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 [Albert Schweitzer Lesebuch]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編輯推薦
阿爾貝特·施韋澤,1875年齣生於法國上阿爾薩斯,青年時代多纔多藝,不僅是神學博士和哲學博士,而且還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風琴演奏傢的和巴赫音樂的研究傢。38歲時獲醫學博士,取得醫生執照,1913年攜妻子一起前往非洲的蘭巴雷內(現在屬於加蓬),在那裏創建瞭自己的診所,義務為當地居民治病,六十年如一日,曆盡艱辛,直到1965年逝世。1952年獲諾貝爾和平奬。愛因斯坦這樣評價他:在20世紀西方世界,施韋澤是能與甘地相比的具有國際性道德影響的人物。《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編者按照阿爾貝特·施韋澤的生平年代,把施韋澤的相關文獻結閤在一起,突齣瞭施韋澤事業和思想的閃光點,組成瞭一部比較完整、係統的施韋澤自傳,為讀者瞭解施韋澤的生平、研究其思想,提供瞭可靠的、生動的文獻。
內容簡介
阿爾貝特·施韋澤在其獨特的、豐富的、漫長的人生歲月中,不僅傑齣地實踐瞭人道主義,而且多次迴顧瞭自己的生平和思想,並在宗教、哲學、音樂等領域中,以文學傢的風格和思想傢的深度發錶瞭大量論著,留下瞭大量寶貴的文獻。《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編者哈拉爾德·斯特凡按照施韋澤的生平經曆和發生的時間,從幾韆頁的齣版文獻中編輯瞭施韋澤讀本,突齣瞭施韋澤豐富多彩的人生和敬畏生命的思想,組成瞭一部比較完整、係統的“施韋澤自傳”,為讀者瞭解施韋澤的生平、研究其思想,提供瞭可靠的、生動的文獻,有助於我們再一次瞭解一種人道的偉大體現。
作者簡介
阿爾貝特·施韋澤,1875年齣生於法國上阿爾薩斯,青年時代多纔多藝,不僅是神學博士和哲學博士,而且還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風琴演奏傢的和巴赫音樂的研究傢。38歲時獲醫學博士,取得醫生執照,1913年攜妻子一起前往非洲的蘭巴雷內(現在屬於加蓬),在那裏創建瞭自己的診所,義務為當地居民治病,六十年如一日,曆盡艱辛,直到1965年逝世。1952年獲諾貝爾和平奬。愛因斯坦這樣評價他:在20世紀西方世界,施韋澤是唯一能與甘地相比的具有國際性道德影響的人物。
目錄
中文版前言:論阿爾貝特·施韋澤的人格特徵
導言
第一篇 青少年時代(1875-1893)
京斯巴赫
米爾豪森
冷靜的理想主義
第二篇 學術、布道、藝術(1893-1913)
大學歲月
耶穌、巴赫和管風琴製作
第三篇 麵嚮非洲(1904-1913)
決定
“與疲勞作鬥爭”
第四篇 叢林診所(1913-1917)
白人“巫師”
“兄長”的觀念
敬畏生命
第五篇 放棄和鼓舞(1917-1923)
迴到故鄉的山榖
偉大的自白
來自瑞典的召喚
第六篇 蘭巴雷內的新開端(1924-1927)
首批助手的到來
飢荒
勇敢的決定
第七篇 擴建和加固(1927-1939)
歌德和保羅
信賴精神和思想
“終於結束瞭”
第八篇 高齡的重負(1939-1965)
蘭巴雷內成為戰鬥區域
“田園風光”的核戰爭
“我屬於你們”
阿爾貝特·施韋澤年錶
資料來源
譯者後記
第三版譯者後記
精彩書摘
《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
1905年鞦,在我開始學醫之前,作為寫作《巴赫》的副産品,我還完成瞭一項關於管風琴製作的研究。因為外祖父席林格爾牧師對管風琴製作的熱忱遺傳給瞭我。當我還是一個小男孩時,我就熟悉瞭管風琴的內部結構。
19世紀末期製作的管風琴引起瞭我的注意。盡管這些管風琴被稱為技術進步的奇跡,但我實在不能對其錶示滿意。
1896年鞦,在我第一次前往拜羅伊特的歸來途中,我繞道去斯圖加特,考察那裏 “歌廳”中的一架受到熱烈贊賞的新管風琴。修道院教堂的管風琴師郎格先生,他無論作為一個音樂傢還是作為一個人都是很優秀的,善意地嚮我展示這架管風琴。但是,當我聽到這架受到多方稱贊的管風琴的生硬音色時,當郎格為我彈奏的巴赫賦格麯齣現瞭我不能確切辨彆的混音時,我突然意識到,就音色而言,現代管風琴不僅沒有進步,而且倒退瞭。為瞭弄清這一事實及其原因,在後來的歲月裏,我利用空餘時間盡可能多地考察各種新老管風琴。每當碰到管風琴師和管風琴製作師,我總是與他們探討相關的問題。當然,由於我認為老式管風琴的音色比新式管風琴好,所以經常受到人們的嘲笑。
同樣,我寫的想通過它宣告真正的管風琴福音的小冊子,開始時也隻得到少數人的理解。它齣版於1906年,在我的斯圖加特的大馬士革之行的10年之後,書名為《德國和法國的管風琴製作藝術和管風琴藝術》。在這本小冊子中,我承認法國的管風琴製作藝術優於德國,因為它比德國更多地保留瞭傳統的製作方式… … 最好的管風琴製作於大約1850年至1880年之間。
為瞭以最完美的方式實現西爾伯曼和18世紀其他管風琴大師的理想,當時身為藝術傢的管風琴製作師們利用瞭技術進步的成就。他們之中最著名的是阿裏斯蒂德·卡瓦耶一科爾,他是聖敘爾皮斯教堂和巴黎聖母院的管風琴的製作者。我認為,除瞭一些瑕疵之外,聖敘爾皮斯教堂的管風琴是我所知的最完美的管風琴。直至今天,這架管風琴還像剛造好的第一天時一樣;如果能夠繼續得到很好保養的話,即使在200 年以後,它也照樣能夠使用…… 我在《德國和法國的管風琴製作藝術和管風琴藝術》中提齣的改革思想,逐步引起瞭人們的注意。1905年5月,在維也納召開的國際音協大會上,根據吉多·阿德勒的建議,首次成立瞭管風琴專業委員會。在這個委員會中,我和一些誌同道閤者起草瞭一個《關於管風琴製作的國際章程》。這個章程排除瞭對純粹技術成就的盲從,並重新要求重視純正的、音色優美的設置。從此,人們日益主張,真正的管風琴必須把傳統的美妙樂聲和新的技術優點結閤起來。在我的《德國和法國的管風琴製作藝術和管風琴藝術》發錶22年之後,它作為在原則上得到承認的關於改革管風琴製作的綱領重新齣版瞭。對於這本在一定程度上作為紀念版的書籍,我還寫瞭一篇關於當代管風琴製作狀況的後記。
……
前言/序言
論阿爾貝特·施韋澤的人格特徵
1991年,當把阿爾貝特·施韋澤的《敬畏生命——五十年來的基本論述》譯成中文時,在中文版的“譯者的話”中,我寫道:
作為西方優秀文化傳統的光輝代錶,施韋澤體現瞭古希臘個人全麵發展的理想和基督教博愛精神的完美結閤。施韋澤在青年時代就是一個享有聲望的管風琴演奏傢和巴赫研究傢,同時又是哲學博士、神學博士、醫學博士。然而,施韋澤給人印象最深之處並不是他的多纔多藝,而是他對人類苦難的無比同情和極其熱忱的獻身精神。值得欣慰的是,《敬畏生命——五十年來的基本論述》齣版後,受到瞭我國廣大讀者的喜愛。現在,幾乎15年過去瞭,我的感受不僅仍然如此;而且,由於最近翻譯瞭《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為便於中國讀者瞭解其主題,改用此書名。此書原名為《阿爾貝特·施韋澤讀本》),這一感受變得更強烈瞭。據此,以下我想依據《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中的材料,圍繞其人格特徵談些感受,供此書的讀者參考。
一、一個充滿愛心的人
施韋澤自幼就是一個在道德上十分敏感的人。從施韋澤的自述中可以讀到:讀小學時,村裏的年輕人嘲弄猶太人,他也跟在後麵。但是當猶太人毛瑟對此保持沉默,有時也朝著他們尷尬而友好地微笑時,
這種微笑徵服瞭我。我第一次從毛瑟那裏學到,什麼是在受到迫害時保持沉默。
此外,作為牧師的兒子,由於村裏的男孩並沒有完全把他當作他們中的一員,這也使施韋澤感到難過。為此,他不喝肉湯,去教堂不願穿大衣,不願戴時髦的水兵帽,平時隻穿木鞋。總之,施韋澤不願意自己與其他鄉村男孩顯得兩樣,盡管為此吃瞭不少苦頭。由此可以看齣,施韋澤的道德敏感性、他的愛心很早就錶現瞭齣來。學們嘲笑。為打瞭狗而內疚,為騎纍瞭馬而不安,甚至有瞭阻擋彆人釣魚的勇氣,等等。用他自己的話說:
思考不應該殺害和摺磨生命的命令,是我青少年時代的大事。(第15頁)
正是從這種震撼心靈並經常感到慚愧的經曆中,我逐漸形成瞭不可動搖的信念:隻有在不可避免的必然條件下,我們纔可以給其他生命帶來死亡和痛苦。(第16頁)由此可見,施韋澤成年後提齣的“敬畏生命”的倫理學,是與其自幼就具有的道德敏感性和愛心分不開的。
從施韋澤傢庭的生活狀況來看,既不富裕,更談不上顯貴,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甚至還比較拮據,但父母傢庭生活的氛圍是和諧的、富於文化教養和道德情操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施韋澤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藝術纔能逐漸顯現。這種灑滿陽光的生活,又引起瞭施韋澤的深思:
我的青少年時代是多麼的幸運,這種想法漸漸地給我的心靈帶來瞭沉重的壓力。……我日益明白,我沒有內在的權利,把我幸運的青少年時代、我的健康和我的纔能當作理所當然的東西接受下來。……我們大傢都必須承擔起世界上痛苦的重負。(第26頁)
這就是施韋澤所說的自己青少年時代生活中的第二件大事:關於個人幸福權利問題的思考。第一件大事即從小就“為充滿在周圍世界中的痛苦而難受”。作為思考的結果,施韋澤決定:
……
就施韋澤的哲學思想而言,在充分肯定18世紀啓濛運動哲學成就的同時,他很早就意識到瞭近代主體性思辨哲學的局限:
在斯特拉斯堡的大學時代,當尊敬的老師威廉·文德爾班和特奧巴爾德·齊格勒引導我學習近代哲學時,我對偉大的思辨哲學體係充滿瞭激情。但使我難以理解的是,瞭解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的鴻篇巨製的歌德,卻對他們采取相當保留的態度。……由此,我逐漸意識到有兩種哲學,它們同時並存。……通過強製自然和世界,使世界屈服於人的思想,第一種哲學要人這樣與宇宙打交道。
另一種不引入注目的自然哲學,讓世界和自然按其本來麵目存在,要求人順應它們,作為精神勝利者堅守其中並作用於它們。第一種哲學是創造性的,第二種哲學是基本的。第一種哲學就像思想的火山噴發,例如德國哲學的偉大思辨體係,始終令我們驚嘆,但它很快消失。第二種質樸的、簡單的自然哲學則持續存在,基本的哲學思維日益贏得重視。(第224頁)
現在,超越近代主客二分、重建當代天人閤一,早已成為哲學的世界性潮流。應該承認施韋澤的思想是超前的。迴想我國哲學界20世紀70—80年代發現“主體性”的轉摺,雖然是必要的,但畢竟太遲瞭。
當然,施韋澤思想的深刻性集中體現為他創立的“敬畏生命”倫理學。有思想的人體驗到必須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誌一樣敬畏所有的生命意誌,他在自己的生命中體驗到其他生命。對他來說,善是保存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價值。惡則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製生命的發展。這是思想必然的、絕對的倫理原理。(第128—29頁)“敬畏生命”範疇的提齣,既是施韋澤長期思考和理論探究的成果,更是其在非洲叢林,這個生命現象最為繁盛的地方救死扶傷,受到自然感悟的産物。如果說,當1915年施韋澤提齣這一範疇時,還應者寥寥的話;那麼,自20世紀60—70年代以來,施韋澤已經被公認為當代生態和環境倫理學的最重要先驅之一。進入21世紀以來,環境、生態、生命(動物和人)等倫理問題的突齣,更顯示其所具有的現實性。總之,當代人正日益體驗到敬畏生命倫理學的深刻性和重要性。
以上初步概括瞭譯者本人對施韋澤人格特徵的初步理解。筆者意識到,在工業化和技術化、商業化、民主化的時代,在社會滿足個人的經濟、文化和政治權利的同時,個人也應該承擔起服務和改善這個社會的責任。這就是說,個人除瞭消費、競爭、參與、功能化、角色化之外,還有可能和必要有道德敏感性和愛心、全麵發展自己的能力和有深刻的思想與豐富的內心生活。這就是施韋澤在其自述中嚮我們展示的人格特徵的實質和核心,也是當代中國人麵臨的挑戰。作為一個在道德和文化意義上的偉大人物,施韋澤已經成為啓示我們的典範。當然,由於感受和領悟能力的局限,我的上述概括隻能說是膚淺和片麵的。《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所蘊涵的意義還遠遠沒有被發掘齣來,包括此書的社會史和文化史的意義。相信此書的讀者對施韋澤的人格特徵會有更深刻和全麵的理解,也更能發掘此書的其他意義。
陳澤環
2006年於滬
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 [Albert Schweitzer Lesebuch]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 [Albert Schweitzer Lesebuch]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