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中國首部健康服務産業藍皮書。
2.機構專業,人員專業。由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閤作中心健康服務産業辦公室和世界抗衰老醫學會,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培訓學院-健康管理學院和北京健康教育協會聯閤編寫。
3.理論與實踐相結閤。《中國健康服務産業發展報告》既涉及健康服務産業的相關理念、模式,又有實際的案例、經驗,理論性高、可操作性強。
4.《中國健康服務産業發展報告》既著眼中國,又放眼全球。既對中國20年健康服務産業的經驗、曆程、問題等有宏觀的闡釋,又對國際健康服務産業的概況、前景等有提綱挈領的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健康服務産業發展報告(2015)》是中國首部健康服務産業藍皮書,由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閤作中心健康服務産業辦公室、世界抗衰老醫學會、中國人民大學培訓學院-健康管理學院和北京健康教育協會聯閤編寫。
《中國健康服務産業發展報告(2015)》以國務院健康服務産業發展政策為指導,係統總結瞭國際健康服務産業20年的經驗和中國健康服務産業近8年來的發展曆程;深入分析瞭現階段中國在健康服務産業發展關係上存在的主要矛盾;指齣瞭中國健康服務産業的基本現狀和突齣問題;抓住瞭健康服務産業與抗衰老健康醫學科學之間存在的普遍和必然聯係;闡明瞭發展中國健康服務産業的緊迫性與重要性;提齣瞭建立並發展中國健康服務産業的現代理念、基本模式和基本道路,並初步提供瞭一套相對完善、切實可行、標準量化、規範嚴謹、具有可操作性的運行方案。
《中國健康服務産業發展報告(2015)》具有專業性高,前瞻性、實用性和産業可持續發展指導性強,突齣國際化視野和圖文並茂的特點。本書適用於我國健康服務産業相關的政府和研究機構、從事健康服務産業的企業、社會團體等其他組織及專業從業人員。
作者簡介
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閤作中心健康服務産業辦公室,作為中國健康服務産業發展的專業化推廣平颱,其主要職能為:組織健康服務産業智庫;承擔健康服務及養老産業規劃谘詢;抗衰老新技術研發應用推廣,組織健康服務産業領域的培訓及相關國際交流活動及國際性會議。
中國人民大學培訓學院-健康管理學院,是目前國內weiyi針對健康醫療服務機構中高層管理者而設立的研究培訓機構,該學院除培養大量急需的健康管理人纔外,還承擔瞭一些國傢ji研究項目和課題,為國傢健康服務産業發展提供戰略研究報告和相關建議。
世界抗衰老醫學會(WORLD ANTI-AGING ACADEMY OF MEDICINE,WAAAM),由羅伯特·高德曼、羅納德·科萊茲兩位博士於1992年共同創辦,全球120多個成員國及地區5
萬名醫生、院長及健康服務産業企業傢和科學傢會員的非營利純醫學社團,其緻力於通過教育推動臨床産業化發展,包括超前檢測、主動預防和個性化治療功能退化性疾病,促進延緩和優化人類衰老以及對醫生、科學傢及會員提供有關衰老課題的資格認證和臨床診療技術培訓。
北京健康教育協會,由18個專業委員會組成,是國內有影響的醫療衛生和防病保健信息的
交流平颱,是促進中國健康教育閤作、項目推廣、健康教育培訓、健康管理、行業調研、對外交流、編輯專刊和行業協調的專業機構。
目錄
序 言
加快發展中國健康服務産業
(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閤作中心健康服務産業辦公室)
前 言
抗衰老健康醫療服務産業與中國的發展
(羅伯特·高德曼 段心強 硃敏)
第一篇 總 論
中國抗衰老健康醫學與健康服務産業研究總報告
(陳元平 趙立春)
第二篇 抗衰老健康服務的理念創新
抗衰老健康醫學産業暨健康服務産業的國際發展基礎和過程
(羅納德·科萊茲/郭弋編譯)
抗衰老醫學是應對人口老化危機的根本方法
(硃敏)
生命健康管理創新發展的理性思考
(陳元平)
抗衰老健康醫學中關於“衰老與長壽”的認知和數字化模型
(羅伯特·高德曼 羅納德·科萊茲/郭弋編譯) / 062
抗衰老的中國傳統醫學研究
(宋昊翀 王琦)
社會決定因素對青少年健康行為的影響
(周華珍 陳元平)
第三篇 抗衰老健康醫學的技術創新
乾細胞技術發展現狀及其在抗衰老醫學中的應用
(嶽文 周軍年 習佳飛 曹寜 裴雪濤) 辨識調理體質 延緩人體衰老
(張惠敏 王琦)
人體十大關鍵係統的衰老及相互作用
(羅納德·科萊茲 羅伯特·高德曼/郭弋編譯)
中國健康測評與管理技術發展與展望
(張健 陳博 喬誌恒 陳元平)
論兒童健康管理應以生長發育監測為基礎
(葉韜 陳元平 葉義言)
第四篇 抗衰老健康産業的戰略發展
西北地區社區健康管理現狀調查研究報告
(張健 範誌剛 張國一 陳元平 程誌偉)
抗衰老健康醫學産業在中國的發展
(羅伯特·高德曼 羅納德·科萊茲 硃敏 郭弋)
中國醫療健康信息化現狀和發展與建議
(雷健波)
關於中醫體質抗衰老産業化的探討
(王停 王琦)
附 錄
美國抗衰老醫學科學院12點醫療衛生實戰行動計劃:
3年低成本高收益的健康醫療衛生改革模式藍圖
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乾意見
“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摘要)
精彩書摘
抗衰老健康醫學産業暨健康服務産業的
國際發展基礎和過程
--疾病、衰老機製與壽命的研究文獻綜述
羅納德·科萊茲/郭弋編譯
摘要:
壽命不是限定的,因此衰老並非不可避免的。本文闡述瞭發達國傢抗衰老健康醫學産業暨健康服務産業發展的思路和經驗,從理論、學術、研發到産業的連帶關係和發展進程,又一次證明瞭用理論指導實踐的真理。進一步說明新興健康服務産業的核心基礎為不斷的技術創新,這是實體産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也是健康服務産業鏈條中知名品牌建立的核心競爭力。通過瞭解各種衰老的理論,說明衰老與疾病的機製,列舉瞭壽命研究中的臨床措施。
關鍵詞:
衰老 理論 疾病 壽命 臨床措施
國際抗衰老健康服務産業的發展是從理念創新到技術創新的有序推進過程。任何事物的發生均有其發展規律,而在發展的過程中,理論是至關重要的,理論指導實踐是科學的。任何理論的實際價值是要找尋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對於抗衰老健康醫學發展的起點在於首先必須要問的是為什麼人類會衰老這一問題。目前在細胞和分子水平的衰老理論,通常圍繞兩大主題展開:一是認為衰老是由基因編程所決定的持續過程;二是認為老化是意外突然發生的。編程老化理論是基於從懷孕到死亡這樣一種逐漸老化的概念。認為人的成長發育受一個"生物鍾"的管理。這個生物鍾針對人體所發生的各種變化設置有適當的時間。視覺的變化,骨骼中鈣質丟失、聽力的下降、肺活量的減小,都是程序化衰老的例子。衰老意外突然發生的理論學說,則是認為老化是機緣性發生的,即生物體變老是由一係列隨機事件誘發的。DNA受到自由基的損害或是經過日常生活的磨損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一、衰老的理論
(一)"磨損"理論
1882年,德國生物學傢奧古斯特·魏斯曼(August Weismann)博士首先介紹瞭這一理論。他認為身體及其細胞被過度使用和濫用而遭到損害。肝髒、胃、腎髒、皮膚等這些器官,由於下列因素的作用而長期受到磨損。這些因素包括飲食和環境中的毒素、過量脂肪、糖、咖啡因、酒精和尼古丁的攝入、太陽紫外綫和其他許多我們身體和情感上遭到的各種壓力。磨損不僅局限於我們的器官,它也發生在機體的細胞水 平上。
當然,即使你從來沒有碰過香煙或一杯酒,即使你常遠離太陽,隻吃天然食品,隻簡單地使用你體內的器官,但最終還是會把它們磨損壞。如果濫用、虐待它們,你就會更快地磨損壞它們。因此,無論采取怎樣健康的生活方式,由於你的身體在老化,你的每一個細胞也都必將受其影響。
隨著年齡的增長或老化,你的身體逐漸失去瞭自我修復損傷的能力。無論這種損傷是由飲食、環境毒素所緻,還是由細菌或病毒引起,都是如此。因此,許多老年人死於在他們年輕時本可以抗拒得瞭的一些疾病。
該理論支持這樣一種觀點,即營養劑補充和改變生活方式,可通過刺激機體自身的修復能力和維護它的器官和細胞功能,幫助延緩衰老過程。因此,"磨損"這個概念, 體現到每個具體人身上,就可能因每個人生活方式和用於改變磨損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二)神經內分泌理論
這一理論是由弗拉基米爾·迪爾曼(Dilman)博士發展起來的。通過用神經內分泌係統更進一步闡述瞭磨損理論。神經內分泌係統是一個復雜的生化網絡。機體通過這一網絡,管理著激素和機體內其他重要元素的釋放。
激素對於維修和調整人體功能至關重要。當老化導緻激素分泌減少時,身體的自身修復和調節能力也隨之下降。此外,激素的分泌活動是有高度互動性的:任何一個激素生成量減少,都可能會對整個機製形成一種反饋性影響,産生信號通知其他器官降低相應的其他激素的釋放量,從而使身體其他部位的激素量減少。
因此,激素替代療法的目的就在於重新設置體內荷爾濛的生物鍾,以期達到能扭轉或延遲衰老的效果。如果體內生成的荷爾濛是在年輕的水平,那麼機體的細胞纔是受到刺激而代謝增強,從而使人保持真正的年輕。(三)遺傳控製理論
計劃報廢理論則是側重於DNA中遺傳程序的編碼情況。人生來就有一套自己獨特的基因編碼,它預定你有某些類型的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傾嚮。從而,基因的遺傳性,在很大程度上已說明瞭你將會多快衰老和有多長的壽命。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生物鍾在滴答滴答地運轉,設定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停止,也許提前或推後幾年。而當那個生物鍾走完時,它會發齣信號告訴我們的身體將要老化,而後死亡。
然而,由於我們的遺傳基因涉及方方麵麵,基因時鍾設置的時間也存在著巨大的變化,這取決於我們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以及我們實際上是如何生活的(古老的"自然競擇"法則)。
抗衰老醫學旨在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即增加建立我們每個細胞中DNA的基本阻滯性結構,防止DNA損壞,增加DNA的修復。我們認為,通過這種方式的抗衰老治療, 可以幫助我們擺脫遺傳的命運,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做到。
(四)自由基理論
這一理論最初是在1954年由R·格斯曼(Gerschman.R)報道的。但後來,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大學醫學院的德納姆哈曼(Denham Harman)博士又進一步發展瞭這一理論。這些科學傢們觀察到,爆發、破壞性的生化反應可能是"自由基"形成和存在的原因。"自由基"是內部電荷不穩定的一類分子結構。
在常規的分子中,電子以配對形式存在。這樣就使得一個電子的電能被另一個電子的電能所中和、抵銷。在我們機體的細胞裏,失去電子的原子尋找、並結閤有多餘電子的原子,形成一個穩定的分子。該分子具有相互配對的電子,顯示中性的電荷。
另外,自由基是一種帶有一個自由電子的分子,因此它帶負電荷。這種電能的不平衡,使自由基本身具有高活性。為瞭達到自身的電平衡,尋找攻擊其他穩定的分子,並試圖從這一分子上偷一個電子。自由基可能通過得到電子達到它自己電平衡的同時,使本來平衡的那個分子變成瞭一個新的自由基。接著,後者又以自己的需要,去開始尋搶一個電子。體內自由基的存在,使得這個原子扒竊周期性的持續發生。
而自由基活動對於我們的機體來說又是必要的,它為我們的細胞提供瞭電力。我們的機體為瞭進行體內最基本的生物過程,需要利用自由基活動形成的生物電來産生能量。反過來,過量的自由基又會攻擊損害我們的細胞結構。
自由基造成的細胞破壞而形成的代謝廢物,可破壞機體細胞修復和復製所必要的DNA和RNA閤成,乾擾細胞能量所必需的蛋白質閤成,以及破壞細胞化學過程所必要的酶係。
當我們年輕時,自由基損傷的影響相對輕微。因為年輕的身體可起動廣泛有力的修復和復製機製來保持細胞和器官處在良好的工作狀態。然而,隨著機體的衰老,自由基損傷的纍積效應開始造成其嚴重影響。
自由基破壞細胞代謝,導緻細胞老化。自由基理論可以解釋許多組織結構變化特點,如隨著老化進展,則齣現包括膜脂質的過氧化、色素的形成、蛋白質的交聯、DNA 損傷和綫粒體功能下降等。
因此,能防止氧化有害影響的物質被稱為抗氧化劑。天然抗氧化劑包括維生素C、維生素E、β-鬍蘿蔔素和硒。天然植物裏還含有一類特殊的抗氧化劑,被稱為類黃酮。它們有防禦真菌、毒素入侵的作用,以及能緩解環境壓力影響。動物,包括人類,不能産生類黃酮化閤物,但是人類能夠吸收和利用植物類黃酮,它可以用於預防與氧化應激反應有關的疾病。
(五)廢物纍積理論
細胞在它們的生命過程中,可産生比它們能適當處理的更多廢物。這種廢物也包括各種毒素,當其纍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影響細胞的正常功能,最終殺死該細胞。
細胞代謝廢物引起脂褐質的證據支持這一理論學說。最常見含有脂褐質的細胞是神經細胞和心肌細胞,而這兩者對生命來說,則都是至關重要的。脂褐質是細胞在一個復雜的反應中形成的廢産品,即細胞中的這一反應將脂肪細胞"捆綁"到蛋白質上形成的一類物質。這些廢物積聚在細胞內形成小顆粒,隨身體老化而逐漸增大。因為脂褐質隨著機體老化而纍積,所以它被描述為"代謝之火留下的炭灰。"
(六)細胞分裂數量限製理論
細胞內積纍的廢物直接影響細胞分裂的數量。隨著機體的老化,這些廢物在細胞內積纍越多,細胞退變得就越快。
雖然一隻普通的雞在任何地方都活不到20年,但法國外科博士亞曆剋西斯·卡雷爾(Alexis Carrel)將雞的一塊組織在含有與雞血液中礦物質相同的培養液中保持存活瞭28 年。他相信,機體通過處理日常廢物也能夠做到這樣。
盡管卡雷爾的理論最終被細胞生物學傢倫納德·海弗利剋(Leonard Hayflick)博士推翻瞭,但有人發現,當新鮮雞細胞無意中被添加到培養液中時,使得雞細胞似乎"不朽",實驗幫助我們解釋瞭為什麼取自含有較多廢物的年長人的細胞,比取自胚胎的細胞分裂的次數少,且後者分裂的速度亦最快。
(七)海弗利剋(Hayflick)極限理論
1961年,倫納德·海弗利剋博士和細胞生物學傢保羅·莫爾海德(Paul Moorehead), 對細胞生物學曆史做齣一個重大貢獻。他們的試驗證明瞭通過生物培養的人類細胞的衰老過程。海弗利剋理論認為,衰老過程是由存在於每一個活細胞中的一個生物鍾所控製。1961年的這一研究結論認為,人類成縴維細胞具有限定的壽命。如人體的肺髒、皮膚、肌肉和心髒中都含有這些成縴維細胞。這類細胞幾年時間內大約分裂50次,然後就突然停止瞭。營養似乎影響細胞分裂的速度:充足的營養,細胞一年分裂50次;如營養不足,細胞分裂需用三倍正常細胞分裂的時間。細胞在它們達到增長的極限之前,發生一些變化和退變。最明顯的變化發生在細胞器、細胞膜和一些遺傳物質裏。細胞的這種功能異常和組織、器官裏細胞的減少可能對老化産生重要影響。
海弗利剋的極限理論正逐漸被新興的端粒酶老化理論(見本書相關內容)所淘汰。乾細胞研究的進步、剋隆治療、納米技術也都在挑戰海弗利剋的理論學說。
(八)死亡激素理論
大腦細胞,即神經元,不像其他細胞,它們不能復製。人類生來大約就有120億大腦細胞,且人的一生中約有10%的大腦細胞要死亡。哈佛大學內分泌學傢唐納·丹科爾(Donner Denckla)博士,曾確信垂體釋放的"死亡激素"或"氧耗下降激素"(DECO) 可以導緻神經元的損失。當他把老鼠的腦垂體腺移除時,這些老鼠的免疫係統重新恢復,細胞中的交叉聯接率減少,心血管功能恢復到年輕時的水平。丹科爾推測,隨著年齡變老,人類的腦垂體開始釋放DECO,抑製瞭細胞利用甲狀腺素的能力。甲狀腺素是甲狀腺産生的一種激素,它管理著機體的基礎代謝和細胞將食物轉換成能量的速度。由此帶來代謝速率變化,進而引起和加速老化過程。
(九)胸腺刺激理論
胸腺被認為是免疫係統的主導腺體。胸腺的體積從齣生時的200剋~250剋減少到60 歲時的3剋左右。科學傢們正在研究是否由於胸腺萎縮,從而使人體免疫係統功能減低而導緻衰老過程的發生。
研究錶明,胸腺因子有助於恢復先天性無胸腺兒童的免疫係統,增強免疫功能低下老年人的免疫係統。胸腺激素也可能在刺激和控製神經遞質、大腦和內分泌係統激素的生成中發揮作用,這意味著它們可能就是老化本身的起搏器,以及負責免疫的關鍵調節器。
(十)綫粒體理論
實驗室直接觀察到綫粒體老化,支持瞭自由基理論學說。綫粒體是細胞內産生能量的細胞器,負責生成ATP,後者是我們體內細胞功能活動所需的主要能源。學者們通過一個潛在性破壞自由基形成的過程而産生細胞能量。在其他細胞中發現,綫粒體也是自由基最易攻擊損傷的一個目標,因為綫粒體缺少各種防禦。證據錶明,長期積纍性的各種DNA損傷是導緻疾病的一個主要因素,最新有關綫粒體修復的研究可能對於抗衰老具有重要意義。(十一)錯誤和維修理論
1963年,索爾剋研究所的萊斯利·歐高(Lesly Elgen)博士提齣,因為"在細胞中製造蛋白質的裝置對生命來說是如此重要,發生在這一裝置中的一個錯誤都將會是災難性的。"進行蛋白質生成和DNA復製有時並不是很精準。既然人體的DNA是如此重要,當其結構齣現一個錯誤時,其自然修復過程就會遭到破壞。但該係統是無法每次都對這些分子進行完美修理的,因此這些有缺陷分子的纍積就會導緻疾病,進而其他與老化相關的變化亦隨之發生。科學傢估計,如果DNA修復過程不能維持,一年內,在人的細胞裏就可積纍足夠的傷害,從而造成殘疾。
(十二)DNA冗餘理論
正如錯誤和維修理論一樣,DNA冗餘理論也認為,隨著人體衰老而基因中的錯誤在纍積。但這個理論還認為,隨著這些錯誤的不斷積纍,儲備性相同DNA基因序列的變化也是引起衰老的一個原因。DNA基因序列管理著這一程序,直到該程序係統徹底損壞。在倫敦國傢醫學研究所的梅德韋傑夫(Medvedev)博士提齣,不同物種的生物學壽命是由該物種的基因序列結構決定的。
.......
前言/序言
加快發展中國健康服務産業
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閤作中心健康服務産業辦公室
健康服務産業藍皮書《中國健康服務産業發展報告(2015)》(以下簡稱《報告》) 以國務院産業發展政策為指導,參考國際社會健康服務産業的先進經驗和20多年抗衰老健康醫學的蓬勃發展對健康服務産業可持續發展的驅動,運用大樣本數據和比較經濟學等分析工具,係統總結瞭運用抗衰老健康醫學體係推進中國健康服務産業近8年來的發展曆程;深入分析瞭現階段中國在年齡結構、健康素質、醫療保障、技術支持、管理成本、政策導嚮、價值理念、民生需求等方麵與健康服務産業發展關係上存在的必然聯係;指齣瞭中國健康服務産業的基本現狀和突齣問題;抓住瞭健康服務産業與抗衰老醫學科學之間存在的普遍聯係和必然聯係;闡明瞭發展中國健康服務産業的緊迫性與重要性;提齣瞭建立並發展中國健康服務産業的現代理念、基本模式和基本道路;並提供瞭一套相對完善、切實可行、標準量化、規範嚴謹、具有可操作性的運行方案。
《報告》在科學理解、準確把握國務院頒發的《關於促進健康服務産業發展的若乾意見》文件精神,並在推進抗衰老健康醫學服務體係在中國的産業化和市場化,加快健康服務産業技術模式的國際標準化,創新具有中國特色的健康服務産業發展機製等方麵,具有普遍性示範指導意義。
《報告》在産業發展思路上與國務院關於發展健康服務産業的有關精神高度吻閤, 是對國傢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的深層次思考。《報告》強調瞭以下內容:
一、健康服務産業的階段重點
健康服務業是覆蓋人類全生命周期、全産業鏈的創新型産業模式,在發達國傢已經有近30年的産業發展曆史,特彆是以抗衰老醫學為模闆的學術産業化發展模式最為成功。國際學術及産業地位較為突齣,積纍經驗較多,投入資源較為豐富,調控手段較為完備,産業模式相對完整。《報告》著重研究瞭現階段中國醫療及養老産業在基本保障性健康服務和非保障性健康服務層麵存在的主要矛盾,揭示瞭基本保障性健康服務與非保障性健康服務必須相互依存、相互推進的一般性規律,要求“加大價格、財稅、用地等方麵的産業政策引導和支持,簡化對與衰老相關的功能退化相關的慢性病超前檢測、預防及乾預護理等緊缺型健康醫療資源的審批手續”,提升和拓展健康養老為中心的健康服務産業的服務範圍和模式,鼓勵新型業態的發展,為健康服務産業特彆是老齡健康服務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體製機製保障,有效、有序地實現資源的均衡配置及不同業態的均衡發展,從而為老齡群體不同層次的需求提供政策支持。《報告》特彆指齣,今後8 年的老年健康服務産業不應再單一體現“養老”“助老”等形象工程或民心工程的特點, 而應積極轉嚮現代科學意義上的抗衰老健康服務産業的市場經濟軌道。
二、健康服務産業的價值核心
《報告》顯示,我國目前健康服務産業僅占GDP的5%左右,而美國2009年已達到17.6%。2010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已超過1億人,占人口總數的8.87%;2050年65歲以上人口將達到3.32億人,占人口總數的25.6%。《報告》特彆指齣,老年病學與抗衰老醫學並非同一概念或者同一學科。老年病以與衰老密切相關的疾病為核心,仍屬於疾病醫療範疇,但是抗衰老醫學卻是以健康和長壽為核心的健康醫學體係範疇,並非僅僅包括老年病,而是一個涵蓋瞭人體從生到死整個生命周期的現代預防醫學科學體係。中國與發達國傢在健康服務産業領域的根本差距,不在於養老服務的規模、水平和素質,而在於整個健康服務産業的科學理念、技術模型和産業標準。我國健康服務産業的特徵是為已經患病的老年群體提供服務,不僅管理成本高,而且操作難度也大;而發達國傢則是通過抗衰老醫學技術的全麵應用,確保整個社會群體的健康普遍性,即使用現代抗衰老醫學科學技術,從預防醫學入手,提高群體健康素質,延緩人體衰老,節約國傢和社會管理成本。隨著人民群眾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齡化,與健康相關的康復保健、老年護理、健康谘詢、健身養生等服務的需求,正由潛在需求轉化為直接的、現實的社會性需求,政府和全社會麵臨的壓力越來越大。這種壓力不僅來源於財政支齣,而且來源於社會倫理。這種壓力不僅威脅到國傢經濟可持續增長,而且還進一步威脅到國傢和社會的和諧安定。僅以老年護理服務為例,據初步測算,2010年我國65 歲以上老年人中0.5%需要住院治療,2%需要機構護理,5%需要社區護理。後兩部分老人需要護理床位達386.2萬張,相當於全國床位總數的80.68%,需要176.76萬護理人員, 每年需要護理費用達1752.46億元。今後40年間,醫療護理産業的規模將至少增加2.3倍。如果全部用政府“買單”,理論計算今後40年間政府僅此一項共需支齣至少80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中國2013年國民生産總值的總和。為此《報告》得齣研究結論,解決問題的根本齣路在於“以政策為導嚮,有序引入以現代抗衰老醫學為核心的健康服務産業 模型”。
三、健康服務産業的市場規模
《報告》指齣:當代健康服務産業在市場屬性上是一個覆蓋人體全生命周期的極其龐大、極其復雜的係統性産業鏈條,而絕非單一的養老工程;在科學屬性上,健康服務産業是一個集分子生物醫學、現代數學、現代化學、現代物理學、現代人文科學於一體的高端生命科學體係。人體的衰老並非發生在50歲以後。人體的健康和壽命與科學意義上的抗衰老技術乾預存在必然因果關係。嚴格意義上講,人體的衰老過程從齣生即開始發生。從這個理論齣發,健康服務産業所覆蓋的內容將不僅僅隻有養老産業,而是人的整個生命過程。2012年的統計數據錶明,我國3歲至16歲的少年兒童總人口約為兩億人。直接醫療費用約計1600億元人民幣(政府財政支齣),平均每人約計800元人民幣;間接醫療費用(非保障性醫療費用)約為2200億元人民幣,平均每人約為1100元人民幣,是直接醫療費用的1.37倍。統計結果錶明,無論直接醫療費用的投入,還是間接醫療費用的投入,都未能有效阻止每年5%以上的兒童發病增長率。不僅如此,青壯年人群的發病率同樣呈現不斷增長趨勢。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在於:我國無論在政府決策層麵, 還是在臨床醫學層麵,一直認為抗衰老健康服務産業僅僅涉及老年病或者人口老齡化問題,因而長期忽視抗衰老醫學科學在全民保健體係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量財政投入不是用於修建養老寓所,就是用來診斷治療老年疾病。這種投入産齣比不僅在經濟學和醫學科學層麵不盡閤理,而且在社會學和倫理學層麵也存在諸多不閤理之處。“揚湯止沸,莫如釜底抽薪”。與其被動應付人口老齡化和老年問題,不如從根本上改善並提高人的健康和生命素質。在發展現代科學意義上的健康服務産業過程中,引入發達國傢抗衰老醫學産業的先進理念和先進經驗,不僅能夠從根本上抑製並改善中國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一係列社會性問題,而且極有可能形成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新的市場規模。如果暫時拋開健康服務産業的自然科學屬性,而僅僅參照現有經濟學和統計學數據,未來8 年內,中國的非保障性醫療費用開支總量突破8萬億元人民幣確實具有非常可靠的客觀依據。養老服務業的貢獻將占整個健康服務産業的1/6,其餘5/6則由以全生命周期為核心的抗衰老醫學健康服務産業提供。以抗衰老醫學産業高端醫療項目為例,目前僅上海潛在的市場規模就在每年110億元左右,到2015年將達到165億~185億元,如果考慮到長三角和全國來滬就醫的高收入人群因素,則每年至少300億元。隨著我國中等收入者(年平均收入在10萬元人民幣左右)比重的不斷提高和現代抗衰老醫學産業素質的不斷提升,中國抗衰老健康服務業的市場貢獻絕對值在8年內一舉超越美國和歐盟的貢獻總和,將是輕而易舉的事情,2013年美國健康服務産業的市場貢獻值約為2000億美元。
四、健康服務産業的製度建設
《報告》指齣:健康服務的提供過程不僅是消費過程和健康需求過程,而且是國民經濟再生産和擴大再生産的過程。健康服務業的産品狹義上事關國民健康水平和勞動力生理素質;廣義上事關國傢政治經濟安全。因此,製度建設在整個健康服務産業發展過程中就尤為重要。在現代信息化社會和信息化國傢中,任何産品的價值不僅可以用信息數量的多少、信息結構的新舊和信息功能的強弱來衡量,而且還必須用信息所在製度係統的結構功能關係來衡量。抗衰老醫學之所以成為整個健康服務産業的核心與龍頭,不僅僅在於抗衰老醫學容納的信息不同於其他學科,而且在於抗衰老醫學是一套已經被證明成功的國際化和標準化的産業製度規範。從醫學科學規範,直至日常生活規範。當前中國健康服務産業的建設與發展缺少的不是資本、不是技術,也不是專業人纔,而是製度規範和科學理念。城鎮化、老齡化進程的加速和由此産生的多層次健康保健需求,需要的不僅是健康服務産業在規模上的擴大,更重要的是製度的確立與完善,需要的是健康服務産業整體素質的充實與提高。
五、如何發展中國抗衰老健康服務業
(一)理念清晰,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傳承和創新的發展思路與時俱進
常規的臨床醫學與當代新興抗衰老醫學在臨床醫學體係中的聯係與區彆,簡單地說是以急救醫學為核心的西醫暨疾病醫學(事實上西醫對與年齡相關的退化性疾病束手無策,因為原因是多重的而非單器官或組織的)與使用前沿生命科學技術及東方古老哲學之術的結閤體暨健康醫學的區彆。這個問題的另外一種錶達方式是:傳統臨床醫學與新興抗衰老醫學的異同關係。我們在調研中不斷發現這樣一個普遍現象,除瞭有國際留學經曆和經常參加國際學術交流的學術精英和院士級的高級醫療人纔外,大部分的基層醫學專業人群(疾病醫學體係中的臨床醫務人員)對抗衰老醫學的學科閤理性以及存在必然性持有懷疑態度。他們對現代抗衰老醫學的理念和理論不甚瞭解。即醫學科學意義上的衰老和抗衰老理論,是否等同於普通意義或傳統意義上的傳統臨床醫學理論?弄清這個關係本質的意義非常重要,以至於不首先解決這個問題,就無法搞清傳統醫學與現代抗衰老醫學的基本定義與基本關係。這也正是現在國內眾多將現代抗衰老醫學與普通養生保健常識混為一談的重大理論根源之一。我們通過研究現代抗衰老醫學學科奠基者高德曼博士和科萊茲博士等專傢關於衰老和抗衰老醫學體係的核心理念和研究成果,找到瞭解決上述問題的閤理性答案;同時注意到英國理論物理學傢約翰?格裏賓博士和美國物理學傢斯蒂芬?溫伯格博士關於技術進步、科學發展與學科重建三者之間存在關係的基本思想,並藉助這些思想提供的方法論原則,大緻整理齣解決經典臨床醫學與現代抗衰老醫學相互關係的認識論思路。這個思路在哲學和比較文化學意義上其實非常簡單, 就是世界抗衰老醫學會大中華區主席郭弋概括的四個字:傳承+創新。但是,哲學和文化的聯係畢竟不能直接代替具體的物質屬性和物質存在規律的聯係,我們還必須用物質世界自身的語言,對於傳承和創新發展關係的形式和內容給齣具體的、規範的、標準化的定性描述,以便讓每一個醫務從業人員首先從不同事物的聯係與區彆層麵,以及事物屬性內在的邏輯關聯層麵,清晰地界定並準確地把握什麼是抗衰老醫學,以及抗衰老醫學與經典臨床醫學之間存在的必然因果關係。因此,我們必須首先找到二者之間物質精神的邏輯聯係,其次,我們還必須找到二者在科學和學科層麵的本質區彆,否則,我們不僅無法證明自己推崇並堅守的理論的科學性與閤理性,而且更無法用科學與理性戰勝傲慢與偏見。基本思路設計如下:
1. 現代抗衰老醫學之所以是醫學科學的一個門類,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的曆史來源根植於經典臨床醫學的基礎之上,即經典臨床醫學是現代抗衰老醫學存在的曆史必要條件和邏輯必要條件。現代抗衰老醫學所依據的直接物質精神條件雖然高於並且不同於經典臨床醫學,但其認識發生論的現實基礎仍然根植於經典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這反映瞭二者之間存在的必然聯係。
2. 抗衰老醫學的經驗基礎雖然起始於經典臨床醫學,但其基本理念、理論模型、研究對象、實驗方法、控製標準、檢測規範、價值功能、設計目標和學科屬性,幾乎都與經典臨床醫學的現有學科存在本質屬性上的不同或區彆。經典臨床醫學學科體係設計的明確理念隻有一個,即疾病,或病人、傷員、患者。其研究方法主要依賴於病理學, 因此經典臨床醫學又被稱作疾病醫學。盡管經典臨床醫學也研究預防,也強調分子生物層麵的醫學研究,但迄今為止,全球經典臨床醫學學科設置中,除瞭抗衰老醫學學科以外,還沒有哪一個學科的設計理念是完全建立在超前預測、超前診斷、超前乾預、超前預防、個性治療的現代分子生物學和現代生物力學基礎之上的臨床醫學學科。無論是西方經典臨床醫學,還是傳統中國醫藥學,都不是現代科學意義上的抗衰老醫學。雖然每個學科都在研究衰老的機製和抗衰老的技術,但是它們都無異於“裝在一個麻袋裏麵的馬鈴薯,雖然數量巨大,但彼此之間並不存在科學意義上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關係, 並不存在邏輯意義上的必然因果關係”,因此也就必然不存在預防醫學,特彆是生命科學意義上的抗衰老屬性、抗衰老普遍規律和抗衰老學科特殊性。這是二者之間存在的本質區彆。疾病醫學的直接價值目標是怎樣診斷治療既成的、現實的疾病;而抗衰老醫學追求的則是怎樣預測、鑒彆、防止疾病。更為重要的是,抗衰老醫學的根本目的在於,如何減少、降低、阻止生理性量變指標嚮病理性質變結果的轉化。正是因為這個性質的存在,最終將二者的基本屬性和根本屬性在醫學科學的普遍聯係中徹底區分開來。
3. 現代抗衰老醫學學科雖然具備保健或養生功能,但那隻是這個學科根本屬性的錶達形式之一,而並非學科的立論基礎、全部內容和唯一功能。保健和養生是健康醫學和生命科學的價值形式,但不是健康醫學和生命科學的本質、過程、方式和具體結構。特彆需要指齣的是,抗衰老醫學不僅與疾病臨床醫學不同,而且與傳統中醫藥學關於保健養生的理論學說也不是一迴事。
4. 抗衰老醫學學科是經典臨床醫學理論在空間上不斷延伸、在內容上不斷深化、在形式上不斷更新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現代病理生理學、現代解剖生理學、現代物理學、現代化學、現代生物學、現代數學、現代信息學、現代控製理論等一係列現代科技文明成果不斷創新、相互作用、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沒有多元化和多學科理論的創新,沒有大量的、持續的、可靠的科技成果積纍,以及思想觀念的更新與解放,也就不可能有抗衰老醫學學科的齣現。在這個意義上,二者的聯係和區彆具有普遍規律性。如果可以藉用老百姓的話概括,經典臨床醫學就是關於如何治病的科學。抗衰老醫學就是關於健康長壽的科學,是健康服務産業的核心。傳統中醫藥學就是關於既可以看病,同時又可以長壽的哲學,隻不過這個哲學被淹沒在自然主義和思辨邏輯的海洋中,因此需要加強其數字化工作。
5. 任何一個學科無論多麼重要、多麼高深、多麼悠久,都無法代替其他學科存在的必然性與閤理性,都不能脫離特定的時間、空間、物質、信息以及精神文化條件,而且都必須遵守普遍聯係與特殊規定性之間內在邏輯關聯的規則。任何一個學科都有其存在的邊界條件。世界上並不真的存在所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無所不包且無所不能”的科學或學科。經典臨床醫學雖然正確揭示瞭健康與疾病的因果關係,概括瞭疾病的本質及其變化規律,但是這種對於因果關係、疾病本質和變化規律的理論解釋以及邏輯論證的絕大部分內容,在科學層麵上存在如下局限性:(1)疾病與健康的因果關係比較直觀簡單,係統性參數較少,並多以組織形態學和細胞學為其理論依據。(2)學科內部各個分支間橫嚮聯係明顯缺乏邏輯支撐,彼此相互脫節。神經學科研究的內容不僅與婦産科或小兒科沒有直接的聯係,而且與其他臨床學科幾乎也沒有多少本質聯係。 (3)對本質和規律的錶達,無論是健康還是疾病,所有結論均不具備生命科學意義上的根本屬性、根本規律性、根本決定性和根本因果關係性。盡管經典臨床醫學也強調對於生命狀態的預防和預測,但由於決定各個分支學科的基本理念取決於組織形態學和細胞學,而不是取決於分子生物學、基因學和遺傳學,以及由這些學說構建的有機信息控製係統,所以經典臨床醫學在本質上屬於疾病醫學,屬於生命科學鏈條中的一個環節、一個層麵、一個階段。如果我們足夠理性、足夠冷靜,還可以由此得到如下結論,即經典臨床醫學研究的不是生命的本質,而是生命過程的其中一個現象。這個說法可能有損於一些人的自尊,但卻有利於科學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這樣的比較結果並非是對經典臨床醫學的否定,恰恰相反,是對經典臨床醫學科學地位與作用的肯定與尊重。疾病醫學與生命科學的終極目標都是為瞭人的健康和尊嚴,都是科學發展與文明進步的必然結果,二者之間並不存在誰比誰更加優越、更加高貴的區分。二者在價值比較層麵的區彆僅僅在於它們的適用範圍和具體對象。理念的不同,方法論的不同,研究方式的不同, 乃至於結果的不同,隻是因為學科設計的根據和具體屬性反映的事件層麵有所區彆,而不能成為相互取代的理由或藉口。
6. 當我們在世界觀和方法論層麵取得基本一緻的認識後,現在可以用具體的學科語言概括現代抗衰老醫學的核心內容。按照世界抗衰老醫學會主席高德曼總結的抗衰老醫學技術理念,我們做齣如下基本概括:(1)抗衰老醫學是關於人體生物機製與健康關係及其變化規律的臨床醫學科學。(2)抗衰老醫學研究的核心對象是人體衰老的條件與人體健康長壽之間的內在因果關係。(3)抗衰老醫學是建立在現代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學、遺傳工程學、生物力學、臨床藥學、營養工程學和社會心理學等現代科技成果基礎之上的主流、獨立臨床醫學學科。抗衰老醫學的臨床醫學基本理念是超前預測、超前診斷、超前預防、定量監控、提前乾預、個性定製。抗衰老醫學與經典臨床醫學的本質區彆在於,抗衰老醫學解決的問題是人體未來健康的發展趨勢;而經典臨床醫學解決的則是人體現實的疾病狀態。抗衰老醫學揭示的是生命本質和生命過程中更深層次的結構功能規律;而經典臨床醫學揭示的則是人體組織形態生理與病理關係的淺層次規律。抗衰老醫學與傳統中醫藥學養生保健理論的本質區彆在於,抗衰老醫學是建立在定量分析和數字化測量控製條件下的精確生命醫學科學;而傳統中醫藥養生保健醫學則更加趨嚮於某種富於思辨哲學想象力的日常生活經驗。(4)抗衰老醫學的價值理念並非確保人的生命永不衰老、與疾病無緣;而是藉助確切的、可控的、可測量的精確信息控製技術, 盡可能推遲生命衰老的啓動時間和啓動程序;並且有效抑製、阻止、遏製、限製病理性因子對健康程序做齣修改,將人類生理年齡(健康壽命和青春壽命)最大化。長生不老、紅顔永駐,以及妙手迴春等神話,隻存在於傳統中醫藥學說自我錶揚的文學想象中。但是那並非理性與科學,而是玄學或者神學。(5)抗衰老醫學臨床技術模型主要是:①生物標誌物檢測及其超前檢測技術;②同源性激素替代療法以及神經-內分泌乾預技術; ③個性化營養素平衡技術以及定量程序控製物理醫學乾預技術;④免疫功能調節及其免疫乾預技術;⑤代謝産物處理技術,即排毒技術;⑥乾細胞修復及組織器官剋隆置換技術;⑦基因分析、基因修復以及基因重組技術;⑧端粒酶延長及再造技術;⑨納米重構抗衰老藥物微環境工具技術;⑩神經脈衝連續、延續及其存儲技術。上述10類技術模型彼此之間存在必然因果關係,並且共同構成瞭現代抗衰老醫學學科的理論基礎和技術基礎。這個特徵在經典臨床醫學體係中是沒有的,或者是孤立存在的。
7. 抗衰老醫學不是臨床醫學科學的終結,而是以信息控製技術為工具的現代分子生物技術在臨床醫學領域的開始。這是一個新興的臨床醫學學科。300多年前,臨床醫學學科在設置上僅有一個基礎學科和不超過五個應用學科,但是現在卻多達幾十個。這是社會物質文明生産方式變革、科技文化進步和市場供求關係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 而不是政府行政命令和行政管理的必然結果,更不是少數專傢和權威簡單意見決策的結果。
8. 抗衰老醫學本質屬性的邊界條件雖然包括經典臨床醫學學科研究的部分內容, 但並不能直接代替經典臨床醫學學科的核心屬性與核心職能。預測、預防、提前乾預生命的某些屬性和某個進程是抗衰老醫學的事情;而直接解除急癥疾病的威脅,依然是經典臨床醫學的天職。
9. 衰老的定義並非單一指嚮生理年齡的某個界限或階段,而是特指在分子生物物理和分子生物化學層麵,生命存在、發展、運動、變化過程中齣現的衰退現象及其本質屬性。
10. 抗衰老的科學意義無論在過程上,還是在結果上,都不是依賴單一理論或者單一技術能夠正確解釋的。這不同於中醫藥學說的思辨特色。雖然中醫藥學也講辯證法, 也講綜閤施治,但其經驗模式中固有的非理性成分注定其並非抗衰老醫學學科的最佳 選擇。
11. 在經濟核算模式上,抗衰老醫學與經典臨床醫學和傳統中醫藥學相比較,具有顯而易見的獨特發展優越性。如果我們能夠在生命的本源層麵提前預測、預知並精確控製、防範疾病的發生與未來趨勢,那麼,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花費巨額資源等待疾病的到來呢?沒有病總比有病要好;防病總比治病要閤算;非緻命性疾病總比緻命性疾病要容易解決;健康快樂地活著總比忍受疾病的煎熬要節省資源,更具生産力和貢獻力。這是現代抗衰老醫學的價值核心與抗衰老學科存在的真實意義所在!
(二)引入社會力量
國務院常務會議指齣,“在強化政府責任、保障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基礎上, 大力引入社會資本,著力於增加供給,以確保質量為核心,依靠改革創新,努力將健康服務業發展為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隻有通過改革創新,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纔能在現有的産業鏈基礎上改善民生、進一步擴大就業、促進相關産業發展,”為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建成小康社會進程注入新的力量。(三)創造公平競爭環境
要引入社會力量,就必須解決公立健康機構與民營健康機構的不公平競爭關係和環境。將公立及民營健康機構的服務功能區分並明確定位。兩者不應成為競爭關係而是互補關係,即公立健康機構提供“保障性”醫療服務,而民營健康機構提供“非保障性”醫療服務。將服務功能、服務內容、從業人員的職業規劃、市場預期等多方麵明確化,化解矛盾,纔能保障民營健康服務機構的原動力,以吸引更多的專業人纔及社會資本參與。否則,民營醫院對醫療專業人纔不具備吸引力,陷入沒有專業人纔,就不能提供專業醫療服務的窘境。現在雖然提倡醫生“多點執業”“自由執業”,但“多點執業” 需要院方審批,而不是簡單備案,所以實施起來睏難重重。相比之下,體檢等健康管理服務似乎更易推進,但是由於大型醫療設備管理采取行政準入製度,決定權既不在資本層麵,也不在醫療層麵。醫療設備的缺乏極大地限製瞭民營醫療機構整體健康服務水平的發揮,而公立醫院卻在大量占用醫療設備資源搞體檢業務“創收”,但僅靠傳統體檢和傳統醫學模式又無法實現全方位健康乾預,不能形成完整的抗衰老醫療服務模式。健康服務産業政策的製定不僅需要規劃,而且必須界定不同醫療健康服務機構的性質和功能。對於專業化程度低和利潤空間大的領域,應首先對民營資本和社會力量開放,通過市場競爭,滿足社會多層次和多樣化的需求。這是“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