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讓曆史說話,讓文物說話。
傳承祖先成就和光榮
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
內容簡介
《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書中介紹瞭浙江省博物館的16件國寶級文物精品,是吳越文化的濃縮:以稻作文化為特徵的河姆渡文化、實證中華文明起源具有規模和水平的良渚文化、“春鞦五霸”之一的越國文化,“青瓷故鄉”的原始瓷和越窯、龍泉窯、南宋官窯等青瓷,都是聞名遐邇的經典藏品。以浙江佛塔齣土文物為基礎的浙江佛教藝術品、明清經濟史料和以古琴、“三雕一塑”“十裏紅妝”等為載體的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性藏品又為館藏錦上添花。
《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每件文物都有它稀有珍罕之處,都有它特定的曆史內涵和文化價值。這些藏品濃縮瞭浙江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瞭浙江古代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思想等領域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巨大貢獻。
作者簡介
陳平,浙江省博物館宣教部主任,文博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嚮為佛教文物考古研究。
內頁插圖
目錄
1.跨過原始藝術之門——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象牙蝶形器
2.盛放7000 年的漆藝之花——河姆渡文化硃漆木碗
3.刻在陶器上的畜牧史——河姆渡文化豬紋陶鉢
4.文明曙光下的治玉奇跡——良渚文化“玉琮王”
5.2400 多年前的音樂廳——春鞦伎樂銅屋
6.絕世名劍,古越之魂——戰國越王者旨於劍
7.韆年唐琴放清音——唐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
8.“佛螺髻發”,放大光明——五代? 吳越鎏金銀阿育王塔
9.祥龍端瑞寶,崇佛尚鎏金——唐五代鎏金銅釋迦牟尼說法像
10.小印經,鴻說法——五代? 吳越寶篋印陀羅尼經(乙醜本)
11.絕世妙技,彩塑典範——北宋彩塑泥菩薩立像
12.漆藝駢羅,名揚天下——北宋識文描金檀木經函(內外函)
13.闢雍取法賦吳興——元趙孟頫《吳興賦》
14.山水閤璧,百年傳奇——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剩山圖)
15.成就青瓷極緻之美——元龍泉窯青瓷舟形硯滴
16.十裏紅妝女兒夢——清末民初寜波“萬工轎”
精彩書摘
2400多年前的音樂廳——春鞦伎樂銅屋
名 稱: 伎樂銅屋
文物級彆: 一級
類 彆: 銅器
材 質: 銅
年 代: 春鞦(前770-前476年)
規 格: 通高17厘米,麵寬13厘米,進深11.5厘米。
推薦理由: 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座先秦時期的青銅房屋模型,是綜閤反映越人建築、生活、圖騰的青銅精品。
銅屋的造型、紋飾以及人物發式等,具有鮮明的越文化特色,可能是越人用於祭祀活動的宗廟建築,人稱“2400多年前的音樂廳”。
青銅是銅和锡的閤金,青銅器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已經成為一種人類文明成就的象徵。在全世界的青銅器當中,中國的青銅器製作精美,工藝高超,世人都公認代錶瞭世界青銅器的最高水平。
有這樣一件青銅器顯得格外獨特,它堪稱春鞦時期青銅器的巔峰之作,對我們瞭解當時的建築形態、人物形象、生活習俗、 祭祀儀式等也有重要意義,它就是浙江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的春鞦伎樂銅屋。在一同齣土的 17 件青銅器中,這座造型精緻巧妙、色澤瑩潤悅目的青銅房屋模型堪稱翹楚。
銅屋平麵為長方形,三開間,三進深。南麵敞開,無牆、門,立圓形明柱兩根。東西兩麵為長方格透空落地式立壁。北牆僅在中心部位開一小窗。四角攢尖頂,中央的八角柱上立一大尾鳩。屋下有 4 階。屋頂、後牆及 4 階均飾勾連迴紋,八角柱各麵飾 S 形勾連雲紋。室內跪坐 6 人,束發裸身,造型生動,各司其職 :二人雙手相交於小腹,應是樂伎 ;其他 4人或做吹笙狀,或做撫琴彈撥狀,或做執槌擊鼓狀,或做執棍擊築狀,當為樂師。伎樂銅屋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座先秦時期的青銅房屋模型,這種經過藝術加工的模型雖然未必能夠準確地反映民間住屋的具體形製,但透過它,多少能獲得一些當時建築的信息。銅屋中的奏樂人則反映瞭越人音樂生活的生動場景。銅屋八角柱上的大尾鳩還傳遞瞭越人精神生活的另一類信息,那就是越人對鳥的崇拜。伎樂銅屋所提供的多方麵的信息,使越人生活的畫麵變得十分豐滿和清晰。
冥器精巧,用途不明
1982 年 3 月,考古專傢在紹興市坡塘獅子山一座編號為 M306 的古墓中發現瞭這件伎樂銅屋。這座古墓是浙江省內首次發現的規模比較大的先秦時期的墓葬,年代為春鞦戰國時期。經過科學發掘,在這座古墓中先後齣土瞭銅器、金器、玉器等陪葬品共計 1244 件,可見這是一座規格很高的墓葬。而這些發掘齣來的文物,它們中的絕大多數,今天就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館。
其中這件伎樂銅屋外觀十分小巧,但製作工藝非常復雜。在這樣一座立體的小房屋裏麵,有形形色色的做工精巧的人、樂器,它們是怎麼組閤在一起的呢?現今比較權威的說法是古人運用瞭分鑄法加以製作而成。就是把屋頂、樂器、樂師等各個部件分開澆鑄完成以後,再鑄造銅屋的主體,最後用銅和锡作為焊接劑把它們焊接起來,這種工藝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非常瞭不起的。
這座銅屋,花這麼大力氣打理,到底要反映什麼?錶現什麼?
對此雖有多種解釋,但始終沒有一個公認的答案。一種意見認為,從所錶現的場景看,銅屋是一個戲颱,正麵無門無牆,可供觀看。
然而,如果是演戲,為何裏邊的人都是跽坐著的?坐著怎麼演戲?如果不是演戲,那麼從兩個女性人俑的吟唱狀態推斷,屋內有可能在進行著一場二重唱的演唱會。但這是什麼場閤下的錶演?為什麼這些人還都是裸體呢?目前都還不得而知。
從整座銅屋來看,屋頂有一根銅柱,柱上有一隻大尾鳩,這應是古代越國時期的圖騰。那麼,伎樂銅屋反映的會不會是古代越族的巫術活動呢?
從《越絕書》的記載來看,古代越地是有巫術場地和活動的,如“巫山者,越鬼扁神,巫之官也,死葬其上,去縣十三裏”。但由於資料缺乏,當年的巫術活動是不是有類似銅屋中的場景,尚無可靠證據加以證明。由於缺少相應的史料記載,墓中其他齣土物也找不到可做佐證的跡象,因而伎樂銅屋的作用至今還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
關於伎樂
眾多專傢在研究瞭伎樂銅屋後認為銅屋內的伎樂場麵還從側麵體現瞭中國古代文化一個特彆突齣的特點——禮樂製度。
說到禮樂製度,人們最先想到的必定是孔子。其實孔子並非禮樂製度的創始者,而是一個追隨者。孔子終生倡導的是周公所創立的禮樂製度,孔子曾錶示 :“鬱鬱文乎哉,吾從周。”孔子認為西周的“文”很繁榮,具有瞭發達的文化,他畢生贊揚、學習西周的文化。而西周的文化主要體現在禮和樂上麵,禮樂製度實際上成為西周文化的核心。
周公創立的禮樂製度相當復雜,但也可以用簡單的話做一些概括。那就是 :在不同的場閤,不同身份、等級的人要用不同的禮儀,即今天人們口中的“製度”和“行為規範”。同時,在這些禮儀中使用的音樂也有所不同,即不同身份的人使用的音樂也會不同,配閤著“製度”與“規範”的差異,作為錶現形式的現場音樂也會不同。比如,兩國的國君相見,在這種場閤下要演奏《大雅》中的麯子 ;如果是諸侯招待他國的使臣,那麼就要演奏《小雅》裏的麯子。不僅是演奏的音樂不同,就連演奏音樂的樂隊規模也不同。這方麵是有嚴格規定的,是一點都不能亂的。比如,天子的歌舞錶演隊的規模是 8 行,每行 8 人,共八八六十四人,這稱為“八佾”。難怪孔子在看到一位諸侯按照天子的禮樂製度使用瞭“八佾”後,認為這樣的做法亂瞭規矩,於是說道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這正是孔子口中的“禮崩樂壞”。
春鞦伎樂銅屋所反映齣來的這種樂隊陣形是不是完全符閤春鞦戰國時期禮樂製度的規定呢?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個問題很難搞清楚。原因在於我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搞清楚這座高等級墓葬的主人究竟是誰,也就無從判斷在當時製度下墓主人應該具有的樂隊規模。然而我們知道,紹興是古代越國的都城,盡管我們未必能夠從伎樂銅屋這樣一件國寶身上去瞭解很多中國古代禮樂製度的細節,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它身上發現很多越地文化的基因,如使用的樂器種類以及人們的生活裝扮等。
斷發文身
說到當時生活在越國的人們,他們的一些生活習慣、習俗,在當時北方中原地區的人們眼中可以用匪夷所思來形容。在這些習慣和習俗中,史籍描寫最多的就是“斷發文身”瞭。
什麼叫斷發?
簡單地說就是剪短頭發。我們知道古時的主流文化中,人們輕易是不剪頭發的,尤其是在成年後,他們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得毀傷”,剪頭發在當時是非常大的一件事情。但是越人就截然不同瞭,他們會剪短頭發,前額留著齊劉海,甚至還常常變換發型,這讓當時中原的漢人覺得很驚奇。莊子在《逍遙遊》裏“宋人販帽”的故事講瞭一個宋國的人來到越國販賣他的帽子,結果他發現越國的人都是短發,不戴帽子,結果帽子賣不齣去。故事諷刺瞭那些做事前不做調查,盲目行事的人,卻同時反映瞭越人斷發並且“不著冠”的傳統。
“文身”比較好理解,與我們今天所講的文身意思一緻,就是用帶有顔色的針刺入皮膚底層而在皮膚上製造一些圖案或字眼齣來,使身上帶有永久性花紋。越人的“文身”主要包括額頭上的“雕題”和上肢的“錯臂”,更有甚者全身上下都“文身”的,圖案多以龍和蛇為造型。雖然在伎樂銅屋中的樂師身上沒有明顯的“文身”,但是在與伎樂銅屋一同齣土的鳳鳥紋銅插座上,可以看到在四角跪著的人身上有清晰的“文身”。而紹興灕渚齣土的銅杖鐓上那最為經典的人像為“斷發文身”做瞭最集中的展示。
這些在當時人眼中極具“蠻夷”本色的裝扮被眾多的專傢解讀為越人適應環境的一種“僞裝”。古代的越人常年生活在河網縱橫的南方,這裏濕熱並且雨水豐沛,“陸事寡而水事重”。為瞭便於在這種潮濕多水的環境中生産和生活,他們將額前和兩鬢的頭發剪短,避免那些被汗水或者雨水打濕的頭發下垂且貼在眼睛上而影響視綫。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中,越人還經常“與魭鰐魚鱉為伍”,這時的“文身”還具有某種巫術的功能,讓水中各種惡龍和惡蟲不敢傷害他們。“斷發文身”這種風習,不僅有助於我們想象古代越人的形象,也幫助我們大緻瞭解瞭古代越人的生活環境以及由環境造就的生存方式。
鳥之圖騰
古人生活的自然環境對於古人始終有著深刻的影響,不僅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方式,還影響著他們的思考方式。圖騰崇拜就是古人思考方式的最好錶現之一,可以說是古人的思想再現。伎樂銅屋上就有越人的這種思想再現。
我們知道,古代的越人崇拜鳥,以鳥作為圖騰,經常把鳥作為至高無上的神物裝飾在器物上。在伎樂銅屋的屋頂上就裝飾著一隻簡樸的鳩鳥。很明顯,這和古代越人崇拜鳥有直接關係。古代越人相信鳥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可以飛行於人與天神之間,有溝通人與神的功能,因此往往有權杖的杖首立有鳥的形象。到瞭漢代時,頂端有鳩鳥的手杖甚至要由國傢政府頒發給老人,以此將敬老愛老製度化,弘揚敬老愛老的精神。
《後漢書 ? 禮儀誌》中記述 :
仲鞦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王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玉杖長尺,端以鳩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
鳩杖通常杖頂端立有鳩鳥,象徵著老人飲食如鳩,咽而不噎,這是一種健康祝福。所授之杖,是由皇帝所賜,故稱王杖,顯其身價。因此,史書中常稱鳩杖為王杖。
可見,古人將鳩杖視為尊貴、受人尊敬的象徵。迴頭審視伎樂銅屋的屋頂,上麵立的不正是這樣的一支鳩杖嗎?
也正是鳥能飛的這一特性,讓古人把很多生活中觀察到的、發生在天上的、自己不能解釋的事情與它結閤起來,認為是神鳥所為,更是加以崇拜。早在7000 年前,同樣生活在浙江的河姆渡人用雙鳥朝陽紋象牙蝶形器上的神鳥形象傳遞著這樣的信息。另外,鳥旺盛的生命力讓古人引申齣生殖、再生以及不死等含義,尤其是鳩鳥對子女一往情深,總是盡心養育照料 ;一經相配則終身不離不棄的這些習性和特點,與古人的倫理道德標準相吻閤,正中古人下懷。以上種種原因相互影響、結閤,讓鳥崇拜在中國古代長盛不衰。鳥既然具有如此眾多的“神性”,那麼伎樂銅屋屋頂上的立鳥是不是在告訴人們,屋內的音樂錶演和鳥的這些“神性”有關,和某種祭祀或者巫術有關呢?
鑄著鳩鳥形象的春鞦伎樂銅屋,造型精緻巧妙,色澤瑩潤悅目,當真是中國春鞦青銅器當中的精品。它包含著非常豐富的信息,把古越先民歌樂生活的風情形象而生動地傳給瞭後人。
越人歌起
據史料記載,中國從西周到春鞦戰國時期,民間流行鼓瑟、吹笙、彈琴等器樂演奏形式,那時還産生瞭《高山》和《流水》等名麯。在春鞦戰國還有大量記載音樂的文獻著作,如《詩經?小雅》中就記載 :“琴瑟擊鼓,以禦田祖。”而伎樂銅屋作為一種實物例證,齣現瞭琴、鼓、瑟等樂器,提供瞭古代越人音樂生活的形象資料,具有極高的曆史價值。
今天,時間過去瞭這麼久,我們要瞭解古代越人在音樂藝術方麵的成就,除瞭這件伎樂銅屋外還有什麼彆的特殊途徑嗎?有,那就是一首歌謠——《越人歌》。
關於《越人歌》有兩種說法。
其一,《越人歌》相傳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首譯詩,是一部翻譯作品。鄂君子皙泛舟河中,打槳的越地女子愛慕他,就用越語唱瞭一首歌,鄂君請人用楚語翻譯齣來,於是有瞭這首美麗的情詩。有人說,鄂君在聽懂瞭這首歌,明白瞭越女的心意之後,就迎娶瞭她。
其二,《越人歌》是一首中國古代使用壯侗族語言的古老民歌,公元前 528 年,楚國令尹鄂君子皙舉行舟遊盛會,盛會上,越人歌手為鄂君擁楫並歌唱。一位懂得楚語的越人給子皙翻譯道 :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濛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子皙被這真誠的歌聲感動,按照楚人的禮節,雙手扶瞭扶越人的雙肩,又莊重地把一幅綉滿美麗花紋的綢緞被麵披在他的身上。
由於這首《越人歌》是以兩種歌體、兩種文本並存傳世的,既有越語的漢語音譯,也有楚民歌體的漢語譯文 ;既是一首越歌原作,又是一首楚譯越歌。因此,曆代文人學者對《越人歌》的譯詩質量、藝術水平以及它對後來文學作品所産生的影響做瞭不可勝數的分析和評價,甚至有日本的學者嘗試采用馬來語來解讀。但由於《越人歌》采用的是當時越國的方言,所以解析難度非常大。未經翻譯的越人歌原詞為 32 字,翻譯成楚歌後變成瞭 54 字,在語法結構、音韻格律等方麵又有很多不同,因此《越人歌》的真正含義成瞭韆古難解之謎。
今天,人們來到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就可以在展現古代越國風土人情的展廳中,通過電腦互動的方式聆聽到用古語發音演唱的《越人歌》,不遠處陳列的就是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的伎樂銅屋。伎樂銅屋曆經歲月的洗禮,2500 多年紹興水土的潤澤,使它周身散發著如玉一般神秘的光芒。凝視著銅屋,耳畔隱約還能聽聞那忽隱忽現的《越人歌》,就好像這歌聲是從眼前的樂屋裏飄散齣來的。它們一同為人們展示著古代越國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
春鞦伎樂銅屋,一屋雖小,卻涵蓋瞭極為豐富的文化信息。它為我們研究春鞦戰國時期吳越地區的音樂、建築、信仰和社會活動等提供瞭寶貴的實物資料,當之無愧是一件珍貴的國寶。
……
前言/序言
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