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器物溯源

古代器物溯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兆麟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97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8159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6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著名考古學傢、民俗學傢宋兆麟,四十多年來緻力於研究中國古代各民族日用品、生活工具,他在書中圖文並茂地介紹瞭50餘種中國古代器具,如彈、弓、弩、鹿笛等,並對其使用和流傳情況進行瞭詳細考證,學術性高,可讀性強。

作者簡介

  宋兆麟,男,1936年齣生,漢族,遼寜遼陽人,民族考古學傢,畢業於北京大學曆史係考古專業,中國國傢博物館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首席顧問,古代造像專傢。長期從事考古學、民族學、民俗學研究,側重史前文化和民間文化的研究。齣版各類著作60餘部。

目錄

前言 半月形文化帶...... 001

一、彈、弓、弩、弋...... 007

二、帶索魚鏢...... 019

三、骨梗石刃鏢槍...... 029

四、打兔的獵槌...... 039

五、鸕鶿捕魚...... 043

六、海鼕青捕雁...... 049

七、鹿笛...... 056

八、《鞦獵圖》器物考...... 064

九、尖木棒...... 075

十、耒與耜...... 080

十一、鶴嘴鋤...... 099

十二、木牛...... 115

十三、銅犁鏵與銅犁鏡...... 122

十四、瓠種...... 127

十五、牛拖和雪橇...... 132

十六、原始馬鐙...... 138

十七、研磨輪...... 146

十八、紡輪...... 162

十九、機杼...... 175

二十、鼻環...... 191

廿一、金釧...... 194

廿二、男根...... 197

廿三、對鳥骨牌...... 209

廿四、蝶形器...... 220

廿五、陪嫁畫...... 233

廿六、愛藥...... 237

廿七、虎噬人銅杖首...... 243

廿八、木燧...... 257

廿九、火鏡...... 267

三十、石烹法...... 272

卅一、針管...... 277

卅二、樺皮器皿...... 282

卅三、角杯考...... 293

卅四、筷子...... 299

卅五、鬍床與鬍掰...... 303

卅六、腰舟和皮船...... 310

卅七、覆麵...... 324

卅八、五服圖...... 334

卅九、地畫...... 350

四十、豬塤...... 359

四十一、陶響球...... 363

四十二、舞馬銜杯...... 374

四十三、舞蹈盆 ...... 381

四十四、鹿皮畫 ...... 390

四十五、太和二年扁平銅鼓...... 395

四十六、大定三年扁平銅鼓...... 402

四十七、龍舟競渡...... 407

四十八、古老的曆書...... 417

四十九、史前薩滿遺跡...... 433

五十、人麵尖樁神像...... 449

精彩書摘

一、彈、弓、弩、弋

這類獵具主要以一定的工具,利用彈力將彈丸或箭頭射齣去,擊中禽獸。主要有彈弓、吹槍、弓、弩、弋射等。

(一)彈

彈弓是利用帶兜的弓弦把彈丸射齣去。《說苑》:“彈之狀如弓,而以竹為弦。”其起源很早,在新石器時代齣土不少陶彈丸,其中有不少是由彈弓發射的。《吳越春鞦》中陳音對越王曰:“臣聞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起於古之孝子。古者人民質樸,飢食鳥獸,渴飲霧露,死則裹以白茅,投於中野。孝子不忍父母為禽獸所食,則作彈以守之,絕鳥獸之害。故歌曰:‘斷竹續竹,飛土逐害。’”這種獵具在甲骨文中屢見不鮮,近代傣族、布朗族、哈尼族、剋木人和黎族等仍然在用,是獵鳥、護禾工具。

1. 吹筒

這是利用竹、木筒置彈丸,將彈丸吹射齣去以擊飛鳥。美洲瑪雅人就用這種獵具。

2. 彈弩

不久前北京還有這種獵具,是弩的一種,臂上有槽,可射彈丸。徐中舒在《弋射與弩之溯原及關於此類名物之考釋》一文中說:“彈弩或連珠弩,直臂,臂上置一匣以盛彈或矢(如匣增大,則發彈或矢之數亦可增多)。匣近臂處留一弦道,弦道之後端嚮下,微凹以為銜弦之用。機牙一長方形小骨片,即置於此凹處,可自上下移動。匣與臂相連之關鍵,一端藉弦通過弦道之力,一端彆有一柄,俗稱為拐子(古當稱曰樞),夾於匣與臂之兩旁,兩鍵貫之,一鍵在匣,一鍵在臂。用此弩時,先置彈或矢於匣中,然後將拐子嚮前轉動,待弦落於弦道後端凹處,則將拐子嚮後轉動,當轉動時,匣之後端與臂並不緊接,待匣與臂緊接時,則牙為臂所阻而上升,因而將弦擠齣凹處以發彈或矢,如此往復轉動,則彈與矢即連續發射不已。”

(二)弓

弓箭産生較早,山西峙峪已有石鏃齣土,距今兩萬多年,傳統認為弓箭是

中石器時代的發明,看來這種說法是保守瞭。我國新石器時代發現箭頭更多,有石、骨、角、牙質地。在新疆、內濛古等地的岩畫上,有不少以弓箭射獵的形象,這是當地民族的基本狩獵方法。民族學資料中也多有保留。

《契丹國誌》:“弓以皮為弦,箭削樺為杆。”滿族男孩生下來,必在門上懸一弓箭,自幼習之。《建州聞見錄》捲六九“婦孺皆嫻於騎射”,女人執鞭馳馬,不異於男子,十幾歲小孩即騎馬射箭。《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捲一二二:“其麵傅以牛角,背加以筋膠,外飾樺皮,胎一而角兩接,接處用鹿角一塊,固以筋膠,加煖木皮於外……光削一麵,以鹿角為方,釘於角端,曰墊弦。”這就是牛角弓。過去滿族“七姓”曾腳踏滑雪闆,以弓箭狩獵。入關以後,該族還保留不少狩獵傳統。直至清末民初,東北的赫哲族、鄂倫春族還以弓箭狩獵,當地的樺木弓十分有名,箭也是樺木製的,但箭頭多塗毒藥。南方民族也普遍使用弓箭,《瓊州海黎圖》稱黎族“其弓則以硬木為胎,柔竹為弦,矢則貫以鐵鏃,無羽,每獵則必挾以從,發則十有九中焉”。颱灣高山族也使用弓箭,由於多用毒矢,對箭保護極為精心,都置於箭箙之中。

弓必用箭,箭頭有木、竹、骨、角、牙等。也用扳指,在邳縣大墩子44 號墓齣土一件骨扳指,在商代婦好墓齣土一件玉扳指,說明此具由來已久。滿族、鄂倫春族也利用骨扳指、玉扳指,其用法是把扳指套在右手大拇指上,以利保護手指。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甲骨缀合初级阶段(1917—1945年)的局部复原

评分

第三节殷代的王权和王权的神化

评分

二流散日本殷墟甲骨的整理与著录:《东化》、《天理》、《中岛》

评分

介绍古代器具和文物溯源的书很有意思,专业性很强

评分

著名考古学家、民俗学家宋兆麟,四十多年来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各民族日用品、生活工具,他在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50余种中国古代器具,如弹、弓、弩、鹿笛等,并对其使用和流传情况进行了详细考证,学术性高,可读性强。宋兆麟,男,1936年出生,汉族,辽宁辽阳人,民族考古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首席顾问,古代造像专家。长期从事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侧重史前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研究。出版各类著作60余部。

评分

  笔者曾经利用中国史书、各地出土的汉语和伊朗语文书、汉文石刻文字等材料,勾画出粟特人从粟特本土到中国东北营州的迁徙路线。他们经过塔里木盆地南北道的疏勒、据史德、温宿、拨换、龟兹、焉耆、吐鲁番,或于阗、且末、楼兰,到达敦煌,然后沿河西走廊的常乐、酒泉、张掖、武威东行,经固原,到唐朝的都城长安或东都洛阳,从洛阳东行北上,经卫州(汲县)、相州(安阳)、魏州(大名北)、邢州(邢台)、定州(定县)、幽州(北京)可以到营州,或者从灵武东行,经六胡州、太原、雁门(代县)、蔚州(灵丘),也可以到达河北重镇幽州,在中国北境丝绸之路上的这些城镇,都有粟特人的足迹,而且大多数地点都有粟特人的聚落。笔者在后一篇文章中不厌其烦地把有关的文献材料汇集起来,是考虑到一个地点的材料不足以说明整个粟特聚落的内部情况,但把各个地点上的因素集合起来,或许可以窥测整个聚落的情况。

评分

价值中上,可用的内容不多。

评分

二流散日本殷墟甲骨的整理与著录:《东化》、《天理》、《中岛》

评分

第二节商代社祀遗址的第一次发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