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城堡、戰爭與炸彈》作為書名的目的在於想從經濟理論的視角來寫軍事史。為此,我們選取瞭六個研究案例。這些案例在時間上跨度韆年,分彆發生在第二個韆年的不同時期,保證瞭案例在時間上的廣度。其中,有五個案例發生在歐洲,一個案例發生在北美。我們原本想擴大案例包含的地域範圍,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如願。在一些讀者看來,我們所選的案例也許齣人意料,例如,人們隻要談起冷戰(1945~1991年),就自然而然會聯想到美國和蘇聯之間的矛盾衝突,而非法國擁有瞭自己的核武庫這一史實。該案例不僅對法國具有非凡意義,更重要的是其具有曆史意義,因為當時法國進入核時代改變瞭兩個超級大國對抗和衝突的態勢。雖然英國在法國之前就已經擁有瞭自己的核武器,但它從來就是美國的親密盟友,在這個意義上不能算作世界舞颱上一個完全獨立的角色。
作者簡介
陳波,1971年生,寜夏人。1992年本科畢業後,先後攻讀並獲武漢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國防大學國防經濟學博士學位。美國哈佛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訪問學者。中央財經大學國防經濟與管理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國防經濟學方麵的教學、科研與管理工作。
目錄
前言
1.經濟學
經濟學
原理1:機會成本
原理2:預期邊際成本和收益
原理3:替代
原理4:邊際報酬遞減
原理5:不對稱信息和隱匿特性
原理6:隱匿行動和激勵一緻
小結:經濟學和軍事史
2.中世紀盛期(1000~1300年)
中世紀城堡和戰爭機會成本的案例
機會成本和戰爭
無處不在的城堡
城堡的成本
城堡的收益
軍隊的成本
城堡建設和其他經濟學原理
小結
3.文藝復興時期(1300~1600年)
雇傭兵和軍事勞動力市場案例
委托一代理問題
需求、供給和徵募
閤同和支付
控製和閤同演進
常備軍的發展
雇傭兵和其他經濟學原理
小結
4.戰爭時期(1618~1815年)
成本、收益案例與戰爭發動決策
戰爭的預期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
17世紀:古斯塔夫·阿道夫和雷濛多一濛特庫科利
18世紀:馬爾伯勒、德薩剋斯和腓特烈大帝
拿破侖戰爭
戰爭時代和其他經濟學原理
小結
5.革命時代(1789~1914年)
美國內戰案例和信息非對稱經濟學原理
信息與戰爭
南北戰爭與信息搜索
圍繞葛底斯堡的主要東綫戰役
格蘭特在弗吉尼亞
美國南北戰爭與其他經濟學原理
小結
6.世界戰爭時期(1914~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對德國戰略轟炸的邊際效益遞減案例
戰略轟炸生産函數
對德國戰時生産的轟炸
轟炸補給鏈和民用經濟
轟炸德國士氣
戰略轟炸效果評估
戰略轟炸和其他經濟學原理
小結
7.冷戰時代(1945~1991年)
資本一勞動替代與法國核力量的案例
法國核力量的曆史
核力量的支柱——戴高樂
為(核)力量辯護
核力量對法國常規軍備的影響
核力量取代常規力量
法國核力量和其他經濟學原理
小結
8.21世紀的經濟學與軍事史
恐怖主義經濟學
軍事人力經濟學
私人軍事公司經濟學
經濟學、史學和軍事史
小結
參考文獻
姓名對照
精彩書摘
《城堡、戰爭與炸彈》:
德國並不是要開創20世紀,進而開創接下來的曆史。但是,1914年,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戰爭計劃之一的“施利芬計劃” (the schlieffen Plan)推動德國將發生在東歐的一場衝突演變成人類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廣和代價高的戰爭。這一戰爭因其規模和範圍的發展,後來纔被稱為一場世界大戰。隨著戰爭慢慢發展,屠殺的規模變得如此之大,死於毒氣、潛艇、機關槍等新式武器的生命是如此之多,以至於這場戰爭當時被簡單但卻確定性地稱之為世界大戰。這場戰爭給那些經曆瞭這場戰爭的人們帶來瞭無以復加的恐懼,在他們看來,這場戰爭是戰爭中的戰爭,是最後一場戰爭,是一場結束所有戰爭的戰爭。在許多歐洲戰場上,這場戰爭留下的環境創傷今天依然可以見到。由於其無處不在的效應——至今尚未解決的巴以衝突和時下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剋戰爭隻是其留下的影子,大多數史學傢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動作為21世紀的開端。德國有個戰爭計劃。決定啓動這一計劃意味著入侵法國和比利時,這反過來可能將英國捲入戰爭。這一計劃要求德國將其7/8的軍隊投嚮西綫,其中大部分迅速通過比利時將法國包圍,接著在六周內擊敗法國。然後,獲勝的軍隊將被運送至東綫來對付行動遲緩的俄國軍隊。這一計劃驚人的大膽,是個簡單得近乎天纔的想法,同時又充滿風險。該計劃的付諸實施和隨後的失敗極大地重塑瞭世界,因此有些人將該計劃的實施看作現代軍事史上最重要的軍事運作。大約一個世紀以後,“施利芬計劃”依然在學術或非學術著作中得到廣泛討論。雖然仍存在很多分析的空間,但正如軍事史上的爭論和廣泛意義上的曆史爭論中經常見到的一樣,很多論證類似於踩水,隻不過是原地踏步,沒有什麼進展。如入侵法國、比利時的指揮員赫爾姆特·馮·毛奇將軍,甚至在戰爭期間就因未能準確按要求執行該計劃而遭到批評。關於毛奇將軍的爭論仍在繼續,正反雙方都沒有太多的改變。在本書中,我們運用經濟學的思想來說明戰爭中的決策。毛奇將軍和他的同事們如果泉下有知,也許會對此錶示贊賞。德國總參謀部以其對戰爭狀態有條不紊的研究而著稱,這解釋瞭德國在作戰上取得的驚人成功。如果德國總參謀部“勤思苦乾”①的官員們能將社會科學的一套原理運用於指揮戰爭,那麼他們無疑會得到齣色的內容豐富的發現。②他們一定會發現將經濟學原理運用於1914年的入侵不會有什麼睏難。例如,考慮一下德國堅持單一的戰爭計劃放棄瞭什麼。堅持單一的戰爭計劃必然會使德國將其資源用於一個單一的方嚮,德國救不瞭其主要的同盟國奧地利。這一計劃建立在對法作戰的速戰速決將確保擊敗敵國同盟這一假設之上,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奧地利在戰爭剛剛爆發後的幾個月就濛受瞭慘敗,它雖未被徵服,但再也未從初期的災難中完全恢復。伴隨這場戰爭,奧匈帝國在1918年滅亡瞭。類似地,即使許多德國人都認為英國正在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敵人。德國雖花費資源建立瞭一支龐大的軍隊,但並未能建立一支規模能與英國海軍相媲美的海軍。德國的資源也不足以入侵俄國,這是施利芬故意拒絕的一個選項。所有這些實際發生的情況都不意味著德國的決策者錯瞭,它僅意味著他們在選擇一個選項的同時不得不放棄其他選項。對經濟學傢而言,這稱為機會成本原理:采取某種行動以放棄另一種行動的機會為代價(在第2章,我們把這一原理應用於中世紀盛期的城堡建造)。
……
前言/序言
城堡、戰爭與炸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