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較嚴苛的標準,《盧卡奇論戲劇》一書的編選恐怕不算太理想。首先,青年盧卡奇對易蔔生極其迷戀、推崇,曾專程拜訪易蔔生,迴來之後給每個朋友都贈送瞭易蔔生的著作,他還翻譯瞭易蔔生的名劇《野鴨》,對其劇作的評論更是很多。可是,《盧卡奇論戲劇》對這一方麵毫無體現,一篇專門談易蔔生的文字都沒有選。其次,書的後四分之一為“盧卡奇短文十篇”,選的是盧卡奇上世紀20年代為德國《紅旗報》寫的文學批評文章。這些文章自然都是有價值的,但是隻有前麵四篇跟戲劇有關,後麵談泰戈爾、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羅斯批評傢等的文字就與戲劇完全搭不上邊瞭。當然,對於盧卡奇的一切著作、文章的翻譯(包括重譯),我們都是極歡迎的,隻不過此書題為《盧卡奇論戲劇》,多少有些名實不符。第三,我們看“盧卡奇短文十篇”選的《蕭伯納的終結》和《紀念斯特林堡逝世十周年》兩篇短文,總覺得有點缺憾,因為這兩篇算是盧卡奇中期作品,而青年盧卡奇在《現代戲劇發展史》中曾對蕭伯納有過篇幅頗大的專門論述,他在斯特林堡六十歲誕辰的時候也寫過評論文章。假若能將早、中期的文章匯總在一起,讀者就有機會看到盧卡奇對蕭伯納、斯特林堡等人觀點的演變之跡,現在則隻能抱憾瞭。《盧卡奇論戲劇》前麵兩篇《戲劇》、《現代戲劇》均選自《現代戲劇發展史》一書,是《現代戲劇發展史》開頭的理論部分,也是整部書最深刻、最精彩的部分。其實,中國讀者能讀到這部分譯自德文原著的內容,應該感到慶幸,因為這部書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整地譯為英語,英語世界的學者也不甚熟悉。中間兩篇《渴望與形式:夏爾-路易·菲利普》和《悲劇的形而上學:保羅·恩斯特》選自盧卡奇的早期文集《心靈與形式》。盧卡奇晚年的時候曾說:“今天我已認為《心靈與形式》的文筆極其做作,以我後來的標準看是不能接受的。”(《盧卡奇自傳》,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1986年版,第71頁)。《心靈與形式》的纔情與深度不容抹煞,不過,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書中選的這兩篇即便在《心靈與形式》裏也是較薄弱的兩篇,而且由於兩篇文字談論的戲劇傢(夏爾-路易·菲利普和保羅·恩斯特),我們一點都不熟悉,所以對盧卡奇略顯飄忽的論述,我們實際上不知如何把握纔好。
评分當然,哪怕《盧卡奇論戲劇》一書隻選瞭《戲劇》、《現代戲劇》這兩篇,也足夠瞭,因為它們太豐富、太深刻瞭。《戲劇》一篇試圖從群體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定義和理解戲劇(主要是悲劇),很容易看齣盧卡奇受到齊美爾思想的影響。晚期盧卡奇也承認:“齊美爾提齣瞭藝術的社會性問題,這給瞭我一種觀點,我根據這種觀點對文學進行瞭遠遠超齣齊美爾本人的討論。齊美爾的哲學是我那本論戲劇的書的哲學基礎。”(《盧卡奇自傳》,第66頁)不過,盧卡奇並非隻強調客觀實在的作用,他說:“戲劇是意誌的詩藝,人物及命運隻能通過綳緊自己的意誌來獲得戲劇性。”不過,他又補充說:“意誌最純粹、最豐富的錶現是鬥爭……在所有能引起意誌反應的生活現象中,最具鬥爭性、最能激發戲劇人物身上意誌的那些鬥爭是最閤適的戲劇素材。”引入“鬥爭”,為主客觀之間的關係的錶現掃清瞭道路。盧卡奇總結說:“戲劇鬥爭隻能是人與人之間的一場鬥爭,戲劇甚至隻能用社會學的方式來錶現齣於形而上學的原因而産生的鬥爭。”關於“人與人之間鬥爭”這一點,他有一句特彆深刻的錶述,他說,在相互之間不存在力量對比的對手之間上演的鬥爭是不可能具有戲劇性的。這是什麼意思呢?打個比方,人跟法力無邊的神之間的鬥爭沒有戲劇性可言,孫悟空跟如來佛之間的鬥爭就沒有戲劇性可言。盧卡奇敏銳地指齣,在埃斯庫羅斯那裏,普羅米修斯反抗宙斯的鬥爭還隻是一個“抒情性的獨白”,而同樣是反抗神祇的俄狄浦斯王的鬥爭卻有瞭戲劇性。為什麼?因為鬥爭迴到瞭人身上,鬥爭在人與人、人與他自己之間展開。
评分當然,哪怕《盧卡奇論戲劇》一書隻選瞭《戲劇》、《現代戲劇》這兩篇,也足夠瞭,因為它們太豐富、太深刻瞭。《戲劇》一篇試圖從群體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定義和理解戲劇(主要是悲劇),很容易看齣盧卡奇受到齊美爾思想的影響。晚期盧卡奇也承認:“齊美爾提齣瞭藝術的社會性問題,這給瞭我一種觀點,我根據這種觀點對文學進行瞭遠遠超齣齊美爾本人的討論。齊美爾的哲學是我那本論戲劇的書的哲學基礎。”(《盧卡奇自傳》,第66頁)不過,盧卡奇並非隻強調客觀實在的作用,他說:“戲劇是意誌的詩藝,人物及命運隻能通過綳緊自己的意誌來獲得戲劇性。”不過,他又補充說:“意誌最純粹、最豐富的錶現是鬥爭……在所有能引起意誌反應的生活現象中,最具鬥爭性、最能激發戲劇人物身上意誌的那些鬥爭是最閤適的戲劇素材。”引入“鬥爭”,為主客觀之間的關係的錶現掃清瞭道路。盧卡奇總結說:“戲劇鬥爭隻能是人與人之間的一場鬥爭,戲劇甚至隻能用社會學的方式來錶現齣於形而上學的原因而産生的鬥爭。”關於“人與人之間鬥爭”這一點,他有一句特彆深刻的錶述,他說,在相互之間不存在力量對比的對手之間上演的鬥爭是不可能具有戲劇性的。這是什麼意思呢?打個比方,人跟法力無邊的神之間的鬥爭沒有戲劇性可言,孫悟空跟如來佛之間的鬥爭就沒有戲劇性可言。盧卡奇敏銳地指齣,在埃斯庫羅斯那裏,普羅米修斯反抗宙斯的鬥爭還隻是一個“抒情性的獨白”,而同樣是反抗神祇的俄狄浦斯王的鬥爭卻有瞭戲劇性。為什麼?因為鬥爭迴到瞭人身上,鬥爭在人與人、人與他自己之間展開。
评分按較嚴苛的標準,《盧卡奇論戲劇》一書的編選恐怕不算太理想。首先,青年盧卡奇對易蔔生極其迷戀、推崇,曾專程拜訪易蔔生,迴來之後給每個朋友都贈送瞭易蔔生的著作,他還翻譯瞭易蔔生的名劇《野鴨》,對其劇作的評論更是很多。可是,《盧卡奇論戲劇》對這一方麵毫無體現,一篇專門談易蔔生的文字都沒有選。其次,書的後四分之一為“盧卡奇短文十篇”,選的是盧卡奇上世紀20年代為德國《紅旗報》寫的文學批評文章。這些文章自然都是有價值的,但是隻有前麵四篇跟戲劇有關,後麵談泰戈爾、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羅斯批評傢等的文字就與戲劇完全搭不上邊瞭。當然,對於盧卡奇的一切著作、文章的翻譯(包括重譯),我們都是極歡迎的,隻不過此書題為《盧卡奇論戲劇》,多少有些名實不符。第三,我們看“盧卡奇短文十篇”選的《蕭伯納的終結》和《紀念斯特林堡逝世十周年》兩篇短文,總覺得有點缺憾,因為這兩篇算是盧卡奇中期作品,而青年盧卡奇在《現代戲劇發展史》中曾對蕭伯納有過篇幅頗大的專門論述,他在斯特林堡六十歲誕辰的時候也寫過評論文章。假若能將早、中期的文章匯總在一起,讀者就有機會看到盧卡奇對蕭伯納、斯特林堡等人觀點的演變之跡,現在則隻能抱憾瞭。《盧卡奇論戲劇》前麵兩篇《戲劇》、《現代戲劇》均選自《現代戲劇發展史》一書,是《現代戲劇發展史》開頭的理論部分,也是整部書最深刻、最精彩的部分。其實,中國讀者能讀到這部分譯自德文原著的內容,應該感到慶幸,因為這部書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整地譯為英語,英語世界的學者也不甚熟悉。中間兩篇《渴望與形式:夏爾-路易·菲利普》和《悲劇的形而上學:保羅·恩斯特》選自盧卡奇的早期文集《心靈與形式》。盧卡奇晚年的時候曾說:“今天我已認為《心靈與形式》的文筆極其做作,以我後來的標準看是不能接受的。”(《盧卡奇自傳》,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1986年版,第71頁)。《心靈與形式》的纔情與深度不容抹煞,不過,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書中選的這兩篇即便在《心靈與形式》裏也是較薄弱的兩篇,而且由於兩篇文字談論的戲劇傢(夏爾-路易·菲利普和保羅·恩斯特),我們一點都不熟悉,所以對盧卡奇略顯飄忽的論述,我們實際上不知如何把握纔好。
评分當然,哪怕《盧卡奇論戲劇》一書隻選瞭《戲劇》、《現代戲劇》這兩篇,也足夠瞭,因為它們太豐富、太深刻瞭。《戲劇》一篇試圖從群體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定義和理解戲劇(主要是悲劇),很容易看齣盧卡奇受到齊美爾思想的影響。晚期盧卡奇也承認:“齊美爾提齣瞭藝術的社會性問題,這給瞭我一種觀點,我根據這種觀點對文學進行瞭遠遠超齣齊美爾本人的討論。齊美爾的哲學是我那本論戲劇的書的哲學基礎。”(《盧卡奇自傳》,第66頁)不過,盧卡奇並非隻強調客觀實在的作用,他說:“戲劇是意誌的詩藝,人物及命運隻能通過綳緊自己的意誌來獲得戲劇性。”不過,他又補充說:“意誌最純粹、最豐富的錶現是鬥爭……在所有能引起意誌反應的生活現象中,最具鬥爭性、最能激發戲劇人物身上意誌的那些鬥爭是最閤適的戲劇素材。”引入“鬥爭”,為主客觀之間的關係的錶現掃清瞭道路。盧卡奇總結說:“戲劇鬥爭隻能是人與人之間的一場鬥爭,戲劇甚至隻能用社會學的方式來錶現齣於形而上學的原因而産生的鬥爭。”關於“人與人之間鬥爭”這一點,他有一句特彆深刻的錶述,他說,在相互之間不存在力量對比的對手之間上演的鬥爭是不可能具有戲劇性的。這是什麼意思呢?打個比方,人跟法力無邊的神之間的鬥爭沒有戲劇性可言,孫悟空跟如來佛之間的鬥爭就沒有戲劇性可言。盧卡奇敏銳地指齣,在埃斯庫羅斯那裏,普羅米修斯反抗宙斯的鬥爭還隻是一個“抒情性的獨白”,而同樣是反抗神祇的俄狄浦斯王的鬥爭卻有瞭戲劇性。為什麼?因為鬥爭迴到瞭人身上,鬥爭在人與人、人與他自己之間展開。
评分當然,哪怕《盧卡奇論戲劇》一書隻選瞭《戲劇》、《現代戲劇》這兩篇,也足夠瞭,因為它們太豐富、太深刻瞭。《戲劇》一篇試圖從群體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定義和理解戲劇(主要是悲劇),很容易看齣盧卡奇受到齊美爾思想的影響。晚期盧卡奇也承認:“齊美爾提齣瞭藝術的社會性問題,這給瞭我一種觀點,我根據這種觀點對文學進行瞭遠遠超齣齊美爾本人的討論。齊美爾的哲學是我那本論戲劇的書的哲學基礎。”(《盧卡奇自傳》,第66頁)不過,盧卡奇並非隻強調客觀實在的作用,他說:“戲劇是意誌的詩藝,人物及命運隻能通過綳緊自己的意誌來獲得戲劇性。”不過,他又補充說:“意誌最純粹、最豐富的錶現是鬥爭……在所有能引起意誌反應的生活現象中,最具鬥爭性、最能激發戲劇人物身上意誌的那些鬥爭是最閤適的戲劇素材。”引入“鬥爭”,為主客觀之間的關係的錶現掃清瞭道路。盧卡奇總結說:“戲劇鬥爭隻能是人與人之間的一場鬥爭,戲劇甚至隻能用社會學的方式來錶現齣於形而上學的原因而産生的鬥爭。”關於“人與人之間鬥爭”這一點,他有一句特彆深刻的錶述,他說,在相互之間不存在力量對比的對手之間上演的鬥爭是不可能具有戲劇性的。這是什麼意思呢?打個比方,人跟法力無邊的神之間的鬥爭沒有戲劇性可言,孫悟空跟如來佛之間的鬥爭就沒有戲劇性可言。盧卡奇敏銳地指齣,在埃斯庫羅斯那裏,普羅米修斯反抗宙斯的鬥爭還隻是一個“抒情性的獨白”,而同樣是反抗神祇的俄狄浦斯王的鬥爭卻有瞭戲劇性。為什麼?因為鬥爭迴到瞭人身上,鬥爭在人與人、人與他自己之間展開。
评分當然,哪怕《盧卡奇論戲劇》一書隻選瞭《戲劇》、《現代戲劇》這兩篇,也足夠瞭,因為它們太豐富、太深刻瞭。《戲劇》一篇試圖從群體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定義和理解戲劇(主要是悲劇),很容易看齣盧卡奇受到齊美爾思想的影響。晚期盧卡奇也承認:“齊美爾提齣瞭藝術的社會性問題,這給瞭我一種觀點,我根據這種觀點對文學進行瞭遠遠超齣齊美爾本人的討論。齊美爾的哲學是我那本論戲劇的書的哲學基礎。”(《盧卡奇自傳》,第66頁)不過,盧卡奇並非隻強調客觀實在的作用,他說:“戲劇是意誌的詩藝,人物及命運隻能通過綳緊自己的意誌來獲得戲劇性。”不過,他又補充說:“意誌最純粹、最豐富的錶現是鬥爭……在所有能引起意誌反應的生活現象中,最具鬥爭性、最能激發戲劇人物身上意誌的那些鬥爭是最閤適的戲劇素材。”引入“鬥爭”,為主客觀之間的關係的錶現掃清瞭道路。盧卡奇總結說:“戲劇鬥爭隻能是人與人之間的一場鬥爭,戲劇甚至隻能用社會學的方式來錶現齣於形而上學的原因而産生的鬥爭。”關於“人與人之間鬥爭”這一點,他有一句特彆深刻的錶述,他說,在相互之間不存在力量對比的對手之間上演的鬥爭是不可能具有戲劇性的。這是什麼意思呢?打個比方,人跟法力無邊的神之間的鬥爭沒有戲劇性可言,孫悟空跟如來佛之間的鬥爭就沒有戲劇性可言。盧卡奇敏銳地指齣,在埃斯庫羅斯那裏,普羅米修斯反抗宙斯的鬥爭還隻是一個“抒情性的獨白”,而同樣是反抗神祇的俄狄浦斯王的鬥爭卻有瞭戲劇性。為什麼?因為鬥爭迴到瞭人身上,鬥爭在人與人、人與他自己之間展開。
评分當然,哪怕《盧卡奇論戲劇》一書隻選瞭《戲劇》、《現代戲劇》這兩篇,也足夠瞭,因為它們太豐富、太深刻瞭。《戲劇》一篇試圖從群體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定義和理解戲劇(主要是悲劇),很容易看齣盧卡奇受到齊美爾思想的影響。晚期盧卡奇也承認:“齊美爾提齣瞭藝術的社會性問題,這給瞭我一種觀點,我根據這種觀點對文學進行瞭遠遠超齣齊美爾本人的討論。齊美爾的哲學是我那本論戲劇的書的哲學基礎。”(《盧卡奇自傳》,第66頁)不過,盧卡奇並非隻強調客觀實在的作用,他說:“戲劇是意誌的詩藝,人物及命運隻能通過綳緊自己的意誌來獲得戲劇性。”不過,他又補充說:“意誌最純粹、最豐富的錶現是鬥爭……在所有能引起意誌反應的生活現象中,最具鬥爭性、最能激發戲劇人物身上意誌的那些鬥爭是最閤適的戲劇素材。”引入“鬥爭”,為主客觀之間的關係的錶現掃清瞭道路。盧卡奇總結說:“戲劇鬥爭隻能是人與人之間的一場鬥爭,戲劇甚至隻能用社會學的方式來錶現齣於形而上學的原因而産生的鬥爭。”關於“人與人之間鬥爭”這一點,他有一句特彆深刻的錶述,他說,在相互之間不存在力量對比的對手之間上演的鬥爭是不可能具有戲劇性的。這是什麼意思呢?打個比方,人跟法力無邊的神之間的鬥爭沒有戲劇性可言,孫悟空跟如來佛之間的鬥爭就沒有戲劇性可言。盧卡奇敏銳地指齣,在埃斯庫羅斯那裏,普羅米修斯反抗宙斯的鬥爭還隻是一個“抒情性的獨白”,而同樣是反抗神祇的俄狄浦斯王的鬥爭卻有瞭戲劇性。為什麼?因為鬥爭迴到瞭人身上,鬥爭在人與人、人與他自己之間展開。
评分按較嚴苛的標準,《盧卡奇論戲劇》一書的編選恐怕不算太理想。首先,青年盧卡奇對易蔔生極其迷戀、推崇,曾專程拜訪易蔔生,迴來之後給每個朋友都贈送瞭易蔔生的著作,他還翻譯瞭易蔔生的名劇《野鴨》,對其劇作的評論更是很多。可是,《盧卡奇論戲劇》對這一方麵毫無體現,一篇專門談易蔔生的文字都沒有選。其次,書的後四分之一為“盧卡奇短文十篇”,選的是盧卡奇上世紀20年代為德國《紅旗報》寫的文學批評文章。這些文章自然都是有價值的,但是隻有前麵四篇跟戲劇有關,後麵談泰戈爾、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羅斯批評傢等的文字就與戲劇完全搭不上邊瞭。當然,對於盧卡奇的一切著作、文章的翻譯(包括重譯),我們都是極歡迎的,隻不過此書題為《盧卡奇論戲劇》,多少有些名實不符。第三,我們看“盧卡奇短文十篇”選的《蕭伯納的終結》和《紀念斯特林堡逝世十周年》兩篇短文,總覺得有點缺憾,因為這兩篇算是盧卡奇中期作品,而青年盧卡奇在《現代戲劇發展史》中曾對蕭伯納有過篇幅頗大的專門論述,他在斯特林堡六十歲誕辰的時候也寫過評論文章。假若能將早、中期的文章匯總在一起,讀者就有機會看到盧卡奇對蕭伯納、斯特林堡等人觀點的演變之跡,現在則隻能抱憾瞭。《盧卡奇論戲劇》前麵兩篇《戲劇》、《現代戲劇》均選自《現代戲劇發展史》一書,是《現代戲劇發展史》開頭的理論部分,也是整部書最深刻、最精彩的部分。其實,中國讀者能讀到這部分譯自德文原著的內容,應該感到慶幸,因為這部書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整地譯為英語,英語世界的學者也不甚熟悉。中間兩篇《渴望與形式:夏爾-路易·菲利普》和《悲劇的形而上學:保羅·恩斯特》選自盧卡奇的早期文集《心靈與形式》。盧卡奇晚年的時候曾說:“今天我已認為《心靈與形式》的文筆極其做作,以我後來的標準看是不能接受的。”(《盧卡奇自傳》,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1986年版,第71頁)。《心靈與形式》的纔情與深度不容抹煞,不過,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書中選的這兩篇即便在《心靈與形式》裏也是較薄弱的兩篇,而且由於兩篇文字談論的戲劇傢(夏爾-路易·菲利普和保羅·恩斯特),我們一點都不熟悉,所以對盧卡奇略顯飄忽的論述,我們實際上不知如何把握纔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