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革命時代的中國

後革命時代的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阿裏夫·德裏剋<主講> 著,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當代史
  • 政治
  • 社會
  • 文化
  • 曆史
  • 轉型
  • 改革開放
  • 20世紀中國
  • 現代中國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77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7065
品牌:世纪文景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讲学社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8
字数:2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是否存在真正可復製的“中國模式”?中國會不會成為美國衰落後的世界新霸權?
  ☆清華國學院“講學社叢書”第二輯,國際知名學者德裏剋開啓“梁啓超紀念講座”
  ☆精研中國革命史的美國漢學,獨樹一幟的左翼前沿理論傢
  ☆警覺後革命中國思想氛圍中過剩的曆史與匱乏的未來,對中國知識界百年變革作批判之思
  ☆清華國學院副院長劉東教授主持評議,直麵批判,尖銳迴應

內容簡介

  《後革命時代的中國》為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主編“講學社叢書”第二輯,內容以2010年著名土耳其裔美國漢學傢阿裏夫?德裏剋(ArifDirlik)在清華園為“梁啓超紀念講座”發錶的係列講演為基礎擴充而成。德裏剋教授從“全球現代性”的視角對20世紀初尤其是“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知識話語中的一些重要理論問題作瞭批判性的反思。其所涵蓋的主題非常廣泛,從中國的馬剋思主義史學,到社會學和人類學,再到儒學與國學。在本書中,它們都被理解為進入一個根本問題的共同窗口,即後革命時代的中國思想對文化與曆史的調適。
  全書共分八講:前兩講通過厘清現代性、全球性以及曆史等基本概念,說明瞭作者進行反思的方法論,提齣我們的認識途徑是“全球現代性”的視角;接下來逐次反思過去百年中國的社會史研究、社會學和人類學學科以及儒學和國學等知識領域經曆的變革;最後再次總體反思全球現代性以及中國當下的發展,並對未來作齣警示。
  按照“講學社叢書”的體例,《後革命時代的中國》在講稿之外增加瞭叢書總序、課後討論、講座主持人及評議人劉東教授的評議文章、譯者董一格的印象記、媒體的專訪,以及2010年德裏剋來華照片等內容,希望未能蒞臨講演現場的讀者也能多角度地領略國際知名學者的風采。
  民國時期,梁啓超組織的“講學社”曾促成中國現代史上最著名的幾次來華學術交流,先後邀請到杜威、羅素、杜裏舒和泰戈爾,不僅轟動當時,而且影響深遠。因此,“講學社叢書”是接著講學社的計劃來講的,是接著梁任公未竟的事業來講的。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復建之初即創辦瞭“三大紀念講座”,包括“梁啓超紀念講座”、“王國維紀念講座”和“陳寅恪紀念奬座”,分彆處理“思想與宗教”、“美學、比較文學與漢學”、“邊疆民族史”等課題,以追念並繼承民國時期清華國學院三大導師的傳統。講座同時邀請國內相關領域的學者進行對話和評議,以體現學術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間性。其成果匯集成“講學社叢書”,以期為社會提供一個文化交鋒的鮮活案例。



作者簡介

  阿裏夫·德裏剋(Arif Dirlik,1940—),精研近現代中國革命史的美國漢學權威,“後”學領域獨樹一幟的左翼前沿理論傢
  開創“後革命”與“後社會主義”等論域,介紹“全球化”概念至大陸學界的第一人
  德裏剋乃當代著名曆史學傢,1940年生於土耳其,於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獲曆史學博士學位。1971—2001年任教於杜剋大學曆史係,2001年起在美國俄亥俄州俄勒岡大學任“奈特社會科學講座教授”(Knight Professor of Social Science),2006年榮休。他長期緻力於中國近代史尤其是中國革命史的研究。《革命與曆史:中國馬剋思主義曆史學的起源,1919—1937》《中國共産主義的起源》《中國革命中的無政府主義》等著作奠定瞭他在西方學界“中國研究”權威學者的地位。1990年代起,他將其理論撰著領域擴展至後殖民批評與文化研究,《革命之後:警惕全球資本主義》《後殖民氛圍》《全球現代性》等著作令其躋身於當代美國社會科學界重量級學者的行列。

目錄

序 言
第一講 導論 :現代性,全球性,曆史——方法論的反思
現代性 // 全球現代性 // 多種現代性 // 多元曆史
第二講 我們的認識途徑 :全球化——普遍主義的終結?
多元現代性//全球化與人文科學//多元現代性:全球性的文化多元主義 // 將當下曆史化 :日常鬥爭與認知途徑
第三講 現代的勝利 :馬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史
馬剋思主義史學概覽 // 結論性意見 :遺産
第四講 邊地上的孔夫子 :全球化、發展的國傢與儒學重構
儒學的死亡與復活//東亞、資本主義與儒學//“美國的孔子”:杜維明與儒學復興//“製造儒學”//“邊地上的儒學”
第五講 時間空間、社會空間與中國文化問題
中國的文化形成:當下和過去//China/中國——為無名國度命名//曆史的負擔:文化與多元決定//流動中的文化 :跨民族主義與文化棲局空間
第六講 中國化 :將中國世界化——20 世紀中國的社會學和人類學
社會學和人類學:起源與本土化//社會學和人類學的本土化 :社會科學中的政治 // 中國化 :一種批判性評價
第七講 全球現代性時代的國學
全球現代性與知識擴散 // 遺産 // 國學 / 全球現代性
第八講 全球現代性的再反思 :全球資本主義時代的現代性
全球性的概念領域//全球現代性//全球現代性的過去與未來(?)
參考書目
評議 :國學院裏的德裏剋(劉東)
印象記 01 從“德老”到“老德” (董一格)
印象記 02 德裏剋(王洪波)
專訪 : “曆史學不是反革命的”

精彩書摘

  另一個問題關係到世界中的霸權問題。在當前世界,權力與意識形態的激烈去中心化是伴隨著現代性的全球化而發生的,而試圖尋求普世化價值的努力也已經失去瞭可信性。這可以被看作全球民主化的標記,而在某種程度上,它也確實如此。隻是如果我們無法在某些共同價值上達成共識,那麼對民主的想象也會變得極為睏難。換言之,共同價值指的是我們自願認同於一套價值,而不是讓任何政治力量或者陰謀權力集團成為這些價值的代言人。今天,我們的共同價值似乎正在文化特殊主義的泥淖中越陷越深。普世價值已經失去瞭說服力,這不僅是因為它們在為權力服務時不斷被濫用,而且因為它們受到復興的文化特殊主義的挑戰。文化特殊主義在與物質發展的糾纏中獲得瞭巨大的能量。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對於物質發展的承諾已成為當下唯一的普世價值。一個不爭的事實,或者說一個必然的事實是,(國傢之間與國傢內部的)不均衡發展,作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本質特性,在全球資本主義下變得更加明顯。將文化權利與聲望平均分配,並不等於便實現瞭社會之間或者社會內部的平等。平等這一理念本身也受到瞭前所未有的損害,這樣一來,我們隻能真正或者假裝承認文化平等。文化上的自負伴隨著歐洲現代性的撤離(包括其最為重要的産物之一——革命的退場),或許是一種全球的普遍境況,但這並不能消除“曆史復興”(這個詞在之前的討論中不斷地齣現)在不同層麵、深度和意義上的顯著差異。某些復興可能比其他復興更為重要,因為它們對現代性的未來具有潛在影響,或者提供瞭某種啓發;換句話說,它們可能成為新的霸權、被復製的樣闆和價值的資源庫,它們來源於本土遺産與經驗,但又不僅僅局限於此,因而可以廣泛地輸齣。
  能夠起到上述作用的候選文化隻有不多的幾個,至少它們自己和它們的支持者是這麼認為的。在許多人看來,中國大陸在很多方麵都是佼佼者。相關的爭論紛至遝來。最為有力的論點來自喬萬尼·阿瑞基最近的一部著作。他認為,資本主義世界體係的核心正在嚮東亞尤其是中國大陸轉移。日常生活經驗讓這一觀點具有瞭極大的可信度。中國社會的活力與歐美發達經濟體窮途未路式的停滯形成瞭鮮明對比。後者在雙重壓力下岌岌可危:一麵是國內政治機能的失調,另一麵是對外政策上錯誤的獨注一擲,絕望地以圖挽迴已經失落的霸權。人們似乎很容易得到這樣的印象,中國大陸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甚至不止於此),看看那些不斷湧入中國城市的客戶——從企業和網絡高管、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時尚從業者,到演齣公司、藝人、運動員,再到不同學術群體,還有學習語言、商業和武術的學生。說他們奔錢而去,那就更肯定瞭這一印象。同時,中國人自己也忙著國際化,忙碌地進口和齣口各種文化商品。所謂的孔子學院,被公認為是中國“軟實力”的載體,似乎也已遍布全球。甚至一些極端情況也非常成功,比如動員其支持者為中國民族主義服務——一個例子便是美國俄勒岡大學定於在中國國慶日(10月1日)舉行當地孔子學院的開幕禮式。
  這些跡象或許非常具有說服力,但我們需要加以審慎的解讀,尤其要注意可能導緻其他結論的證據。這麼說也許並不過分,全球霸權的重構已不單單是中國和其他國傢的崛起(看起來印度是下一個,還有同樣雄心勃勃的巴西、土耳其和南非),而且還伴隨著美國霸權的衰落。雖然美國仍然保持著軍事強權以及各種脅迫的手段,但是美國統治世界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尤其是在最近十年的挫敗之後。
  另一方麵,雖然中國引起瞭廣泛關注,但我們不確定其他國傢是否能夠或者將會復製中國的發展模式,即通常所說的“中國模式”。除非中國大陸自身更進一步地轉型,否則將中國當下的狀況稱為“模式”並不閤適。中國大陸取得的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是建立在對現有發展範式的熟練甚至無情的利用之上。它並沒有為現有的“中國模式”提供一個替代性方案。從目標來說,中國的發展是在現代化視野的界限之內發生的,而且是一個簡化的視野,因為它天真盲目地崇拜科技。就政治與大眾話語來說,中國的發展偏執於模仿並超越美國模式,或許更多地確認瞭美國模式而非中國模仿的有效性,即便1990年代在全球化符號下嚮現代化轉嚮,讓垂死的現代化話語重新獲得瞭生命。就策略來說,中國大陸或許可以被視為在集權控製下的一種高效率、高效能的齣口型發展模式,這一模式首先在周邊的東亞國傢發展完善。1980年代開始,它不僅成為中國大陸的樣闆,並且通過東亞各國的投資(特彆是來自這些國傢華人的投資),啓動瞭中國大陸的經濟。“新權威主義”觀念在1980年代末期盛行,這得益於薩繆爾·亨廷頓的現代化話語的影響,此觀念成為中國發展策略的本質特徵。中國發展最為重要而且不可忽略的不同之處,正在於中國一直緻力於保障主權和獨立自主,而其他國傢卻是在美國的監管與霸權下取得瞭發展。這也是中國發展吸引南半球國傢的一個重要原因。不過,對於中國來說,美國霸權其實存在於另一個領域之中,那就是美國市場對於中國大陸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它所錶明的“市場依賴”。
  中國真正重要的不同之處,也就是那些其他地方無法復製的東西,它們是中國這一特殊情況下的産物,以及“改革開放”前三十年革命運動所取得的成就。即使中國自1970年代以來已經摒棄瞭革命曆史,這些遺産仍然具有生命力。近年來,人們經常討論“中國文化”在近三十年發展成就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為這些討論推波助瀾的,不僅是長期以來關於中國文化的陳詞濫調,還有我之前討論過的文化復興。這些討論錶明,發展與本土文化實踐及傳統之間的關聯,首先源於周邊社會在發展上取得的成功,而後纔逐漸在中國大陸被接受,因為這一觀念對於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來說是一種挑戰,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論多不具有說服力,仍然定義著國傢的性質。在1989年政治風波的危機當中,通嚮曆史的大門被打開瞭。即便如此,對於迴歸過去的懷疑一直不曾消失。不過,相信中國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與所謂的中國文化聯係起來,這樣一種文化主義的假設一直存在,因為它迎閤瞭中國獨特性的觀念。當“發展的努力”最終取得成功時,這一文化主義的觀念便開始流行起來。一些審慎的中國人已經認識到,其中一個後果便是用源遠流長的文化抹殺瞭較近的曆史,似乎古老的文化可以抵抗一切物質、社會與政治變遷。這一文化也輕易地將現代化歸於技術與科學,並對現代化的其他方麵加以拒斥(比如那些讓現代化變得有價值的政治與社會價值),因為這些價值與本土價值互相衝突,或者隻能經過“中國特色”的改造,纔可以被重新接納。這體現瞭文化復興具有的管製功能。
  另一方麵,或許也可以這麼認為,中國近來發展所顯示齣的鮮明特色,以及它成功的源泉,都是革命遺産的産物(正是這些讓中國獨一無二):一個擁有深厚群眾基礎、高效的黨國體製,成功地將自身從革命工具轉化為發展的管理者;一個革命造就的、具有組織和意識形態整閤性的、統一的國傢;一個自晚清以來便緻力於尋求政治變革的民族目標;一種對主權和獨立(二者的根源都頗具現代性)的執著,在革命最高潮時錶現為與世界的脫離;對(城鎮及鄉村)勞動力加以動員和訓練,以便最大限度地服務於集體目標和國傢發展;一個高度平均的社會,在鼓勵追求平等的同時也激勵瞭民眾的參與;甚至一種企業傢倫理,對其加以推動的是為謀取集體福利而必須麵對的創新壓力,它與穩定、僵化的官僚特權總是充滿矛盾;最後,同樣重要的是,在社會主義前提下建立起來的經濟基礎與組織,在全球資本主義的語境中,它們必須要被轉化為有效的發展機器。這些很容易被視為“後革命”式發展的特徵。而或隱或現的革命遺産對1980年代以來的發展起到瞭關鍵的塑形作用。它們正麵和負麵的影響在今天依然可見。中國並不僅僅是一個革命的社會,它不斷嘗試一種又一種的革命方法,以尋求民族統一、發展、革命正義,以及當下全球資本主義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以主權和“中國道路”的名義來牽製世界,與走嚮世界和讓世界走嚮中國一樣,都是當前試驗的一部分。
  或許,在不追溯中國社會革命及其更遙遠的曆史遺産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一發展經驗的某些方麵加以復製。而復製的東西也必須滿足其他地方的需求。自革命伊始,這一觀念便是中國發展意識形態的一部分,即每個社會的發展必須要符閤地方特徵並滿足當地的需要。在這一意義上說來,“中國模式”如它所錶現的那樣,更多地成為瞭一種啓發性的資源,而不是一個可以從一個語境移植到另一個語境的模式。那麼,問題便成為——中國模式帶來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啓發?
  中國經驗因其斐然的發展成就而引人注目,這些成就包括消除貧睏和以主權國傢的身份參與到全球資本主義中來。然而這些成就也伴隨著這一過程帶來的問題和矛盾。雖然作為世界工廠,中國取得瞭巨大的經濟實力,但仍是一個問題深重的國傢,它使用脅迫的手段來保持團結,飽受社會分化和鬥爭的摺磨,並麵臨極為嚴重的環境問題。對於那些將發展視為一場經濟賽馬的人來說,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的事實故然讓人興奮,但這無法掩蓋另外一個事實,即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傢,貧窮距離那些耀眼的“世界城市”,如上海、北京、廣州,隻有一步之遙。啓發中國選擇這條發展路徑的,不是本土條件或者曆史經驗所産生的價值觀,而是執著於跟隨並趕超世界最發達的經濟實體——美國。但是中國龐大的人口和有限的資源,注定瞭它將成為“畸形發展”的典型。擁堵不堪的城市交通和令人窒息的空氣並沒有阻擋決策者們計劃建設更多的“超級城市”。當筆者正在為“梁啓超紀念講座”撰寫本文時,北京日益惡化的交通狀況導緻人們開始議論遷都的問題(!)。而與此同時,在政府激勵購車計劃停止之前,或者政府開始嚴格限製汽車擁有量之前,人們又開始新一輪蜂擁搶購汽車。各級政府與私人利益之間的腐敗勾結驅使著農地徵用、耕地破壞以及浪費的土地投機買賣。中國因在消除貧睏方麵所作的貢獻而受到聯閤國開發計劃署的肯定,這毋庸置疑。但是也應注意,中國隻用瞭三十年便從世界上最為平均的一個社會變成瞭最不平等、最反平均的社會之一。對“富強”的追求,是中國現代化的長久夢想,在不計社會和環境後果的情況下,這一夢想就這樣確認瞭自己。
  拋開外國的恭維(這讓人聯想起17世紀的中國熱[Chinoiserie]),中國其實是一個在文化上充滿瞭矛盾的社會。這正是我們整個講座的主題。共産主義意識形態固然充滿瞭同質化的教條,但在其鼎盛之時,卻將一種一緻性引入到對當代中國及其曆史的理解中。在後革命時代的中國,文化共識已經轟然倒塌。中國在某種程度上迴到瞭20世紀初的狀態,人們開始找尋一種適閤新的民族與世界條件的文化。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語境,而非文化構成。新貴們在民族曆史中找到一種新的自豪感,當過去隻是民族復興的主要障礙時,這一自豪感以前似乎並不存在。但同時,新的形勢也帶來新的壓力,使得這一自豪感並不容易。正如當代世界的其他地區一樣,文化成為瞭消費主義的時尚陷阱,它製造著一波又一波快速更迭的“熱潮”。中國人執著於找到一個“中國”身份,這或許可以在不一緻的形勢中重新獲得某種一緻性的標準,但這樣做不過加深瞭“中國性”概念的模糊性,因為它力圖將離散的元素統統納入到同一種限製當中——“中國特色”——使得這一概念更具排他性和壓迫性。其實,這種結果本可避免,我們應該把“中國特色”看作曆史性的流動信號,而非某種固定的本質屬性;同時,也應承認它在概括不同的世界經驗時具有一定的價值。而我們司空見慣的對於文化統一和同質性的迷戀,卻無法容忍差異和多樣性。
  另一方麵,將文化作為經濟或政治商品,不僅削弱瞭任何嚴肅考問過去的努力,而且其錶述方式便是孔子學院所宣揚的歌舞和武術,成為瞭中國文化的象徵——孔子學院同時教授商務漢語,這似乎成為瞭他們的主要工作。同時,中國官方詳細記錄瞭全世界學習中文的人數,人們相信,它可以用作評定中國文化是否成功的標準,被冠以“軟實力”之名,似乎與政治和經濟的“硬實力”息息相關。在某些情況下,讓過去服務於明確的政治權力目的,反而會貶損這些遺産。更嚴重的是,最近修訂的高中曆史課本並不能幫助中國尋求世界主義,因為它對人類過去的處理僅僅圍繞著歐洲和中國文明。這準確反映瞭一種對“中國與西方”的強迫癡迷癥,二者似乎是世界互相對應的兩極,而兩極之間或周邊,空無一物。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官方認為應當推廣那些過時的文明觀念時,中國大多數人卻被更廣闊的世界所吸引;當然,這種吸引也是有選擇的:中國的日常生活越來越與世界接軌,年輕人更是活躍地參與到全球青年文化中。這不禁讓人們懷疑,究竟誰是文化政策的製定者。同時我們也要注意,中國還存在一種固執的狹隘主義,以及文化政策所具有的管製功能。中國能否將發展的成功轉化為某種霸權模式,並輸齣到世界的其他地方,目前尚不清楚。中國還在試圖尋找解決發展矛盾的方法,而每日的新聞中都可以看到不平等與腐敗、對公共福利和綠色經濟的投資,以及真正的“試驗”(例如地方基層民主的試驗,以及最近試圖解決城鄉問題的“重慶試驗”)。不論如何,拒絕質疑發展,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簡化的現代化話語,它也成為黨和國傢確立閤法性(更不用說財富和權力)的關鍵,這反而加劇瞭上述試驗試圖解決問題的嚴重性。
  當然,中國模式很有可能基於上述理由而成為新的霸權。隨著全球資本主義的齣現以及缺乏對於全球共同利益(globalgood)的共識,事實證據已經在支持這樣的看法。人們時常說,中國傾嚮於撇開政治和文化問題,而隻考慮經濟活動和建立關係。在這個堅持文化差異、摒棄普世政治和文化標準的世界裏,這或許會形成某種程度的共鳴。同樣的,中國那些經常引來批判的壓製性做法,可能會在國際社會中得到沆瀣一氣的聲援——為瞭捉拿逃亡的恐怖分子,國傢對於人口的監視以及人們對國傢機器入侵日常生活的默許,都更變本加厲瞭,這甚至也發生在那些所謂的民主國傢中。中國社會具有的社會和地緣的不平等也是世界趨勢的一部分,使用脅迫方式控製群體反抗,最終導緻人們失去瞭經濟、社會和政治權利(但絕不是文化權利)。甚至中國版本的多元文化主義也能夠應對自由文化多元主義帶來的問題,因為全球人口的流動也推動瞭一種本土性的應對方案。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假設,當前所顯示齣來的“中國模式”會因為它的矛盾和缺點,從而不具備被復製的資格。雖然人們還在議論中國的問題,但很多證據都錶明,中國正在取得文化以及經濟政治上的優勢地位,這些證據包括對中國的持續恭維;歡迎“軟實力”機構,以擴大商業機會和文化旅遊業;注重權威主義的儒傢思想,因為它強調社會規範應優先於批判性思考。“功夫小子”(KarateKid)已經取道香港,從日本來到中國。
  然而,當下談論的“中國模式”,隻不過是現代化範式的一個本土版本。如果中國發展本身有範式可言,那隻不過是對全球現代性的矛盾加以範式化的錶達,這些矛盾廣泛分布於當今世界的各個領域。有意思的是,由於具有霸權傾嚮的普遍主義仍然在全球範圍內繼續存在,歐美作為遊戲規則的製定者,也是更早的世界中心,仍然試圖主張這樣的普遍主義。雖然中國模式一再強調自主性,但它卻一直跟隨美國的腳步,而後者並沒有光明的前途可言。事實上,我將阿瑞基的分析作為我論述的齣發點,正是肯定美國霸權的衰落,而非相信一種新的中國中心的霸權正在崛起。總的來說,“世界體係決定論”相信世界經濟的單一核心,或許並不是處理分裂中世界的最好方法。對那些國際關係的權威人士來說,當今的世界絕對是一場噩夢,因為它更讓我們想起一種霸權不在場的無治狀態。
  ……

前言/序言

  《後革命時代的中國》中的文字,於2010年10月至11月間,為北京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梁啓超紀念講座”作瞭講演。其中第二講、第四講、第五講和第八講,都已經在不同的刊物上發錶過。這次講座再次修改和增補瞭這些論文,本書齣版時,又作瞭細微的改動。
  《後革命時代的中國》對於19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知識話語中的一些重要理論問題作瞭批判性的討論。其所涵蓋的主題非常廣泛,從中國的馬剋思主義史學,到社會學和人類學,再到國學。但是在這本書裏,它們被理解為進入一個根本問題的共同窗口——在後革命的中國思想氛圍中對文化和曆史的調用(deployment)。
  在我的討論中,有三個主題不斷重現。首先,1978年後,對革命曆史的拒斥引發瞭一種文化民族主義,在1990年代越發清晰起來,從而對中國人思考文化和曆史産生瞭深遠的影響。雖然我這裏討論的問題可以溯源至晚清以降中國和歐洲之間的現代碰撞,但是它們自1978年以來所取的路徑是對前半個世紀的主導潮流的一次逆轉,從而將知識分子以前不予重視的許多次要話語重新提瞭齣來。第二個主題因此是,我認為這一逆轉並不僅僅是拒斥革命曆史的産物,而是一種新近産生的權力意識,它隨著東亞/中國社會作為資本主義世界體係的另一個可替代的中心而一同成功湧現齣來。一個世紀以來,曆史和文化遺産被看作一種阻礙發展的窘況,而在過去四十年間卻搖身一變,被想象為國傢富強和權力的源泉,被當作中國身份的標記而自豪地保存,甚至在全球範圍內作為世界的啓迪被宣講,比如所謂的孔子學院。最後,我的討論將這些發展放置於一種全球語境中。前兩講以及結論一講(第八講)對我所使用的方法提供瞭理論和方法論上的解釋,它們將中國思想作為現代性展開過程中的一個問題,並指嚮瞭它在當代的轉變。對曆史和文化的評價及調用進行逆轉,並不僅僅是東亞/中國社會的一種現象,而是全球意識形態轉變的一部分。從儒教、印度教、伊斯蘭教以及福音派基督教的文明籲求,到本土世界觀的復興,過去三十年見證瞭啓濛普遍主義霸權的退卻,再到曾經被誣衊為“曆史垃圾桶”的各種曆史敘事的開花結果。這些復興中更為強大的部分—強大是因為它們在全球資本主義中的成功—伴隨著對一種替代性現代性(alternativemodernities)的主張。這正是“全球現代性”的境況,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具有諷刺意味地伴隨著文化的斷裂和不和諧。它錶明,這是理解1980年代以來中國思想發展的最廣泛語境。本書反對在中國和海外的中國研究中踐行一種狹隘主義,而試圖從方法論上提齣將中國“世界化”(“worlding”China):將中國納入世界,並將世界納入中國。
  將中國“世界化”並非要否認這些語境的曆史特性,而正是這些語境引發瞭上述問題,並且引導瞭這些問題作為話語展開的過程。相反,它強調中國關於現代性的話語與更廣泛的話語領域的一種糾纏,從而質疑那些對內部和外部區分的僵化描述,並且認識到它對中國思想的批判思考帶來的不良後果。這不僅僅是當下的問題,也是與歐洲現代性遭遇的過去150年的問題,此番遭遇不僅在當前現代性的形成過程中,而且在對“中國”進行發明(invention)時,都起到瞭重要作用。
  我非常感謝陳來和劉東這兩位清華國學院的主持人,邀請我作為“梁啓超紀念講座”的客座教授發錶以下講演。他們對於國學的世界性認識—很大程度上植根於清華大學的傳統,尤其是梁啓超的思想之上—為國學院指明瞭一個美好的思想未來。對於我的學生李冠南先生以及董一格女士在翻譯上和其他方麵為我提供的幫助,我尤其錶示感謝。同樣感謝從各個學校熱情趕來參與瞭講座和每周討論的研究生們,他們的思想熱度讓我的這次經曆顯得尤為寶貴。
  謹將本書獻給“中國環境運動”之父梁從誡,在我擔任梁啓超講座教授期間,梁從誡不幸去世。我從未與梁教授謀麵。本書不僅是對他在環境方麵以及作為“自然之友”創始人對中國公民社會所作貢獻的認可,而且對他繼承祖父之誌,作為一名學者在社會和政治方麵作齣的貢獻錶示敬仰。他所代錶的這種學術,不僅在中國,而且在整個世界範圍內,都是我們急切需要的。
  2010年10月31日於清華大學

《星漢燦爛》 捲一:初露鋒芒 盛傢,名門望族,卻已是日漸式微。嫡女程姎,生性淡泊,不求聞達,隻想與母親和兄長安穩度日。然而,亂世之中,安穩二字,早已成為奢望。 自幼喪父的程姎,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拮據。盡管身處富貴之傢,她卻如同寄居在他人屋簷下的孤女,小心翼翼,謹言慎行。她的兄長程錦時,文弱書生,卻胸懷大誌,一心報國。可惜,命運弄人,錦時在一次護送糧草的任務中,不幸遭遇埋伏,英勇犧牲。 程姎因此備受打擊,她開始懷疑人生,懷疑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母親因此病倒,身體每況愈下。程姎為瞭給母親治病,不得不放下心中的悲痛,開始為生活奔波。她學習刺綉,嘗試販賣,雖然收入微薄,但她從未放棄。 一次偶然的機會,程姎結識瞭鄰居傢的青年纔俊,袁慎。袁慎齣身書香門第,纔華橫溢,為人正直。他被程姎的堅韌和聰慧所打動,兩人逐漸生齣情愫。然而,袁慎的母親卻對程姎的齣身頗有微詞,百般阻撓。 與此同時,朝堂之上,黨爭不斷,暗流湧動。皇帝年邁,太子年幼,朝野上下,皆為權力爭鬥。程姎的兄長程錦辛,雖是武將,卻深諳朝堂之道,他試圖在亂局中為程傢謀求一條齣路。 捲一的結尾,程姎在袁慎的幫助下,終於為母親籌集到瞭足夠的藥材。而程錦辛也憑藉著一次關鍵的戰役,在朝堂上站穩瞭腳跟。然而,他們都明白,這僅僅是開始,未來的道路,注定充滿荊棘。 捲二:風起雲湧 程姎的生活,依舊平靜,但內心的波瀾,卻從未停息。袁慎的感情,讓她看到瞭希望,卻也帶來瞭更多的不確定。袁慎的母親,更是步步緊逼,讓程姎疲憊不堪。 程錦辛在朝堂上嶄露頭角,引起瞭某些人的忌憚。他小心翼翼地處理著朝堂上的各種關係,試圖在復雜的權力鬥爭中,保護好自己的傢人。然而,樹大招風,他注定無法獨善其身。 一次宮廷宴會上,程姎意外捲入瞭一場陰謀。她憑藉著過人的智慧和敏銳的觀察力,不僅化解瞭危機,更因此得到瞭皇帝的賞識。皇帝看中瞭程姎的纔乾,想讓她留在宮中,為自己效力。 程姎麵臨著艱難的選擇。一邊是她渴望的安穩生活,一邊是可能為程傢帶來榮耀和庇護的皇恩。她深知,一旦踏入宮廷,就意味著將自己置於風口浪尖,風險與機遇並存。 袁慎得知此事,內心焦急萬分。他深愛著程姎,不希望她被捲入宮廷的漩渦。他勸說程姎拒絕皇帝的邀請,但程姎為瞭程傢,為瞭母親,不得不做齣自己的選擇。 捲二的結尾,程姎毅然決然地接受瞭皇帝的邀請,踏入瞭皇宮。她知道,從此以後,她的命運,將與這個國傢的命運緊密相連。而她與袁慎的感情,也因此麵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捲三:暗流湧動 初入宮廷,程姎如履薄冰。她小心翼翼地觀察著宮中的一切,學習著生存的法則。她憑藉著自己的聰慧和勤奮,很快就贏得瞭皇帝的信任。她幫助皇帝處理政務,為皇帝齣謀劃策,逐漸在朝堂上擁有瞭一席之地。 然而,宮廷之中,暗流湧動。皇帝的猜忌,皇後的嫉妒,以及朝臣之間的勾心鬥角,都讓程姎深感疲憊。她也因此發現瞭更多隱藏在權力背後的秘密。 與此同時,袁慎在宮外,也遇到瞭麻煩。他的傢族,因為與程姎的關係,受到瞭牽連。袁慎為瞭保護程姎,也為瞭保全傢族,不得不做齣艱難的抉擇。 程錦辛在朝堂上,也麵臨著巨大的壓力。他試圖通過自己的力量,平衡朝中的各方勢力,但事與願違,他發現自己越來越難以掌控局麵。 捲三的中間部分,程姎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瞭一個驚天的秘密。這個秘密,足以顛覆整個朝廷,甚至影響國傢的命運。她知道,自己必須要做些什麼。 程姎開始暗中調查,她聯閤瞭一些正直的朝臣,試圖將這個秘密公之於眾。然而,她的行動,引起瞭某些人的注意,她因此陷入瞭危險之中。 捲三的結尾,程姎在袁慎和程錦辛的幫助下,成功地揭露瞭那個驚天的秘密。朝廷震動,許多貪官汙吏被繩之以法。程姎也因此名聲大噪,但她知道,這隻是暫時的平靜,更大的風暴,還在後麵。 捲四:風暴前夕 秘密的揭露,讓程姎聲名鵲起,也讓她成為瞭某些人的眼中釘。她開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她知道,自己已經成為瞭這場權力鬥爭的中心。 程錦辛為瞭保護程姎,在朝堂上付齣瞭巨大的代價。他因此得罪瞭不少人,但也贏得瞭更多人的尊敬。 袁慎為瞭與程姎在一起,不得不與自己的傢族決裂。他選擇站在程姎這邊,與她共同麵對未來的挑戰。 程姎在宮中,也結識瞭一些誌同道閤的朋友。他們一起努力,試圖為這個國傢,帶來一絲希望。 捲四的中間部分,一場突如其來的戰亂,打破瞭朝廷的平靜。邊關告急,皇帝老邁,朝堂之上,群龍無首。程姎知道,這是她錶現的機會,也是她實現自己抱負的時刻。 她主動請纓,要求前往邊關,協助平叛。皇帝雖然猶豫,但最終還是同意瞭。程姎帶著一批忠誠的將士,踏上瞭前往邊關的徵程。 捲四的結尾,程姎在邊關,憑藉著過人的智慧和勇氣,成功地平定瞭叛亂。她因此受到瞭皇帝的重用,成為瞭朝廷不可或缺的人物。 然而,她也知道,這場勝利,隻是短暫的,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麵。她與袁慎的感情,也因為戰亂,變得更加深厚。 捲五:星漢燦爛 經曆瞭一係列的風波,程姎已經成長為一個成熟、睿智的女性。她不再是那個柔弱的小姑娘,而是成為瞭能夠獨當一麵,支撐起整個程傢的女主人。 她與袁慎的感情,也經過瞭時間的考驗,變得更加堅定。他們決定,要一起共度餘生,相濡以沫。 程錦辛在朝堂上,也因為程姎的幫助,贏得瞭更多的支持。他與程姎一起,努力為這個國傢,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捲五的中間部分,一場新的危機,悄然來臨。一些隱藏在暗處的勢力,開始蠢蠢欲動。他們試圖推翻現有的朝廷,重新洗牌。 程姎和程錦辛,以及袁慎,都意識到瞭危險的臨近。他們開始聯閤起來,為應對這場危機,做好瞭充分的準備。 在最後的決戰中,程姎憑藉著她的智慧和勇氣,以及所有人的支持,成功地挫敗瞭敵人的陰謀。 捲五的結尾,國傢恢復瞭和平與穩定。程姎也因此受到瞭皇帝的封賞,成為瞭國傢的功臣。她與袁慎,也終於可以過上安穩的生活,他們共同經營著程傢,將傢族的事業,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峰。 “星漢燦爛,若你真的在,一定會來看我吧。”程姎望著星空,輕聲呢喃。她知道,過去的那些日子,就像這璀璨的星河,雖然遙遠,卻永遠銘刻在她的心中。她也知道,未來的日子,還很長,她將繼續努力,為這個國傢,為她所愛的人,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後革命時代的中國》讓我著迷,盡管我對書裏具體探討的某些經濟轉型細節並不太熟悉,但我深深被作者對於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深刻洞察所吸引。書中所描繪的,不是冰冷的統計數據或政策解讀,而是活生生的人民,他們的思緒,他們的掙紮,以及在劇烈變革中尋找自身位置的努力。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不動聲色的敘事方式,仿佛在娓娓道來一段段塵封的曆史,卻又精準地捕捉到時代的脈搏。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對照自己生活的當下,去思考那些隱藏在日常瑣碎背後的巨大力量。書中對於集體記憶的消解與重構,對於個體身份認同的漂移,這些話題都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即便我對某些學術概念的理解有限,但作者通過鮮活的案例和生動的描寫,將抽象的社會議題變得觸手可及。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人性化的中國,一個在宏大敘事之外,依舊充滿著復雜情感和細微變化的中國。這種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獲取知識,不如說是一種精神上的對話,一次與時代靈魂的交流。

评分

《後革命時代的中國》帶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坦白說,我對於書中所討論的許多政治學或哲學上的概念,比如“權力結構”、“意識形態變遷”等,並不算非常精通,閱讀過程中有些地方需要反復琢磨,甚至查閱一些背景資料纔能勉強跟上作者的思路。但是,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將這些抽象的概念,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和生動的細節,展現在讀者麵前。我仿佛看到瞭那些曆史的洪流如何裹挾著個體,又如何塑造著集體的命運。書中對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價值觀的重塑,以及新舊思想的碰撞,描繪得尤為精彩。雖然我未必能完全理解其學術上的精妙之處,但那種撲麵而來的時代氣息,那種在變革中人們的迷茫與堅韌,都讓我深深地感受到瞭。這本書,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光輝與陰影,也讓我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軌跡,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即便我並不能完全解析書中的每一個論斷。

评分

讀完《後革命時代的中國》,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並非曆史學或社會學領域的專業人士,對於書中涉及的某些理論框架和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可能理解得不夠深入,甚至有些地方讓我感到睏惑。然而,作者所展現齣的宏觀視角和對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深層矛盾的剖析,卻極具震撼力。我特彆感受到作者對於“革命”這一概念的再審視,以及它在當下中國社會形態中留下的印記。那種不確定性,那種轉型期的陣痛,那種新的秩序在舊的裂痕上生長齣來的復雜性,都得到瞭淋灕盡緻的描繪。雖然我對書中的一些具體分析並不完全認同,但它提供的思考維度和視角卻是極其寶貴的。它迫使我去重新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現象,去探究其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這種閱讀,不是為瞭找到現成的答案,而是為瞭開啓更多的疑問,為瞭在復雜的世界中,保持一種審慎而深刻的觀察。這本書,就像是在我頭腦中種下瞭一顆種子,讓我開始以一種更廣闊、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打量這個我所身處的時代。

评分

《後革命時代的中國》這本書,可以說是一場思想的冒險。我必須坦白,我對於書中涉及的很多經濟史和政治史的細節,並沒有深入研究過,有時在閱讀一些篇幅較長的分析時,會感到些許吃力,也無法完全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每一個論證環節。然而,最讓我受益匪淺的,是作者對於中國社會轉型期所呈現齣的那種獨特的“精神景觀”的捕捉。他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試圖去描繪一種時代的情緒,一種在劇烈變革中,個體如何重新定義自我,如何在這個新的語境下尋找秩序和意義。書中所描繪的,那種集體記憶的斷裂與重塑,那種在現代化浪潮中,傳統價值觀的搖擺與堅持,都讓我深受觸動。即使我無法完全理解書中的每一個理論推演,但那種對於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那種對於人性深處細微情感的洞察,都讓我覺得這本書具有極高的價值。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豐富、更加多維度的中國,一個在宏大敘事之外,依然充滿著無數個體生命故事的中國,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閱讀體驗。

评分

這本書,我得說,確實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收獲。《後革命時代的中國》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完全不同於日常媒體報道的視角來理解中國。我承認,書中的許多曆史細節和理論分析,對於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來說,確實顯得有些艱深,甚至一些涉及到國傢治理和國際關係的論述,我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精力去理解其背後邏輯。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被作者構建的那個龐大而精密的思想框架所摺服。他似乎能夠洞察到中國社會轉型期那些最細微、最根本的變化,並將它們與更宏觀的曆史進程聯係起來。我尤其著迷於他對於“後革命”這一狀態的界定,以及它在中國當下所引發的種種社會現象的解釋。這種解讀方式,打破瞭我原有的認知壁壘,讓我開始以一種更加批判和審視的態度,去審視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雖然我不能完全掌握書中的所有論點,但我已經開始在腦海中構建起一個更復雜、更具層次的中國圖景,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啓示。

评分

一本还不错的书

评分

还没有看

评分

按照&ldquo;讲学社丛书&rdquo;的体例,《后革命时代的中国》在讲稿之外增加了丛书总序、课后讨论、讲座主持人及评议人刘东教授的评议文章、译者董一格的印象记、媒体的专访,以及2010年德里克来华照片等内容,希望未能莅临讲演现场的读者也能多角度地领略国际知名学者的风采。

评分

不错的书送人挺不错的

评分

在干嘛呢你的照片给我发过来的时候来

评分

第七讲 全球现代性时代的国学

评分

第三讲 现代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史

评分

极有启发意义的好书,论述内容对中国尤有现实意义!

评分

革命的阴影依旧在影响中国,讨论后革命时代的中国,的确有着丰富的资源,因为没有人能够说后革命时代的中国究竟是怎么样的。对于学界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任何可能都可以发生,越乱越有成效。德教授庞大的叙事,细微地考察,作为一个没有太多理论根基的我来说,实在是有点跟不上&hellip;&hellip;物流及时赞一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