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瀋從文的文學傳人
汪曾祺先生的代錶作之一
汪老生前親自編定
收錄他一生記旅行和談飲食的美文
絕版多年,精校精裝新版
內容簡介
《旅食與文化》是汪曾祺生前親自編定的一部散文集,主要收錄他一生記旅行和談飲食的美文。本書絕版多年,此為精校後新版。汪曾祺是瀋從文先生的學生,也是其文學的傳人,作品中蘊涵無限的生活熱情和雅緻的韻味。汪老也是性情中人,自然灑脫,喜歡旅行和美食,他曾感嘆:“活著多好呀!”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現當代作傢。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西南聯閤大學中文係,深受教寫作課的瀋從文的影響。1940年開始發錶小說。曾任中國作傢協會理事、顧問、北京劇協理事,在海內外齣版作品30餘部,代錶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京劇劇本《範進中舉》《沙傢浜》(主要編劇之一)。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
內頁插圖
目錄
題記
我的傢鄉
國子監
釣魚颱
午門憶舊
玉淵潭的傳說
翠湖心影
昆明的雨
泡茶館
跑警報
雲南茶花
滇遊新記
覓我遊蹤五十年
天山行色
湘行二記
旅途雜記
水母
猴王的羅曼史
嚴子陵釣颱
菏澤遊記
果園雜記
壩上
初訪福建
泰山片石
建文帝的下落
草木春鞦
香港的高樓和北京的大樹
香港的鳥
林肯的鼻子
懸空的人
美國短簡
美國女生
故鄉的食物
吃食和文學
口蘑
昆明食菌
鱖魚
宋朝人的吃喝
馬鈴薯
蘿蔔
五味
尋常茶話
煙賦
食豆飲水齋閑筆
韭菜花
精彩書摘
翠湖心影
1939年的夏天,我到昆明來考大學,寄住在青蓮街的同濟中學的宿捨裏,幾乎每天都要到翠湖。學校已經發瞭榜,還沒有開學,我們除瞭騎馬到黑龍潭、金殿,坐船到大觀樓,就是到翠湖圖書館去看書。這是我這一生去過次數最多的一個圖書館,也是印象極佳的一個圖書館。圖書館不大,形製有一點像一個道觀。非常安靜整潔。有一個側院,院裏種瞭好多盆白茶花。這些白茶花有時整天沒有一個人來看它,就隻是安安靜靜地欣然地開著。圖書館的管理員是一個妙人。他沒有準確的上下班時間。有時我們去得早瞭,他還沒有來,門沒有開,我們就在外麵等著。他來瞭,誰也不理,開瞭門,走進閱覽室,把壁上一個不走的掛鍾的時針“喀啦啦”一撥,撥到8點,這就上班瞭,開始藉書。這個圖書館的藏書室在樓上。樓闆上挖齣一個長方形的洞,從洞裏用繩子吊下一個長方形的木盤。藉書人開好藉書單—管理員把藉書單叫做“飛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紙片都叫做“飛子”,買米的發票、包裹單、汽車票,都叫“飛子”—這位管理員看一看,放在木盤裏,一拽旁邊的鈴鐺,“啷啷”,木盤就從洞裏吊上去瞭—上麵大概有個滑車。不一會,上麵拽一下鈴鐺,木盤又係瞭下來,你要的書來瞭。這種古老而有趣的藉書手續我以後再也沒有見過。這個小圖書館藏書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我們想看的書大都能夠藉到。過瞭兩三個小時,這位乾瘦而沉默的有點像陳老蓮畫齣來的古典的圖書管理員站起來,把壁上不走的掛鍾的時針“喀啦啦”一撥,撥到12點:下班!我們對他這種以意為之的計時方法完全沒有意見。因為我們沒有一定要看完的書,到這裏來隻是享受一點安靜。我們的看書,是沒有目的的,從《南詔國誌》到福爾摩斯,逮什麼看什麼。
翠湖圖書館現在還有麼?這位圖書管理員大概早已作古瞭。不知道為什麼,我會常常想起他來,並和我所認識的幾個孤獨、貧窮而有點怪癖的小知識分子的印象摻和在一起,越來越鮮明。總有一天這個人物的形象會齣現在我的小說裏的。
翠湖的好處是建築物少。我最怕風景區擠滿瞭亭颱樓閣。除瞭翠湖圖書館,有一簇洋房,是法國人開的翠湖飯店。這所飯店似乎是終年空著的。大門雖開著,但我從未見過有人進去,不論是中國人還是法國人。此外,大路之東,有幾間黑瓦硃欄的平房,狹長的,按形製似應該叫做“軒”。也許裏麵是有一方題作什麼軒的橫匾的,但是我記不得瞭。也許根本沒有。軒裏有一陣曾有人賣過麵點,大概因為生意不好,停歇瞭。軒內空蕩蕩的,沒有桌椅。隻在廊下有一個賣“糠蝦”的老婆婆。“糠蝦”是隻有皮殼沒有肉的小蝦。曬乾瞭,賣給遊人喂魚。花極少的錢,便可從老婆婆手裏買半碗,一把一把撒在水裏,一尺多長的紅魚就很興奮地遊過來,搶食水麵的糠蝦,唼喋有聲。糠蝦喂完,人魚俱散,軒中又是空蕩蕩的,剩下老婆婆一個人寂然地坐在那裏。
路東伸進湖水,有一個半島。半島上有一個兩層的樓閣。閣上是個茶館。茶館的地勢很好,四麵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閣子上喝茶,很涼快。這傢茶館,夏天,是到瞭晚上還賣茶的(昆明的茶館都是這樣,收市很晚),我們有時會一直坐到10點多鍾。茶館賣蓋碗茶,還賣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裝在一個白鐵敲成的方碟子裏,昆明的茶館計賬的方法有點特彆:瓜子、花生,都是一個價錢,按碟算。喝完瞭茶,“收茶錢!”堂倌走過來,數一數碟子,就報齣個錢數。我們的同學有時臨窗飲茶,嗑完一碟瓜子,隨手把鐵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進瞭水裏。堂倌算賬,還是照碟算。這些堂倌們晚上清點時,自然會發現碟子少瞭,並且也一定會知道這些碟子上哪裏去瞭。但是從來沒有一次收茶錢時因此和顧客吵起來過;並且在提著大銅壺用“鳳凰三點頭”手法為客人續水時也從不拿眼睛“賊”著客人。把瓜子碟扔進水裏,自然是不大道德。不過堂倌不那麼斤斤計較的風度卻是很可佩服的。
除瞭到昆明圖書館看書、喝茶,我們更多的時候是到翠湖去“窮遛”。這“窮遛”有兩層意思,一是不名一錢地遛,一是無窮無盡地遛。“園日涉以成趣”,我們遛翠湖沒有個夠的時候,尤其是晚上,踏著斑駁的月光樹影,可以在湖裏一遛遛好幾圈。一麵走,一麵海闊天空,高談闊論。我們那時都是二十歲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話要說,可說,我們都說瞭些什麼呢?我現在一句都記不得瞭!
我是1946年離開昆明的。一彆翠湖,已經三十八年瞭,時間過得真快!
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
前言/序言
自序
“旅食”作為詞語始見於杜甫詩。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
騎驢十三載,
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
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
到處潛悲辛。
我沒有杜甫那樣的悲辛,這裏的“旅食”隻是說旅行和吃食。
我是喜歡旅行的,但是近年腳力漸漸不濟。人老先從腿上老。六十歲時就有年輕人說我走路提不起腳後跟。七十歲生日作詩抒懷,有句雲:
悠悠七十猶耽酒,
唯覺登山步履遲。
七十以後有相邀至外邊走走,我即聲明:“遇山而止,逢高不上”瞭。前年重到雁蕩,我就不能再登觀音閣,隻是在山下平地上看看,走走。即使司馬光的見道之言:“登山品有道,徐行則不躓”也不能奉行。甚矣吾衰也!歲數不饒人,不服老是不行的。
老瞭,胃口就差。有人說裝瞭假牙,吃東西就不香瞭。有人不以為然,說:好吃不好吃,決定於舌上的味蕾,與牙無關。但是剝食螃蟹,哢嚓一聲咬下半個心裏美蘿蔔,總不那麼利落,那麼痛快瞭。雖然前幾年在福建雲霄吃血蚶。我還是興緻勃勃,吃瞭的空殼在麵前堆成一座小山,但這樣時候不多矣。因為這裏那裏有點故障,醫生就囑咐這也不許吃、那也不許吃,立瞭很多戒律。肝不好,白酒已經戒斷。膽不好,不讓吃油炸的東西。前幾月做瞭一次“食道照影”,壞瞭!食道有一小靜脈麯張,醫生命令不許吃硬東西,怕碰破麯張部分流血,連烙餅也不能吃,吃蘋果要攪碎成糜。這可怎麼活呢?不過,幸好還有“世界第一”的豆腐,我還是能鼓搗齣一桌豆腐席來的,不怕!
捨伍德·安德生的《小城畸人》記一老作傢,“他的軀體是老瞭,不再有多大用處瞭,但他身體內有些東西卻是全然年輕的”。我希望我能像這位老作傢,童心常綠。我還寫一點東西,還能陸陸續續地寫更多的東西,這本《旅食與文化》會逐年加進一點東西。
活著多好呀。我寫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覺得:活著多好呀!
《匠心獨運:非遺技藝的時代迴響》 導語: 在喧囂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常為科技的飛速發展而驚嘆,卻也可能在不經意間忽視瞭那些承載著曆史溫度與民族智慧的古老技藝。它們如同時間的沉澱,在指尖與心火間流傳,默默地訴說著屬於中華民族的獨特故事。本書《匠心獨運:非遺技藝的時代迴響》並非要追溯宏大的曆史敘事,亦非探尋遙遠的異域風情,而是將目光聚焦於這片土地上,那些曆經歲月洗禮,依然閃耀著生命光芒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非遺)項目。我們將一同走近那些堅守在一綫的手藝人,感受他們對傳統的敬畏,對技藝的癡迷,以及在時代變遷中,他們如何讓古老的技藝煥發新生。 第一章:指尖上的乾坤——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 本章我們將深入探索那些以精湛手工技藝為核心的非遺項目。例如,在中國南方,溫婉的水鄉絲綢,從養蠶、繅絲到織造、印染,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幾代人的經驗與巧思。我們將會介紹一位年過古稀的織錦老匠,他如何用一生守護著傢族傳承下來的提花織機,以及如何在他的一雙布滿老繭的手中,讓古老的圖案重新煥發生機。他會講述關於絲綫的溫度,關於色彩的哲學,以及在日復一日的重復中,他對“慢”的理解。 在北方,粗獷而細膩的泥塑藝術,從捏、揉、雕、刻到彩繪,賦予瞭冰冷的泥土以鮮活的生命。我們將采訪一位年輕的泥塑傳承人,他如何在他祖輩的技法基礎上,融入現代的審美觀念和錶現手法,讓那些承載著民間故事的泥塑形象,在當代社會中引起年輕人的共鳴。他會分享他在尋找靈感時,如何從街頭巷尾的孩童嬉戲,到古老戲麯的扮相,再到現代動漫的元素中汲取養分,並將其巧妙地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 此外,本章還會觸及剪紙、木雕、漆器、陶瓷等多種傳統工藝。我們將不僅僅停留在技藝的展示,更會深入探討這些技藝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密碼,以及當代匠人在麵臨市場壓力、材料變化、以及社會觀念轉變時,所做齣的努力與探索。他們如何在保留核心技藝的同時,根據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和審美需求,對産品進行改良與創新?他們是否在追求經濟效益與文化傳承之間找到瞭平衡點?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故事,展現傳統工藝在時代浪潮中不屈的生命力。 第二章:口傳心授的智慧——戲麯、麯藝與傳統錶演藝術的生命力 本章將把焦點轉嚮以聲音、錶演和敘事為主要載體的非遺項目。古老的戲麯,如京劇、昆麯、越劇等,它們不僅僅是舞颱上的錶演,更是中華民族情感、曆史與道德觀念的載體。我們將走進一座古老的戲麯社,探訪一位年輕的青衣演員。她會分享她在練功房裏日復一日的壓腿、唱念、做打,以及她在模仿師父的身段和情感時,所體會的“身傳”的重要性。她還會講述她在排練新劇目時,如何與導演、編劇、作麯傢一起,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賦予經典角色新的生命力。 麯藝,作為一種更貼近百姓生活的錶演形式,如相聲、評書、鼓麯等,以其獨特的幽默、智慧和敘事技巧,贏得瞭無數觀眾的喜愛。我們將采訪一位年近花甲的相聲演員,他會分享他在舞颱生涯中,如何從老一輩藝術傢那裏汲取營養,學習“說、學、逗、唱”的真諦。他還會談到,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讓傳統的相聲語言和包袱,依然能夠打動當下的觀眾,並在其中融入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和思考。 此外,本章還會涉及各地獨特的民歌、舞蹈、以及一些瀕臨失傳的傳統說唱藝術。我們將關注那些在民間默默堅守的傳承人,他們可能沒有專業的舞颱,沒有豐厚的報酬,但他們用自己的熱情和聲音,守護著一方水土的文化記憶。他們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找到自己的聽眾?他們如何麵對年輕一代對新興娛樂方式的追捧?我們試圖通過這些故事,展現傳統錶演藝術在現代社會的生存睏境與突圍之路。 第三章:生活的印記——傳統節日、民俗與生活方式的演變 本章將視角轉嚮那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非遺項目,它們是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組成部分,也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紐帶。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鞦等,不僅僅是簡單的休假,它們背後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生活儀式。我們將跟隨一個傢庭,記錄他們如何遵循古老的習俗,準備年夜飯,掃墓祭祖,包粽子,賞月。但同時,我們也會觀察到,在現代生活節奏的影響下,這些傳統節日是如何被賦予新的意義,或者在形式上做齣一些調整。例如,年輕人如何將傳統節日與旅遊、社交媒體結閤起來? 民俗活動,如廟會、婚喪嫁娶的習俗、以及一些地方性的祭祀活動,它們是社區凝聚力的體現,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我們將深入一個正在舉辦傳統廟會的古鎮,感受那裏熱鬧的氛圍,品嘗特色的地方小吃,觀看傳統的戲麯錶演和民間雜耍。我們將采訪廟會組織者,瞭解他們在籌備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以及他們如何平衡商業利益與文化原真性。 此外,本章還會探討一些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非遺,如傳統中醫的養生理念、古老的烹飪技法、以及一些地方性的傳統服飾和建築風格。我們將關注這些非遺如何適應現代生活的需求,或者在現代科技的助力下,煥發齣新的活力。例如,傳統中藥如何與現代醫學相結閤,産生新的治療方案?古老的烹飪技法如何通過現代化的烹飪設備,得以更廣泛的傳播?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故事,展現非遺與現代生活並非割裂,而是可以相互融閤,共同發展。 第四章:非遺的新生——創新思維與時代融閤 本章將重點關注那些在非遺傳承過程中,積極擁抱創新,並取得顯著成效的案例。我們將介紹一些將傳統非遺元素與現代設計、科技、甚至是藝術裝置相結閤的項目。例如,一位年輕的設計師,如何將傳統的紮染技藝運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創造齣既有民族特色又符閤潮流的服飾。她會分享她如何從自然界中尋找色彩靈感,如何通過現代化的染色技術,保證染色的牢固性和環保性。 我們還會關注一些利用互聯網平颱進行非遺傳播和銷售的實踐。例如,一些非遺手藝人如何通過短視頻平颱,展示他們的製作過程,吸引粉絲,並建立自己的綫上銷售渠道。他們會分享他們在內容創作、用戶互動、以及如何將粉絲轉化為消費者的經驗。 本章還會探討一些非遺與旅遊産業的融閤。例如,一些古老的村落,如何通過發展非遺旅遊,吸引遊客,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並在此過程中,保護和傳承非遺。我們將采訪一位非遺旅遊的開發者,他會講述他如何規劃旅遊綫路,設計體驗項目,並如何讓遊客在體驗非遺的同時,深刻理解其文化價值。 最後,我們將迴歸到非遺傳承的本質,強調創新並非是對傳統的顛覆,而是基於對傳統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之上的發展。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充滿活力的案例,展現非遺在現代社會中無限的可能性,以及它為我們的生活所帶來的獨特價值。 結語: 《匠心獨運:非遺技藝的時代迴響》並非一本冷冰冰的學術著作,而是一部關於熱愛、關於堅守、關於智慧的生動寫照。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引發更多人對非遺的關注,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以及對那些默默奉獻的手藝人的敬意。因為,在這些古老的技藝中,蘊藏著我們民族的根脈,閃耀著我們民族的智慧,也昭示著我們民族的未來。讓我們一同走進這些“匠心獨運”的故事,感受非遺在時代洪流中,那獨屬於中華民族的澎湃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