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樸實,沒有任何花哨的裝飾,就是那種老派曆史書籍的風格,給人一種莊重嚴肅的感覺。裝幀方麵看得齣來是用心瞭的,紙張的質感很厚實,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感覺這是一部真正有分量的著作。我還沒來得及仔細閱讀內文,但光是翻閱目錄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上的嚴謹態度。從章節標題來看,它似乎著重於探討一些宏觀的政治演變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可能不會過多糾纏於瑣碎的個人軼事,而是力求構建一個完整的曆史圖景。那種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讀的厚重感,對於真正想深入瞭解某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研究者來說,絕對是不可多得的珍藏。我個人非常期待它在論述方法上的創新,希望它能提供一些不同於傳統敘事的獨特視角。
评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相當考究,整體閱讀體驗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裝幀上選擇瞭一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硬殼,這使得它在書架上顯得沉穩大氣,很有學術書籍的風範。雖然我隻是粗略地翻閱瞭一下,但從目錄的編排來看,內容覆蓋的廣度和深度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作者似乎采用瞭多維度交叉分析的策略,試圖從不同側麵去解構那個復雜時代的諸多麵嚮,這顯示齣瞭一種非常成熟的史學視野。我對其中關於某些製度變遷的章節尤其感興趣,它們通常是理解一個時代轉摺點的關鍵所在。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瞭一個重要的參考係,其學術價值不言而喻。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到幾乎有些“復古”,沒有時下流行的花哨設計,反而透著一股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韻味。紙張的選擇很有分量,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讀物,而是需要認真對待的學術成果。初步瀏覽瞭一下目錄結構,我注意到作者在劃分議題時似乎非常注重邏輯的遞進關係,試圖構建一個層層深入的論證體係。這種結構化的敘事方式,對於希望係統性學習某一專題曆史的讀者來說,無疑是非常友好的。我對它在論述方法上如何平衡史料的翔實與觀點的銳利度,抱有極大的期待,希望能看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史學見解。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風格非常傳統、穩健,采用瞭一種耐看的深色調,書脊的燙金字體清晰易讀,整體感覺就是一本值得被鄭重對待的工具書或研究專著。內頁的紙張質量上乘,印刷精良,即便是大部頭,翻閱起來也不會覺得笨重。從前言和章節標題的概覽來看,作者似乎對該研究領域內的現有觀點進行瞭充分的梳理,並試圖在此基礎上提齣自己的獨特闡釋。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令人贊賞,我尤其關注它對特定曆史事件背後深層動因的剖析,相信它會提供一個紮實可靠的研究基礎,對於任何想深入此領域的學習者來說,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评分拿到這本厚重的書,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實在感”。裝幀設計非常低調,采用瞭一種深色的布麵精裝,透露齣一種不事張揚的學術氣質。打開書頁,字體清晰,間距適中,看得齣在印刷細節上是下瞭功夫的。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究每一個章節的內容,但從其結構布局和章節標題的設置來看,它似乎更側重於對宏觀曆史進程的梳理與宏觀論斷的建立,而非微觀層麵的細節描述。這種“大開大閤”的敘事方式,往往最能體現齣作者對整個曆史時期的通盤把握能力。我期待它能為我們理解那個特定時期的曆史邏輯提供一個堅實而有力的理論框架。
评分在大部分国土相继沦陷的状态下,为了保存“读书种子”,也为日后建国大业储备人才,不甘附逆的中国大学,在国民政府的统筹下,纷纷内迁。最早关注这一重大现象并作出详细调查的,是1941年10月25日《解放日报》所刊《抗战后专科以上学校集中区域》:
评分八年抗战,中国大学不仅没被战火摧毁,还发展壮大,这实在是个奇迹。据史家称,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含国立、省市立、私立)108所,教员7560人,职员4290人,学生41992人;1945年,抗战胜利时,专科以上学校(含国立、省市立、私立)141所,教员11183人,职员7257人,学生83498人[4]。具体到某著名大学,情况尤其明显。比如,浙江大学1936年有教授、副教授70人,在校生512人;到1946年复员返杭时,教授、副教授达到201人,在校生2171人[5]。中央大学1937年度有在校生1072人,教授、副教授133人,全校教师290人;到抗战结束前的1944年度,在校生3837人,全校教师590名,其中教授、副教授290名[6]。唯独声名最为显赫的西南联大,因系三校合一,发展规模受到很大限制。同样以1944年度为例,西南联大各类学生加起来,不过2058名,至于教职员382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79名,数量上远不及中央大学[7]。也就是说,作为整体的西南联大,其办学规模约略等于中央大学的三分之二。考虑到中央大学和西南联大均为国立大学,其经费来源一样,单看这两组数字,便能明白国民政府的态度[8]。对于大学来说,规模不等于水平,更不等于贡献;但无论如何,中国的高等教育没有被战火摧毁,反而越战越强,这点很让人欣慰。
评分谈起这套书,张宪文先生感慨颇深,“虽然编著中还有一些分歧,但不影响双方的学术合作,仍可以在合作中求同化异,求同存异”,他表示,将真实的历史展现给两岸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学者的时代责任。[1]
评分——关于西南联大的历史、追忆及阐释
评分永远的“笳吹弦诵”
评分很经典的书,我要半年读完全套。
评分2书籍意义
评分值得研究…………………………
评分张宪文介绍,这是两岸及香港、澳门史学家首次大型合作研究项目,该丛书涵盖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重要时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军事、城市及边疆与民族等议题,内容全面,体系宏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