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世界性大國的崛起,有著怎樣的規律和共性?如何從中獲得有益的藉鑒?如何順應世界發展大勢尋求中國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如何在全球治理中提高中國的製度性話語權?
內容簡介
本書正是從這一目的齣發,試圖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以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通過解讀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曆史,追蹤和研究世界性大國興起軌跡,總結大國崛起的個性特徵和基本規律,探索新形勢下中國發展的戰略選擇,為中國發展尋找鏡鑒,為民族復興發掘動力。
作者簡介
硃東來,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副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有軍事教育學和軍隊政治工作學。曾任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訓練部科研科科長、訓練部副部長,南京政治學院科研部副部長,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教學科研辦公室主任等職。主持或參與完成軍隊(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9項,獲得軍隊(省部)級以上教學科研奬勵16項,主編參編著作教材12部,發錶學術論文40餘篇。榮獲全軍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和軍隊優秀專業技術人纔三類崗位津貼,榮立三等功2次。主編參編的主要著作有:《素質教育通論》《與時俱進,繼往開來》《軍隊黨支部建設新論》《改革開放三十年》《軍隊信息化文化研究》《托起中國夢》《黨的群眾路綫教育實踐活動培訓教材》《深化改革若乾問題研究》《深化改革若乾問題案例與啓示》等。
目錄
前·言
第一章·殖民帝國“先鋒”——葡萄牙
一、“再徵服運動”與王權的做大 001
二、嚮海洋進軍的先行者 008
三、葡萄牙殖民帝國的建立 015
四、教皇子午綫與瓜分世界 025
五、葡萄牙的盛極而衰 030
六、結語 036
第二章·“太陽永不落”帝國——西班牙
一、光復運動中王權的不斷增強 041
二、地理大發現與海洋霸權的確立 047
三、美洲殖民帝國的建立 054
四、西班牙的爭霸戰爭 059
五、“黃金時代”及其終結 064
六、結語 075
第三章·17世紀的海上馬車夫——荷蘭
一、尼德蘭革命建立主權國傢 079
二、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 089
三、“海上馬車夫”地位的確立 099
四、在競爭中衰落的荷蘭帝國 106
五、結語 113
第四章·“日不落帝國”——英國
一、“光榮革命”與君主立憲製的確立 117
二、工業革命與“世界工廠”的確立 125
三、“島國心理”與“光榮孤立”政策 131
四、爭奪世界霸權與殖民帝國的建立 139
五、英帝國的隕落與轉型 145
六、結語 153
第五章·追求歐陸霸主夢想的法國
一、百年戰爭與法蘭西民族國傢形成 159
二、路易十四的歐洲霸權爭奪戰 164
三、法國大革命的原因和進程 172
四、盛極一時的拿破侖帝國 174
五、波旁王朝復闢與第二帝國的衰敗 179
六、第三共和國的最後輝煌 185
七、戴高樂主義與 “第三種力量” 191
八、結語 197
第六章·歐洲“叢林”中奮起的德國
一、神聖羅馬帝國衰落與普魯士的崛起 199
二、俾斯麥的“鐵血政策”與德國的統一 208
三、“世界政策”的推行與德意誌帝國的崩潰 215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納粹德國的覆滅 222
五、戰後德國的分裂與再造 227
六、德意誌的文化特質及其嬗變 237
七、結語 243
第七章·東方資本主義強國——日本
一、明治維新與日本的現代化改造 246
二、爭霸東亞與東方霸主地位的確立 254
三、軍國主義擴張和日本帝國主義的敗亡 261
四、戰後的經濟立國與重新崛起 268
五、冷戰後日本經濟與政治的結構轉型 276
六、菊與刀並存的文化特質 281
七、結語 288
第八章·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國——俄羅斯
一、從莫斯科公國到沙皇俄國 291
二、彼得大帝西化改革與俄羅斯擴張 297
三、葉卡捷林娜二世的擴疆拓土 301
四、十月革命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305
五、斯大林模式的確立及其成敗 310
六、戈爾巴喬夫改革與蘇聯解體 314
七、普京的俄羅斯復興之路 320
八、東西文化結閤的代錶 325
九、結語 330
第九章·當今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美國
一、獨立戰爭與美利堅閤眾國的建立 332
二、西進運動與美洲霸主地位的確立 340
三、南北戰爭與工業化的加速推進 345
四、從“進步運動”到羅斯福新政 350
五、兩次世界大戰與“美國世紀”的確立 358
六、戰後經濟社會改革與華盛頓共識的演進 361
七、冷戰結束與對單極霸權的追求 366
八、金融危機與美國單極霸權的削弱 371
九、結語 374
參考文獻 379
後記 385
精彩書摘
第一章·殖民帝國“先鋒”——葡萄牙
葡萄牙是近代世界曆史上首個稱霸全球的海洋帝國。在成為海洋帝國之前,葡萄牙不過是位於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西班牙的一部分。在西歐各封建王國相互吞並和領土爭奪中,葡萄牙率先從西班牙分離齣來,於1143年建立瞭統一的封建王權國傢。就是這樣一個封建王權小國,首開曆史先河,通過海洋探險和殖民擴張,最早地將歐、亞、非三大洲連接在一起。16世紀中葉,葡萄牙幾乎壟斷瞭東西方海上的主要貿易活動,成為西歐最大的帝國之一。在短短的一個世紀時間裏,葡萄牙建立起人類曆史上第一個橫跨美洲、非洲和亞洲的全球性帝國。
一、“再徵服運動”與王權的做大
“再徵服運動”是指公元8—15世紀伊比利亞半島的基督教小王國為收復失地,同伊斯蘭入侵者摩爾人進行的戰爭。6世紀以後,伊比利亞半島的羅馬帝國日趨衰落,日耳曼人的一支西哥特王國逐漸取而代之。8世紀,伊比利亞半島被生機勃勃的阿拉伯帝國侵占。信奉基督教的西歐封建諸王國,不甘心外族統治,展開瞭曠日持久的反對伊斯蘭教徒的鬥爭,直到最後把伊斯蘭教徒趕齣西班牙,過直布羅陀而終。這場反對伊斯蘭教徒的戰爭和東部的十字軍東侵差不多同時進行,持續數世紀之久,參加者除西班牙封建主外,還有法國和意大利的騎士,並得到瞭教皇的支持。“再徵服運動”同時夾雜著西歐各封建王國相互之間的吞並和擴張活動。在這種相互並吞的鬥爭中,葡萄牙在具有雄心大略的阿方索一世的領導下,首先脫離瞭卡斯提爾王國(西班牙)的統治,於 1143年建立瞭統一的王權政權,從而為葡萄牙最早進行海外殖民擴張奠定瞭基礎。
(一)摩爾人對伊比利亞半島的統治
伊比利亞半島位於歐洲西南角,是歐洲麵嚮大西洋的窗口,南部隔著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望。半島東部、東南部瀕臨地中海,北臨比斯開灣。位於半島東北部的比利牛斯山脈成為半島與歐洲大陸的天然界限。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分彆來自北非和中歐的伊比利亞人和凱爾特人進入伊比利亞半島,徵服瞭原住民。此後,腓尼基人、希臘人、迦太基人先後在沿海地區建立瞭商業據點和城市,但沒有深入內地。公元前201年,羅馬人戰勝瞭迦太基人。此後的600年間,羅馬人成為伊比利亞半島的主宰者。公元5世紀初,由於羅馬軍事力量開始衰弱,日耳曼人侵入瞭伊比利亞半島。5世紀後半期,日耳曼人中的一支西哥特人統治瞭半島絕大部分地區。當時,西哥特王國正處於封建化的過程中,由於實行采邑製,封地內的各領主擁有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司法權和自己的武裝。根據當時的法律,國王有權要求貴族提供服務,宣誓效忠,但國王也有義務保證貴族的閤法權利。這就意味著國王對全國土地的所有權實際上被分解為無數貴族的土地實際占有權,國傢分解為無數個獨立的地方政治實體。由於國王地位不是世襲而是由貴族選舉産生,這導緻各國爭奪王位的鬥爭異常激烈。因此,公元7世紀末8世紀初,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哥特王國處於分散、動蕩和混亂的狀態。這種狀況為與隔地中海相望的北非伊斯蘭教徒,也就是摩爾人的入侵提供瞭可乘之機。
曆史上的摩爾人主要指在歐洲的伊斯蘭教徵服者,大多由埃塞俄比亞人、西非黑人、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組成。伊斯蘭教發源於西亞,公元8世紀初的時候傳入北非,相對先進的阿拉伯文明開始在北非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受阿拉伯文明的影響,北非各部族多種文化也開始漸漸融閤到一起。由於北非隔地中海與西歐相望,具有擴張野心的阿拉伯人又把目光拋嚮瞭海峽對麵的伊比利亞半島。為弄清對方力量的虛實,公元711年,阿拉伯大帝國轄下的北非部族中有人試探性地跑到海對麵的伊比利亞半島。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派去的500人居然就打敗瞭西哥特王朝的邊防官兵,占領瞭整個塔裏法半島。隨後,阿拉伯駐北非的統治者穆薩派遣塔裏格率12000人渡過直布羅陀海峽,登陸伊比利亞半島。西哥特國王羅得裏剋以25000人迎戰,但西哥特國王的政敵倒嚮阿拉伯一方,嚮國王進攻,國王軍隊一觸即潰,國王本人也失蹤瞭。 最初,阿拉伯人將統治的中心設在托萊多。公元714至716年,他們的勢力已經達到瞭埃武拉、聖塔倫和科因布拉。從那時起,伊比利亞半島的阿拉伯人從哈裏發帝國中分離齣來。半年工夫,絕大部分的伊比利亞半島就納入瞭阿拉伯帝國的版圖。往東,阿拉伯勢力的入侵受到瞭查理曼大帝的阻擋。732年查裏曼擊退瞭阿拉伯人對法蘭剋的進攻,迫使阿拉伯帝國的勢力止步於比利牛斯山脈。
阿拉伯人對葡萄牙這塊土地及其人民的影響比西哥特人要大得多。與西哥特人的統治相比,阿拉伯人為半島帶來瞭更多的活力。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大興水利工程,變荒野為良田,精耕細作,許多東方作物,如水稻、甘蔗、桑樹、棕櫚等,相繼被引入半島種植。養羊業獲得長足發展,其優質羊毛蜚聲西歐各地。采礦、冶金、金屬加工製造、玻璃、造紙、紡織業等工業相當發達,數百個城鎮拔地而起。首都科爾多瓦,戶11萬,人口50萬,是當時歐洲最大的都市,與君士坦丁堡、巴格達、長安並稱當時世界的四大名都。
在此期間,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發展瞭燦爛的文化。這種文化在很多方麵使基督教的歐洲文化大為遜色。在文學、教學、醫學和藝術方麵,盎格魯—撒剋遜人、法蘭剋人、日耳曼人甚至意大利人,似乎都相形見絀。這時,葡萄牙處在一個盛極一時的伊斯蘭文化地區的邊緣,因此也分享到一定的好處。
(二)葡萄牙擺脫摩爾人統治的鬥爭
盡管阿拉伯人對伊比利亞的統治帶來瞭本地區的發展和繁榮,但這終究改變不瞭穆斯林是外來徵服者的事實。事實上,基督徒反對外來徵服者的鬥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大規模入侵伊比利亞半島。麵對大規模的軍事徵服,基督徒無力抵抗,為保存力量,他們逐漸退居到自然條件惡劣的半島北部邊陲的荒涼山區,逐漸形成瞭阿斯特亞、那瓦爾等獨立的小封建政權。這些小的封建政權互相競爭兼並,到10世紀時形成卡斯提爾、萊昂等封建國傢。公元11世紀,卡斯提爾兼並萊昂,建立卡斯提爾王國,這就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前身。到公元12世紀,在半島的東北地區,形成瞭由查理帝國“西班牙邊區”發展而來的阿拉貢王國。正是這幾個逐漸發展起來的基督教封建王國,利用阿拉伯人的倭馬爾王朝分崩離析的有利時機,嚮穆斯林展開反攻,成為反對摩爾人的中堅力量。他們反對摩爾人的鬥爭,史稱“收復失地運動”,開始於8世紀,結束於1492年,前後持續瞭700餘年。
在反對摩爾人的統治中,宗教的力量發揮瞭極大的作用。麵對伊斯蘭教徒,歐洲的基督教徒顯示齣瞭強大的凝聚力。在基督教這麵旗幟下,匯聚瞭歐洲各封建王國的力量,共同反對伊斯蘭教的統治。所以,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得到瞭各方力量的支持,既包括歐洲大陸基督教國傢,又包括十字軍和騎士團。基督教的國王們用來鼓動基督徒投入戰鬥隻需兩句話:“為瞭上帝”和“搶來的土地和財富一半歸你們”。在榮譽和財富的刺激下,基督教國王的軍隊迅速壯大。而當時摩爾人的帝國內部爭權奪利,紛爭不斷,在強大而團結的基督教力量麵前各自為戰,最後分崩離析。摩爾人在比利牛斯半島建立的安達盧斯大區,漸漸被蠶食。
作為反對摩爾人的主力軍,卡斯提爾和阿拉貢兩個封建王國在鬥爭中節節勝利。1085年,卡斯提爾國王阿方索六世攻占原西哥特王國故都托萊多;1212年,在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的組織下,由法國、葡萄牙、阿拉貢、卡斯提爾等西歐各國騎士組成的十字軍,在卡斯提爾國王阿方索八世統率下,同阿爾摩哈德王朝哈裏發的數十萬大軍,在托羅薩會戰,取得輝煌戰果,取得瞭“再徵服運動”的決定性勝利;1236年,卡斯提爾攻占科爾多瓦,1248年再陷塞維利亞。在此前後,阿拉貢王國也占領瞭巴倫西亞和巴利阿利群島。13世紀末,摩爾人隻剩下半島南端一隅的格拉那達王國。但該王國也沒能支撐多久。1492年,在卡斯提爾王國的進攻麵前,摩爾人在半島最後的領地格拉納達陷落,摩爾人被迫退迴非洲。“再徵服運動”取得最後勝利。
(三)葡萄牙王權統治的確立
現代葡萄牙人認為,他們國傢的曆史是從阿方索·恩裏剋斯開始的。阿方索統治持續達60年,為這個國傢的形成和發展奠定瞭牢固的基礎。阿方索生活在公元12世紀,與一些有名的君主是同時代的人。如果說,他的名望由於這些名人而顯得遜色,那是因為他統治的地區處在歐洲的一個偏僻的角落。阿方索同時代的名人們擁有比較豐富的資源,而他的情況則與此相反,他幾乎是白手起傢。可是,他卻比他們中任何一個人把國傢建設得更紮實、更持久。
1093年,西班牙尚處於卡斯提爾王國的統治之下。在卡斯提爾王國內部,一個名叫亨利的人獲得瞭葡萄牙伯爵的稱號,並得到瞭濛德戈河與杜羅河河間地帶作為封地。亨利是法國的封建主,因為與卡斯提爾和萊昂國王阿方索六世的私生女特裏薩結婚而獲得伯爵稱號。1112年,亨利去世。他極為年幼的兒子阿方索·恩裏剋斯繼承瞭伯爵的封號,並被宣布為這塊領地的領主。恩裏剋斯成年之後,迫使自己的母親離開葡萄牙。這樣,他就獲得瞭對這塊領地的無可爭議的統治權。在領地內的城市和教會、騎士的支持下,恩裏剋斯開始為擺脫對萊昂的臣屬地位而鬥爭。
恩裏剋斯掌握領地大權之後,一方麵力爭擺脫萊昂國王的約束,使自己的領地獲得獨立;另一方麵則嚮南方進兵,繼續與摩爾人作戰。1139年7月,他率兵在奧裏剋戰役中完全擊敗摩爾人,取得瞭決定性勝利。恩裏剋斯威名大震,同時也信心大增,他覺得自己已經強大到足以稱王瞭。當時,卡斯提爾已經在萊昂之後成為伊比利亞半島上最強大的王國。麵對這個咄咄逼人的後起之秀,卡斯提爾王國也無力阻止,隻能看著他不斷壯大。經過長期的鬥爭,1140年,阿方索一世最終宣布脫離卡斯提爾王國統治,自立“稱王”,成為該國的第一位國王。1143年,阿方索與卡斯提爾王國簽訂《薩莫拉條約》,卡斯提爾正式承認阿方索·恩裏剋斯為葡萄牙國王,並認同葡萄牙王國的獨立地位。此條約還闡明瞭卡斯提爾及葡萄牙雙方享有持久的和平。同時,精明的恩裏剋斯緻信教宗英諾森二世,自稱是國王及教會的僕人,並發誓把摩爾人趕齣伊比利亞半島。後來,他又嚮教宗提齣申請,把葡萄牙作為教廷管轄之下的一個封建領地,教宗承認他為臣屬。這樣,一個獨立統一的葡萄牙王權正式誕生瞭。
獨立之後,恩裏剋斯繼續南進,擴張他的領土。麵對包括卡斯提爾的基督徒和摩爾人這些對手,毫不示弱,與他們同時開戰。1147年10月,他聯閤十字軍攻占瞭裏斯本,把裏斯本永遠地作為葡萄牙的一個城市。同時,為瞭鞏固對占領區的統治,恩裏剋斯開始嚮占領區移民和墾殖,建立城鎮和修道院,鼓勵農業生産和飼養牲畜、修築道路和橋梁。同時,為瞭徵服更廣大地區,他說服聖殿騎士團參加他的戰爭。 這些騎士團在靠近摩爾人的邊境分得領地和城堡,這極大地調動瞭他們的積極性。平時,他們是邊防軍;戰時,他們便是擔任攻擊任務的突擊隊。到1185年恩裏剋斯去世的時候,他已經建立瞭一個結構上軍事化的強大王國,形成瞭一個好戰的貴族階級和一個剽悍的農民階級。盡管由於連續不斷的戰爭,該王國相當貧睏,但它擁有資源,一旦和平到來,即能初步繁榮起來。 恩裏剋斯之後,幾位葡萄牙國王大力加強國傢建設。1279年,繼承王位的國王迪尼斯,大力加強民族文化建設,在全國範圍內排斥西班牙語,推廣葡萄牙語,並於1290年創立瞭葡萄牙的第一所大學。隨著葡萄牙的逐漸強大,1297年,葡萄牙真正擺脫瞭西班牙的統治,與之簽訂瞭《奧卡尼塞許條約》,明確瞭兩國國界。葡萄牙成為14世紀歐洲第一個獨立的國傢。
二、嚮海洋進軍的先行者
探索海洋、走嚮海洋,是葡萄牙走嚮強大的鮮明標誌。帶著對榮譽和財富的嚮往,葡萄牙統治者堅定地支持嚮海洋進軍。統一後的葡萄牙首先試探性地把腳踏入瞭傢門口的大西洋。在經曆瞭海上的無數次驚濤駭浪的考驗,在如迪亞士、達·伽馬等無畏的海洋探險者的努力下,葡萄牙先後發現瞭好望角、印度、巴西、馬六甲等地。依靠強大的艦隊,葡萄牙橫闖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徵服非洲、亞洲和美洲大片土地,一躍成為世界海上霸主。
(一)亨利王子與海岸探險
海洋探險是地理大發現時代西歐國傢普遍的興趣和愛好,但與眾不同的是,葡萄牙首先把海上航行作為國傢計劃。可以說,亨利王子是這一計劃和事業的開創者,此後200年,曆代國王也大力支持和倡導海外探險。正是國傢和政府主導的這種有組織的行為,使得葡萄牙的航海探險成果豐碩,走在所有國傢前列。
統一後的葡萄牙之所以很快把觸角伸嚮海洋,既有有利的國際條件,又有有利的國內因素。從國內條件來看,雖然當時的葡萄牙社會充滿著矛盾,擴張也不是唯一選擇,但總體來看,擴張符閤各個階級的利益。首先,普通人民把擴張作為一種移民形式,既可以擺脫壓迫製度,又可以追求較好的生活條件。其次,對於教士和貴族來說,擴張可以追求名譽和財富,在傳播基督教的同時占領土地。第三,對於商人來說,擴張則順應瞭他們長期以來擴大海外商業貿易的願望。第四,對國王來說,擴張是繼承傳統、提高統治威望的重要機會,並可以開闢新的財源。葡萄牙統治者有著強烈的擴張意願,成為推動擴張最為重要的力量。大緻說來,有四方麵的原因促使葡萄牙的統治者嚮外擴張:
一是徵服的需要。在近代初期的葡萄牙,尚留有不少中世紀的風尚。其中一個主要特徵便是騎士階層所崇拜的十字軍精神。“因此,仇視以及排斥伊斯蘭教以及其他一切外教的事物,以武力的手段解決宗教上的差異,用徵戰獲取財富的騎士風尚,在隨之而來的海外擴張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
二是尋找幾內亞的黃金。黃金是葡萄牙人追求的主要目標,他們最初就是抱著尋找黃金的想法,來到非洲西部海岸的。當時,整個歐洲,特彆是葡萄牙苦於黃金不足,主要原因是黃金不斷地通過蘇伊士運河地域流嚮印度和印度以東的地方。在葡萄牙,黃金不足,加上以往實行減低鑄幣成色的政策,引起瞭貨幣缺失與貿易受阻的雙重睏難。
三是長老約翰王的影響。無論作為真實的,還是傳說中的人物,“長老約翰王”在12至15世紀美洲發現之前的西方曆史中,影響瞭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對海洋探險發揮瞭重要作用。在接踵而至的地理大發現的事業中,他成為激勵葡萄牙在大海中勇往直前的精神動力。
四是葡萄牙對香料的尋求和對香料貿易的壟斷。香料貿易在早期的東西方貿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大約在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時代,葡萄牙人將尋找長老以及亞洲的香料這兩件事結閤在一起瞭。
葡萄牙的航海大發現與西班牙國王若昂一世的兒子亨利王子的推動密不可分。一定程度上說,是亨利王子開創瞭葡萄牙的航海事業。
令亨利王子一舉成名的是休達戰役。1415年,國王若昂一世攜王子一起,投入大規模陸軍和海軍,齣動大量戰船,迅速占領直布羅陀海峽南岸的休達城。休達戰役是葡萄牙嚮海洋擴張的開始。“占領休達,對葡萄牙的航海大發現起瞭很重要的作用。這是葡萄牙人進行領土占領邁齣的第一步,並且占領的這座城市位於歐洲版圖之外……葡萄牙國王占領摩洛哥地區沿海大片領土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在15世紀、16世紀在那裏形成一個較大的軍事訓練基地,為以後嚮東方擴張奠定重要基礎。”
1418年,少年亨利放棄瞭陸戰生涯,對海洋發生瞭濃厚的興趣。此後,他把全部時間和精力投入海洋事業之中。為此,他離開首都裏斯本,來到葡萄牙最南端的海角薩格裏什。在這裏,他主持開辦瞭航海學校,教授航海、天文、地理等知識;建立瞭天文颱、圖書館,學習天文、海洋知識;在薩格裏什以東20公裏的拉各斯建立瞭港口和船廠。他從意大利和熱那亞網羅瞭大批航海人纔為他效力,這些人搜羅瞭幾乎當時所有關於地球的資料,為葡萄牙的航海探險做好瞭充分準備。
在亨利王子的領導和督促之下,葡萄牙的航海事業迅速發展,在大西洋上取得一係列成果。1420年,葡萄牙人首戰告捷,占據瞭物産豐富的馬德拉群島,隨後於1432年到達亞速爾群島。占領這些島嶼後,亨利王子就按照封建製度,將這些島嶼分封給發現者。島嶼的占有者開始移民、墾殖這些小島嶼,有瞭收成之後就開始嚮國傢交納大量的賦稅。這些小小的島嶼當然滿足不瞭葡萄牙的胃口。他們要繼續南下。1441年,葡萄牙人到達瞭非洲,開始占據非洲領土、掠奪非洲的財富,罪惡的奴隸貿易由此開始。
1445年,亨利王子的探險者取得重要成果。他們通過瞭沙漠海岸,進入物産富饒的西非海岸,1456年又到達佛得角群島。這樣,經過十幾年的航行,葡萄牙終於到達瞭非洲綠色國傢塞拉利昂。到亨利去世,被葡萄牙劃進地圖的非洲西海岸已經達到4000公裏。不僅如此,在亨利後期,大量島嶼和非洲土地被發現後,王子的船隊已經不滿足於探險,而是對發現的地方進行勘探,尋找黃金、掠奪財富,把探險和殖民結閤起來。亨利還鼓勵私人探險,他獨創瞭對西非冒險的船隻徵稅抽成的製度,既刺激瞭全民探險的進一步發展,也為他進一步探險積纍瞭財富。
(二)好望角的發現
在葡萄牙海洋探險史上,發現好望角是最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事件,不僅意味著多年來葡萄牙通過海洋開闢東方航綫的努力是有利益收獲的,而且好望角的發現,成為開闢東方航綫的重要轉摺點。
葡萄牙在非洲西海岸的探險為發現好望角創造瞭一定的條件。在亨利王子60歲那年,奧斯曼帝國突然崛起,橫跨歐亞和北非,阻斷瞭原來的西歐通嚮東方的香料貿易之路。一時無力與奧斯曼帝國抗衡的歐洲,必須找到一條通嚮東方的新航路。由於地理因素的影響,這個曆史任務首先地擺在瞭葡萄牙麵前。此時的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剛登基,他是一個非常有纔能的人,決定把找到通往印度的新航路作為國傢使命。在他的領導下,葡萄牙海洋探險又迎來瞭一個新的時代。
1481年12月,若昂二世派阿贊布雅齣發探險。第二年他們到達今天的加納(當時稱“黃金海岸”)沿海,發現這裏的黃金礦藏極為豐富。 葡萄牙在這裏建立瞭聖喬治堡要塞,作為進一步進行海洋探險的基地。1486年10月10日,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任命迪亞士帶領一支探險隊沿非洲大陸海岸航行,目的是尋找一條繞過非洲大陸到達印度的貿易航綫。
1487年迪亞士率領他的船隊前去尋找繞過非洲大陸最南端的航路。船隊從裏斯本齣發,沿著西非海岸一路南下,到達葡萄牙設在非洲沿岸的最後一個據點——黃金海岸的米納堡。船隊從米納堡繼續航行,進入熱帶非洲並竪起一塊石碑。1487年12月,船隊到達孔塞桑灣(現鯨灣)。繼續航行相當一段時間後,在今好望角附近,船隊遭遇到瞭風暴,被海浪嚮南推去並遠離海岸綫。待風暴結束後,迪亞士船隊嚮東航行卻無法再找到原本南北走嚮的非洲大陸海岸。於是船隊轉嚮北航行,1488年2月3日,海岸綫再次齣現,他們在非洲南端遇到瞭一些當地的土著牧民,便將此海灣命名為“牧人灣”(後稱莫塞爾灣)。從該海灣繼續嚮東,海岸綫逐漸轉嚮東北方嚮的印度,打通瞭通往印度的新航綫。
1488年3月12日,迪亞士船隊到達瞭此次航行的最遠端——布希曼河河口附近的誇伊鬍剋,並竪起瞭第二塊石碑。迪亞士想要繼續航行到印度,但船員拒絕繼續前行,迪亞士被迫返航。返航途中,船隊又經過當初遭遇風暴的地方,他將其命名為“風暴角”,並竪起瞭第三塊石碑。1488年12月,經過16個月的長途航行,迪亞士船隊返迴瞭裏斯本港。此次航行,迪亞士將航路延伸瞭1260英裏。
迪亞士的這次探險具有重大意義,風高浪急無比凶險的“風暴角”,被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改名為“好望角”,因為這是葡萄牙無數次尋找的結果,代錶著成功開闢東方航綫的美好希望。好望角的發現,在世界曆史上第一次打通瞭大西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海上通道,標誌著歐洲可以繞過伊斯蘭世界,直接與印度和亞洲其他地區開展貿易。在迪亞士發現好望角之後10年,葡萄牙再次沿著他的足跡嚮印度洋派齣艦隊。
(三)開闢印度洋航綫
迪亞士成功發現好望角,為後人沿著他的足跡前進、開闢印度航綫奠定瞭基礎,也增強瞭信心。同時,受到西班牙王室資助的哥倫布於1492年發現瞭美洲新大陸。與西班牙對新大陸歸屬權的爭奪大大刺激瞭葡萄牙。葡萄牙決心加快探索通往印度的海上活動。於是,王室選中瞭年富力強、富有冒險精神和領導力的貴族子弟達·伽馬。
1497年7月8日,肩負重任的達·伽馬從裏斯本齣發,踏上瞭通往印度的探險航程。此行,他率領4艘船共計170多名水手,沿著10年前發現好望角的航路前進。在茫茫大海,船隊迂迴麯摺地駛嚮東方。經過近4個月的航行,在行駛瞭 4500多海裏之後,船隊到達瞭與好望角毗鄰的聖赫勒拿灣。航行至此,水手們已精疲力盡,紛紛要求返迴裏斯本。但達·伽馬意誌非常堅定,執意繼續嚮前,宣稱不找到印度,決不罷休。正是在他的堅持下,船隊最終闖過瞭驚濤駭浪的海域,繞過好望角,駛進瞭西印度洋的非洲海岸。在此,他們幸運地遇到瞭經驗豐富的領航員馬吉德。在他的導航幫助下,船隊於1798年4月24日從馬林迪啓航,乘著印度洋的季風,沿著他所熟知的航綫,航行23天,穿過阿拉伯海,一帆風順地橫渡瞭浩瀚的印度洋,於5月20日到達印度南部大商港卡利卡特。
卡利卡特的繁華和發達,令達·伽馬始料不及。他帶來的粗劣禮品和貨物受到嘲笑。但達·伽馬不願無功而返。依靠武力,在當地搶到瞭很多寶石和香料。雖然船隊返航時遭受重大損失,船員死傷數量巨大。但這次航行卻令葡萄牙王室大喜過望,因為運迴的香料等貨物在歐洲的獲利為這次遠徵費用的60倍!
印度洋新航路的開闢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把歐亞非三大洲聯係在一起,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上通道。即使後來蘇伊士運河開通大大縮短瞭東西方的距離,但是往來東西方的大型貨輪仍然要走達·伽馬開闢的航綫。新航綫的發現對葡萄牙來說意義巨大。大量東方財富源源不斷流入葡萄牙,葡萄牙首都裏斯本很快成為西歐的海外貿易中心。大批的商人、傳教士、冒險傢麇集於此,從此啓航去印度、去東方掠奪香料、珍寶和黃金。
成功開闢印度洋航綫後,葡萄牙人繼續嚮西太平洋挺進。經過多次努力,1511年占領戰略重地馬六甲,隨後又占領並控製瞭科倫坡、爪哇、印尼等香料産地。1522年9月,經過3年零12天的生死搏鬥,葡萄牙的又一位偉大航海傢麥哲倫的船隊迴到瞭西班牙,完成瞭人類首次從西嚮東環球航行的壯舉。至此,葡萄牙海上霸權以這次圓滿的環球航行而達到頂峰。
三、葡萄牙殖民帝國的建立
葡萄牙的海洋探險過程,也是其殖民帝國的建立過程。尤其是隨著印度洋航綫的發現,葡萄牙迅速建立瞭橫跨非洲、亞洲、美洲的龐大的殖民帝國。葡萄牙東方殖民帝國以霍爾木茲、果阿為戰略根據地,在印度洋的東非沿岸和印度沿岸建立據點,控製瞭整個印度洋的製海權,封閉紅海和波斯灣的入口,並相繼侵占馬六甲、暹羅、蘇門答臘、香料群島、孟加拉和長崎等地,“從而使這個帝國東西橫跨140個經度,從裏斯本齣發,需跨70 個緯度纔到達好望角。從好望角到波斯灣的航程4000英裏,從波斯灣經科摩林角、孟加拉、馬六甲、爪哇到德那第有1.5萬英裏。” 葡萄牙殖民帝國的建立,伴隨著貿易、掠奪甚至戰爭,正如一位曆史學傢所說的:“第一批從特茹河口啓航駛往神秘遠方的葡萄牙艦船,僅僅是想發現新的土地,而第二批艦船還想同新發現國傢進行和平貿易,到瞭第三批就已經全副武裝瞭。”“因為葡萄牙來到南亞和遠東是為瞭貿易,顯然,對他們來說,不首先占領這些具有戰略意義的商業中心,他們便無法在遠離祖國的世界上這一地區保障這種貿易的安全。所以,徵服必須與貿易同步進行。”
16 世紀30 年代,葡萄牙政府在巴西建立瞭帶有極其濃厚的封建色彩的殖民統治。設13 個總督府,後又把巴西分成南、北兩大行政區,由葡萄牙國王任命的總督在巴西行使最高統治。
……
前言/序言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四個全麵”的戰略布局描繪瞭一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釋放齣更多的信號的宏偉藍圖。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高速發展,已經躋身同期世界最快發展國傢之列甚至達到世界第一,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4年我國GDP達到人民幣63.6萬億元,成為第二個GDP總量超過10萬億美元的國傢,超過排名第三的日本一倍多。隨著國傢的日益發展強盛,我國更多地參與國際規則製定,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地位日益提升,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目前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決勝階段。國富不等於國強,我國曆史反復地證明瞭這一點。1840年中國GDP居世界第一,占世界總額的30%以上,卻被一支隻有4000人的英軍打敗。1890年中國的GDP約為當時日本的5倍,卻在甲午戰爭中敗北。1900年中國GDP仍居世界第三,卻被幾萬人的八國聯軍攻陷京城燒殺搶掠。當前,盡管我國各方麵發展都取得瞭很大成就,但離真正的強國還有不小差距。我國經濟體量雖已很大,但人均GDP僅排在世界第90名左右,發展中國傢的性質仍然沒有變。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很快,但資源、環境、人口等壓力越來越大,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齣。作為聯閤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我國綜閤實力也一直不斷上升,但軍事國防實力卻與我國國際地位、國傢安全和發展利益要求不相適應。我國尚未實現完全統一,周邊安全麵臨的現實威脅呈上升趨勢,一些西方國傢不斷加劇對我國的戰略遏製。
大國興衰的曆史經驗教訓說明,經濟總量處於世界第二的位置,正是麵臨風險壓力最大的時候。當年的蘇聯、日本就是典型。世界經濟發展的曆史經驗教訓說明,一個國傢處於人均GDP3000~10000美元的時期,往往是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險期,走不好就會像一些拉美國傢那樣深陷泥潭。目前我國正是處於這樣一個推車上坡、不進則退的關口階段,改革發展深層次矛盾疊加凸顯,維護社會穩定的任務艱巨繁重,如何順利越過“中等收入陷阱”,如何全麵深化改革、全麵依法治國、全麵從嚴治黨,推進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擺在我們麵前至關重要的現實課題。從外部環境看,一方麵中國的快速發展對國際體係産生的張力急劇擴大;另一方麵,麵臨的外部風險和挑戰也急劇增多。中國的快速崛起與金融危機後國際體係大變局並立而行。國際鬥爭變得錯綜復雜。
在這一關鍵發展階段,總結藉鑒曆史上其他國傢崛起的成功經驗和衰落的教訓,意義之大不言而喻。
觀諸人類社會進入“世界史”以來,從第一個可稱之為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大國葡萄牙,到當今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美國,9個先後在不同曆史時期成為世界大國的國傢,它們崛起為大國的道路可謂既具有某些共同規律又各具特色。
近代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共性主要有:
第一,盡一切可能實現國傢主權獨立和統一。實現國傢崛起,一個國傢的獨立和國傢事務的自主權是必需條件。現代曆史上任何一個大國在其崛起之前都須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傢的獨立和自主,否則其國傢的崛起將很容易為外敵所打斷。同時,一個大國的發展,如果沒有主權統一,也就沒有和平發展的基礎,其國傢的崛起將被內亂分裂所打斷。隻有國傢統一,民族團結,一個國傢纔能集中力量去實現科技的進步和製度的創新,纔能集中力量發展經濟,纔有可能成為世界性的大國。曆史上德國的統一使得德國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一流強國。美國也是破除瞭國傢分裂的危險、維護瞭國傢的獨立統一纔開始真正走上大國崛起的道路。
第二,發達的科技和經濟。雄厚的科技和經濟實力是大國實現國傢崛起的物質基礎。進入近代以來,國傢間的競爭轉變為以科技和經濟為中心的國力競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崛起國傢幾乎毫無例外地都把科技作為對外競爭、走嚮大國行列的支柱。自近代以來,社會的發展往往是跳躍式加速的,若乾新的發明一旦應用到生産之中就會産生新的力量,直接推動國力的提高。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憑藉海洋探險和殖民地擴張取得瞭世界性海洋帝國的地位。英國的崛起既立足於海洋霸權,更是以其工業革命帶來的強大基礎為支撐的。作為兩次科技革命“領頭羊”的美國,正是抓住機遇一躍成為世界頭號強國的。德、日戰後重新崛起成為經濟大國,背後依托的也是其世界一流的工業技術實力。德、日戰後把戰前先進的軍工技術嚮民用技術轉移,保護民族工業,在成為經濟大國的同時其軍事工業能力也得到瞭。
第三,強大的軍事實力。隻有擁有強大的武力,纔能保證國傢穩定發展不被打斷,纔有資格參與到世界秩序的製定中去。從既往大國興衰的曆史中,我們可以發現強大的軍事實力是大國崛起關鍵的一環:大國崛起中可能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地緣等某種或幾種因素較弱甚至缺少,但不能缺少強大的軍力。曆史上有經濟文化落後而靠軍事發達而崛起的大國,但從未有經濟文化發達而軍事力量弱小而崛起的大國;有因好戰而亡國或者衰落者,但從來沒有懼怕戰爭而能強大者。20世紀初的美國,經濟力量已居世界第一,但它的軍事與外交影響力卻乏善可陳,所以當時並不算是世界大國。
第四,製度創新和體製改革。國傢發展與崛起需要多方麵的基礎條件,製度創新和體製改革無疑是突破“瓶頸”的關鍵。國傢要持續健康地發展,其上層建築必須與之相適應相配套。因為製度創新和體製改革突破的是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意識形態的限製,可促使一國直接進入發展的快車道。製度創新和體製改革促使社會政治經濟體製及其運行方式産生根本性轉變,使製度因素與經濟、科技等要素處於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關係中。日本的“明治維新”便使日本“脫亞入歐”,與歐洲列強為伍,成為世界大國之一。俄國彼得一世的改革,用歐洲的先進技術實現瞭富國強兵的目的,廢除農奴製後,為工業化和對外擴張提供瞭充足的勞動力和兵員,最後成瞭歐洲事務的仲裁者。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更是創造瞭一種以結構自由主義為基礎的集閤性世界霸權。
第五,強大的綜閤國力。綜閤國力是一個主權國傢所擁有的全部實力及國際影響力的體現,是衡量一個國傢在世界體係中地位的根本標尺,也是實現主權國傢利益的基礎所在,實際反映的是其追求和實現戰略目標的綜閤能力。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綜閤國力的內涵和要素存在著很大差異。國傢崛起從本質上而言就是在世界體係中獲得強國地位,強國不僅要有世界級的物質力量,還要具有世界級的文化力量,特彆是思想力量。就曆史經驗而言,硬實力是國傢崛起的基礎,以硬實力為基礎的軟實力則是獲得崛起閤法性與閤理性的支撐,也常常成為製約崛起的瓶頸。另外,一個國傢的崛起,其準確的國傢定位和正確的國傢戰略規劃是絕對必要的。正確地辨析當時的世界大環境,並據此作齣閤理的對外戰略決斷,處理好對外關係也是實現崛起的關鍵環節。美國在取代英國成為全球霸主的過程中,就是審時度勢,作齣瞭正確的國傢對外發展戰略決策,沒有直接挑戰英國霸權,而是成為英國的盟友,在英國的逐步衰落中漸漸取而代之。
總結近代大國興衰、輪替的主要原因,無外是過分依賴某一單一要素,特彆是過分依賴武力甚至走嚮侵略戰爭、窮兵黷武以及超支國力殖民擴張、追求霸權。通過國傢軍事實力過度膨脹“速成”崛起是一種急功近利的惡性崛起,通過這種方式崛起的大國,主要有德國、日本等。在曆史上,這些國傢為瞭達到快速崛起、後來居上的目的,在崛起之初往往並不注重政治、經濟製度的創新與完善,而是將注意力放在軍事上,依靠軍事手段走戰爭侵略的道路,以戰爭的方式開拓市場、聚斂財富。這些國傢雖然在曆史上也曾一時崛起,但在曇花一現之後,卻總是伴隨著國破傢亡、遭受失敗的命運,“不得善終”。不僅是依靠掠奪殖民地和武力爭霸崛起,已被曆史證明結局並不美好,而且那些奉行擴張政策、極力追求霸權的國傢,也往往因為超支國力而為他們的衰敗埋下禍根。曆史事實證明,一個國傢無論擁有多麼巨大的領土麵積和超級經濟實力,無論其軍事實力多麼的強大,隻要它一直對外侵略擴張,搞霸權主義,謀求將自己的意誌強加於他國,到頭來隻能是遭到失敗的下場。
今天,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當然首先要遵循大國崛起的一般性規律,但中國也有自身的特殊條件和具體情況,中國必須把大國崛起的一般性規律與自身特性結閤起來作齣閤適的戰略選擇:
第一,堅持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勢。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的政治優勢。中國共産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瞭國內政治的長期穩定,和平環境與政局穩定是集中精力搞建設的重要前提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以人為本、社會和諧、公平正義、共同富裕的科學發展道路和價值取嚮,從根本上確立瞭人民利益與國傢利益的一緻性,從而具有強大凝聚力和社會動員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堅持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既可建立起發達的市場經濟體係,又可建立起發達的政府調控體係,具有明顯的相對於資本主義的優勢和發展潛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實現中國崛起提供瞭先進的文化理念和思想活力,“四個全麵”戰略布局等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實現中國崛起提供瞭基本理論和行動指南。
第二,堅持和平崛起發展道路。中國要堅持走和平發展、構建和諧世界的新道路,必須摒棄近代以來後起大國依靠侵略戰爭打破原有國際體係、依靠實行對外擴張以爭奪霸權的傳統崛起道路。這是一條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的後起大國和平崛起之路。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傢一直具有和平發展、閤作共贏的戰略取嚮,中國是當今世界維護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國的崛起不損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同時為構建和諧世界盡我們的力量。由於曆史等諸多原因,中國同個彆周邊國傢存在著一些矛盾和分歧。隨著中國的崛起,這些矛盾和分歧有可能進一步。因此,中國隻有處理好同周邊國傢的關係,纔能實現和平崛起。
第三,以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一個國傢崛起的首要標誌是綜閤國力的提高,其核心是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的崛起也不例外。崛起國必須首先實現國傢的統一,保持領土完整,在經濟上具有堅實基礎,在政治上擁有獨立的閤法性主權,在文化上建構統一的民族認同,有行之有效且可持續的發展機製,推行正確的內外政策,能夠破解“中等收入陷阱”,而且還需要與同期的其他大國進行博弈,要在製度層麵塑造世界。過去我們對崛起的理解存在著一定的片麵性,一是片麵追求高速度,二是片麵追求有限的經濟指標。現在看來,衡量一個國傢發展水平最根本的是實現經濟、政治、軍事、社會、科學技術、教育和人口素質的全麵協調發展。為此,必須樹立新的發展觀,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開放發展、綠色發展和共享發展,既要注重發展速度,提升綜閤國力的積纍,更要注重發展質量,提升國傢綜閤國力的結構水平。隻有實現瞭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在人均GDP、科學文化教育、國防和軍事實力、人口素質、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麵都達到瞭中等發達國傢的水平,逐漸進入世界先進國傢行列,並且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國際秩序製定權,中國纔能談得上是個世界強國。
第四,把握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曆史上大國崛起的成功大多依賴於一定的曆史條件和曆史機遇。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最早抓住瞭海洋探險和海洋貿易,建立瞭海洋殖民帝國。英國抓住瞭以蒸汽機為標誌的第一次産業革命機遇,美國則在電力為標誌的第二次産業革命中占得先機,並領導瞭二戰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從而奠定瞭其冷戰後一超獨霸的地位。因此,我國在發展的關鍵階段,必須牢牢把握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經濟發展的“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轉型期,必須注重堅持創新發展,依托正在迅猛發展的科技革命,實現跨越式發展,在以信息技術為標誌的第三次産業革命中,在世界財富、經濟中心從歐洲、北美轉移至亞太地區的21世紀,要切實推進第三産業和高新技術等的發展,提升我國的綜閤國力,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縱觀中華民族發展史,她既創造瞭連綿不斷的燦爛的中華文明,創造瞭無數的輝煌,又經曆瞭無數磨難與睏苦。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近28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瞭“三座大山”,實現瞭國傢獨立、民族解放,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瞭堅實的政治與製度基礎。新中國成立後30多年的發展不僅確立瞭社會主義基本製度,而且建立瞭比較完備的國民經濟體係,各領域建設都取得瞭一定的成就,為探索民族復興之路積纍瞭正反兩方麵的豐富經驗。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創造性地探索齣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用“中國道路”創造瞭中國新的輝煌。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中國的崛起,前後相續,站在新的曆史交匯點上,嚮著“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奮力邁進,嚮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昂揚進軍,我們該從世界大國崛起的文明中汲取怎樣的經驗呢?
世界期待著下一個中國故事,曆史期待著我們這一代人的迴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