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薑建國傷寒一得》分為析疑和思辨兩篇。上篇以六經病篇及附篇為基本內容,以方證分類為基本形式,逐條、逐證、逐方進行解讀,對於每一條文方證的疑難爭論問題,重點進行解釋、論證,有分析,有觀點,有結論。下篇以《傷寒論》的重點問題和疑難問題為重心,分列病證、脈法、方藥、讀注、臨床五個部分,以專題闡述為基本形式。
作者簡介
薑建國,生於1953年4月,山東省榮成市人。為山東中醫學院首屆傷寒專業研究生,師從徐國仟、李剋紹老師。教授、博士生導師。被評為“山東省省級教學名師”“山東省名中醫”,為全國第五批老中醫藥專傢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獲國傢中醫藥管理局項目資助建立“薑建國名醫工作室”,主持國傢中醫藥管理局“齊魯傷寒學術流派”建設項目。曾先後擔任3版全國統編《傷寒論》教材主編,學術代錶作有《傷寒思辯》《傷寒析疑》《傷寒釋難》《傷寒論品讀》等。
目錄
我是這樣讀傷寒的
上篇 析疑
第一章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概說
第一節 太陽病綱要
第二節 太陽病本證
第三節 太陽病兼證
第四節 太陽病變證
第五節 太陽病類似證
第六節 太陽病欲愈候
第二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概說
第一節 陽明病綱要
第二節 陽明病本證
第三節 陽明病兼證
第四節 陽明病變證
第五節 陽明病類似證
第六節 陽明病預後
第三章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
概說
第一節 少陽病綱要
第二節 少陽病本證
第三節 少陽病兼證
第四節 少陽病變證
第五節 少陽病預後
第四章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
概說
第一節 太陰病綱要
第二節 太陰病本證
第五章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概說
第一節 少陰病綱要
第二節 少陰病本證
第三節 少陰病變證
第四節 少陰病類似證
第五節 少陰病預後
第六章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概說
第一節 厥陰病綱要
第二節 厥陰病本證
第三節 厥陰病變證
第四節 厥陰病類似證
第五節 厥陰病預後
第七章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概說
第一節 霍亂病的特徵
第二節 霍亂病的證治
第八章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
概說
第一節 陰陽易病證治
第二節 差後勞復病證治
下篇 思辨
第九章 病證思辨
一 六經辨證與寒溫統一
二 復雜性辨證論治思維
三 常變思維與六經辨證
四 變法思維與病證辨治
五 逆嚮思維與病脈證治
六 辨異思維與疑似辨證
七 思維方法與去桂之爭
八 思維方法與六經提綱
九 辨異思維與太陽溫病
十 辨異思維與冠稱某病
十一 邏輯思維與發汗解錶
十二 相對思維與脈證辨證
十三 心病譫語與肝病譫語
十四 五苓散與蓄水證
十五 藏津液與藏尿液
十六 蓄血證病位的辨正
十七 厥陰類似證的辨正
十八 柴鬍湯類方證辨正
十九 陽明病篇三陽陽明證的辨正
二十 陽明病篇豬苓湯證的辨正
二十一 陽明病篇梔子豉湯證的辨正
二十二 消渴——隨飲隨消?
二十三 惡風——無風則安?
二十四 第48條“但坐”的涵義
二十五 第18條“喘傢”的涵義
二十六 第73條“不渴”的意義
二十七 “辛以潤之”解析
二十八 “三百九十七法”概念解析
二十九 “必苦裏急”解析
三十 “欲攻其錶”解析
三十一 “解肌”涵義解析
三十二 解渴通便話升降
三十三 汗齣厥愈談齣入
三十四 小便癥的常變辯證思維
三十五 煩躁癥的辨治及其概念
三十六 嘔吐癥的辨證及其治療
三十七 發熱癥的機理及其辨證
三十八 心下諸癥的概念及其辨治
第十章 脈法思辨
一 《傷寒論》的脈法特點辨析
二 《傷寒論》平脈辨證的幾個問題
三 《傷寒論》脈法辨證的幾個問題
四 《傷寒論》“反脈”的辨證意義
五 兼脈、脈部、脈勢的辨證意義
六 “脈浮數可發汗”的啓示
七 “脈微”的特殊涵義
八 “弱脈”的特殊涵義
九 辨脈法串解
十 “平脈法”串解
第十一章 治法思辨
一 通陽與溫陽
二 緩急治法及其意義
第十二章 方藥思辨
一 桂枝的體與用問題
二 杏仁的體與用問題
三 術、桂之治錶裏辨
四 麻黃功用之錶裏辨
五 芍藥的酸斂與苦泄問題
六 半夏瀉心湯的疑難問題
七 大柴鬍湯證的疑難問題
八 小青龍湯的加減用藥問題
九 無汗不得用桂枝之辨謬
十 麻黃的發汗亡陽問題
十一 麻黃的先煎去沫問題
十二 關於“方後注”的探析
十三 關於服藥時間的思考
十四 關於經方藥量的管見
第十三章 讀注思辨
一 運用經方貴在變通——讀《經方實驗錄》
二 黃元禦治傷寒學思想研討
三 《醫宗金鑒·訂正傷寒論注》評析
第十四章 臨床思辨
一 柴鬍加龍牡湯治驚厥案
二 柴鬍加龍牡湯治髒躁案
三 柴鬍加龍牡湯治視惑案
四 小柴鬍湯治婦人熱入血室案
五 吳茱萸湯治眩暈案(一)
六 吳茱萸湯治眩暈案(二)
七 吳茱萸湯治巔頂及口中冒涼氣案
八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治關節脫位案
九 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治虛脹案(一)
十 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治虛脹案(二)
十一 桃核承氣湯治便血案
十二 大青龍湯治空調病案
十三 五苓散治小便頻數案
十四 五苓散治尿床案
十五 五苓散治濕疹案
十六 四逆散加減治定期腰腹疼痛案
精彩書摘
《薑建國傷寒一得》:
按《本經》(《神農本草經》)的氣味理論,每味藥物既有氣又有味。大多時候是氣味並用,有時卻隻取其氣或其味。如麻杏甘石湯之石膏,既用其氣之寒以清熱,又用其昧之辛以透發,屬於氣味並用;而方中之麻黃則不然,因為此方主治肺熱,隻用其辛昧以宣肺止咳,非但不用其氣之溫,還需石膏之寒平抑其溫性。這種組方用藥配伍,稱之為捨氣取味或捨氣取用,半夏瀉心湯寒熱藥物的配伍就是如此。半夏瀉心湯的主旨就是瀉心消痞,方中除瞭君藥半夏辛開散結外,關鍵是乾薑與芩連的對藥配伍,即用乾薑之辛以開之,芩連之苦以降之,辛開苦降以瀉心消痞。換言之,半夏瀉心湯中乾薑與芩連,既不祛寒,亦非清熱,屬於捨氣取用配伍法。
其實捨氣取用法,非僅半夏瀉心湯,仲師的諸多方劑均體現瞭此種配伍特色。如《金匱要略》之大黃附子湯,原文雲:“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當以溫藥下之,大黃附子湯主之。”本證屬於寒結,故雲“當以溫藥下之”。方中附子、細辛,取其氣之溫以祛寒。而大黃則顯然屬於捨氣取用,即用其味苦以“下之”。因為若按“此寒也”之病而言,是斷然不能應用大黃的。關於捨氣取用法,先哲早有論述。丹波元堅就指齣方藥有“性”與“用”之彆,並解釋大黃附子湯雲:“大黃得附子、細辛,但有蕩滌之用,藉以逐寒實,是以附子、細辛取性,而大黃取用之意。”
……
前言/序言
薑建國傷寒一得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