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聲名狼藉者的生活:福柯文選Ι》多角度、立體化地展現瞭福柯的思想全貌。
福柯是20世紀重要的思想傢,世界影響力大,在中國擁躉眾多。福柯提齣瞭著名的權力分析視角、譜係學研究方法和考古學方法,在對瘋癲、性、規訓的深入分析中,以極大的創造性揭示瞭主體、權力、知識之間的復雜三角關係,對20世紀整個人文學科研究産生瞭極其深刻而又廣泛的影響,甚至已經齣現瞭一門全新的福柯研究。
福柯的著作某種程度上是當代人文研究的經典著作。無論是文學研究、藝術、法律研究、政治研究、社會學、人類學,甚至建築設計學,都深深受到瞭福柯相關學說和分析的啓發。影響範圍廣。
結集文章自六十年代的文學研究到生前的最後一期訪談,多角度、立體化地展現福柯的思想全貌。
內容簡介
《聲名狼藉者的生活:福柯文選Ι》結集的文章主題是書寫,對瘋癲、文學、死亡……的書寫。書寫不僅是時間的耗費、死後的遊蕩,更是巨大的義務,在揭示的同時隱藏,在窮盡的同時設限,最終,在書寫中,在書寫與瘋癲、文學、死亡的交匯處,生命獲得某種繼續增殖的快樂。
作者簡介
福柯(1926—1984)是20世紀重要的思想傢之一。他在當代學院中的地位無人能及。福柯試圖嚮人們錶明,現代主體是如何在曆史過程中逐漸獲得今日的形象的。對現代主體所作的譜係學探究,使得西方的曆史和文化道路以一種我們不熟悉但又是令人驚異的方式鋪展開來。他的著作也由此對哲學、社會學、史學、文學、政治學、法學和藝術産生瞭深遠的影響,並且改變瞭這些學科的既定麵貌。
精彩書評
福柯的思想的力量和影響是令人驚訝的,同時也將是永恒的。
——愛德華·賽義德
福柯養成瞭一種十分優雅,有時甚至過分優雅的文風,他覺得自己肩負著維護法語語言規範的使命。
——莫裏斯·布朗肖
福柯的方法既帶有極端的科學辨彆力,又保持有對“科學”的極端的距離;這是對我們的知識傳統的*一次衝擊。
——羅蘭·巴特
米歇爾·福柯的 《詞與物》 就是關於不成熟的科學的——主要論述的是“生活、勞動和語言”。他談到一個時代的生物學、經濟學和哲學,談到自然史,分析瞭它們之前的財富和普遍語法。他對我們當代的人文科學進行瞭新的批判。該書在所有層麵上都具有重要意義。
——伊恩·哈金
如果福柯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傢,這是因為他齣於曆史之外的原因而利用瞭曆史:就像尼采所言,因為人們希望一個時代將要來臨,就反對這個時代,於是對這個時代産生影響。
——吉爾·德勒茲
福柯的文章寫得非常漂亮,其文本本身的運動變化就是對所述命題的絕好闡述。一方麵,螺鏇上升的結構頗具威力,但它不是那種巍峨的建築,而是遊移蜿蜒,迴環往復,沒有起源(也沒有巨變),不斷地展開,越來越儼然;另一方麵,縫隙中流淌著一股力量,滲透於社會、精神以至身體織成的整個孔狀大網,無往而不至地調節著權力技術。
——讓·鮑德裏亞
目錄
目 錄
編者前言:如何塑造主體/III
門檻與鑰匙/1
通往無限的語言/17
僭越序言/41
《聖安東尼的誘惑》後記/75
阿剋特翁的散文/107
空間的語言/133
外界思想/145
烏托邦身體/185
自述:言說在死後開始/199
《反俄狄浦斯》序言/215
逃逸的力量/223
皮埃爾·布列茲,穿越屏風/233
反懷舊/241
性的教官薩德/261
皮埃爾·裏維耶歸來/271
聲名狼藉者的生活/289
危險的個體/321
友誼作為生活方式/361
精彩書摘
空間的語言
編者按
本文原題為Le langage de l’espace,選自《談話與寫作》(Dits et écrits),第一捲,第407–412頁。原文發錶於1964年的《批評》(Critique)雜誌。60年代是福柯的“文學時期”,他對當代法國文學非常感興趣,寫瞭許多文學評論文章。他的文學關注的焦點之一就是語言。在許多文章中,他
都提到瞭文學語言的問題,語言不是一種再現和敘事,而是一種自我摺疊起事的空間,一種有厚度的存在空間。
書寫,多個世紀以來,一直和時間相一緻。敘事,不管是虛構的還是真實的,既不是這種(對時間之)歸屬的唯一形式,也不是其最本質的形式;它甚至有可能在那個看似最好地展現瞭書寫之深度和法則的運動中掩蓋瞭深度和法則。在這個點上,把書寫從敘事,從其綫性的秩序,從時間一緻性的巨大的句法遊戲中解放齣來,人們相信書寫的行動擺脫瞭它對時間的古老義務。事實上,時間的嚴格不是通過所寫的東西,而是在書寫的密集層次,在建構其獨一的非實體存在的東西中,將自身施加於書寫的。不論書寫是否嚮過去錶達自身,不論它是否服從年代學的秩序,不論它是否讓自身適用於對年代學的闡明,書寫都陷入瞭荷馬式輪迴的根本麯綫;那也是猶太預言之完成的根本麯綫。亞曆山大城,我們的誕生地,已經嚮所有的西方語言規定瞭這個圓環:書寫就是迴歸,是迴歸本源,是在原初的運動中再次捕獲自身;它將是每一個新的黎明。從中誕生瞭文學的延續至今日的神話功能,從中誕生瞭文學和古代的關係,從中誕生瞭文學賦予類比,賦予相同,賦予同一性之全部奇跡的特權:從中,首先誕生瞭一個指定其存在的重復的結構。
二十世紀或許是這樣的親密關係瓦解的時代。尼采的輪迴徹底地關閉瞭柏拉圖迴憶的麯綫,而喬伊斯關閉瞭荷馬敘事的麯綫。這並不迫使我們接受空間作為長久以來被忽視瞭的彆的可能性,而是揭示瞭語言是(或許成為瞭)一個空間的東西。在此,語言描述或穿越瞭空間的說法不再是本質的瞭。如果在今天的語言中,空間是讓隱喻最癡迷的東西,這不是說空間因此提供瞭唯一的依賴;但正是在空間中,語言從一開始就展開瞭,在自身上麵滑動,規定瞭它的選擇,描繪瞭它的形象和轉變。正是在空間中,語言傳送自身,正是在空間中,語言的存在自身“隱喻化”著。
裂隙,距離,中介,散布,斷裂和差異,這些不是今天的文學主題;今天的文學主題是語言在其中被給予我們並嚮我們到來的東西:讓語言言說的東西。語言沒有像言語的模式那樣從事物中移除這些維度以便恢復某種相似的東西。這些維度是事物和語言本身所共有的:一個盲點,在那裏,事物和詞語在讓它們走嚮其相遇點的運動中嚮我們到來。這個悖謬的“麯綫”,如此不同於荷馬的輪迴或諾言之完成的形式,暫時無疑是文學的不可思者。也就是說,讓文學在我們如今能夠閱讀它的文本中得以可能的東西。
羅傑·拉波特(Roger Laporte)的《監視》(La Veille) 緊緊地依附這個既沒有生氣又讓人敬畏的“領域”。它在這裏被指定為一場摺磨:一個危險,一次試用,一個有所示例但保持張裂的敞開,一種接近和一種疏遠。以這種方式強加其緊迫並立刻轉離的東西,不是語言。而是一個中性的主語,一個沒有麵孔的“它”,所有的語言都通過“它”而變得可能。書寫隻當“它”不在距離的絕對中迴撤的時候纔被給齣;但當它用其極端逼近的全部重量來威脅的時候,書寫就不可能瞭。在這個充滿危險的裂隙中,既沒有之間,也沒有法則,更沒有尺度(不再像荷爾德林的《恩培多剋勒》當中的那樣瞭 )。因為沒有什麼東西被給瞭齣來,隻有距離和守夜(la veille),守夜者守望的是尚未在那裏的白日。以一種開悟的但又絕對有所保留的方式,這個“它”宣告瞭語言在其中言說的保持監視的距離的那一過度的、不被度量的尺度。拉波特所詳細描述的作為一場過去之摺磨的經驗正是敘述它的語言被給齣的地方;它是一個褶子,在那裏,語言讓它從中嚮我們到來的空洞的距離翻倍,並在這個被語言,隻被語言,本然地監視著的距離的臨近中,將自身與自身分開。
在這個意義上,親近布朗肖的拉波特的作品,思考瞭文學的非思並通過一種語言的透明來接近它的存在,這種語言與其說尋求對它的結閤,不如說尋求對它的接收和招待。
一部亞當式的小說,《訴訟筆錄》(Le Procès-Verbal) ,也是一場監視,但這場監視是在郎朗白日之下。伸開四肢穿過“天空的對角綫”,亞當·波洛處在一個點上,其中,時間的某個方麵摺疊進瞭另一個方麵。在小說的開頭,他或許是最終關押他的監獄裏的一個逃亡者;或許他來自醫院,那傢醫院的黑漆、金屬和珍珠母貝就是他在結尾發現的。帶著整個世界作為她頭上的一個光圈攀爬嚮他的氣喘籲籲的老婦,在瘋狂的話語中,是文本開頭爬上他的廢棄房子的年輕女孩。在時間的這種重新摺疊中,誕生瞭一個空洞的空間,一個積澱著語言的尚未被命名的距離。這個距離乃是險峻本身,在它的頂峰,亞當·波洛就像查拉圖斯特拉一樣:他下降到世界,大海和城鎮上。當他爬迴到他的洞穴裏時,等待他的不是太陽的圓環,鷹和蛇的密不可分的敵人;而隻有髒兮兮的白鼠,他用小刀把白鼠撕開並把它扔到荊棘上,讓太陽把它烤透。亞當·波洛在一個獨一的意義上是一位先知;他不宣告時間;他談論這個把他和世界(一個“因被人觀看而從他腦中嚮他到來”的世界)分開,並通過他的話語之潮産生矛盾的距離;當世界嚮他迴流的時候,他就像一條逆流而遊的大魚,吞噬世界,並在一個不確定的、靜止的時間內,把它封閉地持守在一個收容所的臥房裏。在自身上麵被封閉起來的時間如今在柵欄和太陽的這個棋盤中重新分配自己。一個棋格或許就是語言的謎題。
剋勞德·奧利耶(Claude Ollier)的全部工作是對語言和事物所共有的空間進行調查;錶麵上,這樣的實踐讓一個單純凝視或閑逛的運動中被瓦解、恢復並加快的漫長而耐心的句子適應城鎮和鄉村的復雜空間。老實說,奧利耶的第一部小說,《場麵調度》(La Mise en scène) ,已經揭示瞭語言和空間之間的一種比描述或升華更加深刻的關係:在一個地圖上未標明的區域的空白圓圈中,敘事誕生瞭一個由事件所寓居並開墾的確切的空間,而描述事件的人發覺自己浸入其中,仿若迷失;因為敘事者擁有一個“復像”,這個“復像”本身並不在這同一個不存在的地方存在,他已被一係列和敘事者周圍編織的事件等同的真實的事件所殺死:如此以緻這個至今未被描述的空間隻能以一種凶殘的翻倍為代價纔得以命名、敘述和度量;空間通過一種廢除時間的“結巴”加入瞭語言。在《秩序的維持》(Le Maintien de l'ordre) 中,空間和語言一起誕生於凝視和復像之凝視之間的一種搖擺,凝視看見自身被窺視,而頑固、沉默的復像之凝視窺視著它並用一場持續追憶的遊戲讓窺視者驚訝。
《印度之夏》(Eté indien) 遵循著一個八邊形的結構。橫坐標軸是一輛從車篷頂部把風景的廣闊區域分成兩半的汽車;它是步行或乘車穿過城市的閑逛;它是電車和火車。在縱坐標軸上,有上爬,有金字塔的斜麵,有摩天大樓的電梯,有籠罩城市的全景視野。在這些垂直綫所打開的空間中,每一個閤成的運動展開:凝視在轉動,它投入城市的廣闊區域,仿佛在研究一份計劃;滑翔機隊將自身驅嚮海灣之外然後再次落嚮郊區。進而,這些運動中的一些被照片、固定視點和電影片段延長、反射、退迴、發齣或固定瞭。但一切都被跟隨它們,敘述它們或完成這些運動本身的眼睛所翻倍瞭。因為凝視絕不是中立的;它給齣瞭一個把事物留在它們所在的地方的印象;事實上,凝視“移動”它們,把它們從其深度和層次中實質地分離齣來,好讓它們進入一部尚不存在並且劇本尚未確定的電影的構成。這些“視野”不被決定的,而是被“選擇”的,它在不復存在的事物和尚未到來的電影之間,用語言形成瞭書的編織之情節。
在這個新的地方,被人察覺的東西拋棄瞭它的一緻性,將自身從自身中分離齣來,漂浮於一個空間,並且依照不太可能的組閤,獲得瞭分離它們又結閤它們的凝視,如此以緻它進入瞭這些組閤的內部,爬進瞭這個把它們的誕生地和它們的壓軸戲分開又統一起來的古怪的觸摸不到的距離。敘事者進入把它們帶迴到電影現實(製片人和作者)的飛行器,仿佛進入瞭這個細長的空間,並隨它,隨他的凝視所確立的脆弱的距離,一起消失瞭:飛機墜入瞭一道浪潮,這道浪潮包圍瞭這個“被移動”的空間中看到的一切事物,隻把“不被凝視”的紅花留在瞭如今平靜的完美錶麵和我們讀到的這個文本之外——這個文本是一個空間的漂浮的語言,它把自身連同其創造者一起吞噬瞭,但仍然並且永遠一直在所有這些不再有一個聲音來念齣它們的詞語中呈現。
這就是語言的權力:由空間織成的東西引齣瞭空間,通過一種原初的敞開給予自身空間並移動空間以把它帶迴到語言。但它再一次獻身於空間:如果不是在這個具有綫條和錶麵的就是紙頁的地方,如果不是在這個就是一本書的捲冊裏,它還能在何處漂浮並安置自身?米歇爾·布托(Michel Butor)已在多個場閤明確地錶達瞭這個如此可見以至於語言不加抗議就平常地包圍瞭它的空間的法則和悖論。《聖馬爾科的描述》(Description de San Marco) 並不試圖在語言中恢復能夠被目光所穿越的東西的建築模型。但它係統地,自動地,利用瞭附屬於石頭建築的所有語言空間:語言所恢復的在先的空間(壁畫所闡明的神聖文本),被立刻並物質地疊加於繪畫錶麵的空間(銘文和圖例),分析並描述教堂元素的在後的空間(書的評論和指南),有些意外地抓住我們的陷入詞語的鄰近和相關的空間(觀光遊客的反思),其目光轉嚮彆處的附近的空間(對話的片段)。這些空間有其固有的銘刻之位置:手捲,牆麵,書本,一個人用剪刀剪開的磁帶。而這三重的遊戲(長方形會堂,言語空間,及其書寫的位置)根據一個雙重的體係分配它的元素:通常的路綫(它本身是長方形會堂空間的混亂産物,是行人的閑逛和他目光的運動),以及布托把他的文本印在上麵的巨大的白紙所描繪的東西——在白紙上,詞語的條帶隻被詩節和專欄所展示的頁邊空白的法則所切斷。這樣的安排或許把我們帶迴到另一個空間,也就是攝影的空間……一個巨大的建築沿著長方形會堂的綫條,但絕對不同於其石頭和繪畫的空間——朝嚮它,依附它,穿透它的牆,打開它內部埋著的詞語的寶藏,把逃避它或轉離它的東西發齣的全部呢喃帶迴到它,讓言語空間的遊戲,在它同事物的格鬥中,帶著一種方法論的嚴格而湧現。
這裏的“描述”不是一種復製,而更多的是一種破譯:一絲不苟地承擔對這團亂糟糟的作為事物的各式各樣語言的清理,以便把每一種語言恢復到其自然的位置上並讓書成為一個白色的位置,在那裏,一切在描述之後可以找到銘寫的一個普遍的位置。而這,無疑,就是書的存在,就是文學的對象和位置。
前言/序言
如何塑造主體
汪民安
福柯廣為人知的三部著作《古典時代的瘋癲史》《詞與物》和《規訓與懲罰》講述的曆史時段大緻相同:基本上都是從文藝復興到十八九世紀的現代時期。但是這些曆史的主角不一樣。《古典時代的瘋癲史》講述的是瘋癲(瘋人)的曆史;《詞與物》講述的是人文科學的曆史;《規訓與懲罰》講述的是懲罰和監獄的曆史。這三個不相關的主題在同一個曆史維度內平行展開。為什麼要講述這些從未被人講過的沉默的曆史?就是為瞭探索一種“現代主體的譜係學”。因為,正是在瘋癲史、懲罰史和人文科學的曆史中,今天日漸清晰的人的形象和主體形象緩緩浮現。福柯以權力理論聞名於世,但是,他“研究的總的主題,不是權力,而是主體” 。[1]見本套書《主體與權力》一文.即,主體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說,曆史上到底齣現瞭多少種權力技術和知識來塑造主體?有多少種模式來塑造主體?歐洲兩韆多年的文化發明瞭哪些權力技術和權力/知識,從而塑造齣今天的主體和主體經驗?福柯的著作,就是對曆史中各種塑造主體的權力/知識模式的考究。總的來說,這樣的問題可以歸之於尼采式的道德譜係學的範疇,即現代人如何被塑造成型。但是,福柯無疑比尼采探討的領域更為寬廣、具體和細緻。
由於福柯探討的是主體的塑形,因此,隻有在和主體相關聯,隻有在鍛造主體的意義上,我們纔能理解福柯的權力和權力/知識。權力/知識是一個密不可分的對子:知識被權力生産齣來,隨即它又産生權力功能,從而進一步鞏固瞭權力。知識和權力構成管理和控製的兩位一體,對主體進行塑造成形。就權力/知識而言,福柯有時候將主體塑造的重心放在權力方麵,有時候又放在知識方麵。如果說,《詞與物》主要考察知識是如何塑造人,或者說,人是如何進入到知識的視野中,並成為知識的主體和客體,從而誕生瞭一門有關人的科學的;那麼,《規訓與懲罰》則主要討論的是權力是怎樣對人進行塑造和生産的:在此,人是如何被各種各樣的權力規訓機製所捕獲、鍛造和生産?而《古典時代的瘋癲史》中,則是知識和權力的閤為一體從而對瘋癲進行捕獲:權力製造齣關於瘋癲的知識,這種知識進一步加劇和鞏固瞭對瘋人的禁閉。這是福柯的權力/知識對主體的塑造。
無論是權力對主體的塑造還是知識對主體的塑造,它們的曆史經曆都以一種巴什拉爾所倡導的斷裂方式進行(這種斷裂在阿爾都塞對馬剋思的閱讀那裏也能看)。在《古典時代的瘋癲史》中,理性(人)對瘋癲的理解和處置不斷地齣現斷裂:在文藝復興時期,理性同瘋癲進行愉快的嬉戲;在古典時期,理性對瘋癲進行譴責和禁閉;在現代時期,理性對瘋癲進行治療和感化。同樣,在《規訓與懲罰》中,古典時期的懲罰是鎮壓和暴力,現代時期的懲罰是規訓和矯正;古典時期的懲罰意象是斷頭颱,現代時期的懲罰意象是環形監獄。在《詞與物》中,文藝復興時期的知識型是“相似”,古典時期的知識型是“再現”,而現代知識型的標誌是“人的誕生”。盡管瘋癲、懲罰和知識型這三個主題迥異,但是,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它們同時經曆瞭一個曆史性的變革,並且彼此之間遙相呼應:正是在這個時刻,在《詞與物》中,人進入到科學的視野中,作為勞動的、活著的、說話的人被政治經濟學、生物學和語文學所發現和捕捉:人既是知識的主體,也是知識的客體。一種現代的知識型齣現瞭,一種關於人的新觀念齣現瞭,人道主義也就此齣現瞭;那麼,在此刻,懲罰就不得不變得更溫和,歐洲野蠻的斷頭颱就不得不退齣舞颱,更為人道的監獄就一定會誕生;在此刻,對瘋人的嚴酷禁閉也遭到瞭譴責,更為“慈善”的精神病院齣現瞭,瘋癲不再被視作是需要懲罰的罪惡,而被看做是需要療救的疾病;在此刻,無論是罪犯還是瘋人,都重新被一種人道主義的目光所打量,同時也以一種人道主義的方式所處置。顯然,《詞與物》是《古典時代的瘋癲史》和《規訓與懲罰》的認識論前提。
無論是對待瘋癲還是對待罪犯,現在不再是壓製和消滅,而是改造和矯正。權力不是在抹去一種主體,而是創造齣一種主體。對主體的考察,存在著多種多樣的方式:在經濟學中,主體被置放在生産關係和經濟關係中;在語言學中,主體被置放在錶意關係中;而福柯的特殊之處在於,他將主體置放於權力關係中。主體不僅受到經濟和符號的支配,它還受到權力的支配。對權力的考察當然不是從福柯開始,但是,在福柯這裏,一種新權力支配模式齣現瞭,它針對的是人們熟悉的權力壓抑模式。壓抑模式幾乎是大多數政治理論的齣發點:在馬剋思及其龐大的左翼傳統那裏,是階級之間的壓製;在洛剋開創的自由主義傳統那裏,是政府對民眾的壓製;在弗洛伊德,以及試圖將弗洛伊德和馬剋思結閤在一起的馬爾庫塞和賴希那裏,是文明對性的壓製;甚至在尼采的信徒德勒茲那裏,也是社會編碼對欲望機器的壓製。事實上,統治—壓抑模式是諸多的政治理論長期信奉的原理,它的主要錶現就是司法模式 —— 政治—法律就是一個統治和壓製的主導機器。因此,20世紀以來各種反壓製的口號就是解放,就是對統治、政權和法律的義無反顧的顛覆。而福柯的權力理論,就是同形形色色的壓抑模式針鋒相對,用他的說法,就是要在政治理論中砍掉法律的頭顱。這種對政治—法律壓抑模式的質疑,其根本信念就是,權力不是令人窒息的壓製和抹殺,而是産齣、矯正和造就。權力在製造。
在《性史》第一捲《認知意誌》中,福柯直接將攻擊的矛頭指嚮壓製模式:在性的領域,壓製模式取得瞭廣泛的共識,但福柯還是挑釁性地指齣,性與其說是被壓製,不如說是被權力所造就和生産:與其說權力在到處追逐和捕獲性,不如說權力在到處滋生和産齣性。一旦將權力同壓製性的政治 — 法律進行剝離,或者說,一旦在政治法律之外談論權力,那麼,個體就不僅僅隻是被政治和法律的目光所緊緊地盯住,進而成為一個法律主體;相反,他還受製於各種各樣的遍布於社會毛細血管中的權力的鑄造。個體不僅僅被法律塑形,而且被權力塑形。因此,福柯的政治理論,絕對不會在國傢和社會的二分法傳統中齣沒。實際上,福柯認為政治理論長期以來高估瞭國傢的功能。國傢,尤其是現代國傢,實際上是並不那麼重要的一種神秘抽象。在他這裏,隻有充斥著各種權力配置的具體細微的社會機製 —— 他的曆史視野中,幾乎沒有統治性的國傢和政府,隻有無窮無盡的規訓和治理;幾乎沒有中心化的自上而下的權力的巨大壓迫,隻有遍布在社會中的無所不在的權力矯正;幾乎沒有兩個階級你死我活抗爭的宏大敘事,隻有四處湧現的權力及其如影隨形的抵抗。無計其數的細微的權力關係,取代瞭國傢和市民社會之間普遍性的抽象政治配方。對這些微末的而又無處不在的權力關係的耐心解剖,毫無疑問構成瞭福柯最引人注目的篇章。
這是福柯對十七八世紀以來的現代社會的分析。這些分析占據瞭他學術生涯的大部分時間。同時,這也是福柯整個譜係學構造中的兩個部分。《詞與物》和《臨床醫學的誕生》討論的是知識對人的建構,
聲名狼藉者的生活:福柯文選Ⅰ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比較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錶現作傢心靈世界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體裁,是文學的重要錶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錶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文學是屬於人文學科的學科分類之一,與哲學、@、法律、政治並駕於社會建築上層。它起源於人類的思維活動。最先齣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音樂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麵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纔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齣。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彆。
評分
☆☆☆☆☆
甲骨的書,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後期,當時紙尚未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材料,把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甲骨的書。石頭的書在古代,石頭也用來作書寫材料,甚至將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於石上。簡牘的書簡牘是對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的概稱。縑帛的書,縑帛是絲織物,輕軟平滑,易於著墨,幅的長短寬窄可以根據文字的多少來剪裁,而且可隨意摺疊或捲起,攜帶方便,可以彌補簡牘。古代寫本書在紙發明初期,紙書並未完全取代簡牘與縑帛圖書,而是三者並用。此外,還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圖書到現代的電子書。
評分
☆☆☆☆☆
不愧是京東中的經典,劉迪剋用瞭都說好
評分
☆☆☆☆☆
《烏托邦身體》和《危險的個體》是這本集子中我比較喜歡的,前者思考瞭身體作為一種烏托邦的可能性,後者關注一個現實性的問題:當殺人犯被請求精神鑒定的時候,法律與犯罪精神病學之間的博弈如何展開。相較而言,福柯針對巴塔耶、布朗肖等人的文學評論有點晦澀,或者說因為我不瞭解他們而有閱讀障礙。
評分
☆☆☆☆☆
買瞭倆單,京東滿200減100,收到自己喜歡的書。福柯書籍難得摺扣,很值得購買呢。還有一些思維與自我管理的書,首推吳軍老師的套書,他真的是一個時代的領航者,感恩受益。
評分
☆☆☆☆☆
還不錯,京東買書不二之選,有優惠券就更加優惠瞭。
評分
☆☆☆☆☆
《什麼是批判:福柯文選Ⅱ》的文章主題是關於批判,批判是在哲學周圍不斷成形、擴展、再生的,它指嚮一種未來哲學,或者暗示著取代所有哲學的可能。對福柯來說,批判的重要性在於:試圖弄清在何種條件下,可以使啓濛這個問題——即權力、真理與主體之間的關係問題——適用於任何曆史時刻。
評分
☆☆☆☆☆
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比較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錶現作傢心靈世界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體裁,是文學的重要錶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錶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文學是屬於人文學科的學科分類之一,與哲學、@、法律、政治並駕於社會建築上層。它起源於人類的思維活動。最先齣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音樂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麵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纔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齣。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彆。
評分
☆☆☆☆☆
好書,正品,值得細心研讀!包裝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