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與百年民生》是一部按照中國社會近現代曆史發展軌跡來探討中國近現代設計曆史的學術性研究論著,而不是一部單純的設計史編著。本書以設計學入手,大量運用瞭現代經濟學、社會學和藝術學、曆史學的分析研究手法,著眼於深入分析、研究對近現代中國設計事物發生、存在、發展起到基礎性影響的社會形態與産業背景以及風俗民情、商業宣傳等決定性因素,從中梳理齣以民生商品的創意設計——生産製造——物流銷售為“産業鏈”形態不斷完善、不斷改良的曆史事實對中國近現代設計事物支配性的作用,也總結齣一條中國設計百年得失關鍵的經驗教訓:設計事物文化屬性的根本內容和基本價值,全在於設計事物對社會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品質改良與生産效率提升,本書全部的學術見解和立論依據均圍繞著這個核心展開。本書為“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
王琥,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嚮為設計史論,著述頗豐。國傢齣版基金項目、“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中國設計全集》(全20捲)執行總主編。已齣版《中國傳統器具設計研究》(全4捲)、《漆藝術的傳延》《裝飾與民間藝術》《設計史鑒》(全4冊)等設計類著作十餘部,其中任主編及作者的《中國傳統器具設計研究》為江蘇省“十五規劃”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並獲首屆中國齣版政府奬圖書奬。在全國性美術展覽中多次獲奬。2013年12月,獲國傢工信部/中國工業設計協會頒發的2013年度中國工業設計“十佳大奬”。
序論:百年民生設計得失談……………………………………………………… 001
第一章 晚清時期民生設計……………………………………………………… 020
第一節 晚清時期社會時局因素與民生設計……………………………… 023
一、奇技淫巧:“西風東漸”與傳教士…………………………… 026
二、洋務運動的興衰與內憂外患………………………………… 030
三、設計事物的輸入:沿海通商口岸與殖民化………………… 035
四、消費先驅:租界洋商與華人買辦…………………………… 038
五、消費群體的崛起:新市民階級……………………………… 041
六、晚清普通民眾收支狀況一瞥………………………………… 043
第二節 晚清時期民生狀態與民生設計…………………………………… 048
一、晚清時期民眾衣著方式與設計……………………………… 049
二、晚清時期民眾餐飲方式與設計……………………………… 053
三、晚清時期民眾齣行方式與設計……………………………… 059
四、晚清時期民眾居住方式與設計……………………………… 068
五、晚清時期民眾禮俗方式與設計……………………………… 075
六、晚清時期民間閑娛方式與設計……………………………… 080
第三節 晚清時期産業狀態與民生設計…………………………………… 085
一、晚清時期重工製造産業背景………………………………… 090
四、晚清時期交通運輸産業背景………………………………… 101
五、晚清時期市政公用産業背景………………………………… 105
六、晚清時期軍備修造産業背景………………………………… 110
第四節 晚清時期民生設計特點研究……………………………………… 114
一、晚清時期設計教育與産業概述……………………………… 116
二、社會改良的必然産物………………………………………… 125
三、移風易俗的最佳渠道………………………………………… 127
四、文明進步的標識性事物……………………………………… 128
五、清末民生設計特點的研究價值……………………………… 129
第二章 民初時期民生設計……………………………………………………… 133
第一節 民初時期社會時局因素與民生設計……………………………… 134
一、北洋政府的工業化作為……………………………………… 138
二、“上海格調”…………………………………………………… 141
三、新文化運動…………………………………………………… 146
四、傳統手工藝的嬗變…………………………………………… 149
五、民初普通民眾收支狀況一瞥………………………………… 154
第二節 民初時期民生狀態與民生設計…………………………………… 162
一、民初時期民眾衣著方式與設計……………………………… 162
二、民初時期民眾餐飲方式與設計……………………………… 171
三、民初時期民眾居住方式與設計……………………………… 180
四、民初時期民眾齣行方式與設計……………………………… 184
五、民初時期民眾禮俗方式與設計……………………………… 188
六、民初時期民眾日常雜用方式與設計………………………… 192
第三節 民初時期産業狀態與民生設計…………………………………… 199
一、民初時期重工製造産業背景………………………………… 203
二、民初時期交通運輸産業背景………………………………… 206
三、民初時期市政公用産業背景………………………………… 209
四、民初時期文化教育事業背景………………………………… 210
五、民初時期軍工兵器産業背景………………………………… 219
第四節 民初時期民生設計特點研究……………………………………… 221
一、民初時期設計教育與設計産業概述………………………… 221
二、文明新生活的社會共識……………………………………… 227
三、民生設計開始産業化………………………………………… 228
四、民生商品的文明教化作用…………………………………… 229
五、外來設計仍占據主導地位…………………………………… 230
二、晚清時期百貨零售産業背景………………………………… 093
三、晚清時期絲棉紡織産業背景………………………………… 095
第三章 民國中期民生設計……………………………………………………… 232
第一節 民國中期社會時局因素與民生設計……………………………… 233
一、經濟法規、政策指導與民族工商業崛起…………………… 234
二、“新生活運動”與國民素質…………………………………… 237
三、大上海的魅力………………………………………………… 241
四、民中社會普通民眾收支狀況一瞥…………………………… 245
第二節 民國中期民生狀態與民生設計…………………………………… 251
一、民中社會民眾衣著方式與設計……………………………… 254
二、民中社會民眾餐飲方式與設計……………………………… 265
三、民中社會民眾居住方式與設計……………………………… 272
四、民中社會民眾齣行方式與設計……………………………… 278
五、民中社會民眾禮俗、休閑方式與設計……………………… 281
六、民中社會民眾文化消費方式與設計………………………… 287
七、民中社會民眾日雜消費方式與設計………………………… 298
第三節 民國中期産業狀態與民生設計…………………………………… 312
一、民國中期重工製造産業背景………………………………… 317
二、民國中期交通運輸産業背景………………………………… 327
三、民國中期市政公用産業背景………………………………… 330
四、民國中期文教衛生事業背景………………………………… 332
五、民國中期軍火兵器産業背景………………………………… 336
第四節 民國中期民生設計特點研究……………………………………… 338
一、民國中期設計教育與設計産業……………………………… 339
二、工業設計漸顯雛形…………………………………………… 346
三、“設計産業化”逐步形成……………………………………… 347
四、平麵設計日趨成熟…………………………………………… 348
第四章 抗戰時期民生設計……………………………………………………… 352
第一節 抗戰時期社會時局因素與民生設計……………………………… 354
一、抗戰初期西遷之工商業、文教業…………………………… 355
二、“戰時經濟政策”與西南人民的貢獻………………………… 357
三、抗戰時期鄉村社會傳統手工業的重要性…………………… 361
四、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國際援助……………………………… 366
第二節 抗戰時期民生狀態與民生設計…………………………………… 368
一、“國統區”民眾生活方式與設計……………………………… 369
二、“淪陷區”民眾生活方式與設計……………………………… 381
三、“根據地”民眾生活方式與設計……………………………… 384
第三節 抗戰時期産業狀態與民生設計…………………………………… 395
一、“大後方”的民生産業與設計………………………………… 398
二、“根據地”“遊擊區”的民生産業與設計…………………… 405
三、“淪陷區”的民生産業與設計………………………………… 410
第四節 抗戰時期民生設計特點研究……………………………………… 422
一、抗戰時期設計教育與設計産業概述………………………… 423
二、産業內遷與均衡布局………………………………………… 427
三、戰時民生産業的“飛躍”……………………………………… 428
四、美式商品設計觀念植入……………………………………… 429
第五章 民國後期民生設計……………………………………………………… 432
第一節 民國後期社會時局因素與民生設計……………………………… 432
一、“國統區”經濟亂象與民生窘境……………………………… 434
二、解放區“土改運動”的偉大意義……………………………… 443
三、內戰期間中國社會所遭受的巨大損失……………………… 451
四、民國後期普通民眾收支狀況一瞥…………………………… 452
第二節 民國後期民生狀態與民生設計…………………………………… 454
一、民國後期民眾衣著方式與設計……………………………… 456
二、民國後期民眾餐飲方式與設計……………………………… 461
三、民國後期民眾居住方式與設計……………………………… 465
四、民國後期民眾齣行方式與設計……………………………… 468
五、民國後期民眾休閑娛樂方式與設計………………………… 469
六、民國後期民眾文化消費方式與設計………………………… 472
七、民國後期民眾日雜消費方式與設計………………………… 475
第三節 民國後期産業狀態與民生設計…………………………………… 478
一、民國後期重工業製造産業背景……………………………… 490
二、民國後期交通運輸産業背景………………………………… 493
三、民國後期輕工紡織産業背景………………………………… 496
四、民國後期市政公用産業背景………………………………… 497
五、民國後期軍火兵器産業背景………………………………… 499
第四節 民國後期民生設計特點…………………………………………… 500
一、民國後期設計教育與設計産業……………………………… 501
二、戰後美國消費主義商業設計的巨大影響…………………… 506
三、民國後期民生商品消費的新特點…………………………… 508
四、近現代中國設計的裏程碑…………………………………… 510
第六章 建國初期民生設計……………………………………………………… 514
第一節 建國初期社會時局與社會狀況…………………………………… 516
一、萬象更新的新社會…………………………………………… 519
二、一窮二白與自力更生………………………………………… 525
三、學習“老大哥”好榜樣………………………………………… 530
四、建國初期普通民眾收支狀況一瞥…………………………… 532
第二節 建國初期民生狀態與民生設計…………………………………… 539
一、建國初期民眾衣著方式與設計……………………………… 546
二、建國初期民眾餐飲方式與設計……………………………… 560
三、建國初期民眾居住方式與設計……………………………… 569
四、建國初期民眾齣行方式與設計……………………………… 575
五、建國初期民眾禮儀風俗方式與設計………………………… 578
六、建國初期民眾休閑娛樂方式與設計………………………… 582
七、建國初期民眾日雜消費方式與設計………………………… 585
第三節 建國初期産業狀態與民生設計…………………………………… 589
一、建國初期重工業與設計的産業背景………………………… 594
二、建國初期輕紡業與設計的産業背景………………………… 597
三、建國初期交通運輸業與設計的産業背景…………………… 598
四、建國初期市政公用事業與設計的産業背景………………… 599
五、建國初期文教衛生事業與設計的産業背景………………… 601
六、建國初期國防工業與設計的産業背景……………………… 604
第四節 建國初期民生設計特點研究……………………………………… 605
一、建國初期設計教育與設計産業概述………………………… 606
二、影響新中國設計的新因素…………………………………… 617
三、“民族化”“民間化”“民眾化”……………………………… 619
四、“清廉”“高效”“節儉”的時代特徵………………………… 620
第七章 “文革”時期民生設計…………………………………………………… 624
第一節 “文革”時期社會時局因素與民生設計…………………………… 625
一、史無前例的“造神運動”……………………………………… 626
二、中國文化階級的社會責任…………………………………… 631
三、“文革”時期普通民眾收支狀況一瞥………………………… 633
第二節 “文革”時期民生狀態與民生設計………………………………… 636
一、“文革”時期民眾衣著方式與設計…………………………… 638
二、“文革”時期民眾餐飲方式與設計…………………………… 642
三、“文革”時期民眾居住方式與設計…………………………… 645
四、“文革”時期民眾齣行方式與設計…………………………… 647
五、“文革”時期民眾道德、禮俗方式與設計…………………… 651
六、“文革”時期民眾文教、娛樂方式與設計…………………… 657
七、“文革”時期民眾日雜消費方式與設計……………………… 660
第三節 “文革”時期産業狀態與民生設計………………………………… 664
一、“文革”時期基礎工業與設計的産業背景…………………… 667
二、“文革”時期輕工、紡織業與設計的産業背景……………… 671
三、“文革”時期交通運輸業與設計的産業背景………………… 674
四、“文革”時期市政公用事業與設計的産業背景……………… 675
五、“文革”時期醫療衛生事業與設計的産業背景……………… 678
六、“文革”時期國防工業産業背景……………………………… 681
第四節 “文革”時期民生設計特點研究…………………………………… 683
一、“文革”時期設計教育與設計産業概述……………………… 684
二、令人窒息的宣傳氣氛………………………………………… 692
三、“文革設計”的民眾智慧……………………………………… 693
第八章 改革開放初期民生設計………………………………………………… 695
第一節 改革開放初期社會時局因素與民生設計………………………… 696
一、人心思變、春潮湧動………………………………………… 697
二、變革之痛與體製之殤………………………………………… 699
三、“全民崇洋”與“溫州模式”…………………………………… 701
四、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 704
五、“改初”社會普通民眾收支狀況一瞥………………………… 705
第二節 改革開放初期民生狀態與民生設計……………………………… 713
一、“改初”社會民眾衣著方式與設計…………………………… 715
二、“改初”社會民眾餐飲方式與設計…………………………… 721
三、“改初”社會民眾居住方式與設計…………………………… 726
四、“改初”社會民眾齣行方式與設計…………………………… 728
五、“改初”社會民眾禮俗婚喪方式與設計……………………… 732
六、“改初”社會民眾文娛休閑方式與設計……………………… 735
七、“改初”社會民眾日雜消費方式與設計……………………… 738
第三節 改革開放初期産業狀態與民生設計……………………………… 748
一、“改初”時期重工製造産業背景……………………………… 752
二、“改初”時期服裝紡織産業背景……………………………… 759
三、“改初”時期傢電輕工産業背景……………………………… 761
四、“改初”時期交通運輸産業背景……………………………… 763
五、“改初”時期市政公用産業背景……………………………… 768
六、“改初”時期文教衛生事業背景……………………………… 776
七、新中國的“國貨名牌”………………………………………… 782
第四節 改革開放初期民生設計特點研究………………………………… 791
一、“改初”時期設計教育與設計産業概述……………………… 792
二、民生設計的“前世今生”……………………………………… 794
三、“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 795
四、“中國特色”芻議……………………………………………… 800
五、“民生為本”是中國設計的唯一齣路………………………… 804
中國設計百年大事記……………………………………………………………… 807
後記………………………………………………………………………………… 831
一、民生設計的文化價值
在任何社會,包括設計事物在內的所有人造事物,都是每一個人賴以生存的物質形態和精神載體。百年中國設計,正好是中國社會百年巨變的縮影,最集中地反映瞭百年來中國人的生活狀態、生産手段及文化傳統、審美取嚮。正因為設計事物人人涉足,較之其他學科,涉及人數最多、涉及麵最廣,也最直觀、最普及,對百年中國社會的變革與定型,程度最深,影響最大。市鎮升鬥小民與鄉村耕牧農夫,他們可能一輩子沒去過京城,不知道誰當皇帝、總統或主席,也可能一輩子沒聽說過鬍適、林語堂、魯迅和美利堅、法蘭西、英吉利,甚至一輩子目不識丁,一輩子不懂音樂、哲學,但絕不可能一輩子不造物、不用物。中國的百年設計曆史,正是通過無數細小的事物,直接或間接地全方位地改造瞭中國社會的文化史。往往齣現這樣的情形:每一件新齣現的設計事物,都是對中國社會既有物質形態與精神架構的一個巨大的挑戰和突破,從衣食行住,到閑用文玩。一個白熾燈泡,能給上至皇族王公、中至商賈衙役、下至工匠農婦,帶來恍如隔世的觀念巨變。一件免袖、立領、高開衩的民國旗袍,能給一個封閉小鎮帶來革命性的倫理意識突破,所有既往的道德、審美、人倫皆為之劇變。正因為檢驗設計事物成敗的標準,直接取決於它在社會上承傳、散播、影響的長度、廣度和高度(即對傳統事物進行界定的“三維尺度”,詳見拙作《設計史鑒·思想篇》,江蘇美術齣版社,2011年版),而能使設計事物承傳、散播、影響的“設計消費體”,最主要就是無數普通老百姓。缺少瞭普通老百姓的使用、流傳和認可,任何設計事物都隻是曇花一現,既傳不下去,也統不起來,更不可能成為中國百年文化改造運動(最主要的受體是全社會絕大多數中國人的生産方式與生活方式)的動因和媒介。因此,中國百年民生設計,是中國百年文化改造的最佳載體,其價值和重要性,遠大於中國文化精英們自以為是的估計。對民生設計文化影響價值的認可與否定,這是個大是大非的關鍵問題,甚至可以說是鑒彆設計史論學者“可靠身份”的試金石。時至今日,如果還有人繼續罔顧占社會成員絕大多數的普通百姓對中國設計決定性影響和作用,總把眼睛盯在舊貨市場、拍賣行、博物館玻璃展櫥裏那些“美輪美奐”的禦用、官造器物上,以為是宮廷“造辦處”和形形色色的“侍衛室”“政府機關管理局”締造瞭中國百年設計史,那就不僅僅是“精英意識”和“史官情結”在作怪的問題瞭,直接可以判斷為基本不懂設計是何物、基本屬於設計學的門外漢。還不僅如此,甚至完全可以質疑其文化人的身份:沒有正視百年來民生設計對中國社會的巨大影響和重要作用,說明本身就不懂“文化”這個詞匯的真實涵義。
“文化”,不僅僅是《新華字典》撰寫的詞條那麼簡單。從先民發明瞭“文”這個甲骨文字形起,“文”就是“人”,“文化”就是“人化”,專指人對人的影響、人對人的作用。對人的正麵作用和影響力越大,文化價值就越大。從設計學角度看,由一個人創意産生、製作完成的一件設計事物,由一群人學習、傳播、改良、再傳播,從而使一輩人、幾代人受益而改變瞭原有狀態,提升瞭自身生産和生活的品質———辦這事你都跟我學著做瞭,說明我已經影響瞭你、對你起瞭作用,我還不比你更有文化? 文化的涵義,絕不僅僅是會背幾句詩、會認幾個字那麼簡單、膚淺。文化的核心,是人造事物的作用力與影響力,即“以文化人”,是人所創造的人為事物(包括設計事物這種人造事物)對其他人産生的良好影響和促進作用。離開瞭這個前提,有文無化,形同虛廢,會幾句歪詩、識幾個破字又有何用?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荀子·勸學》),荀子如何巧妙利用客觀自然條件的“假物藉力”觀點,便包含瞭設計事物這種人所獨具的最高文明智慧。民生設計中的“文化”,正是通過“人對物的剋化”來實現“人對人的教化”,這是最符閤設計學範疇的“文化”概念。
與百年來中國社會湧現的許多新事物的命名一樣,“工藝美術”和“設計”這兩個詞,都是地道的日源詞,但所說的事物大緻都是一個範疇,隻是詞匯在中國社會輸入和流行的時間不一樣,因此在性質、構建上存在諸多差異。其他在白話文興起時代先後融入新漢語詞匯的日源詞,僅常用詞匯也不下數百。百年前的東洋社會,從已曆時近百年的福澤諭吉的“脫亞入歐”至伊藤博文的明治維新,在自上而下的
傾力改造中脫胎換骨,再通過和兩個鄰國打的兩場勝仗(打敗沙俄遠東艦隊和大清北洋水師)而一戰成名,躍升為世界強國。日本,猶如文化變壓器一般,將西洋文化轉化成更能適閤在中國社會傳播、流行的事物,客觀上起到瞭很好的開渠搭橋作用,我們今天的中國人不能忘記這點功勞。
設計的源體是人,設計的受體是物,設計的消費體(也是傳播主體)是人。正是設計文化固有的“人為用物”與“物用為人”本質,決定瞭設計文化的唯一界定標準必然是設計事物影響人、作用於人。中國古代民物設計,代錶瞭數韆年中國古代造物傳統的主流,一切在時間上的承傳性(長度)、文化上的統閤性(高度)、範圍上的普惠性(廣度),都是以中國傳統民物為主要載體的。以物剋物,造物為人,物我和
諧,天人閤一,這種由古代中國造物傳統所承傳的文化精神,正是中國文化傳統中最有價值、最值得承傳的民族特徵之一。本書作者一再宣揚一個觀點:何謂“傳統”? 要真正理解它,查《新華字典》是沒戲的。其本質一句話便可以概括:傳統是無數創新的鏈接。創新和改良行為一旦中止,所謂傳統本身就不存在瞭———如同無數官作設計文物那樣,顯赫一時,瞬間即逝,既沒傳下去,也沒統起來,更沒普及
開,隻配待在博物館玻璃展櫃和收藏傢老舊箱匣裏供人瞻仰遺容。數韆年古代中國設計史和一百年中國近現代設計史,都是詮釋“創新的鏈接即是傳統”這個文化傳統本質的最好寫照。中國社會百年巨變,非但沒有中斷這個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而且不斷吸納外來文化的新鮮血液,徹底改良、更新瞭這個傳統,使其在不斷創新、變革的演化進程中,漸入佳境,在世人眼前嶄露頭角。
二、民生設計是百年設計史的一條主綫
在晚清新學的種種文獻中,尚無“設計”詞匯齣現,連“美術”這個日源詞僅初見於中國社會,首倡者是康有為。但現今美術概念與起初康梁主張的“美術”早已大相徑庭。康有為在所著《日本書目誌》中,已將“美術門(方技附)”單列,包括:美術書、繪畫書、模樣圖式、書畫類、書法及墨場書、畫手本學校用、音樂及音麯、音麯、演劇、體操書、遊戲書、插花書、茶湯書(圍碁附)、將棊書、占筮書、方鑒書、觀相書、大雜書(康有為輯《日本書目誌》,上海大同譯書局,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石印本)。看來康氏將一切人為造美的手段,統統劃歸到“美術”範圍裏。其中“模樣圖式”和“插花書”“繪畫書”“遊戲書”等部分內容,理應是近現代中國人最早的“設計”概念所涉範圍。盡管這個概念還很粗淺,畢竟是其現代美術思想起源的第一步。
在西方工業文明不斷影響之下,康有為對設計事物的理解也在不斷提升,逐漸完善瞭自己的美術思想。彼時的康有為已經意識到:從“重農”嚮“尚工”的進化,是中國社會走嚮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在西方大機器生産為特徵的工業化進程中,美術必然是自己主張的“工業國”生産形式的關鍵環節。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上奏朝廷的新摺中,康有為毛遂自薦,主張委以他“工局”之職“司舉國之製造機
器美術,特許其新製而鼓勵之”(康有為撰“應詔統籌全局摺”,載於鄭振鐸編《晚清文選·捲下甲》,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12年版)。康有為這種將美術與機器製造視為一體的“超前意識”,眼光深邃,一下就涉及瞭美術行為理應包含工業製品的造型審美的核心內容,而且將這種包含瞭設計本質(盡管沒有用“設計”這個後來纔發明的專用詞匯)的“美術”抬高到大清社會除弊革新重要步驟的關鍵地位。
康有為後來還多次進一步鼓吹自己這種獨特的美術思想,抨擊保守頑固的封建意識:“諸歐政俗學藝,競尚日新,若其工藝精奇,則以講求物質故”,反觀中國,“以重農故,則輕工藝,故詆奇技為淫巧,斥機器為害心,錦綉纂組,則以為害女紅,乃至欲驅末業而緣南畝,此誠閉關無知無欲之至論矣”(康有為撰“育請厲工藝奬創新摺”,轉載於周德昌編《康南海教文選》,廣東高等教育齣版社,1989年版)。康有
為的新主張具有相當的“超前”意識,自然與當時的政體、禮製甚至民輿、國情發生激烈的碰撞。
成熟期的康有為美術思想,從一開始就包括瞭機器、工人、工藝等設計基本要素,理應視為近現代中國設計觀念之濫觴。其得意弟子梁啓超則據此延伸瞭康有為現代美術思想中的設計概念,而且更加直截瞭當:“願我農夫考其農學書籍,精擇試用,而肥我樹藝。願我工人,讀製造美術書,而精其器用。願我商賈讀商業學,而作新其貨寶貿遷”(梁啓超撰《讀<日本書目誌>書後》,《飲冰室閤集·文集2》,中華書局,1989年版)。很明顯,在清末康、梁美術思想中,美術從來就不是書齋畫室內的山水花鳥,而是事關機器生産、工業製造的設計創意與精細化建造技術,隻是梁啓超說得很露骨,直接把“美術”之“美”,定格在“精其器用”上。“精其器用”,說白瞭,就是精細化造物動作,目的是使器物更加適閤人用。這個觀點既包括“人為用物”的實用性功能設計,也包括“物用為人”的適人性功能設計。再拿現在的設計學流行用語翻譯一下:美術,是以人的審美意識為設計主導、以機器的製造手段為實現條件的人為製造器物的“造美之術”。對近現代中國設計史而言,“精其器用”是一個特彆偉大的啓濛主義思想,這就是近現代中國設計思想的源頭,基本奠定瞭現代中國設計史研究的對象、性質和基本路徑。
縱觀各種版本的眾多《中國設計史》(包括各種古代、近代、現代、當代設計史),我以為最緻命的缺陷,就是著眼點有誤:沒把眼光盯在設計事物與生俱來的商業性市場條件、社會性傳播渠道、文化性大眾審美三大要素上,弄不明白“設計”究竟為何物,思想上有個狹義概念的“工藝美術”條條框框:無非是圖案加造型,再加點自己也不甚明瞭的工藝而已;至於功能、選材、技術與形態,就不再深究瞭。定位不準,自然懵懵懂懂忙一氣,還是不辨東南西北。通病一,基本都是考古學、收藏界的“陪讀書童”,把人傢收集的破爛玩意兒劃拉一批過來,也不嫌沾滿故人口涎,津津樂道地再迴味一遍,還樂此不疲。這樣做的好處是基本不需要費腦筋、下力氣,隻需要換個說法、創造些新詞。通病二,凡是被收藏下來的、進瞭博物館的,都被冠以“傳統”;凡是能用的、能看的,都被冠以“設計”。至於是否能傳下去、統起來,作者一般是不上心的,大多語焉不詳。通病三,精英意識濃厚,卻泥古不化。腦袋裏還是那些一成不變的東西,卻能以不變應萬變,過去趕時髦叫“工藝美術史”,今天趕時髦叫“設計史”,便能使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隨時隨地可以示人以“時代弄潮兒”麵目。這個普遍在當代中國設計史論研究中存在的重大缺陷,幾乎成瞭不少人立言晉升的訣竅,論文過關、學位攫取、職稱評定,全靠這些路數瞭。自己糊塗點原本不要緊,橫竪擠上瞭席麵都要混口飯吃的;要命的是原本清純無辜的一代代莘莘學子,也學著我們的樣,沿著前輩們開闢的羊腸小道,捷足先登,居然都能爬到風光無限的名利巔峰。
為什麼研究近現代中國設計曆史必須首先關注百年民生設計? 因為民生設計是近現代中國設計的主流載體、傳統主乾、文脈主綫。一旦從近現代中國設計曆史中剝離瞭“民生設計”的具體內容,近現代中國設計曆史就是一種虛擬的真空狀態,“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瞭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迴》)。這是個設計史觀的大是大非問題,誰弄不清“民生設計”在百年中國設計史(甚至是中國社會發展史)中具有壓倒性的重要價值,還要搞近現代中國設計史研究,那就是個笑話,屬於“入錯行、嫁錯郎”之誤。
“民生”之“民”,古今相通,中外無異。《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孫中山·建國方略》:“餘為一勞永逸之計,乃采取民生主義,以與民族、民權問題,同時解決,此三民主義之主張所由完成也。”因而,“民生”之“民”,通俗地講,就是老百姓的意思;文縐縐地講,就是占全社會成員絕大多數比例的普通人。“民生”之“生”,通俗地講,就是老百姓的生計、生態;文縐縐地講,就是廣大民眾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本書所謂“民生”,在這兒就是民眾基本的生活狀況和謀生方式;本書所謂“民生設計”,就是專指與民眾的生活狀況和謀生方式息息相關的設計行為。對“民生設計”的理解,如果超齣瞭上述概念界定,那就是彆的問題瞭,一概不屬於本書所涉範圍。
……
序論 百年民生設計得失談
《設計與百年民生》相關內容,側重點是本書作者對近現代中國民生設計發生、發展的文化成因(民生狀態、産業背景、時局與社會風俗等)和設計事物之間關係所作的宏觀性研究。本書既不是對設計史的編纂,也不涉及對設計個案的具體分析,
特此敬告讀者。
《設計與百年民生》的所謂“百年”,大緻劃定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至改革開放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前後約一百年。因為這一百年的中國,一直處於劇烈而深刻的社會變革與轉型時期,各種影響瞭過去與現在、並足以影響未來中國的文化事物,大多産生於這一百年。近現代中國民生設計及産銷業態,是這個百年社會變革的標記性文化事物之一。
太平天國運動和兩次鴉片戰爭失利的內憂外患,雖然確已撼動大清國本,但政體吏治、經濟製度並未大變,尤其是作為中國社會精英階層的文化名流們,尚在續夢迴春,以為西洋之堅船利炮,無非奇技淫巧,自傢小打小鬧地搞點洋務運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清]張之洞著《勸學篇》),便可峰迴路轉,國運再興。可甲午一役,東洋海軍以劣勢軍力,全殲號稱“集半數亞洲諸國兵艦總噸位之和”的大清北洋水師,丟地賠款,喪權辱國,終使全社會有識之士集體夢醒,方知老大帝國早已韆瘡百孔、風光不再瞭,由此明白瞭一個大道理:用當年聞達之士痛心疾首的話說,就是“臣民打不過國民”;用今天的時髦話說,就是“專製社會的草民打不過開明社會的刁民”。這種全中國社會自上至下的全員覺悟,方見改良舉措有所遞進。隨後的列強大舉輸入西洋文化,通商口岸華洋混居的殖民文化傳播,正是近現代中國民生設計之肇始。時至20世紀90年代,正值改革開放初見成效:工業化初步完成,轉型時期劇烈波動漸見平復,政治經濟改革步入正軌,一個三百年沉淪不已的龐大而羸弱的民族開始快速崛起,其速也急,其勢也猛,仿佛一夜之間就從根本上徹底撼動瞭全世界的經濟秩序和文化構架,並開始改變全世界的政治版圖。中國崛起給全世界帶來的巨大震動,一如百年前八國聯軍侵占中國皇城一樣引人矚目。
這短短的一百年跨越瞭古代至近代、近代至現代、現代至當代三個中國社會艱難轉型的曆史時期,集中反映瞭中國社會積弊頑癥和圖新自強兩種文化相互交織、反復纏鬥的百年奮鬥曆史。甲午戰爭後,中國的文化精英開始真正意識到:社會改良,首先是人的改良;要想“強國”,首先要“富民”。從此中國的文化史、政治史、經濟史包括設計史,始終貫穿瞭一個詞:“求新圖變”。幾韆年華夏文明從未有過如此之全幅震蕩和劇烈轉嚮。這種社會變革的烈度,亙古未有,徹底撼動瞭曾延續數韆年的中國社會基礎結構,影響深達全社會的方方麵麵,涉及每一個階層、每一個人。中國人民在這個滄桑巨變的百年曆史中付齣瞭上億條生命的巨大代價,炮火連天,血流漂杵,哀鴻遍野,餓殍滿目,新政改良或暴力革命,幾乎一直是中國百年曆史的主鏇律。中國文化體係的重新建構和新文化形象的重新樹立,正是在昔日輝煌大
廈的滿眼瓦礫中得以萌發,猶如鳳凰涅槃般浴火重生。中國社會的百年經曆是如此之艱難麯摺,百年創傷是如此之巨痛慘烈,縱觀人類文明史,唯西羅馬帝國滅亡、法國大革命和美國南北戰爭帶給世界之震撼,可與之比肩。終於在20世紀末,中國社會展示齣震撼世界的發展態勢,正說明這種文化改造後體現齣的勃勃生機和所預示的巨大進步潛力。
百年變革的核心內容,是涉及全社會絕大多數成員的生存狀態(生産方式加生活方式)的無數新事物在中國社會相繼齣現、發展、紮根———近現代中國民生設計(創意及産銷業態)發展史,正是中國百年變革曆史的一個縮影。究竟是以國傢政權意誌為中心的“強國論”,還是以個性解放、強調個體的自由意誌為中心的“富民論”(其核心內容為:天賦人權;法律麵前人人平等,人人享有言論、結社、職業、信仰的選擇自由;私有財産神聖不可侵犯;政府、議會和司法“三權分立”的法治製度等等),也許這正是“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在其百年之前影響力就傳遍全世界的歐洲啓濛主義運動之間真正的差距所在。由於這種認識與實踐上存在著的巨大差距,造成瞭中國社會百年革新曆史頗多坎坷的主要原因。與嚴酷的政治現實不同,“民生商品設計”這一塊,恰好是近現代中國社會成長得最好的“文明之花”,它既集中體現瞭近現代西方人文與自然科學的精髓所在(人人生來平等的民主概念和自由公平競爭的市場原則),同時在推動社會變革、促進科學民主意識和改造舊體製社會下的經濟模式、政治製度、民俗國情的關係銜接上,不那麼激烈、不那麼暴力、不那麼突兀,特彆能讓社會主流群體的老百姓相對容易接受。在近現代中國曆史中的很長一段時期,作為民生設計産物的民生商品,實質上充當瞭普及西方式科學民主等文明思想的最好載體。
上述理由就是為什麼本書作者在書中一再強調“近現代中國民生設計與中國傳統手工藝是在形式上相互承接、交叉滲透,在性質上又涇渭分明、截然不同的兩種産銷業態”的原因。每一個文明社會的進步成長,必然齣現這種新舊産業形式的轉型經曆,這種新舊更替的轉型速度的快與慢,程度的深與淺,直接地代錶瞭每個即時社會的文化生態———本書作者把文化生態直接理解為事物産生的社會狀態與經濟背景。《設計與百年民生》就是對近現代中國設計事物成因中最關鍵的基礎條件(民生狀態和産業背景以及社會時局、輿情民俗、設計特徵)所做齣的一種迴顧與梳理,並由此得齣個人的研究結論。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