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包含截至2016年1月底財政部、國傢稅務總局及國務院相關部門發布的稅收法規、部門規章及行政規範性文件,可作為稅收政策工具書;
★為方便使用該書,在詳細目錄之前,提煉瞭一個脈絡更加清晰的主目錄,讀者可以循著主目錄便捷地查找目錄內容。為便於讀者查找,在書中末尾處編製瞭“企業所得稅法規政策一覽”;
★購書可免費下載《企業所得稅法規匯編2016》電子書(下載方法見本書前勒口)。
相關推薦:《企業所得稅納稅調整與申報操作實務:暨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錶政策法規指引》(購書免費贈送《企業所得稅法規匯編2016》電子書)
內容簡介
《企業所得稅法規應用指南》由中國稅務服務聯盟復議訴訟專業委員會、洪海明珠(北京)稅收應用科學技術中心共同策劃,是“中國納稅實務係列叢書”之一。全書主要按企業所得稅稅製要素進行歸集整理。由於稅收優惠、專項製度文件較多,篇幅較大,為方便讀者使用,特彆獨立成篇。
書中收錄的法規以財政部、國傢稅務總局的規定為主,同時有針對性地收錄瞭與稅法相關的重要部門、部分具體行業、企業和項目的相關政策法規。
為方便使用該書,我們特意在冗長的目錄之前,提煉瞭一個脈絡更加清晰的主目錄,讀者可以循著主目錄便捷地查找目錄內容。又因書中很多法規文件標示的是文號,為便於讀者查找,我們在書中末尾處編製瞭“企業所得稅法規政策一覽”。
《企業所得稅法規應用指南》還附送企業所得稅法規電子書。為方便讀者瞭解查閱企業所得稅及相關的法規信息,我們精心製作瞭全套企業所得稅法規文件匯編的電子書,讀者可登陸稅務復議訴訟網首頁的“下載中心”下載,還有驚喜等著您。
作者簡介
孟佳,現任中國注冊稅務師協會準則委員會課題組成員;中國注冊稅務師協會網校講師團講師;中國注冊稅務師協會鑒證軟件開發組成員;中國稅務服務聯盟涉稅鑒證業務軟件講師團講師。
作為主要成員參與《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納稅申報鑒證業務準則》《企業資産損失所得稅稅前扣除鑒證業務準則》《土地增值稅清算鑒證業務準則》《研究開發費用企業所得稅稅前加計扣除鑒證業務規則》四個準則以及操作指南和培訓教材編寫。主持並參與瞭“中國納稅實務係列叢書”的編寫。
文進,現任中國注冊稅務師協會準則委員會課題組成員、中國稅務服務聯盟稅務復議訴訟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注冊稅務師協會鑒證軟件開發組成員、中央財經大學稅收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注冊稅務協會網校講師團講師。
“中國納稅實務係列叢書”編寫的主力成員之一。作為項目負責人,直接參與涉稅鑒證業務和谘詢業務,主導研究開發企業集團涉稅風險管理産品,受托代理稅務行政復議和訴訟。
內頁插圖
目錄
企業所得稅稅製篇
第1章 納稅人、扣繳義務人 / 1
1.1納稅義務人 / 1
1.2扣繳義務人 / 1
第2章 收入 / 1
2.1收入總額的定義、形式、計量 / 1
2.2銷售貨物收入 / 2
2.3提供勞務收入 / 2
2.4轉讓財産收入 / 2
2.5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 / 2
2.6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和特許權使用費收入 / 2
2.7接受捐贈收入 / 2
2.8其他收入 / 2
2.9視同銷售 / 3
2.10不徵稅收入 / 3
第3章 扣除 / 3
3.1扣除原則和框架 / 3
3.2一般扣除項目 / 3
3.3禁止扣除項目 / 4
3.4特殊扣除項目 / 4
第4章 資産的稅務處理 / 6
4.1資産的稅務處理原則 / 6
4.2固定資産 / 6
4.3生産性生物資産 / 7
4.4無形資産 / 7
4.5長期待攤費用 / 7
4.6投資資産 / 7
4.7存貨 / 7
4.8石油、天然氣等開采礦産資源企業資産 / 8
4.9閤同能源管理項目有關資産 / 8
4.10資産損失 / 8
4.11海上油氣生産設施棄置費企業所得稅管理辦法 / 9
第5章 應納稅所得額、彌補虧損 / 10
5.1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 10
5.2彌補虧損 / 10
第6章 稅率、應納稅額、境外所得 / 10
6.1稅率 / 10
6.2應納稅額的計算 / 11
6.3境外所得抵免 / 11
第7章 源泉扣繳 / 13
7.1非居民企業預提所得稅以支付人為扣繳義務人 / 13
7.2非居民企業預提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 13
7.3非居民企業預提所得稅減按10%稅率徵稅 / 13
7.4非居民企業境內取得工程作業和勞務所得稅務機關可以指定支付人為扣繳義務人 / 13
7.5扣繳申報 / 13
7.6應扣繳稅款未扣繳的追繳辦法 / 13
7.7具體收入項目代扣代繳 / 13
7.8非居民企業所得稅源泉扣繳管理暫行辦法 / 14
第8章 特彆納稅調整 / 14
8.1反避稅製度設計思想和內容 / 14
8.2應稅收入或所得額(轉讓定價)的調整 / 14
8.3共同成本的分攤 / 14
8.4預約定價 / 14
8.5關聯業務申報和調查 / 15
8.6關聯交易應納稅所得額的核定 / 15
8.7關聯方利息 / 15
8.8母子公司之間提供服務支付費用 / 15
8.9補徵稅款、加收利息、納稅調整期限 / 15
8.10特彆納稅調整監控管理 / 15
8.11特彆納稅調整實施辦法 / 15
8.12居民企業境外投資和所得信息報告 20
8.13一般反避稅管理辦法 / 20
8.14企業嚮境外關聯方支付費用有關轉讓定價 / 20
第9章 徵收管理 / 20
9.1納稅地點 / 20
9.2納稅年度 / 20
9.3計稅本位幣 / 20
9.4匯總納稅 / 20
9.5預繳、預徵 / 20
9.6核定徵收 / 21
9.7跨地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所得稅徵收管理辦法 / 22
9.8匯算清繳管理辦法 / 23
9.9企業清算 / 24
9.10盈利或虧損都應申報 / 24
第10章 非居民企業 / 24
10.1非居民企業的認定 / 24
10.2非居民企業的納稅義務 / 24
10.3非居民企業免稅、減徵所得 / 25
10.4非居民企業適用稅率 / 25
10.5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機構、場所發生的機構管理費 / 25
10.6非居民企業徵收管理專項製度 / 25
第11章 行業、企業政策 / 25
11.1房地産開發 / 25
11.2金融、保險、證券 / 26
11.3軟件、集成電路 / 28
11.4文化、體育 / 29
11.5有限閤夥製創業投資企業 / 29
稅收優惠篇
第12章 稅收優惠管理製度 / 29
12.1稅收優惠管理製度 / 29
12.2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事項辦理 / 29
第13章 免稅收入 / 30
13.1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免稅收入範圍 / 30
13.2國債利息收入 / 30
13.3符閤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 / 30
13.4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非居民企業從居民企業取得與該機構、場所有實際聯係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 / 30
13.5符閤條件的非營利組織的收入 / 30
13.6免稅收入其他專項優惠 / 30
第14章 減計收入 / 31
14.1綜閤利用資源減計收入 / 31
14.2減計收入其他專項優惠 / 31
第15章 加計扣除 / 31
15.1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 / 31
15.2開發新技術、新産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 / 31
15.3安置殘疾人員及國傢鼓勵安置的其他就業人員所支付的工資 / 32
第16章 所得減免 / 32
16.1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免徵、減徵所得 / 32
16.2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 / 32
16.3從事國傢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經營的所得 / 33
16.4從事符閤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的所得 / 34
16.5符閤條件的技術轉讓所得 / 34
16.6非居民企業免稅、減徵所得 / 34
16.7所得減免其他專項優惠 / 35
第17章 抵扣應納稅所得額 / 35
17.1企業所得稅法關於抵扣應納稅所得額的規定 / 35
17.2抵扣應納稅所得額的解釋 / 35
17.3創業投資企業的範圍 / 35
17.4投資於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術企業2年以上的解釋 / 35
17.5創業投資企業抵免稅優惠政策的適用條件 / 35
17.6計算創業投資企業投資期限起始年度 / 35
17.7備案管理 / 35
17.8中關村國傢自主創新示範區創業投資抵扣應納稅所得額試點政策 / 35
第18章 減免所得稅 / 35
18.1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 / 35
18.2符閤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 / 35
18.3國傢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 / 35
18.4減免地方分享所得稅的民族自治地方企業 / 36
18.5減免所得稅其他專項優惠 / 36
第19章 稅額抵免 / 37
19.1稅額抵免的解釋 / 37
19.2專用設備投資額的確定 / 37
19.3購置並實際使用包括融資租入的設備 / 37
第20章 過渡性優惠政策 / 37
20.1宣傳提綱關於過渡優惠政策的概括總結 / 37
20.2新稅法公布前批準設立的企業稅收優惠過渡辦法 / 38
20.3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新設立高新技術企業實行過渡性稅收優惠 / 38
20.4西部大開發過渡性政策 / 38
20.5民族自治地方企業過渡性優惠政策 / 38
20.6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過渡性優惠政策 / 38
20.7可繼續執行到期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 38
20.8新舊優惠政策交叉的由企業選擇最優惠的政策執行,不得疊加享受 / 39
20.9享受過渡優惠政策應按照新稅法的規定計算應納稅所得額 / 39
20.10享受過渡稅收優惠過程中發生閤並、分立、重組等情形的處理 / 39
專項製度篇
第21章 特殊業務事項 / 39
21.1企業重組 / 39
21.2政策性搬遷 / 40
21.3混閤投資 / 41
21.4國債投資 / 41
21.5轉讓限售股 / 41
21.6融資性售後迴租 / 41
21.7企業清算 / 41
21.8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製試點 / 41
21.9特殊行業準備金 / 41
第22章 非居民企業專項製度 / 42
22.1非居民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 / 42
22.2非居民企業所得稅核定徵收管理辦法 / 42
22.3非居民企業稅收協同管理辦法 / 43
22.4非居民承包工程作業和提供勞務稅收管理暫行辦法 / 43
22.5非居民企業股權轉讓所得管理 / 44
22.6非居民企業所得稅源泉扣繳管理暫行辦法 / 45
22.7非居民企業從事國際運輸業務稅收管理暫行辦法 / 46
22.8非居民享受稅收協定待遇管理辦法 / 47
22.9外國企業常駐代錶機構稅收管理 / 47
22.10非居民企業間接轉讓財産 / 48
22.11非居民企業派遣人員在中國境內提供勞務 / 48
第23章 境外中資企業 / 48
23.1境外中資企業居民身份認定 / 48
23.2境外注冊中資控股居民企業所得稅管理辦法 / 49
附錄 企業所得稅法規政策一覽 / 50
注:為方便讀者查閱,總目錄上標注頁碼為目錄頁碼。
精彩書摘
《企業所得稅法規應用指南》:
3.4.1.6居民企業實行股權激勵計劃工資薪金支齣的稅前扣除
(一)本公告所稱股權激勵,是指《管理辦法》中規定的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為標的,對其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其他員工(以下簡稱激勵對象)進行的長期性激勵。股權激勵實行方式包括授予限製性股票、股票期權以及其他法律法規規定的方式。
限製性股票,是指《管理辦法》中規定的激勵對象按照股權激勵計劃規定的條件,從上市公司獲得的一定數量的本公司股票。
股票期權,是指《管理辦法》中規定的上市公司按照股權激勵計劃授予激勵對象在未來一定期限內,以預先確定的價格和條件購買本公司一定數量股票的權利。
(二)上市公司依照《管理辦法》要求建立職工股權激勵計劃,並按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有關規定,在股權激勵計劃授予激勵對象時,按照該股票的公允價格及數量,計算確定作為上市公司相關年度的成本或費用,作為換取激勵對象提供服務的對價。上述企業建立的職工股權激勵計劃,其企業所得稅的處理,按以下規定執行:
1.對股權激勵計劃實行後立即可以行權的,上市公司可以根據實際行權時該股票的公允價格與激勵對象實際行權支付價格的差額和數量,計算確定作為當年上市公司工資薪金支齣,依照稅法規定進行稅前扣除。
2.對股權激勵計劃實行後,需待一定服務年限或者達到規定業績條件(以下簡稱等待期)方可行權的。上市公司等待期內會計上計算確認的相關成本費用,不得在對應年度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時扣除。在股權激勵計劃可行權後,上市公司方可根據該股票實際行權時的公允價格與當年激勵對象實際行權支付價格的差額及數量,計算確定作為當年上市公司工資薪金支齣,依照稅法規定進行稅前扣除。
3.本條所指股票實際行權時的公允價格,以實際行權日該股票的收盤價格確定。
(三)在我國境外上市的居民企業和非上市公司,凡比照《管理辦法》的規定建立職工股權激勵計劃,且在企業會計處理上,也按我國會計準則的有關規定處理的,其股權激勵計劃有關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可以按照上述規定執行。
(四)本公告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摘自國傢稅務總局公告2012年第18號)
3.4.1.7個人工資薪金所得與企業的工資費用支齣比對
(一)各地國稅局應於每年7月底前,將所轄進行年度匯算清繳企業的納稅人名稱、納稅人識彆號、登記注冊地址、企業稅前扣除工資薪金支齣總額等相關信息傳遞給同級地稅局。
地稅局應對所轄企業及國稅局轉來的企業的工資薪金支齣總額和已經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的工資薪金所得總額進行比對分析,對差異較大的,稅務人員應到企業進行實地核查,或者提交給稽查部門,進行稅務稽查。
……
前言/序言
企業所得稅法規多,變化快,很多企業對稅收政策學習不及時,掌握不全,導緻企業麵臨稅務風險。為便於稅務乾部和納稅人全麵學習掌握企業所得稅政策和製度規定,我們對2008年新企業所得稅法施行以來,截至2016年1月底財政部、國傢稅務總局及國務院相關部門發布的稅收法規、部門規章及行政規範性文件進行瞭係統全麵的梳理,編寫瞭《企業所得稅法規應用指南》一書。
本書由中國稅務服務聯盟復議訴訟專業委員會、洪海明珠(北京)稅收應用科學技術中心共同策劃,是“中國納稅實務係列叢書”之一。全書主要按企業所得稅稅製要素進行歸集整理。由於稅收優惠、專項製度文件較多,篇幅較大,為方便讀者使用,特彆獨立成篇。
書中收錄的法規以財政部、國傢稅務總局的規定為主,同時有針對性地收錄瞭與稅法相關的重要部門、部分具體行業、企業和項目的相關政策法規。
為方便使用該書,我們特意在冗長的目錄之前,提煉瞭一個脈絡更加清晰的主目錄,讀者可以循著主目錄便捷地查找目錄內容。又因書中很多法規文件標示的是文號,為便於讀者查找,我們在書中末尾處編製瞭“企業所得稅法規政策一覽”。
本書還附送企業所得稅法規電子書。為方便讀者瞭解查閱企業所得稅及相關的法規信息,我們精心製作瞭全套企業所得稅法規文件匯編的電子書,讀者可登陸稅務復議訴訟網()首頁的“下載中心”下載,還有更多驚喜等著您。
雖然我們已經盡己所能,力求做到書中內容完整準確,書籍閱讀起來得心應手,但由於時間、精力和水平所限,方方麵麵的不足必然存在,誠摯地歡迎廣大讀者、納稅人和稅務工作者批評指正,與我們共同探討、改進。
編 者
2016年2月
深度解析:跨界融閤與未來趨勢——《商業模式創新與數字轉型實踐手冊》 圖書名稱: 商業模式創新與數字轉型實踐手冊 內容簡介: 在當前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企業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技術進步的浪潮,尤其是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飛速發展,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著傳統行業的壁壘與競爭格局。本書《商業模式創新與數字轉型實踐手冊》,並非一部枯燥的理論匯編,而是一本深入一綫、注重實操的行動指南,旨在為渴望在變革時代中占據先機的企業管理者、戰略規劃師、産品負責人及有誌於創業的精英們提供一套係統化、可落地的戰略框架與工具箱。 本書的核心立足點在於“融閤”與“進化”。我們深刻認識到,成功的商業模式轉型絕非簡單的技術升級,而是商業邏輯、價值創造方式與生態係統協同的全麵重構。因此,全書內容緊密圍繞兩大主綫展開:下一代商業模式的構建邏輯與驅動商業模式變革的數字技術應用。 第一部分:商業模式的再定義與創新藍圖 本部分聚焦於理解“何為現代商業模式”及其演進的內在驅動力。我們首先從“價值網絡”的角度審視企業存在的意義,超越傳統的“價值鏈”思維。 1. 顛覆式創新與藍海戰略的再審視: 傳統創新理論在麵對平颱經濟和生態係統時顯得力不從心。本書詳細剖析瞭“價值捕獲機製”的多元化,並引入瞭“反嚮創新”和“商業模式畫布的動態擴展版”。重點講解瞭如何通過識彆並重塑客戶尚未被滿足的“非購買動機”,來開闢全新的市場空間。 2. 平颱、生態係統與雙邊/多邊市場的構建: 在數字經濟中,平颱已成為核心競爭力。我們提供瞭從零開始設計和啓動一個健康生態係統的詳細步驟,包括:網絡效應的量化模型(關注“引力係數”而非單純的用戶數)、核心參與者的激勵機製設計(側重“價值共創積分”與治理權分配),以及如何應對“贏傢通吃”的壟斷風險與監管挑戰。 3. 訂閱製、服務化轉型(XaaS)的精細化操作: 資産銷售模式嚮服務交付模式的轉變是當前許多傳統企業的痛點。本書提供瞭深入的“客戶生命周期價值(CLV)”計算模型,並詳細闡述瞭“分層定價策略”(Freemium, Tiered Subscription, Usage-Based Pricing)的實施細節,尤其關注如何平衡前期投入與長期現金流的健康度。 4. 敏捷商業模式驗證: 摒棄漫長耗時的商業計劃書,我們強調通過“最小可行商業模式(MVBM)”進行快速迭代。書中收錄瞭多個案例,演示如何利用快速原型、A/B測試和關鍵績效指標(KPIs)的實時監控,在低風險環境下快速驗證商業假設。 第二部分:數字轉型:重塑運營與客戶體驗的引擎 數字轉型並非僅僅是上雲或使用AI,它是將數據和智能嵌入到商業模式的每一個觸點,從而提升效率、降低邊際成本並實現規模化定製。 1. 數據驅動的決策閉環構建: 本章節超越瞭“數據采集”的層麵,重點探討“數據資産化”和“可操作性洞察(Actionable Insights)”的提煉。我們詳細介紹瞭“數據治理框架”在創新業務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建立“反饋迴路係統”,確保運營數據能實時反哺到商業模式的設計環節。 2. 供應鏈的智能化重構與韌性提升: 麵對全球不確定性,供應鏈的彈性成為核心競爭力。本書深入分析瞭物聯網(IoT)、區塊鏈與數字孿生(Digital Twin)技術在供應鏈管理中的落地應用。重點討論瞭如何利用AI進行需求預測的超精細化,以及如何通過分布式賬本技術增強貿易的可信度和效率。 3. 客戶體驗的“超個性化”旅程設計: 現代客戶期望的是“被理解”而非簡單的“被服務”。我們引入瞭“全景客戶畫像(360-Degree View)”的構建方法,並詳細拆解瞭人工智能在內容推薦、動態定價和主動式服務中的集成路徑,旨在實現從“交易導嚮”到“關係導嚮”的深刻轉變。 4. 組織架構與人纔能力的重塑: 商業模式的成功落地依賴於與之匹配的組織能力。本書分析瞭“跨職能敏捷團隊(Squads/Tribes)”的構建模式,並探討瞭在新模式下,企業應如何培養具備“T型技能(深度專業+廣度協同)”和“數字素養”的復閤型人纔。我們提供瞭變革管理中的文化壁壘識彆與剋服策略。 第三部分:風險管理與前瞻性布局 任何創新都伴隨著風險。本部分緻力於提供風險預警與可持續發展的視角。 1. 數字化風險與閤規挑戰: 隨著業務的深入,數據安全、隱私保護(如GDPR、CCPA等全球法規)和算法偏見成為新的治理焦點。書中提供瞭“彈性閤規框架”,確保創新速度與法律邊界的平衡。 2. 識彆“潛伏的顛覆者”: 如何在早期識彆那些看似微小、實則具有指數級增長潛力的技術和競爭者?本書提供瞭“技術成熟度麯綫的商業影響分析模型”,幫助管理者區分“炒作泡沫”與“真正能重塑行業”的技術。 3. 可持續商業模式(ESG融入): 可持續發展不再是附加項,而是新商業模式價值主張的內在組成部分。我們展示瞭如何將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目標整閤到商業模式畫布中,創造“三重底綫(People, Planet, Profit)”的價值。 總結: 《商業模式創新與數字轉型實踐手冊》旨在打破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為決策者提供清晰的路綫圖。它要求讀者不僅要理解技術,更要理解技術如何重塑人類的交易方式和價值分配,從而在不確定的未來中,構建齣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商業體係。閱讀本書,意味著您選擇瞭一條從“跟隨者”到“定義者”的轉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