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人物小傳(第五冊)

民國人物小傳(第五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紹唐 編
圖書標籤:
  • 曆史人物
  • 近代史
  • 民國史
  • 人物傳記
  • 曆史傳記
  • 傳記
  • 曆史
  • 文化
  • 人物
  • 社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508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359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5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民國人物小傳》依據各種曆史文獻資料,從不同的視角,簡要介紹瞭活躍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一些有影響的曆史人物的一生。

目錄

盧永祥(1867—1933)
歐陽駒(1896—1958)
鮑貴卿(1865—1934)
龍濟光(1867—1925)
薛覺先(1903—1956)
謝伯昌(1903—1981)
謝國城(1912—1980)
戴戟(1895—1973)
戴粹倫(1912—1981)
賽金花(1864—1936)
鍾貢勛(1907—1979)
蕭文鐸(1891—1962)
蕭公權(1897—1981)
蕭吉珊(1893—1956)
蕭長華(1878—1967)
蕭毅肅(1899—1975)
蕭耀南(1875—1926)
聶耳(1912—1935)
譚平山(1886—1956)
譚鑫培(1847—1917)
嚴慶齡(1909—1981)
顧頡剛(1893—1980)
續範亭(1893—1947)
丁石僧(1879—1956)
孔庚(1872—1950)
王均(1891—1936)
王世傑(1891—1981)
王占元(1961—1930)
王光逖(1918—1981)
王剋敏(1873—1945)
王造時(1903—1971)
王揖唐(1877—1946)
王賓章(1889—1936)
王贊斌(1889—1976)
方豪(1910—1980)
方東美(1899—1977)
方鼎英(1889—1976)
包天笑(1876—1973)
包遵彭(1916—1970)
司徒美堂(1868—1955)
田中玉(1864—1935)
吉鴻昌(1895—1934)
硃懷冰(1892—1968)
江杓(1900—1981)
艾偉(1891—1955)
何東(1862—1956)
何香凝(1879一1972)
餘叔岩(1890—1943)
宋之的(1914—1956)
瀋怡(1901—1980)
瀋宗瀚(1895—1980)
瀋鈞儒(1875—1963)
杜聿明(1905—1981)
杜重遠(1899—1943)
李達(1890—1966)
李中襄(1896—1958)
李國欽(1892—1961)
李景林(1885—1932)
李經方(1855—1934)
李經羲(1860—1925)
李經邁(1877—1938)
李濟深(1885—1959)
阮玲玉(1910—1935)
汪大燮(1859—1929)
汪鳳藻(185l一1918)
吳奇偉(1893—1953)
吳俊升(1863—1928)
吳南軒(1893—1980)
吳湖帆(1894—1968)
冼星海(1905—1945)
周璿(1918一1957)
周信芳(1894—1975)
林損(1890—1940)
林自西(1906—1980)
林頂立(1908—1980)
孟小鼕(1907—1977)
尚小雲(1900—1976)
金問泗(1892—1968)
薑貴(1908—1980)
姚琮(1891—1977)
奕助(1838—1917)
洪中(1882—1961)
洪遜欣(1914—1981)
鬍伯翰(1900—1973)
鬍宗鐸(1892—1962)
鬍康民(1880—1953)
鬍惟德(1863—1933)
鬍慶育(1905—1970)
範文瀾(1893—1969)
茅盾(1896—1981)
馬浮(1883—1967)
馬約翰(1882—1966)
馬連良(1901—1966)
馬師曾(1900—1964)
馬曉軍(1881—1959)
倪嗣衝(1868—1942)
唐守治(1907一1975)
徐速(1924一1981)
徐宗涑(1900—1975)
徐柏園(1902—1980)
袁剋文(1890—1931)
高吉人(1902—1979)
孫武(1879—1939)
孫嶽(1878—1928)
孫烈臣(1872一1924)
孫蔚如(1895—1979)
苟慧生(1900—1968)
許南英(1855一1917)
許紹棣(1900—1980)
許鳳藻(1891—1953)
許廣平(1898—1968)
梁濟(1859—1918)
梁慶桂(1858—1931)
張貞(1884—1963)
張鈁(1886—1966)
張子柱(1896—1981)
張之江(1882—1966)
張丕介(1905—1970)
張明煒(1903—1981)
張紹曾(1880—1928)
張锡鑾(1843—1922)
張鏡影(1901—1979)
張懷芝(1861—1934)
張難先(1874—1968)
章乃器(1897—1977)
莊長恭(1894—1962)
陳介(1885—1951)
陳其采(1880—1954)
陳季良(1883一1945)
陳寶琛(1848一1935)
陳夔龍(1857—1948)
麥煥章(1889—1940)
郭泉(1879—1966)
康澤(1904—1973)
焦菊隱(1905—1975)
馮庸(1901—1981)
馮沅君(1900—1974)
傅雷(1908—1966)
程發軔(1894—1975)
黃仲涵(1866—1924)
黃國粱(1900—1978)
黃琪翔(1898—1970)
靳雲鵬(1877—1951)
溥儀(1906—1967)
葉公超(1904—1981)
葉會西(1908—1976)
楊步偉(1889—1981)
楊樹莊(1882一1934)
舒新城(1892—1960)
董顯光(1887—1971)
瑞激(1863—1912)
雷寶華(1893—1981)
蓋叫天(1937—1971)
趙恭(1908—1949)
趙元任(1892—1982)
趙秉鈞(1859—1914)
趙聚鈺(1913—1981)
趙覺民(1899—1980)
熊斌(1894—1964)
熊剋武(1884—1970)
熊佛西(1900—1965)
齊如山(1875—1962)
廖磊(1890—1939)
廖漢臣(1912—1980)
蔡廷鍇(1892—1968)
潘貫(1907—1974)
潘光旦(1901—1967)
鄧锡侯(1889—1964)
蔣建白(1901—1971)
蔣鋤歐(1891—1978)
劉大傑(1904—1977)
劉文輝(1892—1976)
劉方矩(1914—1981)
劉玉章(1903—1981)
劉存厚(1885—1960)
劉成禺(1876—1953)
劉茂恩(1898—1981)
樊樊山(1846一1931)
諸宗元(1875—1932)
锡良(1853—1917)
錢能訓(1870一1924)
錢基博(1887—1957)
檀自新(1896—1938)
盧漢(1895—1974)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民國人物小傳(第五冊)》之外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力求翔實、自然,不含任何人工智能痕跡或提示性用語。 --- 圖書簡介: 1. 《晚清風雲錄:從洋務到辛亥的變革側影》 主題聚焦: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1860年代洋務運動興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期間,中國社會政治、軍事、思想和經濟領域的劇烈變遷。它不僅僅是對重大曆史事件的羅列,更是對推動這些變革的個體命運與群體心態的細緻描摹。 核心內容: 本書分為上下兩捲,詳盡考察瞭晚清“中興”的努力與最終的潰敗。上捲集中於洋務派的核心人物,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探討他們如何在內憂外患中,試圖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念構建近代化的軍事工業體係。重點分析瞭北洋水師的崛起與覆滅,以及甲午戰爭對中國精英階層心理的顛覆性影響。 下捲則轉嚮戊戌變法及清末新政的復雜性。細緻梳理瞭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的政治實踐與理論構建,分析瞭其失敗的內在原因和對後世革命思潮的影響。此外,本書還用相當篇幅梳理瞭庚子事變後的“清末新政”,特彆是立憲派、革命派與保守勢力之間的拉鋸戰,揭示瞭袁世凱等新一代政治人物的崛起路徑。全書以大量檔案資料和私人信劄為依據,力求還原一個在劇烈動蕩中掙紮求存的帝國末期景象。 敘事風格: 筆觸沉穩厚重,注重曆史細節的考證與人物動機的深度挖掘,避免過度浪漫化或簡單化任何曆史人物。 --- 2. 《舊影新知:中國近代城市生活與社會變遷(1900-1937)》 主題聚焦: 本書將視角從宏大的政治敘事轉嚮微觀的社會生活,聚焦於1900年至1937年間,上海、天津、武漢、廣州等通商口岸及內地省會城市的都市化進程及其對傳統社會結構的衝擊。 核心內容: 該書是一部社會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它探討瞭“新”與“舊”如何在城市空間中交織碰撞。內容涵蓋瞭以下幾個關鍵領域: 都市空間與階層流動: 分析瞭新式裏弄、租界區域、大學校園等新興空間的構建,以及它們如何重塑瞭市民階層、買辦階層、知識分子和産業工人的生活方式與身份認同。 性彆角色的重塑: 詳細記錄瞭女學教育的普及、職業女性(如電話接綫員、教師、工廠女工)的齣現,以及圍繞“新女性”的社會輿論和傢庭倫理的衝突。 消費文化與大眾娛樂: 考察瞭百貨公司、電影院、咖啡館、舞廳等新興商業場所的興起,以及大眾媒體(報紙、雜誌、月份牌)如何塑造新的審美趣味和消費欲望。 傳統社群的韌性: 並非隻關注“新”,作者亦關注瞭會館、公所、幫派組織在城市化浪潮中的變異與延續,揭示瞭傳統社區網絡在現代化衝擊下的適應策略。 研究方法: 藉鑒瞭城市人類學、社會心理學等多學科視角,通過對商業廣告、私人日記、法律文書和城市規劃資料的交叉比對,構建瞭一個立體、多維的近代都市生活圖景。 --- 3. 《黃河流域的遺産:水利工程、地方精英與國傢權力(清末至抗戰前夕)》 主題聚焦: 本書是一部區域史研究的力作,專門探討瞭黃河水患治理的曆史,揭示瞭水利工程如何成為連接中央政府、地方士紳和普通民眾的復雜權力場域。 核心內容: 黃河治理在中國曆史上一直是中央政府無法迴避的難題。本書以黃河流域為核心地理單元,探討瞭治河過程中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博弈: 河工的演變: 從清末督撫主持的工程,到民國時期各派係圍繞治河權力的爭奪。重點分析瞭“治河派”與“束水攻沙派”等技術路綫之爭,以及這些技術決策背後的政治動機。 地方精英的“搭颱”: 考察瞭地方紳商、水利專傢(如潘文田、張文瀚等)如何在籌款、組織民工和技術指導中扮演關鍵角色,以及他們如何利用治河事務鞏固自身的地方影響力。 國傢賦稅與民生負擔: 深入分析瞭河工所依賴的專項稅收(如河工捐),以及這些徵收如何加劇瞭底層民眾的生活壓力,常常是引發地方動亂的導火索。 生態與政治的交織: 本書將氣候變化、泥沙淤積等自然因素與政治腐敗、行政效率低下等社會因素相結閤,論證瞭黃河治理失敗並非單一因素所緻,而是國傢治理能力在特定區域睏境下的全麵反映。本書通過對具體河段、具體工程的微觀敘事,映照齣中國近代國傢構建的深層挑戰。 --- 4.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理想與幻滅:一群中國知識分子的歐洲經驗(1919-1928)》 主題聚焦: 本書聚焦於“五四”運動後,大批中國青年赴法勤工儉學(工讀互助)的經曆,探究瞭這次運動對中國現代思想史和政治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 核心內容: 本書以時間為軸綫,以人物群像為依托,詳細梳理瞭留法勤工儉學的全過程: 初衷與準備: 介紹發起人(如蔡元培、吳稚暉)的理念,以及早期學員(如周恩來、陳毅、李立三等)如何在艱苦的體力勞動中維持學業的“互助”精神。重點分析瞭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對“德先生”與“賽先生”的渴求,以及對西方工業文明的初步認知。 思想的轉嚮: 詳述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局勢的變化,特彆是俄國革命對在法中國青年的巨大衝擊。書中細緻描繪瞭無政府主義、共産主義、社會民主主義等思潮如何在法租界的簡陋宿捨和工廠中傳播、辯論,並最終導緻群體思想的顯著分化。 歸國與影響: 考察瞭這些學員學成歸國後,在中國政壇和思想界扮演的角色,分析瞭他們對中國共産黨早期組織建立、工運發展以及國民政府內部結構的影響。本書特彆關注瞭運動中理想主義者如何麵對現實政治的復雜性,以及最終理想與嚴酷現實之間的張力與和解。 史料基礎: 運用瞭大量法文檔案、留學生迴憶錄及早期刊物,力求展現一代人從浪漫的歐洲理想主義轉嚮堅定的政治實踐的復雜心路曆程。 ---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民國人物小傳(第五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種沉甸甸的紙張觸感,以及封麵設計傳遞齣的復古韻味,瞬間便將人拉迴瞭那個遙遠的年代。我對第五冊最大的期待,在於其內容是否能夠進一步拓寬民國人物研究的視野。前幾冊是否已經囊括瞭我們耳熟能詳的政治傢、軍事傢?那麼這一冊,是否會更多地關注那些在文化、教育、科學、社會改革等領域默默奉獻的人物?我希望作者能夠挖掘齣更多具有獨特視角和深刻思想的個體,他們的經曆或許不那麼波瀾壯闊,但他們的智慧與努力,卻是那個時代進步不可或缺的力量。我渴望通過閱讀,能夠瞭解到這些人物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堅守自己的信念,發齣自己的聲音,並為國傢民族的未來貢獻力量的。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與曆史長者的對話,一次對先輩智慧的汲取,希望從中能獲得一些啓示,無論是對曆史的理解,還是對當下人生的思考。

评分

這本《民國人物小傳(第五冊)》的齣現,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民國曆史的另一扇窗。我一直認為,曆史並非僅僅是冰冷的年代劃分和事件羅列,而是由無數個鮮活的個體生命匯聚而成。第五冊,如同一個更深的挖掘,將那些可能不如一綫明星般傢喻戶曉,卻同樣對那個時代産生瞭深遠影響的人物,呈現在我們麵前。我期待它能帶來一些“驚喜”,發現一些我此前從未接觸過的名字,並循著作者的筆觸,去瞭解他們的故事。是什麼樣的機遇讓他們嶄露頭角?又是什麼樣的挑戰讓他們的人生跌宕起伏?作者能否在有限的篇幅內,捕捉到人物最核心的精神特質,他們的性格、他們的抱負、他們的局限?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解讀,一種將曆史人物“人化”的過程,讓我能夠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理解那個時代的復雜性,去體會他們內心的掙紮與選擇。如果能因此對民國人物的群像有一個更立體、更細緻的認識,那將是莫大的收獲。

评分

翻開《民國人物小傳(第五冊)》,一股濃鬱的曆史氣息撲麵而來。民國,總讓人聯想到那個充滿變革、思想激蕩的時代,而人物,正是承載和推動這一曆史進程的載體。我希望第五冊,能夠為我帶來更多不同尋常的民國人物故事。或許是一些在曆史書本上僅僅留下姓名,但其背後卻有著豐富人生閱曆的普通人?抑或是那些在特定領域默默耕耘,卻影響深遠的先行者?我期待作者能夠延續一貫的嚴謹與生動,用細膩的筆觸,勾勒齣這些人物的成長軌跡、思想演變,以及他們在時代浪潮中的掙紮與奮進。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部曆史文獻,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一種對前人智慧與勇氣的緻敬。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從中汲取力量,獲得對曆史更深刻的理解,以及對當下生活的啓迪。

评分

初拿到這本《民國人物小傳(第五冊)》,心中便湧起一股強烈的探究欲。民國,一個充滿動蕩與變革的時代,無數風雲人物在此叱吒風雲,他們的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點亮瞭中國近代史的天空。第五冊,意味著作者已經傾注瞭大量心血,將更多的曆史碎片、人物剪影匯聚成冊。我尤其期待,這一次又會有哪些鮮為人知或被邊緣化的民國人物,得以在此重現他們的生命軌跡?是那些在政治舞颱上呼風喚雨的巨擘?抑或是默默耕耘於學術、藝術、實業領域的傑齣貢獻者?我希望作者能夠延續前幾冊的嚴謹與生動,用平實的語言,勾勒齣這些人物在那個時代的大緻輪廓,他們的齣身、經曆、思想,乃至他們與時代激蕩的瞬間。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過這些小傳,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那種在挑戰與機遇中,個體如何抉擇、如何奮鬥、如何書寫自己命運的宏大敘事。也許,我還能從中發現一些被曆史洪流湮沒的寶貴經驗,或者,僅僅是對那個遙遠年代的一種深深的懷念與敬意。

评分

對於《民國人物小傳(第五冊)》,我抱著一種既好奇又期待的心情。民國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極為特殊的時期,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交融,以及社會結構的劇變,都塑造瞭那個時代獨一無二的人物群像。第五冊,意味著作者在持續不斷地梳理和呈現這些珍貴的曆史資料。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那些在曆史的大潮中,既有順應時勢的智慧,也有逆流而上的勇氣的人物。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更為客觀、更為深入的筆觸,去刻畫這些人物,展現他們光鮮的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艱辛、矛盾與抉擇。是否會有些許篇幅,觸及他們與傢人、朋友的交往,與當時的社會思潮的碰撞?這些細節,往往能讓人物形象更加鮮活、立體。我希望通過這第五冊,能夠對民國人物的“群像”有一個更全麵、更細緻的瞭解,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民國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