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溫證指歸》清代周魁撰,成書於嘉慶四年(1799)。全書共4捲。捲一闡述溫病的基本理論,計21篇。對溫病的基本概念、發病特點、發病規律及其治則治法進行瞭全麵客觀的說明和總結。捲二詳載溫病發病時各種證候變化、辨證要點、病機、與他病的鑒彆以及治療所用的方劑等,計61篇。捲三匯選治療溫證所使用的方劑,總計正方115首,附方18首。捲四為其搜集整理的16則典型溫病病案。
本次整理以足抄本為底本。
目錄
捲一
引錄孫真人論溫一則
溫證正名論
溫證匯海論
溫證窮源論
羊毛疹辨
治溫證當明氣運方隅高下
人質強弱論
發明溫熱傷寒不同斷斷不
可混治
治溫毒當與治痘毒同參
治溫當以保元為要
吳又可為治溫證韆古一人
溫病有錶證無錶邪論
治溫證當明五兼十夾
舌胎論
望色論
切脈論
治溫當分老幼不可棄其
老為不治
溫證失治緻變不咎誤而
咎藥辨
治溫證不急去邪膠執養
陰貽誤論
治溫證誤投辛溫香燥重
竭真陰論
溫證下不厭早有首尾宜
下辨
治溫邪首重涼下終或溫
補及不宜妄下過下論
捲二
慎始
發熱惡寒
不熱
寒熱往來似瘧
頭痛附顛頂痛、頭目脹
頭重頭眩
身體痛附身重
項背痛酸
腰痛腰酸
腿膝脛足痛酸
……
捲三
捲四
精彩書摘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溫病01:溫證指歸》:
沉昏、多睡附不寐
溫邪沉昏,乃熱邪人手厥陰心包,有漸入、深入、直人之分。漸人者,邪犯心經,人事尚清。深入心包,人事半明半昧。直人心髒,則人事全不知矣。皆極危極險之證,當於治溫藥中加辛涼之品。如舌赤舌紫,胎黃胎黑,沉睏昏憒,雙解散加犀角、牛黃、紫雪之類。如舌淨無胎,溫邪已退,餘熱尚存,當大養陰液,或犀角地黃或生料六味地黃皆可。至其中夾痰水,夾結血,亦令沉昏,惟夾痰者加蔞、貝,夾血者加赤芍、桃仁。有燥屎者加元明粉、大黃。此治沉昏之大概也。
若夫溫邪多睡,在未經攻下之前,舌黃脈數,此邪實也,急下則愈。或經汗下,病邪已去,六脈平和,舌胎已退,多睡,省時瞭瞭,此名復陰氣,最佳之兆,不可汗下,惟靜養消息,勿藥為佳。即或投藥,當以養陰化熱為主,如夾痰多睡,清化方中加蔞、貝,夾水加苓、牛,甚者加醋炒芫花。如脾虛多睡,病後多有之,六君子、參鬍三白散、歸脾湯棗仁生用。虛實既分,補瀉各異,又當存乎其人也。
至於不寐,在溫邪初起時屬邪實,每多不寐,或夜夢紛紜,皆譫妄之漸也,視邪之輕重,酌與神解、太極清之。至於病後不寐,又屬腎陰不交心陽,宜六味地黃閤酸棗仁湯加減。仍有痰熱侵犯肝膽,當以溫膽加連。或因微勞不寐,硃砂安神丸隨證酌用。
循衣摸床撮空
循衣摸床撮空,三證兼見,非大實即大虛之候。邪實正虛者,間亦有之。如舌赤胎黃,或舌黑起刺,譫妄神昏,脈數口渴,見循衣摸床撮空者,此實證也,當用大劑雙解迭進為是。如屢經攻下後,六脈虛數,舌淨無胎,日晡熱甚,見循衣摸床撮空者,此虛證也,大劑生料六味地黃,煎濃湯液,日進數鬥,盡力救援,或可百救一二。如失下,舌黑胎刺,鼻煤厥逆,當以大劑養陰化邪,所謂壯水之主,以製陽光,此亦十中救半之候。若夫老人虛人,病後亡血後,正氣虛極,溫邪又盛,見以上三證,又當破格救援。黃龍湯或朝服六味暮投雙解皆可。總之,三證兼見,原屬敗證,能審明虛實,按證施治,或可希僥幸於萬一也。
身冷
身冷與惡寒不同。惡寒是風寒外襲,皮膚惡寒。身冷是渾身肌肉皆冷,在他證屬寒邪,在溫證屬熱極。如溫邪萌動,外雖肢逆身冷,惡寒作麻,乃熱邪深伏,鬱極內閉,脈多沉伏。參之內證,必有咽乾口苦,頭眩心煩,手足心熱,眼鼻噴火,睡臥不寜,尿赤煩悶,舌赤舌乾等證。萬不可認為寒邪,誤投溫錶香燥,為害非淺。當以神解閤太極,宣化伏邪,使伏邪外達,則厥迴身熱。更當消息邪之輕重,酌與雙解、涼隔等方治之。如失下陰傷,病邪睏裏,亢極似陰,即熱深厥深之旨,渾身厥冷,當審明舌色神脈,酌定虛實施治。
……
前言/序言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溫病01:溫證指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