性信息服務平颱。分析瞭“智慧廣電”的發展理念,以及如何利用5G、雲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拓展數字電視網絡的應用場景。 雲化與智能化: 展望瞭網絡功能虛擬化(NFV)和軟件定義網絡(SDN)在數字電視網絡中的應用,以及人工智能(AI)在網絡運維、內容推薦、用戶服務等方麵的潛力。 與新興技術的融閤: 探討瞭VR/AR、邊緣計算、區塊鏈等前沿技術與有綫數字電視網絡的融閤可能,以及這些融閤將為用戶帶來何種顛覆性的體驗。 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讀者將能夠係統掌握有綫數字電視網絡的理論基礎、技術細節、係統構成、業務應用以及發展前沿,為從事相關領域的研究、設計、建設、運維和管理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名在廣電行業有多年從業經驗的技術人員,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幫助我更新知識體係、梳理現有技術脈絡的書籍。《有綫數字電視網絡》這本書,從書名和其“工業和信息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立項項目”的身份來看,它無疑是一本權威性的參考資料。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MPEG-2 TS流的封裝與傳輸”、“DRM(數字版權管理)解決方案”以及“前端係統架構”的論述。這些是數字電視運營的核心環節,我希望能從中獲得更係統、更前沿的理解。此外,書中關於“網絡監控與性能優化”的章節,對於我們日常的運維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實際案例的分析,以及對未來技術發展趨勢的預測,這對於我們保持競爭力和提升服務水平至關重要。一本好的行業教材,不僅要講解“是什麼”,更要分析“為什麼”以及“如何做得更好”。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和內容安排,讓我看到瞭編者在教學設計上的用心良苦。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技術名詞,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我注意到書中提到瞭“網絡接入技術”、“內容分發網絡(CDN)”、“業務支撐係統(BSS)”等關鍵概念,這些都是構成一個現代化數字電視服務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於我們這些可能隻關注“換颱”和“收看節目”的普通用戶來說,理解這些幕後運作的機製,會極大地提升我們對技術價值的認知。特彆是關於“安全認證與版權保護”的章節,在當前數字內容日益增長的背景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這些安全措施是如何實現的,以及如何平衡用戶便利性和內容安全之間的關係。此外,對於“網絡故障診斷與排除”的討論,也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具有理論指導意義,更具備一定的實踐指導價值,這對於未來可能從事相關工作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评分

我是一名正在係統學習通信工程的學生,一直緻力於尋找能夠全麵、深入講解數字電視網絡各個層麵的教材。《有綫數字電視網絡》這本書,從它的書名和立項背景來看,就具備瞭這樣的潛質。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QAM調製”、“OFDM調製”以及“信道編碼”等基礎通信原理在數字電視係統中的應用。這些內容對於理解信號如何有效地在復雜的信道中傳輸至關重要。同時,我對書中可能涉及到的“網絡協議棧”、“數據封裝與解封裝”等網絡基礎知識在數字電視場景下的具體實現也很感興趣。這本書的編撰似乎遵循瞭從物理層到應用層的邏輯順序,這對於我這樣需要建立層層遞進的學習路徑的學生來說,非常具有指導意義。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豐富的數學模型和清晰的公式推導,以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原理。

评分

作為一名對數字電視技術充滿好奇的初學者,我一直想深入瞭解這個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務是如何運作的。最近,我翻閱瞭《有綫數字電視網絡》這本書,雖然我還沒有機會深入研讀它的每一個章節,但僅憑初步的瀏覽和對章節目錄的理解,這本書就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首先,它所涵蓋的主題非常廣泛,從最基礎的信號傳輸原理,到復雜的網絡架構設計,再到終端設備的連接和管理,幾乎囊括瞭有綫數字電視網絡的方方麵麵。這對於像我這樣想要建立一個係統性認知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起點。我尤其對其中關於“信號調製與解調”、“MPEG-2/4壓縮技術”以及“IPTV技術融閤”的章節感到期待,我相信這些內容將為我揭示電視信號從源頭到屏幕的神秘旅程。書中的一些圖錶和流程示意圖也讓我對復雜的概念有瞭初步的直觀理解,這大大減輕瞭學習的壓力。雖然我還沒有機會實踐書中提到的任何技術細節,但這種“從宏觀到微觀”的編排方式,讓我相信這本書能夠循序漸進地引導我掌握整個領域。

评分

剛拿到《有綫數字電視網絡》這本書,就被其厚度和精煉的目錄吸引瞭。從目錄的標題來看,這本書顯然不是一本淺嘗輒止的科普讀物,而是真正深入到有綫數字電視網絡的“骨骼”和“血管”。我對書中關於“光縴傳輸技術”、“同軸電纜網絡”、“混閤光縴同軸(HFC)網絡”的論述充滿期待。作為一名對基礎設施建設感興趣的讀者,我希望瞭解不同傳輸介質的優劣勢,以及它們在實際網絡部署中的選擇依據。此外,書中關於“EPG(電子節目指南)的設計與實現”的章節也引起瞭我的注意。一個好的EPG不僅能方便用戶查找節目,更是承載信息和廣告的重要載體,其背後涉及到的用戶體驗設計和技術實現,是我非常想瞭解的。這本書的理論深度和廣度,預示著它能夠為讀者構建一個紮實的理論基礎,而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的技術介紹。

评分

专业教材,不太适合没有基础的读者

评分

介绍的比较全面,不错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介绍的比较全面,不错

评分

内容有点深,适合学习用

评分

好书,有价值

评分

好书,有价值

评分

好书,有价值

评分

内容有点深,适合学习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