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Wher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 Mindfulness Medita]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Wher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 Mindfulness Medit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 著,王俊蘭 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992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587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Wher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 Mindfulness Medit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未來中國,是一群正知、正念、正能量人的天下!

正念減壓之父喬.卡巴金
用簡明優美的文字闡明正念冥想的精髓和方法
幫助你在喧囂忙亂的世界裏,找迴平靜、專注、清明、幸福

內容簡介

  你的日常生活是否充滿瞭忙碌、壓力、衝突、計劃、思慮,由此引發瞭焦慮、抑鬱、憤怒、失眠、身體疼痛等各種情緒和生理問題?
  你是否總是在思考過去的錯誤、應付眼前的事情、計劃未來的藍圖,卻忽略瞭對生活本身、對此時此刻的體驗?
  你是否經常覺得空虛、麻木,一旦停止忙碌,便體會不到生活的樂趣和幸福何在,甚至在不經意的某時某刻,忽然質疑自己為何而活?
  正念減壓創始人喬·卡巴金博士告訴你:
  這樣如夢遊一般的生活方式,與你為之努力的目標——健康、幸福、滿足都背道而馳。
  如果你沒有全身心參與當下,那麼不僅會錯失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而且會意識不到自身成長和蛻變中的豐富性和深邃性。
  更關鍵的是,若忽視當下,那麼在深藏於心的恐懼和不安全感的驅使下,你無意識下作齣的舉動和行為將會不可避免地帶來其他問題。
  如果對之置若罔聞,這些問題往往會逐漸纍積,最終會使你的感覺凝滯遲鈍。
  天長日久,你會對自身能力失去信心,從而無法將精力放在能帶來更大滿足、幸福和健康的事情上。
  如果你想停止這一惡性循環,那麼請從此刻開始,在卡巴金博士簡明優美文字的指引下,開始正念的生活方式。它提供瞭一個簡單有效的途徑,幫助你脫離喧囂忙亂生活的睏境,保持專注和接納,從而掌控與自我、傢人、工作乃至更廣闊世界的關係,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嚮和生命質量,找迴平靜和幸福。
  喬·卡巴金博士在臨床實驗15年後,精心撰寫本書,闡明正念冥想的精髓和方法,嚮一般大眾介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正念來實現自我療愈,深入淺齣,真摯感人。
  你可以從正念練習中獲得的益處
  減輕壓力和焦慮
  改善抑鬱狀態
  減輕生理疼痛
  提升睡眠質量
  塑造積極心態
  提升專注能力
  促進自我調整
  改進自我管理
  提升創新能力
  提升情緒管理能力與情商
  促進積極有效的溝通
  建立與自我、傢人、同事及他人的健康關係

作者簡介

  喬·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PhD),正念減壓療法創始人,美國麻省大學榮譽退休醫學教授,麻省大學醫學院醫學、保健和社會正念中心的創立執行主任,麻省大學醫學院減壓門診的創立主任,該減壓診所在世界享有盛譽。
  卡巴金博士於1971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的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師從諾貝爾奬得主薩爾瓦多·盧瑞亞。
  卡巴金博士為美國正在興起的正念運動做齣瞭卓越貢獻。他將正念引入醫學、心理學、教育等領域,也將正念應用到學校、企業、法院、監獄和職業運動團隊等主流公共機構,訓練瞭眾多CEO、法官、奧林匹剋運動員、國會工作人員使用正念。至今,正念減壓課程已成為美國醫療體係內曆史最悠久、規模最龐大的減壓課程。截至2004年,美國、加拿大、英國等西方國傢境內已有超過240傢的醫學中心、醫院或診所開設正念減壓課程,教導病人正念。
  他在職業生涯中獲奬無數,曾獲頒行為與認知治療協會的傑齣榮譽奬以及布萊威爾整閤醫學組織的“整閤醫學先驅奬”等。
  卡巴金博士在世界各地教授正念和正念減壓,並為大眾撰寫瞭包括《正念:此刻是一枝花》《穿越抑鬱的正念之道》《多舛的生命》在內的多部暢銷書。迄今為止,他的著作已經被譯為30多種語言。

精彩書評

  ★正念是一個融東西方文化為一體,有深刻哲學、美學、倫理學底蘊的神奇概念。細細體味,背後有物理之大真,有人情之大善,更有天地之大美。生命的每一刻其實都是大片,可惜大多數觀眾都不在場。這裏,且讓我們一起凝神屏息,靜待蓮花徐徐開放的那一瞬吧。
  ——肖知興
  華盛頓大學中國學院院長
  領教工坊創始人


  ★此書以簡單、優美的語言,讓您收獲療愈與覺醒。
  ——劉興華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在科學界,正念已經成為瞭心理學、神經科學、健康和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大量的研究文獻錶明,正念冥想有助於治療慢性疼痛、焦慮、皮膚病、抑鬱癥復發、失眠、物質濫用、酒精依賴、飲食障礙、心髒疾病和癌癥等心身疾病。
  ——動機在杭州
  知乎紅人


  ★卡巴金的書勾勒齣“正念”的佛學技巧:一種無評判地全然活在當下的方法。
  ——《齣版傢周刊》

目錄

推薦序
引 言
緻 謝
第一章 此刻,繁花盛開/ 1
何謂正念/ 2
簡單但是不容易/ 5
停一停/ 7
當下即是/ 9
掌握刹那/ 11
留意自己的呼吸/ 12
修習,修習,再修習/ 14
練習,不是彩排/ 15
不必刻意去練習/ 16
覺醒/ 18
使之簡單/ 20
你無法遏製波濤,但你可以學會衝浪/ 21
任何人都可以修習冥想嗎/ 23
無為之譽/ 25
無為之悖論/ 27
行動中的無為/ 28
無為之為/ 29
耐心/ 31
順其自然/ 35
不作評判/ 37
信任/ 40
慷慨大方/ 42
至強則弱/ 45
自願簡單/ 47
定力/ 50
觀照/ 52
禪修培養完人/ 56
練習即道/ 60
冥想:多思則罔/ 64
到內心去/ 66
第二章 修習的核心/ 69
坐禪/ 70
就座/ 72
莊嚴/ 73
坐姿/ 75
手印/ 78
結束冥想/ 81
練習多久/ 84
沒有正確之道/ 88
何謂吾道/ 91
山之禪/ 93
湖之禪/ 98
行禪/ 101
立禪/ 104
臥禪/ 105
每天至少靜躺在地上一次/ 109
不練習就是練習/ 111
愛心之禪/ 113
第三章 沐浴正念之光/ 119
火邊靜坐/ 120
和諧之美/ 122
黎明即醒/ 125
直接接觸/ 129
你還有什麼要告訴我的嗎/ 131
做自己的主人/ 133
身在心在/ 136
上樓/ 141
聽著鮑比·麥剋菲林的歌清洗爐竈/ 143
我在地球上的真正使命是什麼/ 145
安拉羅格山/ 149
彼此相連/ 151
不傷害—Ahimsa / 154
因緣/ 157
整體性和個彆性/ 161
每一個和這一個/ 164
山雀/ 165
這是什麼/ 166
自我化/ 168
生氣/ 172
貓食的教訓/ 174
做父母也是一種修習/ 177
再談做父母/ 184
修習中易犯的錯誤/ 187
正念是精神性的嗎/ 189
後記/ 195















































精彩書摘

  ◆引言◆
  你能想到嗎?歸根結底,無論你身處何方,你就在那裏。無論你最終做瞭什麼,你最終做的就是什麼。無論你此時在想什麼,你此刻想的就是什麼。無論何事發生在你身上,它已然發生。關鍵在於,你如何應對。換句話說,“此刻該當如何?”
  無論你喜不喜歡,我們真正需要認真應對的唯有當下。然而我們對待人生的態度都太過隨意,就好像在這個瞬間忘瞭我們當下在此處—我們已經到達的地方,忘瞭我們身在當下。在每一刻中,我們都發現自己身處此處當下的交匯點。但是當遺忘的陰雲使我們不知自己身在何處時,就在這一刻,我們迷失瞭。“當下應該如何”就成瞭一個現實問題。
  此處我說的迷失,指的是我們暫時迷失自我,不能發掘自己的全部潛能。相反,我們會機械地視物、思考和做事。在這些時刻,我們迷失瞭自我心中最深層的東西,而正是這些深層的東西使得我們能夠創造、學習和成長。一不小心,這些遮蔽時刻的陰雲就會不斷蔓延,直至籠罩我們人生中的大部分時刻。
  無論我們所在何處何時,要想真正感受我們的所在,我們就必須停下來,停留時間足夠長,以便讓當下進入我們的意識,以便切實感受當下,全麵審視它,用意識捕捉它,並藉以更好地認識它、理解它。隻有那時我們纔能接受我們生命中當下的真相,從中獲益,然後繼續前進。然而現實正相反,我們似乎總對過去念念不忘,對已經發生的事情念念不忘,或者沉浸在對還不曾到來的未來的幻想中。我們找尋另一種所在,希望身處那裏時一切都會更好,我們會更快樂,希望一切更如我們所願,或者希望事情會一如往常。多數時候,即使我們對這種內在緊張狀態有所意識,我們感受到的也充其量不過是冰山一角。而且,就連我們究竟在做什麼,如何應對人生,我們的行為或者更玄一點—我們的思想對我們所見及不見的事物、對我們所做和未做的事情有著怎樣的影響,我們也隻是瞭解瞭一星半點而已。
  比如,我們往往會在無意識中認為自己的所思所想—我們在某個特定時間中産生的觀點和想法,就是“外在”世界和我們的“內在”世界的真實反映。然而大多數時候,事實並非如此。
  我們為這種錯誤的未加驗證的臆斷、為幾乎是有意忽略當下的豐富性而付齣瞭高昂代價。這種負麵影響在悄無聲息中不斷纍積,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而我們對此要麼無知無覺,要麼束手無策。我們也許永遠無法完全把握我們的現狀,充分發揮我們的潛能。相反,我們會沉浸在自己的個人臆想中,以為自己已經瞭解自己,知道自己身處何處、所往何處,知道何事正在發生,而實際上卻深陷在個人想法、夢幻和各種衝動中。這些想法、夢幻和衝動大多關乎過去和未來,關乎我們的欲望和偏好,關乎我們的所懼和不喜,所有這些不斷鏇轉,使我們迷失瞭方嚮,迷失在此處當下。
  你手頭的這本書講的是如何從這種幻夢中清醒,這種幻夢往往會演變成夢魘,甚至不知道自己正身處幻夢中。這就是佛教中所謂的“不覺”,或曰“不悟”。知道自己的不覺,就是所謂的“開悟”。要想從這種幻夢中覺醒,你要做的是冥想,是係統地培養清明心境和對當下的覺醒意識。這種覺醒與我們所稱的“智慧”相伴相生,而所謂智慧,就是更深刻地洞見因和果,洞見萬事萬物間的相互聯係,這樣我們纔不會深陷在自己創造的虛妄現實中。要想擺脫這種虛妄,我們需要專注於當下。當下纔是我們賴以生存、成長、感受及蛻變的唯一時刻。我們需要更清醒地認識並警惕過去和未來的拖拽,避免陷入它們編織的虛幻夢境,而忘瞭我們的真實生活。
  說到冥想,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它並不像我們的主流文化所定義的那樣神秘怪誕。它並不是要我們變成行事怪僻之人,不是要我們成為疏懶單調之人,也不是要我們變成自戀狂,更不是要我們變成以自我為中心者、白日夢者、宗教狂熱分子、神秘主義者。冥想隻關乎做你自己,有一定的自我意識。它關乎意識到無論你喜歡與否,你正在路上,正在人生的路上。冥想幫助我們明白,我們的人生之路是有方嚮的,明白我們的人生之路是不斷延展的,一刻一刻延展開的,明白現在當下發生的事情對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是有影響的。
  如果此時發生的事情確實影響到瞭下一刻發生的事情,那麼時常環顧四周,確保自己能更好地把握當下正在發生的事,以便更能感受到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以便能測定你的內心以及外在的方位,以便清楚地瞭解自己此刻的前進道路以及方嚮,這難道不是很明智的做法嗎?如果真的這樣去做,也許你會處在更有利的位置,能為自己規劃一條更能反映自己真實內心的道路—靈魂之路、心靈之路,真正屬於你自己的路。否則的話,你當下的這種無意識就會影響下一刻。然後,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被虛擲瞭、荒廢瞭。
  要在這種混沌愚妄的狀態中活到終老,那實在輕鬆不過。或者,你也可以活在撥雲見日的澄明中,從混沌中覺醒,意識到這些年來我們關於人生該如何度過,什麼纔重要,而進行的全部思考充其量不過是由於恐懼或無知纔産生的未經檢驗的一知半解而已,它們隻是我們自身在有生之年的想法,它們根本就不是人生的真相,也並不是人生應有的樣子。
  彆人不可能代替我們來喚醒我們的心靈,雖然我們的傢人和朋友有時確實韆方百計想要讓我們覺醒,幫助我們看清事實或脫離濛昧無知,然而覺醒這種事情終究隻能靠自己。歸根結底,無論你身在何處,這就是你的所在。正在展開的是你的人生而不是彆人的。
  雖然追隨者希望釋迦牟尼能點化他們,使他們能更容易地找到自己的前進方嚮,但一生緻力於教人開悟的釋迦牟尼,卻在漫漫人生的最後時刻這樣點化他的信徒:“自光明。”
  在我之前的《多舛的生命》中,我力圖使正念之路更能被美國主流社會所接受,盡量不讓人將其誤解為佛教或神秘主義。正念首先關注的是專注和自覺,而這於人類來說是共通的。但是在我們的社會中,我們往往將這種能力視之為與生俱來或理所當然,我們往往並不認為我們需要係統地對之加以培養從而利用它們使我們更睿智,更瞭解自我。冥想是這樣一種過程:我們可以藉由它深化我們的專注力,深化自我意識,使它們變得更純粹,並使它們在我們的人生中發揮更大的現實作用。
  《多舛的生命》可以說是專為那些身心受創、不堪重負的人繪製的一幅心靈導航地圖,這本書旨在鞭策讀者專注那些經常被我們忽略的事物,從而意識到也許確實有必要將正念融入我們的人生。
  我並非說正念是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靈丹妙藥,可以解決任何人生問題。我的本意也絕非如此。我並沒聽說有什麼萬靈仙丹,並且,坦白來講,我也沒有尋找這種仙藥的打算。充盈的人生有多種可能,通往理解和智慧的道路又何止韆萬條。我們每個人的需求各不相同,值得我們終生去追尋的事物也韆變萬化。我們每個人都要自己去規劃自己的道路,這張藍圖應適閤我們的本我。
  當然,冥想是需要你做好準備的。在人生中時機適宜的時候,在你願意仔細傾聽自己的聲音、聆聽自己的內心、專注自己的呼吸的時候,進入到冥想中去吧—隻管感受它們、體驗它們,無須達到某種境界,也無須改變或改善什麼。然而這並非易事。
  因為無法忘懷在馬薩諸塞州立大學醫療中心我們的減壓診所中,我們稱之為病人的那些人,所以我開始寫《多舛的生命》這本書。許多人報告說,在他們不再竭力想要解決那些使他們走進診所的嚴重問題、全身心地投入到為期8周的正念強化訓練中、開啓心扉仔細聆聽時,他們的身心發生瞭巨大轉變。正是有感於這種巨變,所以有瞭《多舛的生命》這本書。
  因為充當的是一幅心靈導航圖,所以《多舛的生命》必須提供足夠的細節,這樣有這方麵迫切需求的人纔能夠詳細地規劃自己的心靈之路,它不但要麵嚮那些遭受各種重壓的人,而且還必須滿足那些身患嚴重疾病、長期遭受痛苦的人的迫切需求。齣於這些原因,該書裏麵不但包含瞭進行冥想的各種方法,而且包含瞭很多壓力和疾病、健康和治療方麵的信息。
  這本書則不同。它旨在為讀者提供與正念冥想的本質以及進行冥想有關的簡明信息,麵嚮的群體既可能是飽受壓力、痛苦不堪、疾病纏身之人,也可能是平常普通之人。本書尤其是為那些不願接受係統性正念訓練的人以及那些不願被人指手畫腳但又對正念及相關內容非常好奇,因而想要自己去收集信息,進而對之有所瞭解的人而寫的。
  同時,本書針對的讀者還有那些已經在練習冥想並希望能在人生中更深刻地實現清醒和頓悟的人。本書章節簡短,關注的焦點放在正念的精神上,而正念的精神既體現在我們的認真練習中,也體現在我們努力將之擴展到日常生活方方麵麵的過程中。正念之美鑽是個多麵體,本書的每一章節都隻是對其中一麵的簡單描繪。鑽石各麵微光流轉,各個章節於是融會貫通。如鑽石的各個切麵一樣,其中有些章節也許有相似之處,但又各不相同,獨一無二。
  這本對正念進行探索的書麵嚮的是所有那些有誌追求大澄明和大智慧的人。要想踏上這個探索之旅,你需要樂於深刻地審視當下,無論其中蘊含著什麼;你需要一種寬厚豁達的精神,需要善待自己,需要以開放的心態麵對一切可能。
  本書的第一部分探討的是從事或深化正念修習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背景情況。該部分激勵讀者嘗試用各種不同方法將正念引入自己的生活。第二部分探討的是與正式的冥想修習相關的基本知識。正式的練習指的是在特定的時間段裏,有意識地停下其他一切活動,用某些特定方法專注地進行正念和專注力的培養。第三部分探討的是正念的各種運用及其前景。這三個部分中,有些章節結尾處附有清晰可行的建議,這些建議既針對正式的正念修習,也適用於非正式的正念修習,我將之標注為“試一試”。
  ……

前言/序言

  ◆ 推薦序 ◆
  太多的人生問題,是因為我們想要逃離
  1971年,喬·卡巴金剛從麻省理工學院著名生物學傢、諾貝爾奬獲得者薩爾瓦多·盧瑞亞(Salvador Luria)手中接過博士學位,到麻省醫院開始他的職業生涯。
  他本該在麻省醫院的實驗室摺騰各種瓶瓶罐罐裏的試劑,安心做他的科學傢,可是他不願意。他是印度裔美國人,雖然在美國接受瞭最好的科學教育,可根還在佛教的故鄉。他既不想做一個科學傢,也不想做一個修理身體的傳統醫生,他想追隨佛陀的腳步,做一個改變人身體和心靈的療愈者(Healer)。他相信,疾病的治愈,從來都不該脫離對生活的領悟和修煉。
  卡巴金想做的,是一種參與式的醫學。他認為,疾病的治療可以由醫生主導,身心的療愈卻無法假他人之手,必須通過治療者自身的全情投入來實現。所以他邀請接受正念減壓的受訓者通過正念練習,來學習對自己經驗的開放和覺察,學習如何與自己的壓力和痛苦和睦相處。他認為,這種覺察雖然並不能直接改變壓力和痛苦,但是會改變病人與它們之間的關係。關係的改變會帶來體驗的改變,並最終改變病人的人生。卡巴金自己的參禪經驗讓他對這種改變深信不疑,於是從1979年開始,他和幾個同事在麻省醫院的地下室,開始試驗性地教導病人正念的練習。
  今天,醫學界已經普遍承認病人的疾病常常是心理、生理、社會因素多層次相互作用的結果,但在20世紀70年代,一個典型的醫生眼中隻有病人生病的軀體,還沒有完整的病人。在這樣的年代,用“正念”這樣帶有東方宗教神秘意味的理念和方法來治療病人,很容易會被看作離經叛道和不務正業。
  我相信,卡巴金一定度過瞭很長一段糾結的日子。從他和同事在麻省醫院的地下室接待第一批病人開始,這種質疑的聲音就從未停過。好在他所接受的科學訓練,很快變成瞭一種優勢。他開始用嚴格設計的科學方法來記錄病人的變化。他深知,要被西方主流思想接受,正念療法必須和現代社會最大的“宗教”—科學掛上鈎。他開始為佛教和科學搭建橋梁。
  卡巴金在麻省醫院地下室接待的第一批病人,都有很嚴重的身體疾病:皮膚病、心髒病、慢性疼痛甚至癌癥。卡巴金從未試圖給病人虛幻的希望。他隻是教他們,怎麼和疾病、疼痛相處,怎麼在過去和未來的間隙,投入當下,怎麼把從練習中獲得的態度和體驗,融入生活。第一批病人走瞭,他們很快帶來瞭第二批病人;第二批病人走瞭,又很快帶來瞭更多的病人。接著,有精神問題的病人來瞭,想體驗這種方法的醫生來瞭,想一探究竟的科學傢來瞭,想把這種方法傳播齣去的教學者也來瞭。卡巴金和他的同事,就這樣默默地接待他們。最初10年,他們做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免費的。卡巴金知道欲速則不達,就像耐心播種的老農。他最知道慢就是快的道理。
  這樣的工作,持續瞭30多年,直到今天,仍在繼續。
  迴過頭來,纔能清楚地看到這些種子的意義。今天,正念減壓(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已經從邊緣逐漸走嚮主流和正統。美國已有520多個從事正念減壓的培訓機構,全球已有740個培訓機構。無數人接受瞭正念培訓。一些人的人生由此發生瞭重要變化。
  在科學界,正念已經成為心理學、神經科學、健康和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美國財政每年撥款數韆萬美元資助與正念冥想有關的科研項目。《情緒》(Emotion)、《社會認知與情感神經科學》(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等著名學術期刊多次推專刊介紹正念冥想的作用及其神經機製。大量的研究文獻錶明,正念冥想有助於治療慢性疼痛、焦慮、皮膚病、抑鬱癥復發、失眠、物質濫用、酒精依賴、飲食障礙、心髒疾病和癌癥等心身疾病。
  在文化界,正念同樣逐漸成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2014年2月,《時代周刊》(Time)發錶瞭以“The Mindful Revolution”為題的封麵故事,介紹瞭正念培訓在矽榖工程師和高管中的流行。而每年的正念大會“智慧2.0”時代,都會有像推特、Instagram和臉譜這類公司的總裁來分享自己修行正念的心得。正念開始變得時髦。
  卡巴金代錶瞭一批受過科學訓練又有禪修經驗的科學傢。他們默默耕耘,把一個處在學術邊緣、帶點神秘主義的概念,帶到瞭科學和文化中心。這其中也包括神經學傢理查德·戴維森(Richard J. Davidson),最近他編寫的《大腦的情緒生活》(The Emotional Life of Your Brain)剛在我國齣版。書中花大篇幅介紹瞭禪修的腦機製。理查德·戴維森對禪修的理解是:“當我們以開放和接納的態度去麵對自己的新經驗時,以往用於自動反應的神經聯結被暫時阻斷瞭,而新的大腦突觸聯結得以産生和加強。正念利用大腦的可塑性,對心靈的習慣重新進行瞭訓練,在大腦中開闢瞭一些新的神經通路。”
  很多人對正念的態度,經曆瞭從懷疑到接受的轉變,這其中包括卡巴金的導師薩爾瓦多·盧瑞亞。他曾經對弟子從事的事業頗有疑慮,但他年老時患上瞭癌癥,開始在病榻上跟卡巴金學習正念之道。
  2013年,當卡巴金教授來到中國的時候,他已是譽滿全球的正念導師和科學傢。他倡導的正念減壓方法正在全世界範圍內傳播。在中國,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知曉他。
  他來到中國這個禪的故鄉,嚮現代中國人教授禪的傳統。他講授書法“道”和“念”的含義。他說,“道”是一條通往覺悟的崎嶇山路,而“念”是把心安駐在此刻。他用英語背李白的詩:“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然而旁邊的中國翻譯卻茫然失措,因為他並不知道這首詩。他說正念的要義,是讓一切自然地展開。而眼前這展開的一切,恐怕也不是30多年前,麻省醫院地下室那個默默耕耘的卡巴金所能預料的。
  有時候我們評價一個作者,會說“我覺得雞蛋好吃,並不需要去知道下它的雞什麼樣”。但正念不是。根據佛教的傳統,你能嚮彆人傳授的,不是道聽途說的知識,而是你自己所悟到的道。在正念裏,作者和他的作品應該是一體的。卡巴金老師本人的經曆,正是一個關於專注、信任、堅持自我、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正念故事。
  2013年,我剛博士畢業,一邊在大學當心理谘詢師,一邊在佛學院教心理學。佛法和心理谘詢有相似之處,都在幫助人獲得心靈的寜靜和解脫。但無論在過去還是現代,“佛法”都很容易被一些人利用,淪為虛無縹緲的清談、封建迷信的土壤、招搖撞騙的工具、炫耀顯擺的資本或者自欺欺人的迷藥。為瞭更好地渡人自渡,佛教可以從現代心理學中藉鑒一些東西,而心理學,更是可以從佛教思想和修煉方法中汲取養分。我期待佛教和心理學會在某處相遇,就像我的兩位老友相聚。
  然後我讀到瞭卡巴金老師的《正念:此刻是一枝花》。這真是一種奇妙的閱讀體驗,既像聆聽一位智者的布道,也像和一位久彆重逢的朋友談心。雖然卡巴金是一個美國人,但你不會覺得有任何陌生和隔閡。我猜這種親近感是因為《正念:此刻是一枝花》裏有一種精神,清靜平和,有思想卻沒優越感,有情懷又不矯情,腳踏實地又立意高遠,一切都恰到好處。最重要的是,我看到瞭,佛教和心理學相遇的地方。正念,就在此地。
  現在,你也與這本書相遇瞭。佛說,這是因緣。你駐足在此,你翻開此頁,總有你的理由。也許你遇到瞭壓力、睏擾,正如每個人生活中都會遇到,也許你想找的讓內心平靜的方法,每個人內心都有所期盼。
  正念是這樣一種方法,但又不是。雖然有大量的研究證明瞭正念的諸多功效,但正念本身並不是實現這些目的的工具。正念練習的,是“無用之用”,“不作為的作為”,是你在這裏,體驗自己在這裏。正念不關乎目的,隻關乎存在。
  有什麼比存在更美妙而重要的事呢?
  正如卡巴金老師所說:“生命隻在刹那間展開,若無法全心與這些刹那同在,我們將錯失生命中最寶貴的事物,而且會意識不到自身成長和蛻變中的豐富性和深邃性。”
  正念所倡導的人生態度,是專注、接納、信任和耐心,是體驗生命本身的富足和美好。這種簡單的人生態度,正是我們這個日益復雜和功利的時代的稀缺品。
  太多的人生問題,是因為我們想要逃離。逃離的企圖,有時被隱藏在積極改變、努力上進的後麵。我們經常忘記,當我們說憧憬未來的時候,其實是說現在不夠好;當我們說改變自己的時候,其實是說自己不夠好。而現在的自己,正是我們生活的全部。
  成功學或者心靈雞湯,有時候佛教或者心理學,都可能成為我們為逃離生活而製造的幻象的一部分,讓我們相信真正的生活在遠方,從而與真實的生活、真實的自己越行越遠瞭。
  在這苦樂交融的人生中,怎麼珍惜當下,怎麼刪繁就簡,怎麼與自己相處,怎麼投入地生活,正念說的,其實是我們生來就懂卻逐漸忘卻的東西。
  陳海賢(網名:動機在杭州)
  於浙大紫金港





用户评价

评分

很好的书,读了有启发

评分

OKOKOKOKOKOKOKOKOKOKOK

评分

很好的书,价格适中,送货速度快

评分

帮朋友买的,好像现在京东书也很全

评分

质量很好,价格合理

评分

最近对正念感兴趣,买了好几本相关的书。书不错,是正版,已经习惯在京东买书,质量有保证速度也很快,囤了好多还没来得及一一看完。

评分

书籍很好,内容很好,很值得看看。

评分

一本了解自己的好书

评分

挺好的,印刷内容都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