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研究瞭刑事訴訟法學中的基本理論問題,呈現瞭這一學科的曆史沿革、發展現狀和未來前景。該書分13個部分,共33章,在對刑事訴訟法學的學科發展史進行迴顧的基礎上,對這一學科的研究方法進行瞭反思。該書全麵展示瞭較成體係的五大理論,即訴訟價值理論、訴訟構造理論、程序性製裁理論、訴訟模式理論和司法裁判理論,並運用這些理論,討論瞭刑事訴訟中的辯護問題、強製措施問題、量刑程序問題和被告人訴訟地位問題。最後,該書還對刑事訴訟程序的生成機製與刑事訴訟法的實施和變遷問題進行瞭反思性評論。“中國的問題,世界的眼光”。作者注重從中國的法製經驗中提煉齣普遍的法律理論,這也是中國法學發展的必由之路。該書通篇都體現瞭這一研究旨趣。
作者簡介
陳瑞華,1967年2月生於中國山東。北京大學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4年獲得中國法學會第四屆“全國十大傑齣青年法學傢”稱號; 2010年獲得教育部“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資格。主要學術興趣是刑事訴訟法、刑事證據法、司法製度和程序法理學。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政法論壇》《中外法學》等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一百餘篇。獨立齣版學術專著十餘部。其中代錶作有:《刑事審判原理論》(1997,2003);《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2000,2005);《刑事訴訟中的問題與主義》(2010);《程序性製裁理論》(2004,2010);《刑事訴訟的中國模式》(2008,2010);《論法學研究方法》(2009);《比較刑事訴訟法》(2010);《程序正義理論》(2010);《量刑程序中的理論問題》(2010);《刑事證據法學》(2012,2014);《刑事辯護的中國經驗》(2012);《刑事證據法的理論問題》(2015)。
目錄
上 冊
第一部分 學術史
第一部分導讀 3
第一章 20世紀初期之中國刑事訴訟法學 5
第二章 刑事訴訟法學的基本範疇 25
第三章 刑事訴訟法學的迴顧與反思 95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導讀 117
第四章 刑事訴訟法學的研究方法問題 118
第五章 法學研究迴歸社會科學的思考 144
第三部分 訴訟價值理論
第三部分導讀 163
第六章 刑事訴訟程序的三種價值 ——以刑事審判程序為範例的分析 165
第七章 程序正義理論 204
第四部分 訴訟構造理論
第四部分導讀 247
第八章 刑事訴訟的橫嚮構造模式 ——以審判程序為切入的比較分析 249
第九章 刑事訴訟的縱嚮構造 277
第十章 刑事審判前程序之整體構造 300
第五部分 程序性製裁理論
第五部分導讀 323
第十一章 程序性製裁理論 325
第十二章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三個模式 375
第六部分 訴訟模式理論
第六部分導讀 397
第十三章 刑事訴訟的私力閤作模式 398
第十四章 對抗性司法與閤作性司法 ——一種新的刑事訴訟模式理論 426
第十五章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三個模式 468
下 冊
第七部分 裁判理論
第七部分導讀 495
第十六章 刑事司法裁判的三種形態 498
第十七章 案捲筆錄中心主義 519
第十八章 徹底的事實審 ——第一審程序與上訴審程序的關係 541
第十九章 程序性裁判中的理論問題 ——以非法證據排除程序為切入的分析 562
第二十章 相對獨立的量刑裁判模式 592
第八部分 辯護理論
第八部分導讀 615
第二十一章 刑事辯護的幾個理論問題 617
第二十二章 刑事訴訟中的有效辯護 632
第二十三章 獨立辯護人理論的反思與重構 651
第九部分 強製措施理論
第九部分導讀 675
第二十四章 未決羈押製度的比較研究 676
第二十五章 未決羈押製度的理論反思 708
第十部分 量刑程序理論
第十部分 導讀 735
第二十六章 量刑程序的獨立性 ——一種以量刑控製為中心的程序理論 737
第二十七章 量刑信息的調查 761
第十一部分 被告人的訴訟地位
第十一部分導讀 785
第二十八章 “義務本位主義”的刑事訴訟模式 ——“坦白從寬、抗拒從嚴”政策的程序效應 786
第二十九章 被告人的雙重訴訟地位 818
第十二部分 刑事訴訟程序的生成機製
第十二部分導讀 835
第三十章 法律程序構建的基本邏輯 ——以被告人閱捲權為切入的研究 837
第三十一章 製度變革中的立法推動主義 861
第十三部分 刑事訴訟法的實施和變遷
第十三部分導讀 883
第三十二章 刑事程序失靈問題的初步研究 884
第三十三章 案捲移送製度的演變與反思 912
精彩書摘
與對策法學的盛行密切相關的是,一些研究者缺乏基本的問題意識,對於 “問題是一切科學研究的齣發點”這一點缺乏深刻的認識。無論是法學論文還是學術專著,往往采取瞭一種類似教科書的學術體例。這種體例的典型模式包括以下基本構成要素:概念、性質和意義;理論基礎;曆史演變;比較法的考察;中國的現狀和問題;解決中國問題的構想和立法對策。甚至在很多法學博士論文中,這種帶有“教科書體例”的學術模式也較為廣泛地存在著。但是,這種不以問題為齣發點的研究方式,注定是不可能産生較大學術貢獻的。這是因為,研究者並沒有提齣作為核心論題的假設,也沒有圍繞著這一命題的成立問題進行論 和組織材料;研究者也無法解釋究竟哪些是其他研究者提齣的概念、範疇和理論,而哪些則是自己的學術貢獻;這種研究帶有明顯的總結和綜述的痕跡,對於推動法學研究的進步和創新,意義甚為有限。 ①
在這種采取“教科書體例”的論文和專著中,研究者動輒對有關製度的縱嚮演變和橫嚮比較問題進行較大篇幅的論述,而忽略瞭自己所要分析、解釋的問題之所在。當然,這種研究對於總結曆史經驗、積纍外國法的資料,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畢竟,無論是法律製度的發展曆程,還是外國法的經驗事實,對於解釋和解決中國法所麵臨的問題還是可能具有啓發和參考價值的。不過,研究者假如完全帶著“藉鑒”、“移植”和“引進”的目的對待外國法以及法律製度的演變曆史,實用地采取“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態度,那麼,這種研究就有可能帶有明顯的主觀性和武斷性,而不可能提齣一些客觀的知識。尤其是在如何對待外國法的問題上,一些從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學者經常有意無意地將外國法的製度和理論奉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以為中國立法機構隻要移植和引進這些製度,中國的問題也就能得到相應的解決;中國法學界隻要接受這些法律理論,中國的法學理論也就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但是,無論是來自外國的製度設計還是外國學者提齣的理論,都隻是為瞭解釋和解決其本土問題而被提齣來的, 它們是否以及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有助於解釋和解決中國的問題,這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更何況,研究者假如就連中國的問題究竟是否存在以及究竟是什麼都不清楚的,那麼,這種對外國法律製度和外國法律理論的介紹和分析,又能夠達到什麼樣的積極效果呢?
……
前言/序言
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第五版)(套裝上下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