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沁河風韻係列叢書:古道悠悠 明清民國時期的晉城交通與沿綫聚落》主要內容包括:陽城官道:東連鳳颱西接沁水的鋪遞路、大道朝西:陽城西去沁水、垣麯的兩條交通綫、赴豫孔道:陽城南下河南省的三條交通綫、商賈鱗次:經行陽城縣內的兩條繁華商道等。
作者簡介
行龍,曆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山西大學副校長,兼任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史學會理事、山西省曆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曆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等。
著有《人口問題與近代社會》(1992)、《走嚮田野與社會》(2007)、《從社會史到區域社會史》(2008)、《山西何以失去曾經的重要地位》(2010)、《閱檔讀史:北方農村的集體化時代》(閤著,2011),主編《社會史研究》等。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錶論文百餘篇。
李嘎,男,1979年生,山東鄒平人,曆史學(曆史地理學)博士,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主要從事聚落曆史地理、城市史、環境史研究。在《考古》、《曆史地理》、《中國曆史地理論叢》等學術刊物發錶論文20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言
一、鳳颱縣
1.綰轂晉豫:縱貫全縣南北的太行大道
2.承東啓西:東連陵川西接陽城的東西鋪遞路
3.商賈之途:兩條赴河南清化鎮的大道
4.其餘三條交通綫
二、高平縣
1.南北驛路:穿行在高平境內的國傢大道
2.南下西去:高平溝通鳳颱、沁水二縣的兩條民間大道
3.東北三路:高平聯係陵川、長治二縣的三條交通乾道
三、陵川縣
1.陵川官道:陵川城經附城鎮入鳳颱縣路
2.太行三路:陵川城穿太行山入河南省的三條交通綫
3.西北三路:陵川城與高平、長治、壺關三縣相溝通的交通大道
四、陽城縣
1.陽城官道:東連鳳颱西接沁水的鋪遞路
2.大道朝西:陽城西去沁水、垣麯的兩條交通綫
3.赴豫孔道:陽城南下河南省的三條交通綫
4.商賈鱗次:經行陽城縣內的兩條繁華商道
五、沁水縣
1.沁水官道:東接陽城西連翼城的鋪遞路
2.東方大道:沁水城東經端氏鎮赴周邊縣份的交通綫
3.其餘三條交通綫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沁河風韻”係列叢書就要付梓瞭。我作為這套叢書的作者之一,同時作為這個團隊的一分子,樂意受諸位作者之托寫下一點感想,權且充序,既就教於作者諸位,也就教於讀者大眾。
“沁河風韻”是一套31本的係列叢書,又是一個學術團隊的集體成果。31本著作,一律聚焦沁河流域,涉及曆史、文化、政治、經濟、生態、旅遊、城鎮、教育、災害、民俗、考古、方言、藝術、體育等多方麵,林林總總,蔚為大觀。可以說,這是迄今有關沁河流域學術研究最具規模的成果展現,也是一次集中多學科專傢學者比肩而事、“協同創新”的具體實踐。
說到“協同創新”,是要費一點筆墨的。帶有學究式的“協同創新”概念大意是這樣:協同創新是創新資源和要素的有效匯聚,通過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彼此間人纔、信息、技術等創新活力而實現深度閤作。用我的話來說,就是大傢集中精力乾一件事情。教育部2011年《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提齣,要探索適應於不同需求的協同創新模式,營造有利於協同創新的環境和氛圍。具體做法上又提齣“四個麵嚮”:麵嚮科學前沿、麵嚮文化傳承、麵嚮行業産業、麵嚮區域發展。
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2014年春天,山西大學成立瞭“八大協同創新中心”,其中一個是由我主持的“三晉文化傳承與保護協同創新中心”。在2013年11月山西大學與晉城市人民政府簽署戰略閤作協議的基礎上,在徵求校內外多位專傢學者意見的基礎上,我們提齣瞭集中校內外多學科同人對沁河流域進行集體考察研究的計劃,“沁河風韻學術工作坊”由此誕生。
風韻是那前代流傳至今的風尚和韻緻。詞有流風餘韻,風韻猶存。
沁河是山西境內僅次於汾河的第二條大河,也是山西的一條母親河。沁河流域有其特有的風尚和韻緻:這裏是中華傳統文明的孵化器;這裏是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的過渡帶;這裏有聞名於世的“北方城堡”;這裏有相當豐厚的煤鐵資源;這裏有山水環繞的地理環境;這裏更有那獨特而豐厚的曆史文化風貌。
橫穿山西中部盆地的汾河流域以晉商大院那樣的符號已為世人所熟識,太行山間的沁河流域卻似乎是“養在深閨人不識”。與時俱進,與日俱新,沁河流域在滾滾前行的社會大潮中也在波濤翻湧。由此,我們注目沁河流域,我們走嚮沁河流域。
沁河風韻係列叢書:古道悠悠 明清民國時期的晉城交通與沿綫聚落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