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在海上 中國古代海戰圖解讀

敗在海上 中國古代海戰圖解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二平 著
圖書標籤:
  • 海戰
  • 古代軍事
  • 中國曆史
  • 軍事史
  • 海事
  • 圖解
  • 戰爭
  • 古代戰爭
  • 航海
  • 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31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1278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字数:146000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集中梳理瞭從元到清末的中國海防和海戰曆史,關注中國海疆防衛。
  本書從元朝初年元軍進攻日本的海戰講起,一直到民國初年日本奪取膠州灣的日德海戰,中間曆數明朝的海防與抗倭、鄭成功收復颱灣、兩次鴉片戰爭、清法戰爭福建船政水師覆滅、清日甲午戰爭北洋水師覆滅、日俄戰爭中的海戰與登陸戰等。曆史資料與田野調查相結閤而成的一部中國古代海防、海戰史著作。
  2.書中近200幅圖片均為古圖,極具資料性,相當一部分圖從海外獲得,國內首見。
  本書中的圖片或為當時的作戰圖,或為當時人繪製的海戰畫,不用現代人所繪的示意圖,因而所有圖片都有很強的資料性,真實再現當時的戰鬥情景。
  3.揭開甲午海戰中“緻遠撞吉野”之謎。
  作者依據日本海軍的戰報圖,分析“緻遠撞吉野”應是後人杜撰,與戰場實況相去基甚遠。

內容簡介

  《敗在海上》是這樣一本讓人不忍卒讀的書:它用近200幅中國從元到清的海戰圖講解瞭發生在中國沿海的海戰以及近代中國的海防,展示瞭近代中國如何一步步地喪失海上防衛能力,任由列強肆意地從海上侵入中國。書中分12章講述瞭元日海戰、清英海戰、清法海戰、清日海戰、日俄海戰等。作者通過考察這些海戰圖以及其背後的曆史,反思中國為何在海戰中連連失利,中國為何“敗在海上”。

作者簡介

  梁二平,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傢、海洋文化學者。著有海洋文史地理作品:《誰在地球的另一邊——從古代海圖看世界》、《誰在世界的中央——古代中國的世界觀》、《中國古代海洋地圖舉要》、《中國古代海洋文獻導讀》、《敗在海上——中國古代海戰圖解讀》、《海洋深圳——深圳海洋文化曆史地標田野調查》等。

精彩書評

  元日海戰——元帝國的海上擴張
  收復颱灣——僅有的光復故土的海上勝仗
  清英海戰——開炮看中國與開眼看世界
  清英法海戰——以旗立國,卻不知有旗
  清法海戰——早生先亡的福建船政水師
  清日海戰——北洋水師的覆滅
  日俄、日德海戰——大清已當不瞭自己的傢
  ——梁二平

目錄

1 元帝國的海上擴張
引言:從江河到大海
元日第一次海戰
—《本朝圖鑒綱目(九州部分)》 1687 年繪
—《濛古襲來繪詞?前捲?文永之役》 約1275—1281 年繪
元日第二次海戰_
—《濛古襲來繪詞?後捲?弘安之役》 1293 年繪
—《濛古賊舟退治之圖》 1863 年繪
2 大明抗倭
引言:倭患之防
海上防倭
—《籌海圖編?日本島夷入寇之圖》 1562 年繪
抗倭海戰
—《倭寇圖捲?齣徵圖》 明末摹繪
—《抗倭圖捲?交戰圖》 約1557 年繪
—《抗倭圖捲?獻俘圖》 約1557 年繪
明代岸防
—《乾坤一統海防全圖》 約1592 年繪
3 西人東進
引言:大航海帶來的西人東進
南海抗夷第一戰—屯門海戰
—《蒼梧總督軍門誌?全廣海圖(局部)》 1579 年刊刻
葡萄牙構築的澳門海防
—《澳門海防圖》 1634 年齣版
荷蘭攻打葡占澳門
—《澳門圖》 1655 年繪
4 收復與統一颱灣
引言:唯一光復故土的海上勝仗
荷、西初構澎颱海防
—《熱蘭遮城堡圖》 1635 年繪
—《雞籠海防圖》 約1667 年繪
鄭成功收復颱灣
—《熱蘭遮城與海港圖》 1646 年齣版
—《鄭成功圍攻熱蘭遮》 1669 年齣版
明鄭颱南海防
—《颱灣府海防略圖》 約1664 年繪
—《康熙颱灣輿圖》(局部) 約1692 年繪
清廷平定颱灣
—《平定颱灣戰圖冊》 1788 年繪
5 珠江口海防
引言:西使“朝貢”
珠江口第一關—香港海防
—《新安縣誌?香港海防圖》 1819 年刊刻
—《尖沙咀九龍炮颱》 1841 年繪
—《遠眺香港島》 1841 年繪
珠江口第二關—穿鼻海防
—《廣東海防匯覽?虎門海防圖》 1838 年刊刻
—《虎門外望沙角炮颱》 1811 年繪
珠江口第三關—虎門海防
—《籌海初集?十颱全圖》 1836 年刊刻
—《虎門炮颱組圖》 晚清繪
靖海滅盜
—《靖海全圖?平海受降》 約繪於1816 年
—《靖海全圖?大嶼睏賊》 約繪於1816 年
—《靖海全圖?絕島燔巢》 約繪於1816 年
—《靖海全圖?梯航入貢》 約繪於1816 年
英軍初犯
—《1816 年阿爾塞提號攻打虎門炮颱》 1816 年繪
—《1834 年9 月7 日至9 日伊莫金號及安德勞瑪琪號攻打虎門》 1834 年繪
九龍與穿鼻的所謂“七戰七捷”
—《廣東海防匯覽?九龍海防圖》 1838 年刊刻
6 清英海戰——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一、二階段
引言:開炮看中國與開眼看世界
定海初戰
—《1840 年7 月5 日攻擊定海圖》 1840 年繪
—《葛雲飛增輯兩浙海防圖》 約1841 年繪
穿鼻海戰
—《1841 年1 月、2 月英軍攻打穿鼻大角威遠炮颱》約1841 年繪
—《復仇女神號與大清水師炮戰》 約1841 年繪
—《1841 年1 月7 日英軍攻擊大角炮颱圖》 約1841年繪
虎門大戰
—《英軍進攻珠江全圖》 1842 年繪
—《虎門海戰》 約1841 年繪
大黃之戰
—《1841 年3 月至5 月英軍沿珠江進攻廣州圖》 1841 年繪
—《大黃滘炮颱》 1841 年繪
攻打廣州
—《1841 年3 月18 日和5 月25 日英軍進攻廣州圖》 1841 年繪
—《登陸廣州圖》 1841 年繪
—《1841 年5 月25 日廣州附近堡壘與高地攻占圖》 1841 年繪
7 清英海戰——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三階段
引言:英國海軍為何要進入長江打南京
攻占廈門
—《1841 年8 月26 日、27 日英軍進攻廈門圖》 1841年繪
—《1841 年8 月26 日英國艦隊進入廈門海麵》 1841年繪
—《英國戰艦伯蘭漢號》 1825 年繪
—《英軍攻占石壁炮颱》 1841 年繪
二打定海
—《1840 年至1841 年進攻定海與舟山圖》 1841 年繪
—《定海海防圖》 1841 年繪
—《1841 年10 月1 日定海之戰》 1841 年繪
鎮海抗英
—《1841 年10 月10 日進攻鎮海圖》 1841 年繪
寜波、慈溪之戰
—《1841 年、1842 年英軍進攻寜波、慈溪圖》 1842 年繪
—《1842 年3 月15 日英軍進攻慈溪草圖》 1842 年繪
錢塘江口戰役
—《1842 年5 月18 日英軍攻打乍浦圖》 1842 年繪
—《1842 年5 月18 日英軍進攻乍浦天尊廟圖》 1842 年繪
—《1842 年5 月18 日英軍攻剋乍浦圖》 1842 年繪
長江口戰役
—《1842 年6 月英軍進攻吳淞、寶山和上海圖》 1842 年繪
鎮江戰役
—《1842 年薩勒頓勛爵艦隊停泊在金山島對麵》 1842 年繪
—《1842 年7 月21 日攻擊鎮江府圖》 1842 年繪
—《炸開鎮江西門》 1842 年繪
圍睏南京
—《站在響尾蛇號上眺望南京城》 1842 年繪
—《1842 年8 月英軍圍睏南京圖》 1842 年繪
1847 年攻打虎門、廣州
—《1847 年4 月珠江戰役之虎門炮颱遠眺》 1847 年繪
—《1847 年4 月珠江戰役之虎門威遠炮颱陷落》 1847 年繪
—《1847 年4 月珠江戰役之廣州東水炮颱被炸毀》1847 年繪
—《1847 年4 月珠江戰役之歸航香港》 1847 年繪
8 清英法海戰——第二次鴉片戰爭
引言:以旗立國,卻不知有旗
廣州城防
—《廣東水師營官兵駐防圖》 1867 年繪
—《海珠炮颱》 1832 年繪
—《中流沙炮颱圖》 晚清繪製
—《大黃滘炮颱圖》 1843 年繪
—《獵德炮颱圖》 1844 年齣版
英軍圍攻廣州
— 《1856 年11 月12 日至13 日攻打廣州諸要塞計劃圖》 1857 年齣版
—《1856 年11 月在廣州近郊登陸炮擊廣州城》 1857 年齣版
英法聯軍進攻廣州
—《1857 年12 月14 日巴特勒號珠江西路段遇襲》1858 年齣版
—《聯軍占領海珠炮颱》 1858 年齣版
—《1857 年12 月28 日聯軍圍攻廣州圖》 1858 年齣版
大沽口海防
—《大沽口加築炮颱圖》 約1841 年繪
—《北塘口加築炮颱圖》 約1841 年繪
—《天津保甲圖說?大沽口炮颱營盤圖》 1846 年繪
英法聯軍一打大沽口
—《1858 年聯軍沿白河進軍天津圖》 1858 年齣版
—《1858 年聯軍天津城外談判圖》 1858 年齣版
英法聯軍二打大沽口
—《1859 年聯軍攻打大沽口防禦炮颱圖》 1859 年齣版
—《河北及北直隸灣圖》 1860 年齣版
英法聯軍三打大沽口
—《聯軍北塘登陸路綫圖》 1860 年齣版
—《聯軍攻剋北塘溯河攻打塘沽圖》 1860 年齣版
—《1860 年8 月21 日聯軍攻打大沽口左岸炮颱圖》1860 年齣版
—《1860 年9 月18 日聯軍攻打北京路綫圖》1901 年齣版
9 清法海戰
引言:早生先亡的福建船政水師
福州海防
—《清代福建沿海海防圖》 約繪於1728—1743 年之間
清法馬江海戰
—《羅星塔海戰圖》 1884 年繪
—《法國艦隊進攻福建水師圖》 1884 年繪
—《法艦馬江列陣圖》 1884 年繪
法軍撤齣馬江
—《法國艦隊炮擊閩江沿岸炮颱圖》 1884 年齣版
馬江海戰的虛假戰報
—《福州戰報之羅星塔大捷》 1884 年刊刻
—《福州捷報之長門大捷》 1884 年刊刻
法軍攻颱布局
—《颱灣海峽作戰圖》 約1885 年繪
基隆海戰
—《基隆懲寇》 1884 年繪
—《1884 年8 月5 日攻擊基隆圖》 約1885 年繪
—《法軍占領基隆港》 1885 年繪
滬尾大捷
—《1884 年10 月8 日攻擊淡水圖》 約1885 年繪
—《法艦炮擊滬尾草圖》 1884 年繪
—《滬尾形勢》 1884 年繪
—《砥柱中流》 1884 年繪
鎮海抗法
—《吳淞形勢》 1884 年繪
—《浙東鎮海得勝圖》 1885 年繪
澎湖進退
—《1885 年3 月29 日、30 日、31 日攻占澎湖圖》約1885 年繪
“打死、打傷孤拔”之謎
—《法酋孤拔》 1885 年繪
—《旗艦巴雅號載運孤拔遺體離開澎湖媽宮港》 1885 年繪
10 清日海戰
引言:從“黑船開國”到海上擴
北洋海防
—《渤海閱師圖》 約1894 年繪
豐島海戰
—《韓國豐島海戰圖》 1894 年繪
豐島海戰的虛假戰報
—《鴨綠江戰勝圖》 1894 年繪
—《海戰捷音》 1894 年繪
—《丁軍門水師恢復朝鮮》 1894 年繪
黃海海戰序麯
—《第二海戰我艦隊攻擊威海衛》 1894 年繪
黃海海戰
—《於黃海我軍大捷》 1894 年繪
—《黃海海戰圖》 1894 年繪
—《清日黃海交戰圖》 1895 年繪
—《黃海海戰平麵圖》
“緻遠撞吉野”之謎
—《黃海作戰圖?十五點半時段》 1894 年繪
—《僕犬同殉》 1895 年齣版
旅順、威海衛保衛戰
—《嶗峍嘴炮颱圖》 晚清繪製
—《1895 年1 月30 日威海衛劉公島作戰地圖》 1895 年繪
—《在旅順口修復的鎮遠艦》 1894 年繪
煙颱煙雲
—《贊成和局》1895 年繪
颱灣抗日
—《攻打滬尾圖》 1895 年繪
—《倭兵大創》
—《計沉倭艦》 1895 年繪
11 列強侵華
引言:庚子,怎一個亂字瞭得
德占山東
—《山東東部地圖》 1885 年齣版
—《德軍駐防青島圖》 1902 年繪
大沽海防
—《直沽河口圖》 1891 年繪
聯軍攻打大沽口
—《大沽口及塘沽至北京鐵路圖》 1900 年繪
—《德國攻打大沽口圖》 1900 年繪
日俄先鋒
—《大沽及塘沽地圖》 1900 年繪
12 日俄、日德海戰
引言:大清已當不瞭自己的傢
日俄旅順口海戰
—《俄占旅順口圖》 1904 年齣版
—《俄太平洋艦隊旗艦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剋號觸雷沉沒》 1904 年齣版
—《1904 年8 月10 日黃海海戰戰局變化圖》 1904年繪
日俄旅順登陸戰
—《日軍遼東半島登陸》 1904 年齣版
—《東雞冠山要塞圖》 1904 年齣版
日德青島攻圍戰
—《膠州灣攻圍戰局詳圖》 1914 年繪
—《青島要塞攻防概見圖》 1914 年繪
—《膠澳租藉地德軍布防圖》 約繪於1908 年
附錄:外國侵華艦隊及大清艦隊名錄
後記

精彩書摘

  “ 緻遠撞吉野” 之謎
  看過1963 年版電影《甲午風雲》的人都記得鄧世昌呼喊“撞沉吉野”的悲壯颱詞,它如電影《上甘嶺》中王成喊齣的“嚮我開炮”一樣,皆為塑造英雄人物的點睛之筆。但藝術形象與曆史真實是否真的吻閤,黃海大戰中真有“撞沉吉野”這種事嗎?搞曆史研究的人,有責任為大眾講清楚。
  客觀地講, 電影《甲午風雲》並不是鬍編亂造,而是“有所本”。最早寫齣“緻遠撞吉野”一事的是晚清姚锡光所撰《東方兵事紀略》。書中言:“緻遠藥彈盡,適與倭艦吉野值。管帶鄧世昌……謂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是艦,則我軍可以集事,遂鼓快車嚮吉野衝突。吉野即駛避,而緻遠中其魚雷……船眾盡殉。”姚锡光曾任駐日領事,甲午戰爭時正在山東巡撫李秉衡衙署任事,他參以中外記載,於1897 年寫成此書,距甲午戰爭結束隻有兩年,本書可謂最早記載甲午戰爭的著作之一。
  1979 年版《辭海》“鄧世昌”條目亦稱:“雖彈盡艦傷,仍下令加快速度猛撞敵艦吉野, 不幸被魚雷擊中,與全艦官兵二百五十人壯烈犧牲。”此條源於清人姚锡光所撰《東方兵事紀略·海軍篇》。可見“緻遠撞吉野”說影響之廣。
  但筆者研讀宗澤亞《清日戰爭》所附日方海戰圖發現,“緻遠撞吉野”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清日黃海大戰的第4 天,即9 月21 日,日本聯閤艦隊總司令伊東就寫齣戰況報告,並附海戰詳解圖。在此,順便說一句,姚锡光曾在《東方兵事紀略·序言》中說:“首以《釁始》,終以《颱灣》,並證以錶圖。”但在目錄注明,錶、圖惜未刊行。它從另一個角度證明,北洋水師未能留下海軍必備的作戰記錄—海戰圖。
  從目前所能看到的日本聯閤艦隊的三組戰報(每組圖10 幅左右)15 時半左右這個時段的作戰圖(圖10-12)來看,三份海戰圖都顯示瞭清緻遠艦沉沒的信息,可見此事在這個戰役中的重要性。
  日軍第一組戰報(1—6圖)“15時30 分”記:清緻遠艦受重創沉沒,清艦隊陣形大亂,清濟遠艦先行逃跑。此時鬆島號旗艦距離清定遠艦2000米(從圖上看,緻遠艦距吉野艦應在3000 米以上)。
  日軍第二組戰報(2—7圖)“15時47 分”記:清緻遠艦中彈傾斜沉沒,其他艦帶傷逃走,清定遠、鎮遠孤立無援,吉野號追擊逃跑清艦。
  日軍第三組戰報(3—9圖)“15時10 分”記:清定遠艦前部中彈起火,清緻遠艦右舷傾斜沉沒。(圖中描繪的緻遠艦確實在定遠、鎮遠二艦旁邊護衛)。
  三組圖的下一幅圖裏,皆無緻遠艦的標記瞭,也就是說,這裏三個圖中的緻遠艦是它最後的“身影”。也就是說,“15 時30 分前後”的緻遠艦都是艦尾對著日本艦隊和吉野艦,緻遠艦至少從方嚮上是無法撞擊吉野號的。此外,從圖中緻遠艦與吉野號的距離看,兩艦相距3000 米左右。軍事迷都知道,日本聯閤艦隊的第一遊擊隊旗艦吉野號,航速高達22.5 節,排水量4400 噸。大清緻遠艦航速僅18 節,排水量2300 噸,即使不受傷,也追不上吉野號,更難撞沉吉野號。何況當時緻遠艦接連中彈,船身穿瞭幾個大洞,後來艦身傾斜,航速可想而知。還有,日本聯閤艦隊是以擊沉北洋水師的艦船為目的,其作戰距離一定要小於清旗艦定遠重炮的6000 米,但也一定要保持自己的重炮有效距離3000 米左右,如果日艦離緻遠很近,就無法發揮重炮的作用。所以,受傷的緻遠號與第一遊擊隊旗艦吉野號不可能“肉搏”(也有一說,是緻遠衝撞的是東鄉平八郎指揮的浪速號,但浪速號排在第一遊擊隊的隊尾,此時相遇的可能性更小)。
  《東方兵事紀略》後有許多材料亦稱,緻遠艦的最後時刻,鄧世昌命令大副陳金揆“鼓輪怒駛,且沿途鳴炮,不絕於耳,直衝日隊而來”,欲與日艦同歸於盡。但陳金揆與緻遠艦的250 多名將士全部落水殉國(僅7人遇救),這段記載也近於猜測。筆者曾請教過研究李鴻章的專傢劉申寜老師,“撞沉吉野”是否有更有力的曆史記錄。他說“於史無考,電影《甲午風雲》影響廣泛,反而成瞭正典”。所以, 筆者以為“ 撞沉吉野”不像是鄧世昌的戰鬥口令,更像是一句誤“己”子弟的颱詞。但必須講明的是鄧世昌無論有沒有“撞沉吉野”一事,他都是當之無愧的大英雄。但神化英雄,總會令英雄失去本色。
  2012 年新拍的電影《甲午大海戰》中,在錶現緻遠艦沉沒時,管帶鄧世昌墜海,拒絕救生圈,並將來救他的愛犬按入水中,一同沉沒。此鏡頭也非導演馮小寜鬍編齣來的。清池仲祐在《鄧壯節公事略》中記,鄧世昌愛犬遊到身邊,“銜其臂不令溺,公斥之去,復銜其發”,按愛犬入水,自己也隨之沒入波濤之中。1895 年齣版的《點石齋畫報》曾載圖畫報道《僕犬同殉》(圖10-13),報道稱:“當公殉難之時,有義僕劉相忠隨之赴水……同時有所養義犬尾隨水內,鏇亦沉斃”,此圖左下角描繪瞭鄧世昌及僕人與兩隻義犬共同殉國的悲壯場景。
  但據鎮遠艦副幫帶洋員馬吉芬後來寫的《黃海海戰述評》載,艦上幸存者隻有7 人,他們依靠艦橋上的救生圈,被海潮衝嚮岸邊,其後被一隻帆船救起。他們對當時情況的述說,各不相同,無法采信,但唯有一點說法一緻,既鄧(鄧世昌)艦長平時飼養一頭猛犬,性極凶猛,常常不聽主人之命。緻遠沉沒後,不會遊泳的鄧艦長抓住一塊船槳或木闆,藉以逃生。不幸狂犬遊來,將其攀倒,手與槳脫離,慘遭溺亡,狂犬亦亡。這也許算是有史以來唯一一例主人被自己的狗淹死的記載。”
  這些記載多有不同,但有些基本屬實,也不必為尊者諱:一是北洋水師現代化管理水平不高,艦長竟然帶狗齣海打仗;二是鄧世昌身為艦長不會遊泳,因為會遊泳的人,是無法自沉的。所以,筆者以為,鄧世昌應是傷重沉海,壯烈犧牲。
  為什麼北洋水師會留下這樣的感人故事,因為黃海一役北洋輸得太慘,慘到跟皇上沒法交待,所以,直隸總督李鴻章上報《奏請優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摺》等摺,皆以悲壯敘事為主體。窩囊的光緒皇帝也覺得嚮國民沒法交待,於是也寫詩錶彰這一“國恥級”的敗仗:“城上神威炮萬斤,枉資劇寇挫我軍。後來天道終許我,緻遠深沉第一勛。”北洋的白事,就這樣被當成紅事辦瞭。
  而今, 曆史成煙, 往事如謎,甲午俱往矣。
  ……

前言/序言

  中國人造船的曆史,遠比造車的曆史要早,大約7000 年前,中國先民已開始瞭“刳木為舟”的水上活動,所以,船一直是古代交通工具的經典縮影;甚至,在飛機剛齣現時,清朝人不知怎麼稱呼,就叫它“風船”,這種說法至今還保留在中亞地區東乾人的語言中。
  船在曆史長河中,扮演著交通工具的角色,也扮演著戰爭工具的角色。甲骨文中已有瞭舟船的描繪,至周朝已有水戰的記錄,但舟師和戰船的製度不詳。在齣土的戰國青銅器上,如“水陸攻戰紋銅鑒”、“宴樂漁獵攻戰銅壺”和“嵌錯金銅壺”的紋飾上,可看到當時的水軍已作為一種軍事力量齣現。
  據《左傳》記載: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楚子為舟師以伐吳……無功而還”。另載,吳王夫差十一年(公元前485),“徐承率舟師,將自海入齊。齊人敗之,吳師乃還”,這或是古代文獻記載的最早海戰,地點大約在今天的山東琅颱附近的黃海海域。那是列國中靠海邊的兩個國傢之間的海上戰鬥,屬於近海戰鬥。漢武帝時,始有跨海作戰。
  漢朝樓船從山東半島跨海東徵,滅瞭朝鮮半島北部拒絕嚮大漢稱臣納貢的衛氏政權。此後隋、唐年間皆有東徵高句麗、百濟的跨海作戰,尤其是白村江(今韓國西南錦江)海戰,這是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海上交鋒,唐朝水師大勝。此外,宋朝末年的宋元崖門海戰,也是著名的大海戰,敗退海邊的南宋朝廷經此一役徹底滅亡瞭。
  海戰不屬於古代中國的戰爭主流,又發生在大陸邊緣,加之年代久遠,宋代的海戰圖和海戰畫沒能傳世。如今能看到的最早的海戰圖畫來自元朝,所以,本書亦以元朝的海戰為開篇。
  本書所涉中國古代海戰,既包括華夏內部的海上格鬥,也包括華夏艦隊跨外海遠徵,重點放在外國艦隊侵略中國的海戰;書中的中國古代海戰圖來自交戰雙方,有中國繪製的,也有外國繪製的,如元朝艦隊攻打日本唯一存世的海戰畫捲即為日本人繪製的《濛古襲來繪詞》,它是記錄中國古代跨海大戰的最早繪畫記錄。
  大明比之元朝,國力更加強大,但元朝東徵日本、南討爪哇的攻擊型“藍水水師”到瞭明代沒有被繼承,除瞭“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的“下西洋”之外,大明水師再不齣洋。在海外,大明不需要領土;而海上安全問題也僅為騷擾性質的倭寇。明朝沿長城建立瞭衛、所之時,在東南沿海也建瞭一連串的衛、所。天朝的海洋策略,由此變為“守口”岸防。明代僅存的一幅華人繪製的海戰紀實畫《抗倭圖捲》,錶現的即是近岸海戰。嘉靖年間,鄭若曾編撰的中國海防開山之作《籌海圖編》,所刊六省《沿海山沙圖》、《日本島夷入寇之圖》等,即是中國最早的海防地圖。中國的海上策略就這樣進入瞭“防”的時代。
  明末至清初的中國海防,不外乎兩個方麵:一是防中日草寇混編的“倭寇”,二是防反清復明的海上武裝。這中間就包括防備“反清復明”武裝力量的鄭氏海上勢力。無法在大陸立足的鄭成功最終從荷蘭人手中收復瞭颱灣,中國古代海戰史上因此有瞭唯一一次奪迴失地的勝仗。
  中國大規模的海上主權之戰是從清代開始的。大清先是打瞭兩次鴉片戰爭,爾後,幾乎每隔10 年就有一場海上戰爭:
  1874 年日本以“牡丹社事件”為由入侵颱灣;
  1884 年清法在馬江開戰;
  1894 年清日甲午之戰;
  1900 年“庚子事變”,大清與11 國開戰;
  1904 年日俄在旅順開戰;
  1914 年日德在青島開戰。
  從1840 年的庚子年到1900 年的庚子年,大清的海戰一打就是60 年;從道光到鹹豐,再到同治,再到光緒,四任皇帝,一個甲子裏,清廷都是在海戰的戰火中度過的;先是外國艦隊入侵中國,後來發展為列強在中國海麵為瓜分中國而戰;反映在清代的海戰圖上,就是中國人繪製的多是海防圖,外國人繪製的多是進攻路綫圖和割地占港圖。
  為展現曆史的真實麵貌,本書所選海戰圖全是古圖,不用今人繪製的“示意圖”。古人描繪和記錄海戰,除瞭繪製海戰地圖外,還繪製海戰紀實畫。在沒有攝影術的時代和攝影術發明瞭還沒有廣泛應用的時代,西方商船和戰艦都會請畫傢參與遠航。如,17 世紀來華的荷蘭船隊就帶有畫傢尼霍夫(Johan Nieuhof)隨航;1793 年馬戛爾尼率領的英國使團帶有隨團畫傢威廉·亞曆山大(William Alexander);後來,清英、清法開戰,西方艦隊更是必備隨軍畫傢,以繪畫的形式記錄戰事。這些繪畫作品也是當年西方媒體極為重要的戰事報道手段與風俗。
  1842 年英國誕生瞭世界上第一份以圖畫為主的周刊《倫敦新聞畫報》(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不久,以圖像為主的報紙或報紙增刊在歐洲大地流行起來。如,1843 年創立的法國《畫報》(L'illustration )和後來的《世界畫報》(Le Monde Illustre ),這些畫報無不以時事報道為主。《倫敦新聞畫報》不僅開闢瞭“對華戰爭”專欄,還專門派遣查爾斯·沃格曼(Charles Wirgman)作為“本刊特派畫傢兼通訊員”來華觀戰。所以,一些“特派畫傢”也成瞭海戰的親曆者。如,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艦隊攻打廈門時,隨軍畫傢格勞弗(Glover)就曾跟海軍陸戰隊一起登岸,並在英軍攻剋的炮颱上掛起英國旗。正是這個原因,英國國傢海事博物館纔將格勞弗的“英軍攻打廈門係列紀實畫”當作重要的海戰史料永久收藏,並嚮公眾展示。
  雖然本書主要分析的是中國的反侵略戰爭,但在記述各曆史階段戰爭時,原則上不用“中國”一詞,而用當朝政府的名稱,如“大元”、“大明”、“大清”,還曆史以曆史麵目,尤其是清王朝,通常不用有漢文化色彩的稱謂來指代清廷,“中國”一詞,僅見於晚清外交辭令中。
  有清一代的海戰,對於國人來講,皆為抵抗外來侵略之戰爭。如果把這些戰爭放在國際背景下來描述和研究,那麼戰爭命名就應依據國際慣例,以當事國的主賓關係來命名。比如,鴉片戰爭即是“清英戰爭”;甲午戰爭即是“清日戰爭”;馬江海戰即“清法戰爭”;至於日俄的旅順之戰,自然是“日俄戰爭”;本書即按此原則來命名這一連串的海上戰爭。為瞭方便讀者閱讀原版海戰圖,本書在敘述中盡量保留西文艦船名稱,並在附錄中保留所能搜集到的中、外參戰艦隊的中西文名錄。
  此外,這些戰事是放在國際背景下描述的,本書通常是用公元紀年,特殊情況下用古代中國的年號。以“古代”而論,本書內容應止於清朝,但1914年日德青島之戰,與之前的“德占山東”和“三國乾涉還遼”等事變有著內在聯係,所以,書尾收錄瞭一節“日德青島攻圍戰”。
  民國學者陳衡哲說過:“曆史不是叫人哭的,也不是叫人笑的,而是叫人明白的。”這裏選取150 餘幅海戰圖和海戰畫,是想藉此解讀“敗在海上”這一曆史命題,和對“落後就要挨打”這種說法的另一種解讀。
  從明末清初西洋畫傢繪製的中國海景畫來看,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的船隊不遠萬裏跑到中國,並不是奔著中國的“落後”而來,相反是仰慕中國的“先進”而來。如荷蘭東印度公司約翰·尼霍夫1655 年繪製的《荷蘭使節船遠眺廣州城圖》,錶現的就是荷蘭船隊到大清呈“朝貢”帖、尋求通商的情景;而順治朝則以“荷蘭國典籍所不載者”、“嚮不通貢貿易”為由,拒絕瞭荷蘭的貿易請求。再如,繪製於1784 年的《中國皇後號》,描繪的就是美國獨立後嚮中國派齣的第一艘戰船改裝的商船。為錶達對中國皇室的尊重,此船特命名為“中國皇後”(The Empress of China)。在西方人眼裏,此時的中國是先進與富裕的代錶。英國曆史學傢喬治·賴特(George Newenham Wright)在1843 年倫敦齣版的《中國:那個古代帝國的風景、建築和社會習俗》(China :In a Series of Views,Displaying the Scenery, Architecture and Social Habits of That Ancient Empire )大型畫冊的“序言”中說“這個人口眾多的國傢……推動瞭人類文明發展的‘三大發明’:印刷、火藥和指南針”(20 世紀,李約瑟在此基礎上總結齣中國的“四大發明”),但古代中國從來不把“萬裏長城”和幾大“發明”作為中華文明的象徵,中國人對外宣傳時隻提絲綢、瓷器、茶葉。賴特還稱中國是“3.6 億人口的強大帝國”。雖然自馬可·波羅來過大元以後,西方就稱中國為“帝國”,但古代中國很少自稱“帝國”,直到李鴻章在《辛醜條約》上簽字時,纔仿照列強自稱“大清帝國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李鴻章”。
  西方同中國在海上開戰,確實是“通商”不成之後的事情。晚清的覺悟,也是列強“開炮看中國”在先,大清“開眼看世界”在後。這時,中國的“落後”已暴露齣來,中國人、外國人都能看到大清在軍事和文化上落後於西方。但若以“落後”論,此時的日本比之美國也是全麵落後,可是1853 年“黑船事件”之後,美國沒打日本,反而結瞭盟;日本更是將此事稱為“黑船開國”,佩裏將軍登陸日本的地方被日本當作開埠標誌竪碑紀念。而比之日本,俄國落後嗎?德國落後嗎?但清末民初之時,俄、德都挨瞭日本的打,都被從中國海麵打跑瞭。當然,日本背後有列強支持,但大清也曾有英國的軍事支持,前有洋槍隊,後有西洋式艦隊,軍中有“洋員”有“顧問”,但卻沒在對外戰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或許,有人會說日本列島的生存壓力,決定瞭海外擴張是它唯一的生存之路,但太平洋裏那麼多島國,隻有日本迅速變身,成瞭東方強國,這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那麼,是清國的帝製落後嗎?但英國、俄國、日本也有皇帝,為什麼外國皇帝能派兵打清國呢?或是,清國沒有立憲?可俄國也沒立憲,怎麼沒人打到俄國去,反而是俄國侵入到清國來瞭?或是,清國軍事落後?大清沒有現代化的陸軍,八旗兵、綠營沒有統一建製、統一指揮,但海軍不一樣,北洋海軍與世界接軌,軍艦是世界一流的軍艦,軍官是留洋的“海歸”,然而,海軍建設分成派係,缺少統一指揮,相互掣肘, 雖船堅炮利,但形同虛設,海戰、岸防皆不堪一擊。
  或許,“腐敗”更切閤大清的實際。當日本連皇室都勒緊褲帶,傾全國上下的財力買鋼鐵戰艦時,清國皇室卻用海軍軍費給皇太後造園子祝壽,這種由上而下的腐敗,要瞭大清的命。或許,還可以“無能”來論。大清如果是一頭狼領著一群狼,肯定會打勝仗;如果是一頭狼領著一群羊,也能打勝仗;如果是一頭羊領著一群狼,也有打勝仗的可能;但大清的現實恰恰是一隻羊領著一群羊。整個天朝,沒有一個好的政治傢,也沒有一個好的軍事傢……說到底是“落後”在文化上,輸在文化敗壞的環節中。
  原因究竟是什麼?或許應該依據材料來討論。所以,我們還是看看這些海戰圖吧,它不能給齣標準答案,但可以給齣一點參考答案。
  翻看書中所收的海戰圖就會發現,僅從海戰圖的數量與質量的對比看,中國已露齣“敗”相。大航海為西方人打下的繪製海圖的基礎與形成的傳統,令每一個西方國傢遠航東方的使團中都配有專門的測繪船、繪圖師和畫傢,他們為列強侵華提供瞭第一手的地理與文化資料,可以說,列強皆有備而來。西方人繪製的海戰圖,有海岸綫圖、航綫圖、戰船列陣圖、炮擊要塞位置圖、登陸圖、圍城圖、進攻圖、撤退圖、分割土地圖……看似五花八門,實是麵麵俱到。而中國繪製的海戰圖,隻有一個品種,即海防炮颱圖。它反映瞭中國對戰爭的全部領悟:就是開炮。在“守海不如守江,守江不如守防”的理論指導下,幾乎所有重要海口都建有炮颱。這種以守為核心、朝海上開炮的戰略,比使用大刀長矛是進步瞭一點,但實在稱不上是海防戰略。那麼,中國的海防戰術呢?從《籌海初集·十颱全圖》可看齣是層層設防,卻沒有相互聯防,岸炮之間無法形成火力交叉,兵力隔江隔海,也無法相互支援。此外,岸上炮颱都是敞開式(直到甲午海戰時,旅順纔建瞭一座有頂的炮颱),沒有考慮來自頭頂的炮彈。所以,虎門開戰時,這些炮颱被英國艦隊的炮火各個擊破,英艦直抵廣州。再看馬江海戰的《法國艦隊炮擊閩江沿岸炮颱圖》,沿江所有炮颱,炮口全都嚮外,固定死的大炮不能轉頭嚮上遊開炮;這些炮颱最終全被從上遊馬江得勝歸來的法艦從背後相繼擊毀。大清國沒有從海上攻擊陸地的經驗,自然也就沒有從陸地防守海上的經驗。所謂岸防,有防無術,最後是防不勝防。
  再來看書中的另一類海防圖,即西方列強在中國構建的海防之圖,西方人建立的岸防體係會給人以不同的感悟。如葡萄牙人繪製的《澳門海防圖》,這套海防係統有效地遏製瞭荷蘭、英國的進攻;再如俄國的“旅順要塞圖”、德國的“青島要塞圖”,更是現代要塞的典範,令日軍對旅順和青島的攻擊耗費大量時日,傷亡慘重。
  “敗在海上”的大清,不僅岸防是花架子,海戰也是紙老虎。從法國與日本繪製的海戰圖看,“馬江海戰圖”記錄瞭法國艦隊與福建水師開戰前的位置,和漲潮落潮間法國艦隊炮位的變化,精準的戰機選擇,決定瞭法艦能在半小時內消滅清軍。而日本海軍部繪製的《黃海海戰圖》則顯示,北洋水師的或“一”字或“A”字的戰陣,被日本聯閤艦隊的遊擊戰術所破。日本兩列遊擊小隊,靈活迅速,繞著紮堆的北洋艦隊打,最終將北洋海軍擊垮。10 年間,南洋、北洋兩大近代水師皆被動挨打,展讀地圖,敗跡可尋。
  “敗在海上”,不能說是黃土文化敗給瞭海洋文化,但黃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攻擊而被迫應對來自海上的危機時,顯然很不適應,揚棄不明。兩次鴉片戰爭,間隔僅十幾年,西方艦隊的帆船,轉眼換成瞭蒸汽鐵甲艦,但戰術卻沒變:英國艦隊的登陸戰,仍是先用遠程艦炮攻擊沿海炮颱,而後,海軍陸戰隊從側翼搶灘登陸;法國、日本艦隊的戰法,都是突然襲擊和圍堵戰法,前有馬江港,後有威海港;但大清海軍與敵交戰,毫無對策,無所變化,一退再退,一敗再敗。紙上談兵時,明有《籌海圖編》,清有《海國圖誌》……但經曆瞭慘烈的海上對抗後,中國仍沒産生《海權論》這樣的理論思考。
  近代中國大小海戰有80 餘次,但大清海軍史料中,卻找不到一幅軍用海圖,找不到一幅記錄和總結戰況的海戰地圖,世間僅留下一批虛假戰報,如《福州捷報》、《小埠島倭艦摧沉》、《丁軍門水師恢復朝鮮》、《鴨綠江戰勝圖》……而同樣作為北洋水師一員參加黃海海戰的鎮遠艦副艦、“洋員”菲裏奧· 諾頓· 馬吉芬(Philo Norton McGiffin),卻為“中方”寫齣真正的海戰報告。這位美國人在黃海大戰中身負重傷,戰後迴美國養傷,他在“右眼視神經損傷,耳鼓膜損傷,肋部、臀部受傷,仍有殘留碎片”的情況下,用僅存的一隻眼睛,在醫院裏寫齣瞭一份萬言戰報,並配有一幅《清日黃海交戰圖》,這是馬吉芬為“中方”留下的唯一的黃海海戰圖。這份重要的戰報發錶於1895 年8 月齣版的《世紀》雜誌上,同時還特彆配發瞭“現代海權理論之父”馬漢的《評鴨綠江外的海戰》一文。
  再看英國海軍,這方麵的工作更是全麵細緻,不列顛圖書館就曾齣版瞭兩大本英軍在亞洲的海戰圖目錄《情報解密(1800— 1880)》和《帝國的地圖(1882—1905)》,書中收錄瞭英軍入侵亞洲各國的2000 多幅軍事地圖目錄。
  這種海戰圖的對比,反映齣西方在世界地理方麵、大航海方麵和海戰方麵的傳統與素質遠遠超越瞭大清,中國的其他王朝也缺少這種傳統與素質。大清艦隊船堅炮利時,仍缺少地理課,缺少地圖或海圖這一課。一連串的外來侵略和不斷的敗仗,令大清痛感舊式軍隊的陳腐與無能,決定建立現代新軍。1906年清廷在保定創辦瞭北洋軍官學堂,仿照日本軍校的教學模式授課,部分教材直接選取日本教材,其中就有一部《兵要地理》。這部日本人寫的書中刊有眾多關於中國的航綫圖與海岸圖等多種軍事地圖,如《膠州灣圖》、《大沽附近一般圖》等,可見日本為侵華所做的地理功課多麼紮實。鑒於血的教訓,民國軍事教育中,加入瞭地理教育和海洋教育。
  總之,仗不一定全是用炮艦打的,失敗也並非由一種因素決定。這些古代海戰圖所提供的,僅是分析問題的材料之一。

用户评价

评分

在京东购书,经济,实惠,方便。很好的购书过程。

评分

多读书,读好书。读到开心处,不禁沾沾自喜。

评分

活动给五星,内容我只能给俩星,说战图,怎么看不到战略图呐?综合给三星

评分

书挺好就是价钱太贵了!好贵的书!很高的定价

评分

活动给五星,内容我只能给俩星,说战图,怎么看不到战略图呐?综合给三星

评分

战史内容很详实,书中地图挺有意思。

评分

国人写的海战历史,不知道质量如何。放弃大洋,是历史上中国一直的痛

评分

没有图片 为书屋添置的 希望更多人看到好书呢……

评分

信赖京东~~~~~~~~~~~~~~感谢快递小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