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蜀疏稿校證

遊蜀疏稿校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吳棠 等 著,杜宏春 校
圖書標籤:
  • 蜀學
  • 遊記
  • 清代文獻
  • 校勘
  • 地方誌
  • 遊曆
  • 文化史
  • 古籍
  • 曆史地理
  • 四川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58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674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清史研究者、西南地方誌研究者

  《遊蜀疏稿校證》是一部具有極高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的著作,其內容反映的是同治八年(1869)至光緒二年(1876)間清政府治理西南邊疆各少數民族的羈縻與懷柔政策,內容涉及廣泛,資料翔實。全書五十萬字,作者三稿互證發現瞭原稿中的不少錯誤,對原稿材料之不足,用其他史料進行瞭補充,對研究中國西南民族彌足珍貴,填補瞭少數民族文字文獻對這一段曆史記録的空缺,彌補瞭漢文正史之不足。對研究清末我國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變遷,對中國近代史、民族關係史的研究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內容簡介

  《遊蜀疏稿校證》是四川總督吳棠會同時任成都將軍崇實、繼任成都將軍魁玉、四川提督鬍中和等,於同治八年(1869)至光緒二年(1876)間,嚮清廷奏報關於平定川、滇、黔交界處迴、苗、漢等民族民眾“動亂”,及處理川、黔等地教案的奏摺底稿,內容涉及廣泛,資料翔實,對於研究清末西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社會階層的變動,研究中國近代史、民族關係史,具有重要史料價值。本書以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製中心2005年影印齣版的國傢圖書館藏《遊蜀疏稿》手稿本(三冊七捲,內含146份摺件,約計14萬字)為底本,以中國第yi曆史檔案館藏《硃批奏摺》、《軍機處錄副奏摺》和“颱北故宮博物院”藏《軍機及宮中檔》以及“中央研究院”檔案館藏《總理衙門檔案》為校本,以硃批奏摺為準,並查照《上諭檔》和《清實錄》,采用對校、補正及略予考辨之法,逐件逐字對照,相互校勘,擇善而從。

作者簡介

  杜宏春,男,安徽省滁州市人,1965年9月生,文學博士,副教授。1981年9月—2004年7月,先後擔任安徽省明光市橋頭中學、古沛中學語文、曆史教師;2004年9月—2006年7月,負笈蘭州大學研究生院,攻讀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學位(提前畢業);2006年8月—2009年7月,入石河子大學中文係,教授古代漢語、古典文獻學;2009年9月,考取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院,攻讀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學位,2012年6月,順利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主持完成省部級、課題各1項,在研校級課題一項,作為主要參與人參加校級項目4項、省部級項目兩項;發錶學術論文20餘篇。著有《劉錦棠奏稿校證》(120萬字),2013年由中華書局齣版。

前言/序言

  杜宏春的博士學位論文《遊蜀疏稿校證》即將齣版,我作為他的博士生指導教師,其喜悅之情,絕不亞於自己著作的齣版。

  這是一部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著作,其內容反映的是同治八年(1869)至光緒二年(1876)間清政府治理西南邊疆各少數民族的羈縻與懷柔政策,記録瞭清政府鎮壓西南少數民族武裝起義的那一段曆史,對研究中國西南民族彌足珍貴,填補瞭少數民族文字文獻對這一段曆史記録的空缺,彌補瞭漢文正史之不足。對研究清末我國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變遷,對中國近代史、民族關係史的研究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他最初提交的博士論文提綱是《吳棠年譜》,全書預計一百二十萬字。此選題雖然很好,但篇幅過於冗長,不僅作者的工作量大,答辯委員會閱讀文字如此海量的學位論文,也壓力不小。因此,參與開題的教授們建議換篇幅稍小的選題,於是他選擇對收藏於國傢圖書館的《遊蜀疏稿》進行校證,作為其博士學位論文。

  雖然是臨時換選題,但僅過半年,他就提交瞭五十萬字的《遊蜀疏稿》校證初稿,校正瞭原稿中的不少錯誤,對原稿材料之不足,用其他史料進行瞭補充,因而比之原稿有瞭更高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論文送校外匿名評審時,得到瞭較好的評價。能取得如此優良的成績,與他平時的數據積纍、知識修養和勤奮是分不開的。

  杜宏春讀博期間的勤奮在中央民族大學古籍圈中是有口皆碑的。三年在讀期間,大部分時間都耗在瞭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國傢圖書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古籍部,他常常是第一個進館的人,也往往是最後一個離館的人。從中央民族大學到第一曆史檔案館約十公裏,在查閱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數據的那段時間,無論是寒鼕,或是酷暑,每天都風雨無阻。除悉數搜集收藏於北京的資料外,國內所能查閱的資料大部分他都已獲得,甚至通過網絡查詢並購買瞭收藏於我國颱灣的數百件與吳棠有關的史料。可以說目前與吳棠有關的學術史料占有量,他是最多、最權威的。

  對吳棠資料的收集,他已竭盡所能,幾次纍倒病危住院,原本健壯的身體,也落下瞭一身的疾病。更為感人的是他把傢人也動員來參與吳棠資料的收集。兒子在京外念大學,每到寒暑假,他都招兒子進京,一同到圖書館查抄吳棠史料,同樣每天往返於中央民族大學與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之間。其夫人也幫著做些力所能及的輔助工作。可以說他手中的數據凝結著全傢人的心血。

  我非常敬佩杜宏春博士勤奮、敬業、執著的精神。他對吳棠史料的關注始於碩士在讀期間,近十年來一直追而不棄,並立誌以研究吳棠為一生的事業目標。這種執著成就瞭他的成功。

  杜宏春博士與吳棠是同鄉人,吳棠在其故鄉是如雷貫耳的名人,因而,他早就萌生瞭研究吳棠的興趣。他從小耳濡目染瞭解瞭不少的奇聞軼事,對吳棠故鄉的風土人情及其相關資料的曆史背景有著深刻的認識,厚積薄發,校證工作纔會如此輕鬆自如,其校注本纔會如此有學術分量,其成果纔會“井噴”式地問世。

  祝杜宏春博士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是以為序。

  黃建明

  2014 年3 月


《巴山夜雨憶舊遊:川西風物誌》 本書是一部詳盡記錄川西地區曆史風貌、地理特徵、民俗文化與人文遺産的綜閤性著作。全書共分十二章,內容涵蓋瞭自古蜀地形成以來,巴蜀大地在地理變遷、政權更迭中所展現齣的獨特麵貌。 第一章:岷江源流與山脈形勝 本章深入探討瞭岷江的源頭、流經路綫及其對川西平原形成的關鍵作用。從岷山主峰的雪綫變遷到成都平原的衝積曆史,結閤現代地質學與古代水文記錄,勾勒齣川西地區“天府之國”的自然地理基礎。特彆關注瞭青城山脈與峨眉山脈的獨特地質結構,以及它們在區域氣候調節中的作用。 第二章:古蜀文明的興衰與遺跡 著重梳理瞭古蜀國的起源、發展及其神秘的消亡。通過對三星堆、金沙遺址齣土文物的考證,結閤《山海經》等古籍的隱晦記載,力圖還原一個輝煌而又充滿異域色彩的青銅文明。書中詳細記錄瞭近年考古發掘的重要發現,並對古蜀“重鬼神”的信仰體係進行瞭剖析。 第三章:蜀道難行:秦漢與交通的拓荒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本章聚焦於秦滅六國過程中所修築的早期棧道係統,特彆是褒斜道、金牛道的修建意義。分析瞭古代交通路綫對巴蜀與中原王朝政治經濟聯係的影響。收錄瞭大量漢唐詩人描繪蜀道艱險的詩篇,並結閤實地考察,對比瞭不同曆史時期道路的維護與變遷。 第四章:三國鼎立:成都的戰略地位 本書用相當篇幅論述瞭三國時期,成都(原名成都或益州)作為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核心地帶所扮演的角色。詳細介紹瞭諸葛亮治理益州的經濟、軍事舉措,如“休養生息”、“七擒孟獲”的意義。通過分析《三國誌》和相關史料,展現瞭諸葛亮在有限資源下如何維持一個割據政權長久運轉的政治智慧。 第五章:唐宋巴蜀的文化繁榮 唐代是川西文化藝術的黃金時期。本章重點介紹瞭李白、杜甫等偉大詩人與這片土地的淵源。杜甫“浣花草堂”的重建與影響,以及唐宋時期四川文學、書法、繪畫的獨特風格,如“宋代蜀派”的崛起。此外,還探討瞭唐代鹽鐵專營製度對地方經濟的深刻影響。 第六章:宋元之變:濛宋對峙與防禦體係 闡述瞭南宋抗濛時期,四川作為主戰場之一的軍事部署。川軍在釣魚城之戰中的英勇錶現被詳細記錄,分析瞭釣魚城奇跡對世界戰爭史的潛在影響。同時,也描述瞭濛古軍隊在入川過程中,對巴蜀地區造成的巨大破壞與隨後的重建工作。 第七章:明清巴蜀的社會結構與移民浪潮 明末清初,四川經曆瞭“張獻忠之亂”後的空前人口銳減,以及隨後“湖廣填四川”這一大規模移民運動。本章通過地方誌和族譜資料,細緻還原瞭移民的路綫、成分及其對重塑當代川渝地區文化認同、方言差異的影響。探討瞭移民文化與本土文化(如土著文化)的融閤與衝突。 第八章:川西的宗教信仰與民間習俗 本章深入川西的寺廟、道觀,考察瞭佛教禪宗、密宗(藏傳佛教傳入)以及道教在當地的傳播路徑。詳細記錄瞭當地特有的節慶活動,如祭祀蠶神的風俗、羌族地區的薩滿信仰殘餘,以及端午、中鞦等節日的地方性變體。 第九章:美食尋蹤:川菜的地理淵源 川菜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與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本章追溯瞭辣椒、花椒等調料傳入巴蜀的曆史,分析瞭盆地氣候如何促進瞭發酵食品和香料的使用。通過對“江湖菜”、“傢常菜”的分類,探討瞭地理環境、物産結構與地方口味的內在聯係。 第十至十二章:現代川西的城市變遷與非物質文化遺産 最後三章關注近現代的發展。第十章以成都、雅安、樂山等核心城市為例,分析瞭近代工業的引入和交通網絡(如成渝鐵路)的修建對區域經濟格局的重塑。第十一章側重於對川西地區尚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現狀,如蜀綉的傳承、皮影戲的衰微與復興。第十二章則對未來川西地區的文化旅遊發展提齣瞭基於曆史傳承的思考與展望。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景式的、多維度的川西曆史地理畫捲,其深度和廣度遠超一般的地方誌,是一部兼具學術嚴謹性與閱讀趣味性的通史性參考讀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手捧這本裝幀典雅的書籍,我仿佛被一股清幽的曆史氣息所包裹。雖然我從未接觸過所謂的“蜀地舊稿”,但書中的文字所展現齣的那種深沉的情感和對故土的眷戀,著實打動人心。作者的筆觸細膩,仿佛能透過紙張感受到那遠去的風聲和曆史的塵埃。尤其是在描摹那些山川景物時,那種“身臨其境”的感受讓人不禁遐想,一個飽經風霜的文人,是如何在異鄉的孤燈下,將滿腔的思緒化作筆下的墨痕。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它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文人命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細細品味那些看似平淡卻蘊含深意的詞句,感受那種跨越時空的共鳴。

评分

我欣賞這本書在語言運用上的那種古典的韻味和現代的清晰度的完美結閤。它既保留瞭傳統文言的凝練和意境,又通過現代的校注和梳理,使得晦澀之處變得易於理解,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卻又絲毫沒有流於淺薄。這種平衡拿捏得恰到好處,讓不同文化背景和閱讀經驗的讀者都能從中獲益。它像一座橋梁,連接瞭古老的智慧與當代讀者的心靈,使得那些塵封的篇章得以重新煥發光彩,真正做到瞭“古為今用”,讓曆史的低語重新在耳邊清晰可聞。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初讀時可能會覺得有些平緩,但隨著情節的深入,你會發現作者像一位技藝高超的匠人,不疾不徐地鋪陳著每一個細節。它不是那種一目十然、直白的敘事,而是需要讀者投入心神去體會的。那些關於人生際遇的感慨,關於世事變遷的無奈,都被巧妙地融入到看似日常的記述中。我尤其欣賞它對人物性格刻畫的層次感,即便是寥寥數語,也能勾勒齣一個鮮活、復雜的人物形象。讀完之後,我心中的那種迴味悠長,仿佛剛剛經曆瞭一場漫長而又深刻的旅程,讓人忍不住想再次翻閱,去捕捉那些初讀時可能遺漏的精妙之處。

评分

從排版和裝幀來看,這本書顯然是下足瞭功夫。紙張的質感溫潤,油墨的印刷清晰又不失古樸的味道,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有一種敬重感。這對於一本承載著曆史重量的作品來說,是極其重要的。這種對實體書的尊重,也反過來激勵讀者更加鄭重地對待書中的內容。我感受到瞭一種儀式感,仿佛不是在閱讀一本書,而是在修復一件被歲月侵蝕的文物。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閱讀體驗提升瞭一個檔次。即使是對內容尚未完全理解的地方,光是這種實體上的美好,也足以讓人心生歡喜,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探索其中的奧秘。

评分

這本書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展現齣瞭一種堅韌不拔的生命力。即便是麵對睏境和離散,文字中流露齣的依然是對生活本身的熱愛和對美學的執著追求。它不是一味的苦情,而是有一種“雖九死而無悔”的灑脫。這種氣質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我從中汲取到瞭一種內在的力量,明白無論環境如何變遷,堅守內心的信念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多麼重要。這種精神的洗禮,遠比單純獲取知識來得更有價值,它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